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

参考答案

1.B 2.C3.A 4.D 5.B 6.C 7.A8.A9.B10.D11.B12.C13.D15.D16.C17.B

【名师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18.B19.A

【名师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20.D21.A22.A23.D24.C

【名师点睛】民族融合概述:

1、含义:指民族间的自然融汇合一,民族差别和民族界限逐步消失的过程 。

2、高潮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元。

3、出现原因:

①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相互影响;

②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等。

25.B26.B2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可知,A项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和B项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是正确的;由“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C项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这一说法也是正确的。由材料可知30岁以上和30岁以下是区别对待的,因此,D项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说法错误。所以答案选D。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28.C29.C

【名师点睛】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并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政治条件,奠定基础)

(2)鲜卑族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必要性)

(3)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加剧。(必要性)

①阶级矛盾尖锐(残酷的经济掠夺、残暴的统治)、人民起义不断。

②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

③地方与中央矛盾突出(宗主督护制)。

④土地抛荒现象严重。

(4)出现民族融合潮流。(必要性和条件)

(5)(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杰出的政治才能。(可能性)

(6)目的: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30.A31.A

32.(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原因: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商鞅变法推行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封建化改革;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1)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改革上的具体举措,即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利;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从而在改革的社会背景角度分析其土地改革举措的原因; (2)本题考查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即可,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的角度回答。

(3)本题考查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结合史学常识的内容,可以直接得出改革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即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考点: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33.

(1)都为了革新时政,富国强兵;都整顿吏治,选贤任能;都重视农业,平衡赋役;都加强教化。

(2)促进了西魏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增强了西魏的实力,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学生的阅读障碍是文言文翻译,解决方法是抓住关键词意译。概括材料六条诏书,通过修心整顿吏治;通过教育改变社会风气;重视农业发展经济;选拔人才加强统治;整顿司法,促进社会公平,改革赋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结合教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可知两者都为了革新时政,富国强兵;都整顿吏治,选贤任能;都重视农业,平衡赋役;都加强教化。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迁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北魏和西魏同属于少数民族,都处在国家分裂和民族的大融合的时期。同时要关注材料的注释——“周文(即西魏宇文泰,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首先要理顺历史的发展脉络。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权,北周的丞相杨坚,就是后面的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综上分析,西魏苏绰改革促进了西魏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增强了西魏的实力,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西魏苏绰改革•作用。

【名师点睛】改革规律性总结:

(1)改革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制度)阻碍社会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③统治面临危机,内忧外患(阶级矛盾,财政收入,民族危机)

(2)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3)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政治、经济、文化多角度思考);③改革者的政治素养(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措施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内外环境是否有利。

34.(1)变化: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2)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4)认识: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概括“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即可;这主要与土地制度和推行小家庭有关系。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孝文帝改革的迁都洛阳、改说汉话等汉化措施都反映的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注意从总体上进行概括,前两次改革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 35.

(1)有利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

(3)不同:材料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历史的时代变迁等。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从中概括条件即可。第二小问,从维护统治角度分析目的即可。

第(2)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二的信息,北魏前期的“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可见孝文帝改革后处于自觉状态;依据“全面汉化改革”“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从中概括其特点即可。

第(3)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结合材料三的信息,孝文帝改革后,“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从中可以看出对改革持否定态度。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立场、研究方法、时代等角度分析影响因素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重大改革·孝文帝改革

36.

(1)措施:北魏孝文帝: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 马丁·路德: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婚姻法规;婚姻审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2)认识: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北魏孝文帝改革使“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

(2)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的认识须围绕婚俗改革对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展开,如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宗教改革·婚俗

参考答案

1.B 2.C3.A 4.D 5.B 6.C 7.A8.A9.B10.D11.B12.C13.D15.D16.C17.B

【名师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18.B19.A

【名师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20.D21.A22.A23.D24.C

【名师点睛】民族融合概述:

1、含义:指民族间的自然融汇合一,民族差别和民族界限逐步消失的过程 。

2、高潮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元。

3、出现原因:

①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相互影响;

