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 龚联梅 国贸1101班 1106010132
巴东饮食文化的历史及发展状况分析
一、巴东概况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中上游两岸,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连宜昌兴山、秭归、长阳,南接五峰、鹤峰,西郊建始、重庆巫山,北靠神农架林区。
巴东县位于亚热带季风区,温暖多雨,日照时间长,红壤较多,湿热多雾,四季分明。光、热、水分布垂直差异明显,形成各种不同的山地型小气候。巴东县位于大巴山东麓,地形狭长,西高东低,南北起伏,建县于南宋景平元年,隋开皇十五年定此名,由于它为楚地进入蜀地的门户,自由以来就有“楚西扼塞、巴东为首”之说。县境内武陵山余脉,巫山山脉,大巴山余脉盘距南北,长江,清江横贯东西,扼川鄂咽喉,据鄂西门户,历来为经济和军事要冲。这也使得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杂居于此,同样也使得楚蜀文化于漫漫沧桑岁月中在此融合交汇,造就了巴东独特的饮食文化。身为土家儿女,更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庖厨,以巴东饮食文化为骄傲。
二、古代饮食文化特色
巴东万山峻岭的地理环境、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它饮食崇尚俭朴的特点。廪君时代,巴人在其首领务相的率领下,在“鱼盐所出 ”的夷水流域,“乘土船”捕鱼,赶仗野猎、渔猎成为攫取生活资料的重要形式。随着时代的演进,“烧畲度地”的农耕经济逐渐占主导地位,形成以农耕生活为主,兼及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山深地僻,层峦茂林,俗尚节俭”(道光《施南府志》),辛勤劳作和艰苦的生存环境养成了俭朴的饮食习惯。“山谷贫民,不常饭稻, 半以包谷甘薯荞麦为饔食。”(同治《来凤县志》)“农人依山为田,刀耕火种,备历艰辛, 地不能任旱涝,虽丰岁不能自给,小则粉蕨根为食。”(同治《巴东县志》)土民刀耕火种,收成微薄,饮食极简单,多食荞麦、黍粟,养成了对吃喝不讲究的习惯。“环邑皆山以包谷为正粮,间有稻田,„„贫民则以种薯为正务,„ „赖以为生。”(同治《巴东县志》)“民间稻者十之三四,杂粮十之六七。”(民国《巴东县志》)巴东有句民谣说:“好玩不过山沟沟,苞谷洋芋是对头,要想吃碗大米饭,八月十五过中秋。”这都体现了巴东简朴的饮食文化特色。
巴东农耕经济的发展,谷物、苞谷以及薯类作物的增加,改变当地的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但家禽家畜的饲养业有一个由不发达到发达的过程,饮食中的肉食仍有一个以渔猎为主到以渔猎为辅的过程。因此,从古至今,巴东人喜渔猎,不仅从生活采集方式转变为生活乐趣方式,而且渔猎之物由生活主食转变为丰富饮食的副食。“士敦朴实,俗尚俭朴,乡人于农隙之后,以猎兽捕鱼为事。”巴东有得天独厚的山珍野味。“山深林密,獐、麂、兔、鹿之类甚多,各保皆有猎户。今则山林尽开, 禽兽逃匿,间有捕雉、兔、狸、獾者,皆农人暇时为之。”
巴东人虽生活俭朴,但是十分注重饮食的礼仪。这种礼仪以热情好客、省己待客为中心内容,成为巴东饮食的主要礼尚。从待客的饮食看 ,尽显示出巴东人的爽直豪气。“惟后里人客至,则系豚开酒坛泡之以为敬,„„(猪)肘至膝以上全而献之,谓之脚宝,特以奉尊客,切肉方三寸许,谓之拳肉。酒以碗酌,非此不为敬。”
三、现代饮食文化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巴东县的饮食文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巴东县的饮食文化特
色还是呈现出简朴的特点,巴东县乡村主要还是以捕鱼为生,各种山珍野味也是巴东县人津津乐道的美食。
