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四月]文本解读谈古诗教学"语用"点的选择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里的“语文实践”指的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那么古诗教学又该如何立足于“语用”点,挖掘出古诗文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以体现古诗类文本的语用功能?

  古诗的语言具有含蓄性、跳跃性、精炼性的特点,教师在解读该类文本时,对于诗文的用韵、用律和用词,诗中的意象、意境和空白,都应有一定的关注。就古诗教学而言,教材在编排时对其言语形式的目标指向并不明晰。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古诗文时,对其“语用”目标有一定的关注,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乡村四月》,谈谈自己对该诗的教学解构和语用点的选择。

  一、关注选词,体悟用词之精妙

  叶圣陶说:“字字为语乎,语语悟其神。”吕叔湘说:“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就是语言。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关注语言,时刻保持敏锐的语言意识。要字斟句酌,悟字品义。

  古诗人在遣词造句时,十分讲究用词的精确,讲究推敲字词,诗人翁卷亦如是。《乡村四月》描写了四月的江南,绿色遍布各处:竹林里、小溪边、房前屋后……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而在绿色的原野上,是纵横交错的河渠,一道道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这江南美景的渲染,靠的是诗人翁卷的精炼用词。

  首联“绿遍山原白满川”,该句中一绿一白,尽显山原与平地的色调。诗人用“遍”来形容绿的多、绿的饱满、绿的丰富,尽显颜色的张力。诗人对于“遍”字的运用,想必是经过一番琢磨推敲的。如此用词,便是该诗彰显言语表达精妙的地方。作为教师,要用炯炯慧眼去捕捉文本中这样特别的地方,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适时提醒、巧妙点拨,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知渐渐地敏锐起来。

  基于这样的解读,我在初读时作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让学生交流各自吟诗时,脑海中都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到处都是绿色,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在学生丰富的想象后,我又通过PPT展示,让学生看到山坡上、田野里、房前屋后满是绿色的世界,进而指导孩子齐读“房前屋后满是绿,这就叫——”“山坡原野遍布绿,这也叫——”。

  这些环节之后,我又指导孩子朗读该句体会“绿遍”。“你只读绿了一个角落”“山陵仿佛被你读绿了”“原野也被你读绿了”“让绿布满整个乡村吧,一起读”,通过这样的评价语,让学生在读通、读懂、读美古诗文的同时,也体悟到诗人在行文时“遍”字运用之精妙。

  二、关注经典意象,感知言外之意

  在进入文本时,教师应始终保持一种敏感和警觉,在文本解读时,要关注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探寻品析这些经典意象所表达的文化深意,引导学生借鉴内化运用。

  “子规声里雨如烟”,诗的颔联写雨。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是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文描绘的初夏景色,笔触是细腻的,意境是朦胧的,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这么多的声音,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用“子规”这一意象?这是我在解读文本时的一处疑惑。在查找资料后,我了解到“子规声”在诗歌里具有引发人哀怨的特殊内蕴,或陈述游子思乡之情,或来表达故人离别之,或诉说冤屈之愤。李白《蜀道难》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云“杜鹃啼血猿哀鸣”都是以杜鹃啼叫声表现人的悲伤情感。而这里的“子规声”,在烘托出四月景色的特点的同时,我也解读出了翁卷在细雨中透露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试想:如若仅仅为了表现初夏江南的朦胧美,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上“燕子声里”亦或是“牧笛声里”?在了解了诗人放弃幕僚生活,沦落江湖,以布衣终的生平,在品读了诗人的写实之作《东阳路旁蚕妇》中刻画的蚕妇辛苦生活的形象后,我更加确定,翁卷在选择“子规”这一意象吟咏田园生活之时,更饱含着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透露着对“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一残酷现实的淡淡忧伤。

  诗歌蕴含的文化深意还有很多。诸如:《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其中的“萧萧”便是古人通常用来描写秋冬景色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悲伤。《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桃花流水”,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多用来形容春日美景。

  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意象选择的重要性,我别具匠心地在教学该诗时,选择了这样的环节。“春夏之交的田间地头,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然后出示了下列诗句: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宋·杨万里

  斜光照墟(xū)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唐·王维

  抓住时机,我问孩子们:“乡村四月还有哪些动听的声音?请你来填一填: 声里雨如烟。”孩子们有的说“青蛙声里雨如烟”,有的说“知了声里雨如烟”,还有的用上了“牧笛声里雨如烟”。最后问孩子们:“这么多的声音,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子规呢?”通过拓展阅读,从另一个角度去告诉孩子们农民在雨天里不得不忙碌、不得不劳作的无奈。

