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召诰]"越若来三月"诸说评议

  关键词:训诂学;先秦文学;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述闻》;《尚书.召诰》;连动结构;承接连词   摘要:对于《尚书・召诰》“越若来三月”一句的含义,历来学者说法不一,最主要有三种见解:(一)“越若来”为“于顺来”之义;(二)“越若”是语词;(三)“来”即是“来年、来月”之“来”。实际上,“越若来”不该解释为“于顺来”,而“越若”于此亦非语辞,“越若来”应是连动结构,“越”为�越之意,“来”为至之意,而“若”则为承接连词,将两个动词联系起来。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3)06-0070-04   一   对于《尚书・召诰》中“越若来三月”的含义,历来学者述记纷纭,未有定案。现罗列诸说,以作分析:   伪《孔传》云:   于顺来三月。〔1〕   孔颖达(574~648)《疏》云:   癸卯晦,于二月之后,顺来三月。〔1〕   孙星衍(1753~1818)《尚书今古文注疏》云:   越同粤,《释诂》云:“于也。”若者,郑注《周礼》云:“而读为若,声之误也。则若与而声相近。”来者,《释诂》云:“至也。”越若来,言于是而至三月也。〔2〕   王引之(1766~1834)《经义述闻・尚书述闻》云:   《召诰》:“越若来三月,惟丙午�,越三日戊申。”引之谨案:“越若来三月”五字,当作一句读。越若,语辞;来,至也。见《尔雅》。言越若至三月也。〔3〕   其又于《尔雅述闻》言:   引之谨案:《召诰》曰:“越若来三月。惟丙午��越三日戊申。”“越若来三月”五字连读。越若,语词。来,至也。言越若至三月也。某氏传以“越若来”为“于顺来”,非是。〔3〕   曾运乾(1884~1945)《尚书正读》云:   来,如《礼记・月令》及《周礼・肆师》“来岁”之“来”。后岁言来岁,后月言来月,犹明日言翌日也。古书言下一月皆称来月,如《汉书・律历志》引《武成篇》“惟一月壬,粤若来二月”、《逸周书・世俘》“惟一月丙午,越若来二月”。言来月,皆两月相连也。〔4〕   屈万里(1907~1979)《尚书今注今译》认为:   越若,与粤若同,发语词。来,翌。〔5〕   臧克和《尚书文字校诂》云:   越若来三月。九条本作“越若”,内野本作“粤若”,足利本亦作“粤若”。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四:“越若来三月”五字,当作一句读。越若,语辞。来,至也(见《尔雅》)。言越若至三月也。王国维《古史新证》:来,犹来年、来世之来,来三月者,谓下三月也。〔6〕   以上诸说大致可归为三类:第一,训“越若来”为“于顺来”;第二,训“越若”为语词、“来”为“至”;第三,认为“越若”为语词、“来”为“翌”。   以上诸说皆有未安:第一类,伪《孔传》将“越若来”训为“于顺来”,只把“越若”二字笼统地说是“于顺”,就是说于二月之后,顺来三月,但没有证据支持,难以取信;第二类,王引之训“越若”为语词,分析虽较前人详细,但王氏于《经传释词》中将“越若”解释为“及”,引用《召诰》此文作证〔7〕,实自相矛盾;第三类,“来”训为“翌”者,义虽可通,但笔者检视先秦文献,并没有这种用例,此说存疑。   二   (一)“越若”   考“越若”,或作“粤若”、“曰若”,乃先秦语词。姜昆武《诗书成词考释》说:   按“曰若稽古”乃周秦旧语,历来多用之,字亦偶有误为粤、越者,如《召诰》“若翼日”又云“越翼日”……若、曰若,皆语词。……余杭章氏《古文尚书拾遗定本》曰:“……越若、粤若、曰若皆同。”   按《尚书》中曰若为篇首发端词。……《尚书》皆未用其本义,曰或作粤者,双声相转也,《文选》李注《注》引《尧典》即作“粤若稽古帝尧”。《尔雅》:“粤,曰也。”粤曰通用,字亦作越,《逸・武成》“粤若来三月”、《召诰》“越若来三月”是也。汉赋中此三字亦多通用,惟《尚书・虞书》二篇“越”作“曰”,或为周人习用字,其作越者,则汉人所更云,皆不可必。〔8〕   姜氏考证“曰”与“惟”本乃双声,故“惟”之缓言可读为“曰若”〔8〕。“曰若”乃先秦语词,本无可疑。《尚书》还有其他用例:   《虞书・尧典》:“曰若稽古帝舜。”〔1〕   《虞书・大禹谟》:“曰若稽古大禹。”〔1〕   《周书・梓材》:“越曰我有师师,司徒、司马、司空、伊旅。”