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一辆辆战车风驰电掣,一艘艘舰船劈波斩浪,一架架战机呼啸长空,一枚枚导弹直刺苍穹……年初以来,从黄海之滨到昆仑山麓,从塞外大漠到南海诸岛,依托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牵头研制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三军演兵场龙腾虎跃,联合作战演习如火如荼,高潮迭起。这些场景,标志着我军信息化建设正在迈进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据统计,仅“十五”以来,该所就有20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4项。  行军床,最奢侈的享受  有一个故事至今让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科研工作者刻骨铭心。多年前,时任所长的王建新带领科技工作者参加部队的一次演习看到,由于指挥系统不能互连互通,指挥员只好冒着大雨,站在两台指挥车中间,用手势和喊话来实施指挥。  而在世纪之初,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伊拉克战争爆发,研究所专家们密切关注战争进程。看到美军依托C4ISR指控系统,以“发现即摧毁”的强大威力,使号称百万的伊拉克军队在美军高强度精确打击下,毫无还手之力,一溃千里。他们敏锐意识到,战争指挥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革。  而残酷的现实摆在中国军队面前。当时,我军信息化尚处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建设时期,各军兵种独立建成的指挥信息系统有400多种,因技术体制不同,彼此无法互连互通。演习时指挥三军部队,有时甚至靠传统的电话指挥。联合作战指挥手段的缺失,成为深入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加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最大“瓶颈”。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从2000年开始,他们围绕解决各系统互连互通难题展开研究。为了找到一条科学可行的出路,他们深入上百个单位,记录技术参数笔记100多万字,撰写论证报告850多万字,构建了数千种软件的技术模型,对每个模型都要反复测试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在三年多调研论证和部队试点的基础上,该所向军委、总部郑重建议,从最顶层抓起、自上而下推动,采取综合集成的办法,打造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  军委果断决定,建设我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要求尽快部署到位并形成战斗力——这注定将成为该所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起点!当时,已经身经百战的王建新,既深感振奋又不免担忧。振奋的是,等了几十年、盼了几十年,终于有机会研制贯通三军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担忧的是,这是事关军事斗争准备全局的任务,干成了是大功,干不成就是大过!  在研制期间,科研大楼犹如大战将临的指挥部,电话声不绝于耳。接近退休之年的老专家仍像年轻人一样,一路小跑、足下生风;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学员报到当天,即进入项目组,千里奔波,转战南北。各个研究室支起了行军床,躺在上面休息一下,成为最奢侈的享受。大家毫不在意,心里头装的、脑子里想的,都是加快建设中国自主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创新赢得满堂喝彩  在开展信息化科研攻关的过程中,该所逐步认识了一个真理:面对西方军事强国信息技术先发优势和未来战场对我非对称信息威慑,以及技术上的严密封锁,加速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必须立足国情军情走自主创新之路。  在建设我军第一代指挥自动化系统时,由于技术储备缺乏,该所准备与国外某公司联合开发。没成想,谈判桌上,对方竟然开出了1亿美金的天价。当时,所里全年的科研经费还不足百万。不争的事实深深地刺痛了研究所的专家们:“国外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出再多的钱人家也不会给你。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攀上高新技术的塔尖。”  “软件无线电”技术被称为无线通信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解决三军协同通信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关键技术。当时,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刚刚将其列入研制发展计划。  留法归来的年轻博士于全毅然决然地站在了这条跑道上,他的身后则是一支由2名博士、5名硕士组成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队伍。  而大洋彼岸,一支拥有上亿美金,150多名专家加盟,背后有世界著名通信公司和实验室做后盾的研制队伍,也站在了这条起跑线上。  这是一场抢占科技和发展制高点的“登山赛”,是一场实力悬殊、无法对等的较量,是一次背水无援、不容失败的攻坚。攻关之路布满荆棘,但专家们的词典里绝无害怕与妥协两个词。面对艰难的困境,他们一往无前。几年后,世界上第一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诞生。这些年轻的中国人成了世界“领跑者”。为牢牢把握信息化命脉,于全等专家又经过几年奋战,主持完成了我军特色的某新型通信网,使我军通信手段再次发生质的飞跃,再次走在世界的前列。  对该所科技人员来说,技术的难度就是创新的高度,攻关的靶标永远瞄准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的最前沿。信息安全防护是指挥信息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直接关系到系统管不管用、各级敢不敢用。  起初,该所研制出一套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经过多次演练,本以为该系统是安全可靠的。但在一次演习中,导演部悄悄安排技术人员从指挥所内部植入一种新型病毒,导致整个系统全线瘫痪。为达到“顶级防护、万无一失”的要求,他们下决心突破内部防护这个重大难题,创造性地构筑了从外到内的纵深防御体系。  这个体系,就像给指挥信息系统加装了鹰眼、安置了门禁、穿上了盔甲,有效提升了指挥信息系统的安全系数,在多次重大演习演练中,经受住了高强度的内外攻击考验。  在这个所,从满腹经纶的院士,到锐意进取的中青年专家,再到朝气蓬勃的青年新秀,他们总是保持着创新的激情。地下通信网隐蔽性好、抗毁性强,在信息化战争中具有特殊军事价值。该所资深通信专家司徒梦天为了攻克这一世界级技术难题,带领科研团队一头扎进山洞坑道,与潮湿为伍,与阴暗为伴,一干就是30多年,终于成功研制了“地下通信系统”。  科研战线的普通明星们  走进这个所,人们看到的是一群外貌极其普通的人。他们是那样的忙碌。某系统中心主任唐宏,被大家称作“拼命三郎”。为了在45天时间内研制出一套边海防指挥信息系统原型,他和战友们白天黑夜连轴转,一拼就是40天!直到实在撑不住了,晕倒在研讨现场。医生要求他住院检查,每天至少休息10小时。但唐宏哪里能停得下来,拿几盒药回到所里,每天服用一大把阿司匹林,又继续战斗,硬是按时完成了任务。  “你不要命了吗?图什么?!”妻子这样责备唐宏。“就图不让我军吃败仗、能打赢!否则国家要我们这帮人干什么!”拼命三郎这样回答。  在这个研究所,夫妻双双都在科研一线的家庭,面临的挑战更多一些。谢永强、何元智,就是一对全程参与科研攻关的博士夫妻。丈夫谢永强是信息安全防护领域的急先锋;妻子何元智则是卫星通信系统的领头人。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小儿子谢博然。为了实现科研梦想,夫妻俩投入了全部的热情。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照顾孩子的时间就十分有限了。  儿子5岁多的时候,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匆忙把孩子哄睡后,再去办公室加班。有一次,她回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三点多。孩子的爸爸因为加班没有回家。妈妈进门打开灯一看,顿时吓坏了,床上是空的,孩子不见了!  “然然,宝贝啊,你在哪儿?”妈妈发疯似的挨个房间找。终于,在卧室的窗帘后面,她找到了儿子。小家伙卷曲在地上,已经睡熟了,脸上挂着泪花。她轻轻地叫醒孩子,问他:“为什么跑到窗帘后面啊?”孩子扑进她的怀里说:“妈妈,我怕。”  妈妈心疼得要命,紧紧地抱着儿子,放声大哭起来。人们所崇敬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几十年隐姓埋名。在这个研究所,他们从事的科研工作同样是国家的核心机密。科研人员都有一个共识:干这项工作,别想着成果能发表论文,别想着事迹能登上报纸,别想着能得到社会的赞誉。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项目副总工程师曹江参加同学聚会,谈起个人的事业,有的说在硅谷创业,有的说在高校从事高端研究,还有的说在大公司做高管,他只能沉默不语,没法把事业上的成就与同学们分享。可是他们知道,党的史册里、军队的史册里会有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一系列科研成果的肯定和褒奖,是他们最高也是最为珍贵的荣誉。  “在攀登的队伍里,我是哪一个?在灿烂的群星里,我是哪一颗?在通往胜利的征途上,那无私拼搏的就是我;在共和国的星河里,那永远闪光的就是我……”这是该所科技工作者最爱唱的一首歌《祖国不会忘记》,也是他们心灵的倾诉,更是这个英雄群体“五种精神”的最好诠释。

