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农村贫困线问题研究

作者:侯震

黑河学刊 2007年06期

  [中图分类号]F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 (2007)01—0024—03

  在制定和实施反贫困政策中存在着如何界定贫困的问题,通常使用“贫困线”作为界定贫困的标准。所谓贫困线就是最低生活保障线,一般为度量贫困而针对最起码的生存条件或者相对社会中等生活水平的差距,所作的定量化界定。即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将贫困人口与其他人口区分开来,这个标准就是贫困线。简单讲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人们维持基本生存需求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一般用价值量表示。具体到农村贫困线,可以表述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刚好达到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最低费用的界限。

  贫困线是对贫困的度量,由于贫困概念的模糊性,致使无法直接对贫困线进行定量,一般是用一个或者若干个与贫困高度相关又可观察、可测量和可比较的社会经济指标来表示贫困的程度。确定贫困线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国际上有许多测定贫困线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客观相对贫困线测定,就是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另一部分人。二是客观绝对贫困线测定,指从现实来看,一些人的生活水平低于一个确定的最小值。三是主观贫困线测定,指从个人主观感受测量贫困程度。

  一、我国农村贫困线及其分析

  (一)我国现行农村贫困线

  我国现行的农村贫困线,是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在1986年进行农村居民收支调查和1984年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马丁法计算得出的,并选择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标识贫困线的指标。其计算步骤是:

  首先,根据营养部门专家的意见选择最低热量摄入量。最低热量摄入量是指维持人的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热量摄入量的低限,根据测算,我国居民中维持正常生活的热量日摄入量应为2400大卡,其最低限度应为2000大卡,考虑到农村居民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实际情况,选2100大卡作为最低热量摄入量。

  其次,选择合理的基本食品消费项目和数量,再按每人每天摄入热量2100大卡计算其基本食品消费项目和数量。结合当时调查的相应价格水平,乘以基本食品消费项目和数量,计算出最低食品消费支出。根据计算,1984年农民人均最低消费金额为119.73元。

  最后,用最低食品费用支出除以基本食品支出的比重,所得商即是贫困线。1984年全国农村居民的基本食品支出占总的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约为60%,用前面得出的最低食品消费支出119.73元除以60%,得到农村贫困线199.6元,以后我们使用的农村贫困线200元的标准就由此得出。此后,每年根据农村物价指数的变化,计算出以后各年的贫困线。

  这种确定农村贫困线的方法,集中了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中最重要的部分——食物消费,同时以合理的比例考虑了衣着、住房、交通、燃料、用品以及医疗、教育、娱乐、服务等消费,而且比较简单容易操作,其评估结果与其他比较复杂的方法估计的结果很接近。

  (二)我国现行农村贫困线存在的问题

  按国际通行看法,构成贫困标准最基本的因素是贫困户的收入和最小需求,影响该基本因素的,涉及贫困户生存的地域环境、测定的时间与时机、当地价格和测量单位等等,因为这些因素是可变的,所以贫困标准也是可变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贫困特点的不断变化,现行贫困线标准也越来越显示出不适应性,迫切需要重新对其进行界定。主要表现在:

  第一,随着我国扶贫计划的实施和取得成功,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特点从普遍性贫困和区域性分布格局转变为“大分散、小聚集”的相对分散的格局。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到2010年,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把我国扶贫开发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把贫困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对象,要求各省的规划要以县为基本单元,以贫困乡村为基础,明确奋斗目标、建设内容、实施措施、帮扶单位和资金来源。由此可以看出,未来我国的扶贫方式将从以前的以县为单位转变为以乡村为单位、直接到户的方式。如此以来,过去以贫困县为基础确定的贫困线标准已不适应新的扶贫机制的要求,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第二,我国经济水准已经由解决温饱阶段全面步入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消费结构和消费比例发生变化,贫困地区农民物质、精神、政治、文化等需求结构和比例也与以前不同。以此为据,也需重新界定贫困线。

  第三,现行农村贫困线标准偏低。以2000年的625元为例,不仅与国际通用的日均消费一美元的标准相差甚远,与国内学者在原贫困线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物价指数调整后的标准也有不少的距离。由于贫困线标准过低,脱贫人口抵御风险能力不强,致使返贫率上升。例如,2003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不降反升了80万,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制定的贫困线标准过低。

  第四,国际经验也表明,贫困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不能用一些不变的贫困标准和数量指标对其加以评定,因为生活标准主要决定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传统。每一个国家都应有自己的贫困线,而且各国的贫困线也应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变化。例如,美国政府共有124条贫困线用来应对社会上的各种情况,而澳大利亚使用的贫困线,每年都要由联邦政府的有关部门根据家庭规模调整系数和价格指数进行调整。

