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濮阳文化 一定
关注我哟 定期推送厚重濮阳、文化新看点、濮阳人物、历史点滴、图说龙乡等诸多优质内容,专业微信平台、特色文化内涵!关注我们妥妥没错!
本站出品
必是精品
1【文化龙乡】
【历史追踪】
引子
一一王仙芝、黄巢起义是唐末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参与的人数之众、涉及的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以致于动摇了唐朝的根基,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一一编者在读唐五代史专家方积六撰写的《黄巢起义考》一书时,发现王仙芝起义的地点竟然是在我们濮阳县。并且该书作者也给出严谨的论证过程。
一一下面把相关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黄巢起义考》摘要
一一前引《旧唐书·僖宗纪》说,乾符二年五月, “濮州贼首王仙芝聚于长垣县……进陷濮州。” 《新唐书·黄巢传》、《通鉴》卷二五二、《实录》也都说王仙芝起义发生于长垣。近人著述中往往说王仙芝首先起义于长垣,无疑是沿袭《旧唐书·僖宗纪》等记载。但是, 《旧唐书·黄巢传》又云:
黄巢,曹州冤句人,本以贩盐为事。乾符中,仍岁凶荒,人饥为盗,河南尤甚。初,里人王仙芝、尚君长聚盗,起于濮阳,攻剽城邑,陷曹、濮及郓州。
一一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僖宗纪》说“王仙芝聚于长垣县”,《旧唐书·黄巢传》又说“起于濮阳。”同一件事,《旧唐书》纪、传为何前后不一?我们将《旧唐书》纪、传有关内容加以比较,除上述起义发生地点不同外,关于起义开始时间,《旧唐书·僖宗纪》称“乾符二年五月”,《旧唐书·黄巢传》又笼统地说“乾符中”:王仙芝开始攻克地点,《旧唐书·僖宗纪》称濮州,《旧唐书·黄巢传》又说曹、濮、郓州。由此推知,《旧唐书·僖宗纪》与《旧唐书·黄巢传》记载王仙芝起义的发生,分别沿用了不同的史料,所以短短的一段文字就出现了三处分歧。既然如此,我们考察王仙芝起义发生的地点,就不能像许多研究者一样,简单地舍弃“起于濮阳”而采用“聚于长垣”的说法,而必须进行细致地分析。
一一长垣,古县名,“自汉至后魏不改”,隋唐时建置屡变。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长垣县为匡城县,同年又自韦城县分置长垣县,大业初再并人韦城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平王世充,重置滑州长垣县,贞观八年(634年)又将长垣县并人匡城县。岑仲勉先生由此断言“唐末并无长垣”,王仙芝起义于濮阳。
一一黄巢起义失败后不久,朱温在907年灭唐,新建大梁国,建都于开封。开平三年(909年)二月,梁王朝发布敕书说:
自升州作府,建邑为都,未广邦畿,颇亏国体。其以滑州酸枣县、长垣县,郑州中牟县、阳武县,宋州襄邑县,曹州戴邑县,许州扶沟县、鄢陵县,陈州太康县等九县,宜并割属开封府,仍升为畿县。
一一后梁提出将滑州长垣县划归开封府,上距唐贞观八年省长垣县相隔已二百七十五年,距乾符二年王仙芝起义爆发只有一十四年,离唐朝灭亡仅仅三年。这是否表明唐后期重新设置过长垣县呢?为说明问题,先考察曹州戴邑县的沿革变化。
一一梁开平三年诏书称割曹州戴邑县入开封府,但《旧五代史》卷三十一《后唐庄宗纪》载:
一一(同光二年二月甲戌诏)汴州元管开封……六县, 伪庭(指朱梁-引者)割……曹州考城等县属焉。《太平寰宇记》卷十三也称割出曹州考城县。这样,《旧五代史·梁太祖纪》称割出曹州戴邑县,而《旧五代史·唐庄宗纪》和《太平寰宇记》又说割出曹州考城县。原因何在?《新五代史》卷六十《职方考》说,梁开平元(三)年“曹州之考城更曰戴邑”,割隶开封府。这样,梁开平三年诏书割曹州戴邑县入开封府,应包括改考城为戴邑与割属开封府两个内容。
