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给每一朵花洒上甘露
----- 读《孙维刚》一书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感谢校领导为我们班主任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我有幸把六年来班
主任工作方面的点滴体会与各位同仁一起分享。我今天交流的题目是《用爱心给每一朵花洒
上甘露-----读<孙维刚>一书心得体会》。 孙维刚先生曾经用简短的话语凝练出了德与智的本质关系。他说:“无德”何谈做人?“不
仁”何谈做事?“无事”怎能立足?这句话道出了许多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准则,也是我
承担班主任工作以来努力展现给学生的一种人生观。通过对孙维刚老师教育思想的学习,我
想从“后进生的转化”和“班级日常管理”两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关于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后进生问题一直是困扰很多班主任特别是文科班主任的一大问题,传统的重理轻文思想
在高一入学文理分科时就明显表现出来,总体入学成绩有差别,到了高一期中期末又有理转
文的现象使原本文科班的构成变得更为复杂,本学期校领导的英明举措使这种情况有了明显
改观,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依然不容忽视。作为班主任只有情感相通、心理相容才能打开“后
进生”心灵的闸门。也就是说我们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帮助他们、转化他们,都要动之以真
情,用诚心打动他们,用爱心感化他们。以下我以案例说明。
(一)寻找爱的契机。
(二) 掌握爱的方法.
2010级班级学生苏月悦,家庭条件好,孩子个性非常强。加上父母的溺爱,使她变得异
常娇气、古怪,她聪明、但学习偏激,不讲究方法,我行我素。入学的前几个月从言语中能
感觉到她总是想着初中的丫丫、贝贝等等同学,不和高中的同学接触,由于个性孤傲,经常
处理不好和周围人的关系,在班级和同学打,在寝室和大妈干,平时的她在班里也是想来就
来,想走就走,迟到更是家常便饭,私带手机,另类的着 装打扮就更不用提。开始,我很关注她,经常找她谈话,鼓励她发挥文艺特长,鼓励他
克服弱点,遵守纪律并和她一起制定防范旷课、迟到的措施,但对于她而言,我发现说服、
教育、鼓励在她那里无济于事,老师的苦口婆心换来的只是 “嗯、啊”的几句敷衍了事。一
时间,我觉得无法和她正常交流更谈不上走近她内心,那一阶段,我觉得什么教育家的灵丹
妙药可能在她身上都不起作用,也只好“放任自流”,但转念一想,我的学生有很多,但每个
家庭只有这一个孩子,老师的一味放任迁就,可能就会毁了孩子的一生。我必须转化这个孩
子,于是,我通过班级同学了解到了他的初中特别好的朋友,我给那个孩子打了电话,向那
个孩子了解情况,同时也让她帮着劝说。从中也了解到苏月悦有一个最大的理想就是考上中
国传媒大学。通过网络我搜索到很多关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图片相关信息把孩子叫到我的办公
室跟她聊了聊理想的问题,当时她也没说多少话,拿着我给他的东西就走了。第二天她让另
一个同学给我送了一封信,短短的几句话,谢谢你老师,谢谢你的包容,谢谢你的容忍, 署名
悦悦。当时的我真是发自内心的感动。终于,她接受了老师严格的爱,有了明显的转变。 从对这个特殊学生的教育中,我认识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心,不但要真诚,更要具有艺术
性,讲求方法。
此外,对于“后进生”, 我会全面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极为微小的进步或
长处,我都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知道自己能行、让他们发挥身上的正能量,并且
尽可能的提供他们施展才华和表现的机会。这样他们才会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对自己
有真正准确客观的定位, 这也就是(用爱心点亮信心)。
(三)用爱心点亮信心。 2013级刚刚转入我班的王启极不遵守校规校纪,总和一些习惯不好的学生混在一起。迟
到早退、不穿校服、打架斗殴、经常抬手就打,张口就骂,父母根本就管不了。转到我班时
自然的就成为了我第一个转化的对象,如果不能把他的工作落实好,会对全班、甚至学年的
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我谨慎地开始了对他的转化工作。 刚转来的一周,因为他下了一张纪律条二张卫生条,还有两次迟到,另外,他还总和以
前的同学在一起打骂现象非常严重,和17班的一名同学还发生了口角。但这一周之内我并没
有批评他,也没有找他谈话。而是对他比对原班同学更加的和蔼。有一天中午上食堂吃饭,
正好遇见他,我说今天我请你吃饭。他很是高兴也很意外。吃完饭我说中午你就别回去了,
我给寝室打了个电话。我们俩在食堂聊了一中午。我首先对他一周所犯下的错误以及影响一
一给他列举了出来,就凭这一周的表现我说我完全可以不要你。但我说我不想这么做,因为
你转回高一一定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改变自己。谁改变都得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叫浪子回头
金不换. 所以你这一周的错误我接受,老师对你的要求不是下周一个错误不犯,而只是希望越
来越少。另外我也给他举了一些往届像他一样的孩子的发展,对他进行一定的肯定与鼓励,
鼓励他积极上进。通过这次的接触孩子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之后的半个月之内他当我面
哭了两次,一次是因为学习跟不上,孩子主动把家长叫来与我商讨找到一些适合他的办法。
第二次哭是因为我的一句话,有一天他主动找我说老师你有时间吗?我想和你聊聊。我说行
你说吧,他问了一句“老师你感觉我最近表现的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我当时也回应了
他一句我说你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你看看你自己能不能说出来,结果他很诧异,说了一些上
课溜号,晚上被记等小的问题。后来我告诉他你的最大问题就是:你进步了很多。结果他笑
含泪水说了声谢谢老师,就回班了。一直到现在也表现得非常好,并且班级值周我让他负责,
他也做的井井有条。 从这三个学生的案例中我发现,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深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但是否每个
学生都理解,接受我们的这种爱呢?同样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有的班主任得心应手,轻松有
序;有的班主任疲于奔命,杂乱无章;为什么出于同一动机,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想其
原因就是班主任是否讲求爱的艺术。引用孙维刚老师的一句话:“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爱要适时,爱更要有方法,虽然有教无类,但更要因材施教,以融洽的师生感情,缩短师生
间的距离。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对孙老师教育思想的践行。)
二、班级日常管理
1. 全方位了解学生
新一届的开学初我自制了一份详细的学生信息采集表。从家庭住址、父母工作单位等情
况中能大体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一般情况下,来自林业局的孩子,特别是山上的孩子大部
分比较刻苦、不爱惹事,但胆小、有时不自信,容易想家等等,这些孩子需要我们给他们更
多的爱和关怀。所以在最开始的军训阶段,我就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多走走他们的宿舍,
多问寒问暖,让他们尽快适应离家的生活,师生的感情就是从这最开始的阶段培养起来的。
以后无论有多少对学生的约束,都必须建立在这最初的感情沟通上。 另外,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中,你也可以了解学生。比如:(发校服前哪些孩子愿意穿奇装
异服,哪些孩子愿意打球,哪些孩子经常楼上楼下联系同学,还有从他们所写的日记中)就
要体会到这些孩子可能是以后令我”头疼”的对象。了解的多一些,就多关注一些,多严格
要求一些。总之我会在军训中,在教室里,在宿舍里,在学生第一次自我介绍时,在第一次
劳动中,抓住一切机会去了解学生,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做一个了解学生的“有心人”,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实效。
2.巧用班会施爱心。
充满爱心的班会形式与同学交流是培养和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
是处理、解决班级问题,开展各项活动的有效途径。
(1)“集体荣誉感”班会
从新生入学那天开始我就利用班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学生渗透集体观念。把班级
的日常生活、学校的各项活动、评比等都上升到集体荣誉的高度,让学生时刻牢记我的一言
一行不仅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着班级,代表着班级所有的同学。决不能给集体丢脸,给集体
抹黑。在班级常规中,使同学们认识到,因我扣的一分,使班级所有同学的努力都白费了。
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各项评比中都力争上游,使有些同学渐渐形成了尽管我的学习成绩
不好,但是我代表班级,我要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为班级争光的良好风气。这样,班级同
学形成了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集体荣誉感。
(2)“感恩”父母主题班会。 通过了解,我发现,90后的孩子有很多不会自己洗衣服,还有很多同学给家长打电话语
气特别不好。从我班赵从彤同学的军训日记中,我读出了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不是很融洽,
在军训的这几天中我就主动找机会多和她接触,在简单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孩子很容
易接近,也能主动和我说一些有关她自己的事情,有一次她来问题我就顺便和她聊了聊,当
谈到父母的时候,他说父母限制的很严,很少给她自由空间,每次与父母交流的时候都是面
红耳刺,之后自己的心里还很难受,我给她出个主意,家长会时让她以书信的形式来与父母
交流,家长会时这位家长一直在擦着自己的 眼泪一边重复的看孩子给她写的信。返校回来我问这个孩子怎么样,她高兴地说,我的
心敞亮多了,我父母越来越理解我了。我感觉孩子不是不想和父母说些感恩的话,只是不会
表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开了一次以”感恩”为话题的主题班会,第一次假期8月17
日给学生们留了一个作业每一位同学都要给父母做一顿饭,另加打扫一次家里的卫生。我们
