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7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①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 若为②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③三湘远, 恶说南风五两轻④。

青草瘴⑤时过夏口, 白头浪里出湓城⑥。

长沙不久留才子, 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郴州: 治所在今湖南郴县。②若为:犹言怎堪。③北渚:湘水上的小洲。④“五两轻”谓风大。南风大,则北上之船航行甚速,然杨不得北返,故恶说之。⑤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夏口:古城名,故址在今武汉黄鹄山上。⑥湓城:在今江西九江。此言预计明春瘴起、水涨之时,杨即可过夏口、经湓城北归。

8. 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本诗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5 分)

答: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8.本诗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写景, 以虚为主,(3分) 想象送别后朋友一路愁苦的情形, 憧憬着再度起用之时。(2 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采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写景,以实写为主。(3 分)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 衬托出行者和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之情。(2 分)]

9.要点:①对朋友遭贬感到愤愤不平; ②与朋友同忧愁、共悲伤;③安慰朋友,对朋友的未来充满希望。(每点2 分,共6 分)

赏析: 本诗历数路途上将遇到的险山恶水, 生发出对贬谪者深切的同情, 以及对其才华的充分肯定, 以表示鼓励和安慰。本诗是诗人 得知朋友杨少府被贬去湖南郴州而作, 诗中只字未提送别场景, 而对别后情景倒有许多想象: 明天就到衡山和洞庭湖, 你会在秋月下听到猿猴的哀鸣声。望着北渚惆怅三湘遥远, 吹着南风藐视它的力度。你将在青草茂盛时渡过夏口, 在长沙稍作停留,既然你有贾谊之才,又何必要去悼念屈平?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 题。

又呈吴郎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写此诗劝告吴郎。

8. 试联系学过的诗人的其他作品,分析首联所表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5 分)

9. 结合诗作,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8、

诗的首联,先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进而说明原来这位老妪竟是一个缺吃少穿、无儿无女的寡妇,表现了诗人关注民生的悲悯情怀。(3分)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己的长夜沾湿,联想到天 下寒士的处境,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2017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①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 若为②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③三湘远, 恶说南风五两轻④。

青草瘴⑤时过夏口, 白头浪里出湓城⑥。

长沙不久留才子, 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郴州: 治所在今湖南郴县。②若为:犹言怎堪。③北渚:湘水上的小洲。④“五两轻”谓风大。南风大,则北上之船航行甚速,然杨不得北返,故恶说之。⑤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夏口:古城名,故址在今武汉黄鹄山上。⑥湓城:在今江西九江。此言预计明春瘴起、水涨之时,杨即可过夏口、经湓城北归。

8. 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本诗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5 分)

答: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8.本诗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写景, 以虚为主,(3分) 想象送别后朋友一路愁苦的情形, 憧憬着再度起用之时。(2 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采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写景,以实写为主。(3 分)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 衬托出行者和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之情。(2 分)]

9.要点:①对朋友遭贬感到愤愤不平; ②与朋友同忧愁、共悲伤;③安慰朋友,对朋友的未来充满希望。(每点2 分,共6 分)

赏析: 本诗历数路途上将遇到的险山恶水, 生发出对贬谪者深切的同情, 以及对其才华的充分肯定, 以表示鼓励和安慰。本诗是诗人 得知朋友杨少府被贬去湖南郴州而作, 诗中只字未提送别场景, 而对别后情景倒有许多想象: 明天就到衡山和洞庭湖, 你会在秋月下听到猿猴的哀鸣声。望着北渚惆怅三湘遥远, 吹着南风藐视它的力度。你将在青草茂盛时渡过夏口, 在长沙稍作停留,既然你有贾谊之才,又何必要去悼念屈平?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 题。

又呈吴郎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写此诗劝告吴郎。

8. 试联系学过的诗人的其他作品,分析首联所表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5 分)

9. 结合诗作,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8、

诗的首联,先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进而说明原来这位老妪竟是一个缺吃少穿、无儿无女的寡妇,表现了诗人关注民生的悲悯情怀。(3分)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己的长夜沾湿,联想到天 下寒士的处境,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相关文章

  • 武汉市2017届高三4月调考语文试题分析
  • 武汉市2017届高三4月调考语文试题(基础)分析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谢琼 一.试卷评价 纵观全卷,最大的特点是导向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突出"立德树人" 2017年高考,肩负着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 ...查看


  • 2017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6.30[诗五首].doc
  • <诗五首>检测 基础知识夯实 知识梳理·温故知新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结庐(lú) 悠然(yiōu) .. B. 金樽(zūn) 庇护(bì) .. C. 突兀(wù) 风掣(chè) .. D. 浩 ...查看


  •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动与静 教案
  • 古代诗歌鉴赏之动与静 教案 上课,同学们好,上几节课我们共同复习了诗歌鉴赏的形象问题,一起来回顾一下.诗歌鉴赏的形象即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例如陶渊明.是一个寄情山水.隐居田园的隐者形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查看


  • 2017备考诗词鉴赏练习题一
  • 诗词鉴赏练习题 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 ...查看


  • 2017高考语文实用类阅读练习及答案
  • 2017广东模拟卷实用类阅读练习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汤道耕(艾芜)出生在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祖父给他取名叫做"道耕",是希望他能够"耕读传家". 汤道耕的祖 ...查看


  • 高三语文备考经验总结
  • 抓基础厚积薄发 重细节有的放矢 --实验高中2017届高三语文备考工作总结 2017年的高考早已尘埃落定,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支持下,高三师生戮力同心,圆满完成了市教育局给我校分配的高考任务,同时,语文学科也取得了不 ...查看


  •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学案(附答案)
  •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意象和意境,感受古代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 2.鉴赏分析诗歌中的景情关系,掌握常见的写景抒情手法. 3.鉴赏意境题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步骤. 二.相关知识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 ...查看


  • 苏教版2017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选读])专题3[梦游天姥吟留别](WORD版)
  •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专题导语盛唐诗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而其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是李白的诗歌.李白的诗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一切汇成了中国古 ...查看


  • 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与备考策略
  • 资阳中学高2014级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及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确定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与备考策略.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学生作为复习主体的思想,实施科学备考.夯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