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
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
题 目 官店铁矿地下采矿方法设计
专业班级 09级采矿工程01班 学 生 汪长志 指导教师 成 绩
说明书 页
插 图 幅 表 格 个 程 序 个
二O 一一 十二 十七
第一章 矿区地形地貌、地理交通及自然经济条件 1.1矿区地形地貌
工作区属建始县东南部的中切割中山区,其南部和北部相对较低,中部较高。中部火家包标高达1765m ,南部沟谷地段标高仅1300m ,相对高差达465余m 。区内溪沟向西流入。
地貌
1.2地理交通
苏家坪矿段位于建始县城区南东约53Km ,官店铁矿西段,从官店口以西的凉水井至苏家坪一带,长约1.85Km ,宽约1.32Km ,面积约2.44Km 2,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0′42″—110°01′51″;北纬30°13′48″—30°14′31″。行政区划隶属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管辖。从官店口向北西,有区县公路可通往红岩寺和建始县城,并与318、209国道和正在修建的沪蓉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相连。矿区内有简易公路可以通行,交通尚较方便(附图1)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于2006年1月正式批复了建始县官店铁矿苏家坪矿区的采样试验矿区范围,划定矿区范围坐标为:
5 3346082.50 37404856.10 6 3347406.70 37404867.60
7 3347390.80 37406712.50
8 3346066.60 37406701.30
矿区面积约为2.4434平方公里,开采深度由1400米至1350米标高
。
湖北省恩施建始县苏家坪村交通图
1.3自然经济条件
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平均年降雨量1400余毫米,5—7月和9月为两次主要降水期,约占年降雨量的60%。年平均气温16.3º,7、8月间气温最高,为30℃—35℃;11月一次年2月气温一般在5℃以下,最低气温为零下12℃,此时一般高山多雪,低山多雾。本区以农业为主,盛产土豆、包谷,工业基础较差,仅有小煤矿和铁木手工作坊。
第二章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2.1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喀斯特发育,主要分布于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灰岩中,其他层位不发
育。下二叠统灰岩出露地表,分布面积广,大量吸收地表水和排泄地下水,故水化作用较强,使喀斯特普遍发育,见有大小不等的陷落地、犁沟、落水洞,其中下部溶洞尤为发育,并有较大的地下水流出。下二叠统灰岩中下部出露泉水较多,其喀斯特发育所在高程,最高1600—1710m ,最低1350—1450m ,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相比还高出800—1000m 以上。下二叠统灰岩溶洞发育的一般规律是先由地表陷落地、犁沟发育成落水洞,再沿裂隙溶蚀向深部发育成溶洞。
在以往勘探钻孔中,仅有少数钻孔在下二叠统灰岩中下部发现有溶洞、喀斯特现象;同时大部钻孔钻到灰岩时,一般不是漏水则是返水,并在个别钻孔中,有少量承压水出现,这说明该区喀斯特相互没有溶蚀连通,完整的喀斯特溶洞含水层尚未形成,故在下二叠统灰岩中常有孤立水流出现,局部形成自流水。
喀斯特溶洞发育与矿床有水力联系,本区主要水源皆出露于下二叠统灰岩中的喀斯特溶洞发育地段。而下二叠统灰岩处于矿层之上,其底部有梁山组含煤岩系,距矿层顶部厚约30—60米,裂隙发育随深度而减弱,相对的起着隔水作用。故在下二叠统灰岩中下部,有自流水涌出孔口,这也说明可能由于喀斯特垂直发育受到非喀斯特岩层的阻隔,使之起到良好的隔水作用。
2.2工程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
区内出露中志留统一下二叠统及第四系地层,按其岩土特性可划分出如下工程地质岩组:
(1)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第四系砂、砾(卵) 石,粉质粘土,粘土及碎、块石土组成,该岩类松软,孔隙度大,易饱水,易变形,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边坡失稳和沉陷,性质较软松。
(2)软弱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下二叠统梁山组中的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岩性较松软,坚固性差。岩体力学强度相对较低,易风化,易发生边坡失稳等工程地质问题,在不利因素影响下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3)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中志留统砂页岩,岩性较坚硬。 (4)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区内出露的大部地层均为坚硬岩类,主要是中上泥盆统砂页岩及石英砂岩、上石炭统灰岩及白云岩、下二叠统栖霞组与茅口组石灰
