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备课培训内容和要求
一、备课的步骤(种类)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课,就能争取工作中的主动权。这种准备工作愈充分.主动性就愈大,教学效果就愈高。 可是有的教师对认真备课认识不足,往往对于教材-知半解,因而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不能讲清道理。有的教师备课不深不透,因而课堂上只能平铺直叙,不能重点突出。所以,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是做好课前准备,老师讲课首先要过好备课这一关。
备课一般分为五个步骤,即:(一)学期(或学年)备课;(二)单元备课,
(三)课时备课,(四)课前备课,(五)课后备课。现分别叙述如下: 学期备课
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要在钻研教学大纲和通览教材的基础上订出全学期(或全学年)的教学计划。其主要内容是:
(一)确定全学期的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
(二)安排一个学期的教学进度;
(三)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和时间
(四)考虑教学方法
(五)做好教学(包括教具)准备。
学期授课计划,可以写成文字,也可以列成表格,视需要而定。
学期备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览教材。在假期里,教师就应该钻研全册教材,领会编辑意图,熟悉知识范围;明确各个单元的目的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作出课时划分。
单元备课
在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之前,还应进行单元(或课题)备课,拟出一个单元(或课题)的教学计划。单元备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进一步熟悉与掌握教材内容,领会本单元编排的目的与意图,确定单元(或课题)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二)妥善地处理教材,配备习题,安排授课时数及教学步骤;
(三)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关键,确定主次、先后、详略;
(四)以单元为单位,把讲、读、写、练、实验和实践恰当地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
单元备课的好处是:
(一)便于全面分析一个单元的教材,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这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二)能有较充分的时间来钻研课本中的疑难问题,事先加以解决。
(三)能把备课和业务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不致于“临渴掘井”、“临阵磨枪”,并起相互促进的作用。
如果上一节,备一节,不考虑这一节课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不能以系统、明确而重点突出的知识去武装学生的。
课时备课
钻研全册教材和单元教材之后,虽然为备好每一节课做了准备工作,但是全册教材或单元教材的任务,都要通过每一节课去完成。所以,在此基础上,还得备好每一节课。
课时备课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熟悉教材,写出具体教案,确定课时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板书计划、课内外练习题等等。
钻研全册教材、单元教材和每节课的教材,要求各有不同,但都应贯穿
课前备课
教案写好了,是不是就等于备好课了呢?不是的。有的教师误以为写好教案或讲稿,就是备课工作的结束,讲课就不成问题了;也有的教师自恃讲课多年,教材比较熟悉,无需再花时间熟悉教案或讲稿,结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而写好教案或讲稿,不等于就能讲好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得下一番“熟悉教案”的苦工夫。也就是说,要把讲授的内容,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不少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课前备课,已经不再是去熟悉教材、默记讲稿,而是面向学生,着重研究用什么方法去教会学生。所以,课前备课,除了要熟记教材以外,还要备方法,备感情,备语言,备教态,备教具。
(一)备方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研究教法。因为只有通过恰当的方法把学生教会,才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备课时要反复琢磨怎样形象直观,怎样布局板书,怎徉讲练结合„ „ 。只有方法得当了,才能教得生动,学有所得。所以,每次讲课以前,都应该把写好的教案摆在案头,想想有哪几种讲法并加以比较,选出最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一种来讲。
(二)备感情
除了备方法外,备好思想感情也是讲好课的重要条件,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走进教室以前,如果自己是兴奋、愉快而且是信心百倍的,那么教师就会津津乐道,学生也会全神贯注,讲课的效果就高。反之,或者由于教师对教材体会不深而缺乏信心,或是课前心情不畅,那么,课堂效果就不会理想,教室气氛也不会活跃。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感情充沛、心情偷快,上课前,总要收收心(可能杂事分心,收起来),养养神(回忆回忆讲授内容),这样讲起课来,就能轻松愉快、精力充沛、娓娓动听。
(三)备语言
课堂讲授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语言。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语言技巧。一位教师虽然有着极为渊博的知识,但如果他不能通过鲜明、准确、精练、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因此,要善于选择最中肯、最精确、最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所要讲授的内容。
(四)备教态
讲课时的姿态、动作是表达语言时的重要辅助形式。教态生动活泼、大方自然,就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深刻领会所学的知识。如果讲课时,教态生硬死板,没有什么手势,或者姿势很不自然,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无精打采。因此,教师讲课前,应该认真选择自己讲课的姿态、表情和手势,研究如何掌握得体的教态。
为了更好地改进教法,选择语言,备好教态,课前试讲是一种有效的办法。试讲不一定要人听,也不一定非讲出声音来,利用早晨散步时间边走边讲,或者在黑板面前默讲一遍。这对于熟悉教材,改进教法,发现问题,弥补漏洞,都有很大的作用。如果有机会能在其他教师面前先试讲一下,那就更好了。
(五)备教具
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利用教具。使用教具,可使讲授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易懂,学生也会更加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同时又可节省教学时间。
对于需要演示的实验和学生的实验,教师必须预演一遍。最好是用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各做一次,把实验中可能产生的现象搞清楚,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周到。对于实验用的药品,事先要进行周密地检查,以免临时发生了问题,措手不及。
体育教师对场地器材设备应进行合理的安排,以鼓舞学习情绪,避免发生事故。如果学生冬天集合时面朝北风,练习时面向阳光,场地不干净,沙坑未松平,跑道没划好,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反之,设备器材有条不紊,学生一到操场就劲头十足,兴趣盎然,无疑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课前准备充分,课堂秩序就会有条不紊,教学时间也会相对充裕。所以,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搞好课前备课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无不如此。一位有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说:
课后备课
教学工作也是一样,必须善于课后总结,也可以说是课后备课。有些教师以为讲课是备课的结束,讲完了课就万事大吉。不是的。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水平,搞好课后备课乃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这是由于:
课前备课只是教学的准备工作,不等于实际课堂效果。真正反映教学效果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教案写的再周全,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教师只有在讲完课以后才会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只有在学了以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因为,教师备课备懂,只能是初步的懂;只有讲课讲懂,能使学生听懂,对教材才是真懂。因而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案中都有
课后总结必须和调查研究相结合。其中最宝贵的材料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教师应该随时记下这些反映,并不断加以分析研究。不要因为经验与意见零碎、细小而等闲视之。如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怎样备课写教案(二)
二、备课的过程(方式)
备课的过程是:自备——集体备——再自备。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采用开门备课的形式。
自备
备课,首先应个人钻研,独立思考。教学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它需要更多的独立劳动。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一环。
认真自备,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的前提。集体备课质量不高,往往由于自备不足。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发现
集体备
集体备课的好处很多,主要有:
(一)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对于一篇教材的理解必然有深浅之分,而通过集体研究,就可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二)集体备课是新老教师互相学习扩彼此帮助的好形式,尤其对于培养新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教师刚到校,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既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没有备过课,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集体备课,就可以陪养与带动新教师掌握备课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集体备课有利于促进教师团结,形成教师集体。经过集体研究,教师间更能相互了解、密切配合,还可统一口径,步调齐谐,从而保证同年级的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的一般做法是:同年级的任课教师,每周有半天作为研究日(不排课)。集体备课通常与单元备课相结合。研究的内容一般是教学方向、目的、进度;重点、难点,关键;基础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标准、内容与方法;研究与交流教学经验(方法不强求一律,可以百花齐放)
尤为重要的是,还应着重研究学生的实际。如研究与交流学生的思想情况、知识质量、学习特点、存在何题等等。同时再结合班级实际,就能在教学中获得更好地成效。
为了把经常备课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把集体备课与观摩教学结合起来;除了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集体备课以外,还可以采用各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集体备课的办法,从而试验与摸索教学规律。
