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二〇一一年三月

目 录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及“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奋斗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全力构筑苏北信息产业第一高地

(二)强力推进“智慧”建设

(三)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四)着力推进政务和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

(五)积极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

(六)努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七)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四、重点工程

(一)信息产业千亿元工程

(二)“智慧”建设工程

(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531”示范工程

(四)电子政务平台升级改造工程

(五)信息惠农兴农工程

(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工程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构建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体系

(三)建立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四)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五)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及“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市按照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加以全面推进,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在探索符合市情的电子政务道路上取得明显成效,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数字”初具雏形,为“十二五”时期的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信息产业加速崛起。信息产业成为全市重点打造的主导产业。2010年,实现增加值62.01亿元,销售309.21亿元,为2005年底的10倍。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48.03亿元,初步形成了计算机及其配套件、绿色能源、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引进培育了富士康、达方电子等大集团、大企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41.96亿元,初步形成“一核” (软件园)、“四特”(软件科技产业园、网新科技园、软件产业园、动漫科技产业园)软件产业园区格局, 4家软件企业通过CMMI3认证,11户企业、35项产品通过“双软”认定,网络游戏、动漫、呼叫中心、互联网与无线信息服务等现代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开

发区、软件园先后获批为“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 。

2.两化融合不断深入。全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各领域的渗透应用,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进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社会发展转型。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入,全面提升研发、生产、营销和和管理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基本普及,公交、旅游、物流、餐饮等行业和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方兴未艾。截至2010年底,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量达 25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普及率达50%以上,网上营销、网上采购、网上购票、网上书城、网络银行和网上市场等应用迅速普及,刷卡消费、电子付费、网上交易等日益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消费手段。

3.电子政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创新性的提出“统一数据中心、统一基础网络、统一应用软件、统一管理机制”的电子政务 “四统一”、“大集中”建管模式,实现了系统共建、平台共用、资源共享。市县两级电子政务架构基本建立,政务信息资源中心(中心机房)、政务内外网等基本完备,办公自动化、网上审批、行政权力公共透明运行暨电子监察、视频会议、议案提案办理等共性业务系统深化应用,实现了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各部门专业系统建设向纵深推进,网上报税全面普及,联网审计取得良好效果,财政、国土资源、房管、水利、工商管理、质量监督、食品安全等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政府网站群

已成为政务公开的新窗口、政府服务公众的新载体、政府与民众互动的新平台,在全国政府网站测评中始终处于第一梯队,网站英文版连续四届荣获地市级优秀外文版奖。

4.社会信息化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实现新跨越,由电化教育为主体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过渡,初步建立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公共卫生信息化达到新水平,疾病监测与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等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以及基层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快速发展。交通信息化迈上新台阶,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公路交通综合稽查系统、运输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公众出行服务系统等重点业务系统运转良好。社会保障信息化取得新突破,大力实施金保工程,初步实现“五保合一”,就业管理、社保管理等信息系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金盾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强警”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此外,民政救助、人口计生、城市管理、科技、金融、商贸流通等社会管理领域信息化也有序推进,社区信息化应用渐次普及。

5.农村信息化稳步发展。初步建立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创新农业信息服务载体,应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提升农民信息化技能,信息技术在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先后建成运行了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民合作组织数据库、市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数据库、农业智能热线服务数据库、农业

及工商户数据库,全面开通“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农信通”免费短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支持了农业增产、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

6.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坚持适度超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注重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形成多家运营商同城竞争、集约发展的良好局面,信息通信网络基本实现宽带化、数字化和广覆盖,整体水平保持与全省同步,信息基础设施统建共享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截至2010年底,全市光缆线路总长达60万皮长公里,交换机总容量达1200万门,互联网出口带宽达1000gb/s;有线电视行政村通达率100%,数字化整体转换全面启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142.2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270.12万户,宽带用户数37万户,普及率达23.2%;有线电视用户7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数达1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7%以上。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共同推动下,“十一五”期间,各领域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但是,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问题和因素也日益凸现。一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总体偏低,与现有体制、机制、法制不相适应,条块分割、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二是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对外依存度较大,拥有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不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三是信息化有效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引导、社会主体、市场化运行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

成;四是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和管理能力亟待提升;五是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也是将我市建设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我市信息化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部署,服从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顺应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在把握趋势中寻求突破,在实现突破中增创优势。

1.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全球化相互交织、融合,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旋律。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促进支撑带动作用日益显著,“信息社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形态,“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信息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体现了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国家意志。各国政府期望通过信息化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文化繁荣,从而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

2.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二五”是我国实现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何依托信息化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服务能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问题将更加突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化对振兴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广泛融合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自身的突破发展也将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崛起。信息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将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升级的核心支撑,不但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改造升级,进而推动产业能级不断提升,也会衍生出一批新兴产业,更会激发出大量全新的商业模式,使一大批新的服务业态不断崛起与壮大。

3.我市信息化建设将面临非常有利的条件。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了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指导和协调,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市县两级经信机构改革到位,形成较为健全的全市信息化工作体系。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结构不断改善、协调性逐渐增强的良好势头。信息化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良好经验。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机遇,加速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的普及应用,更有力地支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社会和谐发展、城市功能提升、政府职能转变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在看到面临的机遇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期间

