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拿问题的咨询

搞清原因再下手,明白事理不再偷

——孩子偷拿问题的咨询

案例事实:某日一学生放学前报告自己的画册不见了,老师让孩子们翻翻自己的书包检查是否“拿错了”,无果后老师拿出手机假装与公安局联系要求警察带狼狗来破案,一女生报告在同桌课桌里发现了(当时同桌正好不在场、且该同桌平时很是淘气),几经周转后该女生终于承认自己的不是,老师让她写了经过及保证,家长来后一口在孩子面前咬定:“我孩子不可能做这事,老师冤枉了我孩子”,女孩翻供,分开分别做工作后,女孩坦白,终于家长承认:“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了,只是过去没声张、没教育而已,刚才那是要面子”。

人们习惯于将那些把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悄悄地占为己有的行为称为偷窃,而偷窃的定义对儿童来说使用时就必须慎重了。

幼儿园的儿童往往会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带回家,认为好玩的东西应该与他永远在一起,因为他还没有分清楚“自己的”与“非自己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还不能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带走,只是原始意义的“恋物”而已。父母应该明白只有孩子经常偷东西才算是偷窃。家长需要冷静对待这类事情:儿童心理学家玛丽亚·奥尔佳说,家长经常对孩子偶尔的一次顺手牵羊行为反应过度,马上将孩子联想为“潜在罪犯”,这可能导致问题激化。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错误的标准与成人不同。 因此父母必须区分孩子对偷窃行为的意识: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是无意识的,对成年人定义的偷窃标准,幼儿并不能完全理解。作为家长应该防微杜渐,针对其中某一次认真进行教育:使孩子搞清楚“我”与“非我”,通过道德形成孩子的罪恶感,矫正“恋物”行为。

一、儿童偷窃的原因

“偷窃成习惯,打死也不冤”—— 偷拿、窃取、贪污等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的行为一直被重视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唾弃。小学阶段的孩子如果还“恋物”则应引以为戒了,针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最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孩子偷窃的原因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父母应在找到原因所在之后对症下药。

1.为了满足对物品的需要

一般来说,4—5岁的孩子,拿别人的东西纯粹就是因为喜欢。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还不懂得别人的东西未经许可不能随便拿的道理, 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具备学习判别的能力。因此,家长要帮助儿童

区别自己的和别人的东西,并要告诉孩于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道理。

当一个孩子已经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人家的时候,明知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不光彩的,但是看到别人的东西好,又控制不住自己,故意把别人的东西悄悄地带回家,这就属于是有意偷窃了。对此,家长不能姑息迁就,也不能粗暴解决,应认真对待,寻找针对性强的矫正方法。

2. 家庭的不良影响

许多孩子的偷窃行为与家长教育不当及家庭不良影响有关。

有时,问题虽然出在孩子的身上,但根子却在父母这里。比如家长爱占小便宜,在外面占了小便宜,便在家里沾沾自喜,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悄悄地跟着学,随着占小便宜的愿望逐渐增加,孩子往往也沾上小偷小摸的行为。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时,有的家长姑息不管,有的家长棍棒相见,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使孩子走向极端,滑得更远。应该说,孩子偷窃,家长是有责任的。

3. 偷窃是一种条件反射

孩于在偷窃之前,往往先有说谎、厌学、吸烟、逃学等不良行为。

如果这些不良行为未经发现并及时进行教育,很易发展成偷窃行为。一般是先从家里小偷小摸开始,一旦成功后,就从家里渐渐偷到社会,从小偷小摸发展到见了别人的东西,不管是否需要,都要把它偷到手的恶习。也就是说,偷窃已形成了条件反射。

4. 幼稚举动导致“偷窃” 幼儿在幼儿园看到可爱的玩具,爱不释手,就把小玩具放在口袋里了。回到家妈妈问他为什么把幼儿园的东西带回家,有的孩子讲不出道理,妈妈就认为孩子染上了偷窃恶习。而实际上,这时的孩子的道德概念尚在萌芽阶段,只觉得东西好玩,觉得好玩具应该与自己在一起。强烈的吸引使孩子抑制不住欲望,就会把喜欢的东西带回家,甚至有的孩子完全是下意识行为,东西带回家,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放在兜里的。

5. 无意成习惯导致“偷窃” 父母在家乱放钱财,子女当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由于急需买某个学习用品或要缴老师规定的活动费用,在未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拿了钱,结果父母没有发觉,孩子也忘记告诉父母,久而久之,从开始无不良动机发展到外面乱花。