②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等。

25.B26.B2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可知,A项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和B项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是正确的;由“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C项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这一说法也是正确的。由材料可知30岁以上和30岁以下是区别对待的,因此,D项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说法错误。所以答案选D。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28.C29.C

【名师点睛】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并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政治条件,奠定基础)

(2)鲜卑族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必要性)

(3)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加剧。(必要性)

①阶级矛盾尖锐(残酷的经济掠夺、残暴的统治)、人民起义不断。

②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

③地方与中央矛盾突出(宗主督护制)。

④土地抛荒现象严重。

(4)出现民族融合潮流。(必要性和条件)

(5)(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杰出的政治才能。(可能性)

(6)目的: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30.A31.A

32.(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原因: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商鞅变法推行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封建化改革;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1)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改革上的具体举措,即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利;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从而在改革的社会背景角度分析其土地改革举措的原因; (2)本题考查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即可,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的角度回答。

(3)本题考查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结合史学常识的内容,可以直接得出改革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即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考点: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33.

(1)都为了革新时政,富国强兵;都整顿吏治,选贤任能;都重视农业,平衡赋役;都加强教化。

(2)促进了西魏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增强了西魏的实力,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学生的阅读障碍是文言文翻译,解决方法是抓住关键词意译。概括材料六条诏书,通过修心整顿吏治;通过教育改变社会风气;重视农业发展经济;选拔人才加强统治;整顿司法,促进社会公平,改革赋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结合教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可知两者都为了革新时政,富国强兵;都整顿吏治,选贤任能;都重视农业,平衡赋役;都加强教化。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迁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北魏和西魏同属于少数民族,都处在国家分裂和民族的大融合的时期。同时要关注材料的注释——“周文(即西魏宇文泰,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首先要理顺历史的发展脉络。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权,北周的丞相杨坚,就是后面的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综上分析,西魏苏绰改革促进了西魏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增强了西魏的实力,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西魏苏绰改革•作用。

【名师点睛】改革规律性总结:

(1)改革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制度)阻碍社会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③统治面临危机,内忧外患(阶级矛盾,财政收入,民族危机)

(2)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3)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政治、经济、文化多角度思考);③改革者的政治素养(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措施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内外环境是否有利。

34.(1)变化: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2)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4)认识: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概括“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即可;这主要与土地制度和推行小家庭有关系。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孝文帝改革的迁都洛阳、改说汉话等汉化措施都反映的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注意从总体上进行概括,前两次改革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 35.

(1)有利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

(3)不同:材料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历史的时代变迁等。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从中概括条件即可。第二小问,从维护统治角度分析目的即可。

第(2)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二的信息,北魏前期的“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可见孝文帝改革后处于自觉状态;依据“全面汉化改革”“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从中概括其特点即可。

第(3)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结合材料三的信息,孝文帝改革后,“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从中可以看出对改革持否定态度。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立场、研究方法、时代等角度分析影响因素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重大改革·孝文帝改革

36.

(1)措施:北魏孝文帝: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 马丁·路德: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婚姻法规;婚姻审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2)认识: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北魏孝文帝改革使“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

(2)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的认识须围绕婚俗改革对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展开,如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宗教改革·婚俗


相关文章

  •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人教版选修1)
  •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案 (人教版 选修1) [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 [本课难点 ...查看


  •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3.3[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时作业及答案
  •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Ctrl, 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 ...查看


  • 人教版初中历史7上4单元试卷及答案
  • 南京新华学校201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达标测试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共40★,每小题2★) 1. 与秦汉相比,三国两晋南北朝呈现在政治上的显著特点是 A.政权并立,民族汇集 B.政治清明 C.政治腐败 D.阶级 ...查看


  • 北魏孝文帝改革 2
  • 参考答案 探究一:(1)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推行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不正确.北魏衰落是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 ...查看


  • 促进民族大融合
  •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程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可是作用 [教材结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 ...查看


  •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教学设计
  •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 ...查看


  •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 试讲教案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班级 2008级3班 姓名 冯小丽 学号 2008020307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 ...查看


  • 2010届高考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第十五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清单]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放在当时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去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次改革,成功的找出其理由 ...查看


  • 专题三_北魏孝文帝改革
  •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