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材料(2011年6月)
中学生厌学的原因
许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在上小学时特别爱学习,可上了中学后有一些学生出现了厌学倾向。这个问题时刻困扰着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对教育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一、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学生厌学情绪的形成有自身原因,也有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外部因素。
1、学生自身学习兴趣不浓,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乏味,学习被动。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简直就是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
2、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往往是以升学率为主要依据,在这种无奈下,学校也只好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这样的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更难做到针对厌学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伴随着学习时间加长,考试次数增加,作业量加大等因素,加剧了学生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困难,导致更加厌学。
3、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有的教师对优生和厌学学生存在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机会的不均等。厌学学生上课发言的机会明显少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对厌学学生只要求他们不破坏纪律,不影响别人就行。教师对厌学学生的消极期望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判断,使他们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
4、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向。有的家长忙于挣钱,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只管给子女足够的零花钱,却从来不问他们用钱干什么。这些孩子吃喝玩乐,学习成绩却每况愈下,导致厌学。
有的父母整天打麻将,吃喝玩乐,无所事事,无所追求,也影响得子女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天钟,进而导致厌学。
5、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较大。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 “一切向钱看”的赚钱思想;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录像、图书等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还有一些学生是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后,耳濡目染,逐渐厌学。
二、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1、改革考试和评估制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要研究新的教师评估体系,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转变厌学学生的工作做得如何等等都要纳入评估体系,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校、教师的职能是教书和育人,教师在教好书的同时,更要在育人上做文章。要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要采用灵活的方法,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强化其内驱力,增强其自制力,提高学习自觉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发展、在不同的领域有所提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认为学习有必要,也很愉快,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对待,而不是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3、优化过程,提高教育艺术。
教师要构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发散性、挑战性的问题,选择有吸引力的材料,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带到乐学的天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交流和成长的乐趣。
4、全面评价,让学生在激励进步。
教师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成绩为唯一的标准尺度去评价学生,不用一把尺子去度量所有学生,要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前提下,从不同视角和层面看待每个学生,促进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5、建立社会化的教育网络系统,增强转化力度。
对厌学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尽可能减少不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干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局面。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逃学?
一、厌学与逃学的界定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发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逃学则是厌学心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逃离学校生活环境的行为。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界定厌学生:(1)对各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意继续学习的学生,且厌恶学习在四科以上;(2)目前在校学习完全是被动地混日子等文凭的学生;(3)因不努力而致使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的学生。
二、厌学与逃学的类型与特征