把这一天作为13级18班的感恩日。
(3)“如何处理同学关系”主题班会。 我班张铭月由于不会处理寝室同学以及自己班和他班同学之间的关系,性格太过直率,
最终导致班级所有同学都排斥他,孤立她。后来她主动找我说老师我受不了了,我不想念了。
事后我了解到她这个孩子其实特单纯,只是不会处理同学间的关系,后来我找班级的班长和
几个同学让他们主动与她交心帮助她叠被,做值日。很快张铭月就有了很大的转变,就此事
件我第一时间开了同学之间如何相处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是一门学问,只
有团结、向上、友爱、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班集体才能为他们的成长助力导航。 除此之外,我还相继在班级开展了关于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面对早恋问题、如何给
人良好印象等主题班会,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形式各异针对性很强的主题班会,不仅给孩子
们稚嫩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也促进了班级的团结,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同时由于师生共同参与,它也了加深师生彼此了解,成为密切师生关系的纽带。 通过对孙维刚教师教育思想的学习实践,本届所带18班短短一个学期在各个方面也初见
成效。 我想,其实孙老师也不是什么神仙,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无情的病魔折磨着他,
而他所做到的一切都是源于一种人世间最朴素也最强大的力量,那就是爱。作为一名人民教
师,在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能够关爱学生的心灵,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这其实
真的是一种境界,一种用爱并懂得如何去爱才能去实现的境界,如何不让我们的爱变成另外
一种伤害,我想是我们班主任要永远思考下去的一个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孙老师德育工作特点的粗浅疏漏的体会, 还请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杨亮篇二:孙维刚语录 孙维刚语录
1、爱因斯坦援引劳厄的话,说“当一个学生离开学校时,如果把老师教他的知识都忘光
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师在他身上教学的真正成果。”这
就是说,真正的成果,是知识之外的东西,是能力,更是能力之上的智力素质。
2、 在德育的实践上,我们提出:(1)诚实,正派,正直。(2)树立远大理想,要为人
民多做贡献;(3)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更幸福。
3、在教学上发展智力素质,我们的主要做法有:(1)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八
方联系,浑然一体,造成学生总是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更着重向哲理观点和升华,
高屋建瓴;(3)课堂上,造成学生超前思维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的态势,在思维运动中,
训练思维,互相传染聪明才智;(4)题不在多而求精,一题多解,多解归一;(5)从初一开
始即进行问题研究,写论文;(6)各科都少留作业,数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当然不收作业,
保证学生每天睡眠9小时左右,6年如一。
4、让神圣的课堂永远安静。我们班纪律严明,不但课上,就是自习时间及课间,教室内
也不要有声音,目的是不妨碍同伴的学习或思考。
5、我当班主任,和同学们相约,建设一个优秀的集体,为人民练一炉好钢。 班主任的言行和对孩子们的真诚。《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段话,“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
人,德才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几取人之术,若无圣人君子而
予之,宁予愚人,勿予小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6、首先要建立先进的观念。第二,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一、每个数学概念、
定理、公式等知识的教学,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的。 第三、更着重向哲理观点升华。人类历史上,大凡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以
及军事家,政治家等等,无还同时是哲学家、思想家的。尽管他们在哲学上的成就不像他们
在各自学科领域中的成就那样耀眼,但他们都是站在哲理的高度,站在思想的高度,进行观
察,进行思考的。 因为,科学是从各个学科科学中抽象出来的更本质更普遍的科学。把握住它,便可能也
才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深入本质,切中要害。 这便是聪明的最高层次--深刻与准确的养成过程,或者说,是形成“聪明”的核心。
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归纳、研究对象的特点,从中抽象出更普遍的规律,
随时用它们指导新的学习,或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又对这些规律作修正或补充。这样,几经
上下循环,上升到对哲理的领悟。 第四、教师要造成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造成学生总是
想在老师的前头,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
主人。如果学生只会因袭老师,历史将会凝滞。人类能有今天的进步,从教学的角度年,是
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结果,也是许多优秀的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促成自己的
学生不断超过自己的结果。正因如此,科学才有不断向前发展,社会才不断进步。 我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当导演,引导学生把一堂堂演绎成一场场攻克一座
座山头的战斗。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去归纳,去证明,去总结,去完成。有想法的同学
到讲台上来,到黑板上来讲,我则审时度势,从造就一个大的头脑和眼前的实际出发,不时
点语引句。但不要提示,因为提示是把练习跳高的学生托过横竿去,学生此刻需要的是,纠
正错误动作和发展弹跳力。篇三:传奇教师孙维刚总结的数学的4个大规律 传奇教师孙维刚总结的数学的4个大规律 孙维刚说:“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有为什么,数学尤其如此,世界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事
越详细越好. 孙维刚
孙维刚老师,汉族,1938年12月6日生于山东省海阳县郭城大学毕业中国党员自1962
年至今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 自1980年开始,孙维刚开始在二十二中进行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大循环实验,致力
研究数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用德育促进智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数学实验教学和担任班主任的整个过程中,他将自己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力,深厚的文化素
养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充分地加以运用和发挥,并用自己的灵魂去铸造学生的灵魂将施
教者与受教者的个性因素巧妙地融入了原本枯燥的课程孙维刚的实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
中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90年,孙维刚同志患膀胱癌,1998年又患直肠癌,期间经历了多次大手术,但是他凭
着顽强的毅力,同病魔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始终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而他的大
部分成就,就是在他患病的这十年中取得的为了表彰他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
政府给予了他许多荣誉: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有
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并被评
为“北京市模范班主任”;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并获“人民教师”称号;
1996年荣获“孺子牛金球奖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称号,同年获得胡楚南北京中小学优秀教
学成果奖;1998年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称号,同年成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奖章”获得
者;1999年,获得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特等奖及全国苏步青数学教育一等奖同年
还获得第四届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称号和“首都楷模”称号;2000年,荣获“全国劳
动模范”称号 除去日常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外,孙维刚同志还担任了许多社会性工作,他是中国数
学会理事、北京市数学奥林匹克学校校务委员兼教练、东城区奥林匹克学校校长先后当选为
东城区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和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从教四十年来,孙维刚同志把他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献给了他所挚爱的学校,他所挚爱
的学生和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他的才学,他的自信,他的勇略,他的毅力和他永无止境的进
