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12文遗 郭嘉祺 [1**********]7

先秦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秦汉钱币

秦代最重要的货币当属“半两”钱,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刀、布等旧钱,将“半两”定为法定货币。半两钱的出现将先秦时期各种原始形态的货币统一在方孔圆钱之下。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

汉初,因政府无力掌控,允许明间私铸钱币,于是郡国诸侯,地方豪强便纷纷私铸,形制各异的榆荚钱风行于世,随后导致通货膨胀及后来的七国之乱。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废除一切旧币铸造五铢钱,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颁布严刑峻法:“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从此五铢钱作为唯一的流通货币,独步于大汉王朝的五铢钱又一次迎来了重大钱币史改革。值得一提的是汉末王莽时期的铸钱,它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铸材众多,形状各异,堪称一绝。

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两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乱政开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百业凋敝,未铸新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制钱继承了西晋的指导意识,不铸新钱,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俗称“比轮”;也有轻薄小巧的“沈阳钱”。这些钱相互交替或同时流通成为货币。每个钱币的单位定名为“文”,一千文为一“贯”。 隋唐钱币

隋王朝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迈向它的顶峰,经济上这时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隋文帝改革币制,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在各地设关卡置样。历史进入唐代,正如同唐代灿烂而辉煌的历史,唐代货币发展,同样迈上了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顶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改币制,废五铢,

改铸开元通宝,规定径八分,重2.4铢,每十文为一两,每一文的重量为钱,两以下采取十进制,开元通宝的铸行对中国古代的衡制改革,同时开创了中国货币宝文钱称谓的先河,带来了深远影响。唐末五代十国更曾有多种藩镇铸钱,然而在钱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通宝所树立的中国货币的标准形象始终被奉为典范。 宋代钱币

两宋的钱币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的。它不仅是币材多样,而且流通受地方限制,钱币面额又多,钱名称也多。宋代最流行年号钱,两宋的铁钱是长期的币制,四川一带就是专用铁钱的。北宋九个皇帝就改了三十五次年号,铸了二十七种年号钱和三种非年号钱(宋元、圣宋、皇宋);南宋七帝,改二十次年号,铸了十八种年号钱和三种非年号钱(大宋、宋圣、皇宋)。

辽金西夏钱币

辽代铸钱早期受五代影响,后期受宋钱影响较大,多是小平钱,铸量较少,制作多粗糙,钱文多为汉文,书体隶兼八分,没有对子钱,辽钱中“天显通宝”、“会同通宝”、“保宁通宝”十分罕见。

金代钱币品种虽不多,但每一种钱都很精美、工整,尤其是篆书“泰和重宝”钱,钱文玉箸篆为著名书法家党怀英所书,制作十分规整,号为一绝。传世数量较多的是“正隆元宝”和“大定通宝”。

西夏钱币有两大类:西夏文钱和汉文钱。西夏文为从前的钱币学家所不识,称为“屋驮文”,西夏钱法受宋影响,多年号钱;且钱形规整,文字精好。其西夏文钱币的铸行早于汉文钱,有“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乾祐宝钱”、“天庆宝钱”、“大安宝钱(折二)”。

元明清钱币

到了元代,纸币成为流通中的基本货币,铜钱在流通领域中已不占有主要地位。元代铸钱以武宗至大年间和顺帝至正年间为两个高潮期,尤其是顺帝所铸的至正钱传世数量较多,钱郭整齐高峻,文字遒劲、秀丽,是元钱中最为精整的。元代统治者崇信佛教,所谓“供养钱”为元代所特有,是寺观所铸的供佛之钱。面文有多种,有的与正用钱接近。

明代一直是大力推行纸币,钞为主、钱为辅的货币制度。明代白银的使用更加广泛,嘉靖以后,白银已成为流通领域的主要货币,所以明朝铸钱也不多。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颁行“洪武钱制”,铸造了五等币值的洪武钱,背文复杂,有纪地、纪值、纪重几种。洪武之后的永乐、宣德、弘治三朝铸钱极少,仅有少量小平钱。到了嘉靖时又开始大量铸钱。穆宗铸行隆庆通宝小平钱,制作较工整。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铸万历通宝,传世较多,分小平、折二两种,多为铜质;熹宗时铸行“天启通宝”,并补铸了光宗的泰昌年号的铜钱。到了崇祯年间,明朝国势更衰,钱法也极其混乱,崇祯钱币值有小平、折二、折

五、折十四种,但版制却多达百余种,背文极其复杂。

清朝的钱币,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大额用银,小额用钱,但是白银的地位更加重要。清朝的铸钱在最初的两百年间,是沿袭两千年以来的传统,采用模型铸造制钱,到了末年,才开始仿效外国,用机器铸造新式的铜钱和铜元。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12文遗 郭嘉祺 [1**********]7

先秦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秦汉钱币

秦代最重要的货币当属“半两”钱,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刀、布等旧钱,将“半两”定为法定货币。半两钱的出现将先秦时期各种原始形态的货币统一在方孔圆钱之下。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

汉初,因政府无力掌控,允许明间私铸钱币,于是郡国诸侯,地方豪强便纷纷私铸,形制各异的榆荚钱风行于世,随后导致通货膨胀及后来的七国之乱。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废除一切旧币铸造五铢钱,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颁布严刑峻法:“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从此五铢钱作为唯一的流通货币,独步于大汉王朝的五铢钱又一次迎来了重大钱币史改革。值得一提的是汉末王莽时期的铸钱,它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铸材众多,形状各异,堪称一绝。

