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龙乡]王仙芝竟然起义于濮阳县

了解濮阳文化 一定

  关注我哟 定期推送厚重濮阳、文化新看点、濮阳人物、历史点滴、图说龙乡等诸多优质内容,专业微信平台、特色文化内涵!关注我们妥妥没错!

本站出品

必是精品

1【文化龙乡】

【历史追踪】

引子

一一王仙芝、黄巢起义是唐末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参与的人数之众、涉及的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以致于动摇了唐朝的根基,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一一编者在读唐五代史专家方积六撰写的《黄巢起义考》一书时,发现王仙芝起义的地点竟然是在我们濮阳县。并且该书作者也给出严谨的论证过程。

一一下面把相关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黄巢起义考》摘要

一一前引《旧唐书·僖宗纪》说,乾符二年五月, “濮州贼首王仙芝聚于长垣县……进陷濮州。” 《新唐书·黄巢传》、《通鉴》卷二五二、《实录》也都说王仙芝起义发生于长垣。近人著述中往往说王仙芝首先起义于长垣,无疑是沿袭《旧唐书·僖宗纪》等记载。但是, 《旧唐书·黄巢传》又云:

黄巢,曹州冤句人,本以贩盐为事。乾符中,仍岁凶荒,人饥为盗,河南尤甚。初,里人王仙芝、尚君长聚盗,起于濮阳,攻剽城邑,陷曹、濮及郓州。

一一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僖宗纪》说“王仙芝聚于长垣县”,《旧唐书·黄巢传》又说“起于濮阳。”同一件事,《旧唐书》纪、传为何前后不一?我们将《旧唐书》纪、传有关内容加以比较,除上述起义发生地点不同外,关于起义开始时间,《旧唐书·僖宗纪》称“乾符二年五月”,《旧唐书·黄巢传》又笼统地说“乾符中”:王仙芝开始攻克地点,《旧唐书·僖宗纪》称濮州,《旧唐书·黄巢传》又说曹、濮、郓州。由此推知,《旧唐书·僖宗纪》与《旧唐书·黄巢传》记载王仙芝起义的发生,分别沿用了不同的史料,所以短短的一段文字就出现了三处分歧。既然如此,我们考察王仙芝起义发生的地点,就不能像许多研究者一样,简单地舍弃“起于濮阳”而采用“聚于长垣”的说法,而必须进行细致地分析。

一一长垣,古县名,“自汉至后魏不改”,隋唐时建置屡变。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长垣县为匡城县,同年又自韦城县分置长垣县,大业初再并人韦城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平王世充,重置滑州长垣县,贞观八年(634年)又将长垣县并人匡城县。岑仲勉先生由此断言“唐末并无长垣”,王仙芝起义于濮阳。

一一黄巢起义失败后不久,朱温在907年灭唐,新建大梁国,建都于开封。开平三年(909年)二月,梁王朝发布敕书说:

自升州作府,建邑为都,未广邦畿,颇亏国体。其以滑州酸枣县、长垣县,郑州中牟县、阳武县,宋州襄邑县,曹州戴邑县,许州扶沟县、鄢陵县,陈州太康县等九县,宜并割属开封府,仍升为畿县。

一一后梁提出将滑州长垣县划归开封府,上距唐贞观八年省长垣县相隔已二百七十五年,距乾符二年王仙芝起义爆发只有一十四年,离唐朝灭亡仅仅三年。这是否表明唐后期重新设置过长垣县呢?为说明问题,先考察曹州戴邑县的沿革变化。

一一梁开平三年诏书称割曹州戴邑县入开封府,但《旧五代史》卷三十一《后唐庄宗纪》载:

一一(同光二年二月甲戌诏)汴州元管开封……六县, 伪庭(指朱梁-引者)割……曹州考城等县属焉。《太平寰宇记》卷十三也称割出曹州考城县。这样,《旧五代史·梁太祖纪》称割出曹州戴邑县,而《旧五代史·唐庄宗纪》和《太平寰宇记》又说割出曹州考城县。原因何在?《新五代史》卷六十《职方考》说,梁开平元(三)年“曹州之考城更曰戴邑”,割隶开封府。这样,梁开平三年诏书割曹州戴邑县入开封府,应包括改考城为戴邑与割属开封府两个内容。

