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晓 报道 敬老院工作人员为老人过生日。 □本报记者 白 晓
本报通讯员 刘振华 刘伟
胶州市积极探索医疗服务、五保残疾托养、老年康复等多领域融合的医养一体化服务新模式。作为先期试点的胶州市里岔镇卫生院,医养结合后的效果如何?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卫生院“托管”敬老院
“刚从隔壁卫生院测完血糖,顺便开了点药。”11月10日上午,在里岔镇敬老院,69岁的肖显忠告诉记者,自从2013年住进敬老院,每天有吃有喝有娱乐,生活很充实,健康有保障,“尤其犯病时,一按呼叫系统,卫生院的驻岗医生马上就能赶到。”
与大多数地方不同,去年7月建成启用的里岔镇敬老院与卫生院只有一墙之隔,一条石板路将两院相连,走过去不过一分钟的时间。 除了空间上的近距离,在内部管理上,目前,敬老院与卫生院也实现了“零距离”——敬老院由卫生院“托管”。
敬老院建筑面积3150平方米,开放床位150张。记者看到,每个房间里不仅配备了空调、液晶电视、床头应急呼叫系统,而且设有独立卫生间和无障碍化设施等。
里岔镇卫生院院长逄德堂,同时也是敬老院的院长。他说:“将敬老院与卫生院建在一起,
有利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充实提高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水平。与一般的养老院相比,我们最大的优势是,能够给托养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医疗服务和实时监控。养老院房间里配备的都是医疗用床,1800元一张,如果老人需要做检查,就不用再倒腾了。”
据了解,目前里岔镇敬老院已托养五保老人92名,残疾老人21名。在院老人平均年龄68岁,其中年龄最大的老人已有91岁。
医改助力医养结合
“放在以前,我们可不敢接管敬老院。”逄德堂坦言,资金压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曾经的卫生院设备落后、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接管过来,万一老人有个三长两短,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近年来,胶州市卫生局持续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高标准医疗设备,组织实施百名医师支援农村、基层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镇村一体化管理、智慧医疗网络建设等工程,卫生院医疗设备档次、技术人员水平均有了大幅度提升。
医改成果在惠及千万百姓的同时,也为医养结合服务创造了条件。目前,里岔镇敬老院医护驻岗、定时查房、日常健康分级管理已实现常态化,做到了常见疾病早发现、早诊疗。每天有支农专家来院坐诊,更是让老人们足不出院就享受到专家服务。
去年7月份, 64岁的姜瓦老人在吃饭时突然倒地休克。驻岗的医生1分钟即赶到现场并迅速用药,老人的病情很快得到稳定。若是传统养老,这种情况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处理,半小时内得不到有效救助,老人死亡率可达30%—40%。
逄德堂认为,医养结合是一种双赢模式,专业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和优质的医疗服务,为老年群体养老提供了强大助力,同时也减少了敬老院运行费用,提高了卫生院资源利用率。 “如果敬老院单独运行,仅后勤人员年需支出25万元左右,加上卫生院就需要近40万元。现在与卫生院共用一套后勤人员,每年仅需支出26万元,节省费用35%。”逄德堂告诉记者,敬老院年运行费127.82万元,民政部门和残联每月分别对每位老人补助730元、1100元。经计算,每位老人每年约需1.1万元,卫生院和敬老院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水、电、暖以及人工等费用,除去补贴后由当地政府兜底支付。”
医养服务触角延伸至村
记者了解到,因受资金和床位所限,现在敬老院只接收五保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而统计显示,里岔镇60周岁以上老年人12927人,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2361,且92%的老年人都居住在村里,他们该如何享受养老资源?