岩,岩性致密坚硬,稳固性好。在不利因素影响下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区内主要出露坚硬岩类或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岩体相对较为稳固。但本区属鄂西南滑坡、崩塌极易发区,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岩(土) 体特征分析,本区地质灾害都极易发生。因此,在勘查开发工作过程中应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与评估,特别是今后开采过程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造成危害,以确保安全。 3.工程地质评价
鲕状赤铁矿属坚硬岩类,机械强度较高,经测试其垂直层面的抗压强度为470—550Kg /cm 2,平行层面的抗压强度为500—780Kg /cm 2。其顶、底板均为砂页岩,机械强度也相对较高,总体较稳固。主要矿体赋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部分埋藏浅、覆盖层薄的浅部地段适露天开采;深部可选择地形条件有利的地段进行平硐(或斜井) 开拓。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应属于较简单的矿床类型。
2.3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根据2 001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l8306--2001图A1) 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l8306—2001图B1) 资料,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基于上述原因,本采样区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需对地震予以重视,考虑到采样工作的重要性,建议在本区设计中,对采样工程及地表中小构筑物以VI 度地震烈度设防,大型、特大型构筑物及断裂带附近地段以VII 度地震烈度进行设防。目前本区的升降运动处于轻微上升过程,区内历史上微震活动频繁,但无破坏性地震发生,区域地壳稳定性为基本稳定。
区内地形地貌类型较单一、地质构造较简单,矿区总体稳定性较好。铁矿层及其顶、底板围岩,坚固性较高,化学组分较稳定,不会分解出有毒、有害的组分影响周围环境或水资源,对今后开采较为有利。
第三章 采矿方法的选择及技术经济比较
3.1 矿床地质条矿床地质条件
区内主要出露坚硬岩类或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岩体相对较为稳固。但本区属鄂西南滑坡、崩塌极易发区,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岩(土) 体特征分析,本区地质灾害都极易发生。因此,在勘查开发工作过程中应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与评估,特别是今后开采过程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造成危害,以确保安全。
3.2 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在岩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中,矿石和围岩的稳固性是关键因素,它决定着采场地压管理方方法,、采矿方法的选择、采场构成要素及落矿方法。在岩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中,矿石和围岩的稳固性是关键因素,它决定着采场地压管理方方法,、采矿方法的选择、采场构成要素及落矿方法,它们对采矿方法的影响见表3-1
表3-2-1 矿岩稳固性对采矿方法选择的影响表
区内主要出露坚硬岩类或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岩体相对较为稳固。鲕状赤铁矿属坚硬岩类,机械强度较高,经测试其垂直层面的抗压强度为470—550Kg /cm 2,平行层面的抗压强度为500—780Kg /cm 2。其顶、底板均为砂页岩,机械强
度也相对较高,总体较稳固。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应属于较简单的矿床类型。由于地表不允许塌陷,可选用空场法, 充填法,排除崩落法。
3.3矿体倾角和厚度的影响
矿体倾角主要影响矿石在采场内的运搬方式。极倾斜矿体,可利用矿石自重运搬,而采用留矿法时,倾角大于55°-60°;水平矿体可用有轨运输、缓倾斜矿体可用电耙运输;倾角小于10°的矿体,可采用无轨设备运搬等。矿体厚度影响采矿方法和落矿方法的选择以及矿块的布置方式等。
表3-3-1 根据矿体的产状可能采用的采矿方法
本区矿体(层) 产状,受长岭背斜所控制,地表倾角在10°左右,-16号至-8号勘探线深部倾角由10°逐渐增大至20°左右,继之变陡达25°-30°。铁矿层厚度和品位较为稳定,但其沿走向和倾向上也略有变化。从总的矿层厚度与品位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来看,该区矿层最厚为5.22m ,最薄为0.04m ,一般为2~3m 。参照表3-1矿体倾角和厚度对采矿方法选择的影响表。可采全面法、房柱法、壁式崩落法等 。矿体形状和矿石与围岩的接触情况,影响采矿方法的落矿方式、矿石搬运方式和贫化损失指标。矿体与顶、底围岩界线比较明显。
3.4采矿方法回收率高、贫化率、采矿方法技术比较
表3-4-1采矿方法损失、贫化推荐指标表
项目名称 矿块生产能力(t/d) 掌子面工效(t/工班) 矿石损失率(%) 矿石贫化率(%) 千吨矿石采切比(m/kt) 作业安全度 工艺与管理难易程度
优点
缺点
表3-4-2采矿方法技术比较 第一方案全面法
第二方案浅孔房柱
