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的三层次

坦尼沙罗法师  加入时间:2010-7-5 18:39:22  点击:68

定的三层次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Three Levels of Concentration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阿姜苏瓦特曾经常说,入定就像入睡——只不过你不睡着。那就是需要窍门的地方。换句话说,怎样把心带入寂止,但仍然保持清醒?

入定基本上分三阶段进行。开始时,是普通的、日常的定层次。它叫做“刹那定”:就是让你聆听事件、记忆事件、读一本书然后把读了些什么记得有条有理的那种定。那种定是我们都有的,它持续一刹那[瞬间]或者一系列的刹那。你也许会发现自己在溜开、回来、溜开、回来,不过至少有足够的连续性,使你能够记得。

当你修专注气,专注“佛陀”,或者其它禅定所缘时,就是以那种定为起点的。你会发现心溜了开去,不过你把它领回来。它溜开去,你领回来。存在一种节奏,就好像音乐: 你弹奏一个乐句,接着停顿一下; 再弹一个乐句,再停顿一下。不过有足够的连续性,使那些乐句得以构成较大的一整段。尝试与气呆在一起时,一开始也是这样的。你也许连续呆上几口气,就溜开了,比如是在入息与出息之间、或者出息与入息之间,接着重新开始。这是正常的。重点是,你要不停地回来、回来、回来。

随着你操纵这种定,就会开始意识到为什么存在停顿了。这个层次的定,不能抵挡不乐、厌倦、或者疼痛——任何负面的、或者不愉快的东西。哪怕有最细微的不乐,它就被推倒了。心因此而失焦。这就是为什么,从定的这个阶段进到下一个阶段的方式,是学会怎样准确地解决不适感。你不需要从大痛出发,只要解决你在气中感觉到的细微不适感。也许它略略过长、过短、过深——等等。你学着调整它,你学着解决它。那样就给你自信。你不必怕这些东西。出现一点不适,你可以解决它。这样让你的定更加连续起来。

这就把你带到了下一个层次,它叫做“临界定”、“近行定”或者“邻近定”。它就在真正入定的附近,不过还没有到达。这个地方心达到相当的平静,不过在这个阶段,它很容易失焦。如我前面所说,刹那定的毛病是,它不能抵挡不乐。不过近行定的毛病是,它不能抵挡乐。碰上真正的喜乐时,它就失焦了。心平常就是那样的。它太习惯于放松下来就入睡,于是就放开了[所缘]。有视相倾向的人,在这个状态会看见视相。没有这个倾向的人,照样发现他们很容易朦胧起来。他们落入了阿姜放称作痴定—— moha-samādhi——的境界: 事情安静、愉悦、寂止,但是你对自己在哪里懵然不觉。

因此,这个阶段重要的是,让心在这股愉悦里作工。就像修刹那定时,你把注意力直接放在解决问题——就是心不能应付痛或不乐的这个毛病上——这里的问题是心有不能应付乐的这个毛病,因此你就专注乐。这就是为什么阿姜李要你把气传遍全身的缘故:既给你工作在这股愉悦里做,同时又扩大你的参照框架。平常,随着你越安定下来,气越微弱起来、精细起来,它就越来越难以跟踪。因此,你需要扩大你的参照框架,把整个身体包括进去。哪怕出入息的气寂止下来,那[指参照框架]也是你可以跟踪的。

在身内操纵气,有许多方式。一种是,连续定在你一直专注的同一处,然后把觉知感——也就是你的觉知范围——扩大,使得它包容全身。接着,你允许气作调整,使得它感觉良好,在全身尽可能良好。另一种方式是,一节、一节地巡视身体,在每一个节段里调整气能,使它感觉愉悦,接着让所有节段里的那股愉悦感连通起来。这样,你就习惯于操纵乐感了。

这是佛陀教导的突出特点之一。他不把痛或乐本身作为目的。它们各有其用。痛到来时,你对它作什么? 乐到来时,你对它作什么?与其简单地受苦或者享乐,你学会操作这些东西,使它们能把心领入一种更深层次的定。在你操纵那股乐感,扩大你的觉知的过程当中,心如此全副投入其中,它不能作其它事。就仿佛你把它的手脚钉在了地板上,它只能呆在那里。或者换一个比喻:溜到过去未来的那个心必然是一个十分狭小的心。好像它需要穿过一个狭小的管道才能去未来、过去。不过,当心扩大到这个程度时,它就下不去那个管道了。它给卡住了。如果它要去,必须得缩小。