一一长垣县与戴邑县的情况相同。《太平寰宇记》卷二《河南道·开封府》称,长垣县“朱梁与晋割属开封,至皇朝(宋)为长垣县。”同书卷九《滑州》,“元领县八,……四县割出,酸枣入开封府,匡城入开封府。” 《文献通考》记载亦相同。明、清两朝所编《长垣县志》,也说梁代始改匡城为长垣。尽管《新五代史·职方考》仍称梁开平三年割长垣入开封府,与《旧五代史·梁太祖纪》诏书内容一样,但我们根据《太平寰宇记》等推测,开平三年割出滑州长垣县,也应有两个内容,将滑州匡城县改为长垣县,同时又并入开封府。不然,《旧五代史》和《太平寰宇记》都在北宋初年成书,作者都能看到五代时期的文献,为何有割滑州匡城与割滑州长垣县的区别。这是由于皇帝诏书讲求文字的整一,开平三年诏书只列出长垣、戴邑等九个县名,并没有多花笔墨再说明改考城为戴邑和改匡城为长垣这个事实。

《集古录目》卷二载:

唐郑諲颂德碑,唐校书郎吴光璧撰,前国子进士李惟恕书。滑州匡城令郑諲去,思颂德之碑也。諲,字叔敬,荣阳开封府人,碑以景龙中立。

一一《宝刻丛编》收录这块碑,注明取材于《集古录目》,也特别写明“唐匡城令郑府君碑”。

一一欧阳棐撰《集古录目》,成书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所收郑諲碑有碑主的字号、籍贯、官职、立碑时间、碑文撰写人、书写人,当是据原碑文择要填写。不然,唐前期的一个县令,新、旧《唐书》又没有为他列传,欧阳棐在立碑三百六十多年以后就无法知道这些内容。

一一但是,《宝刻丛编》又引《访碑录》说:“唐长垣县令郑諲清德颂,在本县衙门内。”与前文比较,这里记载十分简略,应是《访碑录》一书的编撰者没有详细抄录或核对原碑文,仅仅根据郑諲碑存放“本县衙门内”这件事实,就称之为“长垣县令”。

一一由此得知,唐贞观八年将长垣县并入匡城县以后,至唐景龙年间仍然是匡城县的建置,到《访碑录》作者见到碑刻时,匡城县已改为长垣县,所以有匡城令郑諲或长垣令郑諲的不同说法。

一一《四库全书提要》称,《访碑录》一书已经遗佚,很可能是五代或北宋时期的作品。我们知道,在五代,北宋时期,关于开封府及长垣县的沿革,除后唐一段时间以外,都是沿袭梁开平三年的建置,即将匡城改为长垣并隶属开封府。因此,不论《访碑录》作于五代或北宋何时,它将匡城令郑諲碑改为长垣令郑諲碑这件事实,可与梁开平三年改匡城为长垣县的诏书相互印证。

一一总之,唐贞观八年省长垣县以后,直到梁开平三年才恢复建置,唐后期未再设置长垣县。元人胡三省为证明王仙芝反于长垣,他注《通鉴》卷二五二长垣地名时,特引用《新唐书·地理志》 “匡城有长垣县”这句话,似乎王仙芝起义时设有长垣县;可是,《新唐书·地理志》说“贞观八年省”却弃之不用。当他注《通鉴》卷二二五匡城地名时,又说长垣县已更名匡城县,以致前后抵牾。既然唐后期没有长垣县,旧史和近人反复说王仙芝反于长垣就毫无依据。

一一也许有人说,由于长垣县是自汉以来的古县,《旧唐书·僖宗纪》称王仙芝反于长垣,是沿用它的旧名,而实指滑州匡城县。在唐宋人著作中,书写地名常不一致,他们一般采用当时设置的州县地名,也有的沿用旧称。这种事例很多。可是,我们在新、旧《唐书》中屡见匡城地名,除新、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滑州贞观八年省长垣外,不再见沿用长垣旧名的事实。《旧唐书·僖宗纪》称王仙芝反于长垣却很罕见,而且与《旧唐书·黄巢传》起于濮阳又自相矛盾。因此,称《旧唐书·僖宗纪》是沿用长垣旧名而实指匡城,也难以使人信服。

一一与此相反,濮阳县在隋朝属东郡(滑州),唐武德四年(621年)设濮州后,濮阳县又隶属于濮州,一直到唐末未有变动。《旧唐书·黄巢传》称王仙芝反于濮阳虽是唯一的记载,但从唐后期行政区划看,却有其客观依据。

