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气检验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7445-87 氢 气 检 验 方 法 本标准适用于氢气的检验,规定了氢气含量及氧、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水分等 杂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1 氢含量的测定 氢的体积百分含量(c)用差减法计算求得,按式(1)计算:
式中:c1--氧的体积含量,ppm; c2--氮的体积含量;ppm; c3--一氧化碳的体积含量,ppm; c4--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ppm; c5--甲烷的体积含量,ppm。 2 氧和氮含量的测定 2.1 方法和原则 采用变温浓缩色谱技术, 以热导检测器检测。 首先使被测组分在液氮温度下的浓缩柱上定量 吸附,然后升温定量脱附,再经色谱柱分离后检测。被测组分进入热导检测器引起桥路阻值 的变化与氧、氮含量成比例,由此可定氧、氮含量。 2.2 仪器
气相色谱仪及配套的浓缩进样装置, 其示意流程图的如附录 A 中图 A1 所示。 要求仪器对氧、 氮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不高于 4ppm、 8ppm。 色谱仪的安装和调试及浓缩操作按规定要求 进行。 2.3 测定条件 a. 检测器:热导池; b. 桥路电流:150~200mA; c. 载气纯度:不低于 99.999%的高纯氢,应符合 GB 7445-87《氢气》要求; d. 载气流速:40~60ml/min e. 浓缩时样品流速:1.0~1.5ml/min; f. 色谱柱:长 100cm,内径 3mm,内装活化后的 40~60 目 5分子筛,柱温为室温; g. 浓缩柱:长 30cm,内径 4mm,内装活化后的 40~60 目 5分子筛,吸附温度为-1 96℃(液氮浴),脱附温度为室温(水浴)。 2.4 测定步骤 2.4.1 色普仪启动 按气相色谱仪使用说明书启动仪器。开启载气,充分置换色谱系统,纯化载气,调整流速至 规定值,接通热导池电源,调整仪器各部位达测定条件,待仪器工作稳定。 2.4.2 测定 2.4.2.1 空白:关闭浓缩柱,套上液氮浴 5min 后,取下液氨浴,在室温下浴下令载气通 过浓缩柱,以记录仪上无色谱峰出现为正常:再令载气通过浓缩 ,在小心严防空气倒吸的 情况下,浓缩载气 5min,测定色谱系统空白值符合 2.3 条 c 项要求为正常。 2.4.2.2 置换: 将样品气钢瓶经采样阀及管道与仪器相连, 然后 3 次升降压并用约 20 倍以 上管道体积的样品气充分置换进入浓缩柱前的连接管和阀体,使所取样品具有代表性。
2.4.2.3 浓缩:令样品气以 1.0~1.5L/min 流速通过浓缩柱,置换 2~3min 后关闭浓缩 柱出口,然后将浓缩柱缓慢套上液氮浴,待垫气结束后打开浓缩柱出口,样品气流经湿式流 量计后放空。 样品气的浓缩体积数积数由被测组分含量和仪器灵敏度决定。 2.4.2.4 进样:浓缩完毕,关闭浓缩柱入口,取下液氨浴后在室温下浴下放掉解吸的氢, 关闭浓缩柱出口,迅速转动六通阀。令载气通过浓
缩柱将被测组分带入色谱柱,在湿式流量 计上读到样品体积数。 2.4.2.5 测量:记录各被测组分的色谱流出曲线,分别测量各组分峰面积 A1。 2.4.3 定标 用指数稀释法配制的标准气定标。定标方法见 GB4815-84《氦气检验方法》附录 C。 将标准气直接进样测定出标准气中氧和氮的色谱峰面积 A2。 标准气是以 99.999%的氢为底气,用空气经稀释配制而成的,定标时各组分的已知浓度应 与样品气浓缩后各相尖组分浓度相近。 2.4.4 纯氢的测定 纯氢中氮的测定,无需进行浓缩操作,其他步骤同上。采用 1~5ml 定体积量管接进样即可 计算方法式(2)中的 V1 和 V2 分别代表样品气和标准气的进样体积,氧的测定按 GB 628 5-86《气体中微量氧的测定 电化学法》进行。 2.5 结果处理 2.5.1 以两次平行测定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平行测定的相对偏差:超纯氢、高纯氢、 纯氢分别不大于 50%、20%、10%。 2.5.2 氢中被测组分的含量按式(2)计算:
式中:C1--样品气中被测组分的含量,ppm;
