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也常常言行不一2011

孔子也常常言行不一 2011-07-15

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如何才可以称为‚士‛时,说‚士‛的第二个层次的标准是‚言必信,行必果‛。但是,孔子本人对‚言必信,行必果‛并不十分推崇,孔子把不分是非黑白只管贯彻自己言行的做法归入小人行为的范畴。事实上,孔子本人也的确有出尔反尔的时候。请看例子:

孔子五十岁那年,鲁国执政季氏的管家公山不狃,觉得没有得到季氏应有的重用,于是借助阳虎的力量发动叛乱。公山不狃占据了费地,作为反抗季氏的基地。公山不狃派了使者去邀请孔子。孔子因为很久没有得到任用,对公山不狃的邀请有点动心。就说:‚当年西周文王、武王从丰镐起家,后来做了王。现在费地虽小,莫非也像西周文武王的丰镐?‛孔子想去接受公山不狃的邀请。弟子子路知道后,很不高兴,阻止孔子不让去。孔子说:‚人家邀请我,难道我是白去的吗?如果他能任用我,我也许能让他变成东边的周王朝呢!‛尽管孔子最后还是没有去,但他心思已动,已经违背了他自己‚危城不入‛的理论。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即孔子五十六岁那年,被任命为大司寇兼宰相。得到任命后,孔子面有喜色。有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是祸至不惧,福至不喜的。‛孔子回答说:‚是有这说法。但不也有‘快乐是由于有机会使下层人活得有尊严’的说法吗?‛虽然说,孔子把自己面有喜色的原因说得很堂皇,但毕竟跟他平时所说的君子的标准是相龃龉的。

孔子师徒周游列国,一次经过蒲国时,蒲国大夫公叔氏占据蒲,发动叛乱。蒲人围住孔子不让离开。孔子一个叫公良孺的弟子,组织了一个有五辆马车的车队跟随在孔子身后。此人头脑聪明,勇敢有力,对孔子说:‚我跟随先生,曾在匡地遇到麻烦,现在又在这里遇到问题,这是命运。我跟先生两次遇到困难,我宁愿战死。‛说完就勇敢地冲杀起来,蒲人见状,感到害怕。于是对孔子说:‚如果你们离开蒲国后不去卫国,就放你们走。‛因此,双方停止战斗。一番盟誓之后,放孔子师徒从东门离开。不料,离开蒲国之后,孔子一路奔卫国而去。弟子子贡大惑不解,问孔子:‚盟誓可以不算数的吗?‛孔子回答道:‚被要挟的盟誓,神灵是不听的。‛

晋国掌权者赵简之属下中牟的地方的长官佛肸占据中牟进行叛乱,派人聘请孔子。孔子想去应聘。弟子子路表示不解:‚我曾听您说过,‘其人自身不善者,君子不去他的国家任职。’现在佛肸本人以中牟为据点进行叛乱,您想要去应聘,这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道:‚我是说过这话。但是,不是也有说‘坚硬啊,怎么磨也不变薄’,‘雪白啊,怎么染也不变黑’的吗?我难道是瓠瓜,能够挂在一个地方不被吃掉吗?‛

孔子出尔反尔、言行不一的故事是很多的,不止上述几个。

我们能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说孔子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呢?我认为是不能的。因为,孔子的出尔反尔、言行不一,不是有着更为重要的道理、依据,便是事出无奈。这些道理、依据、无奈的背后,往往说明,孔子有其思想灵活、能随机应变、富有人性的一面,不同于后世人们印象中的‚孔夫子‛‚老夫子‛‚孔老夫子‛。

再举两个例子。‚三思而行‛这个成语,意思是经过思考后再去行动,是个褒义词。但是,《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在听说鲁国大夫季文子(季孙行父)遇事总是三思而后行之后,颇不以为然,他说:‚想两遍也就可以了。‛《孔子家语》《韩诗外传》《说苑》等记载,曾参(曾子)在瓜地除草时,误锄了瓜秧根部。他父亲曾皙(孔子弟子)大怒,拿大木棒打了他。曾子当时被打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苏醒过来。慢慢爬起来后,暗自思忖:‚刚才我得罪了大人,大人用力教训了我,我能没有受伤吗?‛回到自己房里,关上门,边弹琴,边唱歌,想要让他父亲听了他的歌声后,知道他身体健康,并没有受到伤害。孔子听到这事后,告诉弟子们:‚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孔子对曾参不满,理由是,在父亲生气的时候,他竟然不逃开,由着父亲殴打。孔子认为,曾参这是陷父亲于不义、使父亲犯罪(伤害君主臣民)的行为,不是孝顺的表现。

