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怎么培养

职业农民怎么培养?

“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3月20日,在“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座谈会现场,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不管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还是两院院士上书中央,以及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热议,都表明了这个现实问题的重大与紧迫。

当天,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农业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京召开此次座谈会,研究将来“谁来种地”的战略问题。 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其职业属性

据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青壮年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农业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的比重,都降到了50%以下。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组组长吴宏耀说,这是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必将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06年,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时,50岁以上的农业从业人员上升为32.5%,较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提高了14.4%,平均每年增长1.44%。据统计,到2010年50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员已经达到40%,自2006年以来平均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到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时,农业劳动力中50岁以上者所占比重将超过50%。

中部某地级市负责人向中央调研组自揭“家丑”地说,过去常说留守农村的是“三八”、“六一”、“九九”队伍,还有一种说法是三支队伍进城,“五鬼”闹乡村。即农村有资金的人、有知识的人与有姿色的人都进城了,留在农村的几乎是老人、小孩、懒汉、单身汉与丑女人。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张晓山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不应该出现凋敝的农村景象,这与现代化建设极不相称。农村应该是一个繁荣的社区,有一批年富力强的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定要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吴宏耀说,过去,农民既是与工人、知识分子并列的一种职业称呼,更是城乡二元结构中的重要一极。现在,首先是迫切需要进行政策与制度的顶层设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

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

其次是提升农业的吸引力。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尽快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粮食主产区的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务农农民的收入接近外出打工者的收入。

第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使传统农业变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变成一种幸福的产业,吸引有志青年投身农业,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获得较高收入,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农民教育培训要接地气不离乡不离土

毫无疑问,随着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农业劳动者的素质问题越来越突出。

据统计,到2011年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46亿人,而且每年还在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增加,但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却急剧减少。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到57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务农农民成了国民 素质的“洼地”与“短板”,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难以利用、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农民要成为职业农民非常不容易,真正的职业农民比合格产业工人的要求还要高。因为新型职业农民除了是生产者之外,还是农业先进科技的应用者、农业生产的投资者、农业经营的决策者、农业生产市场与自然风险的承担者。

张桃林表示,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与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培育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培育农业现代化与发展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我国农业劳动力2.46亿人,目前每年能够接受系统培训的只有1000万人左右,覆盖面还不到5%。中央政策研究室的报告指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化有机结合;与农业规模经营推进有机结合;与国家支持“三农”政策力度有机结合;与专门扶持政策有机结合;与扶持一般农户发展有机结合。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要接地气,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采取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实现就地就近培养,不离乡、不离土,农民需要什么学什么,方便、快捷地让农民接受教育培训。

“农民培养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政府责无旁贷。”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工作日程,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现有各类培训资源作用,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按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部、水利部等九部门提出的培养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组织相关涉农职业院校,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培训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相关工作。

应借鉴发达国家保证农业后继有人的举措

许多发达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走过“从发展到衰退再到恢复”的弯路。张桃林说,发达国家由于国情和资源禀赋不同,选择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将培育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把教育培训作为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手段。

首先,普遍重视保证农业后继有人。美国通过《莫雷尔法》、《哈奇法》、《史密斯-利费法》等农业法律,保证每个州都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技术合作推广站,实行农业教育、

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韩国《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规定对农渔民后继者提供援助资金,提供精神教育和技术教育;《农渔村发展特别措施法》,为培养农业后继者和专业农户提供法律保证。荷兰将农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开展预备农业职业教育。

其次,普遍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渠道,保证农民教育培训需求。法国实现农民按需培训,农民可以自选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不仅免费还发给补贴,建立了层次分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日本、韩国农民协会在农业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美国农民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德国所有农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必须经过不少于3年的农业职业教育。

第三,普遍重视农业经营资格准入,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让高素质的农民来使用和经营。英国的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分为农业职业培训证书和技术教育证书两大系列。法国农民培训的职业资格证书有4种,德国有“合格证书”和“农场师傅证书”两种。加拿大推行“绿色证书”制度,不获得绿色证书不能成为农民,不能继承或购买农场。

第四,普遍重视持证农民的权益保护,给予持证农民政策优惠,保证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如有权购地租地,有权申请建立企业和经营农场,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创办农场第一年可以得到政府资助和补贴,初始几年减免税收,受过农业教育的子女在继承农场上享有优先权等等。

据了解,由于农民老龄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存,2011年日本政府出台扶持职业农民的政策。该项政策规定:45岁以下新增加务农人员中央财政直接补助150万日元/年,约相当于10万元人民币,连续补助7年时间。其中两年用于培训,开始务农以后再补助5年;对农业法人雇用青壮年劳动者,中央财政也连续补助两年。

张桃林表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我们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特别要尽快进行立法等顶层设计,探索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的有效途径。(记者 李剑平)

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天地宽

实体经济的价值在回归,民间投资的路径在转向,求解民营企业的发展困局已是全社会持续升温的话题——

或两眼向外:热盼银行贷款给予更多的倾斜支持,有效化解员工工资涨幅超过企业利润增幅压力,寻求突破外贸订单流失和内销市场开拓难关; 或两眼向上:呼吁加大中小企业减税力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我以为最要紧的,也是最核心的,还是两眼向内:增强体质,提升实力,超越自我,加快转

型。

这转型,自然需要科技的自主创新,需要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更需要的,应是发展思维、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的深刻转换。

这些年来,“用工荒”是大批企业老板心头一直挥之不去的阴影。我们可以从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中寻找深奥的理由,但也应该从企业的“粗放型管理”中总结深刻的教训。在不少管理者眼中,员工就是打工的,就是劳动力,甚至就是“赚钱机器”,他们推崇的所谓管理奇迹,就是把生产链拉长到极限,把每个工人的动作简化到极限,以致员工的劳动成就感被降低到极限。

企业最可宝贵的,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员工。他们是人力资源,也是人力资本。一支稳定的、熟练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 一线蓝领在岗的自主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竭泉源; 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企业升级转型的强大动力。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日益多元化,他们更加关注工资增长和福利保障,看重工作环境和上升空间。今天的企业,更加需要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同舟共济的发展理念,更加需要创造温暖宽松的工作氛围,和谐合作的劳资关系,在简单雇佣关系的超越中,在新型企业伦理的建设中,让每一个员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他们的自我价值实现中成就企业的发展目标。 草根经济,乡土情怀,是民营企业的特质和本色。他们以血缘、地缘为紧密的纽带,依靠家族经营的低成本、高效率、亲和力,闯过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圆就创业梦想,从草莽英雄走向商界精英。今天,亲缘治理的优势渐已褪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提上日程。企业产权不清导致家族不和,管理水平滞后阻碍企业发展,排斥外来人才导致企业难以转型升级,这样的事例多有发生。当一种体制已经成为充分释放其容纳的生产力的阻碍之时,也就迎来了它的变革契机。

民营企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应该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展开自己、书写自己、扬弃自己的变革历程。凡是有志于在市场化中闯荡在全球化中驰骋的企业,都应有更为开阔的胸襟和更为高远的境界——

社会化。破除封闭性的“沾亲带故”的家族治理、代际传承模式,面向社会广开门户,招引天下英才为己所用,在社会信用环境的完善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中,实现向现代公司治理的转型。

组织化。发育民间组织,组建商会协会,规范经营活动,维护企业权益,协调利益矛盾,并接轨各类社会化服务平台,充分释放信息传递、融资担保、管理培训、市场开拓和中介服务等项功能。

体系化。从单打独斗到块状经济再到产业集群,企业在社会资源的整合中,不断壮大力量。从生产基地到研发机构再到服务网络,在产业链的运作协同中,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联盟,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在市场经济的不同时期,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企业家们彰显着不同的经营取向、路径选择,也发育着不同的企业形态、竞争特性。跨越了民营经济的草创时期,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企业的生存状态,重新审视企业家的历史使命。

当年从改革开放的初潮中率先崛起的第一批民营企业,敢闯敢试,敢先天下,勇于突破种种禁区; 别具智慧,灵活变通,善于摸着石头过河; 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开拓出一片片市场竞争的蓝海。今天看来,这种企业家精神依然弥足珍贵。在市场经济深化中,在全球经济融合中,民营企业还当发扬传统,忧勤惕厉,提高素质,升华境界,登高望远,整装再发。一个具有良知和信念的企业,不仅追求利润的增长,更应追求发展目标与社会、个人的协同。要让现代商业文明的契约文化、法治精神、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诚信商德、人文情怀,在每一个企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民营企业的创造精神,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丰富新的内涵,焕发新的生机。温州人在民间借贷的风潮中,痛切反思要从“熟人温州”走向“规

则温州”,浙江人在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大声疾呼要从“草根浙商”转型“文化浙商”,这,就是新的觉醒,新的跨越。

历史的进步,总是少不了艰难曲折。民营企业当下最重要的,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妄自菲薄,而应自尊自强,不屈不挠,在新一轮市场竞争的洗礼中实现新的转型、新的超越。而且,其间的优胜劣汰,本是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也是民间投资健康持续发展的沧桑正道。(《半月谈》2012年第6期 苏北)

中央为何对就业工作越来越重视

国务院近期印发了《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国首部由国务院批转的促进就业专项规划,意义重大。参与《规划》调研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认为,总体来看,这一规划有三个突出的亮点,概括起来是:就业优先、能力建设、量质并重。《半月谈》2012年第5期)

在2月5日的农展人才招聘会上,现场拿着简历的求职者。

《规划》明确:各级政府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莫荣认为,《规划》的最大亮点是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就业优先”的战略。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实施促进就业专项规划,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全局作出的重要决策,是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支撑,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莫荣强调,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

《规划》在总结“十一五”就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判断“十二五”就业形势,为未来就业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促进就业职责的重要依据。

更加注重就业工作能力建设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促进就业的目标,确定了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0%等主要量化指标。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等重点指标完成情况将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这意味着“就业优先”有了硬约束。 那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规划》提出了八项促进就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莫荣认为,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中提出了公共就业综合服务重大工程,重在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要求推进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县、乡两级服务设施(设备)建设,开展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保障监察和调解仲裁、劳务输出等服务以及面向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缴费、待遇核发、关系转移等经办服务。街道(乡镇)服务站、行政村(社区)服务窗口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同时,省、地(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程包括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省、地(市)级人力资源综合服务设施,改善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的条件,强化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各类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

扩大就业规模与提高就业质量

莫荣认为,《规划》特别注重扩大就业规模与提高就业质量相结合。《规划》坚持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并重,在广开就业门路的同时注重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就业环境,通过统筹城乡、群体就业促进就业公平和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通过预防和调控失业降低失业风险、增强就业稳定性,通过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监察执法、争议调处等体制机制加强就业保障,推动实现促进就业发展与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统一、扩大就业规模与提升就业质量的统一。

《规划》专门设立了人力资源开发重大工程,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二是推出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三是加强就业、创业、技能实训工作。莫荣说,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重大工程。

同时,《规划》强调促进就业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要求解决现实就业问题与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相结合。莫荣表示,《规划》既注重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解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就业领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同时又注重与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长远目标

相衔接,提出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并着力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完成这一阶段性目标,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半月谈记者 徐博) 半月评论: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2012年2月2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关系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央政治局这次集体学习,再次明确了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即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2005年,中央提出“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2010年,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2011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促进就业规划时进一步明确,“要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近年来,我国各地“用工荒”愈演愈烈,为何中央对就业工作却越来越重视?

实际上,当前及今后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据研究,“十二五”时期,新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平均每年为1500万以上,加上每年结转的近1000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500万以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与此同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十分突出,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现象将并存。上述复杂情况的存在,决定了我们促就业的任务更加繁重。

另外从经济发展看,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已经减弱,促进国内消费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途径。而促进消费的根本出路,就是促进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

所以,中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将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以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

为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在总体布局上,在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产业和领域;在要素投入上,更加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在目标导向上,切实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转变为就业拉动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转变为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

二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形成促进就业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公共财政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在鼓励劳动者创业和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中的作用;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劳动者创业和自己组织就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金融服务;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减少失业的对外贸易政策。

三是根据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评估对就业的影响。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时,要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在确定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速度以及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都要重点考虑对就业的影响,确保更加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四是持续加大对就业的资金投入,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面多元化投入的机制。促进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方向。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在财政

预算和支出中重点安排就业专项资金,建立起政府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同时,鼓励社会各方面对就业的投入,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面多元化投入的机制。

五是要把就业效应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确保就业各项目标任务得到落实。要按照前不久发布的“十二五”促进就业规划的要求,把城镇新增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等重点指标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各级地方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依据,并层层分解落实责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莫荣)

如何读书?

读书的关键是把握作者的逻辑脉络,分为三层:

1、事理逻辑与推理

2、作者安排各个观点顺序的意图

3、作者写这本书的深层次意图

通常比较重要的书,我会在第二次读的时候考察后两者。至于第一点,如果逻辑脉络复杂,则要阶段性的梳理,画画图,这也构成了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读书的顺序应当是顺应逻辑的构建的。

如何快速阅读?

读书慢是阅读量提高的最主要障碍,很多人没能读完一本书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读得太慢了,因为人的耐心有限,时间拉得越长,就越难以看完;而分次阅读每次要回忆上一回的内容,增加了成本。读书只读经典的前提是你的速度要快,能迅速的知道一本书是不是经典。如何提高速度:

1、读书之前,事先根据书本题目构想一下内容,想象着如果我要阐述这个题目,我该怎么阐述。然后再对比书的目录,根据相同与差异进行选择性阅读,当然,如果差异得太离谱,建议重头读起。

2、读你不懂的,那些一眼看上去就知道自己懂得了的,就可以不必细读了,即使是数学的各种公式推理与演变,从左边到公式右边,只要我有种确信感,都会直接略过,就更不必说社科性的“更大,更快,更好”一类的推论结论了。

3、信息密度高VS 信息密度低,经典VS 杂芜。

这里的关键是要先确定一本书是信息密度低还是信息密度高,信息密度与读者自身的信息存量有关,如果一本书对你而言信息密度比较高,且是经典(众人说好),那么这是最应该花你的精华时间来读(长时间段,工作效率高的时间),信息密度低且经典,花精华时间来读,迅速翻阅,在感兴趣的地方仔细阅读,信息密度高且杂芜,一般的杂志与网络论坛即是如此,可花非精华时间,只读其中一两篇,信息密度低且杂芜(再差的东西都可能出现让你眼睛一亮的理念)你应该花你最不宝贵的时间段来阅读这些,且最好是用无目的性的阅读,或许能够有所收获。

如何作笔记?