取精神,都会长久地激励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创新,努力工作,一无返顾地走向奋斗之路,成
功之路! 1992年,孙维刚执教的北京22中高三(4)班,高考平均分达534分,全班40人中有
15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1996—1997年度全国数学联赛中,全班共14人获奖;1997
年高考,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为558.67分,数学平均分为117分,38人达到全国重点大学
录取线,600分以上的9人,22人考入北大、清华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
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 孙维刚怎样教数学?他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
江碧透,鱼翔浅底” 孙维刚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他从不担心
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
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做出证明,而孙维刚则是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
形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
和是多少”,学生答“(n —2)180,”并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孙维刚做总结—这就是数学
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东西,可是,求三角形内角和的初一学生就知道了,
这么教学生受得了吗?可跟着孙老师学下去脑子就会“强大”起来 一个初一的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您在课上讲,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有理就是
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有什么道理呢?” 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什么” 这一问一答被孙维刚听到了,他为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而欣喜,也为老师轻率的回答而遗
憾,甚至感到了残酷—几经如此,求知的火花将熄灭,孩子们将会懒于思考” “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1980年9月,孙维刚开始了从初一教到高三的“大循环”实验,这下就3轮17年 有一位同事满腹委屈地跟孙维刚说:“这点儿东西(指教学内容)开揉碎地给他们(指学
生)讲了8遍啦,可一考试,48个有47个照错不误,这学生可怎么教?而人家重点中学的
学生,你怎么教,他怎么会,你不教,他也会” 孙维刚说,应当承认,学生的聪明程度是有差别的,有的老师曾用这样的办法—找来重
点中学的练习与作业连夜复印,第二天布置给学生重点中学讲什么,怎么讲照过来,这套办
法当然行不通因为你的学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作业,这么做永远赶不上重点中学的学生 他说,根本的办法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
聪明” 第一轮实验班上到初二结束时,不少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不及格,但孙维刚的教学
实验并没有因此止步等到这个班初三毕业参加中考时,数学平均分达到了94.47 1985年春节,班里女生蔡冰冰因为平常学习成绩很好,上课时有点儿无所适从,所以来
跟孙维刚聊一聊怎么学习孙维刚说,我上高中时听数学课,有一次忽然觉得老师在讲以前讲
过的东西,我就掐大腿,结果还疼这说明,我不是在梦里,老师的确在重复以前的知识这种
感觉在以后的课堂听讲时经常出现,而且频率越来越高为什么?实际上是许多知识都是互相
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找到新
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那次“春节谈话”之后,孙维刚和蔡冰冰约定,谈话内容不要向别的同学透露,这或许
是怕别的同学误以为孙维刚在鼓励“上课走神”吧但蔡冰冰的成绩却使他反思起“听课”的
效率——听讲要专心,专心的标准是什么?精神集中,不走神孙维刚觉得这不是一个思想的
回答,只把精神集中到老师的讲授内容上,很可能是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处在被动姿
态他建议它;一个例题提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判断它的真假;一个定理或公式写出来了,
自己先试着去证明它;一个例题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分析、解出它甚至在学习进程中自己
设想,该提出什么命题了,该定义什么概念了,让思维跑在老师的前面如果达不到大幅度的
超前,也要设想正在说着的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什么 从1987年开始,孙维刚就不再给学生留家庭作业而这时的第二实验班,数学成绩却相当
惊人——1989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二等奖共15人,这个班占12名(北京
拥用千所中学,重点赛区前137名,这个班占12名(北京拥有千所中学,重点中学50所以
上),中考数学平均成绩96分(满分100),高考平均102分(满分120) 大多数中学生,上到高三,数学课就不再学新东西,他们要开始整整一年的复习而孙维
刚则要把高三教材的全部内容都讲完——微积分、概率,他相信,让同学们掌握的东西越多,
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越强,而讲课越琐碎越重复,学生思维受到的限制就越多 孙维刚说:“人们喜欢说,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惟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
是有最高标准,比如正派、诚实、无私” 很多学生的家长信赖孙维刚这个“品牌”,尽管这个“品牌”的另一面听起来颇为“残酷”,
1983年初,孙维刚给他的第一轮实验班立下了班规:不许留长头发,不许穿皮鞋,不许唱庸
俗的流行歌曲,男女生不许轻浮地说笑,不开生日晚会,不寄贺年卡 这套班规是怎么出台的?那一年,北京22中一位物理老师跟孙维刚聊天,提醒孙维刚注
意,那些中 考成绩前几名的学生在22中上完高中后,考大学往往名落孙山,为什么?因为他们相对
优秀,更容易引起异性同学的好感,更容易分散注意力„„ 孙维刚这套班规一出台,就流传于附近的诸多中学,在不少学生的想象中,孙维刚堪称
“凶神恶煞”但10余年来,这套班规却被孙维刚的学生遵守着,更有不家长正因为这种严厉,
才更愿意把孩子交给孙维刚 1991的,学生桑丽芸母亲把孩子送到孙维刚的初一新班时说:“我宁可孩子将来是个笨
蛋,也不能让她成个混蛋”如今让这位乡亲自豪的是,她的女儿桑丽芸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
科学系
“宁可孩子是个笨蛋,也不能让他成个混蛋”这句话曾被孙维刚多次在家长会上引述学
生温世强的父亲还保留着1994年1月12日的家长会记录——孙老师:“一如既往,我们要坚
持品德第一,学习,第二;训练发达的脑子第一,学分第二”
学生张悦的父亲说,孙老师班里的学生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懂礼貌,知道向收发室
的大爷和电梯工问好,家长会服务时站得笔直,双手接物,毕恭毕敬学校劳动,图书馆搬书,
都愿意找这个班的学生,因为他们干活儿认真我们这些家长也都是在50年代、60年代成长
起来的,对那个时代中一些美好的东西非常留恋在孩子上中学的这6年里,孙老师就是我们
和孩子最多的话题——孙老师怎么样了,孙老师说什么了,等等 孙老师说什么了呢?他给学生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普通一兵》,讲“活着,是
为了他人的幸福”在一次数学讲座之后,他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是:今天回家,向爸爸妈妈
问一声好
第三轮实验班的建班方针是,第一,诚实,正派,正直;第二,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
负,争取为人民做较大贡献;第三,做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 1997年8月,这个班的学生毕业之后,孙维刚曾这样谈论他的高三(1)班:“快乐幸福
的标准因人而异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想是成为划朝代的科学家,他们应考虑更
大的例题,比如国家、人民我以为,我他们的幸福快乐就是刻苦学习,磨炼自己,奉献于他
人这一阶段的成功就在于获得一种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和卓越的品格修养,人们说,这是一个
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惟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的,比如正派、诚实、无
私”
1998年4月27日,孙维刚住进了肿瘤医院接受第8次手术,这一次是直肠癌,前7次
是膀胱癌30多位学生家长日夜轮流陪床护理,直到孙维刚6月1日出院这些家长都还记得,
7年前,当他们把学生送来时,孙老师被查出患有膀胱癌,他对学生家长说:“我一定要好好
活下去,活6年就行,一定要把他们送进大学我要让一半的学生考上清化、北大” 一位学生家长回忆说:“那一年,孙老师患膀胱癌,手术治疗时不去协和医院,要去北京
六院因为六院离22中近,他住在高层,上课间操时,孩子们看见孙老师站在窗口” 很难说是孙维刚的情感还是孙维刚的班规在无形中约束着他的学生——因为每个中学都
强调纪律和秩序,但布鞋、短发、不谈恋爱所标榜的价值观正被普遍地漠视孙维刚说:“作为
一个中学老师,面对流俗,我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上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自己的
小气候。”篇四:孙维刚老师的结构教学法 孙维刚老师的结构教学法 孙老师谈到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结构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孙老师的学生们学习灵活性都很强,也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孙老师带的班成绩都好得惊人,
最好的班有全班55%的同学考上清华北大,其余全是一类本科,更难得的是他从不布置课后
作业,即使高三学生也能保证每天睡到8个小时以上,这简直不可想象,但是我们敬爱的孙
老师,他做到了!