法 60-80 90-120 7-10 12-15 6-10 8-10 18-20 5-10 13
5-15
暴露在顶板下作业,低压控制较好, 安暴露面积大,安全差 全性好 简单
简单
工艺简单、采切工程采场结构和回采工量小、贫化小、生产艺简单,采准切割率较高、成本较低、工作量小,生产能技术成熟等; 力高,通风条件好,采矿成本低。 由于留下的矿柱不回矿柱所占比重较大采,矿石损失率高,(间断矿柱占
在10~15%以上,且15%~20%,连续顶板管理和通风管 矿柱40%),且矿柱理要求严格。
不易采,造成矿石损失较大。
第三方案削壁式充
填法 20-30 2-3 5-8 7-9 15-30
能够有效维护围岩,防止围岩移动,和顶板冒落,安全性好 复杂
矿石回采率较高,贫化率较低。
回采工艺和充填工艺复杂,采矿工效较低,坑木消耗量大
3.5根据各种采矿方法的特点选择浅孔房柱法
表3-5-1 项目名称 矿块生产能力(t/d) 掌子面工效(t/工班) 矿石损失率(%) 矿石贫化率(%) 千吨矿石采切比(m/kt) 作业安全度 工艺与管理难易程度
第一方案全面法
第二方案浅孔房柱
法 250-350 12-15 8-10 5-10 5-15
第三方案削壁式充
填法 60-90 2-3 5-8 7-9 15-30
能够有效维护围岩,防止围岩移动,和顶板冒落,安全性好 复杂
180-240 7-10 6-10 10-15 13
暴露在顶板下作业,低压控制较好, 安暴露面积大,安全差 全性好 简单
工艺简单、采切工程量小、贫化小、生产率较高、成本较低、技术成熟等;
简单
优点
缺点
采场结构和回采工艺简单,采准切割工作量小,生产能力高,通风条件好,采矿成本低。 矿柱所占比重较大
由于留下的矿柱不回(间断矿柱占
采,矿石损失率高,15%~20%,连续且顶板管理和通风管 矿柱40%),且矿柱理要求严格。 不易采,造成矿石
损失较大。
矿石回采率较高,贫化率较低。
回采工艺和充填工艺复杂,采矿工效较低,坑木消耗量大
表3-4-2数据分析, 第一种方案, 贫化率较大,且留下的矿柱不回采,矿石损失率高,且顶板管理和通风管理要求严格,安全性差。第三个方案虽然矿石回采率较高,贫化率较低,但是矿块的生产能力太低,坑木消耗量大,由于由于铁矿不是贵重金属价值不高所需成本将比第二个方案多。第二种方案矿石损失、贫化率比第一个方案低好多, 且采场生产能力和工作面工效也比第一、三个方案高,生产安全, 耗材低,
效率高。整体上第二种方案比第一个方案、第三个方案好,所以最终选择第二种方案(浅孔房柱法)为最优方案。
第四章 回采工艺及设备的选择
4.1采区的布置和构成要素
1. 采区的布置
一般情况下采用沿矿体走向划分若干个采区。采区内,一般划分5~7个矿块;个别情况可增至8~10个矿块;亦可减至3~4个矿块。
遇有顶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倾斜区域性矿主时,亦可按矿柱划分独立的采区。采区之间为了确保安全,需留连续性的永久矿柱。 2矿块的布置
矿房的长轴可沿矿体的走向布置,大断层组对顶板的稳定性会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应尽可能使矿房的长轴与主要断层线成较大的倾角,并在矿房两侧保留长矿柱,让断层穿过矿柱。矿柱为不连续圆形直径为3m 左右,矿柱垂直方向间距15m ,沿走向间距8m ,宽为矿体厚度,每5个矿房留一个3~4m 的连续矿柱。回采时5个矿房同时回采,工作面间隔15m 左右。采场内使用铲运机出矿。
4.2采准切割
自底板运输巷道,向每3个矿块的中心线位置掘进联络道,用于汽车出矿。沿矿房中心线并紧贴底板掘进上山,以利行人、通风和运搬设备或材料,并作为回采时的自由面;各矿房间掘进联络平巷;在矿房下部边界处掘进切割平巷,既作为起始回采时的自由面,又可作为去相邻矿块的通道。在矿房的下部靠近联络道的地方掘进一个陡坎,用于铲运机与汽车装卸矿石。
4.3回采
回采顺序。沿走向自一侧向另一侧推进。为了达到每年50×104t/a的产量,需要5个矿房同时作业,各工作面保持10~15m 的距离。 1. 落矿
根据该矿的矿体厚度与品位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来看,该区矿层最厚为5.22m ,最薄为0.04m ,一般为2~3m ,对于不同矿块需要用不同的方案,具体如下: ①当矿体厚度小于2~3m 时,一次采全厚;
②当矿体厚度大于2~3m 时,则采用分层开采,用浅眼在矿房底部进行拉底,拉底的高度2m 左右,然后用上向中深孔挑顶,矿体厚度小于5m 时,挑顶一次完成。
落矿时使用的凿岩设备有:
① 拉底及压顶落矿时采用TY-25、YT-30、7655型凿岩机 ② 挑顶落矿时采用TSP-45、01-45型凿岩机。 2. 出矿
采场出矿直接使用铲运机出矿,使用汽车运出矿井。
4.4采场通风
采用JK58-2No4型局扇加强通风,新鲜风流从中段运输巷→行人短天井→采场;污风从采场→行人通风上山→上中段拉底巷道→穿脉→上中段运输巷→回风巷排出地表。
4.5采场内支护
除留有顶柱、底柱和间柱来维护采场外,矿房内还留有规则矿柱支撑顶板。当部分矿块的顶板稳固性较差时,辅以锚杆支护或锚杆加金属网支护。回采过程中矿石运搬工作在矿房空场中进行,为防止顶板浮石冒落,对于顶板不稳固的局部地段设计采用锚杆支护进行维护。对于整个顶板岩性变化大的盘区,采用水平浅孔凿岩先切顶然后喷锚支护,再回采的方法保护顶板。
4.6 回采率、贫化率确定的原则依据
地下采矿方法损失贫化计算应按下列原则进行:
(1)地下开采设计矿石损失与贫化计算以采场(或矿块)为单位,其内容应包括矿房、矿柱的回采及出矿,最后算出全采场(或矿块)的综合损失率与贫化率。 (2)对用浅孔回采的极薄或薄矿脉,采场要按可避免的贫化率和不可避免的贫化率分别计算。
(3)对多金属矿山的开采,以主金属指标进行计算其损失与贫化率。
(4)对铝土矿、石灰石矿硅石矿、粘土矿、菱镁矿及某些非金属矿,则按矿石加
工指标计算其贫化率与损失率。
4.7 主要技术指标
矿块生产能力250~350t /d ;矿石损失率9 ;矿石贫化率7.5;凿岩台班110t ;掌子面工效13.