1、在读一些理论性十分强的书(如纳什的博弈论论文),当时懂了,一两年后又得从头艰难地读起,这就十分浪费了,后来重要的结论,我都会记在笔记中,顺便提及结论是如何导出的。

2、看完整章再做笔记,看完整本,再借助集体智慧。

看完一段就做笔记,影响连贯性,如非信息过于密集,最好是看完整章再做笔记,有时可以自已回忆一下都说了些什么,实在想不起来再回翻确认。

同样,除非信息过于密集,要看完整本书,再借助网络这一大脑,集思广益,帮你解答问题,帮你扩展提高认识,不必边看边查网络。

选书若干思考

1、读书还是识人?每读到一本好书,我会去查查作者有没有博客,他写了其他什么样的书,至少多方面的接触一个人对理解他的思想会更有效果。

2、诺贝尔奖、最高管理学奖、最高心理学奖等是找到好书的良好途径。

3、中文书如中医,一本书就是一副药,提供全面的医治(视角);英文书如织衣,一本书织一圈,留下些线头等其他书织完。这里恰恰是要提醒大家,看英文书要么不看,要么要一气看十几本,不然你只会穿着织了半截的毛衣,连普通的读传统古代中文书籍的人都比不上(这种现象很常见)。

4、经典书未必是名人写的。时势是一阵一阵的,即使你现在完全领悟了巴菲特的思想,也不可能有他的成就,甚至下场会很惨,因为如今的势已不是以前的势了;巴菲特本人携带着他的思想进入市场,深刻地影响了市场,至今已经把市场变得不容许第二个巴菲特存在了。我的意思是,识人当趁早,那些年纪轻轻的人的思想,蕴含着以后未来的趋势,而盲目地追求古老、经典,永远只会被时代甩在后头--这不是说不读经典,读经典是为了要认识经典及否定它。(文:石头)

医保体系进入提升质量通道

按照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已经进入全民医保时代。“十二五”期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还将增长3个百分点。

医保范围已经尽可能地扩大。

不过,一项调查或许反映了事情的另一面。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日前面向广东省进行了一项“城镇医疗保障居民评价”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对医保解决“看病贵”问题的效果,参保者每四人中仍有一个不满意。

越来越多的人被纳入医保范围,对医保减轻看病负担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提高医保质量靠什么

国务院今天发布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已经将这一点列入日程:充分发挥全民基本医保的基础性作用,重点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

按照这个实施方案,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今年,这个数字是240元。

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覆盖所有统筹地区,支付比例提高到50%以上;稳步推进职工医保门诊统筹。

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

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算了一笔账,到2015年,政府补助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的财政额度将较今年增长50%以上,绝对额应当在1000亿元以上。根据前三年医改的经验,估计未来实际投入的公共资源还会更大。

这样巨大的投入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将是覆盖范围迅速扩大和医保水平持续提升。

“不过,落实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要达到75%左右的保障水平,还需要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与医药流通领域改革加以配套,否则,仅仅提高政府补助医保的标准而不控制虚高的药价与失控的医疗服务,城乡居民的疾病医疗负担减轻预期就可能大打折扣。因此,在关注医保的同时,还要同时关注医疗卫生改革与医药流通改革,不能让医保孤军突进。”郑功成说。

在郑功成看来,医保制度部门分割、城乡分割、经办分割,管理与运行机制滞后,医药费用增长失控,巨额公共资源投入的效率偏低,甚至存在着浪费现象,城乡居民的实际医疗费用负担仍然沉重,重特大疾病、罕见病和老年病等构成了医保中的短板,这些都是客观事实。 正是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郑功成认为, “十二五”医改的重大使命,必然要从扩大覆盖面转向提升医保质量上来。

“看到这个实施方案。很受鼓舞,政府对医保体系建设考虑得很全面。”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基本医疗保障中心常务副主任姚岚说。

在姚岚看来,3年的医改使医保的覆盖范围已经足够大。

现在的问题是,保障水平还不够高。

“目前的保障水平是,住院费用的支付比例在40%左右,门诊则只有30%。”姚岚说,今天发布的实施方案则将这个标准提高了75%与50%,这是非常高的标准。而要做到这一点,单靠医保投资水平的提高还不够,还需要医疗机构的配合。

姚岚所说的,正是目前困扰医保体系建设的一个问题,由于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盈利压力,尽管医保的标准在不断提高,但百姓实际的医疗负担感觉依然沉重。

在今天发布的实施方案中,提到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而在过去的大半年中,姚岚一直在地方进行医保支付方式的设计试验,试图通过总额预付、按病种收费等医保支付方式来约束医疗机构,但困难重重。

不仅姚岚感到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困难,郑功成同样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方向,要有利于控制医药价格不正常上涨现象,要更加方便患者,还要具有正向激励功能。

按照郑功成的思路,在全国范围内要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将是正确的取向,同时,需要建立医保对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增长的制约机制,要向基层倾斜,要强化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与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加大对骗保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严厉打击医疗服务与医药流通领域的贪污腐败现象,尽快确立首诊制。 如何打通医保现行障碍

随着医保体系的建设,一个问题凸现出来,那就是城乡之间分割与壁垒导致很多参保者的不便。比如,农民在当地加入新农合,到了城市打工就无法享受医保的服务。不同城市之间的医保也无法实现对接。这被形象地称为医保碎片化。

“这种碎片化现象是制度优化与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其带来的重复参保、部门掣肘、经办资源浪费、群体待遇不公已经成为这一制度的重大缺陷。”郑功成说,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方向是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在今天公布的实施方案中,还没有明确阐述建设统一的全面医疗保险制度的路径。但在郑功成看来,成都、杭州等地方成功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制度整合成一体化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同时统一经办机制,应当是不可逆转的发展取向。 郑功成带领团队完成了一份报告——《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医疗保障卷》。在这份报告中,他提出的第一步就是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职工医疗保险“三元”制度过渡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与职工医疗保险“二元”制度,第二步再从“二元”制度过渡到适用全民的统一医疗保险制度。

不过,郑功成认为国家层面暂时不宜统一规定,但并不说明地方可以无限等待或观望。因为医保制度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违背规律的分割实施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发酵,地方早整合主动,晚整合必定被动。

就在3月21日,北京市朝这个方向迈出了一步。按照北京市最新出台的《关于本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从4月份开始,参保人员身份和地域界限被打破,农民工纳入北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与城镇职工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

不论医保覆盖范围扩到多大,还是会有一些人因为贫穷或者重特大疾病而无法承受医疗负担。而在今天公布的实施方案中,提出要资助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重度残疾人以及城乡低收入家庭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

3月22日,在京召开的2012年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会议发出消息,新农合将在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方面有新突破,将开展肺癌等12类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障试点工作,以降低患者的自付比例。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政府投入的救助资金连年大幅度增长,其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郑功成说,然而,医疗救助的制度定位应当始终维持在补充作用上。如果医疗保险制度不能进一步解决疾病医疗问题,医疗救助制度便有可能陷入无力承受的局面。

一定要对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不能放大医疗救助制度的功能,不能让人误以为医疗保险报销不了就可以通过医疗救助来解决。对于重特大疾病、罕见病、老年病等,需要通过进一步放宽医疗保险保障范围、提高分担比例和考虑建立更为特殊的制度来加以化解。(记者 李松涛)

重善后者易成功

人生原来不容易,可谓一个挑战,我们不是在走一条既定的路,而是在走一条自己没走过,以前任何人都没走过的路。所以,没有终点,抓住一点是一点。我们觉得人生的路是定下的,只是自己走偏没有,其实只是因为我们目睹了太多过往的人生后的错觉。人生只有终结的时候才定下,我们的前方根本没路,不是去验证自己走偏了没有,乃是走出自己的路径。所以只有你有选择权。

一时想不到正规军对应的是什么,难道是野战军吗?不是,当年在毛主席的发扬下,野战军也是训练有素,实际上也算是正规军;那是山寨土匪吗?也不是我所指。我指的是这么一群人,或者一个人,有很奇妙的想象力、勇气、智力,喜欢出奇制胜,姑且称为山野高人吧。这种高人,智力很高,善于出奇制胜,善于开局,善于寻找突破。

但是,他们不善于收尾,他们的善后都是草草的。他们所带领的队伍,可以出奇地打下一个地方,然后再打掉另一个地方,不过最开始的那个地方,如果谈不上如蝗虫过境,至少也算是些许狼藉。其实,善后也是一个很复杂的事,难度一点都不比开局小(如果谈快速收尾的话),然后因为善后不容易立刻看见效益,所以,对这些智力高,容易在其它地方迅速得到效益的人而言,味同嚼蜡。

只有几种情况,这部分人要迅速地重点关注善后:

1. 重复:善后的目是为了在要再次快速出击时能够快速出击,如果没收尾好的话,要再次出

击,又要整理好,才能出击;所以,如果意识到,总是要从某个根据地,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出击,那么善后就相当重要,每次出击完了以后就要有一次整顿,而不是出击完了以后,很累,随意休息娱乐,然后临事再整顿。

德鲁克说过,要认清事情是不是可以重复的。事实上,如果你新开始一个没有接触过的巨大的工程,你不能奢望自己都知道任何一件事是否可重复,你最好抱着一种心态来看:就是任何一件事都是要重复的。这个时候,善后就是一定要做的事。你还不知道什么是善后吗?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打开电脑,用了四个小时,做了10多件事,开了30个窗口,产生了40个文件,所谓的收尾就是:把40个文件都安顿到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是多么的合适,以至于你过了一个月后,可以通过位置而不是这40个文件名就继续开展工作。

2. 事态发展:事态发展到一个时候,掠地已经不成重点,守地才更为重要,这个时候,善后已经重要过开始了。(文:白起)

别让农民工文化建设“孤岛化”

2011年8月17日,北京皮村工人艺术团成员正在工友之家自建的工人剧场内给工友们表演 在当前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量农民工这样一个为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做出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的群体,其接受的公共文化服务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和发展前景。而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关系到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发展农民工文化,既要促进主体自觉,也要加速制度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这一目标,单凭为政者的自觉推动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亿万农民工的自觉参与。为政者不仅要“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推进农民工文化制度建设,而且应顺势而为,主动破除和消解农民工平等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壁垒,比如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规定。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被看作是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的破冰之举,这对于推进农民工与市民平等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农民工公共文化制度建设,应自觉贯彻党的坚持群众路线。俯下身子,问计于农民工,

想农民工所想,急农民工所需,尊重农民工意愿,尊重农民工首创精神,积极引导农民工参与其中。无论是制度的设计还是政策的执行,应充分聆听农民工心声,增强话语权,提升决策权,农民工的事情让农民工做主。惟有农民工自身的觉醒,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阔步前行,才能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广大的农民工所掌握,才能更加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民工,这个称谓本身就是一种符号,一种文化载体。

一方面,农民工把农村文化带到了城市,促进了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相互影响。有学者指出,农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这话确有道理,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村传统文化的积淀才使得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力。正是几百万个村庄组成的中华文化的载体,才使得中华文化基因不绝,生命旺盛。而今天,城市文化建设也应充分挖掘学习借鉴,如农村人“天涯若比邻”,城里人比邻若天涯。同时,农民工把城市文化带到农村,不仅带回了先进的技术,而且带回了先进的生活文化观念,增进了城乡文化的相互认同。另一方面,打工文化成为城市文化重要增长极,丰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农民工作为农村的“先行者”,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有机融合,而且所创造的打工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相结合的“混血儿”,越来越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推动了雅俗共赏的文化格局的形成。

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农民工文化服务制度,农民工在城市能够享受到的文化服务却令人担忧。根据2010年《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关于开展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研的通知》(社文函〔2010〕38号),各省市展开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大调查反馈到的情况来看,作为夹在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农民工”在远离家乡和而又不能够融入城市的情况下,其文化的“沙漠化”和“孤岛化”令人焦虑。

笔者以为,造成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城市中现有的制度排斥或者没有包容农民工,城市没有针对农民工流动性这一最为显著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制度。所以,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亟需从顶层上进行制度设计,才能更好的保护农民工文化权益。首先要建立农民工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充分了解农民工所想和所需。其次,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流通机制,让农民工在安徽可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在上海同样可以。再次,实现文化对接,让文化服务与农民工工作、生活对接起来,真正供给农民工所需要的文化服务。最后,加强保障制度建设,从财政、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保障。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工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文:沈晓武)

现代农业凸显“人才荒”

编者按:数量超过2亿的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建设和二、三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农业劳动力减少了2亿,而且减少的都是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据相关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还在不断下降。农民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仅有1/3左右“知道一些”。

务农劳动力素质的下降难以适应当前农业科技大变革、现代农业大发展的需要,培育一大批新型农民迫在眉睫。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去年底出台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指出,要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民。可见,新型农民培育已经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具体实施。那么新型农民从哪里来?如何去服务他们、壮大他们?在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本期专题带您一起关注。(《半月谈》2012年第6期)

2月22日,在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由江苏省农科院建立的“高效园艺作物种子种苗产业化示范基地”,几名农民在巨大的育苗玻璃温室里为苗床上的辣椒苗散苗。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现代农业凸现“人才荒”

半月谈记者 魏圣曜 管建涛 陈刚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说,现代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主要体现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一环。然而半月谈记者最近在山东、黑龙江、江苏等地采访发现,务农群体老化严重,文化水平、生产技能、市场应变等方面多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现代化受人才瓶颈制约明显,令人忧虑。

“年轻人过完年就外出打工了”

山东菏泽市是粮食主产区,当地不少种粮大户获得过省级农业部门的奖励。记者近日在该市定陶县等地采访了解到,青壮劳力不足、留守劳力学习能力差导致该市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人才“捉襟见肘”。

定陶县农业局局长张庭吉介绍,农村留守劳力主要以“386199部队”(妇女、孩子、老人)为主,“从事粮食生产的精壮劳力最少,经济作物还能吸引少量年轻劳力”。30岁以下的年轻劳力,除非同时有副业,基本没有在家种粮的。

张庭吉说,定陶县有14.7万户农民,耕地93万亩,种粮农民年龄在50~75岁的占该县种粮农民总数的80%以上,“都是老头老太太种地,65岁以上的又占了这80%里的一半”。 菏泽市郓城县农技推广站站长朱以发对这种情况也很发愁。他说,去年冬天播种量过多,现在小麦有些旺长,我们打算给农民讲授划锄镇压、打化控药等防旺长措施,前几天去丁里长镇乔庄村、苑楼村两个村主讲“春季麦田管理”,“结果去听课的都是老幼妇女,年轻人过完年就外出打工了”。

在另一个产粮大省黑龙江,桦川、宝清等地农业干部无奈地说,在农民看来,种田跟打工比哪个划算,是一笔算起来再容易不过的“明白账”:普通劳力150元/天,要是懂点木瓦工之类的技术,能赚300元/天,干几个月活就赶上种地一年的收入,谁会安心种地?

