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对近三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分析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近三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分析

湖州中学 周 凌

[趋势展望]

继北京、上海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2004年全国11个省市首次分省自主命题,2005年全国14个省市自主命题,2006年全国16个省市自主命题,出现了别具特色的高考作文题。众多的作文题版本体现了现实意识、作文的自由意识和引导意识三方面的命题指向。其总体走向就是:突出人本,贴近生活,发展个性,鼓励创新。

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命题形式由前几年的话题作文一统天下变为关系型话题作文、单一型话题作文、供料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等(详见命题回顾),多种形式并存,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地方卷作文题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地方特色,展示出了个性,如北京(说“安”、北京的符号)、重庆(坚持一大一小作文形式)、福建(继续文学、历史类内容)、上海(来自生活提炼——杂、忙、有关中学生课外生活三镜头、握住你的手)、浙江(文化气息浓厚)等省作文都具有地方特色。

二.作文体裁从文体不限发展为有明确的文体要求和文体不限两种形式并存,很多已经很久未在高考中露面的文体、要求都出现了,如议论文(2006年湖南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记叙文(2006年重庆的小作文“车站一瞥,请写一篇描述性的文章,200字)、说明文(2005年重庆的小作文“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等,方式丰富多彩。但这些命题都切合学生年龄段及认知特点,既是对以前生活的盘点,又是对未来生活的思考。

三.同一命题中学生可根据自己对命题所提供材料的分析理解,在切合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最易发挥才华的主旨写作,这为学生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如2006年浙江省作文“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这里,对“休息”的看法,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首先是生活上的“休息”,弦不能绷得太紧,生活就该讲求一张一弛之道。其次是生命意义上的“休息”,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此外就是将两种角度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休息”。再如2006年湖北“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联想思考,也可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也如此。

四.作文命题取材视域广阔,拓宽了材料的来源。作文取材十分广泛,以2006年为例,有的是名言警句,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现实镜头,有的是网络调查„„,例如:浙江的“生无所息/生有所息”话题作文和江苏的“人与路”的命题作文的材料是名言警语;山东的无标题式话题作文、江西的“雨燕减肥”话题作文、广东的《雕刻心中的天使》和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山西、海南等) 话题作文的材料是寓言故事;重庆的“走与停”命题作文和北京的“北京的符号”命题作文是现实镜头;全国卷Ⅱ(黑龙江、吉林、广西等) 高考作文题是网络调查。选取材料形式不同,表面看是信息来源问题,实质上反映出了作文命题开始走进现实生活的思想和贴近考生生活的方向。考生写作的自主性更强了,对于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宽广的平台使之有一显身手的余地,思考角度与现实距离更近、更和谐。所有的情景材料都非常注重激活学生生活情趣和写作能力的积淀,这既有利于考生的才情展现,并将作文生命植于生活的源头,赋予新鲜气息,又有利于增强人文底蕴,扣紧时代脉搏而抒发真情实感。

五.关注情感哲理,触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各地作文命题既保持了健康格调,又关注了考生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直面人生,感悟人生。这很符合考生的自身认识的规律,自我审视的情感价值。人情味更浓,生活性更强,涵盖理性,看重思辨,呼唤“理性”的光芒,关注培养观察和思考习惯,追求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关注心灵的自我修养。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以理性思辨为目的,发掘考生的情感体验、创新意识、思辨能力。同时,回避热点又暗合时代主题,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前几

年的作文题,不是“诚信”,就是“选择”,大多体现社会价值、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外在价值观的灌输。但这两年,尤其是2006年的作文题目则不然,非常强调思维的辩证品质,要求能闪现出人生的智慧,更加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对生活的理解或对生活的把握。可以说,现在的作文强调一个“我”字,强调“我对生活的看法”,强调在多彩的生活背景下多角度地感悟人生、审视精神家园。例如湖北题提示道:“既是社会生活现象和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上海题《我想握着你的手》,江苏以“人与路”为题,江西以“雨燕减肥”为话题等,均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人生、理性思辨为目的,发掘考生的情感空间。

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关注社会,着眼现实,理性地认识分析社会生活现象。“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当代世界教育理念,值得充分重视和深入思考。

