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逐年减少、逐年沙化、被非法侵占的喧嚣声中,有一种声音并没有被社会关注或者说重视,那就是让土地休养生息的“保护性耕地”措施的实施和落实,保护性耕地是让土地不再贫瘠、不再板结、不再“瘦”下去,让土地恢复肥沃的原貌,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手段。是摆脱干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保护性耕地措施的实施和落实,将大大地改变土地的产出能力,改善土地的“疲劳”现状。 土地再“瘦”下去 就会疲劳死 在采访中,有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他接过了别人不愿要的二分“生荒地”(长满野草的荒地。当地人管精耕细作的地叫“熟土”,荒芜的土地叫“生荒地”),正考虑种啥,见李大爷在旁边一块旱地挖土欲种红薯,他立即有了主意:红薯很贱,不用常侍弄,荒地刚好种红薯。 于是他刨去杂草,翻整一遍,找李大爷要了些红薯苗插下去。因为那是“生荒地”,他也没怎么去侍弄它,而李大爷却常在夕阳下给他那二分红薯地锄草浇水精耕细作。到了夏末秋初,与李大爷那畦齐齐整整长满青藤的红薯比,他家那二分荒土杂草盖过红薯藤。 到了收获的时候,他的红薯一个个重达一至二斤,二分地至少收了六、七担红薯。而辛勤耕作的李大爷和他差不多大的地里只收了四、五担红薯,而且最大的一个没超过一斤。有位有文化的人说:这就是土地也要休养生息的科学道理。农业上有“轮种制”说法,土地应轮流休耕或轮种不同作物,以蓄养地力,补充养分。休耕两年的荒地当然比耗尽地力的土壤养分多。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土地污染加快,耕地日趋减少,肥力不断下降,人地矛盾愈演愈烈,所有这些问题,已改变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对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让土地休息,就像人累了也该休息一样。人累了,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再继续劳作就会更加疲劳,使其工作效率下降,土地也是一样,它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就会减产,即使用更多的化肥,更多的科学手段也只能是暂时的,不能达到持续增产和增收。即使增产了也不能达到增收的目地。人们给土地太多的农药、化肥及不再供给有机质营养,使它变“瘦”了,变硬了,变板了。总是想让它付出再付出,最终只能让它“疲劳”死掉。 现在,人们在开发利用土地的同时,也开始学习如何保护土地,给土地以“休养生息”。土地不再是人类单纯利用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共生共灭的生态统一体。 土地极需营养增“肥” 河北省枣强县马屯镇东紫龙村安金磊的做法,在许多人看来,简直就是倒退,很不“科学”。例如,他不用杀虫剂,不用化肥,不用“专家研究出来的,能抗病虫害,收得还多”的种子,而是用本土的种子。别人都是充分利用土地,尽可能提高复种指数,他却要让土地休养生息。别人要在谷子田里张网防止麻雀偷吃,他却对网上惨死的麻雀和燕子非常痛惜,甚至为了“养”麻雀而专门种了四亩谷子。 他用身心研究种植,脸贴地面地趴在地上细看土壤,聆听昆虫的鸣唱了解田里生态系统的状况,用脚感受田地的弹性来判断土壤的肥脊。他拒绝杀虫剂,是因为他凭本能觉得:用这样的东西,“土地肯定很难受,植物肯定很难受。人们常常把大地比作母亲,往土壤里施除草剂,不就好比往母亲身上投毒吗?”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受穷。在村邻遭受旱灾、虫灾普遍减产甚至绝收时,他那别人不愿承包的40亩薄田却大获丰收。在他专门为麻雀种植的谷子地里,“全县的麻雀开会”,而麻雀对虫害的控制,使他的田地不必使用杀虫剂。有机农业的耕作方式使得他的棉花品质更好,厂家愿意出高价收购,再加上省了许多种子、农药、化肥的钱,他实际上收入更高,成本更低。 还有一个事例至今让记者记忆犹新。那是大旱的2003年夏天的一个傍晚,记者在采访后休息的时候来到一老农家,谈起他的庄稼长势为什么和别人的不一样时,老人兴致大起。“走,到我的地里看看去!”于是,记者和老人趁着西天的红霞,走在了乡间的小道上。道两边的庄稼都被白天的骄阳烤得蔫蔫的,虽然是夏日的傍晚有了些许凉意,但那些庄稼还是沉睡般蔫蔫的。老人边走边说:到我的地里你就会看到了,我的苞米和他们的就是不一样,就是中午时候,它们也是水凌凌的,真的是着人喜欢!问起为什么他的庄稼那样好,老人说,人勤地不懒呀!我的地很少上化肥的,每年我的地里上的粪都黑黑的一层。我是把别人玩扑克、玩麻将的时间,都用在攒粪上了。冬天的时候,人家不是逛街就是喝酒,再就是玩麻将,我却要顶着寒风一车一车地往地里送粪……到了老人的庄稼地里,果然看到的是那一片绿油油的苞米,在夕阳的照拂下,格外精神!在这几天的采访中,我看到的都是因干旱而晒蔫的庄稼,唯独他家的庄稼和别人的不一样。这时再看看老人的表情,老人就像看到了载誉而归的儿子一样,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当然老人说不出更深的科学道理,但他用他的实践为科学做出了有力的诠释。他用他最朴素的做法,实现了使土地增加有机质,让土地在有机肥的作用下,还原它的生机。这个村的书记说,多施些这样的农家肥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防止土壤硬化,使耕地持续高产。