C2--标准气中被测组分的含量,ppm; A1--样品气中被测组分的峰面积,mm2; A2--标准气中被测组分的峰面积,mm2; V1--样品气浓缩体积,ml; V2--标准气进样体积,ml。 3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含量的测定 3.1 方法和原理 采用变温浓缩化色谱技术,以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首先将样品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 碳、甲烷经浓缩柱浓缩,然后经色谱柱分离,再经转化柱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转化为甲 烷,依次进入离子室,在火焰中生成离子,离子数与被测组分的含量成正比,从而定一氧化 碳、二氧化碳、甲烷的含量。 3.2 仪器 用氢焰气相色相谱仪及配套的浓缩、进样、转化等装置,其示意流程图如附录 A 中图 A2 所示。仪器对甲烷的甲低检测浓度不大于 0.2ppm,镍触媒的转化率不低于 90%。仪器的 其他条件与一般色谱仪相同。 3.3 测定条件 a. 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b. 色谱柱:长 50cm,内径 4mm,内装 40~80 目 TDX-01 型碳分子筛。柱温约 90℃; c. 浓缩柱:长 40cm,内径 4mm,内装 40~60 目变色硅胶。吸附温度-196℃(液氮浴), 脱附温度约 100℃(沸水浴); d. 转化柱:长 30cm,内径 4mm,内装 40~80 目镍触媒,转化温度为 370±10℃; e. 载气:氮气或氩气,流速 30ml/min,其中各被测组分均不大于 0.5ppm;
f. 燃气(氢气):流速 20ml/min; g. 助燃气(空气):流速 400~500ml/min; h. 转化气(氢气):流速 10ml/min。 3.4 操作步骤 3.4.1 按色谱仪使用说明书启动仪器。先开启载气,燃气及助燃气,以充分置换色谱系统。 然后接通仪器电源,调整仪器各部达测定条件,待记录仪基线稳定。 3.4.2 将样品气钢瓶经采
样阀及管道与仪器相连, 然后 3 次升降压并用约 20 倍以上管道体 积的样品气充分置换进入浓缩柱前的连接管道,使所取样品具有代表性。 3.4.3 将浓缩柱用沸水浴解析合, 令样品气以不大于 1L/min 的流速通过浓缩柱, 置换 2~ 3min 后关闭浓缩柱出口,再将浓缩柱缓慢套上液氮浴,待垫气结束后打开浓缩柱出口,样 品气经湿式流量计后放空。 样品气的浓缩体积数由被测组分含量和仪器灵敏度决定。 3.4.4 浓缩完毕,关闭浓缩柱入口,取下液氮浴,在室温下放掉的氢后关闭浓缩柱出口, 再将浓缩柱套上沸水浴, 迅速转动旋塞, 令载气通过浓缩柱将被测组分带入色谱柱和转化柱 并依次进入氢焰检测器,在湿式流量计上读取浓缩体积数。 3.4.5 记录各被测组分的色谱流出曲线,分别测量峰面积 A1。 3.4.6 采用静态法,重量法或指数稀释法配制的标准气定标。指数稀释法的标定方法见 GB 4845-84(氮气检验方法)附录 C。 将标准气直接进样测量各被测组分的色谱峰面积 A2。 标准气是以 99.999%的氢为底气,用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经稀释配制而成的,其 中各组分的已知浓度应与样品气浓缩后各相应组分浓度相近。 3.4.7 离纯氢和纯氢的测定无需进行浓缩操作。其他步骤同上,采用 1~3ml 定体积量管 直接进样。计算方法式(2)中的 V1 和 V2 分别代表样品气和标准气的进样体积。
3.5 结果处理 测定结果按 2.5 处理。 氢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的含量按式(2)计算求得。 4 水分含量的测定 水分含量采用露点法测定,按 GB 5832.2-86《气体中微量水分的测定 露点法》。 对露点低于-70℃的产品,两次平行测定的露点之差不大于 2.5℃。 附 录(略)A 气相色谱示意流程图(参考件) 图 A1 变温浓缩色谱示意流程图 图 A2 转化氢焰色谱示意流程图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提出,由化学工业部西南化工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由化学工业部光明化工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希光。
中国的标准氢气管道的流速一般限制在 8m/s,但国外氢气流速普遍较高,氢气流速多为 15m/s 左右,高的能到 20 或 25m/s,这些装置也在运行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更高的流速没有 遇到过。建议氢气流速在 15m/s 以下。
