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2.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试题2苏教版选修-课件

2.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

1.(2011年漳州高二检测)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含有羟基的化合物一定属于醇类

B .酚和醇都含有羟基,但其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C .分子中含有苯环和羟基的化合物一定是酚

D .Na 2SO 3、Na 2O 2、CaO 、苯酚久置于空气中,颜色均有变化

解析:选B 。羟基与苯环(或芳环) 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接所得到的化合物叫酚,若羟基不是与苯环(或芳环) 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接,则此化合物应属于醇类,所以A 、C 两个选项都是错误的;酚和醇虽然都含有羟基,但与羟基直接相连的烃基不同,由于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因而酚和醇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故B 选项是正确的;苯酚久置于空气中,因被氧气氧化,颜色变为粉红色,Na 2SO 3、CaO 久置于空气中,最终依次变为Na 2SO 4、CaCO 3,但颜色仍然为白色,与原来颜色一样,Na 2O 2最终变为Na 2CO 3,颜色由淡黄色变为白色,所以D 选项也是错误的。

2.(2010年高考上海卷) 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

A .实验室制溴苯时,将苯与液溴混合后加到有铁丝的反应容器中

B .实验室制硝基苯时,将硝酸与苯混合后再滴加浓硫酸

C .实验时手指不小心沾上苯酚,立即用70 ℃以上的热水清洗

D .实验室制乙酸丁酯时,用水浴加热

解析:选A 。B 项,先将浓硫酸与硝酸混合;C 项,手指沾上苯酚后,应先用乙醇洗涤,再用水冲洗;D 项,实验室制乙酸丁酯时,应直接加热。

3.欲从溶有苯酚的乙醇中回收苯酚,有下列操作:①蒸馏,②过滤,③静置分液,④加入足量的金属钠,⑤通入过量的CO 2气体,⑥加入足量的NaOH 溶液,⑦加入足量的FeCl 3溶液,⑧加入浓硫酸与NaBr 晶体共热。下列步骤中最合理的是( )

A .④⑤③

C .⑥①⑤② B .⑥①⑤③ D .⑧②⑤③

解析:选B 。解答本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从水溶液中分离出的苯酚并不是固体,而是乳浊液,静置一段时间后液体分层。所以应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而不是过滤。苯酚和乙醇的沸点相差较小,因此,不能直接蒸馏,要先将苯酚转化为沸点较高的盐类物质苯酚钠,然后控制蒸馏温度将乙醇蒸出。剩下的是苯酚钠的水溶液,通入足量的CO 2,生成在水中溶解度较小的苯酚,再利用分液的方法便可得纯净的苯酚。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酚醛树脂是通过苯酚与甲醛经加聚反应制得的

B .将苯酚晶体放入少量水中,加热时全部溶解,冷却到50 ℃形成悬浊液

C .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酚酞指示剂变色,但可以和碳酸氢钠反应放出CO 2

D .向苯酚的水溶液中滴加FeCl 3溶液,溶液变紫色

解析:选D 。A 中应是缩聚反应,故A 错;B 中苯酚从溶液中析出时形成油状乳浊液,而不是悬浊液,故B 错;C 中苯酚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弱,它不能和碳酸氢钠反应放出CO 2,故C 错。

5.为了测定乙醇的结构式,有人设计了用无水酒精与钠反应的实验装置和测定氢气体积的装置进行实验。可供选用的实验仪器如图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测量氢气体积的正确装置是________(填写编号) 。

(2)装置中A 部分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烧瓶之间连接的导管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填写编号) 。

A .防止无水酒精挥发

B .保证实验装置不漏气

C .使无水酒精容易滴下

(3)实验前预先将小块钠在二甲苯中熔化成小钠珠,冷却后倒入烧瓶中,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无水酒精的密度为0.789 g·cm,移取2.0 mL酒精,反应完全后(钠过量) ,收集390 mL气体。则乙醇分子中能被钠取代出的氢原子数为________,由此可确定乙醇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所测定的结果偏高,可能引起的原因是________(填写编号) 。

