阅读[春雪梅花][缝针仙女][北京邻居][郑和下西洋]

(一)阅读《春雪∙梅花》,完成第14-16题。(共14分)2014年海淀二模

春雪∙梅花

①客居纽约,寒冬渐远,春已归来。没想到气温骤降,我虽畏寒,却恋雪成痴。听说大风雪将至,反而欣喜异常。守着窗儿,热切盼望大雪降临,喃喃地念起家乡的谚语来:“雨带雪,落到明年二三月。”此时,我格外怀念故乡与台北下雪天的情景,怀念雪中的梅。

②我的故乡虽是温带的南方,春天却常常下雪。一下雪,院子里的那株梅花怒放的梅树上就缀满了雪。因为冷,便没有别的娱乐,与外公一起赏梅、看庙戏,就成了我儿时最最开心的事。外公带我去看戏,他套上高筒钉鞋,一手撑雨伞,一手提灯笼,叫我紧紧捏着他大棉袄的下摆,踩着他的钉鞋脚印,一步一步往前走。我只要喊:“好冷啊!”外公就说:“怎么会冷?越走越暖和的。”红灯笼的光影,晃晃荡荡得映在雪地上,真的就暖和起来了。外公年纪虽大,却稳稳健健的,如同院中的那株老梅。他说:“要记住,在风雪中走,就要像院中的梅树一样,风雪越大,就越精神!”我记住外公的话。长大以后,多少次顶着风雪向前走,都挺过去了。

③“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父亲的好友刘伯伯常念这句诗。他是个诗人,喜欢喝酒、写字、画梅花。故乡春雪飘飞的日子,梅花开了,刘伯伯就会来我家小住。他边喝酒边眯起眼睛,对着雪中那株绿梅凝望。此时,雪花漫天飞舞,梅蕊幽香缕缕,看来他就要吟诗作画了。我磨了墨,摊开纸,刘伯伯说:“慢着,慢着,画梅以前先要写字。”他又念起他那套说了好多遍的大道理来:“要学画必须勤练书法。梅的枝干如隶篆,于顿挫中见笔力;梅梢与花朵似行草,于曲直中见韵致。中国画最能见真性情,画者心灵的境界高了,画的风格也会高。”我那时哪里懂得什么韵致、风格呢。但我记住了这些道理,并在心里暗暗思量、向往。

④刘伯伯写完一张大字,才开始画梅花。他随画随扔。我问他为何不留起来,他说:“要能画出梅花的神韵,真是太难了。画梅难,写咏梅诗也难。林和靖的‘暗香疏影’传诵千古,是因为他有‘梅妻鹤子’的韵事。”我问他:“那刘伯伯的咏梅诗呢?”他大笑说:“我的咏梅诗还在肚子里呢。”父亲随口笑吟道:“雪梅已是十分春,却笑晨翁诗未成。”刘伯伯马上接口道:“高格孤芳难着墨,无如诗酒两忘情。”话音刚落,他们笑声飞起,再次举杯畅饮。刘伯伯所说的“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是在杭州孤山隐居的。那是个清净的地方,依山傍水,绕屋倚栏,尽是梅花„„受长辈影响,长大后,我也偏爱梅花。读着梅诗,感悟梅品,即使在阴霾的日子里,我也觉得心清志明。

⑤抗战中,杭州沦陷。抗战胜利后,重回旧地。在断壁残垣中,在飘飞的雪花中,喜见旧宅庭院中的那株绿梅依然兀立。那屈曲嶙峋的枝干如同虬龙,星星点点的淡绿色的花苞,静静待放,仿佛在冷风中孕育着一个不屈的重生之梦。春雪初霁,好友来舍间小坐。她看见窗外绿梅,一时兴起,就展纸濡墨,画出那株劫后梅花。我写词应和:“相逢互诉相思,年年常伴开时。惜取娉婷标格,好春却在高枝。”历经家国忧患,再见此景,心中感慨,难以言说。

⑥后来我从大陆到了台北,匆匆又近三十年。春雪飘飞的闲暇之日,我静坐家中,细细品读壁上挂着的那几幅梅花图。其中有我的老师任心叔先生画的墨梅图,上面题着:“画梅

如画松,貌同势不同。爱此岁寒骨,不受秦王封。”这是他一身傲骨的 写照。一遍遍凝望这宝贵的纪念品,梅事,人事,国事就一点一点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出来。

⑦台湾气候,不易多植梅花,不能到处赏梅,但因梅花是中华民族坚贞不移的精神象征,所以民众依然爱梅花,也能体认“梅花霜雪更精神”的意义。[来源:学§科§网Z§X§X§K]

⑧客居纽约,我发现美国人爱的是春的姹紫嫣红,这个没有经历太多苦难的年轻国家,怎么也不懂得中国人爱梅的情怀。所以这里虽然有雪,却没有把酒品梅的知己。

⑨雪后初晴,春寒料峭,我又神驰于杭州的梅花。数十年过去了,它们定当傲岸如故吧。 (取材于琦君的同名散文)

14. 文章第②—⑥段围绕梅花,回忆了四个令人难忘的情景。请参照所给示例,概括另外

两个情景。(4分)

情景一:在故乡外公教导我要学寒梅傲雪

情景

二:

情景三:断壁残垣中我与友人赏劫后梅花

情景

四:

15. 文中多次出现对春雪的叙写,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3分)

16.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所说的 “中国人爱梅的情怀”的理解。(不超

过150字)(7分)