集体备课与教学相结合的一般作法是,先由同科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初步写出教案;集体讨论时由重点试验的教师作中心发言,然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会后大家听课,课后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再自备
集体备课后,要把集体讨论中得到的收获加以消化和巩固,还得再进行个人钻研。因为,别人的经验再好,对自己来说,都只是间接的知识,只有通过个人钻研这个过程,才能真正为自己所掌握。所以,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是:在个人钻研的前提下,进行集体讨论;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个人备课。 开门备
依据教材内容,必要时还可以适当进行开门备课。不能老关在房子里分析课文,研究教材。要走出去,向实际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把教材上的东西放到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去运用、消化和验证;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大课堂中丰富、生动的知识拿来充实教学内容,使教材更切合实际。
三、备课的内容
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依据。能否正确地使用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备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钻研教材的思想内容,把传授知识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产。
(二)要分析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其前后联系,明确其来龙去脉。做到讲前面的知识为讲后面的知识
(三)要从本门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发,确定教学内容的目的和要求。有些教材只要求学生理解,有些教材学生必须牢固掌握;有些教材只需学生掌握一般技能,有些教材则要求学生养成熟练的技巧。对此,要提具体的要求,但也不能急于求成。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运用有一个过程,要善于逐步培养。
(四)分清主次,详略结合。教学计划中的各门课是有主次之分的,因此教学内容也应有主次之别。也就说,要划清主要教材与非主要教材,基本内容与非基本内容,以便把主要内容学深练好,对次要内容右能基本掌握。
(五)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和特点。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体现教材特点。
(六)要明确基本训练的范围、内容和方法。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安排一个全面的和长期的训练计划。对于每一节课的训练内容,都要明确、具体,使教师和学生都作到心中有数,便于执行。
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可是,如果不培养能力,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知识,或者学了知识也不会运用,成为有知识而无能力的人。因而,在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创造以及特殊的才能。只有能力增强了,学生才能更快地学得知识,掌握技巧;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成为有知识、有能力、能创新的人才。
(七)对于习题要注意精选和分类处理。要明确每一个例题和习题的目的性,充分发挥每一个例题和习题的作用。
(八)安排好
备重点
做任何工作,都要善于巧妙地使用力量。搞好教学,也必须普于把钢用在刀刃上。这就是说,要努力抓住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的主攻重点。没有重点,就突不破难点,必流于一般。
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弄清哪些是主要部分,哪些是次要部分,哪些是重点知识,哪些是一般知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一、怎样确定重点
重点教材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内容。重点教材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学好一般教材的基础。只有使学生集中精力把它们学深学透、练好练熟,才能学好其它内容。
重点教材的一般标准是什么呢?主要包括这样三个方面: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1 )基本概念并不包括一切概念。基本概念是指那些在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中经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概念。不掌握基本概念,就无法学好一个章节里的基本内容,( 2 )基本理论是指解决问题的理论根据。即使懂得了基本概念,但不掌握这些理论、原则和原理,仍然不能运用基本概念来解决具体问题;( 3 )掌握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还不等于就能解决具体问题,这里还有个方法问题,如思维的方法、解题的方法、写作的方法、实验的方法等等。
就各科知识来说,又有它本身的教学重点。就每一课时说,也应该各有重点。比如识字教学,有的课时重点放在正音,有的课时重点放在辨认字形;有的课时重点放在讲解字义等等。又如阅读教学,有的课时重点放在分析表现手法、篇章结构,进行写作指导;有的重点放在进行说、读训练,培养阅读能力等等。
二、教材重点与教学重点的关系
在分析教材重点时,还应注意它与教学重点的区别与联系。所谓教材重点,是根据某一部分教材在全部教材中的地位来确定的,而教学重点则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这就是说,不仅仅要分清教材的主要与次要、重点与一般;而且还要考虑哪些知识为学生所已知,哪些是未知;哪一点易懂,哪一点难学;哪些知识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哪些知识只需学生一般了解就行。这就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学生实示情况来确定。可以么样说:教材重点必然是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不仅仅指教材重点。
备难点
探讨疑难问题的根由,寻求突破难点的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的一面。难点内容处理不当,会浪费许多时间。
正确的解决难点,是克服烦琐哲学,克服
一、什么是难点
要突破难点,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难点:凡为大部分学生所难于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复杂的技能和生疏的技巧,就是难点。
难点来自教材、学生和教师。
二、难点来自教材
先谈来自教材中的难点。教材之所以难,主要有这几种情况:
( 1 )教材抽象。抽象的东西就不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概念。抽象的内容之所以难,主要是感性材料不足,学生理解不了。处理这一类难点的最好方法是运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多举实例,多做演示,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知识,化抽象为具体。
( 2 )问题比较复杂,学生掌握它的规律性比较困难。比如应用题,类型多,可用的方法也多,学生一时不易掌握其规律。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办法,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的原则。
( 3 )是内容相近,容易混淆或容易发生误解的知识。解决的方法是新旧联系、反复对比,从比较中见异同,从对比中分清正误。
三、难点来自学生
再谈来自学生的难点。对于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由于以往知识基础不同,生活经脸不同,理解能力不同,难点也会各自不同。
难点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考虑。由于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对于甲是难点的,对于乙就可能不是难点。所以,难点不是千篇一律的,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
难点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考虑。有些教材本身并不难,但是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而感到困难。例如给生长在内蒙古的学生讲授棉花、甘蔗就比较难于接受。
难点要从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考虑。其次,难点不是绝对的,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确定的。同样一个教材,在不同的班级,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如果仅仅根据教材来确定难点,那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却教师却轻描淡写,一掠而过,而学生认为容易的地方,教师却罗哩罗唆,讲个没完。要想避免这种结果,就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做认真的调查研究工作。
四、难点来自教师。
最后谈难点来自教师。由子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业务能力不同,钻研教材的深度,教学方法的优劣,组织教学的好坏也是造成难点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要善于从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生的认识规律来分析教材,确定难点:( 1)、按照知识的发展规律一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进行教学。因为难点总是具有抽象性或复杂性,(2)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一由已知到未知、由技能到技巧进行讲练。因为难点又往往是比较生疏而带有技巧性内容。
备关键
关键是开启知识门的钥匙。一个单元、一篇教材有许多内容,但是必有某一部分知识起决定作用。把这部分知识学好了,其它知识就能迎刃而解,就能打开知识之门,顺利掌握全部教材。正如一把锁,钥匙对准了锁眼,就豁然洞开,这就是知识的关键。
备学生
教师讲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把知识学到手。所以要彻底改变那种只见
有的学校虽然师生也很努力,但是教学质量总也提不高。就是由于没有结合学生实际。他们以为,备课的过程仅仅是消化教材的过程,却不明白:不了解学生实际,就不可能处理好教材。因而在课堂上冒出许多问题,由于没有准备而无法解决;或者想去解决,却又没有时间。所以,在掌握教材的同时,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实际。
备课又备人,后者更重要。因为课本是死的,只要下苦功多钻研几遍就容易掌握,可是备人就不然,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得不多也不少,不深也不浅,
既能合乎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下苦功不可。
备教法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同样一门课程,有人教来倍受学生欢迎,一听就懂;有人教来学生意见挺多,如听天书;同一份讲稿,有人讲得绘声绘色,有人却讲得寡而无味,这与是否会
教材,一般是按照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系统编排的,不能完全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适况。如果我们照本宣科,有的学生就接受不了。而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就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牢固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学会自己去钻研知识。
总之,既要钻透教材,又要重视教学方法,不能认为
当然,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因而,备教学方法,应该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百花齐放,讲究实效。
备作业
作业、练习是使学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实践性环节的重要措施,所以在备课时应充分重视。
有的教师仅仅致力于把教材钻好,堂上讲请,就欣然自得,这很不够。备课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练好。
怎样备作业?
