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区.区时.地方时和太阳高度角计算

时区、区时、地方时、太阳高度角计算方法

相对于传统方法要求对东西方向进行判断再利用东加西减的口诀,本方法可以减少因为学生不能准确判断东西,不能记住时区分布图所造成的解题错误,也能利用类似的思想解决地方时和太阳高度角的问题。以下将举例说明如何解决时区、区时、地方时和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一、时区的计算方法

要求地点的时区=该地点的经度÷15°,所得的结果四舍五入保留整数为所在的时区;判断是东时区还是西时区根据地点的经度位置确定,即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当计算的结果为0除外,当为0时,表示中时区)。

例1:分别求以下各个地点所在的时区:

(1) 东经116°

(2) (6°W ,35°N )

(3) (175°W ,35°N )

(4) (65°E ,20°S )

解:

(1)116°÷15°=7.7333„≈8(四舍五入保留整数),即该地所处为东八区

(2)6°÷15°=0.4≈0,即该地所处为中时区

(3)175°÷15°=11.666„≈12,即该地所处为西十二区

(4)65°÷15°=4.333„≈4,即该地所处为东四区

二、区时的计算

要计算的区时=已知区时-(已知区时的时区-要计算区时的时区) ,(注: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中时区代入数值0) 。

例1:已知北京(东八区) 时间为5月1日12:00,求东京(东九区) 的区时? 解:东京时间=12:00-(8-9)=13:00(即东京时间为5月1日13:00)。

例2:已知北京时间为5月1日12:00,求伦敦(中时区) 的区时?

解:伦敦时间=12:00-(8-0)=4:00(即伦敦时间为5月1日4:00)。

例3:已知北京时间为5月1日12:00,求纽约(西五区) 的区时?

解:纽约时间=12:00-[8-(-5)]=-1:00+24:00-1天=23:00(即纽约时间为4月30日的23:00)。(注:当算出的区时为负数时,应加上24:00,日期减一天,即从5月1日变为4月30日) 。

例4:已知纽约时间为5月1日12:00,求东京的区时?

解:东京时间=12:00-[(-5)-9]=26:00-24:00+1天=2:00)即东京时间为5月2日2:00)。(注:当算出的区时大于或等于24:00时,应减去24:00,日期加一天,即从5月1日变为5月2日) 。

以上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等到验证,这一方法不需要画出两个时区,也不需要

知道两个时区之间的东西方法就可以准确地算出区时,即计算时也不需要判断用“+”或“-”,因此学生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三、地方时的计算

要计算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已知时间的经度-要计算时间的经度) ,其中经度中,东经为正,西经为负。

例1:已知120°E 的地方时为12:00,求20°W 的地方时?

解:20°W 的地方时=12:00-4分×[120-(-20°)]=12:00-9:20=2:40,

注:日期变化同区时计算的例子

四、太阳高度角计算

某地某时的太阳高度角(α)=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注:北纬为正,南纬为负)

例1:宁波(30°N) 夏至日的太阳高度为:90°-(30°-23.5°)=83.5°;

例2:北京(40°N) 冬至日的太阳高度为:90°-[40-(-23°)]=26.5°; 例3:赤道春分日的太阳高度为:90°-(0°-0°)=90°;

例4:赤道冬至日的太阳高度为:90°-[0°-(-23.5°)]=113.5°,当太阳高度(α) >90°时,则太阳高度应为180°-α,即为当地的太阳高度,因此赤道冬至日的太阳高度为:180°-113.5°=66.5°。

五、推广

在日界线的教学中,向东跨过日界线后日期的变化或向西跨过日界线后日期的变化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之一,这一难点的突破也可应用区时的计算方法。如西十二区为5月1日的12:00,则向西跨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的日期为: 东十二区的区时=12:00-[(-12)-12]=36:00-24:00+1天=12:00(5月2日) 。即向西跨过日界线,时刻不变,日期加一天。同理也可计算向东跨过日界线后日期的变化。

时区、区时、地方时、太阳高度角计算方法

相对于传统方法要求对东西方向进行判断再利用东加西减的口诀,本方法可以减少因为学生不能准确判断东西,不能记住时区分布图所造成的解题错误,也能利用类似的思想解决地方时和太阳高度角的问题。以下将举例说明如何解决时区、区时、地方时和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一、时区的计算方法

要求地点的时区=该地点的经度÷15°,所得的结果四舍五入保留整数为所在的时区;判断是东时区还是西时区根据地点的经度位置确定,即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当计算的结果为0除外,当为0时,表示中时区)。

例1:分别求以下各个地点所在的时区:

(1) 东经116°

(2) (6°W ,35°N )

(3) (175°W ,35°N )

(4) (65°E ,20°S )

解:

(1)116°÷15°=7.7333„≈8(四舍五入保留整数),即该地所处为东八区

(2)6°÷15°=0.4≈0,即该地所处为中时区

(3)175°÷15°=11.666„≈12,即该地所处为西十二区

(4)65°÷15°=4.333„≈4,即该地所处为东四区

二、区时的计算

要计算的区时=已知区时-(已知区时的时区-要计算区时的时区) ,(注: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中时区代入数值0) 。

例1:已知北京(东八区) 时间为5月1日12:00,求东京(东九区) 的区时? 解:东京时间=12:00-(8-9)=13:00(即东京时间为5月1日13:00)。

例2:已知北京时间为5月1日12:00,求伦敦(中时区) 的区时?

