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不空心
姓名:范天天 学号:1000X0XXX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 高一(X)班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空巢老人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实际调查走访,分析和概述了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拮据,日常生活难以自理,身体健康与医疗没有保证,情感孤独,缺乏沟通,生活乏味,没有足够的娱乐活动,与邻里关系也时常紧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 生活现状 主要原因 想法与建议
一.农村空巢老人
1.1 空巢老人的定义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症。[1]
1.2 空巢老人的特征
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2]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2.1 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寒假期间,我在我家附近的几个农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附近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中有的子女在外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有的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个村庄,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有的甚至膝下无子女照料。调查题目包括:经济状况、日常生活状态、健康与医疗问题、心理状态、娱乐活动等方面共计27个题目。调查问卷共计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份,回收率94.7%,并且回收的问卷全部有效。问卷回收后,本人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经济没有足够来源,生活拮据。
2.日常生活难以自理,行动不便。
3.身体状况不好,就医不便。
4.心理孤单难受,终日难以释怀。
在调查中,空巢老人也反映了大量其他方面的事实与想法,例如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容易与邻里发生一些小摩擦,闹点矛盾,也有的会与子女或儿媳发生意见纠纷的。同时,空巢老人也提出了对政府和村委的一些期望,如希望得到更多的生活补助,希望村里能为老年人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和娱乐活动等等。
三.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原因
3.1 社会原因
据金华第6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金华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6.29万人,占
14.23%,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4.08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为387.45万人,占72.26%。值得关注的是,60岁及以上人口为72.42万人,占13.51%,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21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48.81万人,占9.1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0.29个百分点。按照国际通行惯例,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是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是判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主要标志。按照这个标准,金华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老龄化”[3]。
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农村经济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仍较低的背景下,高龄农村空巢老人比重偏高,农村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难以得到保证和满足,生活中,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另一方面,这些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远远没有达到国家提出的“六个老有”(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4])的理想境界,国家对人数众多的农村空巢老人做出的实质性投入显得十分不足。
3.2 其他原因
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自我养老模式不够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不够到位,农村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不够丰富。
四.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想法与建议
4.1 社会方面
第六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数据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不可置疑,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5]根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如何结合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我认为,社会方面,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即:
1.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2.依靠各自然村自身的力量,作出实质性的建设。
3.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养老社区。
4.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5.完善社会支持,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的养老意识,发展多种形
式的社会化养老机构。
6.加强人文关怀,深入农村社区宣传,改善家庭功能。
7.开展辅导帮助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中的弱势。
4.2 子女方面
子女应当敬老养老。中华民族素来有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应尽可能的照顾老年人,担当起赡养老年人的义务。如果条件不允许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经常的探望、电话问候也是必需的,儿女的关心常常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慰。
4.3 老年人自身
老年人自身,也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应自我调适,克服空巢心理。
2.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
3.改变空巢老人的认知观念。
4.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关爱农村空巢老人,共享快乐美好生活。我们应以中国传统文化孝道为根基,搭建一个更广阔的体现老年人社会价值的平台,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推动以孝亲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构建当代和谐社会,让更多的空巢老人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在全社会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风尚,以此来号召全社会更多的人关注空巢老人,让老人空巢不空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空巢老人——百科名片;
[2]百度百科,空巢老人——特征;
[3]浙江在线2011年05月25日讯 金华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 4人中有1个是新金华人;
[4]中组发【2008】10号文件;
[5]百度百科,第六次人口普查——七大特点(五、老龄化进程在加快)。
空巢不空心
姓名:范天天 学号:1000X0XXX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 高一(X)班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空巢老人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实际调查走访,分析和概述了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拮据,日常生活难以自理,身体健康与医疗没有保证,情感孤独,缺乏沟通,生活乏味,没有足够的娱乐活动,与邻里关系也时常紧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 生活现状 主要原因 想法与建议
一.农村空巢老人
1.1 空巢老人的定义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症。[1]
1.2 空巢老人的特征
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2]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2.1 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寒假期间,我在我家附近的几个农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附近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中有的子女在外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有的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个村庄,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有的甚至膝下无子女照料。调查题目包括:经济状况、日常生活状态、健康与医疗问题、心理状态、娱乐活动等方面共计27个题目。调查问卷共计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份,回收率94.7%,并且回收的问卷全部有效。问卷回收后,本人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经济没有足够来源,生活拮据。
2.日常生活难以自理,行动不便。
3.身体状况不好,就医不便。
4.心理孤单难受,终日难以释怀。
在调查中,空巢老人也反映了大量其他方面的事实与想法,例如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容易与邻里发生一些小摩擦,闹点矛盾,也有的会与子女或儿媳发生意见纠纷的。同时,空巢老人也提出了对政府和村委的一些期望,如希望得到更多的生活补助,希望村里能为老年人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和娱乐活动等等。
三.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原因
3.1 社会原因
据金华第6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金华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6.29万人,占
14.23%,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4.08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为387.45万人,占72.26%。值得关注的是,60岁及以上人口为72.42万人,占13.51%,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21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48.81万人,占9.1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0.29个百分点。按照国际通行惯例,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是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是判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主要标志。按照这个标准,金华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老龄化”[3]。
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农村经济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仍较低的背景下,高龄农村空巢老人比重偏高,农村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难以得到保证和满足,生活中,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另一方面,这些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远远没有达到国家提出的“六个老有”(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4])的理想境界,国家对人数众多的农村空巢老人做出的实质性投入显得十分不足。
3.2 其他原因
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自我养老模式不够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不够到位,农村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不够丰富。
四.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想法与建议
4.1 社会方面
第六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数据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不可置疑,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5]根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如何结合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我认为,社会方面,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即:
1.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2.依靠各自然村自身的力量,作出实质性的建设。
3.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养老社区。
4.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5.完善社会支持,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的养老意识,发展多种形
式的社会化养老机构。
6.加强人文关怀,深入农村社区宣传,改善家庭功能。
7.开展辅导帮助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中的弱势。
4.2 子女方面
子女应当敬老养老。中华民族素来有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应尽可能的照顾老年人,担当起赡养老年人的义务。如果条件不允许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经常的探望、电话问候也是必需的,儿女的关心常常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慰。
4.3 老年人自身
老年人自身,也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应自我调适,克服空巢心理。
2.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
3.改变空巢老人的认知观念。
4.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关爱农村空巢老人,共享快乐美好生活。我们应以中国传统文化孝道为根基,搭建一个更广阔的体现老年人社会价值的平台,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推动以孝亲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构建当代和谐社会,让更多的空巢老人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在全社会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风尚,以此来号召全社会更多的人关注空巢老人,让老人空巢不空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空巢老人——百科名片;
[2]百度百科,空巢老人——特征;
[3]浙江在线2011年05月25日讯 金华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 4人中有1个是新金华人;
[4]中组发【2008】10号文件;
[5]百度百科,第六次人口普查——七大特点(五、老龄化进程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