  一辆辆战车风驰电掣,一艘艘舰船劈波斩浪,一架架战机呼啸长空,一枚枚导弹直刺苍穹……年初以来,从黄海之滨到昆仑山麓,从塞外大漠到南海诸岛,依托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牵头研制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三军演兵场龙腾虎跃,联合作战演习如火如荼,高潮迭起。这些场景,标志着我军信息化建设正在迈进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据统计,仅“十五”以来,该所就有20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4项。  行军床,最奢侈的享受  有一个故事至今让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科研工作者刻骨铭心。多年前,时任所长的王建新带领科技工作者参加部队的一次演习看到,由于指挥系统不能互连互通,指挥员只好冒着大雨,站在两台指挥车中间,用手势和喊话来实施指挥。  而在世纪之初,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伊拉克战争爆发,研究所专家们密切关注战争进程。看到美军依托C4ISR指控系统,以“发现即摧毁”的强大威力,使号称百万的伊拉克军队在美军高强度精确打击下,毫无还手之力,一溃千里。他们敏锐意识到,战争指挥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革。  而残酷的现实摆在中国军队面前。当时,我军信息化尚处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建设时期,各军兵种独立建成的指挥信息系统有400多种,因技术体制不同,彼此无法互连互通。演习时指挥三军部队,有时甚至靠传统的电话指挥。联合作战指挥手段的缺失,成为深入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加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最大“瓶颈”。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从2000年开始,他们围绕解决各系统互连互通难题展开研究。为了找到一条科学可行的出路,他们深入上百个单位,记录技术参数笔记100多万字,撰写论证报告850多万字,构建了数千种软件的技术模型,对每个模型都要反复测试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在三年多调研论证和部队试点的基础上,该所向军委、总部郑重建议,从最顶层抓起、自上而下推动,采取综合集成的办法,打造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  军委果断决定,建设我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要求尽快部署到位并形成战斗力——这注定将成为该所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起点!当时,已经身经百战的王建新,既深感振奋又不免担忧。振奋的是,等了几十年、盼了几十年,终于有机会研制贯通三军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担忧的是,这是事关军事斗争准备全局的任务,干成了是大功,干不成就是大过!  在研制期间,科研大楼犹如大战将临的指挥部,电话声不绝于耳。接近退休之年的老专家仍像年轻人一样,一路小跑、足下生风;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学员报到当天,即进入项目组,千里奔波,转战南北。各个研究室支起了行军床,躺在上面休息一下,成为最奢侈的享受。大家毫不在意,心里头装的、脑子里想的,都是加快建设中国自主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创新赢得满堂喝彩  在开展信息化科研攻关的过程中,该所逐步认识了一个真理:面对西方军事强国信息技术先发优势和未来战场对我非对称信息威慑,以及技术上的严密封锁,加速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必须立足国情军情走自主创新之路。  在建设我军第一代指挥自动化系统时,由于技术储备缺乏,该所准备与国外某公司联合开发。没成想,谈判桌上,对方竟然开出了1亿美金的天价。当时,所里全年的科研经费还不足百万。不争的事实深深地刺痛了研究所的专家们:“国外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出再多的钱人家也不会给你。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攀上高新技术的塔尖。”  “软件无线电”技术被称为无线通信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解决三军协同通信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关键技术。