我市信息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较强竞争压力。信息产业具有广泛的国际性,产业梯次转移发展,产业全球化的趋势十分突出,信息产业发展对于资源要素需求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把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不遗余力的加大招引、发展力度,信息产业发展地区间以及同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而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又处于单一企业支撑的局面,急需引入新的大企业、大项目、大产品,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其次是信息化的人才储备不足。信息化是一项相对较新的工作,很多时候需要创新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必须要有一支敢闯敢试、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业务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要有一批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领军人物。而作为后发地区,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又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的平台,是“十二五”期间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三是信息化意识尚不够浓厚。突出表现在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们对信息化的战略性作用还没有充分认识,往往流于神秘化、简单化、片面化,或敬而远之,或束之高阁,没有把信息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和定位,坚持以建设“智慧”为总体目标,以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惠及

全民为宗旨,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支撑,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健全信息安全体系为保障,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壮大信息产业,加速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加大信息人才培养与集聚力度,努力营造信息化发展环境,统筹协调,注重实效,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实行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合理分工、“两轮驱动”。政府既要推进示范性、基础性项目,又要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发挥市场对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投入信息化建设。

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统筹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纵向要求和横向规划,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分主次、分先后、分步骤推进信息化阶段性任务,优先实施基础性、关键性项目,在政务、企业、城市、农村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注重分类指导、分层推进,促进全市信息化有序建设。

需求主导,注重实效。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信息化建设,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道路,不搞不切实际、没有效益的信息化建设,以应用促建设,边应用边建设,真正让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全民。

深化改革,自主创新。突破体制障碍和机制惯性,逐步解决

信息化建设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突出抓好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整合共享,保障安全。强化信息化项目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化项目建设监管体制。统一规划,综合利用信息资源,解决信息孤岛、促进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年均投入达100亿元,全市信息化发展总指数约为0.8,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在苏北领先。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信息技术应用广泛深入,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全面覆盖,人们普遍享受信息化带来的财富和成果。

1、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成为我市千亿级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显著提高。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约1100亿元,年平均增长29.7%以上,信息产业增加值210亿元,在GDP中的占比上升3.2个百分点;软件行业销售收入200亿元,年平均增长38%,出口达5亿美元,“双软”认定数突破200个,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超亿元企业、超10亿元企业分别达15家、5家,争

创1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园、4-6个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特色产业园。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高速、宽带、融合、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融合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现统筹规划和管理。到2015年宽带用户达80万户,城镇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80%,数字电视广播实现全覆盖,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

3、经济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明显成效,信息技术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降本增效、促进节能减贡献显著。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00%大中型企业建有信息系统;中小企业全面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应用率、电子商务应用率分别达100%、80%,电子商务营销占全部商务活动的40%以上。

4、政务信息化。基本建成市县两级平台、市县乡三级网络、市县乡村四级应用的全市性电子政务体系,政府行政权力100%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公共服务事项100%在线办理,市、县(区)行政机关电子政务应用率达100%。基本构建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成容灾备份中心、公共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企业、个人信用和信贷征信基础数据库,建立信息安全测评认证制度。

5、社会信息化。80%以上的社会公共服务业务通过信息化网

络在基层社区可以实现;80%以上的村(居)应用人口管理信息平台,构建较为完善的人口管理信息资源体系;教育信息化程度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80%以上;基本建成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疗信息服务平台;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金盾工程”二期建设任务,公安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引进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2015年全市高职、本科以上学历的信息化专业毕业生规模分别达到10000、3000人以上。

6、农村信息化。建设较为完善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光纤,自然村村村通宽带”,农村家庭电脑普及率和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50%和40%;完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农民合作组织数据库建设,基本建成主要农业门类和农产品品种的专业化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70%以上;建立一支稳定而强有力的信息员队伍,所有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信息员。

三、主要任务

(一)全力构筑苏北信息产业第一高地

1.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推进富士康科技城建设,发挥富士康、达方电子等大中型电子骨干企业龙头作用和集聚效应,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等地产业转移,迅速壮大产业规模,积极打造计算机及其配套件核心产业集聚区,争创

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围绕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三网融合等新兴产业发展,有重点的引进一批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有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项目落户我市。遵循行业发展趋势,瞄准市场发展前景,努力培植潜在行业增长点,积极引进发展平板显示、LED产业、智能手机、光伏太阳能等新兴产业。稳步发展数字智能仪器仪表、新型线缆、汽车应用电子等产业。

2.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软件产业园区为发展重点,加大引进与培育力度,推动企业向园区集聚,建设软件发展共性服务平台,推动我市软件园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各软件园区的专业服务能力和综合承载力,力争将软件园打造成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将区软件科技产业园、安芯软件园、浙大网新科技园、动漫产业园等打造成为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特色产业园。推动软件服务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着力发展行业应用软件。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业务,逐步将软件服务外包的层次从信息技术外包(ITO)向业务流程外包(BPO)推进。加快声讯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声讯产业特色园区,大力引进全国性,区域性呼叫中心,集聚各类呼叫数据服务业务,统一提供声讯服务,引入金融、电信、商务等呼叫服务,推进呼叫服务外包,构筑呼叫人才培训及输出基地,力争呼叫服务座席突破5万个,建设“中国声谷”。加快信息资源特别是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的开发利用,满足社会有效需求。促进软件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融合,积极发展信息内容服务和增值业务服