桦川县创业乡一位干部介绍,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妇女、老人在家的任务多是把地种上就

行,多打点粮食、少打点粮食都无所谓,在外面打工挣钱成了一些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花在种地上的心思自然就少了。

“年年讲,年年有人出问题”

留守农业的老年人多是有着几十年种地经验的“老把式”,他们成为农业主力军虽然带来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导致知识结构固化老化、学习能力差等现实问题。

黑龙江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张国民认为,在基层农业技术知识培训中,接受培训的农民以50岁以上的“老把式”居多,即便有好的种植方法和技术,他们也很难学好。“农民多愿意接受一些实用性技术,特别是那些应用之后能够马上见效的培训内容。”

定陶县农业技术推广学校校长李振勇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说,给上了岁数的人讲授新技术难度很大,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才相信,光靠嘴说他们很难理解,这也跟老一辈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有很大关系。

定陶县滨河办事处李王庄村村民侯正玉前几年种粮一直都是小麦返青期就施氮肥。“当时俺觉得早施肥挺好的,都用了好多年了,可是秋收后一算账,打的粮食却没有邻居多。”侯正玉说,后来才弄明白,氮肥施早了,小麦前期易旺长,后期易倒伏,“吃过亏,俺才弄明白‘氮肥后移’这个词是啥意思”。

近几年,黄淮一带玉米主产区灰飞虱病虫害处于上升期,常发生在小麦生长后期、玉米苗期,造成玉米“粗缩病”并最终减产,可是一些病虫害防治方法“年年讲,年年有人出问题”。 李振勇说,有些“老把式”不认晚播的理儿,在小麦没有收割之前就套种玉米,认为这样生长期才足够长,结果套种期正是灰飞虱病虫害多发期,最终导致玉米减产。有不明就里的村民还会找农业部门索赔,认为咱推广的种子不好,其实完全与种子无关,只要适当晚播就能避开这种病害。

“要发展现代农业,非新型农民不行”

“年轻人都出去了,种田的人新老一代接不上,我的儿子闺女都不愿意种田了!真拿这些年轻人没办法。”一想起家里的几亩耕地“后继无人”,江苏省阜宁县东沟镇66岁的张林发就愁眉不展,“我们这些老年人,想把地种好越来越难了。”

阜宁县东沟镇62岁的返聘农技人员张必根说,镇里农技人员10年前有10个,如今只有3个,最年轻的也50岁了,队伍建设跟不上。再过几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恐怕都没人会了。农民的老化同样严重,工作越来越难开展。

江苏东海县的部分农技人员也反映,当地在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但是相关技术和肥料发放下去,未必会被真正采用——老一辈农民的种植心理和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让新技术推广举步维艰。

在黑龙江海伦市,南华村的农民王益生虽然种了100多亩大豆,但他对农业技术的了解并不多,只希望能够有好的品种和适宜的化肥使用就行。“海伦市场上有100多个大豆品种,每年种什么品种全凭自己感觉和看周围农民种的效果。”王益生说,每个品种的说明书上都介绍高产,我们没什么文化,无法分辨清楚。

菏泽市郓城县农技推广站站长朱以发认为,老一辈农民知识已严重老化,推广良种良法和新肥料经常不接受,特别是一些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只认自己的老经验、老品种,很难改变。“要发展现代农业,非新型农民不行。”朱以发说。

半月谈记者 管建涛 陈刚 魏圣曜

春耕在即,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鹤山农场职工张洪斌已经检修好了自己的设备——一台装有GPS 卫星定位系统的现代化大农机。张洪斌说,自己是一个有着20多年驾龄的老司机,从十几马力的小四轮到现在的大农机,他切身感受到了现代农业带来的改变。

张洪斌是正在成长的新型农民群体中的一员。当前,我国务农人群中传统农民仍为主体,但新型农民也在不断涌现,有像张洪斌一样的现代农机操作手,也有种养大户、技术能手、科

技示范户、合作社带头人等等,他们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军人。

稻田里走出职业经理人

60岁的农民邢恩厚已经“上班”一周了,他的身份是“水稻职业经理人”。邢恩厚是黑龙江省桦川县创业乡丰年村农民,从1983年开始种水稻。2008年,老邢第一次当上了“水稻职业经理人”,由于田间管理到位,他的身价也不断上涨,年薪从去年的1.7万元涨到今年的3万元,翻了近一番。

何为“水稻职业经理人”?邢恩厚说:“就像种粮大户的‘大管家’,凭着种水稻经验和不断学习的新技术,指挥临时工适时适量放水、施肥、用药等。”丰年村是当地有名的水稻种植专业村,自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种稻,村里像邢恩厚这样的“水稻职业经理人”有六七个。 去年,邢恩厚给黑龙江垦区859农场一位种粮大户管理了16公顷水稻,亩产从上年的七八百斤提高到1000斤。由于增产明显,老邢得到不少“老板”的青睐,今年就被高薪“挖”到了黑龙江垦区的291农场。

“撒肥、放水,我都可以安排其他人干,惟独撒药得我亲自上手。必须保证撒药均匀,同时根据不同叶片颜色、生长态势适当增减药量,确保药到病除,还不能影响到健康植株。”老邢说。

丰富的田间管理经验和过硬的种植技术,是这些“水稻职业经理人”吃饭的本钱。老邢说:“咱是凭本事挣钱,在省内第四五积温带种水稻,要用浅、干、湿的放水方式,避免水深,温度低,影响水稻品质;在第二三积温带就用深、浅、干的方式放水,在碱性土地中种水稻就要注意调酸、育苗、撒肥„„这些咱都在行。”

桦川县农业局副局长陈跃龙说,最近两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快,周边地区很多旱田改成了水田。由于水田管理比较复杂,一些刚改种水田的种粮大户没有把握,就聘请一些有经验、懂技术的农民帮忙管理。仅桦川县就向抚远县、同江市、友谊农场等地输出了五六十个这样的人才。

新型农民能念好“现代经”

山东省定陶县杜堂乡中远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农业部设立的蔬菜标准园,成立于2009年。目前已经有黄瓜、苦瓜等6个蔬菜品种通过无公害认证,种植面积350余亩,发展农户数从最开始的20多户增加到现在的280户。

记者近日见到了正在修建育苗棚的合作社理事长杨立。他说,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种植已经不能满足蔬菜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俺这合作社就是靠着规模化才发展起来的”。

“合作社建一个棚只需要8万元,相比‘一户一棚’式的经营,节省了20%的建设资金。”杨立说,统一建棚、统一流转土地、统一采购大棚建材的“批量式建设”降低了成本。此外,从种子一直到农药、生物有机肥、薄膜,合作社社员采购比普通菜农便宜30%,仅农资一项就可为每位社员节约4000元/年。

不过杨立这个理事长为此付出的也很多。他说,合作社的几个负责人要参与土地流转、大棚建设、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没有一定的能力是干不下来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是边干边学,逐渐摸索,才把合作社做到了现在的规模”。

杨立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从寿光引进了高标准的现代化蔬菜大棚,采用全天候温度、湿度监控系统,一旦棚内温度和湿度波动超出蔬菜最佳生长范围,马上自动发送短信到菜农的手机上,菜农可以及时采取通风或保温措施,保证蔬菜在最佳环境中生长。

杜堂乡党委书记王利军介绍,近年来定陶县蔬菜产业发展很快,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专业合作社的引领,而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杨立这样的合作社带头人。“他们交际广、视野宽、学习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都很强,是政府发展现代农业急需的人才。”

在张洪斌工作的九三管理局鹤山农场,新型农民的技能则更加专业。记者在农机指挥调度中心看到,工作人员随机调出了去年秋整地时的一台拖拉机的信息,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这

台拖拉机的作业量和作业轨迹。“什么时候、在哪块地、耕作深度,随时可以调出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九三管理局科技局局长邹长士说,指挥调度中心配有车辆监控系统,通过GPS 卫星定位技术、GIS 地理信息技术、RS 遥感技术的应用,实时显示机车状态,对全场机车进行统一调度指挥。“这套系统不是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是操作不了的。”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委了解到,近年来,在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黑龙江省大力推进农机化建设,涌现出不少专业农机操作手,他们反过来又促进了作业机械化的大幅提升。目前,黑龙江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到89.8%,从种、管、收多个环节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吸引人才,为新型农民拓宽来源

南京高淳县武家嘴村支部书记武继军说,武家嘴农业科技园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不过10来人,人才缺口有50~100人,这两年有十几名大学生来村里任职,其中5个人还是学农的高材生,但都难以安心扎下根来。

基层干部和农业工作者普遍反映,要将更多人才吸引到农业上来,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更多扶持,营造一个相对灵活、适当倾斜的农业人才留用机制,在相关配套措施上为他们创造安心工作的环境。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农业资源比较紧缺,确实应该有不断提高素质的生产经营者来管理。农业部正准备和有关部门配合,引导鼓励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通过“特岗计划”等方式鼓励他们从事农业工作。

多位合作社负责人向记者建议,政府可以设立引进农业人才的专项资金,吸引学习能力强、市场经验丰富的农民工返乡务农创业,并探索以合作社为试点,参考大学生村官、支援西部大学生的政策,对支援合作社建设的农业专业人才给予“倾斜”。

山东郓城县农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董成江等人则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有一套完善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应从税收优惠、融资担保、规费减免、风险保障等方面出台系统完善的政策,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务农环境,让农民创业更轻松。”董成江说。

另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基层农业工作者建议,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设施,提高农村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的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农业人才在乡镇地区生活上的困难,使他们真正扎根于农村和农业。

提高效益,使新型农民蓬勃成长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马启智认为,要想新型农民在农村不断涌现,首先应该转变观念,让农民成为人人认可的光荣职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至今没有多少人想去当农民。应该让大家特别是农村年轻人看到,从事农业是有前途的,在农村大有可为。

山东省定陶县农业局局长张庭吉说,从根本上讲,只有从事农业的收入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壮大人才。所以,应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务农的人均收益。

张庭吉认为,新型农民群体的壮大,首先需要政府在培训农民和吸引人才方面下工夫,还需要政府通过鼓励农业发展,增加务农收益,提高农民自身学习相关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定陶县杜堂乡中远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立反映,虽然合作社为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合作社的进一步壮大却面临瓶颈。他说,今年打算将蔬菜种植基地扩大到500亩,同时建一个采摘园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需要投入300万元,但这笔资金却让他头疼不已。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家蔬菜合作社已经投资1000多万元,但这些“投资”在银行、农信社

那里得不到认可,不被算作贷款抵押物,“因为合作社只有承包经营权并没有产权”。

张庭吉建议,应当加快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打破“城市居民房屋可抵押、农民房屋不能抵押”的现状。杨立建议,合作社的厂房设备、大棚也应被算作抵押物,同时在农业合作社银行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给予优惠扶持,以解决合作社贷款难问题。

一些合作社负责人还建议,逐步引导商业保险为农业专业合作社设保,解决合作社发展的后顾之忧。“当初建大棚时,我问过好几家商业保险公司,都不愿为蔬菜大棚投保。”杨立说,如果投资的风险再小一点,会有更多农民愿意加入现代农业的行列,成为新型农民。 半月谈记者 高远至

“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不仅确立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而且连续九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具体措施,使农业农村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面貌加快改善,“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

不过由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在逐渐缓解了一个阶段的难题之后,新一阶段的难题又开始凸现出来。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前不久发表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一文中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主要是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农忙季节缺人手问题越来越突出、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农业兼业化副业化越来越普遍。“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日益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现在,我国的农民工已经超过了2亿,这2亿人从农村进入城市,离开农业从事二、三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他们自己,也从这一过程中受益颇多,最直接的就是,如今在农民的收入构成中,务工收入已经超过40%。不过,从农业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外流带来的影响则要复杂得多。一方面,2亿农民工就意味着2亿劳动力从农业这个产业流出,而且流出的劳动力是在文化、技能、视野上占优势的农民,这导致务农群体的整体素质处于不断下降之中,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务农人数的减少又是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前提,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也为新型农民的发育和壮大提供了空间。于是,我们在看待“农民进城”这个问题上,显得有些左右为难。 这样的两难在当前“三农”工作中时常要面对,比如资本下乡。有人说,既然务农的劳动力成了问题,为何不鼓励城市资本、工商资本直接参与农业的生产经营,以资本的强势聚拢资源、发展生产,既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难题,又快速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单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这不失为一计良策。但从“三农”全局看,我们还须谨慎对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明确表示,我们鼓励工商资本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服务,鼓励开展农产品的加工营销,鼓励开发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没有能力开发的闲置资源,但不鼓励工商资本长时间大规模地直接参与农业经营。一些地方的实践也表明,一些工商资本下乡之后,在解决农业效率问题的同时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