〔1〕   以上各例可以证明“曰若”与“越曰”在用法上没有分别,皆作为发语词。依《经义述闻》所说“越若,语词”,则此处“越若”当如上引姜氏所言,以其作篇首发端词时,“越若”本无实义。然而,王氏于《经传释词》却有别解:   越,犹“及”也。《召诰》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言自既望及乙未六日也。下文曰:“惟丙午�,越三日戊申。”亦谓自丙午及戊申三日也。后皆放此。   越若,亦“及”也。《召诰》曰:“越若来三月。”来,至也。见《尔雅》。言及至三月也。“越若来三月”为句,“惟丙午�”为句,某氏读“越若来”为句,《传》曰:“于顺来。”失之。说见《经义述闻》。下文曰“若翼日乙卯”,又曰“越翼日戊午”,是“越”与“若”皆“及”也。“若”与“及”本同义,说见“若”字下。连言之,则曰越若矣。《汉书・律历志》引《武成篇》曰“粤若来二月”,《逸周书・世俘》篇同。义与此同。〔7〕   又《经传释词》“若”字条:   若,犹及也,至也。《书・召诰》曰:“越五日甲寅,位成,若翼日乙卯。”言及翼日乙卯也。《吴语》:“越大夫种曰:‘王若今起师以会。’”言及今起师以会战也。故成二年《左传》“病未及死”,《晋语》作“病未若死”。〔7〕   王氏训“越”、“若”同为“及”之义,可见王氏将“越若”视为如“观看”、“超过”之类的同义复词,但在《经义述闻》中却称:“越若,语词。”同一语例,王氏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实在自相矛盾。   (二)“来”   关于“来”字,自曾运乾以下各家皆认为应为“来年”之“来”。但笔者检查先秦文献,未见有“来”后加上数字和年、月或日,且解为“接着”的例子,故此处之“来”不应解释为“来年”之“来”。   且看《尚书・召诰》原文: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朝步自周则至于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越五日甲寅位成。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1〕   此处同出现八个“越”字(依姜昆武意见,这里应该有九个“越”字,详见后),皆有“�越”意。依这段记载,二月望日过后三日是乙未,而三月丙午过后三日确是戊甲,完全符合“�越”的意思。姜昆武对此有详细解释:   考本篇上下文,自篇首至“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一段,凡九用越字(“若翼日乙卯”之若,乃越之讹),皆记时日过渡之句。其一,“越六日乙卯”者,上言“二月既望”(二月当作正月,从朱骏声说,下同),是月乙亥朔十五日己丑,望十六日,庚寅为既望,越六日则二十一日,正是乙未也。其二,“越若来三月,惟丙午,�。越三日戊申”者,三月当作二月,二月甲辰,朔也。�,月未盛明之时,月之三日也,为丙午,又过三日,为戊申,月之五日也。其三,“越三日庚戌”者,自戊申过三日为庚戌也。其四,更由此过五日,为甲寅,即所谓“越五日甲寅”也。其五,其翼日(明日)为乙卯,故又曰“越(误为若)翼日乙卯”。其六,又过三日为丁巳,所谓“越三日丁巳”。其七,次日为戊午,所谓“越翼日戊午”。其八,又过七日为甲子,所谓“越七日甲子也”。凡篇九越字,皆实词,作越过解,其甲子皆前后相合,“越若来三月”句,亦全同此句,乃改月写法,故变言曰“越若来”盖自二月过渡至于三月也。若越字不作渡过解,则是文中多设助词,《尚书》无此种文理也。故解越字应以达诂之过、越为说,不得为曰、粤之声借,亦不得如《尔雅・释诂》训于者当之。〔8〕   后姜氏又于“越若”一条有相近的说明:   考越若必与来字同用,今谓“越若来”乃周时成词,除《召诰》,《逸周书・世俘解》用之最悉……细绎诸文,则越当训“过”,言过三月,过二月,过若干日。细数各篇所用时日甲子,则越若来三月者,言过后三月,过后二月也。越义与�字同音,又转为翼,�与翼同音也。〔8〕   姜氏的解释合理,并指出前人的训诂不足之处,最可取的是,姜氏以上下文相对照,计算日子,分析文章所用的“越”字都是实义的“过”,而非虚词。其次,姜氏指出《尚书》未有一篇使用多个虚词的做法,这也证明了“越”字于此释为语词是不恰当的。近人黄怀信《尚书注训》亦将“越”解释为“过”,可为佐证①。   因此,笔者认为“越若来”中的“越”字应为姜氏所释的“�越”。“来”字则依《尔雅・释诂上》“来,至也”之说②。