务。

3.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依托安芯、华安安防等物联网企业,瞄准汽车身份证、家居安防、食品安全可追溯等,组织开展物联网领域技术攻关,推动物联网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链形成,争取抢占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加速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加快示范项目建设培育,重点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生产过程控制、物流配送、仓储管理以及生态环保、交通水利、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二)强力推进“智慧”建设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奠定基础。进一步完善移动通信网络,推动3G普及应用,及时跟踪发展4G,加快重点区域WiFi、WiMAX等无线接入技术覆盖,建成“无线城市”。进一步提升信息网络的宽带化和光纤化水平,加快“光进铜退”,全面实施光纤到户(FTTH)工程,基本实现城市光网覆盖。进一步完善城乡有线电视网,有序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推进电信和广播电视网络升级融合,实现业务双向进入,促进网络资源的优化整合和互联互通。按照统一规划、共建共享、加强管理的原则,抓好集约化信息管(杆)线、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共享型集约化信息网络。建设全市无线电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平台,提高无线电管理整体协调和应急处理能力。

2.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信息化。以“智慧新城”为引领,

将生态商务新城作为先行区和试验区,综合应用地理信息(GIS)、遥测遥感(RS)和全球定位(GPS)等信息技术,稳步推进城市规划、国土、交通、住建、环保、人防、供电等专业智能(智慧)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各类政府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拓宽信息服务渠道,合力打造“智慧社区”,着力推进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数字城管)、城市应急联动与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城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一号通”信息系统以及“一卡通”综合服务平台、医疗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运行、管理等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积极构建“智慧”,助推“生态”、“低碳”建设。

(三)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1.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全面推进企业“两化融合”。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主要产业链,组织力量、整合资源,有效解决制约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重点搭建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产业链和配套企业提供服务。通过示范引导、政策资金扶持,加快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信息化改造,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时,通过多渠道广泛宣传和定向培训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氛围。

2.加快推进商务流通领域信息化。加大商贸流通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投入,推动商贸企业业务信息系统和营销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一定地域辐射能力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信息服务

平台,促进电子商务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鼓励中小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电子商务活动。

(四)着力推进政务和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

1.建成全市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坚持推行“四统一”、“大集中”建管模式,加快市级电子政务平台改造,进一步提升综合承载力和在线服务功能,重点推进县(区)级电子政务平台、乡(镇)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完善,着力构建“纵向贯连、横向互通、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体系。加强网站规划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测评体系,进一步强化网站功能,构建“网上政府”,提供“一站式”在线服务。加快市、县(区)电子政务与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向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委会)延伸,整合建设社区综合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2.推进重点专项业务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市、县(区)电子政务平台资源,围绕公众、企事业单位和政府业务发展的需要,结合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金税、金财、金审、金农、金质、金水、金土以及交通、工商、外经贸、口岸、旅游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政务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严格项目审批,优先支持公共性、基础性项目以及与市县(区)电子政务平台对接互通的信息系统,重点推进纵向系统与横向平台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3.加速社会事业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共享,逐步建立全社会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加强

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综合社会保障系统,积极建设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公众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智能卡普及,重点普及市民卡应用,整合各类政府为市民服务以及其他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业务系统,实现“一卡在手、通行”。深化公安信息技术应用,助力“平安”建设。

(五)积极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

1.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地区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发展,降低农村信息网络应用成本,加快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的普及。推进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逐步构建以信息发布、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为重点的农村综合信息平台。

2.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三农”。积极开发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以乡镇农业服务站为主体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组织,着力推动设施农业发展,积极推广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建设智能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六)努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一是完善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重点建设政务信息、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五个基础性数据库,鼓励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推进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信贷征信基础数据库等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推进信用服务市场发展。 三是

加大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企业、个人信用数据交换平台,建立完善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推动全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七)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1.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机制。按照“积极预防、综合防范”的方针,扎实推进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政务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制度,切实保障市级重要信息系统和重要时段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的组织领导,完善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的安全管理职责,加强信息沟通、相互配合和协作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建立信息安全预案,定期组织信息网络安全应急处臵演练。

2.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坚持信息安全系统与信息化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资金投入占比不低于15%。坚持把技术手段、日常管理和应急机制结合起来,严格采用行业主管部门认证推荐的信息安全产品,积极应用防火墙、CA认证、加密解密等技术措施,扎实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全面推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加强统一的网络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和统一的容灾备份体系。

四、重大工程

(一)信息产业千亿元工程

围绕建成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长三角北部地区信息产业高地这一目标,抓住新一轮信息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着力加大信息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大产品的招引,全力打造千亿元信息产业。突出一大核心产业:即以富士康及其他计算机配套企业为龙头,引入整机产品,打造计算机及计算机配套件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尽快形成体系完整、分工合理、前后配套的产业链。打造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即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智能仪器仪表和高端线缆。培育三大潜在增长点产业:即平板显示、LED、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引进发展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等平板显示产品,发展LED芯片封装应用、LED外延片、芯片、多晶硅制造等,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到“十二五”末,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1100亿元。