(一) 阅读《风筝仙女》一文,完成第16-19题。(共13分)海淀初二期末

风筝仙女

①家居市区边缘,我们的楼房前边事一大片农民的菜地。正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 足,菜地仍显空旷之时,而头顶的风却已经变暖,就有人在开阔的地里撒欢儿似的奔跑了,人们在这里放风筝。

②放风筝的不光我们这些就近的居民,还有专门骑着自行车从拥挤的闹市赶来的青年、 孩子和老人。

③我的风筝实属普通,价格也低廉。这是一个面带村气的仙女,鼻梁不高,一身的粉裙 子黄飘带,胸前还有一行小字:“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实惠。”虽说这位高玉修描画仙女的笔法粗陋幼稚,选用的颜料也极尽单调,但我相中了它。因为我喜欢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它那表面的商业味道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拙朴。

④早春的空气里洋溢着清新,我举着我的仙女,丝线从手中的线拐子上扑簌簌地滑落着, 这仙女实在是充满了灵气:她是多么快就够着了上边的风啊。我关照空中的仙女,快速而小心地松着手中的线,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放眼四望,天空正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

⑤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寻常的风筝:一辆“奥迪” 开过来了,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潍坊特意定制而来;那线拐也远非我手中这种通俗的杨木棍插成,那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绸都闪着高贵的银光。“钻戒”站在地边打量天上,一脸轻蔑,天上正飞着我的仙女和邻人的燕子。

⑥然后那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 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他站在地里的姿态,更像一个被大人骄纵的孩童。这样的孩童时连葵花子都懒于亲口去磕的,他的幸福是差遣大人磕好每一粒瓜子,准确无误地放进他的口中。

⑦这时我想起单位里一个爱放风筝的司机。小时候在乡下的家里,他自己糊风筝,线断 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在乡村大道上跑着追风筝,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

⑧当今的日子,还会有谁为追赶一只风筝跑出七八里地呢?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 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风把仙女兜起又甩下,仙女摇摆着身子朝远处飘去。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

越过“钻戒”不屑的神色。我坚持着我的追赶,只因为这纯粹是仙女和我之间的事,终于在猪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

⑨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在一轮满月的照耀下,我思想究竟什么叫 做放风筝。我不知道。但是,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奔跑,有了我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中的;连接地上人类和天上仙女之间那和平心境的,其实也不是市场上出售的风筝线。

(作者铁凝 有删改)

16.文章第④-⑤段,作者围绕“风筝”写了两件事,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情感或态度。阅

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17.文章中的描写很精彩,请你对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作简要赏析。(3分)

18.简要说明第⑦段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19.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⑨段中划横线句子内容的理解。(100字左右)(4分) 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8题。(共10分)房山区二模

北京邻居

夏鲁平

钥匙插在门锁孔里,左拧右拧,没拧动。我调整钥匙的深浅度,试探着再拧,门终于开了,同时打开的还有我的心情。

大白天的,走廊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无法适应这里的光线,伸手触摸着墙壁,一点点摸索着往前走。突然,这时我只能说突然,我的脚下哗啦一声巨响,踩到一堆空塑料水瓶,惊心动魄。

屋里的一道门紧跟着打开了,走廊里出现了大片光亮。吴老太太手扶门框,看着我问,你来了?

我应声说,来了。

之后便归于平静。

行李箱向走廊里挪了挪,我回身弯腰收拾七零八落的塑料水瓶子,吴老太太急忙走过来,扯住我的衣袖,说,我来我来。她将僵硬的腰用力地弯下去,拣起地上的水瓶子,规规矩矩地装进塑料袋里,重新立于墙根儿。

趁这机会,我以同样的试探、同样的小心打开属于我的那道屋门。我将行李箱搬进屋,转身想跟吴老太太说几句话,却看见对面的屋门轻轻关上了。

我也只好关上自己的房门,脱鞋,换衣服,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洗一把脸。

这是北京龙潭湖公园旁边的老式住宅小区。这套不足五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两户人家,分南北两屋,我住的北屋八平方米,是我姐十多年前从她小姑子手里买下的,我平时到北京办事,常落脚于此。

我和吴老太太两家共使用一个水表,我每次到这里住,临走时,都要往煤气台旁边放二十元钱,表示这是我用水的费用。

水龙头哗哗的放水声惊动了吴老太太。关紧的门重新打开,她走到厨房告诉我,用过的水,不要随手扔掉,要端到卫生间,倒在塑料桶里面,留着冲刷卫生间。虽然我也是这个单元房屋的另一半主人,但我感觉吴老太太完全统治着这单元里的一切,她毕竟每天都生活在这里,我只能“入乡随俗”。

我说,好的,我知道了。

吴老太太又回到她的屋里。

四月的北京,鲜花盛开,我从东北光秃秃的土地上来此,着实感觉到季节的不同,心也如鲜花盛开了。

第二天,我去了一趟市场,拎回一捆小白菜。吴老太太好心地告诉我,今天是星期天,市场里的菜要比平时贵两毛钱,以后不要赶在这个时间买菜了。

以她的生活经验,市场上的菜最便宜的时候是在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11点钟,早市摊贩们快要撤摊了,一块钱可以买到一大堆蔬菜。

吴老太太的节俭,我是知道的。比如,她总是用同住的外孙女洗头的水洗头和用外孙女冲头的水冲头。还比如,我每次去卫生间,她就站在走廊里,等我从卫生间里出来,提醒我关上电灯。

第三天早晨,我准备出去锻炼,她从厨房里出来问,你出去办事吗?

