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

来自《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 助你修身养性 学而不厌、名正言顺、见贤思齐、杀身成仁、成人之美……这些成语都是来自《论语》。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转发学习!

1.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4.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12.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13.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14. 【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15. 【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16. 【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17. 【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18. 【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19. 【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20. 【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21. 【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22. 【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23. 【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反复考虑后再做。

24. 【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25. 【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26. 【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27. 【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28. 【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快乐得忘了忧愁。

29. 【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30. 【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看到了就害怕。

来自《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 助你修身养性 学而不厌、名正言顺、见贤思齐、杀身成仁、成人之美……这些成语都是来自《论语》。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转发学习!

1.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4.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12.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13.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14. 【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15. 【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16. 【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17. 【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18. 【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19. 【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20. 【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21. 【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22. 【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23. 【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反复考虑后再做。

24. 【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25. 【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26. 【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27. 【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28. 【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快乐得忘了忧愁。

29. 【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30. 【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看到了就害怕。


相关文章

  • 关于文言典故的运用
  • 张文海 什么是文言典故?古代诗文等文言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及短语.追根溯源,典都来自旧有的典籍.用典,就是用典故说事,以较少的词语或短语引举特指某一古事,或者用古语以表达更多的今意. 一.明用与暗用 所谓明用,是指不但照录 ...查看


  • 关于文言典故的运用 1
  • 什么是文言典故?古代诗文等文言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及短语.追根溯源,典都来自旧有的典籍.用典,就是用典故说事,以较少的词语或短语引举特指某一古事,或者用古语以表达更多的今意. 一.明用与暗用 所谓明用,是指不但照录原文,而 ...查看


  • 典故和成语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
  • 典故和成语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 作者:叶同春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7年第11期 考场作文中提供的任何话题,都具有多角性.本文从典故和成语这两种语言形式入手,谈谈典故和成语的多角性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以此 ...查看


  • 德语成语是指稳固定型的词组
  • 德语成语是指稳固定型的词组,一般可作为独立的句子使用.汉语成语则是指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为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有些可从字面上理解,有些要知道来源才懂.成语是语言的精华,其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人民群众经过千百年劳动和生活时 ...查看


  • 从来源看,不少成语是由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浓缩"而成阅读附答案
  • 从来源看,不少成语是由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浓缩"而成的.而这些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大多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①由这些"珍品"浓缩而成的成语,就像是颗颗珍珠,熠熠闪光.如出自寓言的 ...查看


  • 古诗词常识题目
  • 文学常识题 问: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它收录的诗作共有多少首? 答案:<诗经>:(305首) 问:<诗经>产生的时代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战国中叶,对吗? 答案:不对,应为"下至春秋中叶" ...查看


  • 马成语典故
  • 成语典故--关于马的成语(2) (2007-05-31 16:00:11) 转载 标签: 分类: 经典故事 成语 典故 马 临崖勒马: 喻临危时能及时悔悟回头 ∙ 临崖失马: 喻临到危险不能及时回头 ∙ 溜须拍马: 谓谄媚奉承 ∙ 六马仰秣 ...查看


  •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党的纪律和规矩时都用过哪些典故?(下)
  •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党的纪律和 规矩时都用过哪些典故?(下)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6-01-19 17:00 分享 7.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述摘编] 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一些人在腐败泥坑 ...查看


  • [赵普]详解
  • <赵普>详解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