巴东县的饮食文化在继承古代的特色外,还吸收了其他地区的饮食特色,并将二者融合创造出新的美食。下面就简要介绍几种具有简朴特色的美食。
1. 炸广椒炒腊肉
炸广椒炒腊肉在巴东野三关一带最为出名。多在农历的白露后制作。其方法是将鲜红大椒洗净,剁碎后,拌适量包谷面和食盐,佐以花椒、柑子皮拌匀后,放入泡菜坛中,坛口盖上菜叶或芭蕉叶,然后用竹片将其卡紧,再倒置于石头作的石盆中(也有用瓷盆和木盆的),放上水,以隔绝空气。自有了薄膜以后,一般就用薄膜纸蒙上坛口,捆紧,盖上盖盆,加上复水,月余后即可,或焖、或蒸后再炒了食用,色微红、酸辣味十分特别,尤以同土腊肉一起炒作,食时会更加爽口,增加饭量。
2. 五香豆腐干
巴东五香豆腐干选料讲究,精工卤制,颜色深黄,质细坚韧,五味俱全,食之回味无穷,独具特色。
巴东五香豆腐干起源于清代后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十九世纪中叶,巴东县城信陵镇已成为上四川、下湖广的水陆通道,故开办了四、五家豆腐干作坊,尤以顾家质量最优,其制作:利用凉水寺的甘冽的泉水,加适量红砂糖、八角、丁香、精盐、三赖、甘松、山茶、陈皮、生姜、小茴香、花椒、鸡肉等作配方熬成卤汁,将豆腐花用方巾热包扎,高压成形,卤制而成。豆腐干既可以生吃,也可是和其他肉类蔬菜类炒着吃,或者是用佐料卤着吃。
3. 神农溪刁子鱼
巴东神农溪出产的刁子鱼肉质细嫩、味美少刺,将它与姜丝、干椒、芝麻以及各种调味料一起用大火煸至皮脆里嫩,香辣无比,非常开胃。
4. 炸洋芋
洋芋学名土豆,巴东方言称为洋芋,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一种土豆吃法,煮熟的土豆经过油炸之后,放入葱、姜、蒜、辣椒等各种调料入味,可做零食随手拿着吃,也可装盘入桌当配菜吃,男女老少都喜欢的一道“特制点心”,无论怎样吃,都挡不住那烹炸出来的土豆清香。土豆的另外一种做法是先将洋芋刮皮洗净,放在锅里煮一煮,不等全熟捞起来,立即放在锅里炕,放进菜油或漆油,翻来复去将表皮炕得焦黄,再放进盐,蒜末、辣椒粉,拌匀即可。这种又称为炕洋芋。客人来了,奉上一碗,作为饭前压肚之食,是一种地道的土家风味食品。
5. 合渣
合渣,又名懒豆腐。巴东人对合渣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在兵荒马乱之年,由于粮食奇缺,合渣救下了不少人的性命,流传有“辣椒当盐,合渣过年”的民谚。在巴东,合渣的吃法很多,其中张关合渣是制作合渣火锅的典型。张关合渣因宣恩一小集镇“张关”而得名,是将合渣煮好后点卤变得稍干,加鲜汤配猪肉、仔鸡、鸡蛋等做成鲜肉合渣、仔鸡合渣、鸡蛋合渣等系列合渣火锅,尤以镇上一位黄姓老太婆制作的最有名、最为地道。
在巴东,每天早上你都可以看到一群姑娘提着个小木桶在门口用石磨推泡涨的黄豆,这就是合渣的雏形。合渣不仅味道鲜美,还有养生功效。
6. 巴东豆豉
这是巴东人特别喜爱的一道咸菜,新鲜黄豆用水泡至发胀后再煮,适当时间后捞出并晾干,再以高温存放,放至有味道散发后再洒上辣椒粉、花椒粉、盐等调味拌匀,装入器皿封存几日,即可随时食用。口感浓郁,味道独一,是为土家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小风景。
不同的家庭制作的豆豉口味都不一样。离家的游子对妈妈做的豆豉更是爱不离口。每年春节过后,游子离开家乡,都会带一罐妈妈做的豆豉。
7. 巴东包谷糖
巴东包谷糖做法很复杂,主要的原材料是包谷和豆芽。包谷学名叫玉米,将玉米煮烂之后混上豆芽,经过高温蒸煮,就可以做出包谷糖,包谷糖是当地小孩子最喜爱的食物。包谷糖既可以蘸着吃,也可以和其他食物混着吃。
随着经济的发展,巴东人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开始在饮食上追求花样。我们发现人们盛菜用的器皿和以前相比略具有西方文化特色,菜品也具有一定的西方特色。但是,巴东县交通不便,和外界的交流并不是很深,所以这些变化都不是太大。
巴东菜闻名遐迩,许多城市都有巴东特色菜的菜馆,这些菜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进,独成一派。