(二)“智慧”建设工程

围绕打造“智慧”,重点建设八大智慧工程。

“智慧新城”工程:将生态商务新城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试验区,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建成我市“三网融合”示范区。实施光纤到户工程,积极应用新一代无线技术,实现光网、无线全覆盖。通过3G、物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新信息技术在政务、城管、物流、金融、交通、公共服务、社区和文化娱乐、医疗、安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力争通过3-5年,初步建成网络基础设施高度发达、信息应用“无所不在”、生产生活高效便捷的智慧示范城区,整体水平位

(镇) ,100 个省级农村信息化示范点。 (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工程 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领域全面推广应用电子证书,建立覆 盖全市的网络信任体系。建立信息安全风险制度,建设和完善信 息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全市信息安全检测中心,培育信息安全技 术保障队伍。健全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建立全市统 一的容灾备份体系和市容灾备份中心,实现重要数据异地备份, 确保信息网络的数据安全和运行安全。 五、政策措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 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 组织领导 进一步强化“一个领导小组决策协调,一个职能部门归口管 理,各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及其信息化办公室的职能,发挥其 在全市信息化建设中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宏观指 导作用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职能,搞好资源整合,发挥整体优势。 强化信息化重大项目扎口管理机制,凡涉及政务与公共服务、信 息资源整合、信息基础设施的重大信息化工程,一律由市信息化 主管部门牵头统筹,组织论证,未经论证批准的不得擅自建设, 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涉及政务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整合和 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一律由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统筹,避 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加强信息化工作体系机构建设与完善, 各部门和单位均成立信息化工作专门机构各部门、各公共服务单30

位均要实现信息化工作,做到专门机构、专业领导、人员、专项 经费“三个落实”四个落实。建立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信 息化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考核各级、各单位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健全信息化政策体系和标准规范 不断加大信息化政策法规制定执行力度, 认真落实 “十一五” 期间我市信息化各项政策规定,加强“十二五”新形势下信息化 政策体系和标准规范研究,逐步建立健全信息化发展的配套政策 体系。 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指导推动全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意见,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牵头配套重点制订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信 息基础设施工程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促进电子 商务发展信息服务业管理、网站管理等具体规范性文件,促进信 息化建设规范有序发展。同时,结合实际和业务工作需要,有针 对性地制定地方性标准规范和标准体系。 (三)建立信息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信息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 投入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 的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 设投入和资金引导,适时设立市信息化(信息产业)发展引导资 金,重点推进全局性、基础性、示范性的重大信息化工程。对于 可以面向市场融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 制,引导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信息产业。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 建立项目审批联动机制,凡新建重大信息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政务31

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必须经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进行前置审 批,会同财政部门审查批复,否则发展改革部门不予立项、财政 部门不予安排经费。建立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机制,对项目运行 状况、项目运行效果、项目发展前景进行评估,确保信息化项目 的质量。 (四)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加快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创新体系,选择一批重点企业,推动 其建立和强化企业研发机构,重点围绕信息化龙头产品、产业链 或产业集群信息化共性技术,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组织开展重 大专项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和掌握一批关键和共 性技术,加快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进程。积极引导和推动产 学研合作,在充分利用本地智力资源,重点依托本地高校开展信 息技术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广的基础上,加速企业与国内、省内知 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我市企业加入产业技术联盟。建 立信息化创新服务平台,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的聚集,帮助企 业加快创新步伐在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推 动产学研合作,加快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信息产品研发。不断加 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 励自主科技创新,推动信息技术应用。 (五)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制订信息化人才规划,实行多渠道培养与高起点引进相结 合,加快建立一支适应我市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实施信息化 人才“百千万”工程,即吸引百名以上信息化领军人才来淮创业, 培养造就千名以上信息化中层业务骨干,有计划的培训万名以上32 带格式的: 字体: (默认) 仿 格式的 宋_GB2312, (中文) 仿宋_GB2312, (国际) 仿宋

信息化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信息化人才教育体系建设,构建 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 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组 织好计算机软件专业资格和水平考试、全市计算机应用等级能力 考核和计算机操作员大赛工作,使各类信息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有计划、 有步骤地在党政机关开展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干部培训, 提高各级各类公务人员的信息化基本素质。33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二〇一一年三月

目 录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及“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奋斗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全力构筑苏北信息产业第一高地

(二)强力推进“智慧”建设

(三)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四)着力推进政务和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

(五)积极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

(六)努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七)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四、重点工程

(一)信息产业千亿元工程

(二)“智慧”建设工程

(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531”示范工程

(四)电子政务平台升级改造工程

(五)信息惠农兴农工程

(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工程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构建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体系

(三)建立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四)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五)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及“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市按照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加以全面推进,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在探索符合市情的电子政务道路上取得明显成效,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数字”初具雏形,为“十二五”时期的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信息产业加速崛起。信息产业成为全市重点打造的主导产业。2010年,实现增加值62.01亿元,销售309.21亿元,为2005年底的10倍。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48.03亿元,初步形成了计算机及其配套件、绿色能源、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引进培育了富士康、达方电子等大集团、大企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41.96亿元,初步形成“一核” (软件园)、“四特”(软件科技产业园、网新科技园、软件产业园、动漫科技产业园)软件产业园区格局, 4家软件企业通过CMMI3认证,11户企业、35项产品通过“双软”认定,网络游戏、动漫、呼叫中心、互联网与无线信息服务等现代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开