为了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厌学生或逃学生进行咨询与矫治,有必要对厌学生和逃学生进行分类和特征描述。在心理学上,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一般按照厌学生和逃学生的主要特征和形成主因来进行分类:
1、品德不良型,指那些因贪玩或沾染社会不良习俗而造成的厌学类型,这在一些校风不良的普通学校比较多;
2、学习不适型,因对当前的学习有无力感而不愿上学或因不堪学习生活单调乏味、考试竞争压力而厌学的学生;
3、人际关系不适型。因与老师或班级同学关系紧张、早恋受挫,情绪混乱、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或遭受严重挫折而厌学的学生;4、有意拒绝型,因受拜金心理影响或重利轻才思想影响而有意识地拒绝学习,不愿上学的学生。
共性特征
1、心理特征:从心理特征来看,厌学生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动力系统不足,在学习目的上有随意性和多边性的特点,兴趣分散,志向不定,缺乏长远动机,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和顽强性;厌学生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心智活动差,他们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他们对学科特别是几何、代数、外语有畏难情绪,注意力极易分散,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习、复习无恒心,死记硬背多,理解记忆少,知识脱节严重,知识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学习成绩不好,除此之外,部分学生还伴有不守纪律,爱出风头,混学、闹学、弃学、
说谎、****、夜出不归等不良行为。
2、心理环境与情景状态 和一般学生的家庭环境相比,厌学生的家庭文化氛围和文化心理环境氛围比较淡,家长更多地存在发牢骚、讲怪话、赌博、吃喝等世俗行为和重利轻才的观念与行为,父母更侧重赚钱和社会地位的获得,小市民习气重,不怎么关心或重视孩子的学习品德的变化,缺少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更有部分家庭目光短浅,只考虑眼前利益,不顾子女的前途和国家需要,主动要求孩子弃学赚钱。厌学生和差生有区别,因为他们本身讨厌学习,所以在学校更多地被名为"调皮捣蛋生",喜欢惹是生非,所以学校心理情景比较差,往往是教师批评的主要对象,因此心理发展失衡,怀有比较强的敌对情绪。
三、厌学与逃学生的产生原因
厌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厌学,而更多地是由于多次或长期遭受到学习生活的失败和学习压力造成的,具体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校生活方面的原因:(1)不适应学校生活。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转学、升入新的年级等较大的学习情景变迁中。由于学习环境的巨变,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学习习惯、人际关系重新进行建构,因此,一部分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因为适应不良而厌学、逃学。(2)同学关系问题,如存在欺侮行为;(3)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如学生受到教师的强烈叱责。(4)学业不振。如成绩不理想,不能理解课业。(5)不适应集体活动,生活自理能力差。(6)学校规则过于严格,教学方式陈旧,缺少生机与活力等。(7)应试倾向严重,考试频繁。
2、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亲子关系紧张;家庭不和;家庭文化氛围缺乏等。 3、个人自身的因素:个人自身的因素包括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自制力差、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意义存在理解和认知障碍,缺乏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沉迷网络怎么办
责备迷网的孩子并不能让他们离网,最好的方式是家长先厘清孩子爱上网的原因,才能采取适切的教养对策,通常有三大原因会让孩子从现实世界躲避到虚拟网络中,孩子的情感空虚、习惯性上网、患有网络上瘾症。
当家长意识到孩子太过迷网,第一步先从孩子的情感层面开始检视,是不是社
交状况出了问题?是否因为无聊、心情郁闷、逃避压力而去追求网上活动所带来的快感?
亲子共玩
缺乏自信心与成就感、或是无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孩子,愈容易沈迷网络。当孩子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自信与成就,自然会到网络世界寻求满足。 面对因情感空虚而迷网的孩子,父母需要给予丰富的情感滋润,最佳方法是“和孩子玩在一起”。
常见父母买了故事书、积木等玩具之后,就打发孩子自已去玩,结果就是玩具束之高阁,孩子跑去上网,要让孩子感受到玩的乐趣,需要父母的参与,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时期并不仅止于幼儿期,上初中前的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仍深受家庭影响,这时期孩子会喜爱的休闲娱乐,多半是父母愿意陪他一起从事的活动,例如孩子爱阅读,是因为父母陪他一起读,孩子自然地把对父母的爱移情至阅读活动。 至于要让孩子在网络活动之外找到自信与成就,则必须协助孩子找到替代的兴趣。
家庭顾问网家庭教育专家还指出,要让孩子提起劲做点别的事,根本不需大费周章,专家提出了几个父母可协助唤醒孩子兴趣的小点子,例如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可以用经典漫画激起他的阅读欲望。父母在家里也可以培养一种问问题的文化,没有笨问题,可以谈所有事情,即使父母也有不知道答案的时候,藉此引发孩子好奇心。
定位计算机为家庭公用
如果父母提供了丰沛的情感滋养,孩子迷网的状况持续,则要进一步厘清是习惯使然,还是患了网络上瘾症。 要预防孩子上网成习惯,在帮孩子买计算机、装网络之前就要先约法三章,订下网络使用规则,包括计算机放置位置、可上网的时间及明确的违约罚则,并张贴在明显处,亲子一起签名、确实执行。
进入小学阶段,由于学校计算机课及作业需要,孩子会要求父母买计算机、装网络,如果与孩子沟通确认家中架设计算机网络的必要性,父母在购买计算机时,可以请商家仅安装作业及文书系统,以减少孩子滥用计算机机会。
另外,千万不能让孩子以要专心做功课为由,将计算机放在孩子的房间,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父母一定要坚持计算机放在客、餐厅或书房等家中的公共场所,并定位为全家共享设备,如此父母才能陪着孩子上网,这是避免孩子没事赖在网络前
的必要良方。
而要防止孩子从事不当的网络活动,消极措施是家长用科技反制科技,装设上网管制软件,查阅孩子浏览纪录,积极做法是父母参与孩子的网络世界,用网络与孩子沟通、搜集孩子的账号、加入孩子的聊天家族,参观孩子部落格,以电子邮件来提醒孩子自制,会比日常言语的耳提面命来得有效。
如何帮孩子戒除网瘾
青少年过度迷恋网络已经成为一个让全世界父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戒除“网瘾”成为不少家长的心头大患。那么作为家长“如何看待孩子上网的问题?作为我们家长最担心的就是不健康的网络信息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如何让孩子避开“网瘾”、从“网瘾”的“魔爪”中挣脱出来呢?