252 龚联梅 国贸1101班 1106010132
巴东饮食文化的历史及发展状况分析
一、巴东概况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中上游两岸,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连宜昌兴山、秭归、长阳,南接五峰、鹤峰,西郊建始、重庆巫山,北靠神农架林区。
巴东县位于亚热带季风区,温暖多雨,日照时间长,红壤较多,湿热多雾,四季分明。光、热、水分布垂直差异明显,形成各种不同的山地型小气候。巴东县位于大巴山东麓,地形狭长,西高东低,南北起伏,建县于南宋景平元年,隋开皇十五年定此名,由于它为楚地进入蜀地的门户,自由以来就有“楚西扼塞、巴东为首”之说。县境内武陵山余脉,巫山山脉,大巴山余脉盘距南北,长江,清江横贯东西,扼川鄂咽喉,据鄂西门户,历来为经济和军事要冲。这也使得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杂居于此,同样也使得楚蜀文化于漫漫沧桑岁月中在此融合交汇,造就了巴东独特的饮食文化。身为土家儿女,更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庖厨,以巴东饮食文化为骄傲。
二、古代饮食文化特色
巴东万山峻岭的地理环境、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它饮食崇尚俭朴的特点。廪君时代,巴人在其首领务相的率领下,在“鱼盐所出 ”的夷水流域,“乘土船”捕鱼,赶仗野猎、渔猎成为攫取生活资料的重要形式。随着时代的演进,“烧畲度地”的农耕经济逐渐占主导地位,形成以农耕生活为主,兼及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山深地僻,层峦茂林,俗尚节俭”(道光《施南府志》),辛勤劳作和艰苦的生存环境养成了俭朴的饮食习惯。“山谷贫民,不常饭稻, 半以包谷甘薯荞麦为饔食。”(同治《来凤县志》)“农人依山为田,刀耕火种,备历艰辛, 地不能任旱涝,虽丰岁不能自给,小则粉蕨根为食。”(同治《巴东县志》)土民刀耕火种,收成微薄,饮食极简单,多食荞麦、黍粟,养成了对吃喝不讲究的习惯。“环邑皆山以包谷为正粮,间有稻田,„„贫民则以种薯为正务,„ „赖以为生。”(同治《巴东县志》)“民间稻者十之三四,杂粮十之六七。”(民国《巴东县志》)巴东有句民谣说:“好玩不过山沟沟,苞谷洋芋是对头,要想吃碗大米饭,八月十五过中秋。”这都体现了巴东简朴的饮食文化特色。
巴东农耕经济的发展,谷物、苞谷以及薯类作物的增加,改变当地的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但家禽家畜的饲养业有一个由不发达到发达的过程,饮食中的肉食仍有一个以渔猎为主到以渔猎为辅的过程。因此,从古至今,巴东人喜渔猎,不仅从生活采集方式转变为生活乐趣方式,而且渔猎之物由生活主食转变为丰富饮食的副食。“士敦朴实,俗尚俭朴,乡人于农隙之后,以猎兽捕鱼为事。”巴东有得天独厚的山珍野味。“山深林密,獐、麂、兔、鹿之类甚多,各保皆有猎户。今则山林尽开, 禽兽逃匿,间有捕雉、兔、狸、獾者,皆农人暇时为之。”
巴东人虽生活俭朴,但是十分注重饮食的礼仪。这种礼仪以热情好客、省己待客为中心内容,成为巴东饮食的主要礼尚。从待客的饮食看 ,尽显示出巴东人的爽直豪气。“惟后里人客至,则系豚开酒坛泡之以为敬,„„(猪)肘至膝以上全而献之,谓之脚宝,特以奉尊客,切肉方三寸许,谓之拳肉。酒以碗酌,非此不为敬。”
三、现代饮食文化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巴东县的饮食文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巴东县的饮食文化特
色还是呈现出简朴的特点,巴东县乡村主要还是以捕鱼为生,各种山珍野味也是巴东县人津津乐道的美食。
巴东县的饮食文化在继承古代的特色外,还吸收了其他地区的饮食特色,并将二者融合创造出新的美食。下面就简要介绍几种具有简朴特色的美食。