此外,如何兼顾粮食安全与农民收益,其中也有两难的意味。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时刻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而对农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收益。政府希望农民对每一块土地都精心耕种,精心呵护,努力尝试每一种能够提高产量的技术和方法。农民则有自己行事的逻辑,不少人让土地撂荒进入城市打工,或者把能种两季粮食的田地改种一季,腾出时间投入报酬更高的行业。显然,这些行为有助于农民增收,但不利于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取消农业税、补贴农业生产、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等等,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这个两难问题,但仍需要寻求根本的解决办法。 怎么办?仿佛“三农”问题全都纠结在一起,无处着手。其实不是,培育新型农民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当下,农业本身正迎来发展机会。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预言,投资农业,“钱景”无限。在

国内,一些IT 巨头也纷纷把目光投向农业:网易CEO 丁磊计划投资3亿元养猪,京东商城CEO 刘强东决定租赁5000亩土地种大米„„当然,他们所从事的农业是用现代种养技术、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包装过的农业,他们的产品是生态猪、有机米,与人们对安全食品的巨大需求直接对接,展现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不过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这种现代农业生产他们难以开展或者参与,不仅由于资金的限制,更由于他们自身能力的局限。这凸现了培育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较强的新型农民的重要性,也为解决“三农”两难问题带来启发——在现代农业大发展的契机中,新型农民完全可以获取高收益。因此,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扶持新型农民,不仅可以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避免资本下乡带来的风险,也为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带来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对新型农民的理解不能简单化,不能把培育新型农民简单等同于推进规模经营。在当前,应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发展带头人,特别是着力培养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种养大户、农机能手、动物防疫员、大学生村官等主体,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充足和丰富的人才保障。(专题策划:高远至)

公务员考试申论中“报告”的写作

【题解】

报告是下级机关主动或应上级要求,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山建议,答复上级机关询问,报送文件等的报请性公文。

报告的适用范围:

1. 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

2. 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反映各方面的重要情况。

3. 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提出建议。

4. 下级机关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5. 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送文件、物件。

6. 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备案文件。

【特点】

1. 情况属实;2. 重点突出;3. 报告及时;4. 陈述有序;5. 不得夹带请示事项;6. 一般不得越级报告

【分类】

综合性报告。是将全面工作或一个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综合起来写成的报告。它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写作难度较大,要求较高。

专题性报告。是针对某项工作、某一问题、某一事件或某一活动写成的报告,在内容上具有专一性。回复报告。是根据上级机关或领导人的查询、提问作出的报告。

【格式】

综合性报告:标题+正文

标题:事由加文种,如《关于2003年上半年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单位、事由加文种,如《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关于2003年度工作情况的报告》。

正文 把握三点:

(1)开头,概括说明全文主旨,开门见山,起名立意。将一定时间内各方面工作的总情况,如依据、目的,对整个工作的估计、评价等作概述,以点明主旨。

(2)主体,内容要丰富充实。作为正文的核心,将工作的主要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经验、效果等,分段加以表述,要以数据和材料说话,内容力求既翔实又概括。

(3)结尾,要具体切实。写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步工作具体意见。最后可写“请审阅”或“特此报告”等语作结。

专题报告:标题+正文

标题:由事由、文种组成,如《关于招商工作有关政策的报告》。有的报告标题也可标明发文机关。标题要明显反映报告专题事由,突出其专一性。

正文:可采用“三段式”结构法。

以反映情况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主要写情况、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打算和意见;

以总结经验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主要写情况、经验,有的还可略写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因工作失误向上级写的检查报告主要写错误的事实、产生错误的主客观原因、造成错误的责任、处理意见及改进措施等。

结尾通常以“请审核”、“请审示”等语作结。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将调查得到的材料和结果,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关于调查的报告。

调查报告在日常工作中属于应用广泛的事务文书。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可以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总结出具有方向性、全局性的经验来推动工作;可以追踪和回答重大的、人民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

调查报告的内容性质,决定了它的下列特点:

1. 针对性

调查报告的目的是直接服务于现实工作。这就需要针对现实中的具体工作或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并将结果形成书面报告,或总结经验,提供情况,或反映问题,查明真相,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成为决策时的参考依据。因此针对性是调查报告的关键,针对性越强其价值也就愈大。

2. 客观性

调查报告的内容必须真实,作者写作时要力求客观。事实是调查报告的基础,在调查报告中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歪曲事实。作者不能弄虚作假,必须客观地反映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否则,没有真实性,调查报告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 叙述性

调查报告的重点在于表述调查所得的材料和结果,同时要从中得出结论和意见,这就决定了它要以叙述为主,同时辅以必要的议论。它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事实,说明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分析综合,而无需完整的论证过程。

4. 时效性

调查报告是服务于现实工作情况的,这就决定了它的时效性。尽管不像新闻那样紧迫,但必须针对现实需要,回答的是迫切的、最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即便是考查既往的事件,也应该着眼于今天的需要。

【例文】

政府采购调研报告

政府采购是规范财政支出、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政府采购法》贯彻实施以来,全市政府采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最近,市财政局调研组对政府采购存工作开展了详细调研,对全市取得的政府采购工作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近年来我市政府采购基本情况

(一) 机构及制度建设情况

我市政府采购工作是从1997年开始试点。2002年市级成立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2003年5月19日,市人民政府通过《遵义市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成立了市级政府采购中心,为非营利的事业法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市政府办,主要负责市本级政府集中采购项目,市级实现了政府采购的管采分离。到今年,我市14个县(区、市) 均相继成立了专门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有10个县(区、市) 成立了政府采购中心,并配备3—4人负责此项工作。

从2002年开始政府采购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工作的意见》《遵义市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制度》《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支付管理的通知》《关于做好市级政府采购分散采购工作的通知》等管理制度,在信息公告、专家评审等方面出台了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细化了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明确了政府采购的程序、方法和部门职责,强化了政府采购的监管,确保各采购工作环节有章可循,为全面推进我市政府采购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 政府采购执行情况

几年来,全市基本形成了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采购项目实施和资金支付有机衔接的管理体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政府集中采购为主,部门集中采购为辅,分散采购为补充的采购模式,基本覆盖了货物、服务、和工程三大类,货物类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网络、空调、车辆、医疗设备等。可以说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廉政建设方面达到了预期效果。从2008年以来,全市执行采购预算12.56亿元,实际支付采购资金11.34亿元,共节约资金12265万元,资金节约率为9.76%。其中2008年全市节约资金4390.51万元,2009年全市节约资金4076.86万元,2010全市节约资金3798万元。其中市政府采购中心共组织了124次采购,执行采购预算8184.72万元,实际采购资金7080.8万元,节约资金1103.92万元,节约率为

13.49%。

二、当前政府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预算的编制的问题。有些单位不重视政府采购预算,

一是没有把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上,预算刚性不强,直接导致了采购的随意性。单位编制预算时只编大体系分类和项目的数目,保持“灵活”,给采购意愿的变化留“后路”。这种做法就从根本上影响了政府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采购的规模效益和高效快捷也无从说起。二是预算不科学,对采购项目不进行科学的认证,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采购预算的编制不是过高就是过低,特别是有些专项资金在编制预算时还没有项目实施计划,预算编制存在采购标准不统一、政府采购预算与实际采购相脱节等情况。致使采购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难于操作,增加采购成本,降低采购效率。三是采购预算编制不科学不细化,特别是节约资金归属的问题。目前我市节约资金是划归采购单位,这让采购单位在编制采购预算时有甜头,反正节约资金归自已单位,何不如把预算编高一点,倒致最后形成的节约力和节约资金大打折扣。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是造成采购预算编制不精细不规范不科学原因之一。

(二) 政府采购的规模较小,项目单一。从近年的采购情况看,采购范围主要是通用类项目的货物类产品上,工程和服务类较少,虽然医疗设备,教学设备、物业管理也有采购,但规模相对小。采购规模小的原因有:一是统计数据没有做到应统尽统计,致使规模没能全面反映,二是存在规避采购的情况,没有做到应采尽采,如车辆的加油与维修没通过政府采购,三是采购随意性较大,零星采购的数量与金额小,对供应商投标也缺乏吸引力,采购成本增加,规模效益很难体现出来。

(三) 评审专家库的问题。专家资源是政府采购工作非常重要的基础资源,组织评标、技术咨询、投诉质疑处理等都离不开专家资源的支撑。 目前我市专家库存在种类单一、数量少、更新慢的情况,有些类别的专家如图书类、软件类专家很少,仅有两三名。按相关规定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我们虽然对专家库也在陆续的完善充实,但实际情况还是不能满足目前采购工作的需要,有些采购项目的专家只有前往省财政厅抽取,增加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了政府采购工作。

(四) 政府采购业务代理的问题。一是社会中介代理机构代理在管理和硬件软件上存在一些问题,在开标厅设施、公告发布、档案管理的问题上尤为突出。二是中介机构普遍反映政府采购业务代理得很少,三年来都没超过一千万,没有积极的参与进来,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

(五) 机构和制度不健全。虽然我市大部分县已成立了采购中心,在机构上实现了“管采分离“,但还存在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情况,每次开标,谈判、询价财政部门的人员都在陪同参与采购活动。另外,由于相应的法规缺少实施细则和相关的配套制度,县级监管执行中还存在一些政策的空白点。如对于集中采购与非集中采购、对于什么是部门集中采购、部门集中采购是否需要委托集中采购代理采购,缺乏明确规定,给实际的监管带来难度。

(六) 公务用车运行管理很不规范。单位普遍反映,现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运行管理很不规范。对公务用车的维护保障、运行管理很难,如车辆的维修,加油的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车辆的定点保险从2004年通过政府采购以来一直没有再进行重新招标。

(七) 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采购工作涉及面比较广,专业化水平要求高。政府采购工作客观上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懂得政策法规,财经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分析市场信息,市场操作上的一些技能,熟悉产品的性能价格,特别是网络工程方面的知识。而从社会的发展来和从事采购工作人员的素质看,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和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规范政府采购工作的建议意见

(一) 摸清家底,强化预算管理,发挥政府采购规模效应。一是各单位要与资产管理相结合摸清家底,可避免无预算采购、重复购置、盲目购置等浪费行为,以不浪费、不奢侈、重效益为目的。并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要结合本单位现有的资产情况,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浪费。二是强化预算约束力,对未编入政府采购预算的采购项目,原则上当年不能采购。确需追加的采购支出,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对规避采购,随意分解、肢解采购的行为,相关部门要有切实可行的处罚制度。

(二) 对采购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具体指单位是否需要实施采购、采购项目相关技术规格、服务要求等应当做前期论证,这样可避免不合理的过高的技术配置,出现高配低用,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过低的技术配置也不能达到实际使用功能要求,因此合理的科学的采购需求论证很有必要。

(三) 加快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的建设。电子化政府平台正在建设中,通过平台建设,实行协议供货或网上竞价采购,既较好地解决了采购通用类货物和服务中零星采购、小额采购和急需采购的效率与效益的矛盾,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将零星小额采购集中增加采购规模效应的目的,提高采购效率。

(四) 把政府采购节约资金上缴国库。财政部关于《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管理暂行办》(财库[2001]21号) 第十五条的规定办理,即政府采购节约的资金,属于预算资金的原则上留在银行国库平衡预算。预算外资金及单位自筹资金按各自负担比例原渠道划还采购机关。同时还规定,政府采购节约资金的具体处理办法由省级财政部门确定。预算外资金现在已纳入预算管理,目前我省只有针对省级部门的规定,对于我们地州市没有相关的具体的实施细则,目前的操作是节约资金划回采购单位,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不利于采购采购预算的科学细化编制,这也是造成采购预算编制不精细不规范不科学原因之一。

(五) 实行车辆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制度。为规范公务车辆的管理,节约财政资金,建议市直单位的车辆加油,维修通过政府采购来集中采购,对于车辆保险,我市在2004年通过政府采购确定了一家保险公司,原则上是一年一招标,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公平竞争,保险标准也在更新,建议车辆保险也顺应市场的变化重新进行招标确定一至两家保险单位来进行车辆的保险。

(六) 合理编制我市政府采购目录。依据省级的相关规定针对现在的工作实际,制定出我市政府采购目录。

(七) 整合专家库,建立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资源共享制度。建议把两城区的专家充实到市级的专家库,整合市级专家库资源,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加强专家库的动态管理,同时对评审专家进行培训,提高专家的政策和业务水平。

(八) 进一步健全采管分离制度。管采分离是要求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与操作执行机构在机构、职责、人员等方面要分开。各级财政局主要是负责监督管理和政策法规的宣传,审核预算,确定方式,监管资金运行等程序上的工作,而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是执行机构,不是每次开标评标、询价采购财政部门的人员都要随同前往。

(九) 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强化市场竞争。让中介机构参与到政府采购工作中来,通过竞争找差距来激发竞争活力,充分挖掘采购代理机构工作效能,寻找采购代理采购工作方面存在的差距,有效激发代理采购机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采购机构之间的竞争活力,对促进政府采购工作有很大的好处。

(十) 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提高工作水平。一是对采购工作人员的培训,再就是评审专家的培训。培训内容为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理论知识。采取走出去或请

进来的方式、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或座谈的形式进行学习培训。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办事效率。

职业农民怎么培养?