发区、软件园先后获批为“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 。

2.两化融合不断深入。全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各领域的渗透应用,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进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社会发展转型。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入,全面提升研发、生产、营销和和管理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基本普及,公交、旅游、物流、餐饮等行业和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方兴未艾。截至2010年底,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量达 25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普及率达50%以上,网上营销、网上采购、网上购票、网上书城、网络银行和网上市场等应用迅速普及,刷卡消费、电子付费、网上交易等日益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消费手段。

3.电子政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创新性的提出“统一数据中心、统一基础网络、统一应用软件、统一管理机制”的电子政务 “四统一”、“大集中”建管模式,实现了系统共建、平台共用、资源共享。市县两级电子政务架构基本建立,政务信息资源中心(中心机房)、政务内外网等基本完备,办公自动化、网上审批、行政权力公共透明运行暨电子监察、视频会议、议案提案办理等共性业务系统深化应用,实现了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各部门专业系统建设向纵深推进,网上报税全面普及,联网审计取得良好效果,财政、国土资源、房管、水利、工商管理、质量监督、食品安全等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政府网站群

已成为政务公开的新窗口、政府服务公众的新载体、政府与民众互动的新平台,在全国政府网站测评中始终处于第一梯队,网站英文版连续四届荣获地市级优秀外文版奖。

4.社会信息化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实现新跨越,由电化教育为主体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过渡,初步建立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公共卫生信息化达到新水平,疾病监测与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等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以及基层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快速发展。交通信息化迈上新台阶,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公路交通综合稽查系统、运输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公众出行服务系统等重点业务系统运转良好。社会保障信息化取得新突破,大力实施金保工程,初步实现“五保合一”,就业管理、社保管理等信息系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金盾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强警”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此外,民政救助、人口计生、城市管理、科技、金融、商贸流通等社会管理领域信息化也有序推进,社区信息化应用渐次普及。

5.农村信息化稳步发展。初步建立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创新农业信息服务载体,应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提升农民信息化技能,信息技术在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先后建成运行了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民合作组织数据库、市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数据库、农业智能热线服务数据库、农业

及工商户数据库,全面开通“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农信通”免费短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支持了农业增产、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

6.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坚持适度超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注重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形成多家运营商同城竞争、集约发展的良好局面,信息通信网络基本实现宽带化、数字化和广覆盖,整体水平保持与全省同步,信息基础设施统建共享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截至2010年底,全市光缆线路总长达60万皮长公里,交换机总容量达1200万门,互联网出口带宽达1000gb/s;有线电视行政村通达率100%,数字化整体转换全面启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142.2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270.12万户,宽带用户数37万户,普及率达23.2%;有线电视用户7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数达1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7%以上。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共同推动下,“十一五”期间,各领域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但是,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问题和因素也日益凸现。一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总体偏低,与现有体制、机制、法制不相适应,条块分割、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二是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对外依存度较大,拥有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不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三是信息化有效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引导、社会主体、市场化运行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

成;四是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和管理能力亟待提升;五是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也是将我市建设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我市信息化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部署,服从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顺应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在把握趋势中寻求突破,在实现突破中增创优势。

1.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全球化相互交织、融合,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旋律。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促进支撑带动作用日益显著,“信息社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形态,“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信息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体现了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国家意志。各国政府期望通过信息化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文化繁荣,从而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

2.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二五”是我国实现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何依托信息化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服务能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问题将更加突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化对振兴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广泛融合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自身的突破发展也将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崛起。信息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将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升级的核心支撑,不但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改造升级,进而推动产业能级不断提升,也会衍生出一批新兴产业,更会激发出大量全新的商业模式,使一大批新的服务业态不断崛起与壮大。

3.我市信息化建设将面临非常有利的条件。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了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指导和协调,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市县两级经信机构改革到位,形成较为健全的全市信息化工作体系。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结构不断改善、协调性逐渐增强的良好势头。信息化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良好经验。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机遇,加速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的普及应用,更有力地支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社会和谐发展、城市功能提升、政府职能转变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在看到面临的机遇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期间

我市信息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较强竞争压力。信息产业具有广泛的国际性,产业梯次转移发展,产业全球化的趋势十分突出,信息产业发展对于资源要素需求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把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不遗余力的加大招引、发展力度,信息产业发展地区间以及同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而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又处于单一企业支撑的局面,急需引入新的大企业、大项目、大产品,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其次是信息化的人才储备不足。信息化是一项相对较新的工作,很多时候需要创新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必须要有一支敢闯敢试、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业务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要有一批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领军人物。而作为后发地区,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又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的平台,是“十二五”期间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三是信息化意识尚不够浓厚。突出表现在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们对信息化的战略性作用还没有充分认识,往往流于神秘化、简单化、片面化,或敬而远之,或束之高阁,没有把信息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和定位,坚持以建设“智慧”为总体目标,以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惠及

全民为宗旨,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支撑,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健全信息安全体系为保障,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壮大信息产业,加速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加大信息人才培养与集聚力度,努力营造信息化发展环境,统筹协调,注重实效,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实行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合理分工、“两轮驱动”。政府既要推进示范性、基础性项目,又要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发挥市场对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投入信息化建设。

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统筹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纵向要求和横向规划,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分主次、分先后、分步骤推进信息化阶段性任务,优先实施基础性、关键性项目,在政务、企业、城市、农村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注重分类指导、分层推进,促进全市信息化有序建设。

