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劳动卫生或工业卫生)指根据劳动条件对员工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劳动条件,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措施,以达到防止职业病的目的。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员工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指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毒物(poisons ):指那些在较小剂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条件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功能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损害乃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工业毒物: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产生的毒物。
中毒:毒物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这种病变。
职业中毒:在劳动过程中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叫职业中毒
分散系统:一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组成一个分散系统。
气溶胶:固体或液体微粒分散在气体介质中所构成的分散系统。
按毒作用性质分类
⑴刺激性毒物-----对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有刺激性的有害气体的统称,常见的有氯、氨、二氧化硫等。
⑵窒息性毒物-----或取代空气中的氧而致缺氧窒息,如二氧化碳等;或进入机体血液或组织产生化学作用而影响对氧的输送而窒息,如一氧化碳等。
⑶麻醉性毒物-----对人体有麻醉作用的有机溶剂蒸气或炔类,如苯、汽油、丙酮、醇类等。 ⑷全身性毒物-----以金属为多,如铅、汞等。
毒性(toxicity ):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的易感部位后,能造成机体损害的相对能力。
毒性作用(毒效应):化学毒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浓度,并与组织大分子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反应毒性作用的两个指标:
1. 特异性指标;(一氧化碳可与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2. 死亡指标;
选择毒性: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化学毒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只对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产生毒性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明显的毒性作用,这种化学毒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靶器官:受到损伤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剂量。某种物质引起一定毒作用效应的量叫剂量,以每单位体重摄入的毒物量来表示(mg /kg )。
浓度。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毒物的量叫浓度,常用mg /L 表示。
绝对致死剂量(浓度)。使全部实验动物死亡的最低浓度(剂量),记为LC100(LD100)。 50%致死浓度(致死中量)。使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浓度(剂量),记为LC50(LD50)。 最低致死浓度(剂量)。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记为MLC (MLD )。 最大非致死剂量。化学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阈剂量定义:指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分类:1. 急性阈剂量:与化学毒物一次接触所得出的剂量;2. 慢性阈剂量: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出的剂量。
[例]乙酸乙酯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为200mg/m3,劳动者接触状况为:300mg/m3浓度,
接触2小时;160mg/m3,接触2小时;120mg/m3,接触4小时。
E=(2×300+2×160+4×120)mg/m3÷8=175mg/m3。此结果
工业毒物危险程度分级 :I 级(极度危害)I 级(极度危害)I 级(极度危害)I 级(极度危害)
1. 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四个过程:吸收、分布、排泄 代谢
吸收:指外界环境中的化学毒物进入人体内的过程。
职业中毒定义:在劳动生产环境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作业人员中毒。