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如果能巧妙利用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将使教学效率
大大提高,会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学生能保持优良的成绩——这是我一直孜孜不
倦梦寐以求的。因自身水平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我想借这次机会好好来谈谈我研读孙
老师的结构教学法的收获,好好研究一下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结构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
率,与各位教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共同学习和探讨,让同学们达到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的美好境界,使学生真正有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除了文化课的学习,还能参加更
多的体育,艺术,社会活动,使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孙老师在课堂上的魅力案例很多,在这里无法一一叙述。我想把我仔细研读孙老师的书
的收获和感受,以及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的优点,其中最值得学生们学习的一些经验以要点
的形式总结出来,如果 有不妥之处,恳请有识之士斧正。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非常值得学
生们学习:
1、学会找知识的新旧联系。 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
定理的一个特例。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课堂上老师常会重复以前的知识,这时候你应努力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学习数学
就变得简单而有趣了。就像华罗庚说的,读书应有个过程——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也就是说要善于总结规律。
孙老师则把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分成了三层意思:
(1)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传输,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
木的状况下进行的;
(2)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
它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系统中进行教学。孙老师认为这种做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使学生发现知识之间
既盘根错节,又浑然一体,而到后来,知识好像在手心里,了如指掌的一张网,而不再是一
堆杂乱无章的瓦砾和一片望而生畏的戈壁滩。” 孙老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他并不担
心 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因为教师的任务就是造就学生发达的脑子。在他的课上,基本上是
先出题,写出公式, 然后让学生讨论,上黑板演示,老师在一旁点拨,让学生学 会寻找规律。 比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
引导学生 做出证明。而孙老师则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
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
生答:“(n-2)180°。”“怎么证?”学生们踊跃举手,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孙老
师做总结,提到了证明所用的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内容,在
初一教学中就涉及了,学生接受得了吗?当然,孙老师并不指望学生能一下子就理解和掌握
数学归纳法,而只是抓住时机对教材结构进行调整,有关知识和方法先“闪现”一下,做个
埋伏,做个铺垫,以后还会“再现”,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孙老师花费不知多少不眠之夜,设计,编写的“结构教学”和配套教材,取得了极大的
成功。“结构教学”使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后没有硬性的、繁琐的家庭作业,上课超前学
一步,下课更轻松。他的“结构教学法”,注重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用他的话说是“八方
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六年的课程三年学完,学生接连在各种竞赛中获
奖。在他看来,生源的差别不应该成为影响教育成果的首要因素,只要方向对头,方法得当,
我们的教育对象都能成为栋梁之才。
2、听讲要专心,专心的标准是什么? 是精神集中,不走神吗? 孙老师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回答,只把精神集中到老师的讲授内容上,很可能是跟在老
师的后面亦步亦趋,学生的思维即使在活动,也只是处在被动的状态。 孙老师的建议是:一个命题提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判断它的真假;一个定理或公式写
出来 了,自己先试着去证明它;一个例题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分析、解出它。甚至在学习
进程中自己设想,该提出什么命题了,该定义什么概念了,让思维跑在老师的 前面。如果达
不到大幅度的超前,也要设想讲课的老师正在进行的推理的这句话的下一句会是什么。 孙老师在每届的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
(1)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
(2)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造成学生总是想在老师前面、向老师(包括课本) 挑战的氛围,
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让一个个学生到前面来讲,促进了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的相互
传染。
(3)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在知识上指导学生注意追根究底,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
律,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站在哲理的高度思考问题,注重联想。
(4)在解题中指导学生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多解归一,归纳共性,分离个性,并总结
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解题规律。
(5)提倡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练习写论文、写总结。
(6)不能忽视回顾总结工作,学生完成作业后,要回顾、总结、反思,只有掩卷反思才
会有所发现和优化。
(7)世上不存在没有“为什么”的事物,凡事需问“所以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各抒己见,展开争论。 孙老师认为:老师给学生讲题,如果只把题目的解法过程一步一步讲清楚,哪怕再细致
明白,而讲不出这些解法步骤是怎么想出来的,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效果是不大的,甚
至起消极作用。要讲清楚自己当时的心绪和想法,在笨拙中学会反思,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
3、学习的四种基本能力组成了学习的基本模型。 孙老师训练学生,一要“敢”提问题;二要“会”提问题;三是在发现问题后,找出此
知识与彼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别人要花一个月,他们仅用三个半天便讲完了高中数学的118
个公式。初中三年便提前学完了高中的全部数学课程,而且还增加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和部分大学的数学课程。 初二上到一半,便可以优异的成绩答完前一年的高考数学试卷。 而孙老师的学生的成绩,总是和“付出”之间有一道“不等式”: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
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
孙老师到底靠什么呢? 孙老师说:“我给学生出一道题,自己要先做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
启发学生思维的。”篇五:任小艾讲座心得体会 有幸聆听了任小艾老师讲座后,我受益匪浅,思想上有很大的触动。任老师的讲座让我
感受到了为人师表的重要,真正领悟到了为人师应该具备的心怀和情操,更加感受到自己离
一个优秀班主任之间的差距。任老师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是我们班主任、班级工作经
验的引导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不断学习,努力提高。
二、学会宽容,付出真爱,尊重的教育。
三、培养兴趣,掌握方法。 外力的强迫永远教导不出人才,一个人想学好一方面的知识,绝对都是内因起着主导的
作用。正如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我
敬重于任老师提到的孙维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把“要
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们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晚上还打着手电学。试问:孩
子们有这么大的兴趣,还能学不好吗?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还存在一些落后的教育方法,
与孙维刚老师相比,我觉得差距很大。孙维刚老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还注
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授人以鱼”还是“还是授人以渔”?让学
生掌握好的学习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要避免单纯知识性的教学,还要注
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孩子具备自学的好习惯。
四、发扬民主,科学管理。 如果说任老师用爱打动每一位学生,那么任老师提到的魏书生老师便是用民主走进孩子
的内心世界。魏老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凡是班级的每一项制度,每一个规定,或是一些大事,
都通过班级集体讨论,让每一个人充分发表意见,最后用投票或举手的方式表决。这是民主
集中制原则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这种方法,既发挥了学生个人的民主,也维护和
保证了班级集体的利益,使班级管理工作得以在民主的意愿中朝着既定的班级管理目标发展。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觉得干得很累,但事管理效果却不太理想。孩子们自制力差,经常
违反纪律,有时我都束手无策。魏老师的管理方法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发扬民主,采用
科学方法,不仅减轻了班主任老师的负担,而且管理效果会更加显著。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
中,我会不断反思,不断总结,采用各种民主、科学的方法对班级加以管理。 总之,任老师的讲座值得我去深深的思考,我也经常停下手头的工作重新进行梳理,细
细品味任老师说过的每一句话,也更加深了自己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每次都会有不
同的火花在跳跃,我觉得只要能把握住其中的几点,哪怕是一点,也会给自己的班主任工作
带来质上的变化,也会让自己的管理水平提高一个层次。我同时也深深的明白了选择这项事
业的同时,也选择了无悔和奉献,我会顺着教育家们的指引,把自己的教育之路走踏实、走
得更好。
用爱心给每一朵花洒上甘露
----- 读《孙维刚》一书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感谢校领导为我们班主任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我有幸把六年来班
主任工作方面的点滴体会与各位同仁一起分享。我今天交流的题目是《用爱心给每一朵花洒
上甘露-----读<孙维刚>一书心得体会》。 孙维刚先生曾经用简短的话语凝练出了德与智的本质关系。他说:“无德”何谈做人?“不
仁”何谈做事?“无事”怎能立足?这句话道出了许多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准则,也是我
承担班主任工作以来努力展现给学生的一种人生观。通过对孙维刚老师教育思想的学习,我
想从“后进生的转化”和“班级日常管理”两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关于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后进生问题一直是困扰很多班主任特别是文科班主任的一大问题,传统的重理轻文思想
在高一入学文理分科时就明显表现出来,总体入学成绩有差别,到了高一期中期末又有理转
文的现象使原本文科班的构成变得更为复杂,本学期校领导的英明举措使这种情况有了明显
改观,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依然不容忽视。作为班主任只有情感相通、心理相容才能打开“后
进生”心灵的闸门。也就是说我们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帮助他们、转化他们,都要动之以真
情,用诚心打动他们,用爱心感化他们。以下我以案例说明。
(一)寻找爱的契机。
(二) 掌握爱的方法.