“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3月20日,在“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座谈会现场,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不管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还是两院院士上书中央,以及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热议,都表明了这个现实问题的重大与紧迫。

当天,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农业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京召开此次座谈会,研究将来“谁来种地”的战略问题。 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其职业属性

据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青壮年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农业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的比重,都降到了50%以下。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组组长吴宏耀说,这是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必将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06年,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时,50岁以上的农业从业人员上升为32.5%,较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提高了14.4%,平均每年增长1.44%。据统计,到2010年50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员已经达到40%,自2006年以来平均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到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时,农业劳动力中50岁以上者所占比重将超过50%。

中部某地级市负责人向中央调研组自揭“家丑”地说,过去常说留守农村的是“三八”、“六一”、“九九”队伍,还有一种说法是三支队伍进城,“五鬼”闹乡村。即农村有资金的人、有知识的人与有姿色的人都进城了,留在农村的几乎是老人、小孩、懒汉、单身汉与丑女人。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张晓山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不应该出现凋敝的农村景象,这与现代化建设极不相称。农村应该是一个繁荣的社区,有一批年富力强的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定要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吴宏耀说,过去,农民既是与工人、知识分子并列的一种职业称呼,更是城乡二元结构中的重要一极。现在,首先是迫切需要进行政策与制度的顶层设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

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

其次是提升农业的吸引力。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尽快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粮食主产区的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务农农民的收入接近外出打工者的收入。

第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使传统农业变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变成一种幸福的产业,吸引有志青年投身农业,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获得较高收入,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农民教育培训要接地气不离乡不离土

毫无疑问,随着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农业劳动者的素质问题越来越突出。

据统计,到2011年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46亿人,而且每年还在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增加,但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却急剧减少。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到57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务农农民成了国民 素质的“洼地”与“短板”,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难以利用、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农民要成为职业农民非常不容易,真正的职业农民比合格产业工人的要求还要高。因为新型职业农民除了是生产者之外,还是农业先进科技的应用者、农业生产的投资者、农业经营的决策者、农业生产市场与自然风险的承担者。

张桃林表示,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与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培育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培育农业现代化与发展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我国农业劳动力2.46亿人,目前每年能够接受系统培训的只有1000万人左右,覆盖面还不到5%。中央政策研究室的报告指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化有机结合;与农业规模经营推进有机结合;与国家支持“三农”政策力度有机结合;与专门扶持政策有机结合;与扶持一般农户发展有机结合。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要接地气,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采取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实现就地就近培养,不离乡、不离土,农民需要什么学什么,方便、快捷地让农民接受教育培训。

“农民培养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政府责无旁贷。”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工作日程,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现有各类培训资源作用,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按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部、水利部等九部门提出的培养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组织相关涉农职业院校,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培训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相关工作。

应借鉴发达国家保证农业后继有人的举措

许多发达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走过“从发展到衰退再到恢复”的弯路。张桃林说,发达国家由于国情和资源禀赋不同,选择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将培育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把教育培训作为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手段。

首先,普遍重视保证农业后继有人。美国通过《莫雷尔法》、《哈奇法》、《史密斯-利费法》等农业法律,保证每个州都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技术合作推广站,实行农业教育、

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韩国《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规定对农渔民后继者提供援助资金,提供精神教育和技术教育;《农渔村发展特别措施法》,为培养农业后继者和专业农户提供法律保证。荷兰将农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开展预备农业职业教育。

其次,普遍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渠道,保证农民教育培训需求。法国实现农民按需培训,农民可以自选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不仅免费还发给补贴,建立了层次分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日本、韩国农民协会在农业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美国农民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德国所有农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必须经过不少于3年的农业职业教育。

第三,普遍重视农业经营资格准入,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让高素质的农民来使用和经营。英国的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分为农业职业培训证书和技术教育证书两大系列。法国农民培训的职业资格证书有4种,德国有“合格证书”和“农场师傅证书”两种。加拿大推行“绿色证书”制度,不获得绿色证书不能成为农民,不能继承或购买农场。

第四,普遍重视持证农民的权益保护,给予持证农民政策优惠,保证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如有权购地租地,有权申请建立企业和经营农场,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创办农场第一年可以得到政府资助和补贴,初始几年减免税收,受过农业教育的子女在继承农场上享有优先权等等。

据了解,由于农民老龄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存,2011年日本政府出台扶持职业农民的政策。该项政策规定:45岁以下新增加务农人员中央财政直接补助150万日元/年,约相当于10万元人民币,连续补助7年时间。其中两年用于培训,开始务农以后再补助5年;对农业法人雇用青壮年劳动者,中央财政也连续补助两年。

张桃林表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我们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特别要尽快进行立法等顶层设计,探索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的有效途径。(记者 李剑平)

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天地宽

实体经济的价值在回归,民间投资的路径在转向,求解民营企业的发展困局已是全社会持续升温的话题——

或两眼向外:热盼银行贷款给予更多的倾斜支持,有效化解员工工资涨幅超过企业利润增幅压力,寻求突破外贸订单流失和内销市场开拓难关; 或两眼向上:呼吁加大中小企业减税力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我以为最要紧的,也是最核心的,还是两眼向内:增强体质,提升实力,超越自我,加快转

型。

这转型,自然需要科技的自主创新,需要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更需要的,应是发展思维、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的深刻转换。

这些年来,“用工荒”是大批企业老板心头一直挥之不去的阴影。我们可以从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中寻找深奥的理由,但也应该从企业的“粗放型管理”中总结深刻的教训。在不少管理者眼中,员工就是打工的,就是劳动力,甚至就是“赚钱机器”,他们推崇的所谓管理奇迹,就是把生产链拉长到极限,把每个工人的动作简化到极限,以致员工的劳动成就感被降低到极限。

企业最可宝贵的,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员工。他们是人力资源,也是人力资本。一支稳定的、熟练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 一线蓝领在岗的自主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竭泉源; 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企业升级转型的强大动力。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日益多元化,他们更加关注工资增长和福利保障,看重工作环境和上升空间。今天的企业,更加需要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同舟共济的发展理念,更加需要创造温暖宽松的工作氛围,和谐合作的劳资关系,在简单雇佣关系的超越中,在新型企业伦理的建设中,让每一个员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他们的自我价值实现中成就企业的发展目标。 草根经济,乡土情怀,是民营企业的特质和本色。他们以血缘、地缘为紧密的纽带,依靠家族经营的低成本、高效率、亲和力,闯过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圆就创业梦想,从草莽英雄走向商界精英。今天,亲缘治理的优势渐已褪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提上日程。企业产权不清导致家族不和,管理水平滞后阻碍企业发展,排斥外来人才导致企业难以转型升级,这样的事例多有发生。当一种体制已经成为充分释放其容纳的生产力的阻碍之时,也就迎来了它的变革契机。

民营企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应该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展开自己、书写自己、扬弃自己的变革历程。凡是有志于在市场化中闯荡在全球化中驰骋的企业,都应有更为开阔的胸襟和更为高远的境界——

社会化。破除封闭性的“沾亲带故”的家族治理、代际传承模式,面向社会广开门户,招引天下英才为己所用,在社会信用环境的完善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中,实现向现代公司治理的转型。

组织化。发育民间组织,组建商会协会,规范经营活动,维护企业权益,协调利益矛盾,并接轨各类社会化服务平台,充分释放信息传递、融资担保、管理培训、市场开拓和中介服务等项功能。

体系化。从单打独斗到块状经济再到产业集群,企业在社会资源的整合中,不断壮大力量。从生产基地到研发机构再到服务网络,在产业链的运作协同中,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联盟,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在市场经济的不同时期,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企业家们彰显着不同的经营取向、路径选择,也发育着不同的企业形态、竞争特性。跨越了民营经济的草创时期,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企业的生存状态,重新审视企业家的历史使命。

当年从改革开放的初潮中率先崛起的第一批民营企业,敢闯敢试,敢先天下,勇于突破种种禁区; 别具智慧,灵活变通,善于摸着石头过河; 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开拓出一片片市场竞争的蓝海。今天看来,这种企业家精神依然弥足珍贵。在市场经济深化中,在全球经济融合中,民营企业还当发扬传统,忧勤惕厉,提高素质,升华境界,登高望远,整装再发。一个具有良知和信念的企业,不仅追求利润的增长,更应追求发展目标与社会、个人的协同。要让现代商业文明的契约文化、法治精神、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诚信商德、人文情怀,在每一个企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民营企业的创造精神,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丰富新的内涵,焕发新的生机。温州人在民间借贷的风潮中,痛切反思要从“熟人温州”走向“规

则温州”,浙江人在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大声疾呼要从“草根浙商”转型“文化浙商”,这,就是新的觉醒,新的跨越。

历史的进步,总是少不了艰难曲折。民营企业当下最重要的,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妄自菲薄,而应自尊自强,不屈不挠,在新一轮市场竞争的洗礼中实现新的转型、新的超越。而且,其间的优胜劣汰,本是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也是民间投资健康持续发展的沧桑正道。(《半月谈》2012年第6期 苏北)

中央为何对就业工作越来越重视

国务院近期印发了《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国首部由国务院批转的促进就业专项规划,意义重大。参与《规划》调研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认为,总体来看,这一规划有三个突出的亮点,概括起来是:就业优先、能力建设、量质并重。《半月谈》2012年第5期)

在2月5日的农展人才招聘会上,现场拿着简历的求职者。

《规划》明确:各级政府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莫荣认为,《规划》的最大亮点是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就业优先”的战略。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实施促进就业专项规划,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全局作出的重要决策,是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支撑,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莫荣强调,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

《规划》在总结“十一五”就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判断“十二五”就业形势,为未来就业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促进就业职责的重要依据。

更加注重就业工作能力建设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促进就业的目标,确定了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0%等主要量化指标。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等重点指标完成情况将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这意味着“就业优先”有了硬约束。 那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规划》提出了八项促进就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莫荣认为,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中提出了公共就业综合服务重大工程,重在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要求推进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县、乡两级服务设施(设备)建设,开展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保障监察和调解仲裁、劳务输出等服务以及面向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缴费、待遇核发、关系转移等经办服务。街道(乡镇)服务站、行政村(社区)服务窗口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同时,省、地(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程包括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省、地(市)级人力资源综合服务设施,改善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的条件,强化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各类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

扩大就业规模与提高就业质量

莫荣认为,《规划》特别注重扩大就业规模与提高就业质量相结合。《规划》坚持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并重,在广开就业门路的同时注重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就业环境,通过统筹城乡、群体就业促进就业公平和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通过预防和调控失业降低失业风险、增强就业稳定性,通过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监察执法、争议调处等体制机制加强就业保障,推动实现促进就业发展与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统一、扩大就业规模与提升就业质量的统一。

《规划》专门设立了人力资源开发重大工程,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二是推出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三是加强就业、创业、技能实训工作。莫荣说,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重大工程。

同时,《规划》强调促进就业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要求解决现实就业问题与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相结合。莫荣表示,《规划》既注重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解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就业领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同时又注重与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长远目标

相衔接,提出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并着力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完成这一阶段性目标,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半月谈记者 徐博) 半月评论: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2012年2月2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关系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央政治局这次集体学习,再次明确了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即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2005年,中央提出“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2010年,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2011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促进就业规划时进一步明确,“要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近年来,我国各地“用工荒”愈演愈烈,为何中央对就业工作却越来越重视?

实际上,当前及今后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据研究,“十二五”时期,新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平均每年为1500万以上,加上每年结转的近1000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500万以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与此同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十分突出,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现象将并存。上述复杂情况的存在,决定了我们促就业的任务更加繁重。

另外从经济发展看,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已经减弱,促进国内消费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途径。而促进消费的根本出路,就是促进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

所以,中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将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以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

为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在总体布局上,在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产业和领域;在要素投入上,更加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在目标导向上,切实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转变为就业拉动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转变为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

二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形成促进就业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公共财政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在鼓励劳动者创业和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中的作用;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劳动者创业和自己组织就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金融服务;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减少失业的对外贸易政策。

三是根据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评估对就业的影响。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时,要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在确定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速度以及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都要重点考虑对就业的影响,确保更加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四是持续加大对就业的资金投入,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面多元化投入的机制。促进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方向。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在财政

预算和支出中重点安排就业专项资金,建立起政府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同时,鼓励社会各方面对就业的投入,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面多元化投入的机制。

五是要把就业效应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确保就业各项目标任务得到落实。要按照前不久发布的“十二五”促进就业规划的要求,把城镇新增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等重点指标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各级地方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依据,并层层分解落实责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莫荣)

如何读书?

读书的关键是把握作者的逻辑脉络,分为三层:

1、事理逻辑与推理

2、作者安排各个观点顺序的意图

3、作者写这本书的深层次意图

通常比较重要的书,我会在第二次读的时候考察后两者。至于第一点,如果逻辑脉络复杂,则要阶段性的梳理,画画图,这也构成了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读书的顺序应当是顺应逻辑的构建的。

如何快速阅读?

读书慢是阅读量提高的最主要障碍,很多人没能读完一本书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读得太慢了,因为人的耐心有限,时间拉得越长,就越难以看完;而分次阅读每次要回忆上一回的内容,增加了成本。读书只读经典的前提是你的速度要快,能迅速的知道一本书是不是经典。如何提高速度:

1、读书之前,事先根据书本题目构想一下内容,想象着如果我要阐述这个题目,我该怎么阐述。然后再对比书的目录,根据相同与差异进行选择性阅读,当然,如果差异得太离谱,建议重头读起。

2、读你不懂的,那些一眼看上去就知道自己懂得了的,就可以不必细读了,即使是数学的各种公式推理与演变,从左边到公式右边,只要我有种确信感,都会直接略过,就更不必说社科性的“更大,更快,更好”一类的推论结论了。

3、信息密度高VS 信息密度低,经典VS 杂芜。

这里的关键是要先确定一本书是信息密度低还是信息密度高,信息密度与读者自身的信息存量有关,如果一本书对你而言信息密度比较高,且是经典(众人说好),那么这是最应该花你的精华时间来读(长时间段,工作效率高的时间),信息密度低且经典,花精华时间来读,迅速翻阅,在感兴趣的地方仔细阅读,信息密度高且杂芜,一般的杂志与网络论坛即是如此,可花非精华时间,只读其中一两篇,信息密度低且杂芜(再差的东西都可能出现让你眼睛一亮的理念)你应该花你最不宝贵的时间段来阅读这些,且最好是用无目的性的阅读,或许能够有所收获。

如何作笔记?

