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 社会秩序 公平正义 社会活力 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公共安全 维护人民群众权益 社会组织管理 思想道德建设 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 服务型政府 政府能力建设 抓落实 社会管理科学化 和谐社会
【背景链接】
201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会议指出,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锦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胡锦涛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胡锦涛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这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习近平
坚持党的原则,怀着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公心办事,这两条对抓好落实工作十分重要。——习近平
[目的及任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存在问题]
专家分析认为,当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五大方面:
第一,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期的形势不相适应;
第二,管理体制格局与快速流动的社会成员、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高度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的多元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三,群众利益维护协调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有很多缺陷;
第四,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薄弱,制约性措施欠缺;
第五,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手段单一,不善于运用柔性、平等对话的方式和经济行政法律综合手段。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专家总结有以下四方面意义:
第一,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第二,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才能gkz6.net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地区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才能落实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的要求; 第四,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
[原则]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立足国情、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领导,基础在基层,根本在落实。
[两个转变、五个创新]
两个转变: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
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创新管理理念。一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决改变那些片面地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二要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具体做好五方面的创新:
在管理主体上,要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
在管理方式上,要从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
在管理环节上,要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 在管理手段上,要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 在管理制度上,要坚持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动态协调机制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规范、机制和制度体系。
【参考范文】
创新社会管理 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把社会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运用战略思维,勇于攻坚克难,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28日召开的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再次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确部署具体工作。这是在社会管理中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标志着这一重点工作进入新的阶段。
从年初党中央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定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到此后完善相关机构、加强领导力量,再到本次会议做出具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充分显现了党中央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高度重视,是因为这一战略任务反映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决心坚定,是因为这一战略部署事关人民根本利益、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党心民意所系、治国方略所在,决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绝对不是权宜之计。面对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面对改革攻坚、社会转型的诸多挑战,我们有躲不开、绕不过的社会矛盾,有等不得、拖不起的突出问题。我国经济能不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我国社会大局能不能继续保持和谐稳定,我们党的执政地位能不能进一步得到巩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把社会管理搞上去,能不能成功破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个重大课题。
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从政治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牢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些对群众居高临下、感情冷漠者,那些与民争利、野蛮执法者,不仅做不好社会管理,更会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切实转变作风,时时处处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真正把群众赞不赞成、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让群众得到实惠,既是我们做好社会管理的关键所在,也是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要整体推进,更要重点突破,要把抓好当前的突出问题作为重要着力点。各地区各部门只有对那些人民群众反应强烈、影响当地社会和谐稳定、制约社会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一个个攻坚克难,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把加强社会管理工作提升到新水平。当前就急需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力度,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把2亿多流动人口安顿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把实际问题解决好。
从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社会管理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与社会制度、现实国情相适应。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具有本地特点的社会管理新路子。坚持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不能搞劳民伤财、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13亿人口,发展中大国,我们正处在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现代化历程中。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下,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社会管理 社会秩序 公平正义 社会活力 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公共安全 维护人民群众权益 社会组织管理 思想道德建设 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 服务型政府 政府能力建设 抓落实 社会管理科学化 和谐社会
【背景链接】
201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会议指出,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锦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胡锦涛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胡锦涛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这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习近平
坚持党的原则,怀着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公心办事,这两条对抓好落实工作十分重要。——习近平
[目的及任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存在问题]
专家分析认为,当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五大方面:
第一,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期的形势不相适应;
第二,管理体制格局与快速流动的社会成员、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高度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的多元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三,群众利益维护协调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有很多缺陷;
第四,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薄弱,制约性措施欠缺;
第五,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手段单一,不善于运用柔性、平等对话的方式和经济行政法律综合手段。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专家总结有以下四方面意义:
第一,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第二,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才能gkz6.net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地区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才能落实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的要求; 第四,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
[原则]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立足国情、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领导,基础在基层,根本在落实。
[两个转变、五个创新]
两个转变: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
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创新管理理念。一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决改变那些片面地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二要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具体做好五方面的创新:
在管理主体上,要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
在管理方式上,要从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
在管理环节上,要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 在管理手段上,要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 在管理制度上,要坚持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动态协调机制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规范、机制和制度体系。
【参考范文】
创新社会管理 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把社会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运用战略思维,勇于攻坚克难,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28日召开的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再次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确部署具体工作。这是在社会管理中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标志着这一重点工作进入新的阶段。
从年初党中央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定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到此后完善相关机构、加强领导力量,再到本次会议做出具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充分显现了党中央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高度重视,是因为这一战略任务反映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决心坚定,是因为这一战略部署事关人民根本利益、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党心民意所系、治国方略所在,决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绝对不是权宜之计。面对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面对改革攻坚、社会转型的诸多挑战,我们有躲不开、绕不过的社会矛盾,有等不得、拖不起的突出问题。我国经济能不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我国社会大局能不能继续保持和谐稳定,我们党的执政地位能不能进一步得到巩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把社会管理搞上去,能不能成功破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个重大课题。
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从政治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牢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些对群众居高临下、感情冷漠者,那些与民争利、野蛮执法者,不仅做不好社会管理,更会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切实转变作风,时时处处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真正把群众赞不赞成、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让群众得到实惠,既是我们做好社会管理的关键所在,也是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要整体推进,更要重点突破,要把抓好当前的突出问题作为重要着力点。各地区各部门只有对那些人民群众反应强烈、影响当地社会和谐稳定、制约社会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一个个攻坚克难,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把加强社会管理工作提升到新水平。当前就急需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力度,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把2亿多流动人口安顿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把实际问题解决好。
从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社会管理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与社会制度、现实国情相适应。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具有本地特点的社会管理新路子。坚持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不能搞劳民伤财、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13亿人口,发展中大国,我们正处在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现代化历程中。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下,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