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
孔子
一 生平,(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72岁。
二 思想 人生观,自然观,天道观,教育思想,有许多值得我们注意:
道德修养等: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公冶长)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为政,教化的作用: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强调性善,人的可塑性: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智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王阳明说: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天命,自然观: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参见李泽厚的论语今读:
个人的命运和治理国家社会的兴衰,这一切,凡此,都完全超出了我们人的控制,但是我们应该尽力而为,而不是听之任之。这就是孔子的自然观,天道观的本质所在。“五十而知天命”,是顺应,也是人生冷静的观察,认识。
孔子的仁,进取精神,
三 散文理论,文艺观,文艺创作论 兴观群怨说 艺术的显现,言简意赅
四 散文创作,孔子文字的简单,内容的丰富:进取精神 始可与言诗也 虽覆一篑 五十学易 栖栖遑遑 不知老之将至 众矣,富之,教之
散文价值
孔子:人生的递进,文章的递进; 一为追求,一为表现,显现 文章的自然显现 人生的思考,文章的深入 一为追求,一为追求 文章的完美
人生的交往,文章的交叉, 一为人生的丰富,一为文章的丰富
人文日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汤之盘铭曰,无逸,伊尹告诫太甲?
文,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辞源:文,彩色交错,文字,闻此,纹理,花纹,美,善,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也。”
书中翻译:子夏问道:“‘有酒窝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画花。” 子夏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 以后呢?”孔子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够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翻译之后,意思当然就明白了,说明白色的底子的重要,问题是,子夏听孔子的解释之后,能够更进一步,将寻常的道理推进到人生的道德范畴。礼乐的产生,是在仁义之后,所以仁义对我们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仁义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推行礼乐。这就是所谓举一反三,所以孔子对子夏大为赞赏,说是可以和他谈论《诗经》了。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知道,读《诗经》,不仅仅是阅读和理解它们表面的意思,而且要从中发现,深入进去,了解其中深层的意思,或者发现某种更有价值的原作甚至并没有想到的意思。所以孔子对子夏赞赏,又说子夏给了他启发的作用-----甚至孔子自己都没有发现。就这篇短小的文章来说,文字非常有结构,而且是一种递进关系。一篇文章,如果过于简单,平淡,尤其是平,前面和后面没有大的进展,发展,就像一个人,那是比较乏味的。这篇文章不是,它是朝前推进,发展。到了孔子说绘事后素,我们已经跟着子夏有所收获------也就是有了亮光,却没有想到后面再次有了亮点------子夏的推进。但是子夏过后,孔子的言说,又朝前推进了一步,因为子夏仅仅是单纯的发现了这一句话所有可能含有的深层意思,礼后乎。礼后乎,孔子是就子夏这一句话,说到了----也是推而广之-----读诗究竟应该如何去阅读。赞赏子夏的这一偶然的阅读理解,却将它固定下来,告诉他,对,以后就应该如此去读诗。进一步来说,我决定读诗其实又仅仅是一个象征,我们也可以推而广之,读诗,读史,读电影,读自然,读人生,都可以作如是观,这就是随处留心。这样的时候,一个人的生活,只要你有心,那你就永远充满了色彩,光亮,随时都可能有所收获了。
五 思考题:
1 《论语》均是对话,篇什短小,相比较后世的作品,略显薄弱。为什么孔子的作品多为短小?
2 每个人都有各种缺点,各种优点,就我们所了解的孔子来说,我们阅读《论语》一书,从中可以获得什么最为主要的认识?能够给予我们最有价值的体会是什么?
3 假如我们审视我们所了解阅读的散文,中西方散文有哪些本质的不同?哪些比较突出的异同?它们的区别,在我们看来,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如何?我们可以值得自信的是什么?西方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关注,学习,借鉴?
六 参考资料:
《论语译注》杨伯峻
《四书集注》朱熹
《四书评》 李贽
《孟子译注》杨伯峻
《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
《论语今读》李泽厚
七 写作要点:
1 文章要表现而不是直接的说明,是在展现中让读者在阅读中,观看中获得认识,而不是被接受。
2 文章在叙述中要注意递进,逐渐深入,比平面的言说要好。
3 文字可以简单,但是叙述不妨曲折多变。
孟子
一 生平(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04年)
二 思想 1, 民本思想 《尚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孔子:天下为公 2, 性善论
三 文学理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根据作品探索原来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
四 文学创作:1, 和孔子的论语一起,形成为古代散文创作的两大特征;2,气势;3,用形象说理;4,知言,养气。
五 思考题
1 《孟子》一书,我们多有阅读,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孟子》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成语,我们能说出几个?
3 《孟子》写作多使用比喻的方式,这样的写作方式,在理论性的文章中,有哪些好处又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孟子使用的比喻有哪些方式?
4,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义利之辨,熊掌和鱼之比如何?
