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西 /财 /经 /大 /学 /学 /报 2012 年 5 月 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May. , 2012第 34 卷 第 2 期 Vol . 34 No. 2 新医改政策对医科学生就业的影响 裴丰庭,齐玉龙 ( 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 文章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新医改实施以来蚌埠医学院 2009 届、 2010 届和 2011 届实际上班的部分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 认为新医改政策的颁布实施总体上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医学生就业, 但某些方面所带来的挑战与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灰色关联度理论; 新医改; 医科学生; 就业 一、 对象与方法 20. 2 ( 43∶ 214) 。因此,医学生应积极学习领会新医改政 1. 对象 蚌埠医学院 2009 届、 2010 届、2011 届各专业实 策, 勇于拓展自己的就业领域( 见表 2) 。际上班的部分毕业生( 注: 读研、 出国留学、 西部志愿者等均 表2 就业行业调查不列入调查对象范
围) 。 所占百分比( ) 2. 方法 采用对 6 个专业( 临床医学、 护理学、 医学检验 就业行业调查 就业时期望 实际就业情况学、 医学影像学、 药学、精神医学) 的三届毕业生, 每届每个专业分别整群随机抽样 1 个班的方法, 18 个班 562 名实际 对 传统医疗卫生行业 83. 1 75. 2上班的学生进行实地走访并问卷调查或邮寄调查问卷( 注: 相近或相邻行业 12. 4 18. 0抽取的书面问卷调查对象详
细的工作信息由我校就业指导 其他行业 4. 5 7. 8中心提供) , 书面问卷的题目设置为单项选择、 多项选择。共回收问卷 519 份, 回收率为 92. 3 ,其中有效问卷 491 份, 有 5. 就业薪酬调查。问卷调查告诉我们, 在就业薪酬方效率为 94. 6 , 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面, 3 的毕业生期望 1000—1999 元, 9 的毕业生期 42. 33. 二、 结果与分析 而 望 2000—2999 元, 用 人 单 位 所 给 的 实 际 薪 酬 是 1000— 1. 一般状况。在 491 份有效问卷中, 2009 届毕业生 121 1999 元占 62. 5 ,
2000—2999 元占 23. 7 , 3000 元以上占份、 2010 届毕业 生 156 份、 2011 届 毕 业 生 214 份; 男 生 285
12. 7 ( 注: 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用人单位) , 其中 2009 届、份, 58. 1 , 占 女生 206 份, 41. 9 ; 临床医学专业 97 份, 占 2010 届、 2011 届毕业生中期望薪酬在 3000 元以上的比例分占 19. 8 、 占 护理学专业 87 份, 17. 7 、 医学检验学专业 85 别为当 年 有 效 问 卷 的 23 ( 28 ∶ 121 ) 、 3 ( 30 ∶ 156 ) 、 19. 占份, 17. 3 、 占 医学影像学专业 85 份, 17. 3 、 药学专业 18. 0 ( 39∶214) 。这说明随着就业压力增大, 医学生整体的 占72 份, 14. 7 、 占 精神医学专业 65 份, 13. 2 。 薪酬期望值趋于理性化, 更接近现实( 见表 3) 。 当 2. 就 业 地 域 调 查。调 查 数 据 表 明,
初 在 找 工 作 时 表3 就业薪酬调查74. 7 的毕业生期望到大、 中小城市就业( 大城市占 27. 3 , 所占百分比( )中小城市占 47. 4 ) ; 准备去县及以下基层就业的占25. 3 , 就业薪酬调查( 元)这其中仅有 3. 4 的毕业生愿意去真正的基层( 乡镇、 社区、 就业时期望 实际薪酬情况村) 就业, 且去村就业为 0。但是他们的实际就业情况是只 1000 以下 4. 3 1. 1有 45. 1 的毕业生如愿在大、 中小城市工作( 大城市10. 5 , 1000—1999
42. 3 62. 5中小城市 34. 6 ) ; 县及以下基层吸纳了多达54. 9 的毕业 2000—2999 33. 9 23. 7生( 县城 42. 3 , 乡镇与社区 12. 6 , 0) , 村 其中 2009 届、2010 届、 2011 届毕业生中到基层工作的比例分别为当年有 3000 以上 19. 5 12. 7效问卷的 47. 1 ( 57∶121) 、 7 ( 79∶156) 、 4 ( 134 ∶ 50. 62.214) 。这证明一方面医学生的就业地域选择仍倾向于条件 三、 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分析新医改政策对医学生就业好的大、 中小城市, 另一方面新医改政策正在逐步发力( 见表 状况的影响1) 。 通过以上调查的有关数据可知新医改政策对医学生就 表1 就业地域调查 业产生了许多影响, 但影响的程度还不清楚。下面运用灰色 所占百分比( ) 系统关联度理论定量分析医学生就业率与医学生到基层就 就业地域调查 业比例, 医学生到私营、 民营、 外资等单位就
业的比例, 医学 就业时期望 实际就业情况 生到医疗卫生相近或相邻行业就业的比例以及医学生就业 大城市 27. 3
