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一些看法

对于辛亥革命的一些看法

——仅作为一个后人以相对客观的角度评价孙中山和他的辛亥革命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根据历史所记载,他幼时贫困,自小就参与家中农业辅助劳动,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其家无田产,佃二亩半高租田耕种,难以糊口,其父达成还在村中打更报时。 1871年,孙中山6岁时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涧捕鱼虾,随外祖父到海边打蚝,还到邻村三合会人办的武馆偷学拳术,故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的精神。七岁时(1872年)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由于家道贫寒,平时,孙中山还要去捡猪粪。贫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孙中山对于旧中国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体会。10岁时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仅三年就成为全家中最有文化的一员。

按照这样的家庭背景和幼时经历,孙中山应该算是站在广大的农民这一方的,但是人总是向往更加美好的世界。

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就学,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他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

1881年孙中山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于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在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

1884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

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

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港英政府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

从农民出身到跻身上流精英社会,孙中山纵使愿意站在人民的这边也无法打从心底里承认所谓“农民”在中国的力量。

在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爆发以前,孙中山经历过也亲手引导过很多次的起义运动。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纵观其起义流程,首先先筹钱,募人。那么钱从哪里来?海外的,和内

陆的商人们还有地下帮会给的,比如美国的致公堂和日本的梅屋庄吉等人。但商人们为什么会资助孙中山?是因为孙中山的三民理论和国家大义吗?我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毕竟现在的任何人都没有经历过当时的那段岁月。不过在大背景下的商人们也许更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是孙中山许诺给他们的种种条件。

所谓的许诺在现在的历史资料上面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就连帮他筹集600支手枪和1300美元(相当今天的人民币800万元)的梅屋庄吉也只是因为与孙中山畅谈一番,就被孙所折服了。

总之,孙中山是站在资本主义的角度,站在所谓士绅的角度上去考虑共和,去考虑新中国的。一开始的出发点就错了。

站在士绅的角度上就意味着不得不与士绅妥协,包括承认土地的私有化和一定的地域自治权等等。同时,也意味着所谓的共和,只是一番空话。民主的弊病再次体现,毕竟大部分的士绅在意的始终是那一亩三分地,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孙中山起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他没有自己的军队。他的每一次起义都是花钱买枪,花钱筹人,再花钱让其为革命效死。他的三民主义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这并不能确立为一次革命的核心类似于信仰的存在。

在这里我要引用毛主席的一段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孙中山并没有很强的英雄气概,没有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这是他在一百多次起义失败后能够再起的后路;同时也是他失败一百多次的原因之一。

辛亥革命,从它的历史意义上,是一次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但同时,它也是失败的。打蛇不死反受其害,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没有使人们感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反而使社会越发的动荡,而且同时也暴露出的民主的致命缺点——低效!这也是促成袁世凯在接任大总统后称帝的原因之一,毕竟当时的袁世凯已经拥有了等同于皇帝的一切权利。革命,在他的眼里,也许只是东山头打到了西山头一样的事情。并没有对革命产生太多敬畏的袁世凯更加向往的不是孙中山三民理论当中的世界,而是个人名誉和权力的顶峰。

真正的革命应该是之后的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凝聚了中国最底层,最原始,同时也是最强大的力量之后,翻天覆地的那一场革命。

对于辛亥革命的一些看法

——仅作为一个后人以相对客观的角度评价孙中山和他的辛亥革命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根据历史所记载,他幼时贫困,自小就参与家中农业辅助劳动,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其家无田产,佃二亩半高租田耕种,难以糊口,其父达成还在村中打更报时。 1871年,孙中山6岁时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涧捕鱼虾,随外祖父到海边打蚝,还到邻村三合会人办的武馆偷学拳术,故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的精神。七岁时(1872年)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由于家道贫寒,平时,孙中山还要去捡猪粪。贫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孙中山对于旧中国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体会。10岁时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仅三年就成为全家中最有文化的一员。

按照这样的家庭背景和幼时经历,孙中山应该算是站在广大的农民这一方的,但是人总是向往更加美好的世界。

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就学,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他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

1881年孙中山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于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在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

1884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

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

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港英政府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