2、关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思考人生。简单的纯人性的思考已经成为过去,更其复杂的社会性的话题已经到来。也就是说,上一阶段的话题,多是从“人性善恶”的角度思考“生命价值”,那么这一时期则更多地把“生命价值”放在了更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来思考。

3、重视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考查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创造性。学会辩证思维,提高思辨水平。

4、开放,要求宽泛,少设限制,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发挥才能和创新思维的广阔天地,向新课标要求靠近。

5、坚持“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稳”是前提,“变”是一种趋势,这是全国高考的一贯精神。可以这样说,全国卷将在“稳”中完善创新,地方卷则主要是在“稳”中探索提高。因此,这里的“变”可以是发展,也可以是调整。

6、话题作文可能是主流,其他形式的作文也会争得一定的空间。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都有存在的理由。

7、地方卷作文题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更为呈现出地方特色,展示个性。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近三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分析

湖州中学 周 凌

[趋势展望]

继北京、上海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2004年全国11个省市首次分省自主命题,2005年全国14个省市自主命题,2006年全国16个省市自主命题,出现了别具特色的高考作文题。众多的作文题版本体现了现实意识、作文的自由意识和引导意识三方面的命题指向。其总体走向就是:突出人本,贴近生活,发展个性,鼓励创新。

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命题形式由前几年的话题作文一统天下变为关系型话题作文、单一型话题作文、供料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等(详见命题回顾),多种形式并存,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地方卷作文题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地方特色,展示出了个性,如北京(说“安”、北京的符号)、重庆(坚持一大一小作文形式)、福建(继续文学、历史类内容)、上海(来自生活提炼——杂、忙、有关中学生课外生活三镜头、握住你的手)、浙江(文化气息浓厚)等省作文都具有地方特色。

二.作文体裁从文体不限发展为有明确的文体要求和文体不限两种形式并存,很多已经很久未在高考中露面的文体、要求都出现了,如议论文(2006年湖南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记叙文(2006年重庆的小作文“车站一瞥,请写一篇描述性的文章,200字)、说明文(2005年重庆的小作文“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等,方式丰富多彩。但这些命题都切合学生年龄段及认知特点,既是对以前生活的盘点,又是对未来生活的思考。

三.同一命题中学生可根据自己对命题所提供材料的分析理解,在切合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最易发挥才华的主旨写作,这为学生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如2006年浙江省作文“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这里,对“休息”的看法,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首先是生活上的“休息”,弦不能绷得太紧,生活就该讲求一张一弛之道。其次是生命意义上的“休息”,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此外就是将两种角度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休息”。再如2006年湖北“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联想思考,也可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也如此。

四.作文命题取材视域广阔,拓宽了材料的来源。作文取材十分广泛,以2006年为例,有的是名言警句,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现实镜头,有的是网络调查„„,例如:浙江的“生无所息/生有所息”话题作文和江苏的“人与路”的命题作文的材料是名言警语;山东的无标题式话题作文、江西的“雨燕减肥”话题作文、广东的《雕刻心中的天使》和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山西、海南等) 话题作文的材料是寓言故事;重庆的“走与停”命题作文和北京的“北京的符号”命题作文是现实镜头;全国卷Ⅱ(黑龙江、吉林、广西等) 高考作文题是网络调查。选取材料形式不同,表面看是信息来源问题,实质上反映出了作文命题开始走进现实生活的思想和贴近考生生活的方向。考生写作的自主性更强了,对于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宽广的平台使之有一显身手的余地,思考角度与现实距离更近、更和谐。所有的情景材料都非常注重激活学生生活情趣和写作能力的积淀,这既有利于考生的才情展现,并将作文生命植于生活的源头,赋予新鲜气息,又有利于增强人文底蕴,扣紧时代脉搏而抒发真情实感。

五.关注情感哲理,触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各地作文命题既保持了健康格调,又关注了考生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直面人生,感悟人生。这很符合考生的自身认识的规律,自我审视的情感价值。人情味更浓,生活性更强,涵盖理性,看重思辨,呼唤“理性”的光芒,关注培养观察和思考习惯,追求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关注心灵的自我修养。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以理性思辨为目的,发掘考生的情感体验、创新意识、思辨能力。同时,回避热点又暗合时代主题,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前几