职业中毒的局部作用表现:皮肤黏膜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决定职业中毒的三个要素:工业毒物、机体、环境。
⑴职业中毒分类急性中毒-短期内大量毒物侵入人体突发的病变;慢性中毒-低浓度毒物长时间不断进入人体逐渐引发的病变;亚急性中毒-发病情况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接触浓度较高,一般在一个月内发病。
通风排毒的方式:根据通风动力通风排毒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爆炸的特征:
① 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② 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上升;③ 发出声响;④ 周围建筑物或装置发生震动或遭到破坏
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大类
在标准状态下,10 Ml/m3的二氧化硫相当于多少mg/m3? Y=64/22.4×10=28.5 mg/m3
试求乙烷在空气中的爆炸浓度下限和上限。
写出乙烷的燃烧反应式:
2C2H6十7O2 = 4CO2十6H2O
三T ”条件指的是反应温度(Reaction Temperature) 、驻留时间
(Residential Time)、湍流混合(Turbulence Mix)。掌握“三T ”条件对于热力燃烧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该种形式的燃烧器又可分为火焰成线式燃烧器(见图5) 、多烧嘴式燃烧器(见图6) 和格栅式燃烧器
目前催化剂的种类已相当多,按活性成分大体可分3类(1)贵金属催化剂2过渡金属氢化物催化剂3复氧化物催化剂
催化剂的种类:催化剂可以是气态、液态和固态,其中固态催化剂应用最为广泛,它通常由主活性物质、助催化剂和载体所组成。
(1)主活性物质。能单独对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
(2)助催化剂;本身没有什么催化性能,但它的少量加入能明显提高主活性物质的催化性能。
(3)载体。用以承载主活性物质和助催化剂,它的基本作用在于提供大的比表面积以节约主活性物质,并改善催化剂的传热、抗热冲击和机械冲击等物理性能
常见的吸收剂:1. 水2碱溶液3其他吸收剂
解吸:将已溶解的气体自溶液中释放出来的操作。解吸方法:液体减压是最简单的方法; 填料是填料塔的重要构件,它的作用是为气液两相提供充分的接触面,并为提高其湍流程度创造条件。工业填料塔所用的填料,大致可分为实体填料和网体填料两大类。工业填料也可以按填料的堆砌方法分为乱堆填料和整砌填料。
当沿填料层的全部高度都达到乳化状态后.再增加塔的负荷,填料层的上方就会出现液体的积累,液层很快增高,充满填料层后,被气体带出塔外,这种现象称为液泛现象。开始出现液泛现象的点称为泛点。这点的气体速度称为液泛速度。填料塔出现液泛现象就失去了正常操作。因此,泛点是填料塔操作的最大极限。
定义: 吸附法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方法.它是利用一些固态物质对气体的吸附能力来除去废气中某些有害组分,从而达到净化目的。 这种具有较大吸附能力的固态物质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吸附法特别适用于处理低浓度废气和高净化要求的场合;对各种有机溶剂蒸气,其净化效率接近100%。
吸附过程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低温有利于物理吸附,提高温度有利于化学吸附。若用同种活性炭吸附结构相似的有机物时,吸附质分子量越大,沸点越高,不饱和性越大,越易被吸附。
下面介绍常用的工业吸附剂:1) 活性氧化铝2) 活性炭。3) 硅胶(4)分子筛
吸附设备:1、固定床吸附器2、移动床吸附器3、流化床吸附器
(一)吸附剂在许多情况下可导致催化反应的发生
1. 分解反应2. 转化反应3. 水解反应4. 氧化反应5. 聚合反应
一、吸附的流程及特点
吸附流程包括三个步骤。
⑴使流体和固体吸附剂进行接触,使吸附质吸附在吸附剂上。
⑵将未被吸附的流体从已吸附了吸附质的吸附剂上分开。
⑶吸附剂的再生或更换。
吸附器可按吸附剂和流体的接触方式不同而分为两种。
⑴填充式吸附,其中又分为
1)固定床吸附;2)移动床吸附;3)流化床吸附;
⑵其他形式吸附
气体吸附是一种在空气污染中日益获得重视的有效方法,吸附技术的多样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别增强了吸附作为一种气相污染控制方法的吸引力。一般来说,吸附在实用上和经济上优于有竞争性的湿式工艺(如洗涤法)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干床层、非腐蚀系统;(2)良好的控制和对过程变化的敏感;(3)没有化学品的处理问题;(4)全自动、无人管理操作;(5)能把生产过程气流中的污染物去除到极低的含量。 因此吸附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气体的净化过程,以及有毒气体的个人防护过程。 化学吸附的特征为:
①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②单分子层吸附;
③吸附热量大。
⑤吸附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故化学吸附宜在较高温度下进行。
⑥为不可逆吸附。
这些因素少之寻找。再生的方法一般有下面几种
(])加热解吸再生
利用吸附剂容量在等压下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特点,在低温或常温下吸附,然后提高温度,在加热下吹扫脱附。这样的循环方法又称作变温吸。
(2)降压或真空解吸
利用吸附容量在恒温下随压力的下降而降低的特点,加压进行吸附,减压或真空下解吸,这种循这样的循环方法又称作变压吸附。
(3)溶剂置换再生