从农民出身到跻身上流精英社会,孙中山纵使愿意站在人民的这边也无法打从心底里承认所谓“农民”在中国的力量。

在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爆发以前,孙中山经历过也亲手引导过很多次的起义运动。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纵观其起义流程,首先先筹钱,募人。那么钱从哪里来?海外的,和内

陆的商人们还有地下帮会给的,比如美国的致公堂和日本的梅屋庄吉等人。但商人们为什么会资助孙中山?是因为孙中山的三民理论和国家大义吗?我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毕竟现在的任何人都没有经历过当时的那段岁月。不过在大背景下的商人们也许更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是孙中山许诺给他们的种种条件。

所谓的许诺在现在的历史资料上面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就连帮他筹集600支手枪和1300美元(相当今天的人民币800万元)的梅屋庄吉也只是因为与孙中山畅谈一番,就被孙所折服了。

总之,孙中山是站在资本主义的角度,站在所谓士绅的角度上去考虑共和,去考虑新中国的。一开始的出发点就错了。

站在士绅的角度上就意味着不得不与士绅妥协,包括承认土地的私有化和一定的地域自治权等等。同时,也意味着所谓的共和,只是一番空话。民主的弊病再次体现,毕竟大部分的士绅在意的始终是那一亩三分地,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孙中山起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他没有自己的军队。他的每一次起义都是花钱买枪,花钱筹人,再花钱让其为革命效死。他的三民主义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这并不能确立为一次革命的核心类似于信仰的存在。

在这里我要引用毛主席的一段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孙中山并没有很强的英雄气概,没有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这是他在一百多次起义失败后能够再起的后路;同时也是他失败一百多次的原因之一。

辛亥革命,从它的历史意义上,是一次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但同时,它也是失败的。打蛇不死反受其害,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没有使人们感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反而使社会越发的动荡,而且同时也暴露出的民主的致命缺点——低效!这也是促成袁世凯在接任大总统后称帝的原因之一,毕竟当时的袁世凯已经拥有了等同于皇帝的一切权利。革命,在他的眼里,也许只是东山头打到了西山头一样的事情。并没有对革命产生太多敬畏的袁世凯更加向往的不是孙中山三民理论当中的世界,而是个人名誉和权力的顶峰。

真正的革命应该是之后的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凝聚了中国最底层,最原始,同时也是最强大的力量之后,翻天覆地的那一场革命。


相关文章

  • 对于近现代的中国看法
  • 对于近现代的中国看法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时代,外国列强不断瓜分中国,压榨中国,当时的中国人民处于了火热的环境中.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还是思想先进的青年都为了拯 ...查看


  • 第九课 辛亥革命知识点
  • 第九课 辛亥革命知识点 (一)学习要求 一.内容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简述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体会 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 ...查看


  •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课后习题答案
  •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自我测评]"六经"包括哪些内容? 答:<诗>.<书>.<礼>.<乐>.<易>.<春秋>. [材料 ...查看


  • 袁氏当国读书笔记
  • <袁氏当国>之我见 据百度百科介绍,<袁氏当国>是一部追索现代中国历史转型之灵魂的大作,而不是一部主旨为袁世凯翻案的书.因此,极其具有阅读价值且颇具幽默的历史书籍,学近代史的人可以一读,既了解了历史,同时又娱乐了自己 ...查看


  • 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论)?(2)
  • 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论)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金冲及 2011年09月07日11: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字号 孙中 ...查看


  • 鲁迅晚年改变了对中医的看法吗
  • 鲁迅晚年改变了对中医的看法吗? 鲁迅<〈呐喊〉自序>一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使得其中对中医的论断--"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并经常被人提起.这使得一些中医支持者非 ...查看


  • 辛亥革命促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了么_
  • 第34卷第3期Vol.34№.3 (人文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ofAnhuiNormalUniversity(Hum.Soc.Sci.)2006年5月 May2006 辛亥革命促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了么? ...查看


  • 袁世凯评价问题研究综述
  • 袁世凯评价问题研究 研究概况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重要的人物,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80年代,随着思维方式的进一步灵活,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一些学者对袁世凯作了新的认识和评价,他们对辛亥革命前期的袁世凯,尤其是他在经济领域的贡 ...查看


  • 2017年红星照耀中国好词好句赏析
  •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虽然作者是一位外国人,但是<红星闪耀中国>中依旧有不少好词好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