小林今年8岁,去年开始接触网络游戏,很快就到了痴迷的程度,经常旷课逃学,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父母用上学、放学押送,限制零花钱的方式防止他去网吧,还把家中电脑设置了密码,但都无济于事。根据小林的情况,我拟制了“脱险三招”(取脱离网瘾危险之意),3个月后,小林成功地脱离了网瘾,学习成绩明显回升,还在今年学校组织的计算机知识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下面,我就和家长们一起分享这三招。
亲近孩子
沉迷网游的孩子内心多数比较封闭,所以要教育孩子,首先得打开孩子的心扉。最初,我让小林与我一起住,我与他一起玩网游,一起踢足球,使他感到我们的关系不仅是叔侄,更是朋友。孩子逐渐向我敞开心扉,从开始时向我请教一些不懂的电脑游戏知识,过渡到当他在学习、交友遇到烦恼时,我像朋友一样给予他意见。渐渐地,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及时引导
这是让孩子从虚拟世界解脱出来的最关键一步。成为朋友后,我开始在言谈之间提及沉迷网游的害处,并时常给他讲一些孩子因沉迷网游而失足的故事,不断触动他的心灵。在他对网游的危害有一定认识后,就试着给他讲一些有趣的计算机知识。小林喜欢画画,我就教他在电脑上画漫画,还教他使用画图软件和动画制作软件,他学得很认真,很快就能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动画了。
适时奖励
多数的孩子沉迷网游,是因为现实中缺少自信,这时就要帮助孩子认识到现实中自己的重要性,培养其自信心和进取意识。我时常鼓励小林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动员他参加竞选班干部,促使他与同学们交往、接触,每当小林在学校中得到表扬时,我总会送他一些小礼物以示奖励,使他渐渐从网络的自信转变到现实中的自信。
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严令禁止小林玩网络游戏。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小林也并没有彻底离开网络游戏,但因为他恢复了在现实中的自信,并交了许多知心的好朋友。现在对他来说,网络游戏不再成为生活的全部。
其实,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更主要的原因还在游戏之外,像缺少关爱,缺乏自信等等,而在网游的虚拟世界中能够得到他在现实中得不到的爱和成就感,他才会沉迷其中。所以,要使孩子真正脱离网游的危害,在现实中给予他所需要的东西才是根本。网游并不可怕,更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我们多些关心爱护,多些朋友式的体贴谈心和有益引导,就一定能帮孩子从网游中走出来。
早恋原因
早恋的原因有很多种类型,主要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种:
1.爱慕型 这类青少年是由于互相之间对对方的爱慕而产生的早恋现象。这类早恋十分常见,而根据爱慕原因的不同,又可分为下面3类: (1)仪表型 这类早恋是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也是最常见,但最难以持续和稳定的。学校中总有英俊的男生和漂亮的女生备受异性追崇,就是含有这个因素。 (2)专长型 这是由于爱慕对方的某项自己崇尚的能力或专长而产生的早恋。这类早恋常常是女孩采取主动。 (3)品性型 这类早恋是由于爱慕对方的某些自己崇尚的品性而产生的早恋,这相比而言维持得比较持久。
2.好奇型 这是因为对异性留有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性意识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会产生对异性身体、生活、心理和对自己态度的好奇,这是青春期青少年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容易产生性冲动,从而对异性保持一种敏感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而结交异性朋友。
3.模仿型 这是由于模仿社会上、影视作品和报刊书籍中的行为而产生的早恋现
象。
4.从众型 这是迫于周围同龄人的压力产生的早恋现象。例如本来不存在的恋爱关系,可能被周围的人杜撰出来,即“谣言”或者“绯闻”。在这样的环境下,迫于舆论的压力,很容易对其产生爱慕之心。
5.愉悦型 青春期男女之间作为同学甚至同桌,由于较多的交流和信息传递,会对对方产生更为细致和透彻的理解,在这种状况下容易产生早恋。这也是“同班恋”甚至“同桌恋”的重要原因。
6.补偿型 一些青少年由于在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是自己自尊遭到损害,为达到发泄目的,往往会找异性交往,在其中忘掉痛苦,以谋求补偿。这类早恋融入了真实的感情,容易发展深化。
7.逆反型 由于社会意识和舆论的因素,青少年的两性交往常会受到家长、老师的不恰当干预,容易诱发其“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的心理。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本来正常恰当的异性交往可能迅速向早恋发展。
8.病理型 在当代社会,营养条件优越,容易造成的营养过剩和食物中含有的性激素的作用或各种特殊生理疾病、家庭遗传等因素,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早熟,甚至是性变态心理。这是诱发青少年早恋的主要客观因素。 上述的各种类型也常见于成年人的恋爱之上,尤其是第一次谈恋爱,当然也没有经历过早恋的人。而且,因为成年人的力量较大且有较多的知识,所以产生的相同后果有些性质比早恋的孩子更为恶劣。
怎样处理青少年早恋?