“若”字在此处应作连词,而“越若来”三字为连动结构。根据是易孟醇《先秦语法》所说:   连动式谓语,指的是同一主语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来陈述;而且,这些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连续,有时间先后之分,一般不能颠倒;或者有主次之分,有时前重后轻,有时前轻后重,有时以一个动词说明另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状态、程度、目的、手段等。〔9〕   易孟醇所举语例,与“越若来”结构吻合:   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左传・襄公十年》)   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韩非子・说林上》)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孟子・公孙丑下》)   瑕甥、郄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9〕   王引之《经传释词》:   顾欢注《老子》曰:“若,而也。”家大人曰:《书・金�篇》“予仁若考”,《史记・鲁世家》作“旦巧”。“巧”、“考”古字通,“若”、“而”语之转。“予仁若考”者,“予仁而巧”也。唯巧,故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也。……《易・�》九三曰:“君子��独行,句。遇雨若濡。”言遇雨而濡也。庄二十二年《左传》曰:“幸若获宥,及于宽政。”言幸而获宥也。〔7〕   清代吴昌莹(生卒不详)《经词衍释》有更接近的用例:   若,“而”也。《诗》:“颀而长兮。”“抑若扬兮。”“若”与“而”互文,“若”亦“而”也。《史记・淳于意传》:“慎毋令我子孙知,若学我方也。”言毋令子孙知我之术,而学我之方也。〔10〕   杨树达《词诠》释“若”字之第十五项为“承接连词:与‘而’同”,其中所引例子与《经传释词》相同〔11〕。   由此可见“若”字于此作为虚词,是比较合适的。故整句可以解释为“越而来”,越过二月为前一动作,来至三月为后一动作,正合乎易孟醇所谓的“连动式谓语”结构。   注释:①   “越:过。在后,故曰越。”见黄怀信《尚书注训》第283页,齐鲁书社2002年出版。   ②《尔雅・释诂上》:“迄、臻、极、到、赴、来、吊、�、格、戾、怀、摧、詹,至也。”见《尔雅注疏》7页下,《十三经注疏》第8册。   参考文献:〔1〕   阮元,等,校.尚书注疏〔C〕∥十三经注疏(第1册).台北:艺文印书馆,2001:218下,218下,34上,52上,211下,218-219上.   〔2〕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C〕∥皇清经解尚书类汇编(第1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86年:162下.   〔3〕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96下,613上.   〔4〕曾运乾.尚书正读〔M〕.北京:中华书局,1964:190-191.   〔5〕屈万里.尚书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117.   〔6〕臧克和.尚书文字校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60.   〔7〕王引之.经传释词〔C〕∥皇清经解诸经总义类汇编(第2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86:1234下-1235上,1234下-1235上,1277上,1277下.   〔8〕姜昆武.诗书成词考释〔M〕.济南:齐鲁书社,1989:352-353,353,356,357-358.   〔9〕易孟醇.先秦语法(修订本)〔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274,274-275.   〔10〕吴昌莹.经词衍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6:125.   〔11〕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2004:251-252.   (责任编辑:武丽霞)