记者在这个县的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采访时,站长仇长礼说:为切实改良土壤,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农业科技指导人员通过赠送图书资料,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引导承包者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发酵还田、播种绿肥、作物轮作等方式保护和改良土壤,还向农民大力推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老一辈农民对土地有过这样的描述:“攥一把能出油、插根筷子都发芽!”而新一代农民却无奈的说:“地越种越‘馋’了,不大量用化肥,就不多产粮食。”为什么当年的那种充满激情的自豪变成了今天的无奈?因为我们的土地已不再是肥得冒油,而正在变“瘦”、变硬、变黄。 保护性耕作为耕地补“钙” 有关专家说,黑土区每年流失的表土厚度达0.5厘米―1厘米,而每积累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年―400年。拿黑龙江省的黑土层来说,已由50年前的平均厚度40厘米―100厘米,下降到如今的20厘米―40厘米,黑土的颜色也因此变褐、变黄。 土地变瘦了,还要多产粮食,怎么办?只有多施化肥。资料显示,“九五”期间黑龙江省平均每公顷耕地施用化肥267公斤,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高出6.5%,是美国的2.8倍。化肥在上世纪70年代初每标吨可生产粮食0.61吨,到了90年代末则降至0.42吨。 有研究表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施用过量,造成土壤养分平衡失调;其次是有毒磷肥施入土壤中,经转化可形成对植物有毒害的物质,而且磷肥中的重金属也会对植物造成毒害;三是随着稀土肥料用量的逐年增长,也使土壤中的金属含量增加。土壤因此变得更瘦了,而为了生产粮食,只有再加量用化肥,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化肥过量施用,不仅造成了土壤污染,还造成生态环境污染。过量的化肥进入农田加重了水域污染和富营养化,使水质恶化,并使农产品品质下降,由此引发了食品安全问题。不久前发生的太湖和巢湖污染事件,正是由于湖水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繁生,污染了水源。 早有专家指出,土地的水土流失,除了影响到粮食生产外,还将引发一连串的生态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水土流失使土地沙漠化的速度加快,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高。据统计,目前,荒漠化面积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8%,我国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人民币。近几年,我国发生沙尘暴的次数也逐年上升,上世纪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尤其是2000年春季,北方连续10次出现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横扫大半个中国。 有专家说,上述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掠夺式的经营方式以及不合理的耕作技术,长期以来,我们对土地一直重用轻养、重化肥轻有机肥。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面,不耕翻土壤,通过机械播种、深松等技术实现免、少耕种植,既可以降低作业成本,培肥地力,实现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有效抑制沙尘暴,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推广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改革,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技术措施。 因此,有的地方开始了保护性耕作,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为耕地补养,有关专家分析说,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雨后径流,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 保护性耕作还为秸秆利用找到了出路,充分利用了资源。秸秆留茬覆盖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板结和退化,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据测算,实施保护性耕作,麦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1―0.03个百分点,玉米田年可增加0.02―0.06个百分点。 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焕文说:可以利用天上水、保存地下水,恢复土壤肥力,它是发展旱作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通过让土地休养生息,还原土地的原生态,保证了土地长久的肥沃, 不久前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力争在“十一五”期末,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超过6000万亩,达到北方适宜地区耕地面积的6%,这标志着我国实施保护性耕作开始迈入新时期。