一一长垣县与戴邑县的情况相同。《太平寰宇记》卷二《河南道·开封府》称,长垣县“朱梁与晋割属开封,至皇朝(宋)为长垣县。”同书卷九《滑州》,“元领县八,……四县割出,酸枣入开封府,匡城入开封府。” 《文献通考》记载亦相同。明、清两朝所编《长垣县志》,也说梁代始改匡城为长垣。尽管《新五代史·职方考》仍称梁开平三年割长垣入开封府,与《旧五代史·梁太祖纪》诏书内容一样,但我们根据《太平寰宇记》等推测,开平三年割出滑州长垣县,也应有两个内容,将滑州匡城县改为长垣县,同时又并入开封府。不然,《旧五代史》和《太平寰宇记》都在北宋初年成书,作者都能看到五代时期的文献,为何有割滑州匡城与割滑州长垣县的区别。这是由于皇帝诏书讲求文字的整一,开平三年诏书只列出长垣、戴邑等九个县名,并没有多花笔墨再说明改考城为戴邑和改匡城为长垣这个事实。
《集古录目》卷二载:
唐郑諲颂德碑,唐校书郎吴光璧撰,前国子进士李惟恕书。滑州匡城令郑諲去,思颂德之碑也。諲,字叔敬,荣阳开封府人,碑以景龙中立。
一一《宝刻丛编》收录这块碑,注明取材于《集古录目》,也特别写明“唐匡城令郑府君碑”。
一一欧阳棐撰《集古录目》,成书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所收郑諲碑有碑主的字号、籍贯、官职、立碑时间、碑文撰写人、书写人,当是据原碑文择要填写。不然,唐前期的一个县令,新、旧《唐书》又没有为他列传,欧阳棐在立碑三百六十多年以后就无法知道这些内容。
一一但是,《宝刻丛编》又引《访碑录》说:“唐长垣县令郑諲清德颂,在本县衙门内。”与前文比较,这里记载十分简略,应是《访碑录》一书的编撰者没有详细抄录或核对原碑文,仅仅根据郑諲碑存放“本县衙门内”这件事实,就称之为“长垣县令”。
一一由此得知,唐贞观八年将长垣县并入匡城县以后,至唐景龙年间仍然是匡城县的建置,到《访碑录》作者见到碑刻时,匡城县已改为长垣县,所以有匡城令郑諲或长垣令郑諲的不同说法。
一一《四库全书提要》称,《访碑录》一书已经遗佚,很可能是五代或北宋时期的作品。我们知道,在五代,北宋时期,关于开封府及长垣县的沿革,除后唐一段时间以外,都是沿袭梁开平三年的建置,即将匡城改为长垣并隶属开封府。因此,不论《访碑录》作于五代或北宋何时,它将匡城令郑諲碑改为长垣令郑諲碑这件事实,可与梁开平三年改匡城为长垣县的诏书相互印证。
一一总之,唐贞观八年省长垣县以后,直到梁开平三年才恢复建置,唐后期未再设置长垣县。元人胡三省为证明王仙芝反于长垣,他注《通鉴》卷二五二长垣地名时,特引用《新唐书·地理志》 “匡城有长垣县”这句话,似乎王仙芝起义时设有长垣县;可是,《新唐书·地理志》说“贞观八年省”却弃之不用。当他注《通鉴》卷二二五匡城地名时,又说长垣县已更名匡城县,以致前后抵牾。既然唐后期没有长垣县,旧史和近人反复说王仙芝反于长垣就毫无依据。
一一也许有人说,由于长垣县是自汉以来的古县,《旧唐书·僖宗纪》称王仙芝反于长垣,是沿用它的旧名,而实指滑州匡城县。在唐宋人著作中,书写地名常不一致,他们一般采用当时设置的州县地名,也有的沿用旧称。这种事例很多。可是,我们在新、旧《唐书》中屡见匡城地名,除新、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滑州贞观八年省长垣外,不再见沿用长垣旧名的事实。《旧唐书·僖宗纪》称王仙芝反于长垣却很罕见,而且与《旧唐书·黄巢传》起于濮阳又自相矛盾。因此,称《旧唐书·僖宗纪》是沿用长垣旧名而实指匡城,也难以使人信服。
一一与此相反,濮阳县在隋朝属东郡(滑州),唐武德四年(621年)设濮州后,濮阳县又隶属于濮州,一直到唐末未有变动。《旧唐书·黄巢传》称王仙芝反于濮阳虽是唯一的记载,但从唐后期行政区划看,却有其客观依据。
一一还得指出,唐亡不久,南唐刘崇远就指出王仙芝是“濮州贼”。《新唐书·黄巢传》也说王仙芝是“濮名贼”。这都说明王仙芝是濮州人,长期在自己家乡活动,所以首先于濮阳举起义旗,随即攻陷曹、濮二州。可是,除《旧唐书·僖宗纪》称王仙芝反于长垣外,再没有王仙芝起于滑州的记载,也没有起义后随即攻打滑州的事实。
一一根据上述,王仙芝首先起义于濮州濮阳县,而非长垣。
作者简介
一一方积六,1962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做研究生。师从唐长孺先生学习唐五代史,毕业后留所工作。1991年任研究员。主要从事唐五代史研究。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了解濮阳文化 一定
关注我哟 定期推送厚重濮阳、文化新看点、濮阳人物、历史点滴、图说龙乡等诸多优质内容,专业微信平台、特色文化内涵!关注我们妥妥没错!