第五章 矿柱回采及采空区处理
5.1矿柱回采
由于矿石价值不高,故矿柱不回采。
5.2采空区处理
封闭采空区,控制地压。
5.3生产期间地压观测设施
地下矿床的开采,破坏了岩体的静态平衡,使空区周围的岩体应力发生变化并为建立平衡而重新分布,当达到临界变形以后,随着出现的围岩破坏和移动。由于矿床地质构造、岩层的组合结构,岩石结构和成矿因素等较复杂,因此开采所形成的空区技术状况特征也各有不同。在官店铁矿采用引伸计或者测斜计进行地压观测。利用引伸计可测定暴露面或斜坡面上二点间的距离变化。利用测斜计可测定滑动体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深度处的水平位移,确定滑动面位置。
第六章 采准、切割、回采计算
6.1矿块的采准切割井巷工程量
矿块内的采准切割井巷工程量主要有阶段平巷、切割平巷、中段运输平巷、联络平巷、上山、联络道以及陡坎。 1. 阶段平巷
官店铁矿使用房柱采矿法时,阶段运输巷道布置于脉外,由于年产量只有50×104t/a,故阶段运输巷道使用沿脉单巷加穿脉,巷道断面宽4m ,高3m ,采用半圆拱形巷道,利于对围岩压力的管理。
则巷道净断面面积S=B(0.39B+H)=4×(0.39×4+3)=18.24 (m 2 ,阶道L=17m,阶段巷道的工程量v=3*sl=18.24*17*3=930(m )
2. 切割平巷
切割平巷宽为3m ,高2.5m ,方形巷道,面积
s=b*h=3*2.5=7.5(m )长度为矿房的宽度17m ,则工程量。V=7.5*17=127.5(m )。 3. 采区上山
矿块中部的采区上山兼做中部运输巷道,两边的采区上山兼做回风巷道使用,其宽取2m ,高取2m ,长度为55m ,则工程量v=s*l=2*2*55=220(m ³)。 4. 联络平巷
联络平巷,一个矿房只在上部有一条,长度为17m ,宽3m ,高2m ,工程量v=17*3*2=102(m ³) 5. 联络道
由于矿体的倾角在5~30°,联络道选择折返式,利于汽车运输和作为行人、材料运搬的通道,其宽取3m ,高取3m ,拱形巷道,长度约为30m ,上部的联络道作为回风井使用,则工程量v=s*l*2=3*3*30*2=540 (m ³)。 6. 陡坎
陡坎在3~4个矿块内只布置一个,其工程量可忽略不计。
6.2矿块的采出矿量
矿块的平均厚度为4.29m, 每个 矿房的宽度为17m ,长度为55m ,平均每个矿房留有4个永久间柱一个顶柱,则每个矿房的的采出矿石体积v=17*55*4.29-3.14*1.5*1.5*4.29*4-4.29*2*2*3.14=3455(m³) ,矿石的密度3.81m 3/t,每个矿房的矿石质量m=pv=3455*3.81=13164(t ),一个矿块的采出矿量 T=3m=3*13164=39.5 (kt )
6.3千吨采准、切割比
表6-3-1采切比计算公式表
工程包括切割平巷,采切比计算如下:
K 2'=1000*(17*2+55+17*2+30*2)/39500=4.63 (m/kt) K 2c'=1000*(17*2+55+17+30*2)/39500=4.20 (m/kt)
K 2q'=1000*17*2/39500=0.86 (m/kt)
K2=1000*(930+127.5+220+102+540)/39500=48.59 (m³/kt)
K 2c=1000*(930+220+102+540)/39500=45.36 (m³/kt) K 2q=1000*127.5/39500=3.23 (m³/kt)
表6-3-2
6.4同时工作的矿块数
房柱采矿法的每个矿块的日产量250~350t /d ,这里取300t /d ,年产量为
50⨯104t /a
,每年按300个工作日计算
50⨯104
=5. 6个 需要的矿块数n =
300⨯300
由于在采准切割过程中会有部分矿石采出,所以选择同时工作的矿块数为5个。
6.5每日采准、切割、矿房回采
每日采准矿块2个,切割矿块2个,回采矿块5个同时进行。以满足年产量为50万t 。
6.6矿柱回采的出矿量
官店铁矿采用房柱采矿法后矿柱不回采,故矿柱回采的出矿量为0。
6.7主要材料消耗量
表6-7-1
第七章 采矿方法技术经济指标
7.1矿体厚度、倾角
矿体平均厚度4.29m ,倾角12°
7.2 矿石抗压强度
鲕状赤铁矿属坚硬岩类,机械强度较高,经测试其垂直层面的抗压强度为470—550Kg /cm 2,平行层面的抗压强度为500—780Kg /cm 2。其顶、底板均为砂页岩,机械强度也相对较高,总体较稳固。
7.3推荐的采矿方法
根据采矿技术比较比较推荐使用浅孔房柱法。
7.4矿块构成要素
矿房的长轴可沿矿体的走向布置,大断层组对顶板的稳定性会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应尽可能使矿房的长轴与主要断层线成较大的倾角,并在矿房两侧保留长矿柱,让断层穿过矿柱。矿柱为不连续圆形直径为3m 左右,矿柱垂直方向间距15m ,沿走向间距8m ,宽为矿体厚度,每5个矿房留一个3~4m 的连续矿柱。回采时5个矿房同时回采,工作面间隔15m 左右。采场内使用铲运机出矿。
7.5采切比、回采率、贫化率、同时工作矿块数、矿块生产能力。
表7-5-1
7.6采矿方法经济技术指标
表7-6-1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备注
每吨矿石的材料消耗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世雄等,固体矿产资源开发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版社,2007; 2、采矿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武汉工程大学
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
题 目 官店铁矿地下采矿方法设计
专业班级 09级采矿工程01班 学 生 汪长志 指导教师 成 绩