10. 5 期望薪酬的比例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具体过程如下: 中小城市 47. 4 34. 6 设系统行为序列 X i ( x i ( 1) ,i ( 2) , x ……x i ( n ) ) ,i 0, 县城 21. 9 42. 3 2, 1, … m 乡镇与社区 3. 4 12. 6 1. 求出各个序列的初值像。令 X i’ X i / x i ( 1) ( x i’( 1) ,i’( 2) , x ……x i’( n ) ) ,i 0, 村 0 0 2,… m 1, 2. 求差序列。记 3. 就业单位调查。调查显示, 受传统观念影响, 绝大部 △ i ( k ) ∣ x0’( k ) - x i’( k ) ∣,△ i ( △ i ( 1) ,△ i ( 2) , ,分医学生仍首选到国有单位工作 “就业时期望” 85. 1 , 达 …△ i ( n ) ) ,i 1, 2,… m“实际就业情况” 76. 4 ; 但在医改新政下私营、 是 民营、 外 3. 求二极最大差与最小差。记 ,资等单位对医学生的吸引力正逐步增强 “就业时期望” 的比 M max max △ i ( k ) ,m min min △ i ( k )例与 “实际就业情况” 的比例分别为 2. 3 与 8. 5。“实际 i k i k 中,就业情况” 当年到私营、 民营、 外资等单位就业的 2009 届
4. 求关联系数的比例为有效问卷的 8. 1 ( 10∶121) , 2010 届为 8. 9 ( 14∶ γ0i ( k ) ( m εM) / ( △ i ( k ) εM) , 其中 ε 在( 0, 之 1)156) ,2011 届为 8. 4 ( 18∶214) 。 间,是分辨系数, 其作用是削
弱最大绝对差因过大而失真的 4. 就业行业调查。从调查结果看, 传统医疗卫生行业仍 影响, 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通常取 0. 5。 两然是医学 生 就 业 的 主 战 场, 个 指 标 的 比 例 是 83. 1 和 1, k 0, 2…n, 0, 2… 1,75. 2 ; 而有意去相近或相邻行业找工作的只有 12. 4 , 尽 5. 计算关联度管最终有 18. 0 的毕业生选择了这些行业, 此比例在新医改 1 n实施中依然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2009 届的比例为当年有效 γ0i ∑ γ ( k ) , 其中 1, 2,…m n k 1 0i问卷的 15 ( 18∶121) , 2010 届为 17 ( 27∶156) , 2011 届为 以就业率为系统特征序列, 就业地域、 ( 下转第 124 页) 122 山 /西 /财 /经 /大 /学 /学 /报 2012 年 5 月 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May. , 2012第 34 卷 第 2 期 Vol . 34 No. 2康晶、 戴秀英二位校级讲课名师为核心, 以陈丽霞、李燕二位 的“理工 金融” 型的复合人才。校级讲课标兵为后备力量的学历、 职称、年龄结构合理高水 2013 年计划开设工商管理和会计学 “二学位”教育。经平的优秀师资队伍。可以说, 目前该专业群在省内处于一流 过两到三年时间, 逐渐使我校的 “理工 经管” 型复合人才种水平。 类更多, 形式更加多样化, 内容更加丰富。 会计学与金融工程两个专业群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有序 ( 三) 拓展专业群功能,夯实专业群发展路径进行之中。预计到 “十
二五”末期,上述二个专业群也能达到 1. 进一步突出以工商管理、 金融工程、 会计学专业核心,省内一流水平。 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协调发展专业体系, 办成三个在省内具
三 “十二五” 、 期间经管学院本科专业群建设构想 有较高知名度、 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每一专业群都建成至 ( 一) 拓展专业群功能, 在理工科专业建立经管类“引导 少一个省级特色专业、 一个校级教学团队。其他专业达到省性”知识体系 内中上游水平, 每个专业都能有一门以上省级精品课, 一门 对于高校理工科专业而言, 尽管所培养的学生日后大多 以上校级精品课。数将从事技术活动, 但现代企业中的生产技术活动并不是独 2. 进一步完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强化 “模拟立存在的, 而是和营销、财务、 质量等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 与仿真” 教学模式, 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以及考核环节中注的。因此, 经管学院通过修改相关培养方案, 增加理工科专 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业经管类课程选修数量和实践机会, 力争在有限的培养时间 3. 进一步多渠道筹措资金, 建起功能多样、 资源共享型里, 能在理工科大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经管类 “引导性”知识体 的经管实验教学中心。计划组建区域国际商务职业技能培系。 训中心, 进行产学研合作, 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建设企 一方面, 当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到一定程度 业业务流程管理仿真实训系统, 既满足国