首先,要充分研究课文后面的练习与习题。因为课后的习题是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做好它,对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有很大好处。课本上的每一道题,都有其一定的意义,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练习与习题一定要弄清楚。
其次,要“作业下水”。所谓“作业下水”,就是教师要亲演习题。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教师要自我练习。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过河不知水深浅”龙其是初任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更应把演算习题作为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一种“基本功”。
“作业下水”,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说:
(一)只有亲自做习题,才能深刻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发掘教材和习题的内在联系,揭示教材的规律,明确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有利于充实讲授的内容。
(二)“作业下水”,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训练。通过认真演算,就可以深刻体会课本习题的数量、类型和难度,从而进一步确定基本训练的重点、深度和方式。
(三)通过“作业下水”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练习题自己先演算一遍,就能够知道学生将会遇会遇到哪些困难,在什么地方容易发生问题,可以在讲课时加以预防与解决。
(四)“作业下水”,有利于精选习题。教师布置的作业,所以不能切合学生实际,就是由于备课没备作业。而“作业下水”,就可以提高习题的质量,精简一些用处不大的练习与习题。
(五)“作业下水”,可以减轻师生负担。通过教师演算,就可以比较准确地估计到学生做作业需用的时间,从而使作业分量适当,学生负担合理,教师还可以根据题目难易,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而在检查与批改作业时负担也轻。
(六)“作业下水”,可以把最好的解题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一道题往往有多种解法,教师通过亲自实践,就可以从多方而启发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就可以指导学生选择最简捷的解题途径。同时,也不致于在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面前无所适从。
最后,应该围绕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拟定一些补充练习。因为课本上的练习是统一教材,不一定适应各地区、各学校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自编一些结合实际、质量较高的补充题;有时课本的题目太少,或过于简单,为了加强这部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弥补教材的不足,也需要补充适当的练习与习题。
四、怎样钻研教材
明确目的
确定教学目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先前提,是每一课时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材中心思想的集中表现。教学过程的一切方法、步骤和内容都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因此它是钻研教材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正确地组织一切教学活动。目的性愈明确,教学效果就愈高。
有的教师对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混淆不清,甚至以为教学内容就是教学目的,不是的。所谓教学内容,就是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东西。而教学目的,是指为什么要教给学生这些内容。因此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地用教材中的标题来代替教学目的。
还有的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根据教学目的来钻研教材,还是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的?我们说,确定教学目的的具体步骤是:根据总的教学目的,即党的教育方针来研究教材;而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来确定具体的课时目的。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去钻研教材,使教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而服务。但教材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是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教育方针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决定每堂课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这就是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目的通常包括总的教育目的、学科目的、单元目的和课时目的四个方面。 总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一总的目标贯串在各个学科目的、单元目的和课时教学目的之中。
其次,还要考虑各个学科的特定的目的任务。学生学习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体育„ „ 都是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这一总的目的服务的,但各科又有其不同的特殊任务。教学目的必须体现各科的特点与具体的任务。各科的教学目的、要求与任务,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此外,还要钻研单元教材的目的。单元教材是整个教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每个单元又有其独立的意义。明确单元教材的目的,才能做到详略结合,重点突出,前呼后应,而又一线贯穿。
钻研教学目的,要把重点放在研究每一课时的教学目的上。因为,无论总的教学目的,学科教学目的,还是单元教学目的都要通过课时教学目的来实现。也就是说,总的目的与单元目的要具体地体现在每节课的教学中。
那么,怎样确定教学目的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与钻研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计划制定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提出了各年级进行基础知识、基本训练的范围。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以前,必须首先钻研教学大纲,深入体会教学大纲的精神实质,充分掌握本册教材在教学大纲
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钻研教材才有了明确的目标与可靠的依据。因为,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其次,还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来具体确定教学目的。因为,教材的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它在完成教育目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学生的、班级的情况不同,教学目的也应该不同。如果千篇一律地确定教学目的,那就既不符合教材实际,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教师对此认识不足,只是翻翻教学指导书,把
第三,确定教学目的,必须认真体会编者意图。要深入考虑编者为什么选这篇课文,前后次序为什么这样安排,选择的例题和习题要达到什么目的,等等。同时要研究这一篇课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作者写作的意图是什么,它曾经起过什么作用,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深入领会了编者和作者意图以后,目的就比较容易明确了。
第四,教学目的要明确而具体。对于每一课书、每一节课、每一个例题,每一个习题的选择,要达到什么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都要心中有数,力求具体。只有这样,才容易贯彻。如果模糊不清或流于一般,学生一堂课听下来,连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还不清楚,成效自然甚微。
第五,教学目的不仅要明确、具体,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目的,使目的落实。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处处围绕目的来进行教学。对于与教学目的无关或关系很小的内容可以不讲或略讲,对于与教学目的无关的环节可以取消。
总之,全部教材内容、全部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钻深钻透
教师钻研教材必须深透。只有深透,自己才能真懂,也才能教懂学生。有的教师为什么讲不明白,就因为自己还不真懂,
用不着教师了。学生能看懂课文,并不很难。但真正懂的程度大有不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提高学生懂的深度,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教师只有把教材钻深钻透了,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怎样才能钻深钻透呢?
(一)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要一章、一节、一句、一字地认真研究;对每一个定理、公式、法则、定律都要逐字逐句地细抠。不论是正文、例题,还是注解、习题,都应反复推敲,互相印证。古人说:
(二)要多方面进行比较。有时候同一个定律有许多种不同的陈述,同一个定理有好几种不同的证明,在深入体会、反复比较以后,就可以选择其中最恰当的一种讲述,使之既严格而又易于接受,既概括而又便于应用。
(三)多问几个为什么,知其所以然。“深”与“透”是相互促进,彼此关联的。唯有深入钻研,才能融会贯通;唯有透彻理解,才能运用自如。多备一遍,就能深入一步;多钻一次,又能钻透一层。钻深透的标志是:能够高屋建瓴,驾驭教材,而不是为教材所局限,作茧自缚。钻深透,并不意味着钻牛角尖,故弄玄才,而是要下从厚到薄、融会贯通的工夫。要能理清知识的系统,挖掘知识的本质,明确教材的来龙去脉,创造性地去掌握运用。
紧扣课本
课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离开了课本,便达不到以系统知识武装学生的目的,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紧紧围绕课本进行教学,就比较容易达到教学要求。因为,一般说来语文课文都是精选的范文,紧扣课本就宜于抓住精华,讲清基本内容;学生在学习时也有所依据,利于复习巩固。所以,教师必须重视钻研课本。
有位老教师的体会是很好的,他说:
但有的教师却不以为然,他们习惯搞烦琐哲学,以旁征博引为荣,以寻找
有洋洋大观、口若悬河才'
紧扣教材,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组织学生预习课文。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预习提纲或思考题。学生先看书,教师后讲课,不但易于使学生消化领会,而且教师可以少讲或不讲教材中的次要内容和易懂部分,使学生能集中时间和精力把主要内容学会。这样做.不但师生双方都处于主动地位,而且基本上能解决内容多时间少、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的矛盾。
(二)尊重教材,并不是死抠课本,干巴巴地讲点条条,甚至念一句、讲一句,照本宣读。课堂教学,不要脱离课本另讲一套,但也决不是教科书的简单翻扳,而是把课文的内容,经过自己的咀嚼和消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做,虽然讲授的内容仍然是书上的东西,但由于教师付出了独立的劳动,对教材体会就深,因而在讲解时史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阐明,基本内容易于为学生所掌握。一句话,就是:既不能照本宣科,简单重复;又不能脱离课本,节外生枝。
(三)提出复习题、布置作业题、拟订复习提纲,均要以课文为依据;补充教材一般不作考试的内容。
适当补充
紧扣教材,是不是就完全不能补充任何课外内容呢,是不是在任何时侯、任何情况下也不能超越课本的范围呢?当然不是的。课堂讲授,自然要有重点,然而,为了更好地阐明问题,也要求教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某些主要问题的论述有所提高、有所发挥、有所补充。这样做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他们能深入了解课文。
同时,统编教科书,一般说来,比较集中、概括。如果我们不以生动的实例、恰当的比喻、有趣的内容加以充实与描绘.讲课就会变得空洞乏味,枯澡死板,不易为学生所领会。
何况,对于教材也应“一分为二”。对它既要尊重,但也不迷信。因为,所选教材包活古今中外各方面的内容,课文中很可能有不够健康甚至错误的成分,如果和盘托出,对不恰当的东西不去说明,对错误的东西不去纠正,那就势必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而使学生中毒。