说明书 页
插 图 幅 表 格 个 程 序 个
二O 一一 十二 十七
第一章 矿区地形地貌、地理交通及自然经济条件 1.1矿区地形地貌
工作区属建始县东南部的中切割中山区,其南部和北部相对较低,中部较高。中部火家包标高达1765m ,南部沟谷地段标高仅1300m ,相对高差达465余m 。区内溪沟向西流入。
地貌
1.2地理交通
苏家坪矿段位于建始县城区南东约53Km ,官店铁矿西段,从官店口以西的凉水井至苏家坪一带,长约1.85Km ,宽约1.32Km ,面积约2.44Km 2,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0′42″—110°01′51″;北纬30°13′48″—30°14′31″。行政区划隶属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管辖。从官店口向北西,有区县公路可通往红岩寺和建始县城,并与318、209国道和正在修建的沪蓉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相连。矿区内有简易公路可以通行,交通尚较方便(附图1)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于2006年1月正式批复了建始县官店铁矿苏家坪矿区的采样试验矿区范围,划定矿区范围坐标为:
5 3346082.50 37404856.10 6 3347406.70 37404867.60
7 3347390.80 37406712.50
8 3346066.60 37406701.30
矿区面积约为2.4434平方公里,开采深度由1400米至1350米标高
。
湖北省恩施建始县苏家坪村交通图
1.3自然经济条件
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平均年降雨量1400余毫米,5—7月和9月为两次主要降水期,约占年降雨量的60%。年平均气温16.3º,7、8月间气温最高,为30℃—35℃;11月一次年2月气温一般在5℃以下,最低气温为零下12℃,此时一般高山多雪,低山多雾。本区以农业为主,盛产土豆、包谷,工业基础较差,仅有小煤矿和铁木手工作坊。
第二章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2.1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喀斯特发育,主要分布于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灰岩中,其他层位不发
育。下二叠统灰岩出露地表,分布面积广,大量吸收地表水和排泄地下水,故水化作用较强,使喀斯特普遍发育,见有大小不等的陷落地、犁沟、落水洞,其中下部溶洞尤为发育,并有较大的地下水流出。下二叠统灰岩中下部出露泉水较多,其喀斯特发育所在高程,最高1600—1710m ,最低1350—1450m ,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相比还高出800—1000m 以上。下二叠统灰岩溶洞发育的一般规律是先由地表陷落地、犁沟发育成落水洞,再沿裂隙溶蚀向深部发育成溶洞。
在以往勘探钻孔中,仅有少数钻孔在下二叠统灰岩中下部发现有溶洞、喀斯特现象;同时大部钻孔钻到灰岩时,一般不是漏水则是返水,并在个别钻孔中,有少量承压水出现,这说明该区喀斯特相互没有溶蚀连通,完整的喀斯特溶洞含水层尚未形成,故在下二叠统灰岩中常有孤立水流出现,局部形成自流水。
喀斯特溶洞发育与矿床有水力联系,本区主要水源皆出露于下二叠统灰岩中的喀斯特溶洞发育地段。而下二叠统灰岩处于矿层之上,其底部有梁山组含煤岩系,距矿层顶部厚约30—60米,裂隙发育随深度而减弱,相对的起着隔水作用。故在下二叠统灰岩中下部,有自流水涌出孔口,这也说明可能由于喀斯特垂直发育受到非喀斯特岩层的阻隔,使之起到良好的隔水作用。
2.2工程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
区内出露中志留统一下二叠统及第四系地层,按其岩土特性可划分出如下工程地质岩组:
(1)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第四系砂、砾(卵) 石,粉质粘土,粘土及碎、块石土组成,该岩类松软,孔隙度大,易饱水,易变形,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边坡失稳和沉陷,性质较软松。
(2)软弱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下二叠统梁山组中的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岩性较松软,坚固性差。岩体力学强度相对较低,易风化,易发生边坡失稳等工程地质问题,在不利因素影响下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3)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中志留统砂页岩,岩性较坚硬。 (4)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区内出露的大部地层均为坚硬岩类,主要是中上泥盆统砂页岩及石英砂岩、上石炭统灰岩及白云岩、下二叠统栖霞组与茅口组石灰
