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①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 若为②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③三湘远, 恶说南风五两轻④。
青草瘴⑤时过夏口, 白头浪里出湓城⑥。
长沙不久留才子, 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郴州: 治所在今湖南郴县。②若为:犹言怎堪。③北渚:湘水上的小洲。④“五两轻”谓风大。南风大,则北上之船航行甚速,然杨不得北返,故恶说之。⑤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夏口:古城名,故址在今武汉黄鹄山上。⑥湓城:在今江西九江。此言预计明春瘴起、水涨之时,杨即可过夏口、经湓城北归。
8. 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本诗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5 分)
答: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8.本诗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写景, 以虚为主,(3分) 想象送别后朋友一路愁苦的情形, 憧憬着再度起用之时。(2 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采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写景,以实写为主。(3 分)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 衬托出行者和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之情。(2 分)]
9.要点:①对朋友遭贬感到愤愤不平; ②与朋友同忧愁、共悲伤;③安慰朋友,对朋友的未来充满希望。(每点2 分,共6 分)
赏析: 本诗历数路途上将遇到的险山恶水, 生发出对贬谪者深切的同情, 以及对其才华的充分肯定, 以表示鼓励和安慰。本诗是诗人 得知朋友杨少府被贬去湖南郴州而作, 诗中只字未提送别场景, 而对别后情景倒有许多想象: 明天就到衡山和洞庭湖, 你会在秋月下听到猿猴的哀鸣声。望着北渚惆怅三湘遥远, 吹着南风藐视它的力度。你将在青草茂盛时渡过夏口, 在长沙稍作停留,既然你有贾谊之才,又何必要去悼念屈平?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 题。
又呈吴郎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写此诗劝告吴郎。
8. 试联系学过的诗人的其他作品,分析首联所表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5 分)
9. 结合诗作,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8、
诗的首联,先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进而说明原来这位老妪竟是一个缺吃少穿、无儿无女的寡妇,表现了诗人关注民生的悲悯情怀。(3分)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己的长夜沾湿,联想到天 下寒士的处境,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2017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①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 若为②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③三湘远, 恶说南风五两轻④。
青草瘴⑤时过夏口, 白头浪里出湓城⑥。
长沙不久留才子, 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郴州: 治所在今湖南郴县。②若为:犹言怎堪。③北渚:湘水上的小洲。④“五两轻”谓风大。南风大,则北上之船航行甚速,然杨不得北返,故恶说之。⑤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夏口:古城名,故址在今武汉黄鹄山上。⑥湓城:在今江西九江。此言预计明春瘴起、水涨之时,杨即可过夏口、经湓城北归。
8. 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本诗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5 分)
答: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8.本诗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写景, 以虚为主,(3分) 想象送别后朋友一路愁苦的情形, 憧憬着再度起用之时。(2 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采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写景,以实写为主。(3 分)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 衬托出行者和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之情。(2 分)]
9.要点:①对朋友遭贬感到愤愤不平; ②与朋友同忧愁、共悲伤;③安慰朋友,对朋友的未来充满希望。(每点2 分,共6 分)
赏析: 本诗历数路途上将遇到的险山恶水, 生发出对贬谪者深切的同情, 以及对其才华的充分肯定, 以表示鼓励和安慰。本诗是诗人 得知朋友杨少府被贬去湖南郴州而作, 诗中只字未提送别场景, 而对别后情景倒有许多想象: 明天就到衡山和洞庭湖, 你会在秋月下听到猿猴的哀鸣声。望着北渚惆怅三湘遥远, 吹着南风藐视它的力度。你将在青草茂盛时渡过夏口, 在长沙稍作停留,既然你有贾谊之才,又何必要去悼念屈平?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 题。
又呈吴郎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写此诗劝告吴郎。
8. 试联系学过的诗人的其他作品,分析首联所表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5 分)
9. 结合诗作,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8、
诗的首联,先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进而说明原来这位老妪竟是一个缺吃少穿、无儿无女的寡妇,表现了诗人关注民生的悲悯情怀。(3分)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己的长夜沾湿,联想到天 下寒士的处境,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