六 参考书目 略
七 写作注意要点:
1 比喻的使用,往往能够起到举重若轻的效果作用。
2 文章要统一,而不散乱,总围绕一个中心点谈论言说。
孔子和孟子
孔子
一 生平,(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72岁。
二 思想 人生观,自然观,天道观,教育思想,有许多值得我们注意:
道德修养等: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公冶长)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为政,教化的作用: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强调性善,人的可塑性: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智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王阳明说: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天命,自然观: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参见李泽厚的论语今读:
个人的命运和治理国家社会的兴衰,这一切,凡此,都完全超出了我们人的控制,但是我们应该尽力而为,而不是听之任之。这就是孔子的自然观,天道观的本质所在。“五十而知天命”,是顺应,也是人生冷静的观察,认识。
孔子的仁,进取精神,
三 散文理论,文艺观,文艺创作论 兴观群怨说 艺术的显现,言简意赅
四 散文创作,孔子文字的简单,内容的丰富:进取精神 始可与言诗也 虽覆一篑 五十学易 栖栖遑遑 不知老之将至 众矣,富之,教之
散文价值
孔子:人生的递进,文章的递进; 一为追求,一为表现,显现 文章的自然显现 人生的思考,文章的深入 一为追求,一为追求 文章的完美
人生的交往,文章的交叉, 一为人生的丰富,一为文章的丰富
人文日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汤之盘铭曰,无逸,伊尹告诫太甲?
文,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辞源:文,彩色交错,文字,闻此,纹理,花纹,美,善,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也。”
书中翻译:子夏问道:“‘有酒窝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画花。” 子夏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 以后呢?”孔子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够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翻译之后,意思当然就明白了,说明白色的底子的重要,问题是,子夏听孔子的解释之后,能够更进一步,将寻常的道理推进到人生的道德范畴。礼乐的产生,是在仁义之后,所以仁义对我们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仁义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推行礼乐。这就是所谓举一反三,所以孔子对子夏大为赞赏,说是可以和他谈论《诗经》了。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知道,读《诗经》,不仅仅是阅读和理解它们表面的意思,而且要从中发现,深入进去,了解其中深层的意思,或者发现某种更有价值的原作甚至并没有想到的意思。所以孔子对子夏赞赏,又说子夏给了他启发的作用-----甚至孔子自己都没有发现。就这篇短小的文章来说,文字非常有结构,而且是一种递进关系。一篇文章,如果过于简单,平淡,尤其是平,前面和后面没有大的进展,发展,就像一个人,那是比较乏味的。这篇文章不是,它是朝前推进,发展。到了孔子说绘事后素,我们已经跟着子夏有所收获------也就是有了亮光,却没有想到后面再次有了亮点------子夏的推进。但是子夏过后,孔子的言说,又朝前推进了一步,因为子夏仅仅是单纯的发现了这一句话所有可能含有的深层意思,礼后乎。礼后乎,孔子是就子夏这一句话,说到了----也是推而广之-----读诗究竟应该如何去阅读。赞赏子夏的这一偶然的阅读理解,却将它固定下来,告诉他,对,以后就应该如此去读诗。进一步来说,我决定读诗其实又仅仅是一个象征,我们也可以推而广之,读诗,读史,读电影,读自然,读人生,都可以作如是观,这就是随处留心。这样的时候,一个人的生活,只要你有心,那你就永远充满了色彩,光亮,随时都可能有所收获了。
五 思考题:
1 《论语》均是对话,篇什短小,相比较后世的作品,略显薄弱。为什么孔子的作品多为短小?
2 每个人都有各种缺点,各种优点,就我们所了解的孔子来说,我们阅读《论语》一书,从中可以获得什么最为主要的认识?能够给予我们最有价值的体会是什么?
3 假如我们审视我们所了解阅读的散文,中西方散文有哪些本质的不同?哪些比较突出的异同?它们的区别,在我们看来,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如何?我们可以值得自信的是什么?西方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关注,学习,借鉴?
六 参考资料:
《论语译注》杨伯峻
《四书集注》朱熹
《四书评》 李贽
《孟子译注》杨伯峻
《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
《论语今读》李泽厚
七 写作要点:
1 文章要表现而不是直接的说明,是在展现中让读者在阅读中,观看中获得认识,而不是被接受。
2 文章在叙述中要注意递进,逐渐深入,比平面的言说要好。
3 文字可以简单,但是叙述不妨曲折多变。
孟子
一 生平(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04年)
二 思想 1, 民本思想 《尚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孔子:天下为公 2, 性善论
三 文学理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根据作品探索原来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
四 文学创作:1, 和孔子的论语一起,形成为古代散文创作的两大特征;2,气势;3,用形象说理;4,知言,养气。
五 思考题
1 《孟子》一书,我们多有阅读,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孟子》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成语,我们能说出几个?
3 《孟子》写作多使用比喻的方式,这样的写作方式,在理论性的文章中,有哪些好处又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孟子使用的比喻有哪些方式?
4,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义利之辨,熊掌和鱼之比如何?
六 参考书目 略
七 写作注意要点:
1 比喻的使用,往往能够起到举重若轻的效果作用。
2 文章要统一,而不散乱,总围绕一个中心点谈论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