岩,岩性致密坚硬,稳固性好。在不利因素影响下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区内主要出露坚硬岩类或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岩体相对较为稳固。但本区属鄂西南滑坡、崩塌极易发区,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岩(土) 体特征分析,本区地质灾害都极易发生。因此,在勘查开发工作过程中应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与评估,特别是今后开采过程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造成危害,以确保安全。 3.工程地质评价
鲕状赤铁矿属坚硬岩类,机械强度较高,经测试其垂直层面的抗压强度为470—550Kg /cm 2,平行层面的抗压强度为500—780Kg /cm 2。其顶、底板均为砂页岩,机械强度也相对较高,总体较稳固。主要矿体赋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部分埋藏浅、覆盖层薄的浅部地段适露天开采;深部可选择地形条件有利的地段进行平硐(或斜井) 开拓。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应属于较简单的矿床类型。
2.3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根据2 001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l8306--2001图A1) 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l8306—2001图B1) 资料,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基于上述原因,本采样区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需对地震予以重视,考虑到采样工作的重要性,建议在本区设计中,对采样工程及地表中小构筑物以VI 度地震烈度设防,大型、特大型构筑物及断裂带附近地段以VII 度地震烈度进行设防。目前本区的升降运动处于轻微上升过程,区内历史上微震活动频繁,但无破坏性地震发生,区域地壳稳定性为基本稳定。
区内地形地貌类型较单一、地质构造较简单,矿区总体稳定性较好。铁矿层及其顶、底板围岩,坚固性较高,化学组分较稳定,不会分解出有毒、有害的组分影响周围环境或水资源,对今后开采较为有利。
第三章 采矿方法的选择及技术经济比较
3.1 矿床地质条矿床地质条件
区内主要出露坚硬岩类或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岩体相对较为稳固。但本区属鄂西南滑坡、崩塌极易发区,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岩(土) 体特征分析,本区地质灾害都极易发生。因此,在勘查开发工作过程中应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与评估,特别是今后开采过程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造成危害,以确保安全。
3.2 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在岩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中,矿石和围岩的稳固性是关键因素,它决定着采场地压管理方方法,、采矿方法的选择、采场构成要素及落矿方法。在岩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中,矿石和围岩的稳固性是关键因素,它决定着采场地压管理方方法,、采矿方法的选择、采场构成要素及落矿方法,它们对采矿方法的影响见表3-1
表3-2-1 矿岩稳固性对采矿方法选择的影响表
区内主要出露坚硬岩类或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岩体相对较为稳固。鲕状赤铁矿属坚硬岩类,机械强度较高,经测试其垂直层面的抗压强度为470—550Kg /cm 2,平行层面的抗压强度为500—780Kg /cm 2。其顶、底板均为砂页岩,机械强
度也相对较高,总体较稳固。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应属于较简单的矿床类型。由于地表不允许塌陷,可选用空场法, 充填法,排除崩落法。
3.3矿体倾角和厚度的影响
矿体倾角主要影响矿石在采场内的运搬方式。极倾斜矿体,可利用矿石自重运搬,而采用留矿法时,倾角大于55°-60°;水平矿体可用有轨运输、缓倾斜矿体可用电耙运输;倾角小于10°的矿体,可采用无轨设备运搬等。矿体厚度影响采矿方法和落矿方法的选择以及矿块的布置方式等。
表3-3-1 根据矿体的产状可能采用的采矿方法
本区矿体(层) 产状,受长岭背斜所控制,地表倾角在10°左右,-16号至-8号勘探线深部倾角由10°逐渐增大至20°左右,继之变陡达25°-30°。铁矿层厚度和品位较为稳定,但其沿走向和倾向上也略有变化。从总的矿层厚度与品位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来看,该区矿层最厚为5.22m ,最薄为0.04m ,一般为2~3m 。参照表3-1矿体倾角和厚度对采矿方法选择的影响表。可采全面法、房柱法、壁式崩落法等 。矿体形状和矿石与围岩的接触情况,影响采矿方法的落矿方式、矿石搬运方式和贫化损失指标。矿体与顶、底围岩界线比较明显。
3.4采矿方法回收率高、贫化率、采矿方法技术比较
表3-4-1采矿方法损失、贫化推荐指标表
项目名称 矿块生产能力(t/d) 掌子面工效(t/工班) 矿石损失率(%) 矿石贫化率(%) 千吨矿石采切比(m/kt) 作业安全度 工艺与管理难易程度
优点
缺点
表3-4-2采矿方法技术比较 第一方案全面法
第二方案浅孔房柱
法 60-80 90-120 7-10 12-15 6-10 8-10 18-20 5-10 13