年的作文题,不是“诚信”,就是“选择”,大多体现社会价值、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外在价值观的灌输。但这两年,尤其是2006年的作文题目则不然,非常强调思维的辩证品质,要求能闪现出人生的智慧,更加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对生活的理解或对生活的把握。可以说,现在的作文强调一个“我”字,强调“我对生活的看法”,强调在多彩的生活背景下多角度地感悟人生、审视精神家园。例如湖北题提示道:“既是社会生活现象和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上海题《我想握着你的手》,江苏以“人与路”为题,江西以“雨燕减肥”为话题等,均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人生、理性思辨为目的,发掘考生的情感空间。

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关注社会,着眼现实,理性地认识分析社会生活现象。“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当代世界教育理念,值得充分重视和深入思考。

2、关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思考人生。简单的纯人性的思考已经成为过去,更其复杂的社会性的话题已经到来。也就是说,上一阶段的话题,多是从“人性善恶”的角度思考“生命价值”,那么这一时期则更多地把“生命价值”放在了更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来思考。

3、重视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考查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创造性。学会辩证思维,提高思辨水平。

4、开放,要求宽泛,少设限制,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发挥才能和创新思维的广阔天地,向新课标要求靠近。

5、坚持“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稳”是前提,“变”是一种趋势,这是全国高考的一贯精神。可以这样说,全国卷将在“稳”中完善创新,地方卷则主要是在“稳”中探索提高。因此,这里的“变”可以是发展,也可以是调整。

6、话题作文可能是主流,其他形式的作文也会争得一定的空间。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都有存在的理由。

7、地方卷作文题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更为呈现出地方特色,展示个性。


相关文章

  • 高考研究: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语文大纲,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1
  • 高考研究: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语文大纲,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高考研究: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语文大纲,阅读增新闻类文章饶水知音 哈三中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大纲,语文实用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郭恒旭 针对新出炉的<考试说明>中的高中 ...查看


  • 高考研究: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语文大纲,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 高考研究: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语文大纲,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哈三中名师解读2015年高考大纲,语文实用阅读增新闻类文章 郭恒旭 针对新出炉的<考试说明>中的高中语文学科,特约哈三中名师李来豹谈谈语文考试的变化,预测今年高考的语文 ...查看


  • 2014三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显示出新课标的渐变特点.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稳中求变的新思路. 题型稳定:无论是病句.连贯的基础题,还是论述类文本词读.选考类文本的大词读,甚至是语言应用中的语言衔接题较之2013年都未有大 ...查看


  • 2014年高考语文总结
  • 2012高考语文备考总结 淮 阳 中 学 语文组:陈胜利 高三语文上期教学总结 高三C 部 陈胜利 回顾几个月,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收获颇多.有人说高三教学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对.高三是对所有的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复习的过 ...查看


  •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试题分析 高三语文组 王巍 2015年高考结束,在对高考试卷认真仔细地研究后,做些许梳理和分析,纵观2015年的高考课标二试卷,在命题形式上继续沿承了以往的命题顺序和结构模式,即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名句默 ...查看


  • 高考语文备考计划
  • 2014高考语文备考计划 随着高三学生的毕业,我们高二学生也提前升入了高三,对于高三的学习,我们不能没有计划.2013年高考语文命题体现了"稳中有进.实中有活"的特点,凸显语文性,蕴涵语文味,既保持了高考试题的特色,又体 ...查看


  • 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创新断想(四)满分完满
  • 作文创新断想㈣ 四.满分 · 完满 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维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写作能力的档次最高.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在语文高考中,甚至在整个高考中,就单题而论,写作题也是占分最多.用时最长.主观性最强.影响面最大 ...查看


  • 高考语文北京卷考试内容改革的深化
  • 作者:陈志国 中学语文教学 2010年11期 2007年北京市开始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10年迎来了课改后的首次高考.为适应课程改革要求,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按照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结合北京地区的实 ...查看


  • 2016年高考试题分析之语文卷
  • 2016年高考试题分析之语文卷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试题与往年相比既保持了整体稳定性,又富有灵活性,在稳定形式,降低难度的基础上凸显能力,既注重对考生语文基本素质的考查,又彰显了考查应用能力的趋势.在题型设置上有创新,有变化.在命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