  三、想象补白,使情感更深入

  歌德说过一句话:“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秘密”,如果教师不关注文本的“秘妙”,也就缺失了看见文章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的能力。而恰是这些容易被忽略的表达秘妙,是最需要提醒学生关注的节点。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注重形式,关注文章整体布局和描绘手法,关注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因为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内容,一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尾联“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中一个“才了”、一个“又”,时间节奏很紧凑,再现了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诗文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了衬托出乡村生活的繁忙,化繁为简,故意而为之。而这一点正是解读中容易被忽视的文本“秘妙”。

  这后两句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但是乍一看诗句,对于孩子们而言似乎隔着很远的距离。如何让孩子们了解农事的繁忙呢?我的设计在于让孩子们来亲历农事:想一想,在这个季节里,男女老少还会忙些什么呢?展开想象的翅膀吧!请你来写一写。

  【课件】四月的乡村,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山坡上,男人们在 ;小河边,妇女们 ;

  竹林里,孩子们 ; 。

  如果想象能让孩子们体悟到农事的繁忙,那么我的采访就更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了。

  采访一:辛勤的孩子,你不累吗?休息一会儿不行吗?

  采访二:又是采茶又是种豆,你不累吗?喝口茶,歇会不行吗?

  最后,我用引语告诉孩子们辛勤劳作的重要性:辛勤劳作,以后的日子才能舒坦,所以乡村四月——辛勤劳作,才能换来秋收呀!所以——辛勤劳作,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所以——

  孩子们似乎“亲历”了那场劳作,在吟诵中,读出了理解,读出了亲切,读出了向往和羡慕,自然也将这两句经典的诗句牢记于心。

  总之,教师都应该睁大眼睛,用敏锐的触感去体悟古诗文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挖掘特别的、经典的、可供训练的言语材料和范式,实现教材的语用功能。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里的“语文实践”指的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那么古诗教学又该如何立足于“语用”点,挖掘出古诗文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以体现古诗类文本的语用功能?

  古诗的语言具有含蓄性、跳跃性、精炼性的特点,教师在解读该类文本时,对于诗文的用韵、用律和用词,诗中的意象、意境和空白,都应有一定的关注。就古诗教学而言,教材在编排时对其言语形式的目标指向并不明晰。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古诗文时,对其“语用”目标有一定的关注,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乡村四月》,谈谈自己对该诗的教学解构和语用点的选择。

  一、关注选词,体悟用词之精妙

  叶圣陶说:“字字为语乎,语语悟其神。”吕叔湘说:“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就是语言。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关注语言,时刻保持敏锐的语言意识。要字斟句酌,悟字品义。

  古诗人在遣词造句时,十分讲究用词的精确,讲究推敲字词,诗人翁卷亦如是。《乡村四月》描写了四月的江南,绿色遍布各处:竹林里、小溪边、房前屋后……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而在绿色的原野上,是纵横交错的河渠,一道道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这江南美景的渲染,靠的是诗人翁卷的精炼用词。

  首联“绿遍山原白满川”,该句中一绿一白,尽显山原与平地的色调。诗人用“遍”来形容绿的多、绿的饱满、绿的丰富,尽显颜色的张力。诗人对于“遍”字的运用,想必是经过一番琢磨推敲的。如此用词,便是该诗彰显言语表达精妙的地方。作为教师,要用炯炯慧眼去捕捉文本中这样特别的地方,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适时提醒、巧妙点拨,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知渐渐地敏锐起来。

  基于这样的解读,我在初读时作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让学生交流各自吟诗时,脑海中都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到处都是绿色,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在学生丰富的想象后,我又通过PPT展示,让学生看到山坡上、田野里、房前屋后满是绿色的世界,进而指导孩子齐读“房前屋后满是绿,这就叫——”“山坡原野遍布绿,这也叫——”。

  这些环节之后,我又指导孩子朗读该句体会“绿遍”。“你只读绿了一个角落”“山陵仿佛被你读绿了”“原野也被你读绿了”“让绿布满整个乡村吧,一起读”,通过这样的评价语,让学生在读通、读懂、读美古诗文的同时,也体悟到诗人在行文时“遍”字运用之精妙。

  二、关注经典意象,感知言外之意

  在进入文本时,教师应始终保持一种敏感和警觉,在文本解读时,要关注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探寻品析这些经典意象所表达的文化深意,引导学生借鉴内化运用。

  “子规声里雨如烟”,诗的颔联写雨。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是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文描绘的初夏景色,笔触是细腻的,意境是朦胧的,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这么多的声音,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用“子规”这一意象?这是我在解读文本时的一处疑惑。在查找资料后,我了解到“子规声”在诗歌里具有引发人哀怨的特殊内蕴,或陈述游子思乡之情,或来表达故人离别之,或诉说冤屈之愤。李白《蜀道难》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云“杜鹃啼血猿哀鸣”都是以杜鹃啼叫声表现人的悲伤情感。而这里的“子规声”,在烘托出四月景色的特点的同时,我也解读出了翁卷在细雨中透露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试想:如若仅仅为了表现初夏江南的朦胧美,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上“燕子声里”亦或是“牧笛声里”?在了解了诗人放弃幕僚生活,沦落江湖,以布衣终的生平,在品读了诗人的写实之作《东阳路旁蚕妇》中刻画的蚕妇辛苦生活的形象后,我更加确定,翁卷在选择“子规”这一意象吟咏田园生活之时,更饱含着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透露着对“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一残酷现实的淡淡忧伤。

