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一直在讲:只管付出,不望回报;只讲奉献,不讲报酬。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是对人性心理的一种扭曲。
其实,就人的心理而言,大凡付出了,就一定期望有所回报,而且付出的越多,回报的期望值也就越高。
当然,这种付出和回报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果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的话,至少人的心理是会失衡的。至于那些曾经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却又能一切如常的人,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话,就一定是心理素质比较高的人了。
前者以自欺求得心理平衡,以欺人显示自己的大度。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能说出自己付出不望回报的话,这本身就昭示了渴望回报的酸溜溜的潜在心理,这就好比为爱付出了很多,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明自己不渴望爱的回报一样,毕竟苍白的言语难以遮掩不平的心灵。我想,这只不过是难以得到回报或根本得不到回报时的一种说辞而已,并不是其心理的真实写照。
试想,如果上述表白出自真心的话,那么,当其得到爱的回报时,他是否还会再向对方说出——我为你付出了很多,但并不希望得到你的回报,那些付出都是我心甘情愿的,你可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原因而给我爱的回报,这一点还是请你考虑清楚的话呢?我猜想,面对这种情况,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除了欣喜若狂以外,都是不会说出这种话的。因为,毕竟付出了爱就总想得到爱的回报。由此可见,人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得到回报的。
至于后者——那些心理素质比较高的人,即便心理素质再高,恐怕也是由于付出不过九牛一毛或者只是自认为做了该做的事情而已的原因,才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吧。这就好比给老弱病残让座,给灾区群众捐款捐物一样,当为而为罢了,自然是不求回报的了。如若他的付出超过了一定的界限,那么,他也会产生渴望回报的情结的。其实,就一般人的心理而言,付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回报,譬如:帮助别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感谢,为别人付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回报等等。
既然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人,都有平常的心理需求以及平常的心态表现,那么,我们就应该尊重彼此的这种心理需求,使我们彼此都能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这样做,于人于己皆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想想看,如果别人为自己付出了,而且自己又心知肚明,可就是无动于衷的话,那么,我们自己往往是会产生一种负疚感的,而且这种负疚感的折磨恐怕是不会亚于心理失衡的。
所以,能给别人的付出以回报的话,最好就给予别人回报;如果不能给予回报,最好就不要接受别人的付出,或许这样的拒绝会对别人的情感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但小伤害总比以后可能造成的大伤害要强得多吧。过去,我们常常说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甚至还提出了“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道德准则,这都没有错,因为这种道德准则其实就是人的一般心理需要,至于是否“涌泉相报”,这似乎倒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至少该有“报”的表示。“报”了,我心坦然;“报”了,彼心平和。当然,这种“报”指的是积极意义上的回报,与“以德报怨”和“以怨报德”无关。
总之,就常人的心态而言,如果在付出的时候能少一点回报的期望,多一点“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得到回报的时候少一点对等的要求,多一点满足的情感。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活得更加开心快乐!
--------------
当你看了题目后,肯定会觉得奇怪,付出和回报有什么关系呢?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那是五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前夕,天气闷热,我紧张地复习着,一头扎进语文的世界里,一边复习一边擦额头上的汗珠,母亲看我如此紧张,便走过来陪我一起复习,我原本不在意,反而挺高兴的,可是母亲那张嘴啊,只要话匣子一打开,使劲才能关上,你看,我正思索一道应用题呢,母亲就讲开了:“你看,它是12的倍数有几个,仔细看题,你瞧,它题目有限制,说是48以内,你就把这个12的倍数列到48以内嘛,会不会?”我写着写着,母亲又说:“字写好,认真计算。”我做了3道题,母亲讲的话不计胜数,我有些不耐烦了,加上天气的闷热,我有些不高兴了地嚷嚷道:“母亲啊,你知不知道,这次考试很重要,我需要丰富的时间复习。”也许母亲长了“顺风耳”,也许我讲的太大声了,母亲接着说道:“你的基础知识打好了,紧张什么,你看那些高楼大厦,他们是没打地基的吗?是“空中花园”吗。你自己好好想想吧,想想你为什么会紧张?你没听说过有付出就有回报吗?”
说罢,便微笑地走开了。
我想了许久,想通了,母亲说得对,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每件事只要付出就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呀!不是吗?我看了看堆在左边成山的参考书和复习资料,想了一会儿,充满信心地翻开每一本书,因为我坚信,有付出就有回报,只要我韧力十足,左边的“山”一定能被我搬到右边去!
哦,我亲爱的母亲对不起!
四天前那个闷热的夜晚,给我留下了终生的启示和永久的回忆!