青少年早恋,并非心理学领域或精神卫生领域的诊断用词。它不是一种疾病,甚至也算不上一种心理卫生问题。它是一个社会学领域的概念。所谓青少年早恋,应该是社会学家考虑的问题。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习俗对青少年早恋有着不同的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童养媳”、“娃娃亲”以及现今西方对性较宽松的文化,早恋似乎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只有当早恋与社会习俗及自我观念不相适时才形成问题。
当青少年发生早恋以后,我们应如何面对呢?
(1)青少年早恋,改变老师和家长对早恋的态度青少年出现对异性的渴望,是人
生发育到某一特定时期所发生的自然变化。伴随着性的成熟、朦胧的性意识开始转变成自觉的追求。年轻人会逐渐对异性出现好感,渴望亲密交往,同时还会出现性的欲望,并以各种方式去满足。对发生恋爱的青少年,要尊重他们的感情,理解他们的行为。既不能过分敏感,又不能视而不管,对青少年异性之间正常交往不要横加干涉,把友谊交往误认为早恋。一旦青少年发生恋情,不宜采取压制、打击、惩罚等方法解决。青少年的恋爱常表现情感炽热、强烈、秘密性强、片面性大,因而理智脆弱,承受感情挫折力极弱。如何引导、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才是关键问题。恋爱的欲望本身是正常的,完全没有才是病态,无论脑内怎么想都可以,但要限制在一定的行为规范内,家长越控制越会出问题。
(2)帮助青少年分析自身的情感循循诱导,进行性教育,帮助他们消除性神秘感,区分友谊和爱情的关系。使他们领悟到: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好感和爱慕是正常的,但由于心理尚未成熟,各种价值观均不明确,又缺少生活经历,接触范围有限,对异性的爱慕多是非特异性的。一些青少年会有这样的感觉:喜欢A的沉稳但相处又会感到没有激情,喜欢B的博学又不能接受B的高高在上„„治疗者要帮助其分析,这并不是青少年自认为的“不专一”。
(3)帮助解决性心理烦恼青少年早恋者,往往因恋爱或社会的压力而造成内心剧烈的冲突,严重的影响学习,影响身心的健康。处理好早恋所致的内心冲突及社会环境冲突是保证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关键。
对于那些一方面想恋爱,另一方面又怕影响学习的青少年,治疗者应让其充分承认自己的感情,允许这种感情发生,并保持一定来往。压抑越深,反抗越强,越怕影响学习不与异性来往则越易向往异性,产生焦虑或各种神经症。青少年处于依恋一独立的冲突阶段,家长过分约束孩子与异性的交往,会引起孩子的逆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对那些因失恋或单相思而苦恼的青少年,治疗者要理解其痛苦,分析感情的特异性,鼓励其接触其他异性。但不要让青少年感到治疗者在有意贬低其恋人,有时治疗者反而要充分肯定其恋人的可爱之处,尊重青少年的感觉,但对其过分神化之处加以澄清,不要使之轻言“再也找不到满意的了”,“非她不娶,非他不嫁”。
学习材料(2011年6月)
中学生厌学的原因
许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在上小学时特别爱学习,可上了中学后有一些学生出现了厌学倾向。这个问题时刻困扰着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对教育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一、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学生厌学情绪的形成有自身原因,也有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外部因素。
1、学生自身学习兴趣不浓,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乏味,学习被动。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简直就是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
2、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往往是以升学率为主要依据,在这种无奈下,学校也只好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这样的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更难做到针对厌学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伴随着学习时间加长,考试次数增加,作业量加大等因素,加剧了学生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困难,导致更加厌学。
3、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有的教师对优生和厌学学生存在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机会的不均等。厌学学生上课发言的机会明显少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对厌学学生只要求他们不破坏纪律,不影响别人就行。教师对厌学学生的消极期望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判断,使他们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
4、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向。有的家长忙于挣钱,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只管给子女足够的零花钱,却从来不问他们用钱干什么。这些孩子吃喝玩乐,学习成绩却每况愈下,导致厌学。
有的父母整天打麻将,吃喝玩乐,无所事事,无所追求,也影响得子女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天钟,进而导致厌学。