孔子其人其思想,原本往往是鲜活有趣,具有相当灵活性的,但每每被后代的儒家、理学家给僵化了,直至变成不可理喻的说教。

另外,如今都把孔子当作思想家,许多专家都说,要想了解孔子的思想,要熟读《论语》。其实,我觉得,对待孔子,我们更应该学习孔子本人的做法,评价一个人,不但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孔子固然是思想家,但同时他更是社会政治的活动家,人生理想的实践家。

文章来源: 中国网文化中国

1

孔子也常常言行不一 2011-07-15

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如何才可以称为‚士‛时,说‚士‛的第二个层次的标准是‚言必信,行必果‛。但是,孔子本人对‚言必信,行必果‛并不十分推崇,孔子把不分是非黑白只管贯彻自己言行的做法归入小人行为的范畴。事实上,孔子本人也的确有出尔反尔的时候。请看例子:

孔子五十岁那年,鲁国执政季氏的管家公山不狃,觉得没有得到季氏应有的重用,于是借助阳虎的力量发动叛乱。公山不狃占据了费地,作为反抗季氏的基地。公山不狃派了使者去邀请孔子。孔子因为很久没有得到任用,对公山不狃的邀请有点动心。就说:‚当年西周文王、武王从丰镐起家,后来做了王。现在费地虽小,莫非也像西周文武王的丰镐?‛孔子想去接受公山不狃的邀请。弟子子路知道后,很不高兴,阻止孔子不让去。孔子说:‚人家邀请我,难道我是白去的吗?如果他能任用我,我也许能让他变成东边的周王朝呢!‛尽管孔子最后还是没有去,但他心思已动,已经违背了他自己‚危城不入‛的理论。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即孔子五十六岁那年,被任命为大司寇兼宰相。得到任命后,孔子面有喜色。有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是祸至不惧,福至不喜的。‛孔子回答说:‚是有这说法。但不也有‘快乐是由于有机会使下层人活得有尊严’的说法吗?‛虽然说,孔子把自己面有喜色的原因说得很堂皇,但毕竟跟他平时所说的君子的标准是相龃龉的。

孔子师徒周游列国,一次经过蒲国时,蒲国大夫公叔氏占据蒲,发动叛乱。蒲人围住孔子不让离开。孔子一个叫公良孺的弟子,组织了一个有五辆马车的车队跟随在孔子身后。此人头脑聪明,勇敢有力,对孔子说:‚我跟随先生,曾在匡地遇到麻烦,现在又在这里遇到问题,这是命运。我跟先生两次遇到困难,我宁愿战死。‛说完就勇敢地冲杀起来,蒲人见状,感到害怕。于是对孔子说:‚如果你们离开蒲国后不去卫国,就放你们走。‛因此,双方停止战斗。一番盟誓之后,放孔子师徒从东门离开。不料,离开蒲国之后,孔子一路奔卫国而去。弟子子贡大惑不解,问孔子:‚盟誓可以不算数的吗?‛孔子回答道:‚被要挟的盟誓,神灵是不听的。‛

晋国掌权者赵简之属下中牟的地方的长官佛肸占据中牟进行叛乱,派人聘请孔子。孔子想去应聘。弟子子路表示不解:‚我曾听您说过,‘其人自身不善者,君子不去他的国家任职。’现在佛肸本人以中牟为据点进行叛乱,您想要去应聘,这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道:‚我是说过这话。但是,不是也有说‘坚硬啊,怎么磨也不变薄’,‘雪白啊,怎么染也不变黑’的吗?我难道是瓠瓜,能够挂在一个地方不被吃掉吗?‛