A .本实验在室温下进行

B .无水酒精中混有微量甲醇

C .无水酒精与钠的反应不够完全

解析:该实验利用的反应原理是ROH 可与Na 反应产生H 2,以此计算乙醇分子中可被Na 取代出的氢原子数从而确定乙醇的结构。据(4)可知,能产生390 mL H 2,因此只能选B 作为测量H 2体积的装置,C 排空气法不可取,D 试管无刻度,E 中滴定管无此容量,整个装置连接为A ―→B 。A 部分中分液漏斗与蒸馏烧瓶之间连接导管能使烧瓶与分液漏斗中压强保持一致,分液漏斗的液柱差使乙醇易于滴下。将钠熔成小珠,是为了增大乙醇与钠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使乙醇与钠充分反应。

根据2ROH ―→H 2知,乙醇分子中能被钠取代出的氢原子数为: -3

390×10 L

222.4 L·mol

=1.01>1 2.0 mL×0.789 g·cm

-146 g·mol

测定结果偏高的原因,根据上述算式知,测定的体积偏大,或醇的物质的量偏小,即室温下进行或无水酒精中混有微量甲醇。

答案:(1)B (2)C

(3)增大无水乙醇与钠的接触面积,使之充分反应

-3

(4)1

(5)AB

1.(2011年龙岩高二检测) 下列乙醇的化学性质中不是由羟基所决定的是( ) .

A .在足量O 2中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B .跟活泼金属Na 等发生反应

C .当Ag 或Cu 存在时跟O 2发生反应生成CH 3CHO 和H 2O

D .在浓硫酸存在条件下加热到170 ℃生成CH 2CH 2

解析:选A 。从乙醇的分子结构

可以看出:乙醇与钠发生反应时,d 处价键断裂,因此,该性质是由羟基所决定的;C 项反应从c 、d 处断裂,该性质是由羟基所决定的;D 项反应为消去反应,从a 、b 处同时断裂,该性质也是由羟基所决定的;故答案为A 。

2.关于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物是乙醇和过量的3 mol/L硫酸的混合液

B .温度计插入反应溶液液面以下,以便控制温度在140 ℃

C .反应容器(烧瓶) 中应加入少许碎瓷片

D .反应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火焰再从水中取出导管

解析:选C 。实验室制取乙烯应该使用浓硫酸,故A 不正确;反应温度不能控制在140 ℃,应控制在170 ℃,故B 不正确;C 中加入少许碎瓷片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D 中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外后再熄灭酒精灯,故D 不正确。

3.漆酚

是生漆的主要成分,黄色,能溶于有机溶剂中。漆酚不具有的化学性.

A .可以燃烧,当氧气充足时,产物为CO 2和H 2O

B .与FeCl 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 .能与NaOH 溶液反应,也能与Na 2CO 3溶液反应产生气泡

D .它能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且1 mol漆酚最多消耗5 mol Br2

解析:选C 。C 项中漆酚与NaOH 溶液反应而溶解,由于酚羟基的酸性弱于H 2CO 3,但强于HCO 3,所以漆酚会与Na 2CO 3溶液反应生成NaHCO 3,而不是CO 2,故C 项错。D 项,苯环上—OH 的邻位和对位碳原子上的H 均会与Br 2发生取代反应,侧链—C 15H 27中含两个碳碳双键或一个碳碳叁键,可与Br 2发生加成反应。取代时最多消耗3 mol Br2,加成时最多消耗2 mol Br2,则最多共消耗5 mol Br2,D 项正确。

4.只用一种试剂就能鉴别AgNO 3溶液、乙醇溶液、苯酚溶液、烧碱溶液、硫氰化钾溶液。该试剂是( )

A .溴水

C .石蕊试液 B .盐酸 D .氯化铁溶液 -

解析:选D 。本题可采用逐一排除法,如果使用氯化铁溶液,氯化铁溶液与AgNO 3溶液混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铁溶液与乙醇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氯化铁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溶液变为紫色,氯化铁溶液与烧碱溶液混合生成红褐色沉淀,氯化铁溶液与硫氰化钾溶液混合,溶液变为血红色,可见,氯化铁溶液分别与各待测液反应,产生互不相同的实验现象,可以把题中的几种试剂鉴别出来。溴水能鉴别出AgNO 3溶液、苯酚溶液、烧碱溶液,而无法鉴别出硫氰化钾溶液和乙醇溶液。盐酸只能鉴别出AgNO 3溶液。石蕊试液只能鉴别出烧碱溶液。