际商务专业群及经后,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技术驱动型的创业设计。这时, 相关 济管理系其他专业群实验实训的需要, 同时又是一个辐射面的经管专业知识就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起创业规划的整 广、实施效果好、 资源共享性强的教学实验项目。体框架, 形成创业成就感, 激发他们的创业意愿和更系统的 4. 进一步保持专业群的更新。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反创业能力培育; 另一方面, 伴随学生社会经验、 人生阅历的丰 馈体系, 对历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同时建立教师富,相关知识将引导理工科科学生进入更加系统的经济管理 下企业调研专业需求制度, 作为对专业群进行评价更新的依理论领域, 培养出更高级别的复合型人才。 据。 因此, 我们为理工科专业学生制定的培养目标, 使得理 〔 参 考 文 献 〕工科学生能够尽快地掌握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经营意识、 创业能力和管理素质, 并将其与理工科专业教育 〔 单嵩麟, 1〕 潘立本. 地方多科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相融合, 能运用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相关问题, 从 实践与思考〔 . 中国高教研究, J 〕 ( 2006, 3) .而为造就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 应智国. 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2〕 ( 二) 拓展专业群功能, 建立“理工 经管” 型复合型人 〔 . 教育与职业, J 〕 ( 2006, 14) .才培养基地 〔 何 静.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
构建 3〕 — 经管学院计划通过 “二学位” 教育方式, 将我校的一部分 “平台 模块” 专业群课程体系〔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 〕理工科专业学生, 培养成具有理工科背景的, 基础扎实、知识 ( 职业教育) , ( 2009, 1) .面广、 专业交融、 素质全面、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理工 经 〔 周杏鹏等. 注重整体优化 , 4〕 突出能力培养〔 . 高等 J 〕管”型复合人才。 .
山 /西 /财 /经 /大 /学 /学 /报 2012 年 5 月 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May. , 2012第 34 卷 第 2 期 Vol . 34 No. 2 新医改政策对医科学生就业的影响 裴丰庭,齐玉龙 ( 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 文章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新医改实施以来蚌埠医学院 2009 届、 2010 届和 2011 届实际上班的部分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 认为新医改政策的颁布实施总体上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医学生就业, 但某些方面所带来的挑战与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灰色关联度理论; 新医改; 医科学生; 就业 一、 对象与方法 20. 2 ( 43∶ 214) 。因此,医学生应积极学习领会新医改政 1. 对象 蚌埠医学院 2009 届、 2010 届、2011 届各专业实 策, 勇于拓展自己的就业领域( 见表 2) 。际上班的部分毕业生( 注: 读研、 出国留学、 西部志愿者等均 表2 就业行业调查不列入调查对象范
围) 。 所占百分比( ) 2. 方法 采用对 6 个专业( 临床医学、 护理学、 医学检验 就业行业调查 就业时期望 实际就业情况学、 医学影像学、 药学、精神医学) 的三届毕业生, 每届每个专业分别整群随机抽样 1 个班的方法, 18 个班 562 名实际 对 传统医疗卫生行业 83. 1 75. 2上班的学生进行实地走访并问卷调查或邮寄调查问卷( 注: 相近或相邻行业 12. 4 18. 0抽取的书面问卷调查对象详
细的工作信息由我校就业指导 其他行业 4. 5 7. 8中心提供) , 书面问卷的题目设置为单项选择、 多项选择。共回收问卷 519 份, 回收率为 92. 3 ,其中有效问卷 491 份, 有 5. 就业薪酬调查。问卷调查告诉我们, 在就业薪酬方效率为 94. 6 , 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面, 3 的毕业生期望 1000—1999 元, 9 的毕业生期 42. 33. 二、 结果与分析 而 望 2000—2999 元, 用 人 单 位 所 给 的 实 际 薪 酬 是 1000— 1. 一般状况。在 491 份有效问卷中, 2009 届毕业生 121 1999 元占 62. 5 ,
2000—2999 元占 23. 7 , 3000 元以上占份、 2010 届毕业 生 156 份、 2011 届 毕 业 生 214 份; 男 生 285