本站出品
必是精品
1【文化龙乡】
【历史追踪】
引子
一一王仙芝、黄巢起义是唐末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参与的人数之众、涉及的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以致于动摇了唐朝的根基,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一一编者在读唐五代史专家方积六撰写的《黄巢起义考》一书时,发现王仙芝起义的地点竟然是在我们濮阳县。并且该书作者也给出严谨的论证过程。
一一下面把相关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黄巢起义考》摘要
一一前引《旧唐书·僖宗纪》说,乾符二年五月, “濮州贼首王仙芝聚于长垣县……进陷濮州。” 《新唐书·黄巢传》、《通鉴》卷二五二、《实录》也都说王仙芝起义发生于长垣。近人著述中往往说王仙芝首先起义于长垣,无疑是沿袭《旧唐书·僖宗纪》等记载。但是, 《旧唐书·黄巢传》又云:
黄巢,曹州冤句人,本以贩盐为事。乾符中,仍岁凶荒,人饥为盗,河南尤甚。初,里人王仙芝、尚君长聚盗,起于濮阳,攻剽城邑,陷曹、濮及郓州。
一一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僖宗纪》说“王仙芝聚于长垣县”,《旧唐书·黄巢传》又说“起于濮阳。”同一件事,《旧唐书》纪、传为何前后不一?我们将《旧唐书》纪、传有关内容加以比较,除上述起义发生地点不同外,关于起义开始时间,《旧唐书·僖宗纪》称“乾符二年五月”,《旧唐书·黄巢传》又笼统地说“乾符中”:王仙芝开始攻克地点,《旧唐书·僖宗纪》称濮州,《旧唐书·黄巢传》又说曹、濮、郓州。由此推知,《旧唐书·僖宗纪》与《旧唐书·黄巢传》记载王仙芝起义的发生,分别沿用了不同的史料,所以短短的一段文字就出现了三处分歧。既然如此,我们考察王仙芝起义发生的地点,就不能像许多研究者一样,简单地舍弃“起于濮阳”而采用“聚于长垣”的说法,而必须进行细致地分析。
一一长垣,古县名,“自汉至后魏不改”,隋唐时建置屡变。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长垣县为匡城县,同年又自韦城县分置长垣县,大业初再并人韦城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平王世充,重置滑州长垣县,贞观八年(634年)又将长垣县并人匡城县。岑仲勉先生由此断言“唐末并无长垣”,王仙芝起义于濮阳。
一一黄巢起义失败后不久,朱温在907年灭唐,新建大梁国,建都于开封。开平三年(909年)二月,梁王朝发布敕书说:
自升州作府,建邑为都,未广邦畿,颇亏国体。其以滑州酸枣县、长垣县,郑州中牟县、阳武县,宋州襄邑县,曹州戴邑县,许州扶沟县、鄢陵县,陈州太康县等九县,宜并割属开封府,仍升为畿县。
一一后梁提出将滑州长垣县划归开封府,上距唐贞观八年省长垣县相隔已二百七十五年,距乾符二年王仙芝起义爆发只有一十四年,离唐朝灭亡仅仅三年。这是否表明唐后期重新设置过长垣县呢?为说明问题,先考察曹州戴邑县的沿革变化。
一一梁开平三年诏书称割曹州戴邑县入开封府,但《旧五代史》卷三十一《后唐庄宗纪》载:
一一(同光二年二月甲戌诏)汴州元管开封……六县, 伪庭(指朱梁-引者)割……曹州考城等县属焉。《太平寰宇记》卷十三也称割出曹州考城县。这样,《旧五代史·梁太祖纪》称割出曹州戴邑县,而《旧五代史·唐庄宗纪》和《太平寰宇记》又说割出曹州考城县。原因何在?《新五代史》卷六十《职方考》说,梁开平元(三)年“曹州之考城更曰戴邑”,割隶开封府。这样,梁开平三年诏书割曹州戴邑县入开封府,应包括改考城为戴邑与割属开封府两个内容。