5.(2011年绍兴高二检测) 下列溶液中分别通入过量的CO 2气体,仍然保持澄清的溶液是(双选)( )

A .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

C .漂白粉溶液 B .饱和氯化钙溶液 D .苯酚钠溶液

解析:选BC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A 项中,酸性H 2CO 3>Al(OH)3,且Al(OH)3不溶于H 2CO 3,故有:Al(OH)-4+CO 2(过量)===Al(OH)3↓+HCO -3,显然A 不符合题意;B 项中,酸性HCl >H 2CO 3,饱和CaCl 2溶液中通入CO 2无现象;C 项中Ca(ClO)2+2CO 2(过量) +2H 2O===Ca(HCO3) 2+2HClO ;D 项中,酸性H 2CO 3>C 6H 5OH >HCO -3,故有CO 2+H 2O

+NaHCO 3。由于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CO 2通入苯酚钠溶液后一般会出现浑浊现象,故D 项也不符合题意。

6.(2011年沧州高二检测) 用硫酸酸化的CrO 3遇酒精后,其颜色会从红色变为蓝绿色,交通警察利用含有经硫酸酸化处理过的CrO 3的纸片可以测出汽车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rO 3+3C 2H 5OH +3H 2SO 4===Cr2(SO4) 3+3CH 3CHO +6H 2O ;此反应的氧化剂是( )

C .Cr 2(SO4) 3 D .C 2H 5OH

解析:选B 。CrO 3中的Cr 元素的化合价由+6价降为Cr 2(SO4) 3中的+3价,故CrO 3是氧化剂。

7.某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如下:

,关于它的性质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酸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反应,且产物只有一种

B .1 mol该有机物最多可跟8 mol NaOH反应

C .1 mol该有机物最多可跟2 mol Br2反应

D .该有机物可跟NaHCO 3溶液反应

解析:选C 。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后的产物均为,故A 正确;1 mol酯水解(碱性下) 需1 mol NaOH,酚羟基需6 mol NaOH,羧基还需1 mol NaOH,故B 正确;羧酸的酸性比碳酸强,该有机物能与NaHCO 3溶液反应,故D 正确。

8.下列有关除杂所用试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除去乙烯中的乙炔,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 .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用溴水

C .除去苯中的溴,用苯酚

D .除去苯中的少量甲苯,先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用NaOH 溶液处理

解析:选D 。除杂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所选试剂不能与主成分反应,既要除去物质中所含杂质,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A 项中乙烯和乙炔均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故A 项不正确;B 项中与Br 2反应生成的三溴苯酚又溶于苯中,且苯也能溶解Br 2,故B 项不正确;同理,C 项也不正确;D 项,甲苯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成

后与苯分层,分液即得苯。 ,用NaOH 溶液处理

9.(2010年高考上海卷)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

解析:选D 。A 项正确,稀释浓H 2SO 4时应注意是将浓H 2SO 4往水中倾倒;B 项澄清溶液变浑浊,发生反应:CO 2+H 2O ++NaHCO 3,说明了酸性:H 2CO 3

;C 项,HCl 极易溶于水可引起倒吸;D 项为洗气装置,气体应从长管进。

10.可用来鉴别己烯、甲苯、乙酸乙酯、苯酚溶液的一组试剂是( )

A .氯化铁溶液、溴水

B .碳酸钠溶液、溴水

C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

D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钠溶液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机物的鉴别能力。己烯属于烯烃,能使溴水、酸性KMnO 4溶液褪色,甲苯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但是不能使溴水褪色,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故首先用溴水来鉴别己烯、苯酚,再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来鉴别甲苯与乙酸乙酯。

11. 如图所示,某同学做乙醇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铜丝先放到a 点处加热,然后再移到b 点,发现铜丝在火焰a 、b 两点现象明显不同。请你写出a 、b 两点的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解析: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弄清乙醇燃烧反应和催化氧化反应。①燃烧:CH 3CH 2OH +3O 22CO 2+3H 2O 。②催化氧化:

Cu 或Ag 2CH 3CH 2OH +O 2――→2CH 3CHO +2H 2O 。a 点乙醇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热,使铜△

丝被氧气氧化。b 点由于氧气不足,有乙醇蒸气未完全燃烧,使前面生成的氧化铜还原成铜,CH 3CH 2OH +CuOCH 3CHO +H 2O +Cu 。

答案:a. 铜丝变黑 外焰处乙醇充分燃烧,铜丝被氧化 2Cu +O 22CuO

b .铜丝又变回红色 焰芯处乙醇未充分燃烧,使氧化铜被还原 CH 3CH 2OH +CuOCH 3CHO +H 2O

+Cu

12.如图是一套实验室制取乙烯并验证乙烯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置。

请回答:

(1)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各装置中注入相应的试剂(如图所示)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时,烧瓶中液体混合物逐渐变黑。

(2)能够说明乙烯具有还原性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无此装置,是否也能检验乙烯具有还原性,简述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浓H 2SO 4具有强氧化性,在催化乙醇脱水的过程中,一部分浓H 2SO 4与乙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碳和二氧化硫等。

答案:(1)组装仪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加热,使温度迅速升到170 ℃

(2)乙中酸性KMnO 4溶液紫色褪去 除去乙烯中混有的SO 2、CO 2等酸性气体 不能,SO 2具有还原性,也可以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

13.(2011年扬州高二检测)(1)A和B 两种物质的分子式都是C 7H 8O ,它们都能跟金属钠反应放出H 2。A 不溶于NaOH 溶液,而B 能溶于NaOH 溶液。B 能使适量溴水褪色,并产生白色沉淀,A 不能。B 苯环的一溴代物有两种结构。

①写出A 和B 的结构简式:

A :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B 与NaOH 溶液起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如图所示装置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完成实验的装置,验证醋酸、二氧化碳水溶液

(H2CO 3) 、苯酚的酸性强弱顺序是:CH 3COOH>H2CO 3>C6H 5OH 。

①利用以上仪器可组装实验装置,则仪器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填接口字母代号) 。

②请将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添加药品之后的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及化学方程式填写在下表中:

解析:(1)据分子式C 78Na 反应放出H 2,且分子结构中只有一个氧原子,故A 、B 中均有—OH ,为醇和酚类。A 不溶于NaOH ,说明A 为醇,又不能使溴水褪色,故A 为。B 溶于NaOH ,且与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B 为酚,结合其分子式,故B 为甲基苯酚,它有三种结构:,其中苯环上一溴代物有两种结构的只有。 (2)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酸性强弱比较的理论依据“较强酸+较弱酸盐→较弱酸+较强酸盐”,并将教材实验的方法进行迁移应用,以解决本实验中问题。可利用CH 3COOH 与碳酸盐(如CaCO 3、Na 2CO 3等) 反应制取CO 2,利用生成的CO 2与

于苯酚。

答案:(1)① 水溶液反应来验证H 2CO 3的酸性强

(2)①A D E B C F

2.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

1.(2011年漳州高二检测)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含有羟基的化合物一定属于醇类

B .酚和醇都含有羟基,但其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C .分子中含有苯环和羟基的化合物一定是酚

D .Na 2SO 3、Na 2O 2、CaO 、苯酚久置于空气中,颜色均有变化

解析:选B 。羟基与苯环(或芳环) 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接所得到的化合物叫酚,若羟基不是与苯环(或芳环) 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接,则此化合物应属于醇类,所以A 、C 两个选项都是错误的;酚和醇虽然都含有羟基,但与羟基直接相连的烃基不同,由于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因而酚和醇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故B 选项是正确的;苯酚久置于空气中,因被氧气氧化,颜色变为粉红色,Na 2SO 3、CaO 久置于空气中,最终依次变为Na 2SO 4、CaCO 3,但颜色仍然为白色,与原来颜色一样,Na 2O 2最终变为Na 2CO 3,颜色由淡黄色变为白色,所以D 选项也是错误的。