  二、构建我国双层贫困线标准

  (一)界定贫困线应遵循的原则

  确定贫困线是项复杂的工作,从各种贫困线测定的过程来看,要制定贫困线标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就是说贫困线的划分要能够比较科学准确、全面地反映目前农村居民贫困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并且要尽量符合国际上的标准。

  第二,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则。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还很低,地区之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差异也很大。因此,在界定贫困线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从实际出发。

  第三,指导性原则。界定农村居民的贫困线不仅是为了得出一个数量标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和确定一种科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农村居民贫困线。因此,界定贫困线的研究方法要体现出一定的导向作用,对各地区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第四,可操作性原则。为了便于推广应用,界定贫困线的方法必须具有操作的可行性。一方面在资料的收集、整理上要尽量简单,另一方面在计算方法上也要尽量通俗易懂,以便于操作者掌握和运用。

  (二)构建双层贫困线标准

  在新时期,政府明确提出以后农村扶贫工作的重点是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温饱的基础上的开发式扶贫。笔者认为,制定新时期的贫困线标准应该尽量体现出这一点,建立起双层的贫困线标准。双层贫困线标准是指在界定新贫困线标准过程中,首先要确保生活温饱没有解决的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保障他们的生存问题,建立一条“输血线”,然后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农民的投资愿望、抵御风险能力等因素后,建立一条“造血线”。

  “输血线”。我国现行农村贫困线标准是保证贫困人口最低生存需要的温饱标准。新世纪的扶贫工作,是在温饱基础上的扶贫,所以贫困标准必须首先满足贫困人口的温饱需求,其食品、衣着方面的消费要比原有标准有所提高。所以,“输血线”可以建立在原有农村贫困线的基础之上,适当调整其中的消费比例,即可作为新的最低贫困线标准。

  “造血线”。开发式扶贫是我国扶贫的主要战略,对于那些人均年纯收入满足温饱生活所需以后,还有从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化、进行发家致富的投资费用的农户,政府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通过制定“造血线”,政府能更准确地瞄准这一部分农户。“造血线”的制定方法,可以参考童星、林闽钢所著《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中提出的“发展线”的制定方法。其具体方法是:依据全国农户的调查资料,按农户人均纯收入高低排列分组,确定家庭纯收入与投资值的相关关系,引进边际投资额加以分析,以判定投资欲望最强烈时所对应的人均纯收入组。然后,从按纯收主指标的分组中,计算各组的储蓄率,以判定储蓄率变化最明显时所对应的人均纯收入组。最后,结合当年全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作为社会公认的平均生活水平进行综合的比较,以确定发展线。

  (三)构建双层贫困线标准的意义

  使现有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彻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看,贫困问题主要是在农村,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85%以上。因此,认真研究当前中国的农村贫困问题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然而,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我国政府或各地方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反贫困政策中都要涉及到贫困线的测定问题,只有确定出一个科学的贫困线才能分出谁是贫困人口,测定出贫困人口的准确数量,并在此基础上弄清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离贫困线的距离有多大。因此,确定贫困线对确定某个人群的贫困程度,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双层贫困线标准的建立,有助于政府更好地瞄准贫困群体,调整扶贫总体思路,制定明确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把继续做好农村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与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将农村扶贫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同时,也有助于政府更好地抓住扶贫重点,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扶贫方式。对于有潜力的贫困地区,可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贫困地区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市场体系的建设,帮助贫困地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作好项目扶贫工作。

作者介绍:侯震,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侯震(1981—),男,河南商丘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4级研究生。

作者:侯震

黑河学刊 2007年06期

  [中图分类号]F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 (2007)01—0024—03

  在制定和实施反贫困政策中存在着如何界定贫困的问题,通常使用“贫困线”作为界定贫困的标准。所谓贫困线就是最低生活保障线,一般为度量贫困而针对最起码的生存条件或者相对社会中等生活水平的差距,所作的定量化界定。即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将贫困人口与其他人口区分开来,这个标准就是贫困线。简单讲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人们维持基本生存需求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一般用价值量表示。具体到农村贫困线,可以表述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刚好达到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最低费用的界限。

  贫困线是对贫困的度量,由于贫困概念的模糊性,致使无法直接对贫困线进行定量,一般是用一个或者若干个与贫困高度相关又可观察、可测量和可比较的社会经济指标来表示贫困的程度。确定贫困线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国际上有许多测定贫困线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客观相对贫困线测定,就是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另一部分人。二是客观绝对贫困线测定,指从现实来看,一些人的生活水平低于一个确定的最小值。三是主观贫困线测定,指从个人主观感受测量贫困程度。