需求主导,注重实效。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信息化建设,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道路,不搞不切实际、没有效益的信息化建设,以应用促建设,边应用边建设,真正让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全民。

深化改革,自主创新。突破体制障碍和机制惯性,逐步解决

信息化建设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突出抓好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整合共享,保障安全。强化信息化项目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化项目建设监管体制。统一规划,综合利用信息资源,解决信息孤岛、促进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年均投入达100亿元,全市信息化发展总指数约为0.8,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在苏北领先。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信息技术应用广泛深入,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全面覆盖,人们普遍享受信息化带来的财富和成果。

1、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成为我市千亿级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显著提高。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约1100亿元,年平均增长29.7%以上,信息产业增加值210亿元,在GDP中的占比上升3.2个百分点;软件行业销售收入200亿元,年平均增长38%,出口达5亿美元,“双软”认定数突破200个,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超亿元企业、超10亿元企业分别达15家、5家,争

创1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园、4-6个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特色产业园。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高速、宽带、融合、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融合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现统筹规划和管理。到2015年宽带用户达80万户,城镇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80%,数字电视广播实现全覆盖,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

3、经济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明显成效,信息技术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降本增效、促进节能减贡献显著。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00%大中型企业建有信息系统;中小企业全面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应用率、电子商务应用率分别达100%、80%,电子商务营销占全部商务活动的40%以上。

4、政务信息化。基本建成市县两级平台、市县乡三级网络、市县乡村四级应用的全市性电子政务体系,政府行政权力100%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公共服务事项100%在线办理,市、县(区)行政机关电子政务应用率达100%。基本构建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成容灾备份中心、公共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企业、个人信用和信贷征信基础数据库,建立信息安全测评认证制度。

5、社会信息化。80%以上的社会公共服务业务通过信息化网

络在基层社区可以实现;80%以上的村(居)应用人口管理信息平台,构建较为完善的人口管理信息资源体系;教育信息化程度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80%以上;基本建成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疗信息服务平台;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金盾工程”二期建设任务,公安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引进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2015年全市高职、本科以上学历的信息化专业毕业生规模分别达到10000、3000人以上。

6、农村信息化。建设较为完善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光纤,自然村村村通宽带”,农村家庭电脑普及率和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50%和40%;完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农民合作组织数据库建设,基本建成主要农业门类和农产品品种的专业化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70%以上;建立一支稳定而强有力的信息员队伍,所有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信息员。

三、主要任务

(一)全力构筑苏北信息产业第一高地

1.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推进富士康科技城建设,发挥富士康、达方电子等大中型电子骨干企业龙头作用和集聚效应,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等地产业转移,迅速壮大产业规模,积极打造计算机及其配套件核心产业集聚区,争创

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围绕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三网融合等新兴产业发展,有重点的引进一批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有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项目落户我市。遵循行业发展趋势,瞄准市场发展前景,努力培植潜在行业增长点,积极引进发展平板显示、LED产业、智能手机、光伏太阳能等新兴产业。稳步发展数字智能仪器仪表、新型线缆、汽车应用电子等产业。

2.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软件产业园区为发展重点,加大引进与培育力度,推动企业向园区集聚,建设软件发展共性服务平台,推动我市软件园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各软件园区的专业服务能力和综合承载力,力争将软件园打造成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将区软件科技产业园、安芯软件园、浙大网新科技园、动漫产业园等打造成为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特色产业园。推动软件服务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着力发展行业应用软件。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业务,逐步将软件服务外包的层次从信息技术外包(ITO)向业务流程外包(BPO)推进。加快声讯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声讯产业特色园区,大力引进全国性,区域性呼叫中心,集聚各类呼叫数据服务业务,统一提供声讯服务,引入金融、电信、商务等呼叫服务,推进呼叫服务外包,构筑呼叫人才培训及输出基地,力争呼叫服务座席突破5万个,建设“中国声谷”。加快信息资源特别是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的开发利用,满足社会有效需求。促进软件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融合,积极发展信息内容服务和增值业务服

务。

3.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依托安芯、华安安防等物联网企业,瞄准汽车身份证、家居安防、食品安全可追溯等,组织开展物联网领域技术攻关,推动物联网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链形成,争取抢占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加速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加快示范项目建设培育,重点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生产过程控制、物流配送、仓储管理以及生态环保、交通水利、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二)强力推进“智慧”建设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奠定基础。进一步完善移动通信网络,推动3G普及应用,及时跟踪发展4G,加快重点区域WiFi、WiMAX等无线接入技术覆盖,建成“无线城市”。进一步提升信息网络的宽带化和光纤化水平,加快“光进铜退”,全面实施光纤到户(FTTH)工程,基本实现城市光网覆盖。进一步完善城乡有线电视网,有序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推进电信和广播电视网络升级融合,实现业务双向进入,促进网络资源的优化整合和互联互通。按照统一规划、共建共享、加强管理的原则,抓好集约化信息管(杆)线、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共享型集约化信息网络。建设全市无线电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平台,提高无线电管理整体协调和应急处理能力。