2.(2010年高考上海卷) 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

A .实验室制溴苯时,将苯与液溴混合后加到有铁丝的反应容器中

B .实验室制硝基苯时,将硝酸与苯混合后再滴加浓硫酸

C .实验时手指不小心沾上苯酚,立即用70 ℃以上的热水清洗

D .实验室制乙酸丁酯时,用水浴加热

解析:选A 。B 项,先将浓硫酸与硝酸混合;C 项,手指沾上苯酚后,应先用乙醇洗涤,再用水冲洗;D 项,实验室制乙酸丁酯时,应直接加热。

3.欲从溶有苯酚的乙醇中回收苯酚,有下列操作:①蒸馏,②过滤,③静置分液,④加入足量的金属钠,⑤通入过量的CO 2气体,⑥加入足量的NaOH 溶液,⑦加入足量的FeCl 3溶液,⑧加入浓硫酸与NaBr 晶体共热。下列步骤中最合理的是( )

A .④⑤③

C .⑥①⑤② B .⑥①⑤③ D .⑧②⑤③

解析:选B 。解答本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从水溶液中分离出的苯酚并不是固体,而是乳浊液,静置一段时间后液体分层。所以应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而不是过滤。苯酚和乙醇的沸点相差较小,因此,不能直接蒸馏,要先将苯酚转化为沸点较高的盐类物质苯酚钠,然后控制蒸馏温度将乙醇蒸出。剩下的是苯酚钠的水溶液,通入足量的CO 2,生成在水中溶解度较小的苯酚,再利用分液的方法便可得纯净的苯酚。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酚醛树脂是通过苯酚与甲醛经加聚反应制得的

B .将苯酚晶体放入少量水中,加热时全部溶解,冷却到50 ℃形成悬浊液

C .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酚酞指示剂变色,但可以和碳酸氢钠反应放出CO 2

D .向苯酚的水溶液中滴加FeCl 3溶液,溶液变紫色

解析:选D 。A 中应是缩聚反应,故A 错;B 中苯酚从溶液中析出时形成油状乳浊液,而不是悬浊液,故B 错;C 中苯酚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弱,它不能和碳酸氢钠反应放出CO 2,故C 错。

5.为了测定乙醇的结构式,有人设计了用无水酒精与钠反应的实验装置和测定氢气体积的装置进行实验。可供选用的实验仪器如图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测量氢气体积的正确装置是________(填写编号) 。

(2)装置中A 部分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烧瓶之间连接的导管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填写编号) 。

A .防止无水酒精挥发

B .保证实验装置不漏气

C .使无水酒精容易滴下

(3)实验前预先将小块钠在二甲苯中熔化成小钠珠,冷却后倒入烧瓶中,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无水酒精的密度为0.789 g·cm,移取2.0 mL酒精,反应完全后(钠过量) ,收集390 mL气体。则乙醇分子中能被钠取代出的氢原子数为________,由此可确定乙醇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所测定的结果偏高,可能引起的原因是________(填写编号) 。

A .本实验在室温下进行

B .无水酒精中混有微量甲醇

C .无水酒精与钠的反应不够完全

解析:该实验利用的反应原理是ROH 可与Na 反应产生H 2,以此计算乙醇分子中可被Na 取代出的氢原子数从而确定乙醇的结构。据(4)可知,能产生390 mL H 2,因此只能选B 作为测量H 2体积的装置,C 排空气法不可取,D 试管无刻度,E 中滴定管无此容量,整个装置连接为A ―→B 。A 部分中分液漏斗与蒸馏烧瓶之间连接导管能使烧瓶与分液漏斗中压强保持一致,分液漏斗的液柱差使乙醇易于滴下。将钠熔成小珠,是为了增大乙醇与钠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使乙醇与钠充分反应。

根据2ROH ―→H 2知,乙醇分子中能被钠取代出的氢原子数为: -3

390×10 L

222.4 L·mol

=1.01>1 2.0 mL×0.789 g·cm

-146 g·mol

测定结果偏高的原因,根据上述算式知,测定的体积偏大,或醇的物质的量偏小,即室温下进行或无水酒精中混有微量甲醇。

答案:(1)B (2)C

(3)增大无水乙醇与钠的接触面积,使之充分反应

-3

(4)1

(5)AB

1.(2011年龙岩高二检测) 下列乙醇的化学性质中不是由羟基所决定的是( ) .