但是,补充教材,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目的性要明确。补充材料是为了把教材中的基本内容与重点问题剖析透彻,并正确解决教材水平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离开这个目的去补充材料,就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第二,补充教材,必须防止材料的堆砌。有的教师总想一次“讲深讲透”,因而不厌其详地补充课外材料,加深教学内容,唯恐学生知其一,不知其二。以为自己讲得越全面、越细致,学生学得就越容易。其实,恰恰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听课,不是印象模糊,便是一览无余。它从根本上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掌握知识,要有一个反复领会、反复练习、逐步加深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想一口就吃成个胖子,反而弄得消化不良,事与愿违。 扩大知识
教师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一般说来,课本或讲义固然是一门课程的精华。但是,如果教师的知识,仅仅止于教科书上的那一点东西,讲起课来,就很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教师只有以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这样,他在处理教材时,就能深入浅出,就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在课堂讲授时,就能够要言不烦,画龙点睛;在举例比喻时,就能够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物理学家严济慈曾经说过:“教师对他所教的每一门课程,懂得愈透彻愈深刻,就能讲得愈简单、愈清楚。”“教师讲一分,必须懂十分。”鲁迅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徜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蜜蜂如果不在百花丛中采来花粉,就酿不出蜜来;教师如果缺乏广泛的知识,也就无法提炼出精华来。人们常把成功的课,叫做“以一当十”,说明学生能从教师讲的“一”中受到许多教益,得到很多启发,学到很多知识。但是这“一”正是从“十”中来的。教师必须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从那“十”中提炼出使人感受、联想到许多东西的“一”来。教师知道得越多,懂得越透,就越能居高临下,抓住要领,把课讲得精粹、透彻。
此外,学生当中,往往闻一知二者有之,闻一知十者也有之。如果教师只限于课本上的那点知识,当然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学生往往还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他们感到新奇的和不解的问题,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对学生的疑难作出正确的、圆满的解答。
时代在前进,学生的认识在提高,知识的领域在扩展。一个教师,不管知识水平多高,经验多丰富,都不应该满足,都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扩大和充实自己的知识。
所谓组织教材,就是要把一堂课的全部内容,按照教学过程的特点组织起来。也就是说,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对教材进行组织与安排,使之成为学生便于接受的东西
组织、安排好教材,就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材是按照科学知识的逻辑性或事物发展的顺序写成的。但干巴巴地按照课文顺序讲授,会使学生听之生厌。例如,讲课文,总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释祠、朗读、串讲、分析、总结那一套,学生的积极性就不高。反之合理加以组织,学生就会兴趣高涨。
对于组织教材的要求是:
(一)组织教材,要求分清哪些是基本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常常是由于对前面的基本内容没有搞懂,没有掌握,到后面就越来越难。例如数学,只用到一个定理或公式的题目,往往觉得容易;要是同时用到几个定理或公式的题目,就觉得很难。如果我们把比较容易的、浅显的、简单的内容都掌握得非常熟练,遇到难题也会变得容易起来。因为所谓难题,不过是容易的、简单的问题综合在一块罢了。因此,必须把基本内容放在首要地位,配以必要的例题、习题、演示、实验,使他们对基本内容有反复思考、反复练习的机会,从而达到透彻理解、彻底掌握的目的。
(二)要重点突出。重点可以是最基本的内容,也可以是最典型的内容。突出解决了重点内容,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一把钥匙,一般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三)在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的同时,要注意整个教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要线索清晰,前后衔接;要考虑与前已讲部分有哪些联系,为后面教材作哪些准备;既要使-个问题成为前一个问题的必然结果,又成为后一个问题的必要前提。要使整个一节课成为层层深入,一气呵成的一个整体。这样由浅入深,由因到果,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就可以收到因势利导、水到渠成之效。
(四) 组织处理教学内容,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只有通过实际调查,才能真正作到正确取舍教学内容。轻其所轻、重其所重,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达到处理教材的要求。而处理好教材,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五) 对于教材处理,要做好全面安排。对于教材的分量、深度、广度、难度、进度以及要达到的程度,都要全面考虑,通盘安排。在进度上不要前紧后松,或者前松后紧(可留一点机动时间),以便在
总之,教师对整门课程的内容,应该在脑子里有一幅来龙去脉的鲜明图景。纵横联系,难点关键,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配合,学生学完各个基本内容后所应达到的水平,教师都应了然于胸。这样,在讲课时就能左右逢源、前后呼应。 熟练掌握
教师对于所教的教材,不仅要深刻理解,而且要熟练掌握。熟练掌握了教材,才能在讲课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熟”的标志,是看教材是否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教材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了,讲课时自然会信心百倍,声色俱备;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兴趣倍增。如果教师讲课时结结巴巴,一会儿看教案,一会管学生,必然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学生也就索然寡味,无精打采。
“熟”,就得把教材中的基本内容记得滚瓜烂熟。这样讲课时才能信手拈来,既能腾出时间让学生多练,又能有余力进行组织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五、怎样制定课时教学计划(教案、学案)
备课的直接产物和表现形式是课时计划(教案)。编写课时计划是教师备课的结晶,是进行教学的依据。课时计划的执行,使我们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目的性;使我们能科学地、精密地分配课堂的每一分钟时间。
课时计划(教案)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一)年级班级
(二)章节课题
(三)教学目的(包括思想教育、培养能力)
(四)课堂类型
(五)学生实际
(六)教具准备〔 包括板书板画设计〕
(七)教学步骤
(八)教学要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训练、重点、难点、关键等)
(九)复习巩团
(十)作业要求(包括课堂练习)
(十一)教学方法(包括参观,讨论、实验、实习、现场教学、实践活动等等)
(十二)时间安排
(十三)效果检查
(十四)教学反思
教案,并不是课文的抄录,也不是所有参考资科的掺和,而是教师对课文和各种资料进行创造加工的成果。在教案中,不仅应该使讲课重点鲜明突出,讲授内容深刻系统,而且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深度广度;在教案中,还要考虑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安排教学内容,而且要组织好全部教学过程。课时计划考虑得越细致、越具体,越周到,上起课来就越主动、越生动、越活泼,越有成效。所以上课前写好教案是全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有的教师认为制定课时计划(教案)没有多大必要。他们说“教师上课,只要能熟悉教材,把课讲得生动活泼就行,写不写教案没有多大关系。“还有的教师认为“写教案是烦琐哲学,会束缚手脚”还有的教师上课前临时抓起教材看一看,准备讲到哪,在教本上做个记号就完事,这是不对的。一位教师深有体会地说:“写教案最大的好处是,整理思想,加强计划,加深备课。它不仅能严密课堂教学过程,便上课时胸有成竹,讲课时从容不迫.而且有助于更好地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一个阶段我也试验不写教案行不行,结果不行。常有‘准备不周’,‘仓促上阵’,‘手忙脚乱’的感觉,更谈不到有计划通地开展教学改革了。”
当然,我们要反对那种不求实效的形式主义和烦琐哲学。如果写教案仅仅是从课本中抄抄摘摘,把参考书上的东西拼拼凑凑,这种教案自然是不必写的。因为它脱离飞跃发展的客观形势,脱离日新月异的教学内容和校校不同、班级不同、
人人不同的学生实际;同时,这种拼凑得来的教案,由于自己根本没有理解和消化,也就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每一门课程都有教科书或者讲义,但是教科书和讲义都不能代替教案。因为教案不仅仅是对教科书的阐述,充实与提高,而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当然,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花在吃透教材和学生实际上,而不是花在写教案上。但是钻研教材的成果应该反映在教案上。如果钻研的结果毫无记载,那就是准备不周。
至于如何写法,这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不同教师的经验、水平和不同的学生实际来写。可详(详不等于烦琐)、可略(略不等于凑几个条条);有的体现一节课的全部安排,有的只用写出几个主要问题。总之,是从实效出发,不强求一律,不搞形式主义。
就一般情况来说,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对新老教师的教案应由于不同的要求。对于新教师和经验少的教师,不妨多写点,写详细一点。这对于新教师是一种基本功。备课时,多花点功夫,在教学过程中就省力得多。因为,写一写就是整理材料和思想,只有写出来,才能说得更系统,更清楚。对于老教师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说可以少写点,写得简略一些。因为他们对教学程序已十分熟练,教案尽管写得不多,但讲起课来自能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不过也不能不写教案;而对于比较生疏或复杂的教材,也应该写得详细一点,以免丢三落四,挂一漏万。
(二)应该首先想好,而不是急于写好。例如,如何引入新课,如何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取哪些步骤,采用何种方法,运用哪些教具,从而把整个课堂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都应该事先想好,先想好以后,就可以避免随手拈来、信口开河的毛病;才可以防止离题千里、堆砌材料的缺陷。只要想得多,才能写得好;只有想得深,才能写得少,写得精。
(三)必须反对教案中的烦琐哲学。教案的形式与内容,要根据实际需要,不必强求一律。有些内容可以直接写在课本上(像语文课文中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生字注音、词语解释等),有些教材比较简单,而教师又很熟悉,那就可以在课本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而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在教案上。这样教案就可以写得比较简要了。如果教案写得过多、过繁,势必影响钻研教材、课外辅导、批改作业、调查研究和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间,结果适得其反。
学校领导应该正确对待教案的
(四)教案要力争提前写好。这样做的好处是(1)教师主动,能进一步根据课时计划的需要做好各项课前准备;(2)有较充裕的时间,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修改、补充;(3)不致于因其他活动而措手不及。
(五)要不断修改、完善教案。教完一节课、一课书,就应该及时检查教学效果,把学生的反映、自己的心得简要记录下来,并提出改进意见,作为下一堂课或下一学期教学的参考。
教案分析:
第七课 关注旱灾,关注西南
小雨滴的运动
——动作补间动画
一、学习者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动画基本原理,熟悉了Flash界面,初步掌握了Flash的基本操作,为本节课进一步学习Flash关键帧动画中的动作补间动画制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与传统的逐帧动画相比,Flash动画特点是关键帧动画,而关键帧动画又分为两大类:动作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本节课关键帧的动画实例——“沿直线运动的小球”是 “动作补间动画”制作中最基础的部分,由它可以派生出很多类的动画。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关键帧动画的概念 过渡帧与空白帧
难点:元件的运用,关键帧、过渡帧、空白帧的区别,逐帧动画与关键帧动画的比较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Flash制作动画的特点——关键帧动画(补间动画) ② 理解过渡帧与空白帧 ③ 掌握动作补间动画的创建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制作“小雨滴运动”关键帧动画,初步学会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② 分析“小雨滴运动”动画,理解关键帧动画、过渡帧与空白帧的概念 ③ 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熟练图形元件的建立、使用与修改(大小、方向、颜色)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制作“小雨滴运动”动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感情。