  一、我国农村贫困线及其分析

  (一)我国现行农村贫困线

  我国现行的农村贫困线,是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在1986年进行农村居民收支调查和1984年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马丁法计算得出的,并选择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标识贫困线的指标。其计算步骤是:

  首先,根据营养部门专家的意见选择最低热量摄入量。最低热量摄入量是指维持人的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热量摄入量的低限,根据测算,我国居民中维持正常生活的热量日摄入量应为2400大卡,其最低限度应为2000大卡,考虑到农村居民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实际情况,选2100大卡作为最低热量摄入量。

  其次,选择合理的基本食品消费项目和数量,再按每人每天摄入热量2100大卡计算其基本食品消费项目和数量。结合当时调查的相应价格水平,乘以基本食品消费项目和数量,计算出最低食品消费支出。根据计算,1984年农民人均最低消费金额为119.73元。

  最后,用最低食品费用支出除以基本食品支出的比重,所得商即是贫困线。1984年全国农村居民的基本食品支出占总的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约为60%,用前面得出的最低食品消费支出119.73元除以60%,得到农村贫困线199.6元,以后我们使用的农村贫困线200元的标准就由此得出。此后,每年根据农村物价指数的变化,计算出以后各年的贫困线。

  这种确定农村贫困线的方法,集中了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中最重要的部分——食物消费,同时以合理的比例考虑了衣着、住房、交通、燃料、用品以及医疗、教育、娱乐、服务等消费,而且比较简单容易操作,其评估结果与其他比较复杂的方法估计的结果很接近。

  (二)我国现行农村贫困线存在的问题

  按国际通行看法,构成贫困标准最基本的因素是贫困户的收入和最小需求,影响该基本因素的,涉及贫困户生存的地域环境、测定的时间与时机、当地价格和测量单位等等,因为这些因素是可变的,所以贫困标准也是可变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贫困特点的不断变化,现行贫困线标准也越来越显示出不适应性,迫切需要重新对其进行界定。主要表现在:

  第一,随着我国扶贫计划的实施和取得成功,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特点从普遍性贫困和区域性分布格局转变为“大分散、小聚集”的相对分散的格局。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到2010年,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把我国扶贫开发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把贫困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对象,要求各省的规划要以县为基本单元,以贫困乡村为基础,明确奋斗目标、建设内容、实施措施、帮扶单位和资金来源。由此可以看出,未来我国的扶贫方式将从以前的以县为单位转变为以乡村为单位、直接到户的方式。如此以来,过去以贫困县为基础确定的贫困线标准已不适应新的扶贫机制的要求,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第二,我国经济水准已经由解决温饱阶段全面步入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消费结构和消费比例发生变化,贫困地区农民物质、精神、政治、文化等需求结构和比例也与以前不同。以此为据,也需重新界定贫困线。

  第三,现行农村贫困线标准偏低。以2000年的625元为例,不仅与国际通用的日均消费一美元的标准相差甚远,与国内学者在原贫困线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物价指数调整后的标准也有不少的距离。由于贫困线标准过低,脱贫人口抵御风险能力不强,致使返贫率上升。例如,2003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不降反升了80万,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制定的贫困线标准过低。

  第四,国际经验也表明,贫困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不能用一些不变的贫困标准和数量指标对其加以评定,因为生活标准主要决定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传统。每一个国家都应有自己的贫困线,而且各国的贫困线也应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变化。例如,美国政府共有124条贫困线用来应对社会上的各种情况,而澳大利亚使用的贫困线,每年都要由联邦政府的有关部门根据家庭规模调整系数和价格指数进行调整。

  二、构建我国双层贫困线标准

  (一)界定贫困线应遵循的原则

  确定贫困线是项复杂的工作,从各种贫困线测定的过程来看,要制定贫困线标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就是说贫困线的划分要能够比较科学准确、全面地反映目前农村居民贫困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并且要尽量符合国际上的标准。

  第二,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则。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还很低,地区之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差异也很大。因此,在界定贫困线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从实际出发。

  第三,指导性原则。界定农村居民的贫困线不仅是为了得出一个数量标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和确定一种科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农村居民贫困线。因此,界定贫困线的研究方法要体现出一定的导向作用,对各地区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第四,可操作性原则。为了便于推广应用,界定贫困线的方法必须具有操作的可行性。一方面在资料的收集、整理上要尽量简单,另一方面在计算方法上也要尽量通俗易懂,以便于操作者掌握和运用。