A .在足量O 2中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B .跟活泼金属Na 等发生反应

C .当Ag 或Cu 存在时跟O 2发生反应生成CH 3CHO 和H 2O

D .在浓硫酸存在条件下加热到170 ℃生成CH 2CH 2

解析:选A 。从乙醇的分子结构

可以看出:乙醇与钠发生反应时,d 处价键断裂,因此,该性质是由羟基所决定的;C 项反应从c 、d 处断裂,该性质是由羟基所决定的;D 项反应为消去反应,从a 、b 处同时断裂,该性质也是由羟基所决定的;故答案为A 。

2.关于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物是乙醇和过量的3 mol/L硫酸的混合液

B .温度计插入反应溶液液面以下,以便控制温度在140 ℃

C .反应容器(烧瓶) 中应加入少许碎瓷片

D .反应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火焰再从水中取出导管

解析:选C 。实验室制取乙烯应该使用浓硫酸,故A 不正确;反应温度不能控制在140 ℃,应控制在170 ℃,故B 不正确;C 中加入少许碎瓷片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D 中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外后再熄灭酒精灯,故D 不正确。

3.漆酚

是生漆的主要成分,黄色,能溶于有机溶剂中。漆酚不具有的化学性.

A .可以燃烧,当氧气充足时,产物为CO 2和H 2O

B .与FeCl 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 .能与NaOH 溶液反应,也能与Na 2CO 3溶液反应产生气泡

D .它能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且1 mol漆酚最多消耗5 mol Br2

解析:选C 。C 项中漆酚与NaOH 溶液反应而溶解,由于酚羟基的酸性弱于H 2CO 3,但强于HCO 3,所以漆酚会与Na 2CO 3溶液反应生成NaHCO 3,而不是CO 2,故C 项错。D 项,苯环上—OH 的邻位和对位碳原子上的H 均会与Br 2发生取代反应,侧链—C 15H 27中含两个碳碳双键或一个碳碳叁键,可与Br 2发生加成反应。取代时最多消耗3 mol Br2,加成时最多消耗2 mol Br2,则最多共消耗5 mol Br2,D 项正确。

4.只用一种试剂就能鉴别AgNO 3溶液、乙醇溶液、苯酚溶液、烧碱溶液、硫氰化钾溶液。该试剂是( )

A .溴水

C .石蕊试液 B .盐酸 D .氯化铁溶液 -

解析:选D 。本题可采用逐一排除法,如果使用氯化铁溶液,氯化铁溶液与AgNO 3溶液混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铁溶液与乙醇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氯化铁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溶液变为紫色,氯化铁溶液与烧碱溶液混合生成红褐色沉淀,氯化铁溶液与硫氰化钾溶液混合,溶液变为血红色,可见,氯化铁溶液分别与各待测液反应,产生互不相同的实验现象,可以把题中的几种试剂鉴别出来。溴水能鉴别出AgNO 3溶液、苯酚溶液、烧碱溶液,而无法鉴别出硫氰化钾溶液和乙醇溶液。盐酸只能鉴别出AgNO 3溶液。石蕊试液只能鉴别出烧碱溶液。

5.(2011年绍兴高二检测) 下列溶液中分别通入过量的CO 2气体,仍然保持澄清的溶液是(双选)( )

A .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

C .漂白粉溶液 B .饱和氯化钙溶液 D .苯酚钠溶液

解析:选BC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A 项中,酸性H 2CO 3>Al(OH)3,且Al(OH)3不溶于H 2CO 3,故有:Al(OH)-4+CO 2(过量)===Al(OH)3↓+HCO -3,显然A 不符合题意;B 项中,酸性HCl >H 2CO 3,饱和CaCl 2溶液中通入CO 2无现象;C 项中Ca(ClO)2+2CO 2(过量) +2H 2O===Ca(HCO3) 2+2HClO ;D 项中,酸性H 2CO 3>C 6H 5OH >HCO -3,故有CO 2+H 2O

+NaHCO 3。由于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CO 2通入苯酚钠溶液后一般会出现浑浊现象,故D 项也不符合题意。