  关键词:训诂学;先秦文学;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述闻》;《尚书.召诰》;连动结构;承接连词   摘要:对于《尚书・召诰》“越若来三月”一句的含义,历来学者说法不一,最主要有三种见解:(一)“越若来”为“于顺来”之义;(二)“越若”是语词;(三)“来”即是“来年、来月”之“来”。实际上,“越若来”不该解释为“于顺来”,而“越若”于此亦非语辞,“越若来”应是连动结构,“越”为�越之意,“来”为至之意,而“若”则为承接连词,将两个动词联系起来。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3)06-0070-04   一   对于《尚书・召诰》中“越若来三月”的含义,历来学者述记纷纭,未有定案。现罗列诸说,以作分析:   伪《孔传》云:   于顺来三月。〔1〕   孔颖达(574~648)《疏》云:   癸卯晦,于二月之后,顺来三月。〔1〕   孙星衍(1753~1818)《尚书今古文注疏》云:   越同粤,《释诂》云:“于也。”若者,郑注《周礼》云:“而读为若,声之误也。则若与而声相近。”来者,《释诂》云:“至也。”越若来,言于是而至三月也。〔2〕   王引之(1766~1834)《经义述闻・尚书述闻》云:   《召诰》:“越若来三月,惟丙午�,越三日戊申。”引之谨案:“越若来三月”五字,当作一句读。越若,语辞;来,至也。见《尔雅》。言越若至三月也。〔3〕   其又于《尔雅述闻》言:   引之谨案:《召诰》曰:“越若来三月。惟丙午��越三日戊申。”“越若来三月”五字连读。越若,语词。来,至也。言越若至三月也。某氏传以“越若来”为“于顺来”,非是。〔3〕   曾运乾(1884~1945)《尚书正读》云:   来,如《礼记・月令》及《周礼・肆师》“来岁”之“来”。后岁言来岁,后月言来月,犹明日言翌日也。古书言下一月皆称来月,如《汉书・律历志》引《武成篇》“惟一月壬,粤若来二月”、《逸周书・世俘》“惟一月丙午,越若来二月”。言来月,皆两月相连也。〔4〕   屈万里(1907~1979)《尚书今注今译》认为:   越若,与粤若同,发语词。来,翌。〔5〕   臧克和《尚书文字校诂》云:   越若来三月。九条本作“越若”,内野本作“粤若”,足利本亦作“粤若”。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四:“越若来三月”五字,当作一句读。越若,语辞。来,至也(见《尔雅》)。言越若至三月也。王国维《古史新证》:来,犹来年、来世之来,来三月者,谓下三月也。〔6〕   以上诸说大致可归为三类:第一,训“越若来”为“于顺来”;第二,训“越若”为语词、“来”为“至”;第三,认为“越若”为语词、“来”为“翌”。   以上诸说皆有未安:第一类,伪《孔传》将“越若来”训为“于顺来”,只把“越若”二字笼统地说是“于顺”,就是说于二月之后,顺来三月,但没有证据支持,难以取信;第二类,王引之训“越若”为语词,分析虽较前人详细,但王氏于《经传释词》中将“越若”解释为“及”,引用《召诰》此文作证〔7〕,实自相矛盾;第三类,“来”训为“翌”者,义虽可通,但笔者检视先秦文献,并没有这种用例,此说存疑。   二   (一)“越若”   考“越若”,或作“粤若”、“曰若”,乃先秦语词。姜昆武《诗书成词考释》说:   按“曰若稽古”乃周秦旧语,历来多用之,字亦偶有误为粤、越者,如《召诰》“若翼日”又云“越翼日”……若、曰若,皆语词。……余杭章氏《古文尚书拾遗定本》曰:“……越若、粤若、曰若皆同。”   按《尚书》中曰若为篇首发端词。……《尚书》皆未用其本义,曰或作粤者,双声相转也,《文选》李注《注》引《尧典》即作“粤若稽古帝尧”。《尔雅》:“粤,曰也。”粤曰通用,字亦作越,《逸・武成》“粤若来三月”、《召诰》“越若来三月”是也。汉赋中此三字亦多通用,惟《尚书・虞书》二篇“越”作“曰”,或为周人习用字,其作越者,则汉人所更云,皆不可必。〔8〕   姜氏考证“曰”与“惟”本乃双声,故“惟”之缓言可读为“曰若”〔8〕。“曰若”乃先秦语词,本无可疑。《尚书》还有其他用例:   《虞书・尧典》:“曰若稽古帝舜。”〔1〕   《虞书・大禹谟》:“曰若稽古大禹。”