5、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较大。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 “一切向钱看”的赚钱思想;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录像、图书等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还有一些学生是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后,耳濡目染,逐渐厌学。
二、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1、改革考试和评估制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要研究新的教师评估体系,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转变厌学学生的工作做得如何等等都要纳入评估体系,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校、教师的职能是教书和育人,教师在教好书的同时,更要在育人上做文章。要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要采用灵活的方法,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强化其内驱力,增强其自制力,提高学习自觉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发展、在不同的领域有所提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认为学习有必要,也很愉快,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对待,而不是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3、优化过程,提高教育艺术。
教师要构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发散性、挑战性的问题,选择有吸引力的材料,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带到乐学的天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交流和成长的乐趣。
4、全面评价,让学生在激励进步。
教师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成绩为唯一的标准尺度去评价学生,不用一把尺子去度量所有学生,要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前提下,从不同视角和层面看待每个学生,促进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5、建立社会化的教育网络系统,增强转化力度。
对厌学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尽可能减少不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干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局面。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逃学?
一、厌学与逃学的界定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发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逃学则是厌学心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逃离学校生活环境的行为。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界定厌学生:(1)对各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意继续学习的学生,且厌恶学习在四科以上;(2)目前在校学习完全是被动地混日子等文凭的学生;(3)因不努力而致使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的学生。
二、厌学与逃学的类型与特征
为了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厌学生或逃学生进行咨询与矫治,有必要对厌学生和逃学生进行分类和特征描述。在心理学上,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一般按照厌学生和逃学生的主要特征和形成主因来进行分类:
1、品德不良型,指那些因贪玩或沾染社会不良习俗而造成的厌学类型,这在一些校风不良的普通学校比较多;
2、学习不适型,因对当前的学习有无力感而不愿上学或因不堪学习生活单调乏味、考试竞争压力而厌学的学生;
3、人际关系不适型。因与老师或班级同学关系紧张、早恋受挫,情绪混乱、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或遭受严重挫折而厌学的学生;4、有意拒绝型,因受拜金心理影响或重利轻才思想影响而有意识地拒绝学习,不愿上学的学生。
共性特征
1、心理特征:从心理特征来看,厌学生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动力系统不足,在学习目的上有随意性和多边性的特点,兴趣分散,志向不定,缺乏长远动机,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和顽强性;厌学生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心智活动差,他们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他们对学科特别是几何、代数、外语有畏难情绪,注意力极易分散,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习、复习无恒心,死记硬背多,理解记忆少,知识脱节严重,知识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学习成绩不好,除此之外,部分学生还伴有不守纪律,爱出风头,混学、闹学、弃学、