②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意识,通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FLASH的动画原理,初步掌握了FLASH的简单操作,如对象的缩放、变形、旋转,元件的创建等。因此,本节课内容——关键帧动画,结合前面学生学习的内容,可以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采用“演-讲-练”和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操作任务作去理解关键帧动画、过渡帧与空白帧等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1、 硬件环境:多媒体教室。
2、 软件环境:教学控制软件,Flash软件,西南旱灾的视频,学习材料PPT文件,下雨的动画文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由于这节课是动画制作的第一课,学生没有任何基础,所以教师先演示“小雨滴运动”关键帧动画,然后学生模仿教师操作,制作“小雨滴运动”关键帧动画,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初步学会关键帧动画制作的方法。小雨滴图形元件的建立与使用方法(基本任务),知道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过程(提高任务),最后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设置补间属性面板,制作形象的雨滴下落场景,完成拓展任务。 2、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板书以PPT形式投影,充分体现信息技术课堂的魅力。
(隶属关系,重点、难点的多少,次序)
教学设计(教案)的一般过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备课培训内容和要求
一、备课的步骤(种类)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课,就能争取工作中的主动权。这种准备工作愈充分.主动性就愈大,教学效果就愈高。 可是有的教师对认真备课认识不足,往往对于教材-知半解,因而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不能讲清道理。有的教师备课不深不透,因而课堂上只能平铺直叙,不能重点突出。所以,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是做好课前准备,老师讲课首先要过好备课这一关。
备课一般分为五个步骤,即:(一)学期(或学年)备课;(二)单元备课,
(三)课时备课,(四)课前备课,(五)课后备课。现分别叙述如下: 学期备课
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要在钻研教学大纲和通览教材的基础上订出全学期(或全学年)的教学计划。其主要内容是:
(一)确定全学期的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
(二)安排一个学期的教学进度;
(三)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和时间
(四)考虑教学方法
(五)做好教学(包括教具)准备。
学期授课计划,可以写成文字,也可以列成表格,视需要而定。
学期备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览教材。在假期里,教师就应该钻研全册教材,领会编辑意图,熟悉知识范围;明确各个单元的目的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作出课时划分。
单元备课
在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之前,还应进行单元(或课题)备课,拟出一个单元(或课题)的教学计划。单元备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进一步熟悉与掌握教材内容,领会本单元编排的目的与意图,确定单元(或课题)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二)妥善地处理教材,配备习题,安排授课时数及教学步骤;
(三)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关键,确定主次、先后、详略;
(四)以单元为单位,把讲、读、写、练、实验和实践恰当地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
单元备课的好处是:
(一)便于全面分析一个单元的教材,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这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二)能有较充分的时间来钻研课本中的疑难问题,事先加以解决。
(三)能把备课和业务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不致于“临渴掘井”、“临阵磨枪”,并起相互促进的作用。
如果上一节,备一节,不考虑这一节课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不能以系统、明确而重点突出的知识去武装学生的。
课时备课
钻研全册教材和单元教材之后,虽然为备好每一节课做了准备工作,但是全册教材或单元教材的任务,都要通过每一节课去完成。所以,在此基础上,还得备好每一节课。
课时备课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熟悉教材,写出具体教案,确定课时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板书计划、课内外练习题等等。
钻研全册教材、单元教材和每节课的教材,要求各有不同,但都应贯穿
课前备课
教案写好了,是不是就等于备好课了呢?不是的。有的教师误以为写好教案或讲稿,就是备课工作的结束,讲课就不成问题了;也有的教师自恃讲课多年,教材比较熟悉,无需再花时间熟悉教案或讲稿,结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而写好教案或讲稿,不等于就能讲好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得下一番“熟悉教案”的苦工夫。也就是说,要把讲授的内容,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不少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课前备课,已经不再是去熟悉教材、默记讲稿,而是面向学生,着重研究用什么方法去教会学生。所以,课前备课,除了要熟记教材以外,还要备方法,备感情,备语言,备教态,备教具。
(一)备方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研究教法。因为只有通过恰当的方法把学生教会,才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备课时要反复琢磨怎样形象直观,怎样布局板书,怎徉讲练结合„ „ 。只有方法得当了,才能教得生动,学有所得。所以,每次讲课以前,都应该把写好的教案摆在案头,想想有哪几种讲法并加以比较,选出最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一种来讲。
(二)备感情
除了备方法外,备好思想感情也是讲好课的重要条件,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走进教室以前,如果自己是兴奋、愉快而且是信心百倍的,那么教师就会津津乐道,学生也会全神贯注,讲课的效果就高。反之,或者由于教师对教材体会不深而缺乏信心,或是课前心情不畅,那么,课堂效果就不会理想,教室气氛也不会活跃。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感情充沛、心情偷快,上课前,总要收收心(可能杂事分心,收起来),养养神(回忆回忆讲授内容),这样讲起课来,就能轻松愉快、精力充沛、娓娓动听。
(三)备语言
课堂讲授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语言。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语言技巧。一位教师虽然有着极为渊博的知识,但如果他不能通过鲜明、准确、精练、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因此,要善于选择最中肯、最精确、最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所要讲授的内容。
(四)备教态
讲课时的姿态、动作是表达语言时的重要辅助形式。教态生动活泼、大方自然,就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深刻领会所学的知识。如果讲课时,教态生硬死板,没有什么手势,或者姿势很不自然,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无精打采。因此,教师讲课前,应该认真选择自己讲课的姿态、表情和手势,研究如何掌握得体的教态。
为了更好地改进教法,选择语言,备好教态,课前试讲是一种有效的办法。试讲不一定要人听,也不一定非讲出声音来,利用早晨散步时间边走边讲,或者在黑板面前默讲一遍。这对于熟悉教材,改进教法,发现问题,弥补漏洞,都有很大的作用。如果有机会能在其他教师面前先试讲一下,那就更好了。
(五)备教具
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利用教具。使用教具,可使讲授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易懂,学生也会更加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同时又可节省教学时间。
对于需要演示的实验和学生的实验,教师必须预演一遍。最好是用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各做一次,把实验中可能产生的现象搞清楚,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周到。对于实验用的药品,事先要进行周密地检查,以免临时发生了问题,措手不及。
体育教师对场地器材设备应进行合理的安排,以鼓舞学习情绪,避免发生事故。如果学生冬天集合时面朝北风,练习时面向阳光,场地不干净,沙坑未松平,跑道没划好,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反之,设备器材有条不紊,学生一到操场就劲头十足,兴趣盎然,无疑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课前准备充分,课堂秩序就会有条不紊,教学时间也会相对充裕。所以,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搞好课前备课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无不如此。一位有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说:
课后备课
教学工作也是一样,必须善于课后总结,也可以说是课后备课。有些教师以为讲课是备课的结束,讲完了课就万事大吉。不是的。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水平,搞好课后备课乃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这是由于:
课前备课只是教学的准备工作,不等于实际课堂效果。真正反映教学效果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教案写的再周全,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教师只有在讲完课以后才会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只有在学了以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因为,教师备课备懂,只能是初步的懂;只有讲课讲懂,能使学生听懂,对教材才是真懂。因而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案中都有
课后总结必须和调查研究相结合。其中最宝贵的材料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教师应该随时记下这些反映,并不断加以分析研究。不要因为经验与意见零碎、细小而等闲视之。如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怎样备课写教案(二)
二、备课的过程(方式)
备课的过程是:自备——集体备——再自备。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采用开门备课的形式。
自备
备课,首先应个人钻研,独立思考。教学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它需要更多的独立劳动。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一环。
认真自备,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的前提。集体备课质量不高,往往由于自备不足。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发现
集体备
集体备课的好处很多,主要有:
(一)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对于一篇教材的理解必然有深浅之分,而通过集体研究,就可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二)集体备课是新老教师互相学习扩彼此帮助的好形式,尤其对于培养新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教师刚到校,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既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没有备过课,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集体备课,就可以陪养与带动新教师掌握备课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集体备课有利于促进教师团结,形成教师集体。经过集体研究,教师间更能相互了解、密切配合,还可统一口径,步调齐谐,从而保证同年级的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的一般做法是:同年级的任课教师,每周有半天作为研究日(不排课)。集体备课通常与单元备课相结合。研究的内容一般是教学方向、目的、进度;重点、难点,关键;基础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标准、内容与方法;研究与交流教学经验(方法不强求一律,可以百花齐放)