我说,我去龙潭湖公园打太极拳。

吴老太太说,龙潭湖公园要收两元钱门票的,你应该去西湖,西湖公园不收门票。我头一次听说还有一个西湖公园。

吴老太太说,出了这个小区的院儿,一直往西走,过了铁路桥洞,再往西,就是西湖公园。我脑子里搜寻起西湖公园的大概位置。她大约看出我的一脸茫然,就说道:“干脆我领你去一趟。”不容分说,就往前走。我只好跟在她后面。她将我带到西湖公园大门后,摆一下手,转身回去。

西湖公园景色跟龙潭湖公园没法儿比,而且占地面积、绿化程度远不如龙潭湖公园。既然吴老太太好心把我领到这里,我还是要在公园里走一走,看一看,找个肃静的地方压压腿,打了两套太极拳,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我走出公园,顺便去了菜市场,买了三根黄瓜回来。

打开门,吴老太太还在厨房忙活,看到我的黄瓜,便问:“多少钱买的?”我说两块五。她惊讶地问我在市场哪个摊位买的,我简单描述给她。吴老太太听完,忽地拎起一个塑料袋,里面有三根弯弯曲曲、很不好看的黄瓜,说道:“我这是花三块钱买的。我要去菜市场讨回公道!”说着,很快不见了踪影。过了一会儿,吴老太太回来了。她告诉我,她从商贩那里讨回了五角钱。然后又善解人意地说,刚才买菜人多,商贩肯定是忙乱中报错价了。

我笑了笑,便说要外出办事就离开了。

傍晚,我回到龙潭湖公园门口,①闻着公园里飘出的花香,便买了门票,走进公园里。正拍照间,忽看见一个熟悉的人——吴老太太。她见了我,略显意外,停下脚步说,我有老年证,进公园不花钱的,每天这时候,我都要进公园走一走的。[来源:Z。xx。k.Com]

正说着话,她忽然跑开了。

她见到了一个熟人。

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是个盲人。

吴老太太说,我今天是特意来这里找你,我那儿矿泉水瓶子攒了不少,你明天到我那儿去取吧,我还有几件衣服送给你,我外孙女不穿了,她花上百块钱买的,明天你一定要去啊。

好的,好的!那盲人感谢着离开了。

吴老太太对跟过来的我说,你看见刚才那个人了吧,他媳妇常年住院,家里穷得很,我总是攒了好多矿泉水瓶子送给他。你知道吧,矿泉水瓶子卖给收废品的,挣不了多少钱,送给他,他卖给废品收购站,能多挣好多!

②四周的花香忽然浓郁起来。吴老太太笑着说:“给我拍个照吧。”微笑的脸,与鲜花交相辉映,构成了美妙的画面。我激动着,屏住呼吸,按动快门,恨不能将这世间的美都摄入镜头里。

晚上,我回到那八平方米的小屋里,收拾了所有散落的矿泉水瓶子,装进一个袋子里,拎到走廊,与先前的那一堆矿泉水瓶并排摆放在一起。

我还说,下次我来北京,一定把不穿的衣服全带来。

吴老太太一高兴,又要跟我喋喋不休。

(摘自2015年7月24日《光明日报》14版)(有删

改)

16. 阅读全文,梳理情节,结合相关内容,填写下面表格。(4分)

17. 请结合语境分别解说文中①②处“花香”的作用。(2分)

答:

18. 你如何理解“节俭”的含义?请结合作品中吴老太太的表现谈谈你的见解。(4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7-19题。(共10分)

①明代初期我国经济繁盛,造船业、手工业发达,丝绸、陶瓷等深受异邦人喜爱。为宣传国威、与他国进行友好往来,明永乐帝于1405年派郑和率船队下西洋。船队有两百多艘舰船、27000多名船员,出航时云帆蔽日,浩浩荡荡。

②这支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知识与技术,为使船队能够安全顺利地航行,郑和利用季风来确定出航、返航时间。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大陆上空是高压区,南海的东南部是低压区,所以近海气压分布西北高、东南低,形成偏北季风;夏季则为偏南季风。

古代海船航行主要依靠风里,冬季的偏北季风有利于南去的船只顺风出行,而不利于北归的船只驶向大陆;夏季则刚好相反。所以郑和下西洋时均是冬季出发,夏季返航。

③船队还会运用多种定向和导航技术来确保航向的正确。白天船队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牵星板来确定航向。牵星板,为正方形,共12块,最大的一块边长约24厘米,以下每块递减2厘米。观测时,将木板立起,左手拿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边缘是北极星,下边缘是水平线,依高低不同,替换调整木板,这样便可测出船只所在地北极星距水平线的高度,进而计算出所在地的纬度。同时,船队还能熟练地运用漂物测速技术测算单位时间内的航行里程。

④此外,郑和船队还运用完备的通讯技术来保证船队信息的顺利传递。船只间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如遇雾雨天可通过铜锣、喇叭等进行联络。这些方法使得船队即使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也能“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⑤郑和的船队在28年间七次下西洋,足迹南至东南亚的苏门答腊,西到红海及非洲东岸。船队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同时,明朝“播仁爱于友邦”的外交思想,也由郑和船队带向了世界。众多亚非国家因此纷纷与明朝政府建交,出现了“四夷归附,万国来朝”的盛况。

17. 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知识与技术。先进的航海知识指的是: ① ;先进的航海技术指的

是: ② ,以及 ③ 。(3分)

18. 阅读材料一,运用文中相关知识,解释义净要等到冬季才出航的原因。(2分)

【材料一】[来源:学科网]