一一还得指出,唐亡不久,南唐刘崇远就指出王仙芝是“濮州贼”。《新唐书·黄巢传》也说王仙芝是“濮名贼”。这都说明王仙芝是濮州人,长期在自己家乡活动,所以首先于濮阳举起义旗,随即攻陷曹、濮二州。可是,除《旧唐书·僖宗纪》称王仙芝反于长垣外,再没有王仙芝起于滑州的记载,也没有起义后随即攻打滑州的事实。

一一根据上述,王仙芝首先起义于濮州濮阳县,而非长垣。

作者简介

一一方积六,1962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做研究生。师从唐长孺先生学习唐五代史,毕业后留所工作。1991年任研究员。主要从事唐五代史研究。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了解濮阳文化 一定

  关注我哟 定期推送厚重濮阳、文化新看点、濮阳人物、历史点滴、图说龙乡等诸多优质内容,专业微信平台、特色文化内涵!关注我们妥妥没错!

本站出品

必是精品

1【文化龙乡】

【历史追踪】

引子

一一王仙芝、黄巢起义是唐末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参与的人数之众、涉及的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以致于动摇了唐朝的根基,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一一编者在读唐五代史专家方积六撰写的《黄巢起义考》一书时,发现王仙芝起义的地点竟然是在我们濮阳县。并且该书作者也给出严谨的论证过程。

一一下面把相关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黄巢起义考》摘要

一一前引《旧唐书·僖宗纪》说,乾符二年五月, “濮州贼首王仙芝聚于长垣县……进陷濮州。” 《新唐书·黄巢传》、《通鉴》卷二五二、《实录》也都说王仙芝起义发生于长垣。近人著述中往往说王仙芝首先起义于长垣,无疑是沿袭《旧唐书·僖宗纪》等记载。但是, 《旧唐书·黄巢传》又云:

黄巢,曹州冤句人,本以贩盐为事。乾符中,仍岁凶荒,人饥为盗,河南尤甚。初,里人王仙芝、尚君长聚盗,起于濮阳,攻剽城邑,陷曹、濮及郓州。

一一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僖宗纪》说“王仙芝聚于长垣县”,《旧唐书·黄巢传》又说“起于濮阳。”同一件事,《旧唐书》纪、传为何前后不一?我们将《旧唐书》纪、传有关内容加以比较,除上述起义发生地点不同外,关于起义开始时间,《旧唐书·僖宗纪》称“乾符二年五月”,《旧唐书·黄巢传》又笼统地说“乾符中”:王仙芝开始攻克地点,《旧唐书·僖宗纪》称濮州,《旧唐书·黄巢传》又说曹、濮、郓州。由此推知,《旧唐书·僖宗纪》与《旧唐书·黄巢传》记载王仙芝起义的发生,分别沿用了不同的史料,所以短短的一段文字就出现了三处分歧。既然如此,我们考察王仙芝起义发生的地点,就不能像许多研究者一样,简单地舍弃“起于濮阳”而采用“聚于长垣”的说法,而必须进行细致地分析。

一一长垣,古县名,“自汉至后魏不改”,隋唐时建置屡变。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长垣县为匡城县,同年又自韦城县分置长垣县,大业初再并人韦城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平王世充,重置滑州长垣县,贞观八年(634年)又将长垣县并人匡城县。岑仲勉先生由此断言“唐末并无长垣”,王仙芝起义于濮阳。

一一黄巢起义失败后不久,朱温在907年灭唐,新建大梁国,建都于开封。开平三年(909年)二月,梁王朝发布敕书说:

自升州作府,建邑为都,未广邦畿,颇亏国体。其以滑州酸枣县、长垣县,郑州中牟县、阳武县,宋州襄邑县,曹州戴邑县,许州扶沟县、鄢陵县,陈州太康县等九县,宜并割属开封府,仍升为畿县。

一一后梁提出将滑州长垣县划归开封府,上距唐贞观八年省长垣县相隔已二百七十五年,距乾符二年王仙芝起义爆发只有一十四年,离唐朝灭亡仅仅三年。这是否表明唐后期重新设置过长垣县呢?为说明问题,先考察曹州戴邑县的沿革变化。