一一长垣县与戴邑县的情况相同。《太平寰宇记》卷二《河南道·开封府》称,长垣县“朱梁与晋割属开封,至皇朝(宋)为长垣县。”同书卷九《滑州》,“元领县八,……四县割出,酸枣入开封府,匡城入开封府。” 《文献通考》记载亦相同。明、清两朝所编《长垣县志》,也说梁代始改匡城为长垣。尽管《新五代史·职方考》仍称梁开平三年割长垣入开封府,与《旧五代史·梁太祖纪》诏书内容一样,但我们根据《太平寰宇记》等推测,开平三年割出滑州长垣县,也应有两个内容,将滑州匡城县改为长垣县,同时又并入开封府。不然,《旧五代史》和《太平寰宇记》都在北宋初年成书,作者都能看到五代时期的文献,为何有割滑州匡城与割滑州长垣县的区别。这是由于皇帝诏书讲求文字的整一,开平三年诏书只列出长垣、戴邑等九个县名,并没有多花笔墨再说明改考城为戴邑和改匡城为长垣这个事实。
《集古录目》卷二载:
唐郑諲颂德碑,唐校书郎吴光璧撰,前国子进士李惟恕书。滑州匡城令郑諲去,思颂德之碑也。諲,字叔敬,荣阳开封府人,碑以景龙中立。
一一《宝刻丛编》收录这块碑,注明取材于《集古录目》,也特别写明“唐匡城令郑府君碑”。
一一欧阳棐撰《集古录目》,成书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所收郑諲碑有碑主的字号、籍贯、官职、立碑时间、碑文撰写人、书写人,当是据原碑文择要填写。不然,唐前期的一个县令,新、旧《唐书》又没有为他列传,欧阳棐在立碑三百六十多年以后就无法知道这些内容。
一一但是,《宝刻丛编》又引《访碑录》说:“唐长垣县令郑諲清德颂,在本县衙门内。”与前文比较,这里记载十分简略,应是《访碑录》一书的编撰者没有详细抄录或核对原碑文,仅仅根据郑諲碑存放“本县衙门内”这件事实,就称之为“长垣县令”。
一一由此得知,唐贞观八年将长垣县并入匡城县以后,至唐景龙年间仍然是匡城县的建置,到《访碑录》作者见到碑刻时,匡城县已改为长垣县,所以有匡城令郑諲或长垣令郑諲的不同说法。
一一《四库全书提要》称,《访碑录》一书已经遗佚,很可能是五代或北宋时期的作品。我们知道,在五代,北宋时期,关于开封府及长垣县的沿革,除后唐一段时间以外,都是沿袭梁开平三年的建置,即将匡城改为长垣并隶属开封府。因此,不论《访碑录》作于五代或北宋何时,它将匡城令郑諲碑改为长垣令郑諲碑这件事实,可与梁开平三年改匡城为长垣县的诏书相互印证。
一一总之,唐贞观八年省长垣县以后,直到梁开平三年才恢复建置,唐后期未再设置长垣县。元人胡三省为证明王仙芝反于长垣,他注《通鉴》卷二五二长垣地名时,特引用《新唐书·地理志》 “匡城有长垣县”这句话,似乎王仙芝起义时设有长垣县;可是,《新唐书·地理志》说“贞观八年省”却弃之不用。当他注《通鉴》卷二二五匡城地名时,又说长垣县已更名匡城县,以致前后抵牾。既然唐后期没有长垣县,旧史和近人反复说王仙芝反于长垣就毫无依据。
一一也许有人说,由于长垣县是自汉以来的古县,《旧唐书·僖宗纪》称王仙芝反于长垣,是沿用它的旧名,而实指滑州匡城县。在唐宋人著作中,书写地名常不一致,他们一般采用当时设置的州县地名,也有的沿用旧称。这种事例很多。可是,我们在新、旧《唐书》中屡见匡城地名,除新、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滑州贞观八年省长垣外,不再见沿用长垣旧名的事实。《旧唐书·僖宗纪》称王仙芝反于长垣却很罕见,而且与《旧唐书·黄巢传》起于濮阳又自相矛盾。因此,称《旧唐书·僖宗纪》是沿用长垣旧名而实指匡城,也难以使人信服。
一一与此相反,濮阳县在隋朝属东郡(滑州),唐武德四年(621年)设濮州后,濮阳县又隶属于濮州,一直到唐末未有变动。《旧唐书·黄巢传》称王仙芝反于濮阳虽是唯一的记载,但从唐后期行政区划看,却有其客观依据。
一一还得指出,唐亡不久,南唐刘崇远就指出王仙芝是“濮州贼”。《新唐书·黄巢传》也说王仙芝是“濮名贼”。这都说明王仙芝是濮州人,长期在自己家乡活动,所以首先于濮阳举起义旗,随即攻陷曹、濮二州。可是,除《旧唐书·僖宗纪》称王仙芝反于长垣外,再没有王仙芝起于滑州的记载,也没有起义后随即攻打滑州的事实。
一一根据上述,王仙芝首先起义于濮州濮阳县,而非长垣。
作者简介
一一方积六,1962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做研究生。师从唐长孺先生学习唐五代史,毕业后留所工作。1991年任研究员。主要从事唐五代史研究。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