公元671年,唐代高僧义净为求得佛法要乘船远航。他初秋就到达了广州,联系到一艘南去的商船,但却一直等到冬季到来才出发远航,最终到达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

19. 阅读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在目的和影响上的差异。(5分)

【材料二】

1492-1505年间,西班牙人哥伦布在王室的支持下,为了掠夺黄金、香料等物资,先后四次进行远航。船队规模最大时有船员2500人,船只17艘。哥伦布的船队在海地岛上发现黄金后,起初用廉价物品交换当地印第安人的贵重物品,当发现印第安人缺乏抵抗能力时,竟然通过武力把印第安人的一切掠为己有。哥伦布曾发布命令,强制印第安人缴纳一定数量的金砂。多数人因完不成治标而惨遭杀戮或劳累致死。岛上的印第安人急剧减少。短短几年间,印第安人累世积攒起来的黄金很快被榨取一空,但此举却为西班牙积累起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始资本。

(一)(共14分)

14.答案示例:

情景二:在杭州刘伯伯赏梅吟诗作画 情景四:在台北我品读梅花图 (共4分。共4小题,每空2分)

15.答案示例:

交代写梅记事的时令背景,衬托梅花凌寒傲雪精神,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共3分)

16.答案示例:

外公的教导、抗战后犹见绿梅兀立绽放的画面,以及任老师所画梅花图,写出了中国人心中梅花的象征意义:小而言之,她是不畏艰难的奋斗勇气;大而言之,她是历经忧患而傲然独立、坚贞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刘伯伯、父亲与任老师等父辈对梅花欣赏与推崇,表明了中国人对高洁、雅致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共7分。象征意义,4分;结合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㈡本题共10分

16. ①阴郁 ②激动 ③感受到了吴老太太的良善之美(或:感染于吴老太太的善举)

评分:本题4分。①②各1分;③空2分。情感梳理,词义相近即可。

17. ①交代进公园的原因,推进情节发展。 ②隐喻了吴老太太表现出的济困之心。 评分:本题2分。每处1分。

18. 示例:节俭,通常指生活节俭、有节制。/吴老太太因为家附近的公园需要交两块钱的门票而绕远路去另一处免费公园散步、锻炼;因为买菜时多花了五角钱继而又去跟菜农讨要„„/就是这样一位节俭到极致的老太太,却丝毫不吝惜对困难之人的帮助,让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节俭二字真正的含义:节俭并非吝啬,而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评分:本题4分。本义1分;结合表现1分,评价2分。

(一)

16.①欢喜 或“快乐” ②戴着钻戒的青年让人代替自己放风筝(共4分。共2空,每空2分。第②空没写“让人代替自己”扣0.5分)

17.答案示例一:画线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我”不顾一切拼命追赶风筝的情景,四个“越过”领起的这一组句子,描述了“我”在路上所遇障碍的特征与人物的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我”追赶风筝时的不易和执着不舍的心态,突出了“我”对风筝无比珍爱的情感。

答案示例二:画线句中“越过”这一动词表现了“我”在追赶风筝时奔跑的动作,四个“越过”连用,让人仿佛看到了“我”拼命追赶的脚步,形象地表现出“我”把所遇到的各种障碍都甩到身后的情形,表现力“我”追赶风筝时执着的心态,突出了“我”对风筝无比珍爱的情感。

(共3分。如果从修辞方法使用的角度赏析,对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1分,赏析2分;如果从词语使用的角度赏析,词语选择1分,赏析2分)

18.答案示例:与上文中戴钻戒青年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下文“我”不顾一切追赶风筝作了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共2分。与上文形成对比1分;为下文内容作铺垫1分)

19.答案示例一:这句话是“我”的感悟,作者借此告诉我们只有靠自己努力,靠自己辛勤付出换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文中的“我”亲手放风筝,又执着地追风筝,使其失而复得,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快乐,也因此产生了这样的感悟。

“我”得到了快乐,也因此产生了这样的感悟。

答案示例二:文中戴钻戒的青年与“我”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特别是“我”追赶风筝使其失而复得的经过,引发了“我”的思考,这句话是“我”思考后的感悟,它的含义是只有自己实实在在地付出了,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共4分。能结合文章大意或文章中的具体内容2分;语句含义理解正确2分。字数不少于70字即不扣分)

(二)(共10分)

17.①利用季风来确定出航,返航时间

②多种定向导航技术与运用漂物测速技术 ③完备的通讯技术(共3分)

18.答案示例:古代海船航主要依靠风力。我国有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偏北季风有利于南区的船只顺风出航,所以高僧义净只有等到冬天才能出发远航,到达南边的苏门答腊。(共2分)

19.目的:郑和下西洋,为了宣扬国威,与他国友好往来;哥伦布航海,为了掠夺贵重物资。

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贸易发展,传播“仁爱“思想;哥伦布航海,是印第安人口剧减,财富被掠夺,为西班牙积累了原始资本。

(共5分,目的2分,影响3分,画线要点每个1分,其他要点每个0.5分)

(一)阅读《春雪∙梅花》,完成第14-16题。(共14分)2014年海淀二模

春雪∙梅花

①客居纽约,寒冬渐远,春已归来。没想到气温骤降,我虽畏寒,却恋雪成痴。听说大风雪将至,反而欣喜异常。守着窗儿,热切盼望大雪降临,喃喃地念起家乡的谚语来:“雨带雪,落到明年二三月。”此时,我格外怀念故乡与台北下雪天的情景,怀念雪中的梅。