在土地逐年减少、逐年沙化、被非法侵占的喧嚣声中,有一种声音并没有被社会关注或者说重视,那就是让土地休养生息的“保护性耕地”措施的实施和落实,保护性耕地是让土地不再贫瘠、不再板结、不再“瘦”下去,让土地恢复肥沃的原貌,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手段。是摆脱干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保护性耕地措施的实施和落实,将大大地改变土地的产出能力,改善土地的“疲劳”现状。 土地再“瘦”下去 就会疲劳死 在采访中,有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他接过了别人不愿要的二分“生荒地”(长满野草的荒地。当地人管精耕细作的地叫“熟土”,荒芜的土地叫“生荒地”),正考虑种啥,见李大爷在旁边一块旱地挖土欲种红薯,他立即有了主意:红薯很贱,不用常侍弄,荒地刚好种红薯。 于是他刨去杂草,翻整一遍,找李大爷要了些红薯苗插下去。因为那是“生荒地”,他也没怎么去侍弄它,而李大爷却常在夕阳下给他那二分红薯地锄草浇水精耕细作。到了夏末秋初,与李大爷那畦齐齐整整长满青藤的红薯比,他家那二分荒土杂草盖过红薯藤。 到了收获的时候,他的红薯一个个重达一至二斤,二分地至少收了六、七担红薯。而辛勤耕作的李大爷和他差不多大的地里只收了四、五担红薯,而且最大的一个没超过一斤。有位有文化的人说:这就是土地也要休养生息的科学道理。农业上有“轮种制”说法,土地应轮流休耕或轮种不同作物,以蓄养地力,补充养分。休耕两年的荒地当然比耗尽地力的土壤养分多。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土地污染加快,耕地日趋减少,肥力不断下降,人地矛盾愈演愈烈,所有这些问题,已改变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对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让土地休息,就像人累了也该休息一样。人累了,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再继续劳作就会更加疲劳,使其工作效率下降,土地也是一样,它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就会减产,即使用更多的化肥,更多的科学手段也只能是暂时的,不能达到持续增产和增收。即使增产了也不能达到增收的目地。人们给土地太多的农药、化肥及不再供给有机质营养,使它变“瘦”了,变硬了,变板了。总是想让它付出再付出,最终只能让它“疲劳”死掉。 现在,人们在开发利用土地的同时,也开始学习如何保护土地,给土地以“休养生息”。土地不再是人类单纯利用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共生共灭的生态统一体。 土地极需营养增“肥” 河北省枣强县马屯镇东紫龙村安金磊的做法,在许多人看来,简直就是倒退,很不“科学”。例如,他不用杀虫剂,不用化肥,不用“专家研究出来的,能抗病虫害,收得还多”的种子,而是用本土的种子。别人都是充分利用土地,尽可能提高复种指数,他却要让土地休养生息。别人要在谷子田里张网防止麻雀偷吃,他却对网上惨死的麻雀和燕子非常痛惜,甚至为了“养”麻雀而专门种了四亩谷子。 他用身心研究种植,脸贴地面地趴在地上细看土壤,聆听昆虫的鸣唱了解田里生态系统的状况,用脚感受田地的弹性来判断土壤的肥脊。他拒绝杀虫剂,是因为他凭本能觉得:用这样的东西,“土地肯定很难受,植物肯定很难受。人们常常把大地比作母亲,往土壤里施除草剂,不就好比往母亲身上投毒吗?”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受穷。在村邻遭受旱灾、虫灾普遍减产甚至绝收时,他那别人不愿承包的40亩薄田却大获丰收。在他专门为麻雀种植的谷子地里,“全县的麻雀开会”,而麻雀对虫害的控制,使他的田地不必使用杀虫剂。有机农业的耕作方式使得他的棉花品质更好,厂家愿意出高价收购,再加上省了许多种子、农药、化肥的钱,他实际上收入更高,成本更低。 还有一个事例至今让记者记忆犹新。那是大旱的2003年夏天的一个傍晚,记者在采访后休息的时候来到一老农家,谈起他的庄稼长势为什么和别人的不一样时,老人兴致大起。“走,到我的地里看看去!”于是,记者和老人趁着西天的红霞,走在了乡间的小道上。道两边的庄稼都被白天的骄阳烤得蔫蔫的,虽然是夏日的傍晚有了些许凉意,但那些庄稼还是沉睡般蔫蔫的。老人边走边说:到我的地里你就会看到了,我的苞米和他们的就是不一样,就是中午时候,它们也是水凌凌的,真的是着人喜欢!问起为什么他的庄稼那样好,老人说,人勤地不懒呀!我的地很少上化肥的,每年我的地里上的粪都黑黑的一层。我是把别人玩扑克、玩麻将的时间,都用在攒粪上了。冬天的时候,人家不是逛街就是喝酒,再就是玩麻将,我却要顶着寒风一车一车地往地里送粪……到了老人的庄稼地里,果然看到的是那一片绿油油的苞米,在夕阳的照拂下,格外精神!在这几天的采访中,我看到的都是因干旱而晒蔫的庄稼,唯独他家的庄稼和别人的不一样。这时再看看老人的表情,老人就像看到了载誉而归的儿子一样,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当然老人说不出更深的科学道理,但他用他的实践为科学做出了有力的诠释。他用他最朴素的做法,实现了使土地增加有机质,让土地在有机肥的作用下,还原它的生机。这个村的书记说,多施些这样的农家肥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防止土壤硬化,使耕地持续高产。记者在这个县的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采访时,站长仇长礼说:为切实改良土壤,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农业科技指导人员通过赠送图书资料,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引导承包者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发酵还田、播种绿肥、作物轮作等方式保护和改良土壤,还向农民大力推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老一辈农民对土地有过这样的描述:“攥一把能出油、插根筷子都发芽!”