〔1〕   《周书・梓材》:“越曰我有师师,司徒、司马、司空、伊旅。”〔1〕   以上各例可以证明“曰若”与“越曰”在用法上没有分别,皆作为发语词。依《经义述闻》所说“越若,语词”,则此处“越若”当如上引姜氏所言,以其作篇首发端词时,“越若”本无实义。然而,王氏于《经传释词》却有别解:   越,犹“及”也。《召诰》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言自既望及乙未六日也。下文曰:“惟丙午�,越三日戊申。”亦谓自丙午及戊申三日也。后皆放此。   越若,亦“及”也。《召诰》曰:“越若来三月。”来,至也。见《尔雅》。言及至三月也。“越若来三月”为句,“惟丙午�”为句,某氏读“越若来”为句,《传》曰:“于顺来。”失之。说见《经义述闻》。下文曰“若翼日乙卯”,又曰“越翼日戊午”,是“越”与“若”皆“及”也。“若”与“及”本同义,说见“若”字下。连言之,则曰越若矣。《汉书・律历志》引《武成篇》曰“粤若来二月”,《逸周书・世俘》篇同。义与此同。〔7〕   又《经传释词》“若”字条:   若,犹及也,至也。《书・召诰》曰:“越五日甲寅,位成,若翼日乙卯。”言及翼日乙卯也。《吴语》:“越大夫种曰:‘王若今起师以会。’”言及今起师以会战也。故成二年《左传》“病未及死”,《晋语》作“病未若死”。〔7〕   王氏训“越”、“若”同为“及”之义,可见王氏将“越若”视为如“观看”、“超过”之类的同义复词,但在《经义述闻》中却称:“越若,语词。”同一语例,王氏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实在自相矛盾。   (二)“来”   关于“来”字,自曾运乾以下各家皆认为应为“来年”之“来”。但笔者检查先秦文献,未见有“来”后加上数字和年、月或日,且解为“接着”的例子,故此处之“来”不应解释为“来年”之“来”。   且看《尚书・召诰》原文: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朝步自周则至于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越五日甲寅位成。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1〕   此处同出现八个“越”字(依姜昆武意见,这里应该有九个“越”字,详见后),皆有“�越”意。依这段记载,二月望日过后三日是乙未,而三月丙午过后三日确是戊甲,完全符合“�越”的意思。姜昆武对此有详细解释:   考本篇上下文,自篇首至“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一段,凡九用越字(“若翼日乙卯”之若,乃越之讹),皆记时日过渡之句。其一,“越六日乙卯”者,上言“二月既望”(二月当作正月,从朱骏声说,下同),是月乙亥朔十五日己丑,望十六日,庚寅为既望,越六日则二十一日,正是乙未也。其二,“越若来三月,惟丙午,�。越三日戊申”者,三月当作二月,二月甲辰,朔也。�,月未盛明之时,月之三日也,为丙午,又过三日,为戊申,月之五日也。其三,“越三日庚戌”者,自戊申过三日为庚戌也。其四,更由此过五日,为甲寅,即所谓“越五日甲寅”也。其五,其翼日(明日)为乙卯,故又曰“越(误为若)翼日乙卯”。其六,又过三日为丁巳,所谓“越三日丁巳”。其七,次日为戊午,所谓“越翼日戊午”。其八,又过七日为甲子,所谓“越七日甲子也”。凡篇九越字,皆实词,作越过解,其甲子皆前后相合,“越若来三月”句,亦全同此句,乃改月写法,故变言曰“越若来”盖自二月过渡至于三月也。若越字不作渡过解,则是文中多设助词,《尚书》无此种文理也。故解越字应以达诂之过、越为说,不得为曰、粤之声借,亦不得如《尔雅・释诂》训于者当之。〔8〕   后姜氏又于“越若”一条有相近的说明:   考越若必与来字同用,今谓“越若来”乃周时成词,除《召诰》,《逸周书・世俘解》用之最悉……细绎诸文,则越当训“过”,言过三月,过二月,过若干日。细数各篇所用时日甲子,则越若来三月者,言过后三月,过后二月也。越义与�字同音,又转为翼,�与翼同音也。〔8〕   姜氏的解释合理,并指出前人的训诂不足之处,最可取的是,姜氏以上下文相对照,计算日子,分析文章所用的“越”字都是实义的“过”,而非虚词。其次,姜氏指出《尚书》未有一篇使用多个虚词的做法,这也证明了“越”字于此释为语词是不恰当的。近人黄怀信《尚书注训》亦将“越”解释为“过”,可为佐证①。   因此,笔者认为“越若来”中的“越”字应为姜氏所释的“�越”。