②我的故乡虽是温带的南方,春天却常常下雪。一下雪,院子里的那株梅花怒放的梅树上就缀满了雪。因为冷,便没有别的娱乐,与外公一起赏梅、看庙戏,就成了我儿时最最开心的事。外公带我去看戏,他套上高筒钉鞋,一手撑雨伞,一手提灯笼,叫我紧紧捏着他大棉袄的下摆,踩着他的钉鞋脚印,一步一步往前走。我只要喊:“好冷啊!”外公就说:“怎么会冷?越走越暖和的。”红灯笼的光影,晃晃荡荡得映在雪地上,真的就暖和起来了。外公年纪虽大,却稳稳健健的,如同院中的那株老梅。他说:“要记住,在风雪中走,就要像院中的梅树一样,风雪越大,就越精神!”我记住外公的话。长大以后,多少次顶着风雪向前走,都挺过去了。

③“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父亲的好友刘伯伯常念这句诗。他是个诗人,喜欢喝酒、写字、画梅花。故乡春雪飘飞的日子,梅花开了,刘伯伯就会来我家小住。他边喝酒边眯起眼睛,对着雪中那株绿梅凝望。此时,雪花漫天飞舞,梅蕊幽香缕缕,看来他就要吟诗作画了。我磨了墨,摊开纸,刘伯伯说:“慢着,慢着,画梅以前先要写字。”他又念起他那套说了好多遍的大道理来:“要学画必须勤练书法。梅的枝干如隶篆,于顿挫中见笔力;梅梢与花朵似行草,于曲直中见韵致。中国画最能见真性情,画者心灵的境界高了,画的风格也会高。”我那时哪里懂得什么韵致、风格呢。但我记住了这些道理,并在心里暗暗思量、向往。

④刘伯伯写完一张大字,才开始画梅花。他随画随扔。我问他为何不留起来,他说:“要能画出梅花的神韵,真是太难了。画梅难,写咏梅诗也难。林和靖的‘暗香疏影’传诵千古,是因为他有‘梅妻鹤子’的韵事。”我问他:“那刘伯伯的咏梅诗呢?”他大笑说:“我的咏梅诗还在肚子里呢。”父亲随口笑吟道:“雪梅已是十分春,却笑晨翁诗未成。”刘伯伯马上接口道:“高格孤芳难着墨,无如诗酒两忘情。”话音刚落,他们笑声飞起,再次举杯畅饮。刘伯伯所说的“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是在杭州孤山隐居的。那是个清净的地方,依山傍水,绕屋倚栏,尽是梅花„„受长辈影响,长大后,我也偏爱梅花。读着梅诗,感悟梅品,即使在阴霾的日子里,我也觉得心清志明。

⑤抗战中,杭州沦陷。抗战胜利后,重回旧地。在断壁残垣中,在飘飞的雪花中,喜见旧宅庭院中的那株绿梅依然兀立。那屈曲嶙峋的枝干如同虬龙,星星点点的淡绿色的花苞,静静待放,仿佛在冷风中孕育着一个不屈的重生之梦。春雪初霁,好友来舍间小坐。她看见窗外绿梅,一时兴起,就展纸濡墨,画出那株劫后梅花。我写词应和:“相逢互诉相思,年年常伴开时。惜取娉婷标格,好春却在高枝。”历经家国忧患,再见此景,心中感慨,难以言说。

⑥后来我从大陆到了台北,匆匆又近三十年。春雪飘飞的闲暇之日,我静坐家中,细细品读壁上挂着的那几幅梅花图。其中有我的老师任心叔先生画的墨梅图,上面题着:“画梅

如画松,貌同势不同。爱此岁寒骨,不受秦王封。”这是他一身傲骨的 写照。一遍遍凝望这宝贵的纪念品,梅事,人事,国事就一点一点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出来。

⑦台湾气候,不易多植梅花,不能到处赏梅,但因梅花是中华民族坚贞不移的精神象征,所以民众依然爱梅花,也能体认“梅花霜雪更精神”的意义。[来源:学§科§网Z§X§X§K]

⑧客居纽约,我发现美国人爱的是春的姹紫嫣红,这个没有经历太多苦难的年轻国家,怎么也不懂得中国人爱梅的情怀。所以这里虽然有雪,却没有把酒品梅的知己。

⑨雪后初晴,春寒料峭,我又神驰于杭州的梅花。数十年过去了,它们定当傲岸如故吧。 (取材于琦君的同名散文)

14. 文章第②—⑥段围绕梅花,回忆了四个令人难忘的情景。请参照所给示例,概括另外

两个情景。(4分)

情景一:在故乡外公教导我要学寒梅傲雪

情景

二:

情景三:断壁残垣中我与友人赏劫后梅花

情景

四:

15. 文中多次出现对春雪的叙写,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3分)

16.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所说的 “中国人爱梅的情怀”的理解。(不超

过150字)(7分)

(一) 阅读《风筝仙女》一文,完成第16-19题。(共13分)海淀初二期末

风筝仙女

①家居市区边缘,我们的楼房前边事一大片农民的菜地。正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 足,菜地仍显空旷之时,而头顶的风却已经变暖,就有人在开阔的地里撒欢儿似的奔跑了,人们在这里放风筝。

②放风筝的不光我们这些就近的居民,还有专门骑着自行车从拥挤的闹市赶来的青年、 孩子和老人。

③我的风筝实属普通,价格也低廉。这是一个面带村气的仙女,鼻梁不高,一身的粉裙 子黄飘带,胸前还有一行小字:“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实惠。”虽说这位高玉修描画仙女的笔法粗陋幼稚,选用的颜料也极尽单调,但我相中了它。因为我喜欢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它那表面的商业味道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拙朴。

