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材解读
袁海玲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常识”到“科学”,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学科的这一变化趋势。
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又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因此,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这就是科学启蒙的含义。
一、倡导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
建构科学概念
这是大家的共识;这是修订版教材所提倡的;这是对前几年提倡科学探究的进一步深化;这也是我们要继续探索研究的问题。
二、科学概念的形成途径
科学事实 科学概念 核心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 (统一概念)
学生经验
三、科学探究的目的
科学探究不仅仅是掌握事实性知识;不仅仅是构建一个个的具体概念;核心科学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步到位的;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或者说一段时间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起具有观念性和思想性的科学概念,同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的精髓;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都能够体现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
四、怎样用好教科书?
首先要研读教材,领会本次修改的意图,透过教材了解科学教学思想。整理出本课的科学概念结构,具体的科学事实。体会教科书设计的活动中呈现的过程与技能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过程(方法、材料)
五、从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特征与要求。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1)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2) 强调手、脑结合。(3) 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4) 采用探究法。(5) 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6) 实施写实性评价。
例如四年级《天气》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的方法,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活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分析: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周、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第三阶段: 第7课,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设想:
第一:深入学生群体,充分与学生沟通,使他们获得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在课堂上适时的调动学生的情绪,在书本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贴近自然,对自然天气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悟出天气和天气情况的配合,这样的效果才会好一点。
第二:根据教学内容和本地天气适时调控课题内容,如第四课《风向和风俗》一课的教学,第六课《云的观测》需要天气情况的配合,这样的效果才会好一点。
第三:对学生的记录情况教师要适时把我,做到有的放矢。
第一课时《我们关心天气》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7.通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学习科学记录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
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六、抓住修订版教材的特点
1、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调发展
2、大单元结构
3、编写内容和结构的变化
根据当地实际进行教学
1、研读教材,领会教材意图,上出特色
2、倡导运用探究式的科学教学方式
3、关注学生在每单元学习前后有什么变化
4、(1)了解修订版教材的总体情况,包括修订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2)了解修订的内容,如新增单元和删除的单元,修改单元的变化内容等。
(3)选择重点单元进行分析讲解,提倡校内的参与式教研.
(4)深入研究其中一个单元,做到吃透教材,了然于胸;熟悉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本单元的所有实验要求;
总之,让我们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浅谈小学科学教材解读
袁海玲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常识”到“科学”,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学科的这一变化趋势。
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又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因此,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这就是科学启蒙的含义。
一、倡导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
建构科学概念
这是大家的共识;这是修订版教材所提倡的;这是对前几年提倡科学探究的进一步深化;这也是我们要继续探索研究的问题。
二、科学概念的形成途径
科学事实 科学概念 核心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 (统一概念)
学生经验
三、科学探究的目的
科学探究不仅仅是掌握事实性知识;不仅仅是构建一个个的具体概念;核心科学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步到位的;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或者说一段时间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起具有观念性和思想性的科学概念,同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的精髓;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都能够体现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
四、怎样用好教科书?
首先要研读教材,领会本次修改的意图,透过教材了解科学教学思想。整理出本课的科学概念结构,具体的科学事实。体会教科书设计的活动中呈现的过程与技能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过程(方法、材料)
五、从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特征与要求。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1)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2) 强调手、脑结合。(3) 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4) 采用探究法。(5) 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6) 实施写实性评价。
例如四年级《天气》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的方法,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活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分析: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周、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第三阶段: 第7课,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设想:
第一:深入学生群体,充分与学生沟通,使他们获得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在课堂上适时的调动学生的情绪,在书本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贴近自然,对自然天气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悟出天气和天气情况的配合,这样的效果才会好一点。
第二:根据教学内容和本地天气适时调控课题内容,如第四课《风向和风俗》一课的教学,第六课《云的观测》需要天气情况的配合,这样的效果才会好一点。
第三:对学生的记录情况教师要适时把我,做到有的放矢。
第一课时《我们关心天气》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7.通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学习科学记录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
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六、抓住修订版教材的特点
1、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调发展
2、大单元结构
3、编写内容和结构的变化
根据当地实际进行教学
1、研读教材,领会教材意图,上出特色
2、倡导运用探究式的科学教学方式
3、关注学生在每单元学习前后有什么变化
4、(1)了解修订版教材的总体情况,包括修订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2)了解修订的内容,如新增单元和删除的单元,修改单元的变化内容等。
(3)选择重点单元进行分析讲解,提倡校内的参与式教研.
(4)深入研究其中一个单元,做到吃透教材,了然于胸;熟悉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本单元的所有实验要求;
总之,让我们继续努力,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