说谎、****、夜出不归等不良行为。
2、心理环境与情景状态 和一般学生的家庭环境相比,厌学生的家庭文化氛围和文化心理环境氛围比较淡,家长更多地存在发牢骚、讲怪话、赌博、吃喝等世俗行为和重利轻才的观念与行为,父母更侧重赚钱和社会地位的获得,小市民习气重,不怎么关心或重视孩子的学习品德的变化,缺少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更有部分家庭目光短浅,只考虑眼前利益,不顾子女的前途和国家需要,主动要求孩子弃学赚钱。厌学生和差生有区别,因为他们本身讨厌学习,所以在学校更多地被名为"调皮捣蛋生",喜欢惹是生非,所以学校心理情景比较差,往往是教师批评的主要对象,因此心理发展失衡,怀有比较强的敌对情绪。
三、厌学与逃学生的产生原因
厌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厌学,而更多地是由于多次或长期遭受到学习生活的失败和学习压力造成的,具体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校生活方面的原因:(1)不适应学校生活。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转学、升入新的年级等较大的学习情景变迁中。由于学习环境的巨变,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学习习惯、人际关系重新进行建构,因此,一部分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因为适应不良而厌学、逃学。(2)同学关系问题,如存在欺侮行为;(3)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如学生受到教师的强烈叱责。(4)学业不振。如成绩不理想,不能理解课业。(5)不适应集体活动,生活自理能力差。(6)学校规则过于严格,教学方式陈旧,缺少生机与活力等。(7)应试倾向严重,考试频繁。
2、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亲子关系紧张;家庭不和;家庭文化氛围缺乏等。 3、个人自身的因素:个人自身的因素包括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自制力差、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意义存在理解和认知障碍,缺乏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沉迷网络怎么办
责备迷网的孩子并不能让他们离网,最好的方式是家长先厘清孩子爱上网的原因,才能采取适切的教养对策,通常有三大原因会让孩子从现实世界躲避到虚拟网络中,孩子的情感空虚、习惯性上网、患有网络上瘾症。
当家长意识到孩子太过迷网,第一步先从孩子的情感层面开始检视,是不是社
交状况出了问题?是否因为无聊、心情郁闷、逃避压力而去追求网上活动所带来的快感?
亲子共玩
缺乏自信心与成就感、或是无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孩子,愈容易沈迷网络。当孩子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自信与成就,自然会到网络世界寻求满足。 面对因情感空虚而迷网的孩子,父母需要给予丰富的情感滋润,最佳方法是“和孩子玩在一起”。
常见父母买了故事书、积木等玩具之后,就打发孩子自已去玩,结果就是玩具束之高阁,孩子跑去上网,要让孩子感受到玩的乐趣,需要父母的参与,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时期并不仅止于幼儿期,上初中前的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仍深受家庭影响,这时期孩子会喜爱的休闲娱乐,多半是父母愿意陪他一起从事的活动,例如孩子爱阅读,是因为父母陪他一起读,孩子自然地把对父母的爱移情至阅读活动。 至于要让孩子在网络活动之外找到自信与成就,则必须协助孩子找到替代的兴趣。
家庭顾问网家庭教育专家还指出,要让孩子提起劲做点别的事,根本不需大费周章,专家提出了几个父母可协助唤醒孩子兴趣的小点子,例如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可以用经典漫画激起他的阅读欲望。父母在家里也可以培养一种问问题的文化,没有笨问题,可以谈所有事情,即使父母也有不知道答案的时候,藉此引发孩子好奇心。
定位计算机为家庭公用
如果父母提供了丰沛的情感滋养,孩子迷网的状况持续,则要进一步厘清是习惯使然,还是患了网络上瘾症。 要预防孩子上网成习惯,在帮孩子买计算机、装网络之前就要先约法三章,订下网络使用规则,包括计算机放置位置、可上网的时间及明确的违约罚则,并张贴在明显处,亲子一起签名、确实执行。
进入小学阶段,由于学校计算机课及作业需要,孩子会要求父母买计算机、装网络,如果与孩子沟通确认家中架设计算机网络的必要性,父母在购买计算机时,可以请商家仅安装作业及文书系统,以减少孩子滥用计算机机会。
另外,千万不能让孩子以要专心做功课为由,将计算机放在孩子的房间,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父母一定要坚持计算机放在客、餐厅或书房等家中的公共场所,并定位为全家共享设备,如此父母才能陪着孩子上网,这是避免孩子没事赖在网络前
的必要良方。
而要防止孩子从事不当的网络活动,消极措施是家长用科技反制科技,装设上网管制软件,查阅孩子浏览纪录,积极做法是父母参与孩子的网络世界,用网络与孩子沟通、搜集孩子的账号、加入孩子的聊天家族,参观孩子部落格,以电子邮件来提醒孩子自制,会比日常言语的耳提面命来得有效。
如何帮孩子戒除网瘾
青少年过度迷恋网络已经成为一个让全世界父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戒除“网瘾”成为不少家长的心头大患。那么作为家长“如何看待孩子上网的问题?作为我们家长最担心的就是不健康的网络信息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如何让孩子避开“网瘾”、从“网瘾”的“魔爪”中挣脱出来呢?