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两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乱政开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百业凋敝,未铸新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制钱继承了西晋的指导意识,不铸新钱,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俗称“比轮”;也有轻薄小巧的“沈阳钱”。这些钱相互交替或同时流通成为货币。每个钱币的单位定名为“文”,一千文为一“贯”。 隋唐钱币

隋王朝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迈向它的顶峰,经济上这时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隋文帝改革币制,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在各地设关卡置样。历史进入唐代,正如同唐代灿烂而辉煌的历史,唐代货币发展,同样迈上了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顶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改币制,废五铢,

改铸开元通宝,规定径八分,重2.4铢,每十文为一两,每一文的重量为钱,两以下采取十进制,开元通宝的铸行对中国古代的衡制改革,同时开创了中国货币宝文钱称谓的先河,带来了深远影响。唐末五代十国更曾有多种藩镇铸钱,然而在钱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通宝所树立的中国货币的标准形象始终被奉为典范。 宋代钱币

两宋的钱币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的。它不仅是币材多样,而且流通受地方限制,钱币面额又多,钱名称也多。宋代最流行年号钱,两宋的铁钱是长期的币制,四川一带就是专用铁钱的。北宋九个皇帝就改了三十五次年号,铸了二十七种年号钱和三种非年号钱(宋元、圣宋、皇宋);南宋七帝,改二十次年号,铸了十八种年号钱和三种非年号钱(大宋、宋圣、皇宋)。

辽金西夏钱币

辽代铸钱早期受五代影响,后期受宋钱影响较大,多是小平钱,铸量较少,制作多粗糙,钱文多为汉文,书体隶兼八分,没有对子钱,辽钱中“天显通宝”、“会同通宝”、“保宁通宝”十分罕见。

金代钱币品种虽不多,但每一种钱都很精美、工整,尤其是篆书“泰和重宝”钱,钱文玉箸篆为著名书法家党怀英所书,制作十分规整,号为一绝。传世数量较多的是“正隆元宝”和“大定通宝”。

西夏钱币有两大类:西夏文钱和汉文钱。西夏文为从前的钱币学家所不识,称为“屋驮文”,西夏钱法受宋影响,多年号钱;且钱形规整,文字精好。其西夏文钱币的铸行早于汉文钱,有“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乾祐宝钱”、“天庆宝钱”、“大安宝钱(折二)”。

元明清钱币

到了元代,纸币成为流通中的基本货币,铜钱在流通领域中已不占有主要地位。元代铸钱以武宗至大年间和顺帝至正年间为两个高潮期,尤其是顺帝所铸的至正钱传世数量较多,钱郭整齐高峻,文字遒劲、秀丽,是元钱中最为精整的。元代统治者崇信佛教,所谓“供养钱”为元代所特有,是寺观所铸的供佛之钱。面文有多种,有的与正用钱接近。

明代一直是大力推行纸币,钞为主、钱为辅的货币制度。明代白银的使用更加广泛,嘉靖以后,白银已成为流通领域的主要货币,所以明朝铸钱也不多。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颁行“洪武钱制”,铸造了五等币值的洪武钱,背文复杂,有纪地、纪值、纪重几种。洪武之后的永乐、宣德、弘治三朝铸钱极少,仅有少量小平钱。到了嘉靖时又开始大量铸钱。穆宗铸行隆庆通宝小平钱,制作较工整。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铸万历通宝,传世较多,分小平、折二两种,多为铜质;熹宗时铸行“天启通宝”,并补铸了光宗的泰昌年号的铜钱。到了崇祯年间,明朝国势更衰,钱法也极其混乱,崇祯钱币值有小平、折二、折

五、折十四种,但版制却多达百余种,背文极其复杂。

清朝的钱币,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大额用银,小额用钱,但是白银的地位更加重要。清朝的铸钱在最初的两百年间,是沿袭两千年以来的传统,采用模型铸造制钱,到了末年,才开始仿效外国,用机器铸造新式的铜钱和铜元。


相关文章

  • 热点问题 历史
  • 热点事件 一.抗战70周年 2015年9月3日,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这里隆重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15次大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非国庆日举行的天安门阅 ...查看


  •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 第一章 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 ...查看


  • 钱币文化: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 汉五铢钱 天然海贝 秦半两钱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历史的传承性和广泛的传播性.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类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源 ...查看


  •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注释) 1.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中国史上一 ...查看


  • 1994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
  • 作者:叶茂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5年06期 本年度先秦秦汉经济史论著数量仍然可观.从研讨问题的内容看,文明起源和与商品经济有关的问题为两大热点. 文明起源 近年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讨论有一个突出的现象:随着良渚文化新发现与研究的进展,一些学 ...查看


  • 中国古代史复习知识结构
  • 中国古代史复习知识结构 政治史: 一.早期国家的政治智慧 宗法制(继承制度)分封制(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 二.大变革时代的社会变迁 大变革时代的内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动) 改革变法的潮流(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与民族融合 三.统一的多民族 ...查看


  • 一本经济学家撰写的历史著作--简评[厉以宁讲欧洲经济史]
  • 王大庆|文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厉以宁讲欧洲经济史>(插图版)一书是由厉以宁先生的讲课记录改编而成的.作为一位以经济史研究见长的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在这本书问世之前已经出版了多本专题性质的经济史著作,主要包括& ...查看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填空
  • 历史必修2--经济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 和 开始使用.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汉代以后, 成为中国传统农业 ...查看


  •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如男耕女织):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