当时,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刚刚将其列入研制发展计划。  留法归来的年轻博士于全毅然决然地站在了这条跑道上,他的身后则是一支由2名博士、5名硕士组成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队伍。  而大洋彼岸,一支拥有上亿美金,150多名专家加盟,背后有世界著名通信公司和实验室做后盾的研制队伍,也站在了这条起跑线上。  这是一场抢占科技和发展制高点的“登山赛”,是一场实力悬殊、无法对等的较量,是一次背水无援、不容失败的攻坚。攻关之路布满荆棘,但专家们的词典里绝无害怕与妥协两个词。面对艰难的困境,他们一往无前。几年后,世界上第一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诞生。这些年轻的中国人成了世界“领跑者”。为牢牢把握信息化命脉,于全等专家又经过几年奋战,主持完成了我军特色的某新型通信网,使我军通信手段再次发生质的飞跃,再次走在世界的前列。  对该所科技人员来说,技术的难度就是创新的高度,攻关的靶标永远瞄准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的最前沿。信息安全防护是指挥信息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直接关系到系统管不管用、各级敢不敢用。  起初,该所研制出一套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经过多次演练,本以为该系统是安全可靠的。但在一次演习中,导演部悄悄安排技术人员从指挥所内部植入一种新型病毒,导致整个系统全线瘫痪。为达到“顶级防护、万无一失”的要求,他们下决心突破内部防护这个重大难题,创造性地构筑了从外到内的纵深防御体系。  这个体系,就像给指挥信息系统加装了鹰眼、安置了门禁、穿上了盔甲,有效提升了指挥信息系统的安全系数,在多次重大演习演练中,经受住了高强度的内外攻击考验。  在这个所,从满腹经纶的院士,到锐意进取的中青年专家,再到朝气蓬勃的青年新秀,他们总是保持着创新的激情。地下通信网隐蔽性好、抗毁性强,在信息化战争中具有特殊军事价值。该所资深通信专家司徒梦天为了攻克这一世界级技术难题,带领科研团队一头扎进山洞坑道,与潮湿为伍,与阴暗为伴,一干就是30多年,终于成功研制了“地下通信系统”。  科研战线的普通明星们  走进这个所,人们看到的是一群外貌极其普通的人。他们是那样的忙碌。某系统中心主任唐宏,被大家称作“拼命三郎”。为了在45天时间内研制出一套边海防指挥信息系统原型,他和战友们白天黑夜连轴转,一拼就是40天!直到实在撑不住了,晕倒在研讨现场。医生要求他住院检查,每天至少休息10小时。但唐宏哪里能停得下来,拿几盒药回到所里,每天服用一大把阿司匹林,又继续战斗,硬是按时完成了任务。  “你不要命了吗?图什么?!”妻子这样责备唐宏。“就图不让我军吃败仗、能打赢!否则国家要我们这帮人干什么!”拼命三郎这样回答。  在这个研究所,夫妻双双都在科研一线的家庭,面临的挑战更多一些。谢永强、何元智,就是一对全程参与科研攻关的博士夫妻。丈夫谢永强是信息安全防护领域的急先锋;妻子何元智则是卫星通信系统的领头人。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小儿子谢博然。为了实现科研梦想,夫妻俩投入了全部的热情。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照顾孩子的时间就十分有限了。  儿子5岁多的时候,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匆忙把孩子哄睡后,再去办公室加班。有一次,她回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三点多。孩子的爸爸因为加班没有回家。妈妈进门打开灯一看,顿时吓坏了,床上是空的,孩子不见了!  “然然,宝贝啊,你在哪儿?”妈妈发疯似的挨个房间找。终于,在卧室的窗帘后面,她找到了儿子。小家伙卷曲在地上,已经睡熟了,脸上挂着泪花。她轻轻地叫醒孩子,问他:“为什么跑到窗帘后面啊?”孩子扑进她的怀里说:“妈妈,我怕。”  妈妈心疼得要命,紧紧地抱着儿子,放声大哭起来。人们所崇敬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几十年隐姓埋名。在这个研究所,他们从事的科研工作同样是国家的核心机密。科研人员都有一个共识:干这项工作,别想着成果能发表论文,别想着事迹能登上报纸,别想着能得到社会的赞誉。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项目副总工程师曹江参加同学聚会,谈起个人的事业,有的说在硅谷创业,有的说在高校从事高端研究,还有的说在大公司做高管,他只能沉默不语,没法把事业上的成就与同学们分享。可是他们知道,党的史册里、军队的史册里会有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一系列科研成果的肯定和褒奖,是他们最高也是最为珍贵的荣誉。  “在攀登的队伍里,我是哪一个?在灿烂的群星里,我是哪一颗?在通往胜利的征途上,那无私拼搏的就是我;在共和国的星河里,那永远闪光的就是我……”这是该所科技工作者最爱唱的一首歌《祖国不会忘记》,也是他们心灵的倾诉,更是这个英雄群体“五种精神”的最好诠释。