1、在读一些理论性十分强的书(如纳什的博弈论论文),当时懂了,一两年后又得从头艰难地读起,这就十分浪费了,后来重要的结论,我都会记在笔记中,顺便提及结论是如何导出的。

2、看完整章再做笔记,看完整本,再借助集体智慧。

看完一段就做笔记,影响连贯性,如非信息过于密集,最好是看完整章再做笔记,有时可以自已回忆一下都说了些什么,实在想不起来再回翻确认。

同样,除非信息过于密集,要看完整本书,再借助网络这一大脑,集思广益,帮你解答问题,帮你扩展提高认识,不必边看边查网络。

选书若干思考

1、读书还是识人?每读到一本好书,我会去查查作者有没有博客,他写了其他什么样的书,至少多方面的接触一个人对理解他的思想会更有效果。

2、诺贝尔奖、最高管理学奖、最高心理学奖等是找到好书的良好途径。

3、中文书如中医,一本书就是一副药,提供全面的医治(视角);英文书如织衣,一本书织一圈,留下些线头等其他书织完。这里恰恰是要提醒大家,看英文书要么不看,要么要一气看十几本,不然你只会穿着织了半截的毛衣,连普通的读传统古代中文书籍的人都比不上(这种现象很常见)。

4、经典书未必是名人写的。时势是一阵一阵的,即使你现在完全领悟了巴菲特的思想,也不可能有他的成就,甚至下场会很惨,因为如今的势已不是以前的势了;巴菲特本人携带着他的思想进入市场,深刻地影响了市场,至今已经把市场变得不容许第二个巴菲特存在了。我的意思是,识人当趁早,那些年纪轻轻的人的思想,蕴含着以后未来的趋势,而盲目地追求古老、经典,永远只会被时代甩在后头--这不是说不读经典,读经典是为了要认识经典及否定它。(文:石头)

医保体系进入提升质量通道

按照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已经进入全民医保时代。“十二五”期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还将增长3个百分点。

医保范围已经尽可能地扩大。

不过,一项调查或许反映了事情的另一面。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日前面向广东省进行了一项“城镇医疗保障居民评价”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对医保解决“看病贵”问题的效果,参保者每四人中仍有一个不满意。

越来越多的人被纳入医保范围,对医保减轻看病负担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提高医保质量靠什么

国务院今天发布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已经将这一点列入日程:充分发挥全民基本医保的基础性作用,重点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

按照这个实施方案,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今年,这个数字是240元。

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覆盖所有统筹地区,支付比例提高到50%以上;稳步推进职工医保门诊统筹。

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

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算了一笔账,到2015年,政府补助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的财政额度将较今年增长50%以上,绝对额应当在1000亿元以上。根据前三年医改的经验,估计未来实际投入的公共资源还会更大。

这样巨大的投入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将是覆盖范围迅速扩大和医保水平持续提升。

“不过,落实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要达到75%左右的保障水平,还需要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与医药流通领域改革加以配套,否则,仅仅提高政府补助医保的标准而不控制虚高的药价与失控的医疗服务,城乡居民的疾病医疗负担减轻预期就可能大打折扣。因此,在关注医保的同时,还要同时关注医疗卫生改革与医药流通改革,不能让医保孤军突进。”郑功成说。

在郑功成看来,医保制度部门分割、城乡分割、经办分割,管理与运行机制滞后,医药费用增长失控,巨额公共资源投入的效率偏低,甚至存在着浪费现象,城乡居民的实际医疗费用负担仍然沉重,重特大疾病、罕见病和老年病等构成了医保中的短板,这些都是客观事实。 正是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郑功成认为, “十二五”医改的重大使命,必然要从扩大覆盖面转向提升医保质量上来。

“看到这个实施方案。很受鼓舞,政府对医保体系建设考虑得很全面。”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基本医疗保障中心常务副主任姚岚说。

在姚岚看来,3年的医改使医保的覆盖范围已经足够大。

现在的问题是,保障水平还不够高。

“目前的保障水平是,住院费用的支付比例在40%左右,门诊则只有30%。”姚岚说,今天发布的实施方案则将这个标准提高了75%与50%,这是非常高的标准。而要做到这一点,单靠医保投资水平的提高还不够,还需要医疗机构的配合。

姚岚所说的,正是目前困扰医保体系建设的一个问题,由于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盈利压力,尽管医保的标准在不断提高,但百姓实际的医疗负担感觉依然沉重。

在今天发布的实施方案中,提到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而在过去的大半年中,姚岚一直在地方进行医保支付方式的设计试验,试图通过总额预付、按病种收费等医保支付方式来约束医疗机构,但困难重重。

不仅姚岚感到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困难,郑功成同样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方向,要有利于控制医药价格不正常上涨现象,要更加方便患者,还要具有正向激励功能。

按照郑功成的思路,在全国范围内要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将是正确的取向,同时,需要建立医保对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增长的制约机制,要向基层倾斜,要强化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与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加大对骗保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严厉打击医疗服务与医药流通领域的贪污腐败现象,尽快确立首诊制。 如何打通医保现行障碍

随着医保体系的建设,一个问题凸现出来,那就是城乡之间分割与壁垒导致很多参保者的不便。比如,农民在当地加入新农合,到了城市打工就无法享受医保的服务。不同城市之间的医保也无法实现对接。这被形象地称为医保碎片化。

“这种碎片化现象是制度优化与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其带来的重复参保、部门掣肘、经办资源浪费、群体待遇不公已经成为这一制度的重大缺陷。”郑功成说,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方向是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在今天公布的实施方案中,还没有明确阐述建设统一的全面医疗保险制度的路径。但在郑功成看来,成都、杭州等地方成功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制度整合成一体化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同时统一经办机制,应当是不可逆转的发展取向。 郑功成带领团队完成了一份报告——《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医疗保障卷》。在这份报告中,他提出的第一步就是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职工医疗保险“三元”制度过渡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与职工医疗保险“二元”制度,第二步再从“二元”制度过渡到适用全民的统一医疗保险制度。

不过,郑功成认为国家层面暂时不宜统一规定,但并不说明地方可以无限等待或观望。因为医保制度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违背规律的分割实施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发酵,地方早整合主动,晚整合必定被动。

就在3月21日,北京市朝这个方向迈出了一步。按照北京市最新出台的《关于本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从4月份开始,参保人员身份和地域界限被打破,农民工纳入北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与城镇职工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

不论医保覆盖范围扩到多大,还是会有一些人因为贫穷或者重特大疾病而无法承受医疗负担。而在今天公布的实施方案中,提出要资助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重度残疾人以及城乡低收入家庭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

3月22日,在京召开的2012年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会议发出消息,新农合将在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方面有新突破,将开展肺癌等12类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障试点工作,以降低患者的自付比例。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政府投入的救助资金连年大幅度增长,其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郑功成说,然而,医疗救助的制度定位应当始终维持在补充作用上。如果医疗保险制度不能进一步解决疾病医疗问题,医疗救助制度便有可能陷入无力承受的局面。

一定要对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不能放大医疗救助制度的功能,不能让人误以为医疗保险报销不了就可以通过医疗救助来解决。对于重特大疾病、罕见病、老年病等,需要通过进一步放宽医疗保险保障范围、提高分担比例和考虑建立更为特殊的制度来加以化解。(记者 李松涛)

重善后者易成功

人生原来不容易,可谓一个挑战,我们不是在走一条既定的路,而是在走一条自己没走过,以前任何人都没走过的路。所以,没有终点,抓住一点是一点。我们觉得人生的路是定下的,只是自己走偏没有,其实只是因为我们目睹了太多过往的人生后的错觉。人生只有终结的时候才定下,我们的前方根本没路,不是去验证自己走偏了没有,乃是走出自己的路径。所以只有你有选择权。

一时想不到正规军对应的是什么,难道是野战军吗?不是,当年在毛主席的发扬下,野战军也是训练有素,实际上也算是正规军;那是山寨土匪吗?也不是我所指。我指的是这么一群人,或者一个人,有很奇妙的想象力、勇气、智力,喜欢出奇制胜,姑且称为山野高人吧。这种高人,智力很高,善于出奇制胜,善于开局,善于寻找突破。

但是,他们不善于收尾,他们的善后都是草草的。他们所带领的队伍,可以出奇地打下一个地方,然后再打掉另一个地方,不过最开始的那个地方,如果谈不上如蝗虫过境,至少也算是些许狼藉。其实,善后也是一个很复杂的事,难度一点都不比开局小(如果谈快速收尾的话),然后因为善后不容易立刻看见效益,所以,对这些智力高,容易在其它地方迅速得到效益的人而言,味同嚼蜡。

只有几种情况,这部分人要迅速地重点关注善后:

1. 重复:善后的目是为了在要再次快速出击时能够快速出击,如果没收尾好的话,要再次出

击,又要整理好,才能出击;所以,如果意识到,总是要从某个根据地,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出击,那么善后就相当重要,每次出击完了以后就要有一次整顿,而不是出击完了以后,很累,随意休息娱乐,然后临事再整顿。

德鲁克说过,要认清事情是不是可以重复的。事实上,如果你新开始一个没有接触过的巨大的工程,你不能奢望自己都知道任何一件事是否可重复,你最好抱着一种心态来看:就是任何一件事都是要重复的。这个时候,善后就是一定要做的事。你还不知道什么是善后吗?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打开电脑,用了四个小时,做了10多件事,开了30个窗口,产生了40个文件,所谓的收尾就是:把40个文件都安顿到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是多么的合适,以至于你过了一个月后,可以通过位置而不是这40个文件名就继续开展工作。

2. 事态发展:事态发展到一个时候,掠地已经不成重点,守地才更为重要,这个时候,善后已经重要过开始了。(文:白起)

别让农民工文化建设“孤岛化”

2011年8月17日,北京皮村工人艺术团成员正在工友之家自建的工人剧场内给工友们表演 在当前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量农民工这样一个为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做出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的群体,其接受的公共文化服务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和发展前景。而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关系到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发展农民工文化,既要促进主体自觉,也要加速制度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这一目标,单凭为政者的自觉推动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亿万农民工的自觉参与。为政者不仅要“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推进农民工文化制度建设,而且应顺势而为,主动破除和消解农民工平等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壁垒,比如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规定。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被看作是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的破冰之举,这对于推进农民工与市民平等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农民工公共文化制度建设,应自觉贯彻党的坚持群众路线。俯下身子,问计于农民工,

想农民工所想,急农民工所需,尊重农民工意愿,尊重农民工首创精神,积极引导农民工参与其中。无论是制度的设计还是政策的执行,应充分聆听农民工心声,增强话语权,提升决策权,农民工的事情让农民工做主。惟有农民工自身的觉醒,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阔步前行,才能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广大的农民工所掌握,才能更加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民工,这个称谓本身就是一种符号,一种文化载体。

一方面,农民工把农村文化带到了城市,促进了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相互影响。有学者指出,农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这话确有道理,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村传统文化的积淀才使得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力。正是几百万个村庄组成的中华文化的载体,才使得中华文化基因不绝,生命旺盛。而今天,城市文化建设也应充分挖掘学习借鉴,如农村人“天涯若比邻”,城里人比邻若天涯。同时,农民工把城市文化带到农村,不仅带回了先进的技术,而且带回了先进的生活文化观念,增进了城乡文化的相互认同。另一方面,打工文化成为城市文化重要增长极,丰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农民工作为农村的“先行者”,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有机融合,而且所创造的打工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相结合的“混血儿”,越来越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推动了雅俗共赏的文化格局的形成。

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农民工文化服务制度,农民工在城市能够享受到的文化服务却令人担忧。根据2010年《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关于开展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研的通知》(社文函〔2010〕38号),各省市展开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大调查反馈到的情况来看,作为夹在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农民工”在远离家乡和而又不能够融入城市的情况下,其文化的“沙漠化”和“孤岛化”令人焦虑。

笔者以为,造成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城市中现有的制度排斥或者没有包容农民工,城市没有针对农民工流动性这一最为显著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制度。所以,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亟需从顶层上进行制度设计,才能更好的保护农民工文化权益。首先要建立农民工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充分了解农民工所想和所需。其次,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流通机制,让农民工在安徽可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在上海同样可以。再次,实现文化对接,让文化服务与农民工工作、生活对接起来,真正供给农民工所需要的文化服务。最后,加强保障制度建设,从财政、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保障。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工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文:沈晓武)

现代农业凸显“人才荒”

编者按:数量超过2亿的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建设和二、三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农业劳动力减少了2亿,而且减少的都是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据相关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还在不断下降。农民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仅有1/3左右“知道一些”。

务农劳动力素质的下降难以适应当前农业科技大变革、现代农业大发展的需要,培育一大批新型农民迫在眉睫。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去年底出台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指出,要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民。可见,新型农民培育已经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具体实施。那么新型农民从哪里来?如何去服务他们、壮大他们?在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本期专题带您一起关注。(《半月谈》2012年第6期)

2月22日,在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由江苏省农科院建立的“高效园艺作物种子种苗产业化示范基地”,几名农民在巨大的育苗玻璃温室里为苗床上的辣椒苗散苗。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现代农业凸现“人才荒”

半月谈记者 魏圣曜 管建涛 陈刚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说,现代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主要体现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一环。然而半月谈记者最近在山东、黑龙江、江苏等地采访发现,务农群体老化严重,文化水平、生产技能、市场应变等方面多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现代化受人才瓶颈制约明显,令人忧虑。

“年轻人过完年就外出打工了”

山东菏泽市是粮食主产区,当地不少种粮大户获得过省级农业部门的奖励。记者近日在该市定陶县等地采访了解到,青壮劳力不足、留守劳力学习能力差导致该市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人才“捉襟见肘”。

定陶县农业局局长张庭吉介绍,农村留守劳力主要以“386199部队”(妇女、孩子、老人)为主,“从事粮食生产的精壮劳力最少,经济作物还能吸引少量年轻劳力”。30岁以下的年轻劳力,除非同时有副业,基本没有在家种粮的。

张庭吉说,定陶县有14.7万户农民,耕地93万亩,种粮农民年龄在50~75岁的占该县种粮农民总数的80%以上,“都是老头老太太种地,65岁以上的又占了这80%里的一半”。 菏泽市郓城县农技推广站站长朱以发对这种情况也很发愁。他说,去年冬天播种量过多,现在小麦有些旺长,我们打算给农民讲授划锄镇压、打化控药等防旺长措施,前几天去丁里长镇乔庄村、苑楼村两个村主讲“春季麦田管理”,“结果去听课的都是老幼妇女,年轻人过完年就外出打工了”。

在另一个产粮大省黑龙江,桦川、宝清等地农业干部无奈地说,在农民看来,种田跟打工比哪个划算,是一笔算起来再容易不过的“明白账”:普通劳力150元/天,要是懂点木瓦工之类的技术,能赚300元/天,干几个月活就赶上种地一年的收入,谁会安心种地?