1. 炸广椒炒腊肉
炸广椒炒腊肉在巴东野三关一带最为出名。多在农历的白露后制作。其方法是将鲜红大椒洗净,剁碎后,拌适量包谷面和食盐,佐以花椒、柑子皮拌匀后,放入泡菜坛中,坛口盖上菜叶或芭蕉叶,然后用竹片将其卡紧,再倒置于石头作的石盆中(也有用瓷盆和木盆的),放上水,以隔绝空气。自有了薄膜以后,一般就用薄膜纸蒙上坛口,捆紧,盖上盖盆,加上复水,月余后即可,或焖、或蒸后再炒了食用,色微红、酸辣味十分特别,尤以同土腊肉一起炒作,食时会更加爽口,增加饭量。
2. 五香豆腐干
巴东五香豆腐干选料讲究,精工卤制,颜色深黄,质细坚韧,五味俱全,食之回味无穷,独具特色。
巴东五香豆腐干起源于清代后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十九世纪中叶,巴东县城信陵镇已成为上四川、下湖广的水陆通道,故开办了四、五家豆腐干作坊,尤以顾家质量最优,其制作:利用凉水寺的甘冽的泉水,加适量红砂糖、八角、丁香、精盐、三赖、甘松、山茶、陈皮、生姜、小茴香、花椒、鸡肉等作配方熬成卤汁,将豆腐花用方巾热包扎,高压成形,卤制而成。豆腐干既可以生吃,也可是和其他肉类蔬菜类炒着吃,或者是用佐料卤着吃。
3. 神农溪刁子鱼
巴东神农溪出产的刁子鱼肉质细嫩、味美少刺,将它与姜丝、干椒、芝麻以及各种调味料一起用大火煸至皮脆里嫩,香辣无比,非常开胃。
4. 炸洋芋
洋芋学名土豆,巴东方言称为洋芋,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一种土豆吃法,煮熟的土豆经过油炸之后,放入葱、姜、蒜、辣椒等各种调料入味,可做零食随手拿着吃,也可装盘入桌当配菜吃,男女老少都喜欢的一道“特制点心”,无论怎样吃,都挡不住那烹炸出来的土豆清香。土豆的另外一种做法是先将洋芋刮皮洗净,放在锅里煮一煮,不等全熟捞起来,立即放在锅里炕,放进菜油或漆油,翻来复去将表皮炕得焦黄,再放进盐,蒜末、辣椒粉,拌匀即可。这种又称为炕洋芋。客人来了,奉上一碗,作为饭前压肚之食,是一种地道的土家风味食品。
5. 合渣
合渣,又名懒豆腐。巴东人对合渣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在兵荒马乱之年,由于粮食奇缺,合渣救下了不少人的性命,流传有“辣椒当盐,合渣过年”的民谚。在巴东,合渣的吃法很多,其中张关合渣是制作合渣火锅的典型。张关合渣因宣恩一小集镇“张关”而得名,是将合渣煮好后点卤变得稍干,加鲜汤配猪肉、仔鸡、鸡蛋等做成鲜肉合渣、仔鸡合渣、鸡蛋合渣等系列合渣火锅,尤以镇上一位黄姓老太婆制作的最有名、最为地道。
在巴东,每天早上你都可以看到一群姑娘提着个小木桶在门口用石磨推泡涨的黄豆,这就是合渣的雏形。合渣不仅味道鲜美,还有养生功效。
6. 巴东豆豉
这是巴东人特别喜爱的一道咸菜,新鲜黄豆用水泡至发胀后再煮,适当时间后捞出并晾干,再以高温存放,放至有味道散发后再洒上辣椒粉、花椒粉、盐等调味拌匀,装入器皿封存几日,即可随时食用。口感浓郁,味道独一,是为土家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小风景。
不同的家庭制作的豆豉口味都不一样。离家的游子对妈妈做的豆豉更是爱不离口。每年春节过后,游子离开家乡,都会带一罐妈妈做的豆豉。
7. 巴东包谷糖
巴东包谷糖做法很复杂,主要的原材料是包谷和豆芽。包谷学名叫玉米,将玉米煮烂之后混上豆芽,经过高温蒸煮,就可以做出包谷糖,包谷糖是当地小孩子最喜爱的食物。包谷糖既可以蘸着吃,也可以和其他食物混着吃。
随着经济的发展,巴东人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开始在饮食上追求花样。我们发现人们盛菜用的器皿和以前相比略具有西方文化特色,菜品也具有一定的西方特色。但是,巴东县交通不便,和外界的交流并不是很深,所以这些变化都不是太大。
巴东菜闻名遐迩,许多城市都有巴东特色菜的菜馆,这些菜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进,独成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