④早春的空气里洋溢着清新,我举着我的仙女,丝线从手中的线拐子上扑簌簌地滑落着, 这仙女实在是充满了灵气:她是多么快就够着了上边的风啊。我关照空中的仙女,快速而小心地松着手中的线,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放眼四望,天空正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

⑤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寻常的风筝:一辆“奥迪” 开过来了,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潍坊特意定制而来;那线拐也远非我手中这种通俗的杨木棍插成,那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绸都闪着高贵的银光。“钻戒”站在地边打量天上,一脸轻蔑,天上正飞着我的仙女和邻人的燕子。

⑥然后那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 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他站在地里的姿态,更像一个被大人骄纵的孩童。这样的孩童时连葵花子都懒于亲口去磕的,他的幸福是差遣大人磕好每一粒瓜子,准确无误地放进他的口中。

⑦这时我想起单位里一个爱放风筝的司机。小时候在乡下的家里,他自己糊风筝,线断 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在乡村大道上跑着追风筝,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

⑧当今的日子,还会有谁为追赶一只风筝跑出七八里地呢?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 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风把仙女兜起又甩下,仙女摇摆着身子朝远处飘去。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

越过“钻戒”不屑的神色。我坚持着我的追赶,只因为这纯粹是仙女和我之间的事,终于在猪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

⑨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在一轮满月的照耀下,我思想究竟什么叫 做放风筝。我不知道。但是,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奔跑,有了我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中的;连接地上人类和天上仙女之间那和平心境的,其实也不是市场上出售的风筝线。

(作者铁凝 有删改)

16.文章第④-⑤段,作者围绕“风筝”写了两件事,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情感或态度。阅

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17.文章中的描写很精彩,请你对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作简要赏析。(3分)

18.简要说明第⑦段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19.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⑨段中划横线句子内容的理解。(100字左右)(4分) 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8题。(共10分)房山区二模

北京邻居

夏鲁平

钥匙插在门锁孔里,左拧右拧,没拧动。我调整钥匙的深浅度,试探着再拧,门终于开了,同时打开的还有我的心情。

大白天的,走廊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无法适应这里的光线,伸手触摸着墙壁,一点点摸索着往前走。突然,这时我只能说突然,我的脚下哗啦一声巨响,踩到一堆空塑料水瓶,惊心动魄。

屋里的一道门紧跟着打开了,走廊里出现了大片光亮。吴老太太手扶门框,看着我问,你来了?

我应声说,来了。

之后便归于平静。

行李箱向走廊里挪了挪,我回身弯腰收拾七零八落的塑料水瓶子,吴老太太急忙走过来,扯住我的衣袖,说,我来我来。她将僵硬的腰用力地弯下去,拣起地上的水瓶子,规规矩矩地装进塑料袋里,重新立于墙根儿。

趁这机会,我以同样的试探、同样的小心打开属于我的那道屋门。我将行李箱搬进屋,转身想跟吴老太太说几句话,却看见对面的屋门轻轻关上了。

我也只好关上自己的房门,脱鞋,换衣服,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洗一把脸。

这是北京龙潭湖公园旁边的老式住宅小区。这套不足五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两户人家,分南北两屋,我住的北屋八平方米,是我姐十多年前从她小姑子手里买下的,我平时到北京办事,常落脚于此。

我和吴老太太两家共使用一个水表,我每次到这里住,临走时,都要往煤气台旁边放二十元钱,表示这是我用水的费用。

水龙头哗哗的放水声惊动了吴老太太。关紧的门重新打开,她走到厨房告诉我,用过的水,不要随手扔掉,要端到卫生间,倒在塑料桶里面,留着冲刷卫生间。虽然我也是这个单元房屋的另一半主人,但我感觉吴老太太完全统治着这单元里的一切,她毕竟每天都生活在这里,我只能“入乡随俗”。

我说,好的,我知道了。

吴老太太又回到她的屋里。

四月的北京,鲜花盛开,我从东北光秃秃的土地上来此,着实感觉到季节的不同,心也如鲜花盛开了。

第二天,我去了一趟市场,拎回一捆小白菜。吴老太太好心地告诉我,今天是星期天,市场里的菜要比平时贵两毛钱,以后不要赶在这个时间买菜了。

以她的生活经验,市场上的菜最便宜的时候是在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11点钟,早市摊贩们快要撤摊了,一块钱可以买到一大堆蔬菜。

吴老太太的节俭,我是知道的。比如,她总是用同住的外孙女洗头的水洗头和用外孙女冲头的水冲头。还比如,我每次去卫生间,她就站在走廊里,等我从卫生间里出来,提醒我关上电灯。

第三天早晨,我准备出去锻炼,她从厨房里出来问,你出去办事吗?