“来”字则依《尔雅・释诂上》“来,至也”之说②。“若”字在此处应作连词,而“越若来”三字为连动结构。根据是易孟醇《先秦语法》所说:   连动式谓语,指的是同一主语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来陈述;而且,这些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连续,有时间先后之分,一般不能颠倒;或者有主次之分,有时前重后轻,有时前轻后重,有时以一个动词说明另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状态、程度、目的、手段等。〔9〕   易孟醇所举语例,与“越若来”结构吻合:   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左传・襄公十年》)   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韩非子・说林上》)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孟子・公孙丑下》)   瑕甥、郄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9〕   王引之《经传释词》:   顾欢注《老子》曰:“若,而也。”家大人曰:《书・金�篇》“予仁若考”,《史记・鲁世家》作“旦巧”。“巧”、“考”古字通,“若”、“而”语之转。“予仁若考”者,“予仁而巧”也。唯巧,故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也。……《易・�》九三曰:“君子��独行,句。遇雨若濡。”言遇雨而濡也。庄二十二年《左传》曰:“幸若获宥,及于宽政。”言幸而获宥也。〔7〕   清代吴昌莹(生卒不详)《经词衍释》有更接近的用例:   若,“而”也。《诗》:“颀而长兮。”“抑若扬兮。”“若”与“而”互文,“若”亦“而”也。《史记・淳于意传》:“慎毋令我子孙知,若学我方也。”言毋令子孙知我之术,而学我之方也。〔10〕   杨树达《词诠》释“若”字之第十五项为“承接连词:与‘而’同”,其中所引例子与《经传释词》相同〔11〕。   由此可见“若”字于此作为虚词,是比较合适的。故整句可以解释为“越而来”,越过二月为前一动作,来至三月为后一动作,正合乎易孟醇所谓的“连动式谓语”结构。   注释:①   “越:过。在后,故曰越。”见黄怀信《尚书注训》第283页,齐鲁书社2002年出版。   ②《尔雅・释诂上》:“迄、臻、极、到、赴、来、吊、�、格、戾、怀、摧、詹,至也。”见《尔雅注疏》7页下,《十三经注疏》第8册。   参考文献:〔1〕   阮元,等,校.尚书注疏〔C〕∥十三经注疏(第1册).台北:艺文印书馆,2001:218下,218下,34上,52上,211下,218-219上.   〔2〕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C〕∥皇清经解尚书类汇编(第1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86年:162下.   〔3〕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96下,613上.   〔4〕曾运乾.尚书正读〔M〕.北京:中华书局,1964:190-191.   〔5〕屈万里.尚书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117.   〔6〕臧克和.尚书文字校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60.   〔7〕王引之.经传释词〔C〕∥皇清经解诸经总义类汇编(第2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86:1234下-1235上,1234下-1235上,1277上,1277下.   〔8〕姜昆武.诗书成词考释〔M〕.济南:齐鲁书社,1989:352-353,353,356,357-358.   〔9〕易孟醇.先秦语法(修订本)〔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274,274-275.   〔10〕吴昌莹.经词衍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6:125.   〔11〕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2004:251-252.   (责任编辑:武丽霞)