  诗歌蕴含的文化深意还有很多。诸如:《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其中的“萧萧”便是古人通常用来描写秋冬景色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悲伤。《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桃花流水”,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多用来形容春日美景。

  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意象选择的重要性,我别具匠心地在教学该诗时,选择了这样的环节。“春夏之交的田间地头,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然后出示了下列诗句: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宋·杨万里

  斜光照墟(xū)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唐·王维

  抓住时机,我问孩子们:“乡村四月还有哪些动听的声音?请你来填一填: 声里雨如烟。”孩子们有的说“青蛙声里雨如烟”,有的说“知了声里雨如烟”,还有的用上了“牧笛声里雨如烟”。最后问孩子们:“这么多的声音,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子规呢?”通过拓展阅读,从另一个角度去告诉孩子们农民在雨天里不得不忙碌、不得不劳作的无奈。

  三、想象补白,使情感更深入

  歌德说过一句话:“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秘密”,如果教师不关注文本的“秘妙”,也就缺失了看见文章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的能力。而恰是这些容易被忽略的表达秘妙,是最需要提醒学生关注的节点。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注重形式,关注文章整体布局和描绘手法,关注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因为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内容,一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尾联“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中一个“才了”、一个“又”,时间节奏很紧凑,再现了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诗文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了衬托出乡村生活的繁忙,化繁为简,故意而为之。而这一点正是解读中容易被忽视的文本“秘妙”。

  这后两句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但是乍一看诗句,对于孩子们而言似乎隔着很远的距离。如何让孩子们了解农事的繁忙呢?我的设计在于让孩子们来亲历农事:想一想,在这个季节里,男女老少还会忙些什么呢?展开想象的翅膀吧!请你来写一写。

  【课件】四月的乡村,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山坡上,男人们在 ;小河边,妇女们 ;

  竹林里,孩子们 ; 。

  如果想象能让孩子们体悟到农事的繁忙,那么我的采访就更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了。

  采访一:辛勤的孩子,你不累吗?休息一会儿不行吗?

  采访二:又是采茶又是种豆,你不累吗?喝口茶,歇会不行吗?

  最后,我用引语告诉孩子们辛勤劳作的重要性:辛勤劳作,以后的日子才能舒坦,所以乡村四月——辛勤劳作,才能换来秋收呀!所以——辛勤劳作,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所以——

  孩子们似乎“亲历”了那场劳作,在吟诵中,读出了理解,读出了亲切,读出了向往和羡慕,自然也将这两句经典的诗句牢记于心。

  总之,教师都应该睁大眼睛,用敏锐的触感去体悟古诗文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挖掘特别的、经典的、可供训练的言语材料和范式,实现教材的语用功能。


相关文章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 像山那样思考 朗读课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PPS客户端下载 iPhone iPad Android Mac ',1)"> 视频列表 [频道]高中语文必修五 137 11.73万 订阅9 21 高清 高中语文文言文之文言实词 ...查看


  • 古诗词三首_独坐敬亭山_望洞庭_忆江南_教学设计
  • 本版主持/高瑞卿 备 课 创新设计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荥荩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诵读为主,调动学生经验背景.引进学习资源为辅,在感悟语言情感,体会诗词意境中,把握诗文的审美 ...查看


  • 对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几点认识
  • 对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几点认识 1."教材解读":指的就是备课环节的备教材,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二."一一三三五"语文教材解读模式 1.树立一个教材解读观:终生备课观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 ...查看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的教学与反思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的教学与反思 教学目标: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 ...查看


  • 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 一.语言学.英语教育.教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语言教学类 1.新<课程要求>与形成性评估手段的应用2.词典编纂如何对对待语流中的一次性用词用法, 3.自我概念与外语语音学习假设, 4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 5.我的双 ...查看


  • 吴林燕+201501[寻找古诗教学中的美感]
  • 寻找古诗教学中的美感 古诗琅琅上口,比较简短,语言精炼优美,表现了深刻的道理,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与经典.但是古诗词与现在小学生所处的年代比较远,对于学生来说,读古诗并不难,关键是理解古诗的内涵,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易读难懂,在教学中, ...查看


  •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查看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 23.古诗词三首 卢龙县双望镇应各庄小学 四年级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 ...查看


  • [马太福音]对话中语气的人际意义研究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 2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 3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4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 5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 6 尼斯湖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