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高一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静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丰富情感体验
2.听赏《少女的祈祷》中能说出其基本结构,知道音乐不能告诉“我们什么”
3.浅探变奏曲的变奏手法
教学构想: 高中生的第一节音乐课很重要,教师要使用浑身解数尽量让每位学生喜爱上音乐课,那么第一节课的开始部分就要让学生不由自主且愉悦的走进音乐殿堂,然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导语、引出本课相关知识
可请演奏水平好的学生演奏两段大家熟悉的音乐片段《致爱丽丝》、《梦中的婚礼》等,事实证明演奏者被同学们羡慕很荣耀,同时他们有的对音乐产生一种学习冲动,有的产生一种美好向往,为后面的教学环节有了一个好的铺垫。
带问题听:音乐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呢?(通过以下基本要素)
(教师所举例子须学生较熟悉的乐曲)
1.音乐的基本要素:
(1)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骨架)
(有节奏型、节拍、强弱等举例)
(2)旋律:也称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
序地横向组织起来(灵魂)
(举有三例)
(3)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弦进行”,和弦的横向组织就是和声进行(烘托渲染) (横向、纵向各举一例)
(4)曲式:音乐材料的排列形式也就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布局
二. 新课教学
优美的琴声,波涛般涌动的音调、在一位年轻的女音乐家——芭达捷芙斯卡心中流淌出来。(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诗一般的语言讲授以下内容)
1. 钢琴曲《少女的祈祷》(做为以下几点背景音乐播放,让学生有初步的感知)
1)作者简介:
2)曲式:变奏曲——主题(可有两主题)及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
组成的乐曲
3)作品结构:引子 + A + A1 + A2 + A3 + A4
在第一遍正式听赏中
a. 播放引子和主题时,教师提示引子和主题乐音结束处
b. 播放A1 + A2前,教师提示A1有两乐句,不同的就在结尾乐音处,音乐 播放至两处时请学生举手或抢答,这样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c. 播放A3 + A4之前,教师提问——A3与A4是否类似,聆听完再回答
(提示学生运用上“基本要素”听赏钢琴曲《少女的祈祷》)
在复听中要求学生在每段结尾处举手,力求使每位学生全身心沉浸在音乐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2. 复听完后请大家谈谈对音乐有何不同的感受?,这首乐曲使你产生了怎样的联
想与想象? 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分组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重点:
1)音乐具有“非语义性、非具向性”特征
2)每人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想象有差异性
3)音乐不能明确告诉我们什么,具有不确定性
(过渡语言:在刚才的听赏变奏中除了节奏的缩减、旋律的增加删除
及和声左右手的变化等外,还可在哪些方面变?)
三. 探讨、研究(本课容量有限可延伸至课外查找学习)
1. 变奏曲主题除了节奏、旋律、和声等变奏外还有哪些变奏手法?
1) 主题旋律被装饰时,可改变其织体
2)主题旋律不变时,可改变其和声与织体
3)可改变主题的速度、节拍、调性、调式
4)从主调体变为复调体(卡农、赋格)等
四. 结束语
我们这节课听了三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它们能告诉我们什么吗?
不能!但它们让我们知道音乐的“非语义性、非具向性、不确定性”等特征。
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高一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静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丰富情感体验
2.听赏《少女的祈祷》中能说出其基本结构,知道音乐不能告诉“我们什么”
3.浅探变奏曲的变奏手法
教学构想: 高中生的第一节音乐课很重要,教师要使用浑身解数尽量让每位学生喜爱上音乐课,那么第一节课的开始部分就要让学生不由自主且愉悦的走进音乐殿堂,然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导语、引出本课相关知识
可请演奏水平好的学生演奏两段大家熟悉的音乐片段《致爱丽丝》、《梦中的婚礼》等,事实证明演奏者被同学们羡慕很荣耀,同时他们有的对音乐产生一种学习冲动,有的产生一种美好向往,为后面的教学环节有了一个好的铺垫。
带问题听:音乐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呢?(通过以下基本要素)
(教师所举例子须学生较熟悉的乐曲)
1.音乐的基本要素:
(1)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骨架)
(有节奏型、节拍、强弱等举例)
(2)旋律:也称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
序地横向组织起来(灵魂)
(举有三例)
(3)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弦进行”,和弦的横向组织就是和声进行(烘托渲染) (横向、纵向各举一例)
(4)曲式:音乐材料的排列形式也就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布局
二. 新课教学
优美的琴声,波涛般涌动的音调、在一位年轻的女音乐家——芭达捷芙斯卡心中流淌出来。(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诗一般的语言讲授以下内容)
1. 钢琴曲《少女的祈祷》(做为以下几点背景音乐播放,让学生有初步的感知)
1)作者简介:
2)曲式:变奏曲——主题(可有两主题)及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
组成的乐曲
3)作品结构:引子 + A + A1 + A2 + A3 + A4
在第一遍正式听赏中
a. 播放引子和主题时,教师提示引子和主题乐音结束处
b. 播放A1 + A2前,教师提示A1有两乐句,不同的就在结尾乐音处,音乐 播放至两处时请学生举手或抢答,这样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c. 播放A3 + A4之前,教师提问——A3与A4是否类似,聆听完再回答
(提示学生运用上“基本要素”听赏钢琴曲《少女的祈祷》)
在复听中要求学生在每段结尾处举手,力求使每位学生全身心沉浸在音乐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2. 复听完后请大家谈谈对音乐有何不同的感受?,这首乐曲使你产生了怎样的联
想与想象? 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分组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重点:
1)音乐具有“非语义性、非具向性”特征
2)每人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想象有差异性
3)音乐不能明确告诉我们什么,具有不确定性
(过渡语言:在刚才的听赏变奏中除了节奏的缩减、旋律的增加删除
及和声左右手的变化等外,还可在哪些方面变?)
三. 探讨、研究(本课容量有限可延伸至课外查找学习)
1. 变奏曲主题除了节奏、旋律、和声等变奏外还有哪些变奏手法?
1) 主题旋律被装饰时,可改变其织体
2)主题旋律不变时,可改变其和声与织体
3)可改变主题的速度、节拍、调性、调式
4)从主调体变为复调体(卡农、赋格)等
四. 结束语
我们这节课听了三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它们能告诉我们什么吗?
不能!但它们让我们知道音乐的“非语义性、非具向性、不确定性”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