尤为重要的是,还应着重研究学生的实际。如研究与交流学生的思想情况、知识质量、学习特点、存在何题等等。同时再结合班级实际,就能在教学中获得更好地成效。
为了把经常备课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把集体备课与观摩教学结合起来;除了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集体备课以外,还可以采用各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集体备课的办法,从而试验与摸索教学规律。
集体备课与教学相结合的一般作法是,先由同科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初步写出教案;集体讨论时由重点试验的教师作中心发言,然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会后大家听课,课后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再自备
集体备课后,要把集体讨论中得到的收获加以消化和巩固,还得再进行个人钻研。因为,别人的经验再好,对自己来说,都只是间接的知识,只有通过个人钻研这个过程,才能真正为自己所掌握。所以,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是:在个人钻研的前提下,进行集体讨论;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个人备课。 开门备
依据教材内容,必要时还可以适当进行开门备课。不能老关在房子里分析课文,研究教材。要走出去,向实际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把教材上的东西放到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去运用、消化和验证;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大课堂中丰富、生动的知识拿来充实教学内容,使教材更切合实际。
三、备课的内容
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依据。能否正确地使用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备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钻研教材的思想内容,把传授知识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产。
(二)要分析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其前后联系,明确其来龙去脉。做到讲前面的知识为讲后面的知识
(三)要从本门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发,确定教学内容的目的和要求。有些教材只要求学生理解,有些教材学生必须牢固掌握;有些教材只需学生掌握一般技能,有些教材则要求学生养成熟练的技巧。对此,要提具体的要求,但也不能急于求成。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运用有一个过程,要善于逐步培养。
(四)分清主次,详略结合。教学计划中的各门课是有主次之分的,因此教学内容也应有主次之别。也就说,要划清主要教材与非主要教材,基本内容与非基本内容,以便把主要内容学深练好,对次要内容右能基本掌握。
(五)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和特点。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体现教材特点。
(六)要明确基本训练的范围、内容和方法。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安排一个全面的和长期的训练计划。对于每一节课的训练内容,都要明确、具体,使教师和学生都作到心中有数,便于执行。
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可是,如果不培养能力,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知识,或者学了知识也不会运用,成为有知识而无能力的人。因而,在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创造以及特殊的才能。只有能力增强了,学生才能更快地学得知识,掌握技巧;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成为有知识、有能力、能创新的人才。
(七)对于习题要注意精选和分类处理。要明确每一个例题和习题的目的性,充分发挥每一个例题和习题的作用。
(八)安排好
备重点
做任何工作,都要善于巧妙地使用力量。搞好教学,也必须普于把钢用在刀刃上。这就是说,要努力抓住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的主攻重点。没有重点,就突不破难点,必流于一般。
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弄清哪些是主要部分,哪些是次要部分,哪些是重点知识,哪些是一般知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一、怎样确定重点
重点教材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内容。重点教材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学好一般教材的基础。只有使学生集中精力把它们学深学透、练好练熟,才能学好其它内容。
重点教材的一般标准是什么呢?主要包括这样三个方面: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1 )基本概念并不包括一切概念。基本概念是指那些在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中经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概念。不掌握基本概念,就无法学好一个章节里的基本内容,( 2 )基本理论是指解决问题的理论根据。即使懂得了基本概念,但不掌握这些理论、原则和原理,仍然不能运用基本概念来解决具体问题;( 3 )掌握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还不等于就能解决具体问题,这里还有个方法问题,如思维的方法、解题的方法、写作的方法、实验的方法等等。
就各科知识来说,又有它本身的教学重点。就每一课时说,也应该各有重点。比如识字教学,有的课时重点放在正音,有的课时重点放在辨认字形;有的课时重点放在讲解字义等等。又如阅读教学,有的课时重点放在分析表现手法、篇章结构,进行写作指导;有的重点放在进行说、读训练,培养阅读能力等等。
二、教材重点与教学重点的关系
在分析教材重点时,还应注意它与教学重点的区别与联系。所谓教材重点,是根据某一部分教材在全部教材中的地位来确定的,而教学重点则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这就是说,不仅仅要分清教材的主要与次要、重点与一般;而且还要考虑哪些知识为学生所已知,哪些是未知;哪一点易懂,哪一点难学;哪些知识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哪些知识只需学生一般了解就行。这就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学生实示情况来确定。可以么样说:教材重点必然是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不仅仅指教材重点。
备难点
探讨疑难问题的根由,寻求突破难点的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的一面。难点内容处理不当,会浪费许多时间。
正确的解决难点,是克服烦琐哲学,克服
一、什么是难点
要突破难点,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难点:凡为大部分学生所难于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复杂的技能和生疏的技巧,就是难点。
难点来自教材、学生和教师。
二、难点来自教材
先谈来自教材中的难点。教材之所以难,主要有这几种情况:
( 1 )教材抽象。抽象的东西就不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概念。抽象的内容之所以难,主要是感性材料不足,学生理解不了。处理这一类难点的最好方法是运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多举实例,多做演示,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知识,化抽象为具体。
( 2 )问题比较复杂,学生掌握它的规律性比较困难。比如应用题,类型多,可用的方法也多,学生一时不易掌握其规律。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办法,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的原则。
( 3 )是内容相近,容易混淆或容易发生误解的知识。解决的方法是新旧联系、反复对比,从比较中见异同,从对比中分清正误。
三、难点来自学生
再谈来自学生的难点。对于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由于以往知识基础不同,生活经脸不同,理解能力不同,难点也会各自不同。
难点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考虑。由于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对于甲是难点的,对于乙就可能不是难点。所以,难点不是千篇一律的,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
难点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考虑。有些教材本身并不难,但是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而感到困难。例如给生长在内蒙古的学生讲授棉花、甘蔗就比较难于接受。
难点要从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考虑。其次,难点不是绝对的,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确定的。同样一个教材,在不同的班级,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如果仅仅根据教材来确定难点,那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却教师却轻描淡写,一掠而过,而学生认为容易的地方,教师却罗哩罗唆,讲个没完。要想避免这种结果,就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做认真的调查研究工作。
四、难点来自教师。
最后谈难点来自教师。由子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业务能力不同,钻研教材的深度,教学方法的优劣,组织教学的好坏也是造成难点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要善于从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生的认识规律来分析教材,确定难点:( 1)、按照知识的发展规律一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进行教学。因为难点总是具有抽象性或复杂性,(2)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一由已知到未知、由技能到技巧进行讲练。因为难点又往往是比较生疏而带有技巧性内容。
备关键
关键是开启知识门的钥匙。一个单元、一篇教材有许多内容,但是必有某一部分知识起决定作用。把这部分知识学好了,其它知识就能迎刃而解,就能打开知识之门,顺利掌握全部教材。正如一把锁,钥匙对准了锁眼,就豁然洞开,这就是知识的关键。
备学生
教师讲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把知识学到手。所以要彻底改变那种只见
有的学校虽然师生也很努力,但是教学质量总也提不高。就是由于没有结合学生实际。他们以为,备课的过程仅仅是消化教材的过程,却不明白:不了解学生实际,就不可能处理好教材。因而在课堂上冒出许多问题,由于没有准备而无法解决;或者想去解决,却又没有时间。所以,在掌握教材的同时,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实际。
备课又备人,后者更重要。因为课本是死的,只要下苦功多钻研几遍就容易掌握,可是备人就不然,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得不多也不少,不深也不浅,
既能合乎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下苦功不可。
备教法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同样一门课程,有人教来倍受学生欢迎,一听就懂;有人教来学生意见挺多,如听天书;同一份讲稿,有人讲得绘声绘色,有人却讲得寡而无味,这与是否会
教材,一般是按照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系统编排的,不能完全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适况。如果我们照本宣科,有的学生就接受不了。而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就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牢固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学会自己去钻研知识。
总之,既要钻透教材,又要重视教学方法,不能认为
当然,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因而,备教学方法,应该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百花齐放,讲究实效。
备作业
作业、练习是使学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实践性环节的重要措施,所以在备课时应充分重视。
有的教师仅仅致力于把教材钻好,堂上讲请,就欣然自得,这很不够。备课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练好。
怎样备作业?