6.(2011年沧州高二检测) 用硫酸酸化的CrO 3遇酒精后,其颜色会从红色变为蓝绿色,交通警察利用含有经硫酸酸化处理过的CrO 3的纸片可以测出汽车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rO 3+3C 2H 5OH +3H 2SO 4===Cr2(SO4) 3+3CH 3CHO +6H 2O ;此反应的氧化剂是( )

C .Cr 2(SO4) 3 D .C 2H 5OH

解析:选B 。CrO 3中的Cr 元素的化合价由+6价降为Cr 2(SO4) 3中的+3价,故CrO 3是氧化剂。

7.某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如下:

,关于它的性质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酸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反应,且产物只有一种

B .1 mol该有机物最多可跟8 mol NaOH反应

C .1 mol该有机物最多可跟2 mol Br2反应

D .该有机物可跟NaHCO 3溶液反应

解析:选C 。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后的产物均为,故A 正确;1 mol酯水解(碱性下) 需1 mol NaOH,酚羟基需6 mol NaOH,羧基还需1 mol NaOH,故B 正确;羧酸的酸性比碳酸强,该有机物能与NaHCO 3溶液反应,故D 正确。

8.下列有关除杂所用试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除去乙烯中的乙炔,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 .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用溴水

C .除去苯中的溴,用苯酚

D .除去苯中的少量甲苯,先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用NaOH 溶液处理

解析:选D 。除杂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所选试剂不能与主成分反应,既要除去物质中所含杂质,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A 项中乙烯和乙炔均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故A 项不正确;B 项中与Br 2反应生成的三溴苯酚又溶于苯中,且苯也能溶解Br 2,故B 项不正确;同理,C 项也不正确;D 项,甲苯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成

后与苯分层,分液即得苯。 ,用NaOH 溶液处理

9.(2010年高考上海卷)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

解析:选D 。A 项正确,稀释浓H 2SO 4时应注意是将浓H 2SO 4往水中倾倒;B 项澄清溶液变浑浊,发生反应:CO 2+H 2O ++NaHCO 3,说明了酸性:H 2CO 3

;C 项,HCl 极易溶于水可引起倒吸;D 项为洗气装置,气体应从长管进。

10.可用来鉴别己烯、甲苯、乙酸乙酯、苯酚溶液的一组试剂是( )

A .氯化铁溶液、溴水

B .碳酸钠溶液、溴水

C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

D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钠溶液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机物的鉴别能力。己烯属于烯烃,能使溴水、酸性KMnO 4溶液褪色,甲苯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但是不能使溴水褪色,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故首先用溴水来鉴别己烯、苯酚,再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来鉴别甲苯与乙酸乙酯。

11. 如图所示,某同学做乙醇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铜丝先放到a 点处加热,然后再移到b 点,发现铜丝在火焰a 、b 两点现象明显不同。请你写出a 、b 两点的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解析: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弄清乙醇燃烧反应和催化氧化反应。①燃烧:CH 3CH 2OH +3O 22CO 2+3H 2O 。②催化氧化:

Cu 或Ag 2CH 3CH 2OH +O 2――→2CH 3CHO +2H 2O 。a 点乙醇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热,使铜△

丝被氧气氧化。b 点由于氧气不足,有乙醇蒸气未完全燃烧,使前面生成的氧化铜还原成铜,CH 3CH 2OH +CuOCH 3CHO +H 2O +Cu 。

答案:a. 铜丝变黑 外焰处乙醇充分燃烧,铜丝被氧化 2Cu +O 22CuO

b .铜丝又变回红色 焰芯处乙醇未充分燃烧,使氧化铜被还原 CH 3CH 2OH +CuOCH 3CHO +H 2O

+Cu

12.如图是一套实验室制取乙烯并验证乙烯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置。

请回答:

(1)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各装置中注入相应的试剂(如图所示)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时,烧瓶中液体混合物逐渐变黑。

(2)能够说明乙烯具有还原性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无此装置,是否也能检验乙烯具有还原性,简述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浓H 2SO 4具有强氧化性,在催化乙醇脱水的过程中,一部分浓H 2SO 4与乙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碳和二氧化硫等。

