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作者:潘爱芳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第08期
摘 要: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应做到如下几点: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充分重视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大语文”,融课内外阅读于一体。 关键词:阅读;兴趣;培养;乐趣
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目标第一条就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足见低年级段孩子培养阅读的兴趣尤其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因势利导,培养孩子浓厚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中的乐趣呢?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
阅读的过程是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交流、心灵拥抱的过程。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中心,强调课文内容对学生的熏染和感化,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和感悟。所以,教师更要扎实开展阅读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指导课,指导学生投入其中,细细品味,读出理解,读出感悟,读出思想。阅读课上教师要以读代讲,以读代问,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发现、感悟,并在感悟中快乐地成长。
如,我教《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让他们读出“雨滴”的温馨、“小鱼”的自由、“蝴蝶”的开心、“蝈蝈”歌唱的高兴、“星星、新月”的美丽以及变成“大大的荷叶”后的真正快乐。让学生在教师范读和体态语的演示下反复读句子,结合想象,把自己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荷叶”,真正感悟诗歌所表达的那份童真童趣。整个阅读过程,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想象,还加上自己的动作,形成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充分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充分重视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持之以恒地培养。孩子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教师、家长此时要为他们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在学校,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广泛接触图书,阅览图书,以增进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如:在学生中开展“好书推荐”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读过的好书介绍给同学们。在家里,教师可以建议家长每月给孩子买几本书,并陪孩子阅读,进行“亲子阅读”,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因为身教远重于言教。
三、坚持“大语文”,融课内外阅读于一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作者:潘爱芳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第08期
摘 要: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应做到如下几点: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充分重视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大语文”,融课内外阅读于一体。 关键词:阅读;兴趣;培养;乐趣
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目标第一条就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足见低年级段孩子培养阅读的兴趣尤其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因势利导,培养孩子浓厚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中的乐趣呢?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
阅读的过程是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交流、心灵拥抱的过程。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中心,强调课文内容对学生的熏染和感化,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和感悟。所以,教师更要扎实开展阅读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指导课,指导学生投入其中,细细品味,读出理解,读出感悟,读出思想。阅读课上教师要以读代讲,以读代问,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发现、感悟,并在感悟中快乐地成长。
如,我教《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让他们读出“雨滴”的温馨、“小鱼”的自由、“蝴蝶”的开心、“蝈蝈”歌唱的高兴、“星星、新月”的美丽以及变成“大大的荷叶”后的真正快乐。让学生在教师范读和体态语的演示下反复读句子,结合想象,把自己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荷叶”,真正感悟诗歌所表达的那份童真童趣。整个阅读过程,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想象,还加上自己的动作,形成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充分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充分重视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持之以恒地培养。孩子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教师、家长此时要为他们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在学校,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广泛接触图书,阅览图书,以增进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如:在学生中开展“好书推荐”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读过的好书介绍给同学们。在家里,教师可以建议家长每月给孩子买几本书,并陪孩子阅读,进行“亲子阅读”,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因为身教远重于言教。
三、坚持“大语文”,融课内外阅读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