我说,我去龙潭湖公园打太极拳。

吴老太太说,龙潭湖公园要收两元钱门票的,你应该去西湖,西湖公园不收门票。我头一次听说还有一个西湖公园。

吴老太太说,出了这个小区的院儿,一直往西走,过了铁路桥洞,再往西,就是西湖公园。我脑子里搜寻起西湖公园的大概位置。她大约看出我的一脸茫然,就说道:“干脆我领你去一趟。”不容分说,就往前走。我只好跟在她后面。她将我带到西湖公园大门后,摆一下手,转身回去。

西湖公园景色跟龙潭湖公园没法儿比,而且占地面积、绿化程度远不如龙潭湖公园。既然吴老太太好心把我领到这里,我还是要在公园里走一走,看一看,找个肃静的地方压压腿,打了两套太极拳,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我走出公园,顺便去了菜市场,买了三根黄瓜回来。

打开门,吴老太太还在厨房忙活,看到我的黄瓜,便问:“多少钱买的?”我说两块五。她惊讶地问我在市场哪个摊位买的,我简单描述给她。吴老太太听完,忽地拎起一个塑料袋,里面有三根弯弯曲曲、很不好看的黄瓜,说道:“我这是花三块钱买的。我要去菜市场讨回公道!”说着,很快不见了踪影。过了一会儿,吴老太太回来了。她告诉我,她从商贩那里讨回了五角钱。然后又善解人意地说,刚才买菜人多,商贩肯定是忙乱中报错价了。

我笑了笑,便说要外出办事就离开了。

傍晚,我回到龙潭湖公园门口,①闻着公园里飘出的花香,便买了门票,走进公园里。正拍照间,忽看见一个熟悉的人——吴老太太。她见了我,略显意外,停下脚步说,我有老年证,进公园不花钱的,每天这时候,我都要进公园走一走的。[来源:Z。xx。k.Com]

正说着话,她忽然跑开了。

她见到了一个熟人。

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是个盲人。

吴老太太说,我今天是特意来这里找你,我那儿矿泉水瓶子攒了不少,你明天到我那儿去取吧,我还有几件衣服送给你,我外孙女不穿了,她花上百块钱买的,明天你一定要去啊。

好的,好的!那盲人感谢着离开了。

吴老太太对跟过来的我说,你看见刚才那个人了吧,他媳妇常年住院,家里穷得很,我总是攒了好多矿泉水瓶子送给他。你知道吧,矿泉水瓶子卖给收废品的,挣不了多少钱,送给他,他卖给废品收购站,能多挣好多!

②四周的花香忽然浓郁起来。吴老太太笑着说:“给我拍个照吧。”微笑的脸,与鲜花交相辉映,构成了美妙的画面。我激动着,屏住呼吸,按动快门,恨不能将这世间的美都摄入镜头里。

晚上,我回到那八平方米的小屋里,收拾了所有散落的矿泉水瓶子,装进一个袋子里,拎到走廊,与先前的那一堆矿泉水瓶并排摆放在一起。

我还说,下次我来北京,一定把不穿的衣服全带来。

吴老太太一高兴,又要跟我喋喋不休。

(摘自2015年7月24日《光明日报》14版)(有删

改)

16. 阅读全文,梳理情节,结合相关内容,填写下面表格。(4分)

17. 请结合语境分别解说文中①②处“花香”的作用。(2分)

答:

18. 你如何理解“节俭”的含义?请结合作品中吴老太太的表现谈谈你的见解。(4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7-19题。(共10分)

①明代初期我国经济繁盛,造船业、手工业发达,丝绸、陶瓷等深受异邦人喜爱。为宣传国威、与他国进行友好往来,明永乐帝于1405年派郑和率船队下西洋。船队有两百多艘舰船、27000多名船员,出航时云帆蔽日,浩浩荡荡。

②这支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知识与技术,为使船队能够安全顺利地航行,郑和利用季风来确定出航、返航时间。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大陆上空是高压区,南海的东南部是低压区,所以近海气压分布西北高、东南低,形成偏北季风;夏季则为偏南季风。

古代海船航行主要依靠风里,冬季的偏北季风有利于南去的船只顺风出行,而不利于北归的船只驶向大陆;夏季则刚好相反。所以郑和下西洋时均是冬季出发,夏季返航。

③船队还会运用多种定向和导航技术来确保航向的正确。白天船队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牵星板来确定航向。牵星板,为正方形,共12块,最大的一块边长约24厘米,以下每块递减2厘米。观测时,将木板立起,左手拿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边缘是北极星,下边缘是水平线,依高低不同,替换调整木板,这样便可测出船只所在地北极星距水平线的高度,进而计算出所在地的纬度。同时,船队还能熟练地运用漂物测速技术测算单位时间内的航行里程。

④此外,郑和船队还运用完备的通讯技术来保证船队信息的顺利传递。船只间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如遇雾雨天可通过铜锣、喇叭等进行联络。这些方法使得船队即使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也能“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⑤郑和的船队在28年间七次下西洋,足迹南至东南亚的苏门答腊,西到红海及非洲东岸。船队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同时,明朝“播仁爱于友邦”的外交思想,也由郑和船队带向了世界。众多亚非国家因此纷纷与明朝政府建交,出现了“四夷归附,万国来朝”的盛况。

17. 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知识与技术。先进的航海知识指的是: ① ;先进的航海技术指的

是: ② ,以及 ③ 。(3分)

18. 阅读材料一,运用文中相关知识,解释义净要等到冬季才出航的原因。(2分)

【材料一】[来源:学科网]

公元671年,唐代高僧义净为求得佛法要乘船远航。他初秋就到达了广州,联系到一艘南去的商船,但却一直等到冬季到来才出发远航,最终到达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

19. 阅读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在目的和影响上的差异。(5分)

【材料二】

1492-1505年间,西班牙人哥伦布在王室的支持下,为了掠夺黄金、香料等物资,先后四次进行远航。船队规模最大时有船员2500人,船只17艘。哥伦布的船队在海地岛上发现黄金后,起初用廉价物品交换当地印第安人的贵重物品,当发现印第安人缺乏抵抗能力时,竟然通过武力把印第安人的一切掠为己有。哥伦布曾发布命令,强制印第安人缴纳一定数量的金砂。多数人因完不成治标而惨遭杀戮或劳累致死。岛上的印第安人急剧减少。短短几年间,印第安人累世积攒起来的黄金很快被榨取一空,但此举却为西班牙积累起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始资本。