12.0.1 气体的流速有经济流速和安全流速之分,对可燃性气体主要应着眼于安全流 速。氢气具有着火能量低,与空气、氧混合燃烧和爆炸极限宽,燃烧速度快等特点,所 以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燃烧、爆炸问题应特别注意。氢与空气或与氧混合形成处于爆 炸极限范围内的可燃性混合物和着火源同时存在, 是燃烧和爆炸的两个基本条件。 为此, 应管理好可
燃烧性物质,防止氢气泄漏、逸出和积累,注意系统的密封、抑制和监视爆
炸性混合物的形成。同时要管理好着火源。着火源分自燃和外因点燃两大类。火源的形 成和性质见表 6。
氢气在管道内流动,当流速大,与管壁摩擦增强,特别是管道内含有铁锈杂质时,形成 静电火花。据美国宇航局统计的 96 次氢气事故中,氢气释放到大气与空气混合后着火 事故占 62%,静电引起的着火事故占 17.2%。多年以来,氢气管道设计中控制流速为 8m/s,本规范修订前,规定碳钢管中氢气最大流速:当压力大于 1.6 MPa 时为 8m/s, 0.1~1.6 MPa 为 12m/s;不锈钢管为 15m/s。原规范执行中一些单位询问和提供超过 规定最大流速的有关问题和情况,如扬子石化一巴斯夫公司提供,该公司相关石化装置 的氢气流速采用小于 20m/s。近年来,随着我国引进技术、设备和技术交往,许多单位 实际又突破原规范的规定流速。国内已建部分氢气管道流速见表 7。
从表 7 可见,氢气流速比修订前规定流速有所提高是可行的。为确保安全生产,应在接 地、防泄漏方面加强技术措施。随着技术、材料及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完全可以 做到的,如:管道内壁除锈至本色;碳钢管氩弧焊作底焊,防焊渣落入管道中;安装过 程中和安装后防止焊渣、铁锈遗留在管内并进行吹扫;泄漏量试验要求泄漏率以小于 O.5%为合格;室外管道接地,阀门、法兰金属线跨接,设备、管道设接地端头等。
在国家标准《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GB 16912-1997 中规定管道中氧气的最高 允许流速为:工作压力大于 0.1 小于或等于 3.0 MPa 时,碳钢 15m/s、不锈钢 25m/s; 工作压力大于 3.0 小于 10 MPa 时,不锈钢 10m/s。本次修订参考此规定对氢气最大流 速作了适当修改。 12.0.2 为避免因氢气泄漏造成燃烧和爆炸事故的发生,规定氢气管道的管材应采用 无缝钢管,不采用具有焊缝的焊接钢管、电焊钢管等。 12.0.4 法兰和垫片的选用按工作介质的压力、温度和需要密封程度确定。由于氢气 易泄漏,密封程度要求高,规定压力大于 2.5 MPa 采用凹凸式或榫槽式或梯形槽法兰。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保证氢气管道连接部位的密封,规定工作压力小于 10MPa,氢气管 道垫片采用聚四氟乙烯或金属缠绕式垫片;压力大于等于 10 MPa,垫片采用硬钢纸板或 退火紫铜板。 12.0.5 氢气是易燃易爆气体,管道应采用焊接,以防止产生泄漏。与设备、阀门连 接处允许采用法兰或丝扣连接,是因受阀门、设备本身连接方式的限制,从国内外氢气 管道敷设情况看,几乎全是采用这种方法。 丝扣连接处采用聚四
氟乙烯薄膜作填料,具有清洁、施工方便,安全性、密封性好的优 点,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普遍,可以替代以往常用的涂铅油的麻或棉丝。 12.0.6 管道穿过墙壁或楼板时,为使管道不承受外力作用并能自由膨胀及施工检修 方便,故要求敷设在套管内;套管内的管段不得有焊缝,是为了避免因有焊缝不便检查 而无法发现泄漏氢气所带来的不安全性。此外,为防止氢气漏人到其他房间引起意外事 故,故要求在管道与套管的间隙应用不燃材料填堵。 12.0.7 为防止检修其他管道时,焊渣火花落在氢气管道上发生危险,也为了防止氢 气管道发生事故时影响其他管道;又因氢气轻,极易向上扩散,所以规定氢气管道布置 在其他管道外侧和上层。 12.0.8 输送湿氢及需做水压试验的管道,因有积水、排水问题,规定管道坡度不小 于 3‰ ,并在最低点处设排水装置排水,防止排水时氢气泄漏。 12.0.9 氢气放空管设阻火器,是为了在氢气放空时,一旦雷击引起燃烧爆炸事故时 起阻止事故蔓延作用。阻火器位置以往有的设在室内,以便于维修;也有的设在室外, 利于防雷击。本条规定,应设在管口处。氢气放空管高出屋脊 1m 是为使氢气排空时, 不倒灌入室内。 压力大于 O.1 MPa 氢气放空管,为防止氢气放空时流速过大,并考虑放空管设在室外被 雨水、湿空气腐蚀产生铁锈引起放空时氢气的燃烧、爆炸事故,本条规定放空管在阻火 器后的管材应采用不锈钢管。