“依托镇村一体化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的无缝衔接,将卫生室打造成守护老年人健康的‘桥头堡’。”逄德堂告诉记者,完善的三级网络、标准的消毒供应、高档的医疗设备,使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充分融合,为各类老年群体提供了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与此同时,卫生院与社区共同规划建设医养服务站14处,为老年人提供常见病诊疗、健康分级管理、日间托养、居家养老服务等。
在高木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记者看到,环境干净整洁,老人们三五成群的聊天、下棋、听广播,或进行康复活动。“目前已运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个,今年将再建成4个。”逄德堂说。
卫生院还成立了医养一体化服务中心,向活动不便的低保老人发放代金券。老人需要健康服务、打扫卫生、吃饭洗衣时,只需拨打卫生院医养服务中心电话,就会有医养服务站的人员登门服务。服务人员凭代金券到服务中心,按照每小时10元钱兑现,服务质量纳入对乡医的考核。
据悉,医养服务中心以“定岗定薪不定人”的方式,在相同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向社会公开购买衣、食、住、行、娱乐等各方面的服务,周边村民在农闲时,可到服务中心打工,同时通过公平竞争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书记点评 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胶州市委书记 张德平
老有所养、老有善养,是幸福民生的应有之义。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融合,既能充分发挥医疗机构专业特长优势,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又能让老年人享受到专业化、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民生资源和资金得到集约优化,实现多方共赢。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完善医养结合服务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让辛劳了一辈子的老人都能安享晚年。
□白 晓 报道 敬老院工作人员为老人过生日。 □本报记者 白 晓
本报通讯员 刘振华 刘伟
胶州市积极探索医疗服务、五保残疾托养、老年康复等多领域融合的医养一体化服务新模式。作为先期试点的胶州市里岔镇卫生院,医养结合后的效果如何?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卫生院“托管”敬老院
“刚从隔壁卫生院测完血糖,顺便开了点药。”11月10日上午,在里岔镇敬老院,69岁的肖显忠告诉记者,自从2013年住进敬老院,每天有吃有喝有娱乐,生活很充实,健康有保障,“尤其犯病时,一按呼叫系统,卫生院的驻岗医生马上就能赶到。”
与大多数地方不同,去年7月建成启用的里岔镇敬老院与卫生院只有一墙之隔,一条石板路将两院相连,走过去不过一分钟的时间。 除了空间上的近距离,在内部管理上,目前,敬老院与卫生院也实现了“零距离”——敬老院由卫生院“托管”。
敬老院建筑面积3150平方米,开放床位150张。记者看到,每个房间里不仅配备了空调、液晶电视、床头应急呼叫系统,而且设有独立卫生间和无障碍化设施等。
里岔镇卫生院院长逄德堂,同时也是敬老院的院长。他说:“将敬老院与卫生院建在一起,
有利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充实提高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水平。与一般的养老院相比,我们最大的优势是,能够给托养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医疗服务和实时监控。养老院房间里配备的都是医疗用床,1800元一张,如果老人需要做检查,就不用再倒腾了。”
据了解,目前里岔镇敬老院已托养五保老人92名,残疾老人21名。在院老人平均年龄68岁,其中年龄最大的老人已有91岁。
医改助力医养结合
“放在以前,我们可不敢接管敬老院。”逄德堂坦言,资金压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曾经的卫生院设备落后、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接管过来,万一老人有个三长两短,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近年来,胶州市卫生局持续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高标准医疗设备,组织实施百名医师支援农村、基层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镇村一体化管理、智慧医疗网络建设等工程,卫生院医疗设备档次、技术人员水平均有了大幅度提升。
医改成果在惠及千万百姓的同时,也为医养结合服务创造了条件。目前,里岔镇敬老院医护驻岗、定时查房、日常健康分级管理已实现常态化,做到了常见疾病早发现、早诊疗。每天有支农专家来院坐诊,更是让老人们足不出院就享受到专家服务。
去年7月份, 64岁的姜瓦老人在吃饭时突然倒地休克。驻岗的医生1分钟即赶到现场并迅速用药,老人的病情很快得到稳定。若是传统养老,这种情况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处理,半小时内得不到有效救助,老人死亡率可达30%—40%。
逄德堂认为,医养结合是一种双赢模式,专业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和优质的医疗服务,为老年群体养老提供了强大助力,同时也减少了敬老院运行费用,提高了卫生院资源利用率。 “如果敬老院单独运行,仅后勤人员年需支出25万元左右,加上卫生院就需要近40万元。现在与卫生院共用一套后勤人员,每年仅需支出26万元,节省费用35%。”逄德堂告诉记者,敬老院年运行费127.82万元,民政部门和残联每月分别对每位老人补助730元、1100元。经计算,每位老人每年约需1.1万元,卫生院和敬老院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水、电、暖以及人工等费用,除去补贴后由当地政府兜底支付。”
医养服务触角延伸至村
记者了解到,因受资金和床位所限,现在敬老院只接收五保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而统计显示,里岔镇60周岁以上老年人12927人,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2361,且92%的老年人都居住在村里,他们该如何享受养老资源?
“依托镇村一体化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的无缝衔接,将卫生室打造成守护老年人健康的‘桥头堡’。”逄德堂告诉记者,完善的三级网络、标准的消毒供应、高档的医疗设备,使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充分融合,为各类老年群体提供了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与此同时,卫生院与社区共同规划建设医养服务站14处,为老年人提供常见病诊疗、健康分级管理、日间托养、居家养老服务等。
在高木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记者看到,环境干净整洁,老人们三五成群的聊天、下棋、听广播,或进行康复活动。“目前已运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个,今年将再建成4个。”逄德堂说。
卫生院还成立了医养一体化服务中心,向活动不便的低保老人发放代金券。老人需要健康服务、打扫卫生、吃饭洗衣时,只需拨打卫生院医养服务中心电话,就会有医养服务站的人员登门服务。服务人员凭代金券到服务中心,按照每小时10元钱兑现,服务质量纳入对乡医的考核。
据悉,医养服务中心以“定岗定薪不定人”的方式,在相同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向社会公开购买衣、食、住、行、娱乐等各方面的服务,周边村民在农闲时,可到服务中心打工,同时通过公平竞争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书记点评 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胶州市委书记 张德平
老有所养、老有善养,是幸福民生的应有之义。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融合,既能充分发挥医疗机构专业特长优势,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又能让老年人享受到专业化、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民生资源和资金得到集约优化,实现多方共赢。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完善医养结合服务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让辛劳了一辈子的老人都能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