2010级班级学生苏月悦,家庭条件好,孩子个性非常强。加上父母的溺爱,使她变得异
常娇气、古怪,她聪明、但学习偏激,不讲究方法,我行我素。入学的前几个月从言语中能
感觉到她总是想着初中的丫丫、贝贝等等同学,不和高中的同学接触,由于个性孤傲,经常
处理不好和周围人的关系,在班级和同学打,在寝室和大妈干,平时的她在班里也是想来就
来,想走就走,迟到更是家常便饭,私带手机,另类的着 装打扮就更不用提。开始,我很关注她,经常找她谈话,鼓励她发挥文艺特长,鼓励他
克服弱点,遵守纪律并和她一起制定防范旷课、迟到的措施,但对于她而言,我发现说服、
教育、鼓励在她那里无济于事,老师的苦口婆心换来的只是 “嗯、啊”的几句敷衍了事。一
时间,我觉得无法和她正常交流更谈不上走近她内心,那一阶段,我觉得什么教育家的灵丹
妙药可能在她身上都不起作用,也只好“放任自流”,但转念一想,我的学生有很多,但每个
家庭只有这一个孩子,老师的一味放任迁就,可能就会毁了孩子的一生。我必须转化这个孩
子,于是,我通过班级同学了解到了他的初中特别好的朋友,我给那个孩子打了电话,向那
个孩子了解情况,同时也让她帮着劝说。从中也了解到苏月悦有一个最大的理想就是考上中
国传媒大学。通过网络我搜索到很多关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图片相关信息把孩子叫到我的办公
室跟她聊了聊理想的问题,当时她也没说多少话,拿着我给他的东西就走了。第二天她让另
一个同学给我送了一封信,短短的几句话,谢谢你老师,谢谢你的包容,谢谢你的容忍, 署名
悦悦。当时的我真是发自内心的感动。终于,她接受了老师严格的爱,有了明显的转变。 从对这个特殊学生的教育中,我认识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心,不但要真诚,更要具有艺术
性,讲求方法。
此外,对于“后进生”, 我会全面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极为微小的进步或
长处,我都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知道自己能行、让他们发挥身上的正能量,并且
尽可能的提供他们施展才华和表现的机会。这样他们才会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对自己
有真正准确客观的定位, 这也就是(用爱心点亮信心)。
(三)用爱心点亮信心。 2013级刚刚转入我班的王启极不遵守校规校纪,总和一些习惯不好的学生混在一起。迟
到早退、不穿校服、打架斗殴、经常抬手就打,张口就骂,父母根本就管不了。转到我班时
自然的就成为了我第一个转化的对象,如果不能把他的工作落实好,会对全班、甚至学年的
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我谨慎地开始了对他的转化工作。 刚转来的一周,因为他下了一张纪律条二张卫生条,还有两次迟到,另外,他还总和以
前的同学在一起打骂现象非常严重,和17班的一名同学还发生了口角。但这一周之内我并没
有批评他,也没有找他谈话。而是对他比对原班同学更加的和蔼。有一天中午上食堂吃饭,
正好遇见他,我说今天我请你吃饭。他很是高兴也很意外。吃完饭我说中午你就别回去了,
我给寝室打了个电话。我们俩在食堂聊了一中午。我首先对他一周所犯下的错误以及影响一
一给他列举了出来,就凭这一周的表现我说我完全可以不要你。但我说我不想这么做,因为
你转回高一一定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改变自己。谁改变都得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叫浪子回头
金不换. 所以你这一周的错误我接受,老师对你的要求不是下周一个错误不犯,而只是希望越
来越少。另外我也给他举了一些往届像他一样的孩子的发展,对他进行一定的肯定与鼓励,
鼓励他积极上进。通过这次的接触孩子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之后的半个月之内他当我面
哭了两次,一次是因为学习跟不上,孩子主动把家长叫来与我商讨找到一些适合他的办法。
第二次哭是因为我的一句话,有一天他主动找我说老师你有时间吗?我想和你聊聊。我说行
你说吧,他问了一句“老师你感觉我最近表现的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我当时也回应了
他一句我说你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你看看你自己能不能说出来,结果他很诧异,说了一些上
课溜号,晚上被记等小的问题。后来我告诉他你的最大问题就是:你进步了很多。结果他笑
含泪水说了声谢谢老师,就回班了。一直到现在也表现得非常好,并且班级值周我让他负责,
他也做的井井有条。 从这三个学生的案例中我发现,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深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但是否每个
学生都理解,接受我们的这种爱呢?同样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有的班主任得心应手,轻松有
序;有的班主任疲于奔命,杂乱无章;为什么出于同一动机,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想其
原因就是班主任是否讲求爱的艺术。引用孙维刚老师的一句话:“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爱要适时,爱更要有方法,虽然有教无类,但更要因材施教,以融洽的师生感情,缩短师生
间的距离。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对孙老师教育思想的践行。)
二、班级日常管理
1. 全方位了解学生
新一届的开学初我自制了一份详细的学生信息采集表。从家庭住址、父母工作单位等情
况中能大体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一般情况下,来自林业局的孩子,特别是山上的孩子大部
分比较刻苦、不爱惹事,但胆小、有时不自信,容易想家等等,这些孩子需要我们给他们更
多的爱和关怀。所以在最开始的军训阶段,我就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多走走他们的宿舍,
多问寒问暖,让他们尽快适应离家的生活,师生的感情就是从这最开始的阶段培养起来的。
以后无论有多少对学生的约束,都必须建立在这最初的感情沟通上。 另外,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中,你也可以了解学生。比如:(发校服前哪些孩子愿意穿奇装
异服,哪些孩子愿意打球,哪些孩子经常楼上楼下联系同学,还有从他们所写的日记中)就
要体会到这些孩子可能是以后令我”头疼”的对象。了解的多一些,就多关注一些,多严格
要求一些。总之我会在军训中,在教室里,在宿舍里,在学生第一次自我介绍时,在第一次
劳动中,抓住一切机会去了解学生,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做一个了解学生的“有心人”,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实效。
2.巧用班会施爱心。
充满爱心的班会形式与同学交流是培养和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
是处理、解决班级问题,开展各项活动的有效途径。
(1)“集体荣誉感”班会
从新生入学那天开始我就利用班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学生渗透集体观念。把班级
的日常生活、学校的各项活动、评比等都上升到集体荣誉的高度,让学生时刻牢记我的一言
一行不仅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着班级,代表着班级所有的同学。决不能给集体丢脸,给集体
抹黑。在班级常规中,使同学们认识到,因我扣的一分,使班级所有同学的努力都白费了。
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各项评比中都力争上游,使有些同学渐渐形成了尽管我的学习成绩
不好,但是我代表班级,我要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为班级争光的良好风气。这样,班级同
学形成了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集体荣誉感。
(2)“感恩”父母主题班会。 通过了解,我发现,90后的孩子有很多不会自己洗衣服,还有很多同学给家长打电话语
气特别不好。从我班赵从彤同学的军训日记中,我读出了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不是很融洽,
在军训的这几天中我就主动找机会多和她接触,在简单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孩子很容
易接近,也能主动和我说一些有关她自己的事情,有一次她来问题我就顺便和她聊了聊,当
谈到父母的时候,他说父母限制的很严,很少给她自由空间,每次与父母交流的时候都是面
红耳刺,之后自己的心里还很难受,我给她出个主意,家长会时让她以书信的形式来与父母
交流,家长会时这位家长一直在擦着自己的 眼泪一边重复的看孩子给她写的信。返校回来我问这个孩子怎么样,她高兴地说,我的
心敞亮多了,我父母越来越理解我了。我感觉孩子不是不想和父母说些感恩的话,只是不会
表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开了一次以”感恩”为话题的主题班会,第一次假期8月17
日给学生们留了一个作业每一位同学都要给父母做一顿饭,另加打扫一次家里的卫生。我们
把这一天作为13级18班的感恩日。
(3)“如何处理同学关系”主题班会。 我班张铭月由于不会处理寝室同学以及自己班和他班同学之间的关系,性格太过直率,
最终导致班级所有同学都排斥他,孤立她。后来她主动找我说老师我受不了了,我不想念了。
事后我了解到她这个孩子其实特单纯,只是不会处理同学间的关系,后来我找班级的班长和
几个同学让他们主动与她交心帮助她叠被,做值日。很快张铭月就有了很大的转变,就此事
件我第一时间开了同学之间如何相处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是一门学问,只
有团结、向上、友爱、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班集体才能为他们的成长助力导航。 除此之外,我还相继在班级开展了关于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面对早恋问题、如何给
人良好印象等主题班会,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形式各异针对性很强的主题班会,不仅给孩子