6. 作为自我吹嘘的手段

有的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拿走别人的东西而不被人们发现,这是“英雄”行为、是“有本事”的象征,显示自己“多聪明”、“多能干”;有时还将赃物送给同伴,换取他人的感情,表示他对朋友“友好”。

7. 泄私愤导致“偷窃”

两个学生因故吵架斗嘴,老师不公正地只批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愤愤不平,就偷偷拿走了那位同学的钢笔。他的本意不是偷窃,只是为了报复。但最终觉得钢笔很好使,就留了下来。并觉得心安理得。

8. 拾物不还发展为“偷窃”

有些孩子由于从小受到的引导不够,偶尔拾到了物品钱财,不是交还给老师、家长,而是自己用了,并逐步发展为去偷拿同学的小东西。也有时,别的同学的东西放在他身边忘记拿了,被他无意中拿回家,也不还给别人。甚至还有的小孩为了出别人的“洋相”,开玩笑拿走同伴的东西,由于东西适用而留下了,慢慢养成坏习惯。

9. 取得别人的注意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有严重偷窃行为的儿童出生于十分富裕的家庭或者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这种儿童的偷窃行为并不是真正需要某件东西,而是通过偷窃行为求得别人的注意。这种儿童的父母往往忙于工作,较少注意孩子的情感,很少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种孩子经常从家里偷了东西出去给朋友以换取他们的感情,或者偷了同学的东西以吸引老师的关注。可以说,这种孩子的偷窃行为是由于缺乏感情和关注引起的。

10. 不公平感觉的结果

有的偷窃行为是由于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引起反抗的表现。例如,有的老师往往偏爱某些孩子,给他们更多的表演机会,遂由嫉妒发展成反抗,有的孩子在学校或家里受到处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就设法通过偷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11. 贪婪自私人格的变态——偷窃癖

患者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并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或经济目的,而是将它们隐藏、暗地还给主人或抛弃或收藏。

二、儿童偷窃行为的矫治

对于孩子的偷窃行为,父母要谨慎教育。公开批评孩子可能会伤及他自尊心,让情况变得更糟,所以父母应努力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平时找机会与孩子正

式地讨论关于偷窃问题:向他说明公共财产和私人财产、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物品之间的区别。不动别人的东西是我们所生存社会的公共准则,大伙儿都必须遵守。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这种行为是被人所唾弃的,生活中没有比拿了不属于自己东西更可耻的行为了。对于儿童常出现的以下说法和行为,父母可以这样教育孩子:

“那我确实很喜欢那件东西怎么办?”——顶多走近它多看几眼或者伸手摸摸它就足够了!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得到自己希望的一切事物,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学会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身边的每个人都在克制着自己的欲望,你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不能满足愿望的人,日常生活中谁都会遇到自己心爱的东西,人人都不问自取的话,社会就乱套了,你自己心爱的东西都会被别人拿走,这样行吗?

“那我通过什么正当途径来获得呢?”——买,自己努力学习长本领,将来长大了自己挣钱买!小孩子注重的应该是精神食粮,我们大人看哪个孩子好的标准是谁的精神世界最丰富:谁最懂的道理最多、谁知道的事情最多、谁最善良正直、谁最乐观向上、谁的成绩最好等,而不是看谁的玩具最多、文具最好、衣服最贵等,因为这些都不是他自己挣的,都是他父母买的。

“那我确实是无意把同学的东西带回家了”——家长立即表现得深恶痛绝以及对失主的歉意与难过,十分严肃认真地迅速做出决定:赶紧还给人家,向人家道歉,解释清楚,要求保证接受教训、今后永不再犯!

“妈妈,我今天„又不小心‟把别人东西拿回家了”——家长立即捶胸顿足、万分自责、痛苦无比甚至痛哭流泪,并唠叨“我怎么生出这样的孩子?”、“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我以后怎么见人!”的话语,让孩子在体会父母被惩罚之中感受教育。或者让孩子将其最心爱之物找来,当面扔进垃圾堆:“请你感受一下属于你的东西永远不属于你了的滋味”。事后,父母应耐心找孩子谈话,了解他为什么拿人家的东西?针对问题进行教育。例如,儿童真正需要的是情感和关注,而不是某件东西;那么,父母或老师就应更多地给予热情关怀,让他感到温暖体贴,逐渐克服为了求得人们注意而产生的偷窃行为。如果孩子的偷窃行为是由于父母乱放钱物的引诱,或是偷了没有及时被家长发现给予制止所引起的;那么,父母一方面应减少或消除这种引诱,另一方面要细心观察并发现儿童的不良行为,及时给予教育。