因此,随着你以这股扩大的觉知坐在这里——定在一处,但填满全身——你是真正安止在当下。这就是为什么这第三层次的定叫做“安止定”的缘故。从那时起,你要作的,只是维持那个状态,学会维持你在那里的平衡。气将会寂止——有时看上去几乎停止了。就让它停止。你不再需要出入息了,因为大脑所用的氧气减少了,并且你正从毛孔 [ pores,气孔]中得到所需要的全部氧气。记得电影《金手指》里的那个金色女人吗? 记得她为什么会死?因为金漆盖住了她的毛孔,她不能透过皮肤得到所需的氧。这是说,有许多氧气来自皮肤。因此气停止[从气管的]出入时,不要担忧。你需要的氧气已经足够了。身体可以充满着觉知,寂止下来。这就是了。这就是既不被乐也不被痛所阻挡的那种定。它是你要达到的定。你之所以达到这里,既是通过放开其它思维,也是通过对气的极其专注。

这就是入定不同于入睡的地方。你睡着时,事情寂止下来,接着你彻底放开,放开你所有的念住、所有的警醒,如经典所说,挪到另一个“有”的舞台。不管入睡时心里碰巧显现出来的那些小小的梦世界是什么,那就是“有”正在发生,它通常是在近行定这个状态。

因此,你必须修练过关的就是这个。学会不让那股乐、那股安适给冲走。告诉自己:有工作要作。这是需要技能的。如果你不善巧,在操纵乐的过程中就可能造起苦痛,心不愿安定下来。不过继续一次又一次地练,过了一阵,你将会发展出技能来。你作你的工作,不过是在乐中作。随着你用但凡引生果报的方式,操纵身内的这股能量感,你构造出一个更舒适的安住之处。阿姜李给出过一些建议,不过你注意到,在开示当中,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谈论气能。人人咸宜的气的构想方式是没有的。

因此,自己去探索,自己解决问题。毕竟,你定入的是你的身体。你听过这些指南,得到某些启发,不过你还得运用自己的想象、自己的创意、自己的观察力,才能懂得身内的能量究竟是怎样地舒适或不舒适,你在哪里可以充分扩大舒适的部位,让一切传播开来,使那股舒适全部连通。接着,你学会怎样住在那里。

不要以为住在那里只是在干等,等到你被许可修观。正是在学习住于定中的这个技能的过程中,你发展出观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因为你会对心里哪怕最细微的思维造作,越来越敏感起来。你学会看穿它们,不给带到它们那些小小的世界中去。那正是把造作如实看成造作所需要的技能。这就好比那个古老的手指指月,然后把它转回来的禅宗故事:你不是要看月亮,你要看那个手指——因为是手指在欺骗你。它把你指离它正在做的事。不要看你的那些想法把你的注意力往哪里指,而是把它们简单地看成是造作。

因此,发展定和观的所有重要工作就发生在这里: 先学会对付痛,再学会对付乐,使心能够以一种寂止、牢固、极其警醒的方式安定下来,不管发生什么。

(根据2005年4月14日开示录音整理,本文来自坦尼沙罗尊者开示集《禅定——第二集》)

坦尼沙罗法师  加入时间:2010-7-5 18:39:22  点击:68

定的三层次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Three Levels of Concentration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阿姜苏瓦特曾经常说,入定就像入睡——只不过你不睡着。那就是需要窍门的地方。换句话说,怎样把心带入寂止,但仍然保持清醒?

入定基本上分三阶段进行。开始时,是普通的、日常的定层次。它叫做“刹那定”:就是让你聆听事件、记忆事件、读一本书然后把读了些什么记得有条有理的那种定。那种定是我们都有的,它持续一刹那[瞬间]或者一系列的刹那。你也许会发现自己在溜开、回来、溜开、回来,不过至少有足够的连续性,使你能够记得。