  (二)构建双层贫困线标准

  在新时期,政府明确提出以后农村扶贫工作的重点是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温饱的基础上的开发式扶贫。笔者认为,制定新时期的贫困线标准应该尽量体现出这一点,建立起双层的贫困线标准。双层贫困线标准是指在界定新贫困线标准过程中,首先要确保生活温饱没有解决的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保障他们的生存问题,建立一条“输血线”,然后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农民的投资愿望、抵御风险能力等因素后,建立一条“造血线”。

  “输血线”。我国现行农村贫困线标准是保证贫困人口最低生存需要的温饱标准。新世纪的扶贫工作,是在温饱基础上的扶贫,所以贫困标准必须首先满足贫困人口的温饱需求,其食品、衣着方面的消费要比原有标准有所提高。所以,“输血线”可以建立在原有农村贫困线的基础之上,适当调整其中的消费比例,即可作为新的最低贫困线标准。

  “造血线”。开发式扶贫是我国扶贫的主要战略,对于那些人均年纯收入满足温饱生活所需以后,还有从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化、进行发家致富的投资费用的农户,政府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通过制定“造血线”,政府能更准确地瞄准这一部分农户。“造血线”的制定方法,可以参考童星、林闽钢所著《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中提出的“发展线”的制定方法。其具体方法是:依据全国农户的调查资料,按农户人均纯收入高低排列分组,确定家庭纯收入与投资值的相关关系,引进边际投资额加以分析,以判定投资欲望最强烈时所对应的人均纯收入组。然后,从按纯收主指标的分组中,计算各组的储蓄率,以判定储蓄率变化最明显时所对应的人均纯收入组。最后,结合当年全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作为社会公认的平均生活水平进行综合的比较,以确定发展线。

  (三)构建双层贫困线标准的意义

  使现有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彻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看,贫困问题主要是在农村,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85%以上。因此,认真研究当前中国的农村贫困问题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然而,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我国政府或各地方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反贫困政策中都要涉及到贫困线的测定问题,只有确定出一个科学的贫困线才能分出谁是贫困人口,测定出贫困人口的准确数量,并在此基础上弄清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离贫困线的距离有多大。因此,确定贫困线对确定某个人群的贫困程度,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双层贫困线标准的建立,有助于政府更好地瞄准贫困群体,调整扶贫总体思路,制定明确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把继续做好农村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与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将农村扶贫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同时,也有助于政府更好地抓住扶贫重点,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扶贫方式。对于有潜力的贫困地区,可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贫困地区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市场体系的建设,帮助贫困地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作好项目扶贫工作。

作者介绍:侯震,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侯震(1981—),男,河南商丘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4级研究生。


相关文章

  • 农村社会保障 2
  • 第25卷第5期2001年9月人口研究 Voi.25.No.5 September 2001 Populalion Research 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 刘书鹤 [内容摘要]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最大缺憾:农村社会保障 ...查看


  • 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困境与发展趋势
  • 董黎明王利君 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困境与发展趋势 二.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设计中内容提要:现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存在诸多的缺陷,有必要在理 念上突破.制度上规范和管理上优化,从而实现农村反贫困.反疾病的矛盾与问题的终极目标.本文从农村医疗救 ...查看


  • [农业经济问题]摘要201101
  • 题名: 发展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破解贫困农户贷款难题 作者: 段应碧 中文刊名: 农业经济问题 单位: 中国扶贫基金会 摘要: 破解贫困农户贷款难题,必须培育和发展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小额信贷组织只有连续运营才能降低运营成本 ...查看


  • 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与农村均衡发展
  • [摘要]随着农业税取消后县乡基层财政困难的增加,农村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日 见萎缩.而作为重要均衡手段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又过分注重"效率优先",对不同农村地 区间经济发展和财政能力的平衡重视不够,从而出现了许多制约农 ...查看


  • "十五"期间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思路与对策(下)
  • 作者: 2001年08期 四.下一阶段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选择 反贫困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只是扶贫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扶贫开发工作并没有结束,而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进入21世纪 ...查看


  • 中国农村贫困的特征以及反贫困对策
  • 第6卷第1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1月Journal of Northwest A &F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6No. 1 Jan. 2006 ...查看


  • 农业政策学论文
  •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______<农业政策学>_________ 专业年级:_____ 学 号:_______ _______ 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 ____ ___ ...查看


  •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研究背景与意义
  •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1.民政部1992年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简称"老农保")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没有实行农民养老保险,只有生活贫困的农民才有社会救济.直到1986 ...查看


  • 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经济.社会制度.直接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调控的加强,牵动着整个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当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