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 Global Sustainability 2010,416pp Hardback ISBN[1**********]41 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等编 21世纪,人类面临许多尖锐复杂的矛盾所带来的挑战,包括气候稳定、能源安全、可持续土地利用及公平发展。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第一次交叉学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讨论会在德国波茨坦举办,议题是关于全球可持续性发展。各界知名人士共同讨论了人类文明和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科学和政策战略,参会人员包括物理、化学、医药、经济及和平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政府最高领导人、主要的NGO代表和可持续性领域的知名专家。本书是该会议的讨论成果,涵盖了气候变化研究、环境经济学、能源分析、生态系统科学及其他关键领域的最新发现。 本书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重大变化,含第1-5章。1.21世纪的变革;2.评论:综合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的潜在威胁;3.评论:地球系统分析和对整体进行粗略的审视;4.在国内外取得进展;5.走向一个可持续的未来。第二部分介绍了气候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含第6�15章。6.气候变化的科学理解和全球协议的结论;7.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议;8.评论:德国对全球协议的贡献;9.一个公平的气候条约:有效的全球协议的框架;10.评论:碳法律和造林――非洲的视角;11.碳补偿,CDM和可持续发展;12.洞察气候挑战;13.评论:气候变化――从平流层臭氧变化所学到的;14.气候变化,消除贫穷以及可持续发展;15.评论:发展和可持续性――冲突及一致性。第三部分介绍了制度和经济激励,含第16-21章。16.低碳化的强力选择;17.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价格和数量规则;18.评论:在经济上控制气候变化;19.什么是气候变化最优先考虑的?20.可持续性的研究和技术――全球起因;21.评论:为可持续未来过渡的能源研究和技术。第四部分介绍技术创新和能源安全,含第22-27章。22.太阳能和风能占主导地位的世界;23.低成本塑料太阳能电池;24.智能电网,智能负载和能量存储;25.超级智能电网――为完全可再生电力系统铺路;26.从运输用燃料中消除碳;27.技术变革的机遇:从气候变化到气候管理。第五部分是科学和社会间的全球协议,含第28-31章。28.在非洲为可持续性提高科学、技术及创新;29.信息流:可持续参与的基础;30.评论:教育和鼓励全球社会;31.评论:民主和参与。第六部分介绍波茨坦记录,含第32-33章。32.波茨坦记录;33.评论:波茨坦记录,一次重要会议的卓越成果。 本书涵盖范围广,各章内容相互独立,适合对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刘晓红,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所) Liu Xiaohong, Doctoral Candidat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CAS)
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 Global Sustainability 2010,416pp Hardback ISBN[1**********]41 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等编 21世纪,人类面临许多尖锐复杂的矛盾所带来的挑战,包括气候稳定、能源安全、可持续土地利用及公平发展。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第一次交叉学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讨论会在德国波茨坦举办,议题是关于全球可持续性发展。各界知名人士共同讨论了人类文明和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科学和政策战略,参会人员包括物理、化学、医药、经济及和平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政府最高领导人、主要的NGO代表和可持续性领域的知名专家。本书是该会议的讨论成果,涵盖了气候变化研究、环境经济学、能源分析、生态系统科学及其他关键领域的最新发现。 本书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重大变化,含第1-5章。1.21世纪的变革;2.评论:综合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的潜在威胁;3.评论:地球系统分析和对整体进行粗略的审视;4.在国内外取得进展;5.走向一个可持续的未来。第二部分介绍了气候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含第6�15章。6.气候变化的科学理解和全球协议的结论;7.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议;8.评论:德国对全球协议的贡献;9.一个公平的气候条约:有效的全球协议的框架;10.评论:碳法律和造林――非洲的视角;11.碳补偿,CDM和可持续发展;12.洞察气候挑战;13.评论:气候变化――从平流层臭氧变化所学到的;14.气候变化,消除贫穷以及可持续发展;15.评论:发展和可持续性――冲突及一致性。第三部分介绍了制度和经济激励,含第16-21章。16.低碳化的强力选择;17.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价格和数量规则;18.评论:在经济上控制气候变化;19.什么是气候变化最优先考虑的?20.可持续性的研究和技术――全球起因;21.评论:为可持续未来过渡的能源研究和技术。第四部分介绍技术创新和能源安全,含第22-27章。22.太阳能和风能占主导地位的世界;23.低成本塑料太阳能电池;24.智能电网,智能负载和能量存储;25.超级智能电网――为完全可再生电力系统铺路;26.从运输用燃料中消除碳;27.技术变革的机遇:从气候变化到气候管理。第五部分是科学和社会间的全球协议,含第28-31章。28.在非洲为可持续性提高科学、技术及创新;29.信息流:可持续参与的基础;30.评论:教育和鼓励全球社会;31.评论:民主和参与。第六部分介绍波茨坦记录,含第32-33章。32.波茨坦记录;33.评论:波茨坦记录,一次重要会议的卓越成果。 本书涵盖范围广,各章内容相互独立,适合对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刘晓红,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所) Liu Xiaohong, Doctoral Candidat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