(一)(共14分)

14.答案示例:

情景二:在杭州刘伯伯赏梅吟诗作画 情景四:在台北我品读梅花图 (共4分。共4小题,每空2分)

15.答案示例:

交代写梅记事的时令背景,衬托梅花凌寒傲雪精神,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共3分)

16.答案示例:

外公的教导、抗战后犹见绿梅兀立绽放的画面,以及任老师所画梅花图,写出了中国人心中梅花的象征意义:小而言之,她是不畏艰难的奋斗勇气;大而言之,她是历经忧患而傲然独立、坚贞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刘伯伯、父亲与任老师等父辈对梅花欣赏与推崇,表明了中国人对高洁、雅致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共7分。象征意义,4分;结合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㈡本题共10分

16. ①阴郁 ②激动 ③感受到了吴老太太的良善之美(或:感染于吴老太太的善举)

评分:本题4分。①②各1分;③空2分。情感梳理,词义相近即可。

17. ①交代进公园的原因,推进情节发展。 ②隐喻了吴老太太表现出的济困之心。 评分:本题2分。每处1分。

18. 示例:节俭,通常指生活节俭、有节制。/吴老太太因为家附近的公园需要交两块钱的门票而绕远路去另一处免费公园散步、锻炼;因为买菜时多花了五角钱继而又去跟菜农讨要„„/就是这样一位节俭到极致的老太太,却丝毫不吝惜对困难之人的帮助,让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节俭二字真正的含义:节俭并非吝啬,而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评分:本题4分。本义1分;结合表现1分,评价2分。

(一)

16.①欢喜 或“快乐” ②戴着钻戒的青年让人代替自己放风筝(共4分。共2空,每空2分。第②空没写“让人代替自己”扣0.5分)

17.答案示例一:画线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我”不顾一切拼命追赶风筝的情景,四个“越过”领起的这一组句子,描述了“我”在路上所遇障碍的特征与人物的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我”追赶风筝时的不易和执着不舍的心态,突出了“我”对风筝无比珍爱的情感。

答案示例二:画线句中“越过”这一动词表现了“我”在追赶风筝时奔跑的动作,四个“越过”连用,让人仿佛看到了“我”拼命追赶的脚步,形象地表现出“我”把所遇到的各种障碍都甩到身后的情形,表现力“我”追赶风筝时执着的心态,突出了“我”对风筝无比珍爱的情感。

(共3分。如果从修辞方法使用的角度赏析,对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1分,赏析2分;如果从词语使用的角度赏析,词语选择1分,赏析2分)

18.答案示例:与上文中戴钻戒青年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下文“我”不顾一切追赶风筝作了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共2分。与上文形成对比1分;为下文内容作铺垫1分)

19.答案示例一:这句话是“我”的感悟,作者借此告诉我们只有靠自己努力,靠自己辛勤付出换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文中的“我”亲手放风筝,又执着地追风筝,使其失而复得,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快乐,也因此产生了这样的感悟。

“我”得到了快乐,也因此产生了这样的感悟。

答案示例二:文中戴钻戒的青年与“我”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特别是“我”追赶风筝使其失而复得的经过,引发了“我”的思考,这句话是“我”思考后的感悟,它的含义是只有自己实实在在地付出了,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共4分。能结合文章大意或文章中的具体内容2分;语句含义理解正确2分。字数不少于70字即不扣分)

(二)(共10分)

17.①利用季风来确定出航,返航时间

②多种定向导航技术与运用漂物测速技术 ③完备的通讯技术(共3分)

18.答案示例:古代海船航主要依靠风力。我国有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偏北季风有利于南区的船只顺风出航,所以高僧义净只有等到冬天才能出发远航,到达南边的苏门答腊。(共2分)

19.目的:郑和下西洋,为了宣扬国威,与他国友好往来;哥伦布航海,为了掠夺贵重物资。

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贸易发展,传播“仁爱“思想;哥伦布航海,是印第安人口剧减,财富被掠夺,为西班牙积累了原始资本。

(共5分,目的2分,影响3分,画线要点每个1分,其他要点每个0.5分)


相关文章

  • 评价戚继光
  •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 ...查看


  • 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带答案
  • 西江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 题 学习 目标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第 17 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郑和下西洋 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课型 文 化 课时 按排 1 ...查看


  • 齐鲁书社四年级(下)传统文化教案
  • 第17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 ...查看


  • 初一下册历史导学案当堂测试2
  • 第16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措 施. 过程与方法: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历史史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 ...查看


  •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1
  • 四年级下册 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本学期将继续学习六--十单元.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 ...查看


  • 七下历史第三单元学案
  • (史)1170215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主备:朱明艳 同备: 审核: [学习目标] 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以及特点. [学习内容] 明朝建立: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靖难之役":迁都北京: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 ...查看


  •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专题同步测试
  •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专题同步测试 广州市天河中学 李铜玉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朝鲜半岛与我国相邻,自古以来,双方睦邻友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据此回答. 1.有人称秦汉时期的辰韩为 ...查看


  •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二.教材分析 明清两朝是封建制度的晚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本课 内容介绍了明清两朝的对外 ...查看


  •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2016年人教版)
  •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苏秋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