12.0.10 本条制定的依据是: 1 氢气站、供氢站和车间内氢气管道,为便于施工和操作维修,避免或减少泄漏时的不 安全性,规定宜沿墙、柱架空敷设。 2 为避免因氢气泄漏造成不必要的人身和国家财产的损失, 规定氢气管道不准穿过生活 间、办公室和穿过不使用氢气的房间。 3 进入用户车间设切断阀,是为便于车间管理,安全生产。一旦事故发生时,切断气源。 设流量记录累计仪表,便于车间独立经济核算。 4 氢气系统在投入使用前或者需要动火检修时, 均需以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进行系统的 吹扫置换,因此规定管道末端设放空管。 5 氢气的火焰传播速度快,一旦回火便迅速传至整个系统,后果严重。接至有明火的用 氢设备的支管上装设阻火器, 是为了在一台用氢设备出事故产生回火时不影响或尽量减 少影响其他使用点的一项安全措施,以达到安全生产。 12.0.11 本条制定的依据是: 1 氢气为易燃易爆气体, 为防止氢气管道火灾事故扩大, 故规定支架采用不燃材料制作; 2 为防止湿氢管道在寒冷地区结冻堵塞,规定采取防冻措施。一般采取管道保温或采用 不超过 70℃的热
水管伴随保温。 12.0.12 本条制定的依据是: 1 埋地敷设深度,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矿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规定。 2 土壤腐蚀性等级分为低、中、高三级,防腐层分别采用普通、加强及特加强三个等级。 各级防腐层结构见表 8。
一般情况下埋地氢气管道采用加强级防腐层。
3 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矿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中有关管线综合和绿化布置的规定。当 必须穿过热力地沟时,加设套管。规定套管和套管内的管段不应有焊缝,是为了防止氢 气泄漏进入地沟甚至窜人建筑物、构筑物内,形成氢气爆炸混合物,引起事故的发生。 4 敷设在铁路和不便开挖的道路下面的管道设套管,主要考虑到便于氢气管检修,同时 避免使氢气管道承受外力作用。套管内的管段应是无焊缝的。 5 为防止从管底到管子上部以上 300mm 范围内回填土块、石头等杂物形成空洞,一旦氢 气泄漏时,积聚形成爆炸性气体,故回填土前应在管子上部 300mm 范围内,用松散土填 平夯实或填满砂子后才可再回填土。 12.0.13 明沟敷设在电力部门应用较多,实质上是一种低架空敷设,其要求与架空敷 设相同。为确保安全,本条作了较严格的规定。 12.0.14 氢气管道能否安全运行,施工条件和施工质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 重视。目前国内现行国家标准对所有各种工业管道作出的规定具有通用性、普遍性。对 氢气管道来说,因它是易燃易爆气体,具有危险性,从安全角度需要作补充规定。本条 就是根据国内经验提出的氢气管道设计对施工及验收的要求。 1 氢气管道引起燃烧爆炸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形成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爆炸混合气;二 是有火源。为防止氢气事故的发生,必须要千方百计地消除或防止产生上述两个条件。 根据这一基本点,氢气管道中如有铁锈、焊渣等杂物时,被高速氢气流带动与管壁摩擦 容易产生火源,特别是管道内壁有毛刺、焊渣突出物时更增加碰撞起火的危险,所以应 比其他管道要求严格。 2 碳钢管焊接采用氩弧焊作底焊,是防止焊渣进入管道内的一项安全技术措施,但施工 费用增加,以往氢气管道并未这样做,为此,本条规定宜采用氩弧焊作底焊。 3 为确保氢气管道系统安全运行, 在安装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均要采取措施防止焊 渣、铁屑、可燃物等进入,否则在管道安装完毕再来检查和消除是十分麻烦、十分困难 的,不易彻底清除于净。为此,规定应采取措施,防止焊渣等进入管内。 4 氢气管道强度试验、气密性试验和泄漏量试验是检验施工安装最终质量的重要手段, 为统一标准制定本条。 一般管道强度试验以液压进行
,考虑到液压试验后,水分除去很困难,易使管道内壁产 生锈蚀,影响安全运行。为此,规定对压力小于 3.O MPa 的氢气管道做气压强度试验; 对压力大于等于 3.0 MPa 的管道,为了安全,采用水压强度试验。以气压做强度试验时, 应制定严密的安全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气密性试验一般管道按工作压力进行,考虑到氢气渗透性强,为防止泄漏,按照现行国 家标准《钢制压力容器》规定的气密性试验压力,规定为 1.05P。
对泄漏量试验合格的泄漏率规定,是根据氢气渗透性强的特性,经国内多年实践证明可 行,并符合安全要求。泄漏率可按下列计算方法进行: 当氢气管道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 300mm 时:
氢气检验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7445-87 氢 气 检 验 方 法 本标准适用于氢气的检验,规定了氢气含量及氧、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水分等 杂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1 氢含量的测定 氢的体积百分含量(c)用差减法计算求得,按式(1)计算:
式中:c1--氧的体积含量,ppm; c2--氮的体积含量;ppm; c3--一氧化碳的体积含量,ppm; c4--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ppm; c5--甲烷的体积含量,ppm。 2 氧和氮含量的测定 2.1 方法和原则 采用变温浓缩色谱技术, 以热导检测器检测。 首先使被测组分在液氮温度下的浓缩柱上定量 吸附,然后升温定量脱附,再经色谱柱分离后检测。被测组分进入热导检测器引起桥路阻值 的变化与氧、氮含量成比例,由此可定氧、氮含量。 2.2 仪器
气相色谱仪及配套的浓缩进样装置, 其示意流程图的如附录 A 中图 A1 所示。 要求仪器对氧、 氮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不高于 4ppm、 8ppm。 色谱仪的安装和调试及浓缩操作按规定要求 进行。 2.3 测定条件 a. 检测器:热导池; b. 桥路电流:150~200mA; c. 载气纯度:不低于 99.999%的高纯氢,应符合 GB 7445-87《氢气》要求; d. 载气流速:40~60ml/min e. 浓缩时样品流速:1.0~1.5ml/min; f. 色谱柱:长 100cm,内径 3mm,内装活化后的 40~60 目 5分子筛,柱温为室温; g. 浓缩柱:长 30cm,内径 4mm,内装活化后的 40~60 目 5分子筛,吸附温度为-1 96℃(液氮浴),脱附温度为室温(水浴)。 2.4 测定步骤 2.4.1 色普仪启动 按气相色谱仪使用说明书启动仪器。开启载气,充分置换色谱系统,纯化载气,调整流速至 规定值,接通热导池电源,调整仪器各部位达测定条件,待仪器工作稳定。 2.4.2 测定 2.4.2.1 空白:关闭浓缩柱,套上液氮浴 5min 后,取下液氨浴,在室温下浴下令载气通 过浓缩柱,以记录仪上无色谱峰出现为正常:再令载气通过浓缩 ,在小心严防空气倒吸的 情况下,浓缩载气 5min,测定色谱系统空白值符合 2.3 条 c 项要求为正常。 2.4.2.2 置换: 将样品气钢瓶经采样阀及管道与仪器相连, 然后 3 次升降压并用约 20 倍以 上管道体积的样品气充分置换进入浓缩柱前的连接管和阀体,使所取样品具有代表性。
2.4.2.3 浓缩:令样品气以 1.0~1.5L/min 流速通过浓缩柱,置换 2~3min 后关闭浓缩 柱出口,然后将浓缩柱缓慢套上液氮浴,待垫气结束后打开浓缩柱出口,样品气流经湿式流 量计后放空。 样品气的浓缩体积数积数由被测组分含量和仪器灵敏度决定。 2.4.2.4 进样:浓缩完毕,关闭浓缩柱入口,取下液氨浴后在室温下浴下放掉解吸的氢, 关闭浓缩柱出口,迅速转动六通阀。令载气通过浓
缩柱将被测组分带入色谱柱,在湿式流量 计上读到样品体积数。 2.4.2.5 测量:记录各被测组分的色谱流出曲线,分别测量各组分峰面积 A1。 2.4.3 定标 用指数稀释法配制的标准气定标。定标方法见 GB4815-84《氦气检验方法》附录 C。 将标准气直接进样测定出标准气中氧和氮的色谱峰面积 A2。 标准气是以 99.999%的氢为底气,用空气经稀释配制而成的,定标时各组分的已知浓度应 与样品气浓缩后各相尖组分浓度相近。 2.4.4 纯氢的测定 纯氢中氮的测定,无需进行浓缩操作,其他步骤同上。采用 1~5ml 定体积量管接进样即可 计算方法式(2)中的 V1 和 V2 分别代表样品气和标准气的进样体积,氧的测定按 GB 628 5-86《气体中微量氧的测定 电化学法》进行。 2.5 结果处理 2.5.1 以两次平行测定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平行测定的相对偏差:超纯氢、高纯氢、 纯氢分别不大于 50%、20%、10%。 2.5.2 氢中被测组分的含量按式(2)计算:
式中:C1--样品气中被测组分的含量,ppm;