桦川县创业乡一位干部介绍,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妇女、老人在家的任务多是把地种上就

行,多打点粮食、少打点粮食都无所谓,在外面打工挣钱成了一些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花在种地上的心思自然就少了。

“年年讲,年年有人出问题”

留守农业的老年人多是有着几十年种地经验的“老把式”,他们成为农业主力军虽然带来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导致知识结构固化老化、学习能力差等现实问题。

黑龙江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张国民认为,在基层农业技术知识培训中,接受培训的农民以50岁以上的“老把式”居多,即便有好的种植方法和技术,他们也很难学好。“农民多愿意接受一些实用性技术,特别是那些应用之后能够马上见效的培训内容。”

定陶县农业技术推广学校校长李振勇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说,给上了岁数的人讲授新技术难度很大,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才相信,光靠嘴说他们很难理解,这也跟老一辈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有很大关系。

定陶县滨河办事处李王庄村村民侯正玉前几年种粮一直都是小麦返青期就施氮肥。“当时俺觉得早施肥挺好的,都用了好多年了,可是秋收后一算账,打的粮食却没有邻居多。”侯正玉说,后来才弄明白,氮肥施早了,小麦前期易旺长,后期易倒伏,“吃过亏,俺才弄明白‘氮肥后移’这个词是啥意思”。

近几年,黄淮一带玉米主产区灰飞虱病虫害处于上升期,常发生在小麦生长后期、玉米苗期,造成玉米“粗缩病”并最终减产,可是一些病虫害防治方法“年年讲,年年有人出问题”。 李振勇说,有些“老把式”不认晚播的理儿,在小麦没有收割之前就套种玉米,认为这样生长期才足够长,结果套种期正是灰飞虱病虫害多发期,最终导致玉米减产。有不明就里的村民还会找农业部门索赔,认为咱推广的种子不好,其实完全与种子无关,只要适当晚播就能避开这种病害。

“要发展现代农业,非新型农民不行”

“年轻人都出去了,种田的人新老一代接不上,我的儿子闺女都不愿意种田了!真拿这些年轻人没办法。”一想起家里的几亩耕地“后继无人”,江苏省阜宁县东沟镇66岁的张林发就愁眉不展,“我们这些老年人,想把地种好越来越难了。”

阜宁县东沟镇62岁的返聘农技人员张必根说,镇里农技人员10年前有10个,如今只有3个,最年轻的也50岁了,队伍建设跟不上。再过几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恐怕都没人会了。农民的老化同样严重,工作越来越难开展。

江苏东海县的部分农技人员也反映,当地在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但是相关技术和肥料发放下去,未必会被真正采用——老一辈农民的种植心理和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让新技术推广举步维艰。

在黑龙江海伦市,南华村的农民王益生虽然种了100多亩大豆,但他对农业技术的了解并不多,只希望能够有好的品种和适宜的化肥使用就行。“海伦市场上有100多个大豆品种,每年种什么品种全凭自己感觉和看周围农民种的效果。”王益生说,每个品种的说明书上都介绍高产,我们没什么文化,无法分辨清楚。

菏泽市郓城县农技推广站站长朱以发认为,老一辈农民知识已严重老化,推广良种良法和新肥料经常不接受,特别是一些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只认自己的老经验、老品种,很难改变。“要发展现代农业,非新型农民不行。”朱以发说。

半月谈记者 管建涛 陈刚 魏圣曜

春耕在即,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鹤山农场职工张洪斌已经检修好了自己的设备——一台装有GPS 卫星定位系统的现代化大农机。张洪斌说,自己是一个有着20多年驾龄的老司机,从十几马力的小四轮到现在的大农机,他切身感受到了现代农业带来的改变。

张洪斌是正在成长的新型农民群体中的一员。当前,我国务农人群中传统农民仍为主体,但新型农民也在不断涌现,有像张洪斌一样的现代农机操作手,也有种养大户、技术能手、科

技示范户、合作社带头人等等,他们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军人。

稻田里走出职业经理人

60岁的农民邢恩厚已经“上班”一周了,他的身份是“水稻职业经理人”。邢恩厚是黑龙江省桦川县创业乡丰年村农民,从1983年开始种水稻。2008年,老邢第一次当上了“水稻职业经理人”,由于田间管理到位,他的身价也不断上涨,年薪从去年的1.7万元涨到今年的3万元,翻了近一番。

何为“水稻职业经理人”?邢恩厚说:“就像种粮大户的‘大管家’,凭着种水稻经验和不断学习的新技术,指挥临时工适时适量放水、施肥、用药等。”丰年村是当地有名的水稻种植专业村,自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种稻,村里像邢恩厚这样的“水稻职业经理人”有六七个。 去年,邢恩厚给黑龙江垦区859农场一位种粮大户管理了16公顷水稻,亩产从上年的七八百斤提高到1000斤。由于增产明显,老邢得到不少“老板”的青睐,今年就被高薪“挖”到了黑龙江垦区的291农场。

“撒肥、放水,我都可以安排其他人干,惟独撒药得我亲自上手。必须保证撒药均匀,同时根据不同叶片颜色、生长态势适当增减药量,确保药到病除,还不能影响到健康植株。”老邢说。

丰富的田间管理经验和过硬的种植技术,是这些“水稻职业经理人”吃饭的本钱。老邢说:“咱是凭本事挣钱,在省内第四五积温带种水稻,要用浅、干、湿的放水方式,避免水深,温度低,影响水稻品质;在第二三积温带就用深、浅、干的方式放水,在碱性土地中种水稻就要注意调酸、育苗、撒肥„„这些咱都在行。”

桦川县农业局副局长陈跃龙说,最近两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快,周边地区很多旱田改成了水田。由于水田管理比较复杂,一些刚改种水田的种粮大户没有把握,就聘请一些有经验、懂技术的农民帮忙管理。仅桦川县就向抚远县、同江市、友谊农场等地输出了五六十个这样的人才。

新型农民能念好“现代经”

山东省定陶县杜堂乡中远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农业部设立的蔬菜标准园,成立于2009年。目前已经有黄瓜、苦瓜等6个蔬菜品种通过无公害认证,种植面积350余亩,发展农户数从最开始的20多户增加到现在的280户。

记者近日见到了正在修建育苗棚的合作社理事长杨立。他说,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种植已经不能满足蔬菜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俺这合作社就是靠着规模化才发展起来的”。

“合作社建一个棚只需要8万元,相比‘一户一棚’式的经营,节省了20%的建设资金。”杨立说,统一建棚、统一流转土地、统一采购大棚建材的“批量式建设”降低了成本。此外,从种子一直到农药、生物有机肥、薄膜,合作社社员采购比普通菜农便宜30%,仅农资一项就可为每位社员节约4000元/年。

不过杨立这个理事长为此付出的也很多。他说,合作社的几个负责人要参与土地流转、大棚建设、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没有一定的能力是干不下来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是边干边学,逐渐摸索,才把合作社做到了现在的规模”。

杨立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从寿光引进了高标准的现代化蔬菜大棚,采用全天候温度、湿度监控系统,一旦棚内温度和湿度波动超出蔬菜最佳生长范围,马上自动发送短信到菜农的手机上,菜农可以及时采取通风或保温措施,保证蔬菜在最佳环境中生长。

杜堂乡党委书记王利军介绍,近年来定陶县蔬菜产业发展很快,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专业合作社的引领,而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杨立这样的合作社带头人。“他们交际广、视野宽、学习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都很强,是政府发展现代农业急需的人才。”

在张洪斌工作的九三管理局鹤山农场,新型农民的技能则更加专业。记者在农机指挥调度中心看到,工作人员随机调出了去年秋整地时的一台拖拉机的信息,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这

台拖拉机的作业量和作业轨迹。“什么时候、在哪块地、耕作深度,随时可以调出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九三管理局科技局局长邹长士说,指挥调度中心配有车辆监控系统,通过GPS 卫星定位技术、GIS 地理信息技术、RS 遥感技术的应用,实时显示机车状态,对全场机车进行统一调度指挥。“这套系统不是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是操作不了的。”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委了解到,近年来,在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黑龙江省大力推进农机化建设,涌现出不少专业农机操作手,他们反过来又促进了作业机械化的大幅提升。目前,黑龙江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到89.8%,从种、管、收多个环节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吸引人才,为新型农民拓宽来源

南京高淳县武家嘴村支部书记武继军说,武家嘴农业科技园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不过10来人,人才缺口有50~100人,这两年有十几名大学生来村里任职,其中5个人还是学农的高材生,但都难以安心扎下根来。

基层干部和农业工作者普遍反映,要将更多人才吸引到农业上来,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更多扶持,营造一个相对灵活、适当倾斜的农业人才留用机制,在相关配套措施上为他们创造安心工作的环境。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农业资源比较紧缺,确实应该有不断提高素质的生产经营者来管理。农业部正准备和有关部门配合,引导鼓励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通过“特岗计划”等方式鼓励他们从事农业工作。

多位合作社负责人向记者建议,政府可以设立引进农业人才的专项资金,吸引学习能力强、市场经验丰富的农民工返乡务农创业,并探索以合作社为试点,参考大学生村官、支援西部大学生的政策,对支援合作社建设的农业专业人才给予“倾斜”。

山东郓城县农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董成江等人则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有一套完善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应从税收优惠、融资担保、规费减免、风险保障等方面出台系统完善的政策,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务农环境,让农民创业更轻松。”董成江说。

另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基层农业工作者建议,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设施,提高农村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的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农业人才在乡镇地区生活上的困难,使他们真正扎根于农村和农业。

提高效益,使新型农民蓬勃成长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马启智认为,要想新型农民在农村不断涌现,首先应该转变观念,让农民成为人人认可的光荣职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至今没有多少人想去当农民。应该让大家特别是农村年轻人看到,从事农业是有前途的,在农村大有可为。

山东省定陶县农业局局长张庭吉说,从根本上讲,只有从事农业的收入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壮大人才。所以,应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务农的人均收益。

张庭吉认为,新型农民群体的壮大,首先需要政府在培训农民和吸引人才方面下工夫,还需要政府通过鼓励农业发展,增加务农收益,提高农民自身学习相关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定陶县杜堂乡中远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立反映,虽然合作社为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合作社的进一步壮大却面临瓶颈。他说,今年打算将蔬菜种植基地扩大到500亩,同时建一个采摘园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需要投入300万元,但这笔资金却让他头疼不已。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家蔬菜合作社已经投资1000多万元,但这些“投资”在银行、农信社

那里得不到认可,不被算作贷款抵押物,“因为合作社只有承包经营权并没有产权”。

张庭吉建议,应当加快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打破“城市居民房屋可抵押、农民房屋不能抵押”的现状。杨立建议,合作社的厂房设备、大棚也应被算作抵押物,同时在农业合作社银行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给予优惠扶持,以解决合作社贷款难问题。

一些合作社负责人还建议,逐步引导商业保险为农业专业合作社设保,解决合作社发展的后顾之忧。“当初建大棚时,我问过好几家商业保险公司,都不愿为蔬菜大棚投保。”杨立说,如果投资的风险再小一点,会有更多农民愿意加入现代农业的行列,成为新型农民。 半月谈记者 高远至

“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不仅确立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而且连续九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具体措施,使农业农村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面貌加快改善,“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

不过由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在逐渐缓解了一个阶段的难题之后,新一阶段的难题又开始凸现出来。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前不久发表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一文中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主要是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农忙季节缺人手问题越来越突出、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农业兼业化副业化越来越普遍。“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日益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现在,我国的农民工已经超过了2亿,这2亿人从农村进入城市,离开农业从事二、三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他们自己,也从这一过程中受益颇多,最直接的就是,如今在农民的收入构成中,务工收入已经超过40%。不过,从农业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外流带来的影响则要复杂得多。一方面,2亿农民工就意味着2亿劳动力从农业这个产业流出,而且流出的劳动力是在文化、技能、视野上占优势的农民,这导致务农群体的整体素质处于不断下降之中,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务农人数的减少又是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前提,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也为新型农民的发育和壮大提供了空间。于是,我们在看待“农民进城”这个问题上,显得有些左右为难。 这样的两难在当前“三农”工作中时常要面对,比如资本下乡。有人说,既然务农的劳动力成了问题,为何不鼓励城市资本、工商资本直接参与农业的生产经营,以资本的强势聚拢资源、发展生产,既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难题,又快速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单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这不失为一计良策。但从“三农”全局看,我们还须谨慎对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明确表示,我们鼓励工商资本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服务,鼓励开展农产品的加工营销,鼓励开发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没有能力开发的闲置资源,但不鼓励工商资本长时间大规模地直接参与农业经营。一些地方的实践也表明,一些工商资本下乡之后,在解决农业效率问题的同时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

此外,如何兼顾粮食安全与农民收益,其中也有两难的意味。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时刻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而对农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收益。政府希望农民对每一块土地都精心耕种,精心呵护,努力尝试每一种能够提高产量的技术和方法。农民则有自己行事的逻辑,不少人让土地撂荒进入城市打工,或者把能种两季粮食的田地改种一季,腾出时间投入报酬更高的行业。显然,这些行为有助于农民增收,但不利于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取消农业税、补贴农业生产、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等等,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这个两难问题,但仍需要寻求根本的解决办法。 怎么办?仿佛“三农”问题全都纠结在一起,无处着手。其实不是,培育新型农民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当下,农业本身正迎来发展机会。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预言,投资农业,“钱景”无限。在

国内,一些IT 巨头也纷纷把目光投向农业:网易CEO 丁磊计划投资3亿元养猪,京东商城CEO 刘强东决定租赁5000亩土地种大米„„当然,他们所从事的农业是用现代种养技术、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包装过的农业,他们的产品是生态猪、有机米,与人们对安全食品的巨大需求直接对接,展现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不过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这种现代农业生产他们难以开展或者参与,不仅由于资金的限制,更由于他们自身能力的局限。这凸现了培育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较强的新型农民的重要性,也为解决“三农”两难问题带来启发——在现代农业大发展的契机中,新型农民完全可以获取高收益。因此,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扶持新型农民,不仅可以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避免资本下乡带来的风险,也为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带来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对新型农民的理解不能简单化,不能把培育新型农民简单等同于推进规模经营。在当前,应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发展带头人,特别是着力培养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种养大户、农机能手、动物防疫员、大学生村官等主体,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充足和丰富的人才保障。(专题策划:高远至)