孔子出尔反尔、言行不一的故事是很多的,不止上述几个。

我们能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说孔子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呢?我认为是不能的。因为,孔子的出尔反尔、言行不一,不是有着更为重要的道理、依据,便是事出无奈。这些道理、依据、无奈的背后,往往说明,孔子有其思想灵活、能随机应变、富有人性的一面,不同于后世人们印象中的‚孔夫子‛‚老夫子‛‚孔老夫子‛。

再举两个例子。‚三思而行‛这个成语,意思是经过思考后再去行动,是个褒义词。但是,《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在听说鲁国大夫季文子(季孙行父)遇事总是三思而后行之后,颇不以为然,他说:‚想两遍也就可以了。‛《孔子家语》《韩诗外传》《说苑》等记载,曾参(曾子)在瓜地除草时,误锄了瓜秧根部。他父亲曾皙(孔子弟子)大怒,拿大木棒打了他。曾子当时被打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苏醒过来。慢慢爬起来后,暗自思忖:‚刚才我得罪了大人,大人用力教训了我,我能没有受伤吗?‛回到自己房里,关上门,边弹琴,边唱歌,想要让他父亲听了他的歌声后,知道他身体健康,并没有受到伤害。孔子听到这事后,告诉弟子们:‚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孔子对曾参不满,理由是,在父亲生气的时候,他竟然不逃开,由着父亲殴打。孔子认为,曾参这是陷父亲于不义、使父亲犯罪(伤害君主臣民)的行为,不是孝顺的表现。

孔子其人其思想,原本往往是鲜活有趣,具有相当灵活性的,但每每被后代的儒家、理学家给僵化了,直至变成不可理喻的说教。

另外,如今都把孔子当作思想家,许多专家都说,要想了解孔子的思想,要熟读《论语》。其实,我觉得,对待孔子,我们更应该学习孔子本人的做法,评价一个人,不但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孔子固然是思想家,但同时他更是社会政治的活动家,人生理想的实践家。

文章来源: 中国网文化中国

1


相关文章

  • [论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摘 要]<论语>是中华文明的圣经,它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衍生息,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学习<论语>中的君子观.立志观.教育方法论等,从而使当代思 ...查看


  • 寻访上海当代艺术馆:浮生半日,艺想天开
  • 无法和上海博物馆的博大精深相比,也无法和上海美术馆的雍容大气并肩,但散落于街角的当代艺术馆,仍然不可替代.它们的展览一场接一场,呈现了最鲜活的中国当代艺术,有机会不妨逛一逛吧,它们会改变你对当代艺术的印象--除了热钱和收藏,当代艺术有着自己 ...查看


  • 礼记全文翻译.doc
  • 礼记全文 翻译_百度知道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原文]道德仁义,非 ...查看


  • 主席的预言和孔夫子像背后的含义
  • 主席的预言和孔夫子像背后的含义 对于主席,不服是不行的!中国革命史上那么多人,国内的如李立三.王明.博古.张国涛之流,国外的有共产国际.斯大林.赫鲁晓夫之类,不是都曾经认为主席不如他们高明吗?可最后事实证明他们谁也比不了主席,差得远!不要说 ...查看


  • 宁夏特岗2011语文
  • 2011宁夏特岗语文试题 一.古诗文背诵: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三人行,必 ...查看


  •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培养医学生仁爱精神的意义
  • [摘 要]医学生应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仁爱精神是医学生素质的核心.文章阐释了我国古代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培养医学生仁爱精神的重要意义及启示. [关键词]仁学思想 仁爱 医学生 医患关系 近年来,时常有医护人员提起美国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 ...查看


  •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
  •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 ,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 ...查看


  • 孔子的治学精神
  • 孔子的治学精神 提起古圣先贤,在人们心目中形象最鲜明的就是孔子.孔子的门下有三千弟子丶七十二位贤人.直到今天,世界各地没有不知道中国有一位伟人孔子的.西方各国很多地方树立孔子的圣像,可见人们如何仰慕这位伟人的高风.我们身为中国人,每日生活在 ...查看


  • 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解读
  • 重庆邮电大学 <论语>课程论文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姓 名: XXXXX 学 号: 2010XXXXX 年 级: 2010级 日 期: 2011年11月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 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