解:伦敦时间=12:00-(8-0)=4:00(即伦敦时间为5月1日4:00)。

例3:已知北京时间为5月1日12:00,求纽约(西五区) 的区时?

解:纽约时间=12:00-[8-(-5)]=-1:00+24:00-1天=23:00(即纽约时间为4月30日的23:00)。(注:当算出的区时为负数时,应加上24:00,日期减一天,即从5月1日变为4月30日) 。

例4:已知纽约时间为5月1日12:00,求东京的区时?

解:东京时间=12:00-[(-5)-9]=26:00-24:00+1天=2:00)即东京时间为5月2日2:00)。(注:当算出的区时大于或等于24:00时,应减去24:00,日期加一天,即从5月1日变为5月2日) 。

以上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等到验证,这一方法不需要画出两个时区,也不需要

知道两个时区之间的东西方法就可以准确地算出区时,即计算时也不需要判断用“+”或“-”,因此学生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三、地方时的计算

要计算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已知时间的经度-要计算时间的经度) ,其中经度中,东经为正,西经为负。

例1:已知120°E 的地方时为12:00,求20°W 的地方时?

解:20°W 的地方时=12:00-4分×[120-(-20°)]=12:00-9:20=2:40,

注:日期变化同区时计算的例子

四、太阳高度角计算

某地某时的太阳高度角(α)=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注:北纬为正,南纬为负)

例1:宁波(30°N) 夏至日的太阳高度为:90°-(30°-23.5°)=83.5°;

例2:北京(40°N) 冬至日的太阳高度为:90°-[40-(-23°)]=26.5°; 例3:赤道春分日的太阳高度为:90°-(0°-0°)=90°;

例4:赤道冬至日的太阳高度为:90°-[0°-(-23.5°)]=113.5°,当太阳高度(α) >90°时,则太阳高度应为180°-α,即为当地的太阳高度,因此赤道冬至日的太阳高度为:180°-113.5°=66.5°。

五、推广

在日界线的教学中,向东跨过日界线后日期的变化或向西跨过日界线后日期的变化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之一,这一难点的突破也可应用区时的计算方法。如西十二区为5月1日的12:00,则向西跨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的日期为: 东十二区的区时=12:00-[(-12)-12]=36:00-24:00+1天=12:00(5月2日) 。即向西跨过日界线,时刻不变,日期加一天。同理也可计算向东跨过日界线后日期的变化。


相关文章

  • 光照图判读的一般规律
  • 高中地理知识百科(四) 光照图判读的一般规律 光照图判读的一般规律 1.确定南北极: ⑴.侧视图:一般说来,上北下南. ⑵.极视图: ①.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方向自转. ②.自转方向与东经度增大方向一致,与西经度减小方向一致. 2.确 ...查看


  •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5
  • 第五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让学生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四季和五带等基本概念. 2. 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 ...查看


  • 时区计算与晨昏线判读
  • 时区.晨昏线问题探究 一.地方时 1.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其产生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 2.基本计算: ① 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经度每隔15º,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º,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② 某地的时区 ...查看


  •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小节地球的运动精细讲解
  •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小节地球的运动精细讲解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运动形式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 2.地球的自转 (1)地球绕(地轴)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一恒星日为(23时56 分4秒),一太阳日为(24小时):地球自 ...查看


  • 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点梳理
  • 第一章 行星地球 一.天体系统 1.天体系统 2.①八大行星由近到远: ②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1) :(2) :(3) . ③八大行星的分类:(1)类地行星 :(2)巨行星 : (3)远日行星 . ④小行星带处在 和 轨道之间.哈雷彗星的 ...查看


  • 地球的运动教案
  •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 ...查看


  • 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 一.地球与地球仪 一.地球概况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1.地轴.两极.赤道 地轴-①地球自转的假想轴 ②通过地心,连接地球南北两极,垂直与赤道平面 ③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与水平面成66°34′的夹角 两极-地轴和地球表面的 ...查看


  • 高一地理必修1总结(上)
  • 复习课一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㈡经 ...查看


  • 高中地理学习:地球光照图计算题规律总结
  • 1.在全球范围内(H为正午太阳高度): (1)H=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2)H二分=90°-观察点纬度 (3)Hmax-Hmin: ①Hmax-Hmin=黄赤交角×2=23°26′×2=46°52ˊ(非回归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