们稚嫩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也促进了班级的团结,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同时由于师生共同参与,它也了加深师生彼此了解,成为密切师生关系的纽带。 通过对孙维刚教师教育思想的学习实践,本届所带18班短短一个学期在各个方面也初见
成效。 我想,其实孙老师也不是什么神仙,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无情的病魔折磨着他,
而他所做到的一切都是源于一种人世间最朴素也最强大的力量,那就是爱。作为一名人民教
师,在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能够关爱学生的心灵,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这其实
真的是一种境界,一种用爱并懂得如何去爱才能去实现的境界,如何不让我们的爱变成另外
一种伤害,我想是我们班主任要永远思考下去的一个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孙老师德育工作特点的粗浅疏漏的体会, 还请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杨亮篇二:孙维刚语录 孙维刚语录
1、爱因斯坦援引劳厄的话,说“当一个学生离开学校时,如果把老师教他的知识都忘光
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师在他身上教学的真正成果。”这
就是说,真正的成果,是知识之外的东西,是能力,更是能力之上的智力素质。
2、 在德育的实践上,我们提出:(1)诚实,正派,正直。(2)树立远大理想,要为人
民多做贡献;(3)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更幸福。
3、在教学上发展智力素质,我们的主要做法有:(1)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八
方联系,浑然一体,造成学生总是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更着重向哲理观点和升华,
高屋建瓴;(3)课堂上,造成学生超前思维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的态势,在思维运动中,
训练思维,互相传染聪明才智;(4)题不在多而求精,一题多解,多解归一;(5)从初一开
始即进行问题研究,写论文;(6)各科都少留作业,数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当然不收作业,
保证学生每天睡眠9小时左右,6年如一。
4、让神圣的课堂永远安静。我们班纪律严明,不但课上,就是自习时间及课间,教室内
也不要有声音,目的是不妨碍同伴的学习或思考。
5、我当班主任,和同学们相约,建设一个优秀的集体,为人民练一炉好钢。 班主任的言行和对孩子们的真诚。《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段话,“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
人,德才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几取人之术,若无圣人君子而
予之,宁予愚人,勿予小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6、首先要建立先进的观念。第二,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一、每个数学概念、
定理、公式等知识的教学,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的。 第三、更着重向哲理观点升华。人类历史上,大凡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以
及军事家,政治家等等,无还同时是哲学家、思想家的。尽管他们在哲学上的成就不像他们
在各自学科领域中的成就那样耀眼,但他们都是站在哲理的高度,站在思想的高度,进行观
察,进行思考的。 因为,科学是从各个学科科学中抽象出来的更本质更普遍的科学。把握住它,便可能也
才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深入本质,切中要害。 这便是聪明的最高层次--深刻与准确的养成过程,或者说,是形成“聪明”的核心。
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归纳、研究对象的特点,从中抽象出更普遍的规律,
随时用它们指导新的学习,或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又对这些规律作修正或补充。这样,几经
上下循环,上升到对哲理的领悟。 第四、教师要造成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造成学生总是
想在老师的前头,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
主人。如果学生只会因袭老师,历史将会凝滞。人类能有今天的进步,从教学的角度年,是
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结果,也是许多优秀的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促成自己的
学生不断超过自己的结果。正因如此,科学才有不断向前发展,社会才不断进步。 我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当导演,引导学生把一堂堂演绎成一场场攻克一座
座山头的战斗。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去归纳,去证明,去总结,去完成。有想法的同学
到讲台上来,到黑板上来讲,我则审时度势,从造就一个大的头脑和眼前的实际出发,不时
点语引句。但不要提示,因为提示是把练习跳高的学生托过横竿去,学生此刻需要的是,纠
正错误动作和发展弹跳力。篇三:传奇教师孙维刚总结的数学的4个大规律 传奇教师孙维刚总结的数学的4个大规律 孙维刚说:“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有为什么,数学尤其如此,世界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事
越详细越好. 孙维刚
孙维刚老师,汉族,1938年12月6日生于山东省海阳县郭城大学毕业中国党员自1962
年至今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 自1980年开始,孙维刚开始在二十二中进行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大循环实验,致力
研究数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用德育促进智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数学实验教学和担任班主任的整个过程中,他将自己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力,深厚的文化素
养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充分地加以运用和发挥,并用自己的灵魂去铸造学生的灵魂将施
教者与受教者的个性因素巧妙地融入了原本枯燥的课程孙维刚的实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
中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90年,孙维刚同志患膀胱癌,1998年又患直肠癌,期间经历了多次大手术,但是他凭
着顽强的毅力,同病魔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始终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而他的大
部分成就,就是在他患病的这十年中取得的为了表彰他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
政府给予了他许多荣誉: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有
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并被评
为“北京市模范班主任”;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并获“人民教师”称号;
1996年荣获“孺子牛金球奖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称号,同年获得胡楚南北京中小学优秀教
学成果奖;1998年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称号,同年成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奖章”获得
者;1999年,获得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特等奖及全国苏步青数学教育一等奖同年
还获得第四届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称号和“首都楷模”称号;2000年,荣获“全国劳
动模范”称号 除去日常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外,孙维刚同志还担任了许多社会性工作,他是中国数
学会理事、北京市数学奥林匹克学校校务委员兼教练、东城区奥林匹克学校校长先后当选为
东城区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和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从教四十年来,孙维刚同志把他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献给了他所挚爱的学校,他所挚爱
的学生和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他的才学,他的自信,他的勇略,他的毅力和他永无止境的进
取精神,都会长久地激励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创新,努力工作,一无返顾地走向奋斗之路,成
功之路! 1992年,孙维刚执教的北京22中高三(4)班,高考平均分达534分,全班40人中有
15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1996—1997年度全国数学联赛中,全班共14人获奖;1997
年高考,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为558.67分,数学平均分为117分,38人达到全国重点大学