相关文章

  • 明史十二 世宗本纪
  •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讳厚,宪宗孙也.父兴献王祐杬,国安陆,正德十四年薨.帝年十有三,以世子理国事. 十六年三月辛酉,未除服,特命袭封.丙寅,武宗崩,无嗣,慈寿皇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遣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 ...查看


  • 李清照生平
  • 李清照生平 家世背景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 ...查看


  • 白话[明史]武宗本纪一
  •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名叫朱厚照,孝宗长子.其母孝康敬皇后.弘治五年(1492),立为皇太子.厚照天性聪颖,好骑马射箭.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孝宗死.十八日,朱厚照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正德元年,大赦天下.免除弘治 ...查看


  • 清代刑部尚书表
  • 清代刑部尚书表 年代 顺治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满尚书 吴达海(宗室,贝子) 吴达海 吴达海 吴达海 吴达海(四月十五驻防汉中) 吴达海(驻防汉中) 郎球(四月十六,革) .济席哈(十二 月乙巳, 刑右迁) 阿喇善 : (三月 ...查看


  • 白居易年谱
  • 白居易年谱 唐代宗大历七年壬子(772) 香山白公是年正月二十日生于郑州新郑县,公祖鍠县府君所居也.生六.七月,乳母抱立屏下指"之"."无"二字,百试不差. 大历十二年丁巳(777) 公年六岁,便学为 ...查看


  • 明代户部尚书任职情况分析
  • <史林>2006年第4期 明代户部尚书任职情况分析 人政策.户部尚书的籍贯分布.任职情况与结局等问题进行分析,揭示出明代户部机构权力虽较历代有所扩大,但亦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展开的.同时明代在户部的用人政策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户部尚书 ...查看


  • 明史本纪第六 成祖二
  • 本纪第六      成祖二 永乐永乐元年春正月己卯朔,御奉天殿受朝贺,宴群臣及属国使.乙酉,享太庙.辛卯,大祀天地于南郊.复周王橚.齐王榑.代王桂.岷王楩旧封.以北平为北京.癸巳,何定侯孟善镇辽东.丁酉,宋晟为平羌将军,镇甘肃.二月庚戌,设 ...查看


  • 唐代吏部尚书仕途位置探析
  • 2011.07 LANZHOUXUEKAN 唐代吏部尚书仕途位置探析 董劭伟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社科部,河北 秦皇岛066004) [摘要]唐代中央职官制度继承了前此演变数百年至隋基本定型的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是唐代中央行政执行部门, ...查看


  • 西寮王氏其世系传承由黄帝开始是这样排列的
  • 西寮王氏其世系传承由黄帝开始是这样排列的: 2013-04-10 09:20:59|  分类: |举报|字号 黄帝第一世:黄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华夏大地的帝王,为少典与附宝所生.黄帝生在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都有熊(今河南新郑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