答案:(1)组装仪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加热,使温度迅速升到170 ℃

(2)乙中酸性KMnO 4溶液紫色褪去 除去乙烯中混有的SO 2、CO 2等酸性气体 不能,SO 2具有还原性,也可以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

13.(2011年扬州高二检测)(1)A和B 两种物质的分子式都是C 7H 8O ,它们都能跟金属钠反应放出H 2。A 不溶于NaOH 溶液,而B 能溶于NaOH 溶液。B 能使适量溴水褪色,并产生白色沉淀,A 不能。B 苯环的一溴代物有两种结构。

①写出A 和B 的结构简式:

A :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B 与NaOH 溶液起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如图所示装置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完成实验的装置,验证醋酸、二氧化碳水溶液

(H2CO 3) 、苯酚的酸性强弱顺序是:CH 3COOH>H2CO 3>C6H 5OH 。

①利用以上仪器可组装实验装置,则仪器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填接口字母代号) 。

②请将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添加药品之后的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及化学方程式填写在下表中:

解析:(1)据分子式C 78Na 反应放出H 2,且分子结构中只有一个氧原子,故A 、B 中均有—OH ,为醇和酚类。A 不溶于NaOH ,说明A 为醇,又不能使溴水褪色,故A 为。B 溶于NaOH ,且与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B 为酚,结合其分子式,故B 为甲基苯酚,它有三种结构:,其中苯环上一溴代物有两种结构的只有。 (2)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酸性强弱比较的理论依据“较强酸+较弱酸盐→较弱酸+较强酸盐”,并将教材实验的方法进行迁移应用,以解决本实验中问题。可利用CH 3COOH 与碳酸盐(如CaCO 3、Na 2CO 3等) 反应制取CO 2,利用生成的CO 2与

于苯酚。

答案:(1)① 水溶液反应来验证H 2CO 3的酸性强

(2)①A D E B C F


相关文章

  • [化学选修5]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
  • 教学内容: 高考复习<化学选修5> 第2章  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 第2节  卤代烃.醇和酚 1. 卤代烃.醇.酚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 卤代烃.醇.酚的典型代表物之间的关系. 3. 碳原子的级数和醇的分类. 4. ...查看


  • 苏教版 化学 选修1-6
  • 杂化轨道flash动画.swf 苏教版化学选修5<乙酸 羧酸>ppt课件.ppt 苏教版化学选修5<乙酸>ppt课件.ppt 苏教版化学选修5<乙酸>ppt课件1.ppt 苏教版化学选修5<乙酸&g ...查看


  • 高中化学选修5 苯酚说课稿
  • 高中化学选修5<苯酚>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苯酚"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在设计教学之初,我首先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分析.苯 ...查看


  •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化学选修5 第一节 醇 酚
  • 第一节 醇 酚 1.认识乙醇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知道醇类与其他有机物的转化关系. 3.认识苯酚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细读教材记主干 一.醇 1.概念 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醇. 2.分类 根据醇分子里含羟基的数目, ...查看


  • 化学第三单元测试题
  • 高二化学选修5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 ①除去乙烷中少量乙烯:通入H 2,加入催化剂反应 ②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③除去苯中少量 ...查看


  • 期末划重点 | 高中化学选修5回归教材复习必看内容
  • 化学姐 "回归教材"绝对不是看书那么简单.回归教材要不要看书,肯定要.怎么看?看什么?才是问题的关键. 第一章 有机化合物 P4  会书写常见官能团的结构简式,名称. P10 资料卡片明确有机物的键线式. P15-16  ...查看


  • 新课程高中化学演示实验(2009新品)
  • 新课程高中化学演示实验 8碟240元 [内容简介]为了配合新课程.新教材的课堂教学需要,我社精心研制开发了本系列节目. 本系列片中的实验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并参考人教版等主流版本教材内容框架的基础上设 计开发的,因此实验覆盖全面.适用性强 ...查看


  • 高二化学烃的含氧衍生物测试题
  • 高二化学烃的含氧衍生物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小题,20分) 1.若要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少量的水,可选用的试剂是: A.金属钠 B.生石灰 C.浓硫酸 D.无水硫酸铜 2.甲醇.乙二醇.甘油分别与足量钾作用,产生等量的氢气, ...查看


  •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 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 ≤4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