职业卫生:(劳动卫生或工业卫生)指根据劳动条件对员工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劳动条件,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措施,以达到防止职业病的目的。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员工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指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毒物(poisons ):指那些在较小剂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条件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功能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损害乃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工业毒物: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产生的毒物。
中毒:毒物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这种病变。
职业中毒:在劳动过程中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叫职业中毒
分散系统:一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组成一个分散系统。
气溶胶:固体或液体微粒分散在气体介质中所构成的分散系统。
按毒作用性质分类
⑴刺激性毒物-----对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有刺激性的有害气体的统称,常见的有氯、氨、二氧化硫等。
⑵窒息性毒物-----或取代空气中的氧而致缺氧窒息,如二氧化碳等;或进入机体血液或组织产生化学作用而影响对氧的输送而窒息,如一氧化碳等。
⑶麻醉性毒物-----对人体有麻醉作用的有机溶剂蒸气或炔类,如苯、汽油、丙酮、醇类等。 ⑷全身性毒物-----以金属为多,如铅、汞等。
毒性(toxicity ):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的易感部位后,能造成机体损害的相对能力。
毒性作用(毒效应):化学毒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浓度,并与组织大分子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反应毒性作用的两个指标:
1. 特异性指标;(一氧化碳可与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2. 死亡指标;
选择毒性: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化学毒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只对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产生毒性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明显的毒性作用,这种化学毒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靶器官:受到损伤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剂量。某种物质引起一定毒作用效应的量叫剂量,以每单位体重摄入的毒物量来表示(mg /kg )。
浓度。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毒物的量叫浓度,常用mg /L 表示。
绝对致死剂量(浓度)。使全部实验动物死亡的最低浓度(剂量),记为LC100(LD100)。 50%致死浓度(致死中量)。使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浓度(剂量),记为LC50(LD50)。 最低致死浓度(剂量)。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记为MLC (MLD )。 最大非致死剂量。化学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阈剂量定义:指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分类:1. 急性阈剂量:与化学毒物一次接触所得出的剂量;2. 慢性阈剂量: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出的剂量。
[例]乙酸乙酯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为200mg/m3,劳动者接触状况为:300mg/m3浓度,
接触2小时;160mg/m3,接触2小时;120mg/m3,接触4小时。
E=(2×300+2×160+4×120)mg/m3÷8=175mg/m3。此结果
工业毒物危险程度分级 :I 级(极度危害)I 级(极度危害)I 级(极度危害)I 级(极度危害)
1. 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四个过程:吸收、分布、排泄 代谢
吸收:指外界环境中的化学毒物进入人体内的过程。
职业中毒定义:在劳动生产环境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作业人员中毒。
职业中毒的局部作用表现:皮肤黏膜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决定职业中毒的三个要素:工业毒物、机体、环境。