公务员考试申论中“报告”的写作

【题解】

报告是下级机关主动或应上级要求,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山建议,答复上级机关询问,报送文件等的报请性公文。

报告的适用范围:

1. 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

2. 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反映各方面的重要情况。

3. 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提出建议。

4. 下级机关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5. 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送文件、物件。

6. 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备案文件。

【特点】

1. 情况属实;2. 重点突出;3. 报告及时;4. 陈述有序;5. 不得夹带请示事项;6. 一般不得越级报告

【分类】

综合性报告。是将全面工作或一个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综合起来写成的报告。它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写作难度较大,要求较高。

专题性报告。是针对某项工作、某一问题、某一事件或某一活动写成的报告,在内容上具有专一性。回复报告。是根据上级机关或领导人的查询、提问作出的报告。

【格式】

综合性报告:标题+正文

标题:事由加文种,如《关于2003年上半年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单位、事由加文种,如《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关于2003年度工作情况的报告》。

正文 把握三点:

(1)开头,概括说明全文主旨,开门见山,起名立意。将一定时间内各方面工作的总情况,如依据、目的,对整个工作的估计、评价等作概述,以点明主旨。

(2)主体,内容要丰富充实。作为正文的核心,将工作的主要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经验、效果等,分段加以表述,要以数据和材料说话,内容力求既翔实又概括。

(3)结尾,要具体切实。写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步工作具体意见。最后可写“请审阅”或“特此报告”等语作结。

专题报告:标题+正文

标题:由事由、文种组成,如《关于招商工作有关政策的报告》。有的报告标题也可标明发文机关。标题要明显反映报告专题事由,突出其专一性。

正文:可采用“三段式”结构法。

以反映情况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主要写情况、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打算和意见;

以总结经验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主要写情况、经验,有的还可略写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因工作失误向上级写的检查报告主要写错误的事实、产生错误的主客观原因、造成错误的责任、处理意见及改进措施等。

结尾通常以“请审核”、“请审示”等语作结。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将调查得到的材料和结果,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关于调查的报告。

调查报告在日常工作中属于应用广泛的事务文书。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可以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总结出具有方向性、全局性的经验来推动工作;可以追踪和回答重大的、人民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

调查报告的内容性质,决定了它的下列特点:

1. 针对性

调查报告的目的是直接服务于现实工作。这就需要针对现实中的具体工作或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并将结果形成书面报告,或总结经验,提供情况,或反映问题,查明真相,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成为决策时的参考依据。因此针对性是调查报告的关键,针对性越强其价值也就愈大。

2. 客观性

调查报告的内容必须真实,作者写作时要力求客观。事实是调查报告的基础,在调查报告中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歪曲事实。作者不能弄虚作假,必须客观地反映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否则,没有真实性,调查报告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 叙述性

调查报告的重点在于表述调查所得的材料和结果,同时要从中得出结论和意见,这就决定了它要以叙述为主,同时辅以必要的议论。它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事实,说明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分析综合,而无需完整的论证过程。

4. 时效性

调查报告是服务于现实工作情况的,这就决定了它的时效性。尽管不像新闻那样紧迫,但必须针对现实需要,回答的是迫切的、最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即便是考查既往的事件,也应该着眼于今天的需要。

【例文】

政府采购调研报告

政府采购是规范财政支出、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政府采购法》贯彻实施以来,全市政府采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最近,市财政局调研组对政府采购存工作开展了详细调研,对全市取得的政府采购工作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近年来我市政府采购基本情况

(一) 机构及制度建设情况

我市政府采购工作是从1997年开始试点。2002年市级成立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2003年5月19日,市人民政府通过《遵义市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成立了市级政府采购中心,为非营利的事业法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市政府办,主要负责市本级政府集中采购项目,市级实现了政府采购的管采分离。到今年,我市14个县(区、市) 均相继成立了专门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有10个县(区、市) 成立了政府采购中心,并配备3—4人负责此项工作。

从2002年开始政府采购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工作的意见》《遵义市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制度》《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支付管理的通知》《关于做好市级政府采购分散采购工作的通知》等管理制度,在信息公告、专家评审等方面出台了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细化了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明确了政府采购的程序、方法和部门职责,强化了政府采购的监管,确保各采购工作环节有章可循,为全面推进我市政府采购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 政府采购执行情况

几年来,全市基本形成了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采购项目实施和资金支付有机衔接的管理体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政府集中采购为主,部门集中采购为辅,分散采购为补充的采购模式,基本覆盖了货物、服务、和工程三大类,货物类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网络、空调、车辆、医疗设备等。可以说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廉政建设方面达到了预期效果。从2008年以来,全市执行采购预算12.56亿元,实际支付采购资金11.34亿元,共节约资金12265万元,资金节约率为9.76%。其中2008年全市节约资金4390.51万元,2009年全市节约资金4076.86万元,2010全市节约资金3798万元。其中市政府采购中心共组织了124次采购,执行采购预算8184.72万元,实际采购资金7080.8万元,节约资金1103.92万元,节约率为

13.49%。

二、当前政府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预算的编制的问题。有些单位不重视政府采购预算,

一是没有把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上,预算刚性不强,直接导致了采购的随意性。单位编制预算时只编大体系分类和项目的数目,保持“灵活”,给采购意愿的变化留“后路”。这种做法就从根本上影响了政府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采购的规模效益和高效快捷也无从说起。二是预算不科学,对采购项目不进行科学的认证,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采购预算的编制不是过高就是过低,特别是有些专项资金在编制预算时还没有项目实施计划,预算编制存在采购标准不统一、政府采购预算与实际采购相脱节等情况。致使采购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难于操作,增加采购成本,降低采购效率。三是采购预算编制不科学不细化,特别是节约资金归属的问题。目前我市节约资金是划归采购单位,这让采购单位在编制采购预算时有甜头,反正节约资金归自已单位,何不如把预算编高一点,倒致最后形成的节约力和节约资金大打折扣。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是造成采购预算编制不精细不规范不科学原因之一。

(二) 政府采购的规模较小,项目单一。从近年的采购情况看,采购范围主要是通用类项目的货物类产品上,工程和服务类较少,虽然医疗设备,教学设备、物业管理也有采购,但规模相对小。采购规模小的原因有:一是统计数据没有做到应统尽统计,致使规模没能全面反映,二是存在规避采购的情况,没有做到应采尽采,如车辆的加油与维修没通过政府采购,三是采购随意性较大,零星采购的数量与金额小,对供应商投标也缺乏吸引力,采购成本增加,规模效益很难体现出来。

(三) 评审专家库的问题。专家资源是政府采购工作非常重要的基础资源,组织评标、技术咨询、投诉质疑处理等都离不开专家资源的支撑。 目前我市专家库存在种类单一、数量少、更新慢的情况,有些类别的专家如图书类、软件类专家很少,仅有两三名。按相关规定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我们虽然对专家库也在陆续的完善充实,但实际情况还是不能满足目前采购工作的需要,有些采购项目的专家只有前往省财政厅抽取,增加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了政府采购工作。

(四) 政府采购业务代理的问题。一是社会中介代理机构代理在管理和硬件软件上存在一些问题,在开标厅设施、公告发布、档案管理的问题上尤为突出。二是中介机构普遍反映政府采购业务代理得很少,三年来都没超过一千万,没有积极的参与进来,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

(五) 机构和制度不健全。虽然我市大部分县已成立了采购中心,在机构上实现了“管采分离“,但还存在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情况,每次开标,谈判、询价财政部门的人员都在陪同参与采购活动。另外,由于相应的法规缺少实施细则和相关的配套制度,县级监管执行中还存在一些政策的空白点。如对于集中采购与非集中采购、对于什么是部门集中采购、部门集中采购是否需要委托集中采购代理采购,缺乏明确规定,给实际的监管带来难度。

(六) 公务用车运行管理很不规范。单位普遍反映,现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运行管理很不规范。对公务用车的维护保障、运行管理很难,如车辆的维修,加油的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车辆的定点保险从2004年通过政府采购以来一直没有再进行重新招标。

(七) 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采购工作涉及面比较广,专业化水平要求高。政府采购工作客观上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懂得政策法规,财经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分析市场信息,市场操作上的一些技能,熟悉产品的性能价格,特别是网络工程方面的知识。而从社会的发展来和从事采购工作人员的素质看,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和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规范政府采购工作的建议意见

(一) 摸清家底,强化预算管理,发挥政府采购规模效应。一是各单位要与资产管理相结合摸清家底,可避免无预算采购、重复购置、盲目购置等浪费行为,以不浪费、不奢侈、重效益为目的。并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要结合本单位现有的资产情况,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浪费。二是强化预算约束力,对未编入政府采购预算的采购项目,原则上当年不能采购。确需追加的采购支出,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对规避采购,随意分解、肢解采购的行为,相关部门要有切实可行的处罚制度。

(二) 对采购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具体指单位是否需要实施采购、采购项目相关技术规格、服务要求等应当做前期论证,这样可避免不合理的过高的技术配置,出现高配低用,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过低的技术配置也不能达到实际使用功能要求,因此合理的科学的采购需求论证很有必要。

(三) 加快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的建设。电子化政府平台正在建设中,通过平台建设,实行协议供货或网上竞价采购,既较好地解决了采购通用类货物和服务中零星采购、小额采购和急需采购的效率与效益的矛盾,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将零星小额采购集中增加采购规模效应的目的,提高采购效率。

(四) 把政府采购节约资金上缴国库。财政部关于《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管理暂行办》(财库[2001]21号) 第十五条的规定办理,即政府采购节约的资金,属于预算资金的原则上留在银行国库平衡预算。预算外资金及单位自筹资金按各自负担比例原渠道划还采购机关。同时还规定,政府采购节约资金的具体处理办法由省级财政部门确定。预算外资金现在已纳入预算管理,目前我省只有针对省级部门的规定,对于我们地州市没有相关的具体的实施细则,目前的操作是节约资金划回采购单位,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不利于采购采购预算的科学细化编制,这也是造成采购预算编制不精细不规范不科学原因之一。

(五) 实行车辆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制度。为规范公务车辆的管理,节约财政资金,建议市直单位的车辆加油,维修通过政府采购来集中采购,对于车辆保险,我市在2004年通过政府采购确定了一家保险公司,原则上是一年一招标,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公平竞争,保险标准也在更新,建议车辆保险也顺应市场的变化重新进行招标确定一至两家保险单位来进行车辆的保险。

(六) 合理编制我市政府采购目录。依据省级的相关规定针对现在的工作实际,制定出我市政府采购目录。

(七) 整合专家库,建立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资源共享制度。建议把两城区的专家充实到市级的专家库,整合市级专家库资源,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加强专家库的动态管理,同时对评审专家进行培训,提高专家的政策和业务水平。

(八) 进一步健全采管分离制度。管采分离是要求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与操作执行机构在机构、职责、人员等方面要分开。各级财政局主要是负责监督管理和政策法规的宣传,审核预算,确定方式,监管资金运行等程序上的工作,而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是执行机构,不是每次开标评标、询价采购财政部门的人员都要随同前往。

(九) 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强化市场竞争。让中介机构参与到政府采购工作中来,通过竞争找差距来激发竞争活力,充分挖掘采购代理机构工作效能,寻找采购代理采购工作方面存在的差距,有效激发代理采购机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采购机构之间的竞争活力,对促进政府采购工作有很大的好处。

(十) 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提高工作水平。一是对采购工作人员的培训,再就是评审专家的培训。培训内容为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理论知识。采取走出去或请

进来的方式、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或座谈的形式进行学习培训。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办事效率。


相关文章

  • 农民入党介绍人意见怎么写
  • 农民入党介绍人意见(一) 第一介绍人意见: ××同志自提出入党申请后,积极靠拢党组织,自觉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能认真学习党的三基知识,不断提高对党的认识,并能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曾两次获得奖学金和一次被评为校评估优秀个人.思想作风正 ...查看


  • 怎么解决就业问题
  • 优先战略保民生(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④) --怎么解决就业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我国来说,就业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然而,2011年春节前后,招工难现 ...查看


  • 全面领会中央精神扎实深化农村改革
  • 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改革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么改.围绕这三个方面,我对深化农村改革做了一些思考. 第一,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即为什么改? 我的认识是,农村改革 ...查看


  • 村民入党介绍人意见怎么写
  • 农民入党介绍人意见(一) 第一介绍人意见: ××同志自提出入党申请后,积极靠拢党组织,自觉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能认真学习党的三基知识,不断提高对党的认识,并能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曾两次获得奖学金和一次被评为校评估优秀个人.思想作风正 ...查看


  • 就业"双百工程"质量提升研究-~
  • 就业"双百工程"质量提升研究--以 许昌学院为例 摘 要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进入"史上最难就业年",升高就业的质量是当前大学生存在的首要问题.本文挑选许昌学院为研究目标,就就业双百工程的具体 ...查看


  •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_顾明远(1)
  • 第23卷第3期大连教育学院学报V o. l 23. N o . 3 Sep . 2007 2007年9月Jour nal of Da li a n Education Un i v ersity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顾明远 * ...查看


  • 三上品德与社会教案
  • 三上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1.天生我材必有用 [教学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2.通过活动,培养自信心. 3.发挥自己的优势,初步培养服务于社会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自己的优势: 2.培养自信心. ...查看


  • 论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及途径_蔡秀珍
  • 论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及途径 蔡秀珍朱启臻 [摘要]现代农业建设需要新型的职业农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不仅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有必要启动后继农民的培养工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的培养不仅是教育机 ...查看


  • 当代青年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当代青年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简介]省委党校2000级科社专业在职研究生 [原文出处]江苏党校报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10日 [总 期 数]242 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人力资源,他们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