C2--标准气中被测组分的含量,ppm; A1--样品气中被测组分的峰面积,mm2; A2--标准气中被测组分的峰面积,mm2; V1--样品气浓缩体积,ml; V2--标准气进样体积,ml。 3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含量的测定 3.1 方法和原理 采用变温浓缩化色谱技术,以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首先将样品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 碳、甲烷经浓缩柱浓缩,然后经色谱柱分离,再经转化柱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转化为甲 烷,依次进入离子室,在火焰中生成离子,离子数与被测组分的含量成正比,从而定一氧化 碳、二氧化碳、甲烷的含量。 3.2 仪器 用氢焰气相色相谱仪及配套的浓缩、进样、转化等装置,其示意流程图如附录 A 中图 A2 所示。仪器对甲烷的甲低检测浓度不大于 0.2ppm,镍触媒的转化率不低于 90%。仪器的 其他条件与一般色谱仪相同。 3.3 测定条件 a. 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b. 色谱柱:长 50cm,内径 4mm,内装 40~80 目 TDX-01 型碳分子筛。柱温约 90℃; c. 浓缩柱:长 40cm,内径 4mm,内装 40~60 目变色硅胶。吸附温度-196℃(液氮浴), 脱附温度约 100℃(沸水浴); d. 转化柱:长 30cm,内径 4mm,内装 40~80 目镍触媒,转化温度为 370±10℃; e. 载气:氮气或氩气,流速 30ml/min,其中各被测组分均不大于 0.5ppm;
f. 燃气(氢气):流速 20ml/min; g. 助燃气(空气):流速 400~500ml/min; h. 转化气(氢气):流速 10ml/min。 3.4 操作步骤 3.4.1 按色谱仪使用说明书启动仪器。先开启载气,燃气及助燃气,以充分置换色谱系统。 然后接通仪器电源,调整仪器各部达测定条件,待记录仪基线稳定。 3.4.2 将样品气钢瓶经采
样阀及管道与仪器相连, 然后 3 次升降压并用约 20 倍以上管道体 积的样品气充分置换进入浓缩柱前的连接管道,使所取样品具有代表性。 3.4.3 将浓缩柱用沸水浴解析合, 令样品气以不大于 1L/min 的流速通过浓缩柱, 置换 2~ 3min 后关闭浓缩柱出口,再将浓缩柱缓慢套上液氮浴,待垫气结束后打开浓缩柱出口,样 品气经湿式流量计后放空。 样品气的浓缩体积数由被测组分含量和仪器灵敏度决定。 3.4.4 浓缩完毕,关闭浓缩柱入口,取下液氮浴,在室温下放掉的氢后关闭浓缩柱出口, 再将浓缩柱套上沸水浴, 迅速转动旋塞, 令载气通过浓缩柱将被测组分带入色谱柱和转化柱 并依次进入氢焰检测器,在湿式流量计上读取浓缩体积数。 3.4.5 记录各被测组分的色谱流出曲线,分别测量峰面积 A1。 3.4.6 采用静态法,重量法或指数稀释法配制的标准气定标。指数稀释法的标定方法见 GB 4845-84(氮气检验方法)附录 C。 将标准气直接进样测量各被测组分的色谱峰面积 A2。 标准气是以 99.999%的氢为底气,用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经稀释配制而成的,其 中各组分的已知浓度应与样品气浓缩后各相应组分浓度相近。 3.4.7 离纯氢和纯氢的测定无需进行浓缩操作。其他步骤同上,采用 1~3ml 定体积量管 直接进样。计算方法式(2)中的 V1 和 V2 分别代表样品气和标准气的进样体积。
3.5 结果处理 测定结果按 2.5 处理。 氢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的含量按式(2)计算求得。 4 水分含量的测定 水分含量采用露点法测定,按 GB 5832.2-86《气体中微量水分的测定 露点法》。 对露点低于-70℃的产品,两次平行测定的露点之差不大于 2.5℃。 附 录(略)A 气相色谱示意流程图(参考件) 图 A1 变温浓缩色谱示意流程图 图 A2 转化氢焰色谱示意流程图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提出,由化学工业部西南化工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由化学工业部光明化工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希光。
中国的标准氢气管道的流速一般限制在 8m/s,但国外氢气流速普遍较高,氢气流速多为 15m/s 左右,高的能到 20 或 25m/s,这些装置也在运行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更高的流速没有 遇到过。建议氢气流速在 15m/s 以下。
12.0.1 气体的流速有经济流速和安全流速之分,对可燃性气体主要应着眼于安全流 速。氢气具有着火能量低,与空气、氧混合燃烧和爆炸极限宽,燃烧速度快等特点,所 以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燃烧、爆炸问题应特别注意。氢与空气或与氧混合形成处于爆 炸极限范围内的可燃性混合物和着火源同时存在, 是燃烧和爆炸的两个基本条件。 为此, 应管理好可