当你修专注气,专注“佛陀”,或者其它禅定所缘时,就是以那种定为起点的。你会发现心溜了开去,不过你把它领回来。它溜开去,你领回来。存在一种节奏,就好像音乐: 你弹奏一个乐句,接着停顿一下; 再弹一个乐句,再停顿一下。不过有足够的连续性,使那些乐句得以构成较大的一整段。尝试与气呆在一起时,一开始也是这样的。你也许连续呆上几口气,就溜开了,比如是在入息与出息之间、或者出息与入息之间,接着重新开始。这是正常的。重点是,你要不停地回来、回来、回来。

随着你操纵这种定,就会开始意识到为什么存在停顿了。这个层次的定,不能抵挡不乐、厌倦、或者疼痛——任何负面的、或者不愉快的东西。哪怕有最细微的不乐,它就被推倒了。心因此而失焦。这就是为什么,从定的这个阶段进到下一个阶段的方式,是学会怎样准确地解决不适感。你不需要从大痛出发,只要解决你在气中感觉到的细微不适感。也许它略略过长、过短、过深——等等。你学着调整它,你学着解决它。那样就给你自信。你不必怕这些东西。出现一点不适,你可以解决它。这样让你的定更加连续起来。

这就把你带到了下一个层次,它叫做“临界定”、“近行定”或者“邻近定”。它就在真正入定的附近,不过还没有到达。这个地方心达到相当的平静,不过在这个阶段,它很容易失焦。如我前面所说,刹那定的毛病是,它不能抵挡不乐。不过近行定的毛病是,它不能抵挡乐。碰上真正的喜乐时,它就失焦了。心平常就是那样的。它太习惯于放松下来就入睡,于是就放开了[所缘]。有视相倾向的人,在这个状态会看见视相。没有这个倾向的人,照样发现他们很容易朦胧起来。他们落入了阿姜放称作痴定—— moha-samādhi——的境界: 事情安静、愉悦、寂止,但是你对自己在哪里懵然不觉。

因此,这个阶段重要的是,让心在这股愉悦里作工。就像修刹那定时,你把注意力直接放在解决问题——就是心不能应付痛或不乐的这个毛病上——这里的问题是心有不能应付乐的这个毛病,因此你就专注乐。这就是为什么阿姜李要你把气传遍全身的缘故:既给你工作在这股愉悦里做,同时又扩大你的参照框架。平常,随着你越安定下来,气越微弱起来、精细起来,它就越来越难以跟踪。因此,你需要扩大你的参照框架,把整个身体包括进去。哪怕出入息的气寂止下来,那[指参照框架]也是你可以跟踪的。

在身内操纵气,有许多方式。一种是,连续定在你一直专注的同一处,然后把觉知感——也就是你的觉知范围——扩大,使得它包容全身。接着,你允许气作调整,使得它感觉良好,在全身尽可能良好。另一种方式是,一节、一节地巡视身体,在每一个节段里调整气能,使它感觉愉悦,接着让所有节段里的那股愉悦感连通起来。这样,你就习惯于操纵乐感了。

这是佛陀教导的突出特点之一。他不把痛或乐本身作为目的。它们各有其用。痛到来时,你对它作什么? 乐到来时,你对它作什么?与其简单地受苦或者享乐,你学会操作这些东西,使它们能把心领入一种更深层次的定。在你操纵那股乐感,扩大你的觉知的过程当中,心如此全副投入其中,它不能作其它事。就仿佛你把它的手脚钉在了地板上,它只能呆在那里。或者换一个比喻:溜到过去未来的那个心必然是一个十分狭小的心。好像它需要穿过一个狭小的管道才能去未来、过去。不过,当心扩大到这个程度时,它就下不去那个管道了。它给卡住了。如果它要去,必须得缩小。

因此,随着你以这股扩大的觉知坐在这里——定在一处,但填满全身——你是真正安止在当下。这就是为什么这第三层次的定叫做“安止定”的缘故。从那时起,你要作的,只是维持那个状态,学会维持你在那里的平衡。气将会寂止——有时看上去几乎停止了。就让它停止。你不再需要出入息了,因为大脑所用的氧气减少了,并且你正从毛孔 [ pores,气孔]中得到所需要的全部氧气。记得电影《金手指》里的那个金色女人吗? 记得她为什么会死?因为金漆盖住了她的毛孔,她不能透过皮肤得到所需的氧。这是说,有许多氧气来自皮肤。因此气停止[从气管的]出入时,不要担忧。你需要的氧气已经足够了。身体可以充满着觉知,寂止下来。这就是了。这就是既不被乐也不被痛所阻挡的那种定。它是你要达到的定。你之所以达到这里,既是通过放开其它思维,也是通过对气的极其专注。