小林今年8岁,去年开始接触网络游戏,很快就到了痴迷的程度,经常旷课逃学,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父母用上学、放学押送,限制零花钱的方式防止他去网吧,还把家中电脑设置了密码,但都无济于事。根据小林的情况,我拟制了“脱险三招”(取脱离网瘾危险之意),3个月后,小林成功地脱离了网瘾,学习成绩明显回升,还在今年学校组织的计算机知识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下面,我就和家长们一起分享这三招。
亲近孩子
沉迷网游的孩子内心多数比较封闭,所以要教育孩子,首先得打开孩子的心扉。最初,我让小林与我一起住,我与他一起玩网游,一起踢足球,使他感到我们的关系不仅是叔侄,更是朋友。孩子逐渐向我敞开心扉,从开始时向我请教一些不懂的电脑游戏知识,过渡到当他在学习、交友遇到烦恼时,我像朋友一样给予他意见。渐渐地,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及时引导
这是让孩子从虚拟世界解脱出来的最关键一步。成为朋友后,我开始在言谈之间提及沉迷网游的害处,并时常给他讲一些孩子因沉迷网游而失足的故事,不断触动他的心灵。在他对网游的危害有一定认识后,就试着给他讲一些有趣的计算机知识。小林喜欢画画,我就教他在电脑上画漫画,还教他使用画图软件和动画制作软件,他学得很认真,很快就能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动画了。
适时奖励
多数的孩子沉迷网游,是因为现实中缺少自信,这时就要帮助孩子认识到现实中自己的重要性,培养其自信心和进取意识。我时常鼓励小林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动员他参加竞选班干部,促使他与同学们交往、接触,每当小林在学校中得到表扬时,我总会送他一些小礼物以示奖励,使他渐渐从网络的自信转变到现实中的自信。
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严令禁止小林玩网络游戏。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小林也并没有彻底离开网络游戏,但因为他恢复了在现实中的自信,并交了许多知心的好朋友。现在对他来说,网络游戏不再成为生活的全部。
其实,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更主要的原因还在游戏之外,像缺少关爱,缺乏自信等等,而在网游的虚拟世界中能够得到他在现实中得不到的爱和成就感,他才会沉迷其中。所以,要使孩子真正脱离网游的危害,在现实中给予他所需要的东西才是根本。网游并不可怕,更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我们多些关心爱护,多些朋友式的体贴谈心和有益引导,就一定能帮孩子从网游中走出来。
早恋原因
早恋的原因有很多种类型,主要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种:
1.爱慕型 这类青少年是由于互相之间对对方的爱慕而产生的早恋现象。这类早恋十分常见,而根据爱慕原因的不同,又可分为下面3类: (1)仪表型 这类早恋是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也是最常见,但最难以持续和稳定的。学校中总有英俊的男生和漂亮的女生备受异性追崇,就是含有这个因素。 (2)专长型 这是由于爱慕对方的某项自己崇尚的能力或专长而产生的早恋。这类早恋常常是女孩采取主动。 (3)品性型 这类早恋是由于爱慕对方的某些自己崇尚的品性而产生的早恋,这相比而言维持得比较持久。
2.好奇型 这是因为对异性留有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性意识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会产生对异性身体、生活、心理和对自己态度的好奇,这是青春期青少年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容易产生性冲动,从而对异性保持一种敏感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而结交异性朋友。
3.模仿型 这是由于模仿社会上、影视作品和报刊书籍中的行为而产生的早恋现
象。
4.从众型 这是迫于周围同龄人的压力产生的早恋现象。例如本来不存在的恋爱关系,可能被周围的人杜撰出来,即“谣言”或者“绯闻”。在这样的环境下,迫于舆论的压力,很容易对其产生爱慕之心。
5.愉悦型 青春期男女之间作为同学甚至同桌,由于较多的交流和信息传递,会对对方产生更为细致和透彻的理解,在这种状况下容易产生早恋。这也是“同班恋”甚至“同桌恋”的重要原因。
6.补偿型 一些青少年由于在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是自己自尊遭到损害,为达到发泄目的,往往会找异性交往,在其中忘掉痛苦,以谋求补偿。这类早恋融入了真实的感情,容易发展深化。
7.逆反型 由于社会意识和舆论的因素,青少年的两性交往常会受到家长、老师的不恰当干预,容易诱发其“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的心理。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本来正常恰当的异性交往可能迅速向早恋发展。
8.病理型 在当代社会,营养条件优越,容易造成的营养过剩和食物中含有的性激素的作用或各种特殊生理疾病、家庭遗传等因素,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早熟,甚至是性变态心理。这是诱发青少年早恋的主要客观因素。 上述的各种类型也常见于成年人的恋爱之上,尤其是第一次谈恋爱,当然也没有经历过早恋的人。而且,因为成年人的力量较大且有较多的知识,所以产生的相同后果有些性质比早恋的孩子更为恶劣。
怎样处理青少年早恋?