燃烧性物质,防止氢气泄漏、逸出和积累,注意系统的密封、抑制和监视爆
炸性混合物的形成。同时要管理好着火源。着火源分自燃和外因点燃两大类。火源的形 成和性质见表 6。
氢气在管道内流动,当流速大,与管壁摩擦增强,特别是管道内含有铁锈杂质时,形成 静电火花。据美国宇航局统计的 96 次氢气事故中,氢气释放到大气与空气混合后着火 事故占 62%,静电引起的着火事故占 17.2%。多年以来,氢气管道设计中控制流速为 8m/s,本规范修订前,规定碳钢管中氢气最大流速:当压力大于 1.6 MPa 时为 8m/s, 0.1~1.6 MPa 为 12m/s;不锈钢管为 15m/s。原规范执行中一些单位询问和提供超过 规定最大流速的有关问题和情况,如扬子石化一巴斯夫公司提供,该公司相关石化装置 的氢气流速采用小于 20m/s。近年来,随着我国引进技术、设备和技术交往,许多单位 实际又突破原规范的规定流速。国内已建部分氢气管道流速见表 7。
从表 7 可见,氢气流速比修订前规定流速有所提高是可行的。为确保安全生产,应在接 地、防泄漏方面加强技术措施。随着技术、材料及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完全可以 做到的,如:管道内壁除锈至本色;碳钢管氩弧焊作底焊,防焊渣落入管道中;安装过 程中和安装后防止焊渣、铁锈遗留在管内并进行吹扫;泄漏量试验要求泄漏率以小于 O.5%为合格;室外管道接地,阀门、法兰金属线跨接,设备、管道设接地端头等。
在国家标准《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GB 16912-1997 中规定管道中氧气的最高 允许流速为:工作压力大于 0.1 小于或等于 3.0 MPa 时,碳钢 15m/s、不锈钢 25m/s; 工作压力大于 3.0 小于 10 MPa 时,不锈钢 10m/s。本次修订参考此规定对氢气最大流 速作了适当修改。 12.0.2 为避免因氢气泄漏造成燃烧和爆炸事故的发生,规定氢气管道的管材应采用 无缝钢管,不采用具有焊缝的焊接钢管、电焊钢管等。 12.0.4 法兰和垫片的选用按工作介质的压力、温度和需要密封程度确定。由于氢气 易泄漏,密封程度要求高,规定压力大于 2.5 MPa 采用凹凸式或榫槽式或梯形槽法兰。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保证氢气管道连接部位的密封,规定工作压力小于 10MPa,氢气管 道垫片采用聚四氟乙烯或金属缠绕式垫片;压力大于等于 10 MPa,垫片采用硬钢纸板或 退火紫铜板。 12.0.5 氢气是易燃易爆气体,管道应采用焊接,以防止产生泄漏。与设备、阀门连 接处允许采用法兰或丝扣连接,是因受阀门、设备本身连接方式的限制,从国内外氢气 管道敷设情况看,几乎全是采用这种方法。 丝扣连接处采用聚四
氟乙烯薄膜作填料,具有清洁、施工方便,安全性、密封性好的优 点,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普遍,可以替代以往常用的涂铅油的麻或棉丝。 12.0.6 管道穿过墙壁或楼板时,为使管道不承受外力作用并能自由膨胀及施工检修 方便,故要求敷设在套管内;套管内的管段不得有焊缝,是为了避免因有焊缝不便检查 而无法发现泄漏氢气所带来的不安全性。此外,为防止氢气漏人到其他房间引起意外事 故,故要求在管道与套管的间隙应用不燃材料填堵。 12.0.7 为防止检修其他管道时,焊渣火花落在氢气管道上发生危险,也为了防止氢 气管道发生事故时影响其他管道;又因氢气轻,极易向上扩散,所以规定氢气管道布置 在其他管道外侧和上层。 12.0.8 输送湿氢及需做水压试验的管道,因有积水、排水问题,规定管道坡度不小 于 3‰ ,并在最低点处设排水装置排水,防止排水时氢气泄漏。 12.0.9 氢气放空管设阻火器,是为了在氢气放空时,一旦雷击引起燃烧爆炸事故时 起阻止事故蔓延作用。阻火器位置以往有的设在室内,以便于维修;也有的设在室外, 利于防雷击。本条规定,应设在管口处。氢气放空管高出屋脊 1m 是为使氢气排空时, 不倒灌入室内。 压力大于 O.1 MPa 氢气放空管,为防止氢气放空时流速过大,并考虑放空管设在室外被 雨水、湿空气腐蚀产生铁锈引起放空时氢气的燃烧、爆炸事故,本条规定放空管在阻火 器后的管材应采用不锈钢管。