过去,我们一直在讲:只管付出,不望回报;只讲奉献,不讲报酬。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是对人性心理的一种扭曲。
其实,就人的心理而言,大凡付出了,就一定期望有所回报,而且付出的越多,回报的期望值也就越高。
当然,这种付出和回报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果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的话,至少人的心理是会失衡的。至于那些曾经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却又能一切如常的人,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话,就一定是心理素质比较高的人了。
前者以自欺求得心理平衡,以欺人显示自己的大度。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能说出自己付出不望回报的话,这本身就昭示了渴望回报的酸溜溜的潜在心理,这就好比为爱付出了很多,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明自己不渴望爱的回报一样,毕竟苍白的言语难以遮掩不平的心灵。我想,这只不过是难以得到回报或根本得不到回报时的一种说辞而已,并不是其心理的真实写照。
试想,如果上述表白出自真心的话,那么,当其得到爱的回报时,他是否还会再向对方说出——我为你付出了很多,但并不希望得到你的回报,那些付出都是我心甘情愿的,你可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原因而给我爱的回报,这一点还是请你考虑清楚的话呢?我猜想,面对这种情况,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除了欣喜若狂以外,都是不会说出这种话的。因为,毕竟付出了爱就总想得到爱的回报。由此可见,人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得到回报的。
至于后者——那些心理素质比较高的人,即便心理素质再高,恐怕也是由于付出不过九牛一毛或者只是自认为做了该做的事情而已的原因,才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吧。这就好比给老弱病残让座,给灾区群众捐款捐物一样,当为而为罢了,自然是不求回报的了。如若他的付出超过了一定的界限,那么,他也会产生渴望回报的情结的。其实,就一般人的心理而言,付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回报,譬如:帮助别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感谢,为别人付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回报等等。
既然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人,都有平常的心理需求以及平常的心态表现,那么,我们就应该尊重彼此的这种心理需求,使我们彼此都能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这样做,于人于己皆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想想看,如果别人为自己付出了,而且自己又心知肚明,可就是无动于衷的话,那么,我们自己往往是会产生一种负疚感的,而且这种负疚感的折磨恐怕是不会亚于心理失衡的。
所以,能给别人的付出以回报的话,最好就给予别人回报;如果不能给予回报,最好就不要接受别人的付出,或许这样的拒绝会对别人的情感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但小伤害总比以后可能造成的大伤害要强得多吧。过去,我们常常说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甚至还提出了“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道德准则,这都没有错,因为这种道德准则其实就是人的一般心理需要,至于是否“涌泉相报”,这似乎倒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至少该有“报”的表示。“报”了,我心坦然;“报”了,彼心平和。当然,这种“报”指的是积极意义上的回报,与“以德报怨”和“以怨报德”无关。
总之,就常人的心态而言,如果在付出的时候能少一点回报的期望,多一点“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得到回报的时候少一点对等的要求,多一点满足的情感。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活得更加开心快乐!
--------------
当你看了题目后,肯定会觉得奇怪,付出和回报有什么关系呢?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那是五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前夕,天气闷热,我紧张地复习着,一头扎进语文的世界里,一边复习一边擦额头上的汗珠,母亲看我如此紧张,便走过来陪我一起复习,我原本不在意,反而挺高兴的,可是母亲那张嘴啊,只要话匣子一打开,使劲才能关上,你看,我正思索一道应用题呢,母亲就讲开了:“你看,它是12的倍数有几个,仔细看题,你瞧,它题目有限制,说是48以内,你就把这个12的倍数列到48以内嘛,会不会?”我写着写着,母亲又说:“字写好,认真计算。”我做了3道题,母亲讲的话不计胜数,我有些不耐烦了,加上天气的闷热,我有些不高兴了地嚷嚷道:“母亲啊,你知不知道,这次考试很重要,我需要丰富的时间复习。”也许母亲长了“顺风耳”,也许我讲的太大声了,母亲接着说道:“你的基础知识打好了,紧张什么,你看那些高楼大厦,他们是没打地基的吗?是“空中花园”吗。你自己好好想想吧,想想你为什么会紧张?你没听说过有付出就有回报吗?”
说罢,便微笑地走开了。
我想了许久,想通了,母亲说得对,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每件事只要付出就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呀!不是吗?我看了看堆在左边成山的参考书和复习资料,想了一会儿,充满信心地翻开每一本书,因为我坚信,有付出就有回报,只要我韧力十足,左边的“山”一定能被我搬到右边去!
哦,我亲爱的母亲对不起!
四天前那个闷热的夜晚,给我留下了终生的启示和永久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