相关文章

  • 老照片引起的回忆
  • 60年前,时为战地记者的我在朝鲜战场上拍摄了600多张照片.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0周年的日子里,翻阅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拍摄的老照片,抚今追昔,勾起了我对往事的一幕幕回忆. 彭老总向我发怒 在50多年的军事摄影生涯中,我先后为开国元勋 ...查看


  • 吴蕾,一名曾经穿越硝烟的女兵
  • 吴蕾,一名曾经穿越硝烟的女兵 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说来也是,古往今来,人们喜欢把我们女人比作花朵,比作月亮,比作美玉--在世俗的眼光中,女人代表着娇嫩柔弱,她们是一个需要保护的群体.可是,在32前发生的那场中越之战中,我作为一名女兵.一 ...查看


  • 独臂将军丁晓兵:请党组织在战斗中考验我
  • 再次见到丁晓兵,目光聚焦在他那条断臂时,记者依然感到肃然起敬. 在32年前那场战斗中,不满19岁的丁晓兵割破右手指,用鲜血写下入党申请书.从战场凯旋的时候,炮火硝烟永远带走了他刚刚写下血书的半条右臂. 流逝的岁月可以冲淡记忆,却永远抹不去战 ...查看


  •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啦啦啦啦啦啦 | 其实我和你们想的一样 | 啦啦啦啦啦啦啦 | 年轻的心要在大海上翱翔 | 啦啦啦啦啦啦 | 我爱大海的惊涛骇浪 | 他能把我锻炼得无比坚强 |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 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 | 我爱海岸耸立的 ...查看


  • 适合中学生唱的班歌4
  • 星期一 我的骄傲 没有山不能跨越 没有海不能冒险 让历史记得这一天 当我用心立下诺言 没有事不能改变 没有梦不能实现 我站在未来最前线 抬头迎接每个考验 海阔天空是我的地图 想写下全新纪录 放眼天下在等我去征服 用热血燃烧黑夜 等待最灿烂的 ...查看


  • 军报评论:军人应强化忧患意识 提升备战质量
  • 军事要闻解放军报2013-03-01 08:06 我要分享 12 资料图:沈阳军区集团军进行雪地演练 毛主席说:"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对于这一点不能有任何的误解和动摇."凡胜利之师,总是绷紧两根神经:一为警惕, ...查看


  • 小学生关于理想演讲稿--我要当名医生
  •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 ...查看


  • 奋起的雄鹰
  •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我们开创的?<血战陈庄>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现了一部部难忘的历史画面:志士在战场上视死如归, ...查看


  • ppt演讲稿的格式
  • 理想,多么美好的字眼,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 科学的发展可以看出整个人类的进步,为科学献身就是为国家效力.难道说科学就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吗?不是的. 当你漫步在大街上,倘若有心留意一下身边的事物,你便会觉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