12.0.10 本条制定的依据是: 1 氢气站、供氢站和车间内氢气管道,为便于施工和操作维修,避免或减少泄漏时的不 安全性,规定宜沿墙、柱架空敷设。 2 为避免因氢气泄漏造成不必要的人身和国家财产的损失, 规定氢气管道不准穿过生活 间、办公室和穿过不使用氢气的房间。 3 进入用户车间设切断阀,是为便于车间管理,安全生产。一旦事故发生时,切断气源。 设流量记录累计仪表,便于车间独立经济核算。 4 氢气系统在投入使用前或者需要动火检修时, 均需以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进行系统的 吹扫置换,因此规定管道末端设放空管。 5 氢气的火焰传播速度快,一旦回火便迅速传至整个系统,后果严重。接至有明火的用 氢设备的支管上装设阻火器, 是为了在一台用氢设备出事故产生回火时不影响或尽量减 少影响其他使用点的一项安全措施,以达到安全生产。 12.0.11 本条制定的依据是: 1 氢气为易燃易爆气体, 为防止氢气管道火灾事故扩大, 故规定支架采用不燃材料制作; 2 为防止湿氢管道在寒冷地区结冻堵塞,规定采取防冻措施。一般采取管道保温或采用 不超过 70℃的热
水管伴随保温。 12.0.12 本条制定的依据是: 1 埋地敷设深度,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矿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规定。 2 土壤腐蚀性等级分为低、中、高三级,防腐层分别采用普通、加强及特加强三个等级。 各级防腐层结构见表 8。
一般情况下埋地氢气管道采用加强级防腐层。
3 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矿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中有关管线综合和绿化布置的规定。当 必须穿过热力地沟时,加设套管。规定套管和套管内的管段不应有焊缝,是为了防止氢 气泄漏进入地沟甚至窜人建筑物、构筑物内,形成氢气爆炸混合物,引起事故的发生。 4 敷设在铁路和不便开挖的道路下面的管道设套管,主要考虑到便于氢气管检修,同时 避免使氢气管道承受外力作用。套管内的管段应是无焊缝的。 5 为防止从管底到管子上部以上 300mm 范围内回填土块、石头等杂物形成空洞,一旦氢 气泄漏时,积聚形成爆炸性气体,故回填土前应在管子上部 300mm 范围内,用松散土填 平夯实或填满砂子后才可再回填土。 12.0.13 明沟敷设在电力部门应用较多,实质上是一种低架空敷设,其要求与架空敷 设相同。为确保安全,本条作了较严格的规定。 12.0.14 氢气管道能否安全运行,施工条件和施工质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 重视。目前国内现行国家标准对所有各种工业管道作出的规定具有通用性、普遍性。对 氢气管道来说,因它是易燃易爆气体,具有危险性,从安全角度需要作补充规定。本条 就是根据国内经验提出的氢气管道设计对施工及验收的要求。 1 氢气管道引起燃烧爆炸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形成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爆炸混合气;二 是有火源。为防止氢气事故的发生,必须要千方百计地消除或防止产生上述两个条件。 根据这一基本点,氢气管道中如有铁锈、焊渣等杂物时,被高速氢气流带动与管壁摩擦 容易产生火源,特别是管道内壁有毛刺、焊渣突出物时更增加碰撞起火的危险,所以应 比其他管道要求严格。 2 碳钢管焊接采用氩弧焊作底焊,是防止焊渣进入管道内的一项安全技术措施,但施工 费用增加,以往氢气管道并未这样做,为此,本条规定宜采用氩弧焊作底焊。 3 为确保氢气管道系统安全运行, 在安装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均要采取措施防止焊 渣、铁屑、可燃物等进入,否则在管道安装完毕再来检查和消除是十分麻烦、十分困难 的,不易彻底清除于净。为此,规定应采取措施,防止焊渣等进入管内。 4 氢气管道强度试验、气密性试验和泄漏量试验是检验施工安装最终质量的重要手段, 为统一标准制定本条。 一般管道强度试验以液压进行
,考虑到液压试验后,水分除去很困难,易使管道内壁产 生锈蚀,影响安全运行。为此,规定对压力小于 3.O MPa 的氢气管道做气压强度试验; 对压力大于等于 3.0 MPa 的管道,为了安全,采用水压强度试验。以气压做强度试验时, 应制定严密的安全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气密性试验一般管道按工作压力进行,考虑到氢气渗透性强,为防止泄漏,按照现行国 家标准《钢制压力容器》规定的气密性试验压力,规定为 1.05P。
对泄漏量试验合格的泄漏率规定,是根据氢气渗透性强的特性,经国内多年实践证明可 行,并符合安全要求。泄漏率可按下列计算方法进行: 当氢气管道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 300mm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