⑴职业中毒分类急性中毒-短期内大量毒物侵入人体突发的病变;慢性中毒-低浓度毒物长时间不断进入人体逐渐引发的病变;亚急性中毒-发病情况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接触浓度较高,一般在一个月内发病。
通风排毒的方式:根据通风动力通风排毒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爆炸的特征:
① 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② 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上升;③ 发出声响;④ 周围建筑物或装置发生震动或遭到破坏
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大类
在标准状态下,10 Ml/m3的二氧化硫相当于多少mg/m3? Y=64/22.4×10=28.5 mg/m3
试求乙烷在空气中的爆炸浓度下限和上限。
写出乙烷的燃烧反应式:
2C2H6十7O2 = 4CO2十6H2O
三T ”条件指的是反应温度(Reaction Temperature) 、驻留时间
(Residential Time)、湍流混合(Turbulence Mix)。掌握“三T ”条件对于热力燃烧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该种形式的燃烧器又可分为火焰成线式燃烧器(见图5) 、多烧嘴式燃烧器(见图6) 和格栅式燃烧器
目前催化剂的种类已相当多,按活性成分大体可分3类(1)贵金属催化剂2过渡金属氢化物催化剂3复氧化物催化剂
催化剂的种类:催化剂可以是气态、液态和固态,其中固态催化剂应用最为广泛,它通常由主活性物质、助催化剂和载体所组成。
(1)主活性物质。能单独对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
(2)助催化剂;本身没有什么催化性能,但它的少量加入能明显提高主活性物质的催化性能。
(3)载体。用以承载主活性物质和助催化剂,它的基本作用在于提供大的比表面积以节约主活性物质,并改善催化剂的传热、抗热冲击和机械冲击等物理性能
常见的吸收剂:1. 水2碱溶液3其他吸收剂
解吸:将已溶解的气体自溶液中释放出来的操作。解吸方法:液体减压是最简单的方法; 填料是填料塔的重要构件,它的作用是为气液两相提供充分的接触面,并为提高其湍流程度创造条件。工业填料塔所用的填料,大致可分为实体填料和网体填料两大类。工业填料也可以按填料的堆砌方法分为乱堆填料和整砌填料。
当沿填料层的全部高度都达到乳化状态后.再增加塔的负荷,填料层的上方就会出现液体的积累,液层很快增高,充满填料层后,被气体带出塔外,这种现象称为液泛现象。开始出现液泛现象的点称为泛点。这点的气体速度称为液泛速度。填料塔出现液泛现象就失去了正常操作。因此,泛点是填料塔操作的最大极限。
定义: 吸附法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方法.它是利用一些固态物质对气体的吸附能力来除去废气中某些有害组分,从而达到净化目的。 这种具有较大吸附能力的固态物质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吸附法特别适用于处理低浓度废气和高净化要求的场合;对各种有机溶剂蒸气,其净化效率接近100%。
吸附过程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低温有利于物理吸附,提高温度有利于化学吸附。若用同种活性炭吸附结构相似的有机物时,吸附质分子量越大,沸点越高,不饱和性越大,越易被吸附。
下面介绍常用的工业吸附剂:1) 活性氧化铝2) 活性炭。3) 硅胶(4)分子筛
吸附设备:1、固定床吸附器2、移动床吸附器3、流化床吸附器
(一)吸附剂在许多情况下可导致催化反应的发生
1. 分解反应2. 转化反应3. 水解反应4. 氧化反应5. 聚合反应
一、吸附的流程及特点
吸附流程包括三个步骤。
⑴使流体和固体吸附剂进行接触,使吸附质吸附在吸附剂上。
⑵将未被吸附的流体从已吸附了吸附质的吸附剂上分开。
⑶吸附剂的再生或更换。
吸附器可按吸附剂和流体的接触方式不同而分为两种。
⑴填充式吸附,其中又分为
1)固定床吸附;2)移动床吸附;3)流化床吸附;
⑵其他形式吸附
气体吸附是一种在空气污染中日益获得重视的有效方法,吸附技术的多样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别增强了吸附作为一种气相污染控制方法的吸引力。一般来说,吸附在实用上和经济上优于有竞争性的湿式工艺(如洗涤法)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干床层、非腐蚀系统;(2)良好的控制和对过程变化的敏感;(3)没有化学品的处理问题;(4)全自动、无人管理操作;(5)能把生产过程气流中的污染物去除到极低的含量。 因此吸附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气体的净化过程,以及有毒气体的个人防护过程。 化学吸附的特征为:
①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②单分子层吸附;
③吸附热量大。
⑤吸附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故化学吸附宜在较高温度下进行。
⑥为不可逆吸附。
这些因素少之寻找。再生的方法一般有下面几种
(])加热解吸再生
利用吸附剂容量在等压下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特点,在低温或常温下吸附,然后提高温度,在加热下吹扫脱附。这样的循环方法又称作变温吸。
(2)降压或真空解吸
利用吸附容量在恒温下随压力的下降而降低的特点,加压进行吸附,减压或真空下解吸,这种循这样的循环方法又称作变压吸附。
(3)溶剂置换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