12. 7 ( 注: 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用人单位) , 其中 2009 届、份, 58. 1 , 占 女生 206 份, 41. 9 ; 临床医学专业 97 份, 占 2010 届、 2011 届毕业生中期望薪酬在 3000 元以上的比例分占 19. 8 、 占 护理学专业 87 份, 17. 7 、 医学检验学专业 85 别为当 年 有 效 问 卷 的 23 ( 28 ∶ 121 ) 、 3 ( 30 ∶ 156 ) 、 19. 占份, 17. 3 、 占 医学影像学专业 85 份, 17. 3 、 药学专业 18. 0 ( 39∶214) 。这说明随着就业压力增大, 医学生整体的 占72 份, 14. 7 、 占 精神医学专业 65 份, 13. 2 。 薪酬期望值趋于理性化, 更接近现实( 见表 3) 。 当 2. 就 业 地 域 调 查。调 查 数 据 表 明,
初 在 找 工 作 时 表3 就业薪酬调查74. 7 的毕业生期望到大、 中小城市就业( 大城市占 27. 3 , 所占百分比( )中小城市占 47. 4 ) ; 准备去县及以下基层就业的占25. 3 , 就业薪酬调查( 元)这其中仅有 3. 4 的毕业生愿意去真正的基层( 乡镇、 社区、 就业时期望 实际薪酬情况村) 就业, 且去村就业为 0。但是他们的实际就业情况是只 1000 以下 4. 3 1. 1有 45. 1 的毕业生如愿在大、 中小城市工作( 大城市10. 5 , 1000—1999
42. 3 62. 5中小城市 34. 6 ) ; 县及以下基层吸纳了多达54. 9 的毕业 2000—2999 33. 9 23. 7生( 县城 42. 3 , 乡镇与社区 12. 6 , 0) , 村 其中 2009 届、2010 届、 2011 届毕业生中到基层工作的比例分别为当年有 3000 以上 19. 5 12. 7效问卷的 47. 1 ( 57∶121) 、 7 ( 79∶156) 、 4 ( 134 ∶ 50. 62.214) 。这证明一方面医学生的就业地域选择仍倾向于条件 三、 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分析新医改政策对医学生就业好的大、 中小城市, 另一方面新医改政策正在逐步发力( 见表 状况的影响1) 。 通过以上调查的有关数据可知新医改政策对医学生就 表1 就业地域调查 业产生了许多影响, 但影响的程度还不清楚。下面运用灰色 所占百分比( ) 系统关联度理论定量分析医学生就业率与医学生到基层就 就业地域调查 业比例, 医学生到私营、 民营、 外资等单位就
业的比例, 医学 就业时期望 实际就业情况 生到医疗卫生相近或相邻行业就业的比例以及医学生就业 大城市 27. 3
10. 5 期望薪酬的比例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具体过程如下: 中小城市 47. 4 34. 6 设系统行为序列 X i ( x i ( 1) ,i ( 2) , x ……x i ( n ) ) ,i 0, 县城 21. 9 42. 3 2, 1, … m 乡镇与社区 3. 4 12. 6 1. 求出各个序列的初值像。令 X i’ X i / x i ( 1) ( x i’( 1) ,i’( 2) , x ……x i’( n ) ) ,i 0, 村 0 0 2,… m 1, 2. 求差序列。记 3. 就业单位调查。调查显示, 受传统观念影响, 绝大部 △ i ( k ) ∣ x0’( k ) - x i’( k ) ∣,△ i ( △ i ( 1) ,△ i ( 2) , ,分医学生仍首选到国有单位工作 “就业时期望” 85. 1 , 达 …△ i ( n ) ) ,i 1, 2,… m“实际就业情况” 76. 4 ; 但在医改新政下私营、 是 民营、 外 3. 求二极最大差与最小差。记 ,资等单位对医学生的吸引力正逐步增强 “就业时期望” 的比 M max max △ i ( k ) ,m min min △ i ( k )例与 “实际就业情况” 的比例分别为 2. 3 与 8. 5。“实际 i k i k 中,就业情况” 当年到私营、 民营、 外资等单位就业的 2009 届
4. 求关联系数的比例为有效问卷的 8. 1 ( 10∶121) , 2010 届为 8. 9 ( 14∶ γ0i ( k ) ( m εM) / ( △ i ( k ) εM) , 其中 ε 在( 0, 之 1)156) ,2011 届为 8. 4 ( 18∶214) 。 间,是分辨系数, 其作用是削
弱最大绝对差因过大而失真的 4. 就业行业调查。从调查结果看, 传统医疗卫生行业仍 影响, 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通常取 0. 5。 两然是医学 生 就 业 的 主 战 场, 个 指 标 的 比 例 是 83. 1 和 1, k 0, 2…n, 0, 2… 1,75. 2 ; 而有意去相近或相邻行业找工作的只有 12. 4 , 尽 5. 计算关联度管最终有 18. 0 的毕业生选择了这些行业, 此比例在新医改 1 n实施中依然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2009 届的比例为当年有效 γ0i ∑ γ ( k ) , 其中 1, 2,…m n k 1 0i问卷的 15 ( 18∶121) , 2010 届为 17 ( 27∶156) , 2011 届为 以就业率为系统特征序列, 就业地域、 ( 下转第 124 页) 122 山 /西 /财 /经 /大 /学 /学 /报 2012 年 5 月 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May. , 2012第 34 卷 第 2 期 Vol . 34 No. 2康晶、 戴秀英二位校级讲课名师为核心, 以陈丽霞、李燕二位 的“理工 金融” 型的复合人才。校级讲课标兵为后备力量的学历、 职称、年龄结构合理高水 2013 年计划开设工商管理和会计学 “二学位”教育。经平的优秀师资队伍。可以说, 目前该专业群在省内处于一流 过两到三年时间, 逐渐使我校的 “理工 经管” 型复合人才种水平。 类更多, 形式更加多样化, 内容更加丰富。 会计学与金融工程两个专业群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有序 ( 三) 拓展专业群功能,夯实专业群发展路径进行之中。预计到 “十