2.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信息化。以“智慧新城”为引领,

将生态商务新城作为先行区和试验区,综合应用地理信息(GIS)、遥测遥感(RS)和全球定位(GPS)等信息技术,稳步推进城市规划、国土、交通、住建、环保、人防、供电等专业智能(智慧)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各类政府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拓宽信息服务渠道,合力打造“智慧社区”,着力推进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数字城管)、城市应急联动与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城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一号通”信息系统以及“一卡通”综合服务平台、医疗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运行、管理等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积极构建“智慧”,助推“生态”、“低碳”建设。

(三)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1.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全面推进企业“两化融合”。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主要产业链,组织力量、整合资源,有效解决制约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重点搭建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产业链和配套企业提供服务。通过示范引导、政策资金扶持,加快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信息化改造,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时,通过多渠道广泛宣传和定向培训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氛围。

2.加快推进商务流通领域信息化。加大商贸流通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投入,推动商贸企业业务信息系统和营销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一定地域辐射能力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信息服务

平台,促进电子商务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鼓励中小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电子商务活动。

(四)着力推进政务和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

1.建成全市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坚持推行“四统一”、“大集中”建管模式,加快市级电子政务平台改造,进一步提升综合承载力和在线服务功能,重点推进县(区)级电子政务平台、乡(镇)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完善,着力构建“纵向贯连、横向互通、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体系。加强网站规划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测评体系,进一步强化网站功能,构建“网上政府”,提供“一站式”在线服务。加快市、县(区)电子政务与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向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委会)延伸,整合建设社区综合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2.推进重点专项业务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市、县(区)电子政务平台资源,围绕公众、企事业单位和政府业务发展的需要,结合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金税、金财、金审、金农、金质、金水、金土以及交通、工商、外经贸、口岸、旅游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政务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严格项目审批,优先支持公共性、基础性项目以及与市县(区)电子政务平台对接互通的信息系统,重点推进纵向系统与横向平台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3.加速社会事业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共享,逐步建立全社会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加强

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综合社会保障系统,积极建设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公众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智能卡普及,重点普及市民卡应用,整合各类政府为市民服务以及其他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业务系统,实现“一卡在手、通行”。深化公安信息技术应用,助力“平安”建设。

(五)积极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

1.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地区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发展,降低农村信息网络应用成本,加快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的普及。推进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逐步构建以信息发布、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为重点的农村综合信息平台。

2.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三农”。积极开发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以乡镇农业服务站为主体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组织,着力推动设施农业发展,积极推广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建设智能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六)努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一是完善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重点建设政务信息、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五个基础性数据库,鼓励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推进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信贷征信基础数据库等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推进信用服务市场发展。 三是

加大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企业、个人信用数据交换平台,建立完善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推动全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七)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1.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机制。按照“积极预防、综合防范”的方针,扎实推进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政务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制度,切实保障市级重要信息系统和重要时段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的组织领导,完善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的安全管理职责,加强信息沟通、相互配合和协作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建立信息安全预案,定期组织信息网络安全应急处臵演练。

2.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坚持信息安全系统与信息化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资金投入占比不低于15%。坚持把技术手段、日常管理和应急机制结合起来,严格采用行业主管部门认证推荐的信息安全产品,积极应用防火墙、CA认证、加密解密等技术措施,扎实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全面推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加强统一的网络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和统一的容灾备份体系。

四、重大工程

(一)信息产业千亿元工程

围绕建成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长三角北部地区信息产业高地这一目标,抓住新一轮信息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着力加大信息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大产品的招引,全力打造千亿元信息产业。突出一大核心产业:即以富士康及其他计算机配套企业为龙头,引入整机产品,打造计算机及计算机配套件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尽快形成体系完整、分工合理、前后配套的产业链。打造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即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智能仪器仪表和高端线缆。培育三大潜在增长点产业:即平板显示、LED、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引进发展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等平板显示产品,发展LED芯片封装应用、LED外延片、芯片、多晶硅制造等,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到“十二五”末,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1100亿元。

(二)“智慧”建设工程

围绕打造“智慧”,重点建设八大智慧工程。

“智慧新城”工程:将生态商务新城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试验区,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建成我市“三网融合”示范区。实施光纤到户工程,积极应用新一代无线技术,实现光网、无线全覆盖。通过3G、物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新信息技术在政务、城管、物流、金融、交通、公共服务、社区和文化娱乐、医疗、安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力争通过3-5年,初步建成网络基础设施高度发达、信息应用“无所不在”、生产生活高效便捷的智慧示范城区,整体水平位

(镇) ,100 个省级农村信息化示范点。 (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工程 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领域全面推广应用电子证书,建立覆 盖全市的网络信任体系。建立信息安全风险制度,建设和完善信 息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全市信息安全检测中心,培育信息安全技 术保障队伍。健全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建立全市统 一的容灾备份体系和市容灾备份中心,实现重要数据异地备份, 确保信息网络的数据安全和运行安全。 五、政策措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 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 组织领导 进一步强化“一个领导小组决策协调,一个职能部门归口管 理,各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及其信息化办公室的职能,发挥其 在全市信息化建设中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宏观指 导作用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职能,搞好资源整合,发挥整体优势。 强化信息化重大项目扎口管理机制,凡涉及政务与公共服务、信 息资源整合、信息基础设施的重大信息化工程,一律由市信息化 主管部门牵头统筹,组织论证,未经论证批准的不得擅自建设, 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涉及政务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整合和 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一律由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统筹,避 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加强信息化工作体系机构建设与完善, 各部门和单位均成立信息化工作专门机构各部门、各公共服务单30