录取线,600分以上的9人,22人考入北大、清华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
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 孙维刚怎样教数学?他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
江碧透,鱼翔浅底” 孙维刚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他从不担心
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
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做出证明,而孙维刚则是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
形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
和是多少”,学生答“(n —2)180,”并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孙维刚做总结—这就是数学
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东西,可是,求三角形内角和的初一学生就知道了,
这么教学生受得了吗?可跟着孙老师学下去脑子就会“强大”起来 一个初一的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您在课上讲,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有理就是
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有什么道理呢?” 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什么” 这一问一答被孙维刚听到了,他为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而欣喜,也为老师轻率的回答而遗
憾,甚至感到了残酷—几经如此,求知的火花将熄灭,孩子们将会懒于思考” “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1980年9月,孙维刚开始了从初一教到高三的“大循环”实验,这下就3轮17年 有一位同事满腹委屈地跟孙维刚说:“这点儿东西(指教学内容)开揉碎地给他们(指学
生)讲了8遍啦,可一考试,48个有47个照错不误,这学生可怎么教?而人家重点中学的
学生,你怎么教,他怎么会,你不教,他也会” 孙维刚说,应当承认,学生的聪明程度是有差别的,有的老师曾用这样的办法—找来重
点中学的练习与作业连夜复印,第二天布置给学生重点中学讲什么,怎么讲照过来,这套办
法当然行不通因为你的学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作业,这么做永远赶不上重点中学的学生 他说,根本的办法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
聪明” 第一轮实验班上到初二结束时,不少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不及格,但孙维刚的教学
实验并没有因此止步等到这个班初三毕业参加中考时,数学平均分达到了94.47 1985年春节,班里女生蔡冰冰因为平常学习成绩很好,上课时有点儿无所适从,所以来
跟孙维刚聊一聊怎么学习孙维刚说,我上高中时听数学课,有一次忽然觉得老师在讲以前讲
过的东西,我就掐大腿,结果还疼这说明,我不是在梦里,老师的确在重复以前的知识这种
感觉在以后的课堂听讲时经常出现,而且频率越来越高为什么?实际上是许多知识都是互相
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找到新
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那次“春节谈话”之后,孙维刚和蔡冰冰约定,谈话内容不要向别的同学透露,这或许
是怕别的同学误以为孙维刚在鼓励“上课走神”吧但蔡冰冰的成绩却使他反思起“听课”的
效率——听讲要专心,专心的标准是什么?精神集中,不走神孙维刚觉得这不是一个思想的
回答,只把精神集中到老师的讲授内容上,很可能是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处在被动姿
态他建议它;一个例题提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判断它的真假;一个定理或公式写出来了,
自己先试着去证明它;一个例题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分析、解出它甚至在学习进程中自己
设想,该提出什么命题了,该定义什么概念了,让思维跑在老师的前面如果达不到大幅度的
超前,也要设想正在说着的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什么 从1987年开始,孙维刚就不再给学生留家庭作业而这时的第二实验班,数学成绩却相当
惊人——1989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二等奖共15人,这个班占12名(北京
拥用千所中学,重点赛区前137名,这个班占12名(北京拥有千所中学,重点中学50所以
上),中考数学平均成绩96分(满分100),高考平均102分(满分120) 大多数中学生,上到高三,数学课就不再学新东西,他们要开始整整一年的复习而孙维
刚则要把高三教材的全部内容都讲完——微积分、概率,他相信,让同学们掌握的东西越多,
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越强,而讲课越琐碎越重复,学生思维受到的限制就越多 孙维刚说:“人们喜欢说,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惟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
是有最高标准,比如正派、诚实、无私” 很多学生的家长信赖孙维刚这个“品牌”,尽管这个“品牌”的另一面听起来颇为“残酷”,
1983年初,孙维刚给他的第一轮实验班立下了班规:不许留长头发,不许穿皮鞋,不许唱庸
俗的流行歌曲,男女生不许轻浮地说笑,不开生日晚会,不寄贺年卡 这套班规是怎么出台的?那一年,北京22中一位物理老师跟孙维刚聊天,提醒孙维刚注
意,那些中 考成绩前几名的学生在22中上完高中后,考大学往往名落孙山,为什么?因为他们相对
优秀,更容易引起异性同学的好感,更容易分散注意力„„ 孙维刚这套班规一出台,就流传于附近的诸多中学,在不少学生的想象中,孙维刚堪称
“凶神恶煞”但10余年来,这套班规却被孙维刚的学生遵守着,更有不家长正因为这种严厉,
才更愿意把孩子交给孙维刚 1991的,学生桑丽芸母亲把孩子送到孙维刚的初一新班时说:“我宁可孩子将来是个笨
蛋,也不能让她成个混蛋”如今让这位乡亲自豪的是,她的女儿桑丽芸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
科学系
“宁可孩子是个笨蛋,也不能让他成个混蛋”这句话曾被孙维刚多次在家长会上引述学
生温世强的父亲还保留着1994年1月12日的家长会记录——孙老师:“一如既往,我们要坚
持品德第一,学习,第二;训练发达的脑子第一,学分第二”
学生张悦的父亲说,孙老师班里的学生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懂礼貌,知道向收发室
的大爷和电梯工问好,家长会服务时站得笔直,双手接物,毕恭毕敬学校劳动,图书馆搬书,
都愿意找这个班的学生,因为他们干活儿认真我们这些家长也都是在50年代、60年代成长
起来的,对那个时代中一些美好的东西非常留恋在孩子上中学的这6年里,孙老师就是我们
和孩子最多的话题——孙老师怎么样了,孙老师说什么了,等等 孙老师说什么了呢?他给学生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普通一兵》,讲“活着,是
为了他人的幸福”在一次数学讲座之后,他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是:今天回家,向爸爸妈妈
问一声好
第三轮实验班的建班方针是,第一,诚实,正派,正直;第二,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
负,争取为人民做较大贡献;第三,做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 1997年8月,这个班的学生毕业之后,孙维刚曾这样谈论他的高三(1)班:“快乐幸福
的标准因人而异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想是成为划朝代的科学家,他们应考虑更
大的例题,比如国家、人民我以为,我他们的幸福快乐就是刻苦学习,磨炼自己,奉献于他
人这一阶段的成功就在于获得一种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和卓越的品格修养,人们说,这是一个
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惟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的,比如正派、诚实、无
私”
1998年4月27日,孙维刚住进了肿瘤医院接受第8次手术,这一次是直肠癌,前7次
是膀胱癌30多位学生家长日夜轮流陪床护理,直到孙维刚6月1日出院这些家长都还记得,
7年前,当他们把学生送来时,孙老师被查出患有膀胱癌,他对学生家长说:“我一定要好好
活下去,活6年就行,一定要把他们送进大学我要让一半的学生考上清化、北大” 一位学生家长回忆说:“那一年,孙老师患膀胱癌,手术治疗时不去协和医院,要去北京
六院因为六院离22中近,他住在高层,上课间操时,孩子们看见孙老师站在窗口” 很难说是孙维刚的情感还是孙维刚的班规在无形中约束着他的学生——因为每个中学都
强调纪律和秩序,但布鞋、短发、不谈恋爱所标榜的价值观正被普遍地漠视孙维刚说:“作为
一个中学老师,面对流俗,我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上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自己的
小气候。”篇四:孙维刚老师的结构教学法 孙维刚老师的结构教学法 孙老师谈到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结构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孙老师的学生们学习灵活性都很强,也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孙老师带的班成绩都好得惊人,
最好的班有全班55%的同学考上清华北大,其余全是一类本科,更难得的是他从不布置课后
作业,即使高三学生也能保证每天睡到8个小时以上,这简直不可想象,但是我们敬爱的孙
老师,他做到了!