首先,要充分研究课文后面的练习与习题。因为课后的习题是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做好它,对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有很大好处。课本上的每一道题,都有其一定的意义,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练习与习题一定要弄清楚。
其次,要“作业下水”。所谓“作业下水”,就是教师要亲演习题。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教师要自我练习。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过河不知水深浅”龙其是初任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更应把演算习题作为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一种“基本功”。
“作业下水”,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说:
(一)只有亲自做习题,才能深刻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发掘教材和习题的内在联系,揭示教材的规律,明确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有利于充实讲授的内容。
(二)“作业下水”,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训练。通过认真演算,就可以深刻体会课本习题的数量、类型和难度,从而进一步确定基本训练的重点、深度和方式。
(三)通过“作业下水”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练习题自己先演算一遍,就能够知道学生将会遇会遇到哪些困难,在什么地方容易发生问题,可以在讲课时加以预防与解决。
(四)“作业下水”,有利于精选习题。教师布置的作业,所以不能切合学生实际,就是由于备课没备作业。而“作业下水”,就可以提高习题的质量,精简一些用处不大的练习与习题。
(五)“作业下水”,可以减轻师生负担。通过教师演算,就可以比较准确地估计到学生做作业需用的时间,从而使作业分量适当,学生负担合理,教师还可以根据题目难易,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而在检查与批改作业时负担也轻。
(六)“作业下水”,可以把最好的解题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一道题往往有多种解法,教师通过亲自实践,就可以从多方而启发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就可以指导学生选择最简捷的解题途径。同时,也不致于在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面前无所适从。
最后,应该围绕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拟定一些补充练习。因为课本上的练习是统一教材,不一定适应各地区、各学校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自编一些结合实际、质量较高的补充题;有时课本的题目太少,或过于简单,为了加强这部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弥补教材的不足,也需要补充适当的练习与习题。
四、怎样钻研教材
明确目的
确定教学目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先前提,是每一课时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材中心思想的集中表现。教学过程的一切方法、步骤和内容都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因此它是钻研教材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正确地组织一切教学活动。目的性愈明确,教学效果就愈高。
有的教师对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混淆不清,甚至以为教学内容就是教学目的,不是的。所谓教学内容,就是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东西。而教学目的,是指为什么要教给学生这些内容。因此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地用教材中的标题来代替教学目的。
还有的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根据教学目的来钻研教材,还是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的?我们说,确定教学目的的具体步骤是:根据总的教学目的,即党的教育方针来研究教材;而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来确定具体的课时目的。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去钻研教材,使教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而服务。但教材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是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教育方针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决定每堂课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这就是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目的通常包括总的教育目的、学科目的、单元目的和课时目的四个方面。 总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一总的目标贯串在各个学科目的、单元目的和课时教学目的之中。
其次,还要考虑各个学科的特定的目的任务。学生学习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体育„ „ 都是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这一总的目的服务的,但各科又有其不同的特殊任务。教学目的必须体现各科的特点与具体的任务。各科的教学目的、要求与任务,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此外,还要钻研单元教材的目的。单元教材是整个教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每个单元又有其独立的意义。明确单元教材的目的,才能做到详略结合,重点突出,前呼后应,而又一线贯穿。
钻研教学目的,要把重点放在研究每一课时的教学目的上。因为,无论总的教学目的,学科教学目的,还是单元教学目的都要通过课时教学目的来实现。也就是说,总的目的与单元目的要具体地体现在每节课的教学中。
那么,怎样确定教学目的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与钻研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计划制定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提出了各年级进行基础知识、基本训练的范围。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以前,必须首先钻研教学大纲,深入体会教学大纲的精神实质,充分掌握本册教材在教学大纲
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钻研教材才有了明确的目标与可靠的依据。因为,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其次,还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来具体确定教学目的。因为,教材的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它在完成教育目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学生的、班级的情况不同,教学目的也应该不同。如果千篇一律地确定教学目的,那就既不符合教材实际,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教师对此认识不足,只是翻翻教学指导书,把
第三,确定教学目的,必须认真体会编者意图。要深入考虑编者为什么选这篇课文,前后次序为什么这样安排,选择的例题和习题要达到什么目的,等等。同时要研究这一篇课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作者写作的意图是什么,它曾经起过什么作用,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深入领会了编者和作者意图以后,目的就比较容易明确了。
第四,教学目的要明确而具体。对于每一课书、每一节课、每一个例题,每一个习题的选择,要达到什么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都要心中有数,力求具体。只有这样,才容易贯彻。如果模糊不清或流于一般,学生一堂课听下来,连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还不清楚,成效自然甚微。
第五,教学目的不仅要明确、具体,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目的,使目的落实。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处处围绕目的来进行教学。对于与教学目的无关或关系很小的内容可以不讲或略讲,对于与教学目的无关的环节可以取消。
总之,全部教材内容、全部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钻深钻透
教师钻研教材必须深透。只有深透,自己才能真懂,也才能教懂学生。有的教师为什么讲不明白,就因为自己还不真懂,
用不着教师了。学生能看懂课文,并不很难。但真正懂的程度大有不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提高学生懂的深度,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教师只有把教材钻深钻透了,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怎样才能钻深钻透呢?
(一)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要一章、一节、一句、一字地认真研究;对每一个定理、公式、法则、定律都要逐字逐句地细抠。不论是正文、例题,还是注解、习题,都应反复推敲,互相印证。古人说:
(二)要多方面进行比较。有时候同一个定律有许多种不同的陈述,同一个定理有好几种不同的证明,在深入体会、反复比较以后,就可以选择其中最恰当的一种讲述,使之既严格而又易于接受,既概括而又便于应用。
(三)多问几个为什么,知其所以然。“深”与“透”是相互促进,彼此关联的。唯有深入钻研,才能融会贯通;唯有透彻理解,才能运用自如。多备一遍,就能深入一步;多钻一次,又能钻透一层。钻深透的标志是:能够高屋建瓴,驾驭教材,而不是为教材所局限,作茧自缚。钻深透,并不意味着钻牛角尖,故弄玄才,而是要下从厚到薄、融会贯通的工夫。要能理清知识的系统,挖掘知识的本质,明确教材的来龙去脉,创造性地去掌握运用。
紧扣课本
课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离开了课本,便达不到以系统知识武装学生的目的,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紧紧围绕课本进行教学,就比较容易达到教学要求。因为,一般说来语文课文都是精选的范文,紧扣课本就宜于抓住精华,讲清基本内容;学生在学习时也有所依据,利于复习巩固。所以,教师必须重视钻研课本。
有位老教师的体会是很好的,他说:
但有的教师却不以为然,他们习惯搞烦琐哲学,以旁征博引为荣,以寻找
有洋洋大观、口若悬河才'
紧扣教材,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组织学生预习课文。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预习提纲或思考题。学生先看书,教师后讲课,不但易于使学生消化领会,而且教师可以少讲或不讲教材中的次要内容和易懂部分,使学生能集中时间和精力把主要内容学会。这样做.不但师生双方都处于主动地位,而且基本上能解决内容多时间少、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的矛盾。
(二)尊重教材,并不是死抠课本,干巴巴地讲点条条,甚至念一句、讲一句,照本宣读。课堂教学,不要脱离课本另讲一套,但也决不是教科书的简单翻扳,而是把课文的内容,经过自己的咀嚼和消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做,虽然讲授的内容仍然是书上的东西,但由于教师付出了独立的劳动,对教材体会就深,因而在讲解时史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阐明,基本内容易于为学生所掌握。一句话,就是:既不能照本宣科,简单重复;又不能脱离课本,节外生枝。
(三)提出复习题、布置作业题、拟订复习提纲,均要以课文为依据;补充教材一般不作考试的内容。
适当补充
紧扣教材,是不是就完全不能补充任何课外内容呢,是不是在任何时侯、任何情况下也不能超越课本的范围呢?当然不是的。课堂讲授,自然要有重点,然而,为了更好地阐明问题,也要求教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某些主要问题的论述有所提高、有所发挥、有所补充。这样做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他们能深入了解课文。
同时,统编教科书,一般说来,比较集中、概括。如果我们不以生动的实例、恰当的比喻、有趣的内容加以充实与描绘.讲课就会变得空洞乏味,枯澡死板,不易为学生所领会。
何况,对于教材也应“一分为二”。对它既要尊重,但也不迷信。因为,所选教材包活古今中外各方面的内容,课文中很可能有不够健康甚至错误的成分,如果和盘托出,对不恰当的东西不去说明,对错误的东西不去纠正,那就势必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而使学生中毒。
但是,补充教材,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目的性要明确。补充材料是为了把教材中的基本内容与重点问题剖析透彻,并正确解决教材水平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离开这个目的去补充材料,就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第二,补充教材,必须防止材料的堆砌。有的教师总想一次“讲深讲透”,因而不厌其详地补充课外材料,加深教学内容,唯恐学生知其一,不知其二。以为自己讲得越全面、越细致,学生学得就越容易。其实,恰恰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听课,不是印象模糊,便是一览无余。它从根本上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掌握知识,要有一个反复领会、反复练习、逐步加深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想一口就吃成个胖子,反而弄得消化不良,事与愿违。 扩大知识