如果只是粗暴地辱骂他或严厉地惩罚他,或者限制他一切行动,冷淡、厌弃他,不去细致地了解他所以产生偷窃行为的内在理由,那么,他也会采取另外的不良行为,如欺侮别的孩子,在教室内出洋相或做出各种令人讨厌的行动,以求获得人们的注意。有时严厉惩罚可能会使孩子的偷窃行为消失,但引起偷窃行为的某种因素如他人注意的需要仍然存在,儿童就可能产生别的行为问题。

搞清原因再下手,明白事理不再偷

——孩子偷拿问题的咨询

案例事实:某日一学生放学前报告自己的画册不见了,老师让孩子们翻翻自己的书包检查是否“拿错了”,无果后老师拿出手机假装与公安局联系要求警察带狼狗来破案,一女生报告在同桌课桌里发现了(当时同桌正好不在场、且该同桌平时很是淘气),几经周转后该女生终于承认自己的不是,老师让她写了经过及保证,家长来后一口在孩子面前咬定:“我孩子不可能做这事,老师冤枉了我孩子”,女孩翻供,分开分别做工作后,女孩坦白,终于家长承认:“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了,只是过去没声张、没教育而已,刚才那是要面子”。

人们习惯于将那些把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悄悄地占为己有的行为称为偷窃,而偷窃的定义对儿童来说使用时就必须慎重了。

幼儿园的儿童往往会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带回家,认为好玩的东西应该与他永远在一起,因为他还没有分清楚“自己的”与“非自己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还不能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带走,只是原始意义的“恋物”而已。父母应该明白只有孩子经常偷东西才算是偷窃。家长需要冷静对待这类事情:儿童心理学家玛丽亚·奥尔佳说,家长经常对孩子偶尔的一次顺手牵羊行为反应过度,马上将孩子联想为“潜在罪犯”,这可能导致问题激化。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错误的标准与成人不同。 因此父母必须区分孩子对偷窃行为的意识: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是无意识的,对成年人定义的偷窃标准,幼儿并不能完全理解。作为家长应该防微杜渐,针对其中某一次认真进行教育:使孩子搞清楚“我”与“非我”,通过道德形成孩子的罪恶感,矫正“恋物”行为。

一、儿童偷窃的原因

“偷窃成习惯,打死也不冤”—— 偷拿、窃取、贪污等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的行为一直被重视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唾弃。小学阶段的孩子如果还“恋物”则应引以为戒了,针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最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孩子偷窃的原因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父母应在找到原因所在之后对症下药。

1.为了满足对物品的需要

一般来说,4—5岁的孩子,拿别人的东西纯粹就是因为喜欢。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还不懂得别人的东西未经许可不能随便拿的道理, 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具备学习判别的能力。因此,家长要帮助儿童

区别自己的和别人的东西,并要告诉孩于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道理。

当一个孩子已经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人家的时候,明知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不光彩的,但是看到别人的东西好,又控制不住自己,故意把别人的东西悄悄地带回家,这就属于是有意偷窃了。对此,家长不能姑息迁就,也不能粗暴解决,应认真对待,寻找针对性强的矫正方法。

2. 家庭的不良影响

许多孩子的偷窃行为与家长教育不当及家庭不良影响有关。

有时,问题虽然出在孩子的身上,但根子却在父母这里。比如家长爱占小便宜,在外面占了小便宜,便在家里沾沾自喜,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悄悄地跟着学,随着占小便宜的愿望逐渐增加,孩子往往也沾上小偷小摸的行为。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时,有的家长姑息不管,有的家长棍棒相见,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使孩子走向极端,滑得更远。应该说,孩子偷窃,家长是有责任的。

3. 偷窃是一种条件反射

孩于在偷窃之前,往往先有说谎、厌学、吸烟、逃学等不良行为。

如果这些不良行为未经发现并及时进行教育,很易发展成偷窃行为。一般是先从家里小偷小摸开始,一旦成功后,就从家里渐渐偷到社会,从小偷小摸发展到见了别人的东西,不管是否需要,都要把它偷到手的恶习。也就是说,偷窃已形成了条件反射。

4. 幼稚举动导致“偷窃” 幼儿在幼儿园看到可爱的玩具,爱不释手,就把小玩具放在口袋里了。回到家妈妈问他为什么把幼儿园的东西带回家,有的孩子讲不出道理,妈妈就认为孩子染上了偷窃恶习。而实际上,这时的孩子的道德概念尚在萌芽阶段,只觉得东西好玩,觉得好玩具应该与自己在一起。强烈的吸引使孩子抑制不住欲望,就会把喜欢的东西带回家,甚至有的孩子完全是下意识行为,东西带回家,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放在兜里的。

