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实验中学政治组 何志攀
【教材与学情分析】
马克思主义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因此,创新意识是第十课、也是整个辩证法部分的落脚点。因此树立创新意识是本课最重要的任务。
但是,回顾现实生活中,学生和整个社会的思想实际究竟问题何在呢?是不注重创新,还是不能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创新呢?在社会各界高喊创新口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一方面是口头承认创新,但是对创新麻木不仁、因循怠惰;另一方面则是在创新口号下的浮躁心理,以及对自己传统的隔膜与忽视乃至自轻自贱。因此,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地渲染创新的意义,而是要从理论上澄清困惑,正本清源,通过对“辩证否定”理论的梳理,让学生学会将继承与发展统一起来,认识到无继承则创新失去前提;无创新则继承失去活力和方向,要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既反对保守主义——“肯定一切”;又反对虚无主义——“否定一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辩证否定观的内涵; ⊙理解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理解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理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自我和社会,能指出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创新意识,反对全盘肯定的保守主义,认同没有创新、没有自我的否定,就没有发展。
⊙树立继承意识,反对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认同辩证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
1
既保留又克服。
【教学重点】:辩证否定的含义。
【教学难点】: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分析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在师生的互动中得出本课时的重要结论。
【教学准备】:制作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2
3
4
5
5
6
【本课特色】
1.对现实热点的关注
近年来关于汉字的繁简之争热度不断升温。而各种争论的背后往往代表的是不同的发展观。汉字要不要改革?当年推行简化字利弊如何?今天恢复繁体字是否违背了“发展的大趋势”?等等问题人们都争论不休。如何看待这些争论?没有正确的思想方法是不行的。而汉字只是近代中国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汉字的命运也是整个中华文化命运的体现。而能够把汉字的问题梳理清楚,学生对中华文化发展的问题也能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感悟到中间蕴含的普遍规律。
2.对思想困惑的澄清
汉字繁简之争的关键,一个是要不要简化,一个是简化的效果如何。前一个关系到对发展的认同。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汉字的演变趋势,让学生明确了发展就是变革,就是否定的理念,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前进。但是接下来问题就在于既然发展是大势所趋,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为繁体字说话?这恐怕不能用简单的“保守主义”来概括。而通过对汉字简化史的回顾,我们会发现,当年的改革曾一度步入歧途:废除汉字,走拼音化方向。让学生对这些尘封历史的重新回顾,人们会发现这种“步入歧途”背后是有深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因的,那就是“否定一切”、割裂联系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因此,改是必然的,但不能割裂历史,而这就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的“扬弃”。
3.对文化使命的强调
“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我们中华文化发展的困境,最重要的就是“丧失自信力”,妄图以割裂传统、推倒重来的方式重建文化;其次就是创新不力,由于失去了民族自信,人们更多地是想借助外在的力量。那么本课一方面指出了创新的意义,一方面指出了“否定一切”的创新的不可能的。从而塑造学生“自信而不保守”的心态,像王选先生那样,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
7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实验中学政治组 何志攀
【教材与学情分析】
马克思主义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因此,创新意识是第十课、也是整个辩证法部分的落脚点。因此树立创新意识是本课最重要的任务。
但是,回顾现实生活中,学生和整个社会的思想实际究竟问题何在呢?是不注重创新,还是不能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创新呢?在社会各界高喊创新口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一方面是口头承认创新,但是对创新麻木不仁、因循怠惰;另一方面则是在创新口号下的浮躁心理,以及对自己传统的隔膜与忽视乃至自轻自贱。因此,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地渲染创新的意义,而是要从理论上澄清困惑,正本清源,通过对“辩证否定”理论的梳理,让学生学会将继承与发展统一起来,认识到无继承则创新失去前提;无创新则继承失去活力和方向,要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既反对保守主义——“肯定一切”;又反对虚无主义——“否定一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辩证否定观的内涵; ⊙理解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理解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理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自我和社会,能指出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创新意识,反对全盘肯定的保守主义,认同没有创新、没有自我的否定,就没有发展。
⊙树立继承意识,反对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认同辩证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
1
既保留又克服。
【教学重点】:辩证否定的含义。
【教学难点】: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分析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在师生的互动中得出本课时的重要结论。
【教学准备】:制作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2
3
4
5
5
6
【本课特色】
1.对现实热点的关注
近年来关于汉字的繁简之争热度不断升温。而各种争论的背后往往代表的是不同的发展观。汉字要不要改革?当年推行简化字利弊如何?今天恢复繁体字是否违背了“发展的大趋势”?等等问题人们都争论不休。如何看待这些争论?没有正确的思想方法是不行的。而汉字只是近代中国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汉字的命运也是整个中华文化命运的体现。而能够把汉字的问题梳理清楚,学生对中华文化发展的问题也能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感悟到中间蕴含的普遍规律。
2.对思想困惑的澄清
汉字繁简之争的关键,一个是要不要简化,一个是简化的效果如何。前一个关系到对发展的认同。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汉字的演变趋势,让学生明确了发展就是变革,就是否定的理念,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前进。但是接下来问题就在于既然发展是大势所趋,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为繁体字说话?这恐怕不能用简单的“保守主义”来概括。而通过对汉字简化史的回顾,我们会发现,当年的改革曾一度步入歧途:废除汉字,走拼音化方向。让学生对这些尘封历史的重新回顾,人们会发现这种“步入歧途”背后是有深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因的,那就是“否定一切”、割裂联系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因此,改是必然的,但不能割裂历史,而这就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的“扬弃”。
3.对文化使命的强调
“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我们中华文化发展的困境,最重要的就是“丧失自信力”,妄图以割裂传统、推倒重来的方式重建文化;其次就是创新不力,由于失去了民族自信,人们更多地是想借助外在的力量。那么本课一方面指出了创新的意义,一方面指出了“否定一切”的创新的不可能的。从而塑造学生“自信而不保守”的心态,像王选先生那样,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