一一梁开平三年诏书称割曹州戴邑县入开封府,但《旧五代史》卷三十一《后唐庄宗纪》载:

一一(同光二年二月甲戌诏)汴州元管开封……六县, 伪庭(指朱梁-引者)割……曹州考城等县属焉。《太平寰宇记》卷十三也称割出曹州考城县。这样,《旧五代史·梁太祖纪》称割出曹州戴邑县,而《旧五代史·唐庄宗纪》和《太平寰宇记》又说割出曹州考城县。原因何在?《新五代史》卷六十《职方考》说,梁开平元(三)年“曹州之考城更曰戴邑”,割隶开封府。这样,梁开平三年诏书割曹州戴邑县入开封府,应包括改考城为戴邑与割属开封府两个内容。

一一长垣县与戴邑县的情况相同。《太平寰宇记》卷二《河南道·开封府》称,长垣县“朱梁与晋割属开封,至皇朝(宋)为长垣县。”同书卷九《滑州》,“元领县八,……四县割出,酸枣入开封府,匡城入开封府。” 《文献通考》记载亦相同。明、清两朝所编《长垣县志》,也说梁代始改匡城为长垣。尽管《新五代史·职方考》仍称梁开平三年割长垣入开封府,与《旧五代史·梁太祖纪》诏书内容一样,但我们根据《太平寰宇记》等推测,开平三年割出滑州长垣县,也应有两个内容,将滑州匡城县改为长垣县,同时又并入开封府。不然,《旧五代史》和《太平寰宇记》都在北宋初年成书,作者都能看到五代时期的文献,为何有割滑州匡城与割滑州长垣县的区别。这是由于皇帝诏书讲求文字的整一,开平三年诏书只列出长垣、戴邑等九个县名,并没有多花笔墨再说明改考城为戴邑和改匡城为长垣这个事实。

《集古录目》卷二载:

唐郑諲颂德碑,唐校书郎吴光璧撰,前国子进士李惟恕书。滑州匡城令郑諲去,思颂德之碑也。諲,字叔敬,荣阳开封府人,碑以景龙中立。

一一《宝刻丛编》收录这块碑,注明取材于《集古录目》,也特别写明“唐匡城令郑府君碑”。

一一欧阳棐撰《集古录目》,成书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所收郑諲碑有碑主的字号、籍贯、官职、立碑时间、碑文撰写人、书写人,当是据原碑文择要填写。不然,唐前期的一个县令,新、旧《唐书》又没有为他列传,欧阳棐在立碑三百六十多年以后就无法知道这些内容。

一一但是,《宝刻丛编》又引《访碑录》说:“唐长垣县令郑諲清德颂,在本县衙门内。”与前文比较,这里记载十分简略,应是《访碑录》一书的编撰者没有详细抄录或核对原碑文,仅仅根据郑諲碑存放“本县衙门内”这件事实,就称之为“长垣县令”。

一一由此得知,唐贞观八年将长垣县并入匡城县以后,至唐景龙年间仍然是匡城县的建置,到《访碑录》作者见到碑刻时,匡城县已改为长垣县,所以有匡城令郑諲或长垣令郑諲的不同说法。

一一《四库全书提要》称,《访碑录》一书已经遗佚,很可能是五代或北宋时期的作品。我们知道,在五代,北宋时期,关于开封府及长垣县的沿革,除后唐一段时间以外,都是沿袭梁开平三年的建置,即将匡城改为长垣并隶属开封府。因此,不论《访碑录》作于五代或北宋何时,它将匡城令郑諲碑改为长垣令郑諲碑这件事实,可与梁开平三年改匡城为长垣县的诏书相互印证。

一一总之,唐贞观八年省长垣县以后,直到梁开平三年才恢复建置,唐后期未再设置长垣县。元人胡三省为证明王仙芝反于长垣,他注《通鉴》卷二五二长垣地名时,特引用《新唐书·地理志》 “匡城有长垣县”这句话,似乎王仙芝起义时设有长垣县;可是,《新唐书·地理志》说“贞观八年省”却弃之不用。当他注《通鉴》卷二二五匡城地名时,又说长垣县已更名匡城县,以致前后抵牾。既然唐后期没有长垣县,旧史和近人反复说王仙芝反于长垣就毫无依据。