而新一代农民却无奈的说:“地越种越‘馋’了,不大量用化肥,就不多产粮食。”为什么当年的那种充满激情的自豪变成了今天的无奈?因为我们的土地已不再是肥得冒油,而正在变“瘦”、变硬、变黄。 保护性耕作为耕地补“钙” 有关专家说,黑土区每年流失的表土厚度达0.5厘米―1厘米,而每积累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年―400年。拿黑龙江省的黑土层来说,已由50年前的平均厚度40厘米―100厘米,下降到如今的20厘米―40厘米,黑土的颜色也因此变褐、变黄。 土地变瘦了,还要多产粮食,怎么办?只有多施化肥。资料显示,“九五”期间黑龙江省平均每公顷耕地施用化肥267公斤,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高出6.5%,是美国的2.8倍。化肥在上世纪70年代初每标吨可生产粮食0.61吨,到了90年代末则降至0.42吨。 有研究表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施用过量,造成土壤养分平衡失调;其次是有毒磷肥施入土壤中,经转化可形成对植物有毒害的物质,而且磷肥中的重金属也会对植物造成毒害;三是随着稀土肥料用量的逐年增长,也使土壤中的金属含量增加。土壤因此变得更瘦了,而为了生产粮食,只有再加量用化肥,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化肥过量施用,不仅造成了土壤污染,还造成生态环境污染。过量的化肥进入农田加重了水域污染和富营养化,使水质恶化,并使农产品品质下降,由此引发了食品安全问题。不久前发生的太湖和巢湖污染事件,正是由于湖水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繁生,污染了水源。 早有专家指出,土地的水土流失,除了影响到粮食生产外,还将引发一连串的生态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水土流失使土地沙漠化的速度加快,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高。据统计,目前,荒漠化面积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8%,我国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人民币。近几年,我国发生沙尘暴的次数也逐年上升,上世纪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尤其是2000年春季,北方连续10次出现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横扫大半个中国。 有专家说,上述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掠夺式的经营方式以及不合理的耕作技术,长期以来,我们对土地一直重用轻养、重化肥轻有机肥。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面,不耕翻土壤,通过机械播种、深松等技术实现免、少耕种植,既可以降低作业成本,培肥地力,实现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有效抑制沙尘暴,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推广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改革,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技术措施。 因此,有的地方开始了保护性耕作,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为耕地补养,有关专家分析说,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雨后径流,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 保护性耕作还为秸秆利用找到了出路,充分利用了资源。秸秆留茬覆盖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板结和退化,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据测算,实施保护性耕作,麦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1―0.03个百分点,玉米田年可增加0.02―0.06个百分点。 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焕文说:可以利用天上水、保存地下水,恢复土壤肥力,它是发展旱作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通过让土地休养生息,还原土地的原生态,保证了土地长久的肥沃, 不久前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力争在“十一五”期末,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超过6000万亩,达到北方适宜地区耕地面积的6%,这标志着我国实施保护性耕作开始迈入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