5-15
暴露在顶板下作业,低压控制较好, 安暴露面积大,安全差 全性好 简单
简单
工艺简单、采切工程采场结构和回采工量小、贫化小、生产艺简单,采准切割率较高、成本较低、工作量小,生产能技术成熟等; 力高,通风条件好,采矿成本低。 由于留下的矿柱不回矿柱所占比重较大采,矿石损失率高,(间断矿柱占
在10~15%以上,且15%~20%,连续顶板管理和通风管 矿柱40%),且矿柱理要求严格。
不易采,造成矿石损失较大。
第三方案削壁式充
填法 20-30 2-3 5-8 7-9 15-30
能够有效维护围岩,防止围岩移动,和顶板冒落,安全性好 复杂
矿石回采率较高,贫化率较低。
回采工艺和充填工艺复杂,采矿工效较低,坑木消耗量大
3.5根据各种采矿方法的特点选择浅孔房柱法
表3-5-1 项目名称 矿块生产能力(t/d) 掌子面工效(t/工班) 矿石损失率(%) 矿石贫化率(%) 千吨矿石采切比(m/kt) 作业安全度 工艺与管理难易程度
第一方案全面法
第二方案浅孔房柱
法 250-350 12-15 8-10 5-10 5-15
第三方案削壁式充
填法 60-90 2-3 5-8 7-9 15-30
能够有效维护围岩,防止围岩移动,和顶板冒落,安全性好 复杂
180-240 7-10 6-10 10-15 13
暴露在顶板下作业,低压控制较好, 安暴露面积大,安全差 全性好 简单
工艺简单、采切工程量小、贫化小、生产率较高、成本较低、技术成熟等;
简单
优点
缺点
采场结构和回采工艺简单,采准切割工作量小,生产能力高,通风条件好,采矿成本低。 矿柱所占比重较大
由于留下的矿柱不回(间断矿柱占
采,矿石损失率高,15%~20%,连续且顶板管理和通风管 矿柱40%),且矿柱理要求严格。 不易采,造成矿石
损失较大。
矿石回采率较高,贫化率较低。
回采工艺和充填工艺复杂,采矿工效较低,坑木消耗量大
表3-4-2数据分析, 第一种方案, 贫化率较大,且留下的矿柱不回采,矿石损失率高,且顶板管理和通风管理要求严格,安全性差。第三个方案虽然矿石回采率较高,贫化率较低,但是矿块的生产能力太低,坑木消耗量大,由于由于铁矿不是贵重金属价值不高所需成本将比第二个方案多。第二种方案矿石损失、贫化率比第一个方案低好多, 且采场生产能力和工作面工效也比第一、三个方案高,生产安全, 耗材低,
效率高。整体上第二种方案比第一个方案、第三个方案好,所以最终选择第二种方案(浅孔房柱法)为最优方案。
第四章 回采工艺及设备的选择
4.1采区的布置和构成要素
1. 采区的布置
一般情况下采用沿矿体走向划分若干个采区。采区内,一般划分5~7个矿块;个别情况可增至8~10个矿块;亦可减至3~4个矿块。
遇有顶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倾斜区域性矿主时,亦可按矿柱划分独立的采区。采区之间为了确保安全,需留连续性的永久矿柱。 2矿块的布置
矿房的长轴可沿矿体的走向布置,大断层组对顶板的稳定性会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应尽可能使矿房的长轴与主要断层线成较大的倾角,并在矿房两侧保留长矿柱,让断层穿过矿柱。矿柱为不连续圆形直径为3m 左右,矿柱垂直方向间距15m ,沿走向间距8m ,宽为矿体厚度,每5个矿房留一个3~4m 的连续矿柱。回采时5个矿房同时回采,工作面间隔15m 左右。采场内使用铲运机出矿。
4.2采准切割
自底板运输巷道,向每3个矿块的中心线位置掘进联络道,用于汽车出矿。沿矿房中心线并紧贴底板掘进上山,以利行人、通风和运搬设备或材料,并作为回采时的自由面;各矿房间掘进联络平巷;在矿房下部边界处掘进切割平巷,既作为起始回采时的自由面,又可作为去相邻矿块的通道。在矿房的下部靠近联络道的地方掘进一个陡坎,用于铲运机与汽车装卸矿石。
4.3回采
回采顺序。沿走向自一侧向另一侧推进。为了达到每年50×104t/a的产量,需要5个矿房同时作业,各工作面保持10~15m 的距离。 1. 落矿
根据该矿的矿体厚度与品位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来看,该区矿层最厚为5.22m ,最薄为0.04m ,一般为2~3m ,对于不同矿块需要用不同的方案,具体如下: ①当矿体厚度小于2~3m 时,一次采全厚;
②当矿体厚度大于2~3m 时,则采用分层开采,用浅眼在矿房底部进行拉底,拉底的高度2m 左右,然后用上向中深孔挑顶,矿体厚度小于5m 时,挑顶一次完成。
落矿时使用的凿岩设备有:
① 拉底及压顶落矿时采用TY-25、YT-30、7655型凿岩机 ② 挑顶落矿时采用TSP-45、01-45型凿岩机。 2. 出矿
采场出矿直接使用铲运机出矿,使用汽车运出矿井。
4.4采场通风
采用JK58-2No4型局扇加强通风,新鲜风流从中段运输巷→行人短天井→采场;污风从采场→行人通风上山→上中段拉底巷道→穿脉→上中段运输巷→回风巷排出地表。
4.5采场内支护
除留有顶柱、底柱和间柱来维护采场外,矿房内还留有规则矿柱支撑顶板。当部分矿块的顶板稳固性较差时,辅以锚杆支护或锚杆加金属网支护。回采过程中矿石运搬工作在矿房空场中进行,为防止顶板浮石冒落,对于顶板不稳固的局部地段设计采用锚杆支护进行维护。对于整个顶板岩性变化大的盘区,采用水平浅孔凿岩先切顶然后喷锚支护,再回采的方法保护顶板。
4.6 回采率、贫化率确定的原则依据
地下采矿方法损失贫化计算应按下列原则进行:
(1)地下开采设计矿石损失与贫化计算以采场(或矿块)为单位,其内容应包括矿房、矿柱的回采及出矿,最后算出全采场(或矿块)的综合损失率与贫化率。 (2)对用浅孔回采的极薄或薄矿脉,采场要按可避免的贫化率和不可避免的贫化率分别计算。
(3)对多金属矿山的开采,以主金属指标进行计算其损失与贫化率。
(4)对铝土矿、石灰石矿硅石矿、粘土矿、菱镁矿及某些非金属矿,则按矿石加
工指标计算其贫化率与损失率。
4.7 主要技术指标
矿块生产能力250~350t /d ;矿石损失率9 ;矿石贫化率7.5;凿岩台班110t ;掌子面工效13.
