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 。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 诗可心怨" 到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再到顾炎武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 笑谈渴饮匈奴血" 到文天祥的"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

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 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 仁" 与" 礼" 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 仁"" 礼" 的统一就是德。孔子所强调的" 德" ,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5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

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 道法自然" 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3种合谐,就必须坚持" 中庸" 之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有鉴于此,几十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纂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奉献给各位读者。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 。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 诗可心怨" 到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再到顾炎武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 笑谈渴饮匈奴血" 到文天祥的"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

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 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 仁" 与" 礼" 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 仁"" 礼" 的统一就是德。孔子所强调的" 德" ,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5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

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 道法自然" 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3种合谐,就必须坚持" 中庸" 之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有鉴于此,几十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纂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奉献给各位读者。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相关文章

  •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 ...查看


  •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制作人:史继坤 审核人:李想 佟亚杰 适用年段:高二年级下学期 一.学习目标(考点要求) 二.学习重点.难点 1. 为什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2.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 ...查看


  • 中国文化复习资料
  • 一. 分析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说",解释"三纲八目"."内圣外王" (1)孔子的仁学: 1.强调突出政治 2 根植血缘基础 3.着眼伦理本位 4.发挥主 ...查看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体系构建_于春海_杨昊
  • RESEARCHONCULTURALCONSTRUCTION文化建设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与体系构建 TheMainContentandSystemConstructionaboutChineseExcellentTra ...查看


  •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国精神
  • 2010年9月第5期 文化学刊 September.2010 No.5 CultureJournal [文化视点]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国精神 鲍振东 (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沈阳110031)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国精神 ...查看


  • 思想政治教育自强不息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自强不息论文 摘 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全过程.刚健有为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向上.朝气蓬勃的顽强生命力,反应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开拓与进取精神.怎样利用中国传统文化 ...查看


  • 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定位及与现代文明的对接[1]
  • 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定位及与现代文明的对接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即使是其中优秀的精华,也不能不带上时代的痕迹,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并非都是适用的.因此,对传统文化的定位关系到我们如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 [摘 要] 文章概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态,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探讨如何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创新中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文化自觉与自信:古为 ...查看


  • 中华民族精神(一)教案
  •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涵义 2.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含义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