位均要实现信息化工作,做到专门机构、专业领导、人员、专项 经费“三个落实”四个落实。建立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信 息化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考核各级、各单位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健全信息化政策体系和标准规范 不断加大信息化政策法规制定执行力度, 认真落实 “十一五” 期间我市信息化各项政策规定,加强“十二五”新形势下信息化 政策体系和标准规范研究,逐步建立健全信息化发展的配套政策 体系。 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指导推动全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意见,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牵头配套重点制订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信 息基础设施工程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促进电子 商务发展信息服务业管理、网站管理等具体规范性文件,促进信 息化建设规范有序发展。同时,结合实际和业务工作需要,有针 对性地制定地方性标准规范和标准体系。 (三)建立信息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信息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 投入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 的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 设投入和资金引导,适时设立市信息化(信息产业)发展引导资 金,重点推进全局性、基础性、示范性的重大信息化工程。对于 可以面向市场融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 制,引导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信息产业。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 建立项目审批联动机制,凡新建重大信息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政务31

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必须经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进行前置审 批,会同财政部门审查批复,否则发展改革部门不予立项、财政 部门不予安排经费。建立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机制,对项目运行 状况、项目运行效果、项目发展前景进行评估,确保信息化项目 的质量。 (四)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加快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创新体系,选择一批重点企业,推动 其建立和强化企业研发机构,重点围绕信息化龙头产品、产业链 或产业集群信息化共性技术,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组织开展重 大专项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和掌握一批关键和共 性技术,加快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进程。积极引导和推动产 学研合作,在充分利用本地智力资源,重点依托本地高校开展信 息技术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广的基础上,加速企业与国内、省内知 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我市企业加入产业技术联盟。建 立信息化创新服务平台,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的聚集,帮助企 业加快创新步伐在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推 动产学研合作,加快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信息产品研发。不断加 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 励自主科技创新,推动信息技术应用。 (五)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制订信息化人才规划,实行多渠道培养与高起点引进相结 合,加快建立一支适应我市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实施信息化 人才“百千万”工程,即吸引百名以上信息化领军人才来淮创业, 培养造就千名以上信息化中层业务骨干,有计划的培训万名以上32 带格式的: 字体: (默认) 仿 格式的 宋_GB2312, (中文) 仿宋_GB2312, (国际) 仿宋

信息化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信息化人才教育体系建设,构建 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 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组 织好计算机软件专业资格和水平考试、全市计算机应用等级能力 考核和计算机操作员大赛工作,使各类信息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有计划、 有步骤地在党政机关开展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干部培训, 提高各级各类公务人员的信息化基本素质。33


相关文章

  • 北京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 北京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管理办法(试行) 京信息办发[2008]14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北京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审核.实施等工作,依据<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北京市信息化发展规划 ...查看


  • 信息系统安全规划框架与方法
  • ・・・・・・・・・・・・・・・・・・・・・・・・・・・・ M 现代电信科技 ODERNSCIENCE&TECHNOLOGYOFTELECOMMUNICATIONS 信息系统安全规划框架与方法 程秀权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信息管理中心副 ...查看


  • 信息化规划方法及案例分析
  • 信息化规划方法及案例分析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傅湘玲 [email protected] 目 录 信息化规划及其相关基本概念 信息化规划研究方法与思路 信息化规划的操作实务 信息系统规划 具体方法 Internal Use Page ...查看


  • 浅谈广州市国税局信息化规划的基本思路
  • 浅谈广州市国税局信息化规划的基本思路 引言: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的 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又面临着系统功能交叉,数据信息孤岛,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有必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按照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做好广州市国税局的信息化 ...查看


  • 信息资源规划师
  • 信息资源规划师培训教材 高复先 蔡文海 编著 如果你是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的信息化负责人 如果你是系统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或程序员 如果你开发或使用信息系统有一定的经验, „„. 你想解决应用系统集成问题, 你想解决"信息孤岛&q ...查看


  • 信息系统规划的重要性
  •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起,信息系统规划就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许多学者和组织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由于组织的特点.类型和对规划具体需求的多样性,导致在进行信息系统规划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应 ...查看


  • IT规划,并不是个新事物
  • 自60年代起,随着信息系统在组织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许多学者开始了对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多年的研究和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应用较普遍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s Planning, ...查看


  • 仓储规划及流程优化资讯
  • 泛联长期为大中型企业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带来长期效益的物流战略规划咨询服务,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和目标,制定相匹配的物流发展战略(长远目标),并明确为实现长远目标必须采取的各种措施和策略. 1.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等相关企业物流系统的发展 ...查看


  • 环境规划专业毕业论文
  • 湖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题 目:GIS技术在旅游景区 规划中的作用 专 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 学 号: 姓 名:王代辉 指导老师:周 完成日期: [1**********]8 亮 2012.05.15 目录 目录„„„„„„„„„„„„„„ ...查看


  • 战略匹配与IT应用分析相结合的IT战略规划过程
  • 第25卷第6期2008年6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 V01.25No.6Jun.2008 战略匹配与IT应用分析相结合的IT战略规划过程 游静,刘 伟 (重庆大学经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