5. 无意成习惯导致“偷窃” 父母在家乱放钱财,子女当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由于急需买某个学习用品或要缴老师规定的活动费用,在未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拿了钱,结果父母没有发觉,孩子也忘记告诉父母,久而久之,从开始无不良动机发展到外面乱花。

6. 作为自我吹嘘的手段

有的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拿走别人的东西而不被人们发现,这是“英雄”行为、是“有本事”的象征,显示自己“多聪明”、“多能干”;有时还将赃物送给同伴,换取他人的感情,表示他对朋友“友好”。

7. 泄私愤导致“偷窃”

两个学生因故吵架斗嘴,老师不公正地只批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愤愤不平,就偷偷拿走了那位同学的钢笔。他的本意不是偷窃,只是为了报复。但最终觉得钢笔很好使,就留了下来。并觉得心安理得。

8. 拾物不还发展为“偷窃”

有些孩子由于从小受到的引导不够,偶尔拾到了物品钱财,不是交还给老师、家长,而是自己用了,并逐步发展为去偷拿同学的小东西。也有时,别的同学的东西放在他身边忘记拿了,被他无意中拿回家,也不还给别人。甚至还有的小孩为了出别人的“洋相”,开玩笑拿走同伴的东西,由于东西适用而留下了,慢慢养成坏习惯。

9. 取得别人的注意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有严重偷窃行为的儿童出生于十分富裕的家庭或者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这种儿童的偷窃行为并不是真正需要某件东西,而是通过偷窃行为求得别人的注意。这种儿童的父母往往忙于工作,较少注意孩子的情感,很少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种孩子经常从家里偷了东西出去给朋友以换取他们的感情,或者偷了同学的东西以吸引老师的关注。可以说,这种孩子的偷窃行为是由于缺乏感情和关注引起的。

10. 不公平感觉的结果

有的偷窃行为是由于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引起反抗的表现。例如,有的老师往往偏爱某些孩子,给他们更多的表演机会,遂由嫉妒发展成反抗,有的孩子在学校或家里受到处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就设法通过偷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11. 贪婪自私人格的变态——偷窃癖

患者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并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或经济目的,而是将它们隐藏、暗地还给主人或抛弃或收藏。

二、儿童偷窃行为的矫治

对于孩子的偷窃行为,父母要谨慎教育。公开批评孩子可能会伤及他自尊心,让情况变得更糟,所以父母应努力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平时找机会与孩子正

式地讨论关于偷窃问题:向他说明公共财产和私人财产、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物品之间的区别。不动别人的东西是我们所生存社会的公共准则,大伙儿都必须遵守。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这种行为是被人所唾弃的,生活中没有比拿了不属于自己东西更可耻的行为了。对于儿童常出现的以下说法和行为,父母可以这样教育孩子:

“那我确实很喜欢那件东西怎么办?”——顶多走近它多看几眼或者伸手摸摸它就足够了!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得到自己希望的一切事物,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学会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身边的每个人都在克制着自己的欲望,你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不能满足愿望的人,日常生活中谁都会遇到自己心爱的东西,人人都不问自取的话,社会就乱套了,你自己心爱的东西都会被别人拿走,这样行吗?

“那我通过什么正当途径来获得呢?”——买,自己努力学习长本领,将来长大了自己挣钱买!小孩子注重的应该是精神食粮,我们大人看哪个孩子好的标准是谁的精神世界最丰富:谁最懂的道理最多、谁知道的事情最多、谁最善良正直、谁最乐观向上、谁的成绩最好等,而不是看谁的玩具最多、文具最好、衣服最贵等,因为这些都不是他自己挣的,都是他父母买的。

“那我确实是无意把同学的东西带回家了”——家长立即表现得深恶痛绝以及对失主的歉意与难过,十分严肃认真地迅速做出决定:赶紧还给人家,向人家道歉,解释清楚,要求保证接受教训、今后永不再犯!