教师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一般说来,课本或讲义固然是一门课程的精华。但是,如果教师的知识,仅仅止于教科书上的那一点东西,讲起课来,就很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教师只有以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这样,他在处理教材时,就能深入浅出,就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在课堂讲授时,就能够要言不烦,画龙点睛;在举例比喻时,就能够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物理学家严济慈曾经说过:“教师对他所教的每一门课程,懂得愈透彻愈深刻,就能讲得愈简单、愈清楚。”“教师讲一分,必须懂十分。”鲁迅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徜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蜜蜂如果不在百花丛中采来花粉,就酿不出蜜来;教师如果缺乏广泛的知识,也就无法提炼出精华来。人们常把成功的课,叫做“以一当十”,说明学生能从教师讲的“一”中受到许多教益,得到很多启发,学到很多知识。但是这“一”正是从“十”中来的。教师必须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从那“十”中提炼出使人感受、联想到许多东西的“一”来。教师知道得越多,懂得越透,就越能居高临下,抓住要领,把课讲得精粹、透彻。
此外,学生当中,往往闻一知二者有之,闻一知十者也有之。如果教师只限于课本上的那点知识,当然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学生往往还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他们感到新奇的和不解的问题,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对学生的疑难作出正确的、圆满的解答。
时代在前进,学生的认识在提高,知识的领域在扩展。一个教师,不管知识水平多高,经验多丰富,都不应该满足,都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扩大和充实自己的知识。
所谓组织教材,就是要把一堂课的全部内容,按照教学过程的特点组织起来。也就是说,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对教材进行组织与安排,使之成为学生便于接受的东西
组织、安排好教材,就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材是按照科学知识的逻辑性或事物发展的顺序写成的。但干巴巴地按照课文顺序讲授,会使学生听之生厌。例如,讲课文,总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释祠、朗读、串讲、分析、总结那一套,学生的积极性就不高。反之合理加以组织,学生就会兴趣高涨。
对于组织教材的要求是:
(一)组织教材,要求分清哪些是基本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常常是由于对前面的基本内容没有搞懂,没有掌握,到后面就越来越难。例如数学,只用到一个定理或公式的题目,往往觉得容易;要是同时用到几个定理或公式的题目,就觉得很难。如果我们把比较容易的、浅显的、简单的内容都掌握得非常熟练,遇到难题也会变得容易起来。因为所谓难题,不过是容易的、简单的问题综合在一块罢了。因此,必须把基本内容放在首要地位,配以必要的例题、习题、演示、实验,使他们对基本内容有反复思考、反复练习的机会,从而达到透彻理解、彻底掌握的目的。
(二)要重点突出。重点可以是最基本的内容,也可以是最典型的内容。突出解决了重点内容,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一把钥匙,一般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三)在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的同时,要注意整个教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要线索清晰,前后衔接;要考虑与前已讲部分有哪些联系,为后面教材作哪些准备;既要使-个问题成为前一个问题的必然结果,又成为后一个问题的必要前提。要使整个一节课成为层层深入,一气呵成的一个整体。这样由浅入深,由因到果,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就可以收到因势利导、水到渠成之效。
(四) 组织处理教学内容,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只有通过实际调查,才能真正作到正确取舍教学内容。轻其所轻、重其所重,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达到处理教材的要求。而处理好教材,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五) 对于教材处理,要做好全面安排。对于教材的分量、深度、广度、难度、进度以及要达到的程度,都要全面考虑,通盘安排。在进度上不要前紧后松,或者前松后紧(可留一点机动时间),以便在
总之,教师对整门课程的内容,应该在脑子里有一幅来龙去脉的鲜明图景。纵横联系,难点关键,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配合,学生学完各个基本内容后所应达到的水平,教师都应了然于胸。这样,在讲课时就能左右逢源、前后呼应。 熟练掌握
教师对于所教的教材,不仅要深刻理解,而且要熟练掌握。熟练掌握了教材,才能在讲课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熟”的标志,是看教材是否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教材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了,讲课时自然会信心百倍,声色俱备;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兴趣倍增。如果教师讲课时结结巴巴,一会儿看教案,一会管学生,必然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学生也就索然寡味,无精打采。
“熟”,就得把教材中的基本内容记得滚瓜烂熟。这样讲课时才能信手拈来,既能腾出时间让学生多练,又能有余力进行组织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五、怎样制定课时教学计划(教案、学案)
备课的直接产物和表现形式是课时计划(教案)。编写课时计划是教师备课的结晶,是进行教学的依据。课时计划的执行,使我们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目的性;使我们能科学地、精密地分配课堂的每一分钟时间。
课时计划(教案)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一)年级班级
(二)章节课题
(三)教学目的(包括思想教育、培养能力)
(四)课堂类型
(五)学生实际
(六)教具准备〔 包括板书板画设计〕
(七)教学步骤
(八)教学要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训练、重点、难点、关键等)
(九)复习巩团
(十)作业要求(包括课堂练习)
(十一)教学方法(包括参观,讨论、实验、实习、现场教学、实践活动等等)
(十二)时间安排
(十三)效果检查
(十四)教学反思
教案,并不是课文的抄录,也不是所有参考资科的掺和,而是教师对课文和各种资料进行创造加工的成果。在教案中,不仅应该使讲课重点鲜明突出,讲授内容深刻系统,而且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深度广度;在教案中,还要考虑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安排教学内容,而且要组织好全部教学过程。课时计划考虑得越细致、越具体,越周到,上起课来就越主动、越生动、越活泼,越有成效。所以上课前写好教案是全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有的教师认为制定课时计划(教案)没有多大必要。他们说“教师上课,只要能熟悉教材,把课讲得生动活泼就行,写不写教案没有多大关系。“还有的教师认为“写教案是烦琐哲学,会束缚手脚”还有的教师上课前临时抓起教材看一看,准备讲到哪,在教本上做个记号就完事,这是不对的。一位教师深有体会地说:“写教案最大的好处是,整理思想,加强计划,加深备课。它不仅能严密课堂教学过程,便上课时胸有成竹,讲课时从容不迫.而且有助于更好地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一个阶段我也试验不写教案行不行,结果不行。常有‘准备不周’,‘仓促上阵’,‘手忙脚乱’的感觉,更谈不到有计划通地开展教学改革了。”
当然,我们要反对那种不求实效的形式主义和烦琐哲学。如果写教案仅仅是从课本中抄抄摘摘,把参考书上的东西拼拼凑凑,这种教案自然是不必写的。因为它脱离飞跃发展的客观形势,脱离日新月异的教学内容和校校不同、班级不同、
人人不同的学生实际;同时,这种拼凑得来的教案,由于自己根本没有理解和消化,也就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每一门课程都有教科书或者讲义,但是教科书和讲义都不能代替教案。因为教案不仅仅是对教科书的阐述,充实与提高,而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当然,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花在吃透教材和学生实际上,而不是花在写教案上。但是钻研教材的成果应该反映在教案上。如果钻研的结果毫无记载,那就是准备不周。
至于如何写法,这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不同教师的经验、水平和不同的学生实际来写。可详(详不等于烦琐)、可略(略不等于凑几个条条);有的体现一节课的全部安排,有的只用写出几个主要问题。总之,是从实效出发,不强求一律,不搞形式主义。
就一般情况来说,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对新老教师的教案应由于不同的要求。对于新教师和经验少的教师,不妨多写点,写详细一点。这对于新教师是一种基本功。备课时,多花点功夫,在教学过程中就省力得多。因为,写一写就是整理材料和思想,只有写出来,才能说得更系统,更清楚。对于老教师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说可以少写点,写得简略一些。因为他们对教学程序已十分熟练,教案尽管写得不多,但讲起课来自能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不过也不能不写教案;而对于比较生疏或复杂的教材,也应该写得详细一点,以免丢三落四,挂一漏万。
(二)应该首先想好,而不是急于写好。例如,如何引入新课,如何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取哪些步骤,采用何种方法,运用哪些教具,从而把整个课堂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都应该事先想好,先想好以后,就可以避免随手拈来、信口开河的毛病;才可以防止离题千里、堆砌材料的缺陷。只要想得多,才能写得好;只有想得深,才能写得少,写得精。
(三)必须反对教案中的烦琐哲学。教案的形式与内容,要根据实际需要,不必强求一律。有些内容可以直接写在课本上(像语文课文中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生字注音、词语解释等),有些教材比较简单,而教师又很熟悉,那就可以在课本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而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在教案上。这样教案就可以写得比较简要了。如果教案写得过多、过繁,势必影响钻研教材、课外辅导、批改作业、调查研究和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间,结果适得其反。
学校领导应该正确对待教案的
(四)教案要力争提前写好。这样做的好处是(1)教师主动,能进一步根据课时计划的需要做好各项课前准备;(2)有较充裕的时间,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修改、补充;(3)不致于因其他活动而措手不及。
(五)要不断修改、完善教案。教完一节课、一课书,就应该及时检查教学效果,把学生的反映、自己的心得简要记录下来,并提出改进意见,作为下一堂课或下一学期教学的参考。
教案分析:
第七课 关注旱灾,关注西南
小雨滴的运动
——动作补间动画
一、学习者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动画基本原理,熟悉了Flash界面,初步掌握了Flash的基本操作,为本节课进一步学习Flash关键帧动画中的动作补间动画制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与传统的逐帧动画相比,Flash动画特点是关键帧动画,而关键帧动画又分为两大类:动作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本节课关键帧的动画实例——“沿直线运动的小球”是 “动作补间动画”制作中最基础的部分,由它可以派生出很多类的动画。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关键帧动画的概念 过渡帧与空白帧
难点:元件的运用,关键帧、过渡帧、空白帧的区别,逐帧动画与关键帧动画的比较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Flash制作动画的特点——关键帧动画(补间动画) ② 理解过渡帧与空白帧 ③ 掌握动作补间动画的创建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制作“小雨滴运动”关键帧动画,初步学会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② 分析“小雨滴运动”动画,理解关键帧动画、过渡帧与空白帧的概念 ③ 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熟练图形元件的建立、使用与修改(大小、方向、颜色)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制作“小雨滴运动”动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感情。
②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意识,通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FLASH的动画原理,初步掌握了FLASH的简单操作,如对象的缩放、变形、旋转,元件的创建等。因此,本节课内容——关键帧动画,结合前面学生学习的内容,可以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采用“演-讲-练”和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操作任务作去理解关键帧动画、过渡帧与空白帧等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1、 硬件环境:多媒体教室。
2、 软件环境:教学控制软件,Flash软件,西南旱灾的视频,学习材料PPT文件,下雨的动画文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由于这节课是动画制作的第一课,学生没有任何基础,所以教师先演示“小雨滴运动”关键帧动画,然后学生模仿教师操作,制作“小雨滴运动”关键帧动画,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初步学会关键帧动画制作的方法。小雨滴图形元件的建立与使用方法(基本任务),知道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过程(提高任务),最后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设置补间属性面板,制作形象的雨滴下落场景,完成拓展任务。 2、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板书以PPT形式投影,充分体现信息技术课堂的魅力。
(隶属关系,重点、难点的多少,次序)
教学设计(教案)的一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