青少年早恋,并非心理学领域或精神卫生领域的诊断用词。它不是一种疾病,甚至也算不上一种心理卫生问题。它是一个社会学领域的概念。所谓青少年早恋,应该是社会学家考虑的问题。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习俗对青少年早恋有着不同的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童养媳”、“娃娃亲”以及现今西方对性较宽松的文化,早恋似乎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只有当早恋与社会习俗及自我观念不相适时才形成问题。
当青少年发生早恋以后,我们应如何面对呢?
(1)青少年早恋,改变老师和家长对早恋的态度青少年出现对异性的渴望,是人
生发育到某一特定时期所发生的自然变化。伴随着性的成熟、朦胧的性意识开始转变成自觉的追求。年轻人会逐渐对异性出现好感,渴望亲密交往,同时还会出现性的欲望,并以各种方式去满足。对发生恋爱的青少年,要尊重他们的感情,理解他们的行为。既不能过分敏感,又不能视而不管,对青少年异性之间正常交往不要横加干涉,把友谊交往误认为早恋。一旦青少年发生恋情,不宜采取压制、打击、惩罚等方法解决。青少年的恋爱常表现情感炽热、强烈、秘密性强、片面性大,因而理智脆弱,承受感情挫折力极弱。如何引导、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才是关键问题。恋爱的欲望本身是正常的,完全没有才是病态,无论脑内怎么想都可以,但要限制在一定的行为规范内,家长越控制越会出问题。
(2)帮助青少年分析自身的情感循循诱导,进行性教育,帮助他们消除性神秘感,区分友谊和爱情的关系。使他们领悟到: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好感和爱慕是正常的,但由于心理尚未成熟,各种价值观均不明确,又缺少生活经历,接触范围有限,对异性的爱慕多是非特异性的。一些青少年会有这样的感觉:喜欢A的沉稳但相处又会感到没有激情,喜欢B的博学又不能接受B的高高在上„„治疗者要帮助其分析,这并不是青少年自认为的“不专一”。
(3)帮助解决性心理烦恼青少年早恋者,往往因恋爱或社会的压力而造成内心剧烈的冲突,严重的影响学习,影响身心的健康。处理好早恋所致的内心冲突及社会环境冲突是保证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关键。
对于那些一方面想恋爱,另一方面又怕影响学习的青少年,治疗者应让其充分承认自己的感情,允许这种感情发生,并保持一定来往。压抑越深,反抗越强,越怕影响学习不与异性来往则越易向往异性,产生焦虑或各种神经症。青少年处于依恋一独立的冲突阶段,家长过分约束孩子与异性的交往,会引起孩子的逆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对那些因失恋或单相思而苦恼的青少年,治疗者要理解其痛苦,分析感情的特异性,鼓励其接触其他异性。但不要让青少年感到治疗者在有意贬低其恋人,有时治疗者反而要充分肯定其恋人的可爱之处,尊重青少年的感觉,但对其过分神化之处加以澄清,不要使之轻言“再也找不到满意的了”,“非她不娶,非他不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