“妈妈,我今天„又不小心‟把别人东西拿回家了”——家长立即捶胸顿足、万分自责、痛苦无比甚至痛哭流泪,并唠叨“我怎么生出这样的孩子?”、“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我以后怎么见人!”的话语,让孩子在体会父母被惩罚之中感受教育。或者让孩子将其最心爱之物找来,当面扔进垃圾堆:“请你感受一下属于你的东西永远不属于你了的滋味”。事后,父母应耐心找孩子谈话,了解他为什么拿人家的东西?针对问题进行教育。例如,儿童真正需要的是情感和关注,而不是某件东西;那么,父母或老师就应更多地给予热情关怀,让他感到温暖体贴,逐渐克服为了求得人们注意而产生的偷窃行为。如果孩子的偷窃行为是由于父母乱放钱物的引诱,或是偷了没有及时被家长发现给予制止所引起的;那么,父母一方面应减少或消除这种引诱,另一方面要细心观察并发现儿童的不良行为,及时给予教育。

如果只是粗暴地辱骂他或严厉地惩罚他,或者限制他一切行动,冷淡、厌弃他,不去细致地了解他所以产生偷窃行为的内在理由,那么,他也会采取另外的不良行为,如欺侮别的孩子,在教室内出洋相或做出各种令人讨厌的行动,以求获得人们的注意。有时严厉惩罚可能会使孩子的偷窃行为消失,但引起偷窃行为的某种因素如他人注意的需要仍然存在,儿童就可能产生别的行为问题。


相关文章

  •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活动记录表
  •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活动记录表 咨询者姓名 咨询时间 咨询问题 方雨 年龄 10 2015.3.7 多动孩子的恐惧的心理(由班主任带来) 班级 三1 问题分析 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没时间照顾孩子.高年级后,不适应学校 的规章制度的约束,纪律 ...查看


  • 小学生情绪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 小学生情绪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小宇轩,男,汉族,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身高1.1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 [主要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特爱哭,任性,学习成绩和同龄孩子相比较差,从开学至今症状持续四个月. [求助者主诉] 我是这个孩子 ...查看


  • 咨询师日常工作流程
  • 咨询师日常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及考核标 准 具体接待现场的步骤: 1. 和孩子进行简单交流和了解(10分钟-30分钟) 家长带孩子来咨询大多都是(来找大夫看病)很谦虚的,作为咨询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一定的魄力,要自信,先"专业&q ...查看


  • 心理咨询师二级案例报告标准格式范文2
  • 儿童学校恐怖症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某某 某某单位 摘要: 本文对一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运用支持疗法和行为疗法及放松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学校恐怖症的成因. ...查看


  • 学大优秀咨询经验分享(1)
  • 学大优秀咨询经验分享-陈淑明 在学大的成长过程 --上海浦东校区陈淑明 去年九月份,因为自己的嗓子出现了较严重的问题,我终于鼓起勇气,辞职离开了自己的学校.在人才招聘会上,我遇见了学大的老师,经过他们的介绍,我当时就觉得自己能胜任学大咨询师 ...查看


  • 2015.9心理咨询记录
  • 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个案辅导记录表 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个案辅导记录表 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个案辅导记录表 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个案辅导记录表 过程 1. 瓦解他的小团体,建立良好的集体氛围.经过调查,我发现每天围绕在 他身边的几个男同学很想摆脱他 ...查看


  • 亲子咨询师教材大纲
  • 亲子咨询师教材大纲 第一部份--概论 前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亲子教育的现状与前景 第二节 亲子咨询师的定义 一.亲子咨询师的定义 二.亲子咨询师的主要服务范围 三.亲子咨询师的主要职能 第三节 整体观 一.整体观的概念 二.整体观在亲 ...查看


  • 咨询师接待的五大流程
  • 咨询接待的五大流程 接待员的话术 接待员的专业程度决定了家长报名的成功率,我们一直沿用的是固有的经验进行咨询的,通常是直接就介绍学校的教材,或者直接就开始约定时间,以为来的家长就需要我们的课程,其实真正的成功在于一个完整的流程,通常是五步才 ...查看


  • 教育咨询师工作技巧
  • 教育咨询师工作技巧 工作内容: 对咨询者进行专业的学习诊断,检测学生的学习类型.学习目标.记忆方法.学习心略.时间管理.应试技能.学习潜能等多项学习的内在因素: 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辅导计划与方案: 调整咨询者潜意识学习动机和学习 ...查看


  • 婚姻家庭咨询:8个简答案例整理
  • 案例1: 杜小妍 再婚问题 问题评估,婚姻危机原因,如何处理与前配偶的关系 案例2: 儿子女性化 分析家庭结构,列出问题清单,如何指导治疗 案例3: B女士 丈夫婚外恋 问题评估,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 案例4: 父母离异后再婚,女儿未婚先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