一一也许有人说,由于长垣县是自汉以来的古县,《旧唐书·僖宗纪》称王仙芝反于长垣,是沿用它的旧名,而实指滑州匡城县。在唐宋人著作中,书写地名常不一致,他们一般采用当时设置的州县地名,也有的沿用旧称。这种事例很多。可是,我们在新、旧《唐书》中屡见匡城地名,除新、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滑州贞观八年省长垣外,不再见沿用长垣旧名的事实。《旧唐书·僖宗纪》称王仙芝反于长垣却很罕见,而且与《旧唐书·黄巢传》起于濮阳又自相矛盾。因此,称《旧唐书·僖宗纪》是沿用长垣旧名而实指匡城,也难以使人信服。

一一与此相反,濮阳县在隋朝属东郡(滑州),唐武德四年(621年)设濮州后,濮阳县又隶属于濮州,一直到唐末未有变动。《旧唐书·黄巢传》称王仙芝反于濮阳虽是唯一的记载,但从唐后期行政区划看,却有其客观依据。

一一还得指出,唐亡不久,南唐刘崇远就指出王仙芝是“濮州贼”。《新唐书·黄巢传》也说王仙芝是“濮名贼”。这都说明王仙芝是濮州人,长期在自己家乡活动,所以首先于濮阳举起义旗,随即攻陷曹、濮二州。可是,除《旧唐书·僖宗纪》称王仙芝反于长垣外,再没有王仙芝起于滑州的记载,也没有起义后随即攻打滑州的事实。

一一根据上述,王仙芝首先起义于濮州濮阳县,而非长垣。

作者简介

一一方积六,1962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做研究生。师从唐长孺先生学习唐五代史,毕业后留所工作。1991年任研究员。主要从事唐五代史研究。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相关文章

  • 唐末黄巢"杀人八百万"的传说
  •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遍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首领黄巢所作.黄巢,山东人,唐末农民起义首领.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但成年之后却屡试不弟,唐僖宗乾符 ...查看


  • 后梁太祖 朱温
  • 朱温(852-912),汉族,唐朝宋州砀(音当)山(今安徽砀山)人,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十月二十一日出生于砀山午沟里.最初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后来降唐,被唐僖宗赐名全忠,在称帝建立后梁时,又改名为晃,取如日之光的意思,在位时间:907- ...查看


  •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选修课论文)
  •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学生:江娅 学号:20116698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指导老师:钱锋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上年少,政在臣下,南牙.北司互相矛盾.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税愈急.关东连年水旱 ...查看


  • 怛罗斯之战:改变千年世界格局的历史交点
  • 天宝八年,与大唐保持亲密关系的吐火罗深感吐蕃的威胁,便派出使者请求大唐出兵,击破�师国.李隆基将击破�师国的任务,交给了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此时,高仙芝的声名已然威震中亚,进军非常顺利,�师国很快便置于大唐帝国的控制之下. 回师途中,唐军 ...查看


  • 全市今冬明春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动员大会主持词
  • 全市今冬明春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动员大会 主 持 词 (2010年11月26日) 同志们: 现在开会.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今冬明春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动员大会.这次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以"一 ...查看


  • 安史之乱的起源及对中华民族思维的影响
  • 安史之乱的起源及对中华民族思维的影响(血狼兵团) 三皇炮锤 2014/2/11 21:16:29 收藏 分享 > 65 18670 中国人在海外,华人聚集区称为"唐人街",而中华民族主体又以"汉人&quo ...查看


  • 开国将帅的分类
  • 开国将帅的分类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元帅(6人) 朱德元帅起义军第9军副军长 刘伯承元帅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 陈毅元帅起义军11军25师73团指导员 林彪元帅起义军11军25师73团3营7连连长 贺龙元帅起义军总指挥 聂荣 ...查看


  • 刘辉|寻根问祖:客从何来?客家人历史上的七次大迁徙
  • 客家人(客家民系),可追溯自先秦.两汉.东晋时的中原人.特别是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的战乱和天灾,使客家的先民逐渐南迁至两湖一带; 后来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继而南迁移居到江西.福建一带; 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这是客家先民大量移人 ...查看


  • 历代农民起义简表1
  • 历代农民起义简表 朝农民起代义名称起义领导人 陈胜.吴广 起义时间 起义地点 ① 起义事略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攻占陈县,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 起义军进攻荥阳及关中,直抵咸阳附近的戏(今陕西 沛县(今属江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