二五”末期,上述二个专业群也能达到 1. 进一步突出以工商管理、 金融工程、 会计学专业核心,省内一流水平。 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协调发展专业体系, 办成三个在省内具
三 “十二五” 、 期间经管学院本科专业群建设构想 有较高知名度、 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每一专业群都建成至 ( 一) 拓展专业群功能, 在理工科专业建立经管类“引导 少一个省级特色专业、 一个校级教学团队。其他专业达到省性”知识体系 内中上游水平, 每个专业都能有一门以上省级精品课, 一门 对于高校理工科专业而言, 尽管所培养的学生日后大多 以上校级精品课。数将从事技术活动, 但现代企业中的生产技术活动并不是独 2. 进一步完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强化 “模拟立存在的, 而是和营销、财务、 质量等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 与仿真” 教学模式, 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以及考核环节中注的。因此, 经管学院通过修改相关培养方案, 增加理工科专 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业经管类课程选修数量和实践机会, 力争在有限的培养时间 3. 进一步多渠道筹措资金, 建起功能多样、 资源共享型里, 能在理工科大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经管类 “引导性”知识体 的经管实验教学中心。计划组建区域国际商务职业技能培系。 训中心, 进行产学研合作, 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建设企 一方面, 当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到一定程度 业业务流程管理仿真实训系统, 既满足国
际商务专业群及经后,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技术驱动型的创业设计。这时, 相关 济管理系其他专业群实验实训的需要, 同时又是一个辐射面的经管专业知识就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起创业规划的整 广、实施效果好、 资源共享性强的教学实验项目。体框架, 形成创业成就感, 激发他们的创业意愿和更系统的 4. 进一步保持专业群的更新。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反创业能力培育; 另一方面, 伴随学生社会经验、 人生阅历的丰 馈体系, 对历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同时建立教师富,相关知识将引导理工科科学生进入更加系统的经济管理 下企业调研专业需求制度, 作为对专业群进行评价更新的依理论领域, 培养出更高级别的复合型人才。 据。 因此, 我们为理工科专业学生制定的培养目标, 使得理 〔 参 考 文 献 〕工科学生能够尽快地掌握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经营意识、 创业能力和管理素质, 并将其与理工科专业教育 〔 单嵩麟, 1〕 潘立本. 地方多科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相融合, 能运用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相关问题, 从 实践与思考〔 . 中国高教研究, J 〕 ( 2006, 3) .而为造就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 应智国. 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2〕 ( 二) 拓展专业群功能, 建立“理工 经管” 型复合型人 〔 . 教育与职业, J 〕 ( 2006, 14) .才培养基地 〔 何 静.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
构建 3〕 — 经管学院计划通过 “二学位” 教育方式, 将我校的一部分 “平台 模块” 专业群课程体系〔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 〕理工科专业学生, 培养成具有理工科背景的, 基础扎实、知识 ( 职业教育) , ( 2009, 1) .面广、 专业交融、 素质全面、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理工 经 〔 周杏鹏等. 注重整体优化 , 4〕 突出能力培养〔 . 高等 J 〕管”型复合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