这就是入定不同于入睡的地方。你睡着时,事情寂止下来,接着你彻底放开,放开你所有的念住、所有的警醒,如经典所说,挪到另一个“有”的舞台。不管入睡时心里碰巧显现出来的那些小小的梦世界是什么,那就是“有”正在发生,它通常是在近行定这个状态。

因此,你必须修练过关的就是这个。学会不让那股乐、那股安适给冲走。告诉自己:有工作要作。这是需要技能的。如果你不善巧,在操纵乐的过程中就可能造起苦痛,心不愿安定下来。不过继续一次又一次地练,过了一阵,你将会发展出技能来。你作你的工作,不过是在乐中作。随着你用但凡引生果报的方式,操纵身内的这股能量感,你构造出一个更舒适的安住之处。阿姜李给出过一些建议,不过你注意到,在开示当中,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谈论气能。人人咸宜的气的构想方式是没有的。

因此,自己去探索,自己解决问题。毕竟,你定入的是你的身体。你听过这些指南,得到某些启发,不过你还得运用自己的想象、自己的创意、自己的观察力,才能懂得身内的能量究竟是怎样地舒适或不舒适,你在哪里可以充分扩大舒适的部位,让一切传播开来,使那股舒适全部连通。接着,你学会怎样住在那里。

不要以为住在那里只是在干等,等到你被许可修观。正是在学习住于定中的这个技能的过程中,你发展出观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因为你会对心里哪怕最细微的思维造作,越来越敏感起来。你学会看穿它们,不给带到它们那些小小的世界中去。那正是把造作如实看成造作所需要的技能。这就好比那个古老的手指指月,然后把它转回来的禅宗故事:你不是要看月亮,你要看那个手指——因为是手指在欺骗你。它把你指离它正在做的事。不要看你的那些想法把你的注意力往哪里指,而是把它们简单地看成是造作。

因此,发展定和观的所有重要工作就发生在这里: 先学会对付痛,再学会对付乐,使心能够以一种寂止、牢固、极其警醒的方式安定下来,不管发生什么。

(根据2005年4月14日开示录音整理,本文来自坦尼沙罗尊者开示集《禅定——第二集》)


相关文章

  • 现代汉语层次分析法
  • 目 录 一.层次分析法及与层次分析法相关的几点说明············2 二.层次分析法的分析步骤······························4 三.层次分析法的原则··························· ...查看


  • 层次分析法
  • 国际关系研究的层次分析方法 国际关系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国际关系的一般性规律和有序的行为模式. 国际关系研究者重视学理思辨和学术分析,希望通过国际关系知识的系统化,不能完全单凭个人经验来研究国际关系的传统做法,主张应科学的分析国际关系中的事 ...查看


  • 浅谈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
  • 浅谈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 摘要: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 ...查看


  • 苏州市相城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调研报告
  • 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调研报告 区域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益和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已成为新形势下"党管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针对我区人才工作实际情况, ...查看


  • 马思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 ...查看


  • 层次分析法应用研究
  • 理论与方法 层次分析法应用研究 笪 孙 伟 军事指挥.运输.农业.教育.人才.医疗.环境保为科学. 一.层次分析法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决策问题.例如选择旅游景点,选择升学志愿,选择职业,选择科研课题等等.人们在决策时,要考虑 ...查看


  • 初中数学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
  • 初中数学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 ...查看


  • 层次分析法即直接成分分析法
  • 有不少人认为,美国结构主义语法学家创造的层次分析法是本世纪语言学伟大贡献,首先我们要了解层次分析法的概念,层次分析法美国描写语言学称为直接成分分析法, 称"直接成分分析法" (简称IC 分析法),是对句法单位(包括短语和 ...查看


  • 定稿:分层次目标教学的有效性
  • 分层次目标教学的有效性 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的矛盾是教育的主要矛盾,尤其是职业教育必须研究的永恒的课题.如何将符合历史进步要求的社会价值内化为学校自身的价值,又把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外化为社会价值,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职 ...查看


  • 论审计风险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
  • 摘要: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在实务使用中较难发现管理层舞弊等诸多问题,促使人们加快对新模型的探索.国际审计风险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基础上,推出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将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