第五章 矿柱回采及采空区处理
5.1矿柱回采
由于矿石价值不高,故矿柱不回采。
5.2采空区处理
封闭采空区,控制地压。
5.3生产期间地压观测设施
地下矿床的开采,破坏了岩体的静态平衡,使空区周围的岩体应力发生变化并为建立平衡而重新分布,当达到临界变形以后,随着出现的围岩破坏和移动。由于矿床地质构造、岩层的组合结构,岩石结构和成矿因素等较复杂,因此开采所形成的空区技术状况特征也各有不同。在官店铁矿采用引伸计或者测斜计进行地压观测。利用引伸计可测定暴露面或斜坡面上二点间的距离变化。利用测斜计可测定滑动体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深度处的水平位移,确定滑动面位置。
第六章 采准、切割、回采计算
6.1矿块的采准切割井巷工程量
矿块内的采准切割井巷工程量主要有阶段平巷、切割平巷、中段运输平巷、联络平巷、上山、联络道以及陡坎。 1. 阶段平巷
官店铁矿使用房柱采矿法时,阶段运输巷道布置于脉外,由于年产量只有50×104t/a,故阶段运输巷道使用沿脉单巷加穿脉,巷道断面宽4m ,高3m ,采用半圆拱形巷道,利于对围岩压力的管理。
则巷道净断面面积S=B(0.39B+H)=4×(0.39×4+3)=18.24 (m 2 ,阶道L=17m,阶段巷道的工程量v=3*sl=18.24*17*3=930(m )
2. 切割平巷
切割平巷宽为3m ,高2.5m ,方形巷道,面积
s=b*h=3*2.5=7.5(m )长度为矿房的宽度17m ,则工程量。V=7.5*17=127.5(m )。 3. 采区上山
矿块中部的采区上山兼做中部运输巷道,两边的采区上山兼做回风巷道使用,其宽取2m ,高取2m ,长度为55m ,则工程量v=s*l=2*2*55=220(m ³)。 4. 联络平巷
联络平巷,一个矿房只在上部有一条,长度为17m ,宽3m ,高2m ,工程量v=17*3*2=102(m ³) 5. 联络道
由于矿体的倾角在5~30°,联络道选择折返式,利于汽车运输和作为行人、材料运搬的通道,其宽取3m ,高取3m ,拱形巷道,长度约为30m ,上部的联络道作为回风井使用,则工程量v=s*l*2=3*3*30*2=540 (m ³)。 6. 陡坎
陡坎在3~4个矿块内只布置一个,其工程量可忽略不计。
6.2矿块的采出矿量
矿块的平均厚度为4.29m, 每个 矿房的宽度为17m ,长度为55m ,平均每个矿房留有4个永久间柱一个顶柱,则每个矿房的的采出矿石体积v=17*55*4.29-3.14*1.5*1.5*4.29*4-4.29*2*2*3.14=3455(m³) ,矿石的密度3.81m 3/t,每个矿房的矿石质量m=pv=3455*3.81=13164(t ),一个矿块的采出矿量 T=3m=3*13164=39.5 (kt )
6.3千吨采准、切割比
表6-3-1采切比计算公式表
工程包括切割平巷,采切比计算如下:
K 2'=1000*(17*2+55+17*2+30*2)/39500=4.63 (m/kt) K 2c'=1000*(17*2+55+17+30*2)/39500=4.20 (m/kt)
K 2q'=1000*17*2/39500=0.86 (m/kt)
K2=1000*(930+127.5+220+102+540)/39500=48.59 (m³/kt)
K 2c=1000*(930+220+102+540)/39500=45.36 (m³/kt) K 2q=1000*127.5/39500=3.23 (m³/kt)
表6-3-2
6.4同时工作的矿块数
房柱采矿法的每个矿块的日产量250~350t /d ,这里取300t /d ,年产量为
50⨯104t /a
,每年按300个工作日计算
50⨯104
=5. 6个 需要的矿块数n =
300⨯300
由于在采准切割过程中会有部分矿石采出,所以选择同时工作的矿块数为5个。
6.5每日采准、切割、矿房回采
每日采准矿块2个,切割矿块2个,回采矿块5个同时进行。以满足年产量为50万t 。
6.6矿柱回采的出矿量
官店铁矿采用房柱采矿法后矿柱不回采,故矿柱回采的出矿量为0。
6.7主要材料消耗量
表6-7-1
第七章 采矿方法技术经济指标
7.1矿体厚度、倾角
矿体平均厚度4.29m ,倾角12°
7.2 矿石抗压强度
鲕状赤铁矿属坚硬岩类,机械强度较高,经测试其垂直层面的抗压强度为470—550Kg /cm 2,平行层面的抗压强度为500—780Kg /cm 2。其顶、底板均为砂页岩,机械强度也相对较高,总体较稳固。
7.3推荐的采矿方法
根据采矿技术比较比较推荐使用浅孔房柱法。
7.4矿块构成要素
矿房的长轴可沿矿体的走向布置,大断层组对顶板的稳定性会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应尽可能使矿房的长轴与主要断层线成较大的倾角,并在矿房两侧保留长矿柱,让断层穿过矿柱。矿柱为不连续圆形直径为3m 左右,矿柱垂直方向间距15m ,沿走向间距8m ,宽为矿体厚度,每5个矿房留一个3~4m 的连续矿柱。回采时5个矿房同时回采,工作面间隔15m 左右。采场内使用铲运机出矿。
7.5采切比、回采率、贫化率、同时工作矿块数、矿块生产能力。
表7-5-1
7.6采矿方法经济技术指标
表7-6-1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备注
每吨矿石的材料消耗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世雄等,固体矿产资源开发工程。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版社,2007; 2、采矿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