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如果能巧妙利用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将使教学效率
大大提高,会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学生能保持优良的成绩——这是我一直孜孜不
倦梦寐以求的。因自身水平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我想借这次机会好好来谈谈我研读孙
老师的结构教学法的收获,好好研究一下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结构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
率,与各位教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共同学习和探讨,让同学们达到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的美好境界,使学生真正有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除了文化课的学习,还能参加更
多的体育,艺术,社会活动,使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孙老师在课堂上的魅力案例很多,在这里无法一一叙述。我想把我仔细研读孙老师的书
的收获和感受,以及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的优点,其中最值得学生们学习的一些经验以要点
的形式总结出来,如果 有不妥之处,恳请有识之士斧正。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非常值得学
生们学习:
1、学会找知识的新旧联系。 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
定理的一个特例。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课堂上老师常会重复以前的知识,这时候你应努力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学习数学
就变得简单而有趣了。就像华罗庚说的,读书应有个过程——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也就是说要善于总结规律。
孙老师则把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分成了三层意思:
(1)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传输,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
木的状况下进行的;
(2)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
它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系统中进行教学。孙老师认为这种做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使学生发现知识之间
既盘根错节,又浑然一体,而到后来,知识好像在手心里,了如指掌的一张网,而不再是一
堆杂乱无章的瓦砾和一片望而生畏的戈壁滩。” 孙老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他并不担
心 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因为教师的任务就是造就学生发达的脑子。在他的课上,基本上是
先出题,写出公式, 然后让学生讨论,上黑板演示,老师在一旁点拨,让学生学 会寻找规律。 比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
引导学生 做出证明。而孙老师则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
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
生答:“(n-2)180°。”“怎么证?”学生们踊跃举手,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孙老
师做总结,提到了证明所用的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内容,在
初一教学中就涉及了,学生接受得了吗?当然,孙老师并不指望学生能一下子就理解和掌握
数学归纳法,而只是抓住时机对教材结构进行调整,有关知识和方法先“闪现”一下,做个
埋伏,做个铺垫,以后还会“再现”,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孙老师花费不知多少不眠之夜,设计,编写的“结构教学”和配套教材,取得了极大的
成功。“结构教学”使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后没有硬性的、繁琐的家庭作业,上课超前学
一步,下课更轻松。他的“结构教学法”,注重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用他的话说是“八方
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六年的课程三年学完,学生接连在各种竞赛中获
奖。在他看来,生源的差别不应该成为影响教育成果的首要因素,只要方向对头,方法得当,
我们的教育对象都能成为栋梁之才。
2、听讲要专心,专心的标准是什么? 是精神集中,不走神吗? 孙老师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回答,只把精神集中到老师的讲授内容上,很可能是跟在老
师的后面亦步亦趋,学生的思维即使在活动,也只是处在被动的状态。 孙老师的建议是:一个命题提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判断它的真假;一个定理或公式写
出来 了,自己先试着去证明它;一个例题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分析、解出它。甚至在学习
进程中自己设想,该提出什么命题了,该定义什么概念了,让思维跑在老师的 前面。如果达
不到大幅度的超前,也要设想讲课的老师正在进行的推理的这句话的下一句会是什么。 孙老师在每届的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
(1)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
(2)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造成学生总是想在老师前面、向老师(包括课本) 挑战的氛围,
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让一个个学生到前面来讲,促进了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的相互
传染。
(3)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在知识上指导学生注意追根究底,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
律,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站在哲理的高度思考问题,注重联想。
(4)在解题中指导学生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多解归一,归纳共性,分离个性,并总结
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解题规律。
(5)提倡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练习写论文、写总结。
(6)不能忽视回顾总结工作,学生完成作业后,要回顾、总结、反思,只有掩卷反思才
会有所发现和优化。
(7)世上不存在没有“为什么”的事物,凡事需问“所以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各抒己见,展开争论。 孙老师认为:老师给学生讲题,如果只把题目的解法过程一步一步讲清楚,哪怕再细致
明白,而讲不出这些解法步骤是怎么想出来的,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效果是不大的,甚
至起消极作用。要讲清楚自己当时的心绪和想法,在笨拙中学会反思,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
3、学习的四种基本能力组成了学习的基本模型。 孙老师训练学生,一要“敢”提问题;二要“会”提问题;三是在发现问题后,找出此
知识与彼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别人要花一个月,他们仅用三个半天便讲完了高中数学的118
个公式。初中三年便提前学完了高中的全部数学课程,而且还增加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和部分大学的数学课程。 初二上到一半,便可以优异的成绩答完前一年的高考数学试卷。 而孙老师的学生的成绩,总是和“付出”之间有一道“不等式”: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
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
孙老师到底靠什么呢? 孙老师说:“我给学生出一道题,自己要先做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
启发学生思维的。”篇五:任小艾讲座心得体会 有幸聆听了任小艾老师讲座后,我受益匪浅,思想上有很大的触动。任老师的讲座让我
感受到了为人师表的重要,真正领悟到了为人师应该具备的心怀和情操,更加感受到自己离
一个优秀班主任之间的差距。任老师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是我们班主任、班级工作经
验的引导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不断学习,努力提高。
二、学会宽容,付出真爱,尊重的教育。
三、培养兴趣,掌握方法。 外力的强迫永远教导不出人才,一个人想学好一方面的知识,绝对都是内因起着主导的
作用。正如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我
敬重于任老师提到的孙维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把“要
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们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晚上还打着手电学。试问:孩
子们有这么大的兴趣,还能学不好吗?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还存在一些落后的教育方法,
与孙维刚老师相比,我觉得差距很大。孙维刚老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还注
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授人以鱼”还是“还是授人以渔”?让学
生掌握好的学习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要避免单纯知识性的教学,还要注
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孩子具备自学的好习惯。
四、发扬民主,科学管理。 如果说任老师用爱打动每一位学生,那么任老师提到的魏书生老师便是用民主走进孩子
的内心世界。魏老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凡是班级的每一项制度,每一个规定,或是一些大事,
都通过班级集体讨论,让每一个人充分发表意见,最后用投票或举手的方式表决。这是民主
集中制原则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这种方法,既发挥了学生个人的民主,也维护和
保证了班级集体的利益,使班级管理工作得以在民主的意愿中朝着既定的班级管理目标发展。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觉得干得很累,但事管理效果却不太理想。孩子们自制力差,经常
违反纪律,有时我都束手无策。魏老师的管理方法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发扬民主,采用
科学方法,不仅减轻了班主任老师的负担,而且管理效果会更加显著。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
中,我会不断反思,不断总结,采用各种民主、科学的方法对班级加以管理。 总之,任老师的讲座值得我去深深的思考,我也经常停下手头的工作重新进行梳理,细
细品味任老师说过的每一句话,也更加深了自己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每次都会有不
同的火花在跳跃,我觉得只要能把握住其中的几点,哪怕是一点,也会给自己的班主任工作
带来质上的变化,也会让自己的管理水平提高一个层次。我同时也深深的明白了选择这项事
业的同时,也选择了无悔和奉献,我会顺着教育家们的指引,把自己的教育之路走踏实、走
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