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诗歌鉴赏规律琐谈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诗歌鉴赏规律琐谈

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是由诗歌创作的过程决定的。诗歌创作的过程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图景相结合,然后将其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由此,我们进行诗歌欣赏就应由语言入手。言为心声,作家依赖语言将自己的情思输入作品,读者就应依赖语言从作品中挖掘出作家的情思,这就是刘勰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有了语言文字的依托才能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就容易多了。因此,诗歌欣赏的

第一步是揣摩语言,尤其要对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以及比喻句加以注意。

第二步要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中描绘的画面再现和补充出来,获得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如临其境。

第三步结合创作背景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进入诗的意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分别描绘了“赤壁江山图”和“赤壁豪杰图”。要想准确再现作者描绘的图景,必须揣摩诗人描写意象时使用的词语。上阕中的“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在对这些词语揣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调动感情,眼前会呈现这样一幅图景:长江汹涌奔腾,山崖陡峭,散乱地直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拍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同样,下阕可以通过对“羽扇纶巾”、“谈笑”、“樯橹灰飞烟灭”等词句的揣摩展开想象,在眼前展现出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的强敌的画面。再联想苏轼当年四十七、被贬黄州的境遇,就不难体会出,他称颂周瑜,意在抒发自己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感情。

诗歌欣赏活动的目的是要进入诗的意境。在这首词中,两幅图就是“境”,壮志难酬情就是“意”,二者结合构成了本词磅礴而雄浑,豪放中略见苍凉的意境。读这首词,一位襟怀超远、有着英雄气概的诗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

综上所述,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可以归纳为:

一、揣摩语言、品味意象;

二、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三、结合背景、体会感情。

用这一方法对辛弃疾词【鹧鸪天】进行赏析: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

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诗中的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由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欣赏和流连。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芥菜花”对比,赞美乡野溪头迎风开放的芥菜花,表达了一种对不屈精神和对顽强生命力的崇敬、追求。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诗歌鉴赏规律琐谈

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是由诗歌创作的过程决定的。诗歌创作的过程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图景相结合,然后将其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由此,我们进行诗歌欣赏就应由语言入手。言为心声,作家依赖语言将自己的情思输入作品,读者就应依赖语言从作品中挖掘出作家的情思,这就是刘勰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有了语言文字的依托才能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就容易多了。因此,诗歌欣赏的

第一步是揣摩语言,尤其要对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以及比喻句加以注意。

第二步要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中描绘的画面再现和补充出来,获得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如临其境。

第三步结合创作背景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进入诗的意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分别描绘了“赤壁江山图”和“赤壁豪杰图”。要想准确再现作者描绘的图景,必须揣摩诗人描写意象时使用的词语。上阕中的“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在对这些词语揣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调动感情,眼前会呈现这样一幅图景:长江汹涌奔腾,山崖陡峭,散乱地直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拍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同样,下阕可以通过对“羽扇纶巾”、“谈笑”、“樯橹灰飞烟灭”等词句的揣摩展开想象,在眼前展现出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的强敌的画面。再联想苏轼当年四十七、被贬黄州的境遇,就不难体会出,他称颂周瑜,意在抒发自己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感情。

诗歌欣赏活动的目的是要进入诗的意境。在这首词中,两幅图就是“境”,壮志难酬情就是“意”,二者结合构成了本词磅礴而雄浑,豪放中略见苍凉的意境。读这首词,一位襟怀超远、有着英雄气概的诗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

综上所述,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可以归纳为:

一、揣摩语言、品味意象;

二、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三、结合背景、体会感情。

用这一方法对辛弃疾词【鹧鸪天】进行赏析: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

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诗中的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由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欣赏和流连。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芥菜花”对比,赞美乡野溪头迎风开放的芥菜花,表达了一种对不屈精神和对顽强生命力的崇敬、追求。


相关文章

  • 诗歌常见的感情基调
  • 诗歌基础知识 (1)感情基调: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 .激昂.消沉.深沉等. (2)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离愁别恨.如:<春望> ...查看


  • 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
  • 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着重借景抒情的方式 学会运用必备的答题技巧有条理的规范答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查看


  • 语 文 教学中的情感熏陶
  • 摘 要: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查看


  • 教学法方向(毕业论文)范例
  • 内容摘要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瑰宝,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的民族之魂.但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大多还在走模式化的道路,即以讲解为主,强调字词与解释,强制性背诵.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达不到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审美 ...查看


  • 作文入门一
  • 只有全身心投入到生活中去,我们的作文素材才会用之不尽,用之不竭. 作家,必须独具慧眼,在错综复杂的生活材料中取之所需,为之所用. 在作文考试中,一个好的卷面往往决定了作文的分数. 细节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 没有修改,就没有作文. 要解放儿童 ...查看


  • 浅谈朗读情感的训练
  • 浅谈朗读情感的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成功的朗读训练,重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含意,激起情感的共鸣,达到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查看


  • 杂诗说课稿
  •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说课稿 中语组 曹伟 一.教学内容解读 近几年,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中考的古诗词鉴赏,分值是5-7 分.题量为2-3题.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 ...查看


  • 散文的种类
  • 散文的种类 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偏重于抒情的散文应写出意境,偏重于写人叙事的散文应写出生活情趣.这应该是我们创作和评价散文的标准和尺度. 抒情性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 ...查看


  • 高中古诗词鉴赏要领
  • 18 第三章高中古诗词鉴赏要领 一.感知意象 (一)意象的含义 "意象"一词作为中国诗学的审美特征提出来最早出现在刘勰的<文心雕 龙·神思>中,刘勰将意象用于文学理论,他说:"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