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腧穴应用

五腧穴应用 井穴治病最急, 井穴能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  而常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 井穴治病最急,而且肌肉較淺,以刺血為多,一般不留針。

荥穴治病次急, 「荥俞治外经」「荥主身热」 ,这里的外经与经络有关,与外邪也有关,外感症或为风「寒」或为风「热」 ,荥穴或属水或属火,因此善于治疗外感症,外感症虽不急如中风昏迷,但风者善行而数变,常突如其来,亦属急症,只是较中风昏厥略缓而已。 一則滎穴位置在井穴之後,所治較井穴為緩, 董氏奇穴叉三穴治感冒,木穴治感冒,皆在滎穴附近,皆係新得之病,雖急,但較中風等神志病為次急之證。

俞 穴皆治体重节痛 俞 穴皆治体重节痛 ( 俞主体重节痛) : 阳经俞穴属木,木主风应筋,阴经俞穴属土,土主湿应肉。 身体沉重多与湿有关,关节痛多与风或湿有关。 所以风湿及筋肉疼痛之病多取俞穴,俞穴有益气化湿之功,善治肿满、倦怠、溏泄、疼痛之疾,俞穴善治风湿故主体重节痛,对于本经之疼痛最为常用。 又 体重节痛常系土湿有余或土气不足之病, 取阴经输穴属土,补土气之不足;取阳经之输穴属木 , 制土湿之有余,泻湿邪之太过。 故俞穴皆能主治体重节痛。 又木应肝,土应脾,疼痛也常因情绪不安肝脾不和而加重。 因此以各相关之俞穴治疗颇为有效。 由于木主风,风性较急,阳经俞穴为木故多主新痛;土主湿,湿性较缓较缠绵,阴经俞穴为土故多主久痛。

个人临床常用各经之俞穴治疗各本经之疼痛极为有效。 例如用束骨治后头痛颠顶痛,及腰痛、颈痛,以及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 陷谷治前頭痛。 陷谷治前头痛。 临泣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效果很好,这些便都是俞穴。

经穴皆治喘咳寒热 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 喘咳亦为有声音之病变。 经穴对于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皆有疗效。 喘嗽寒热即喘嗽风寒或风热。  阴经之经穴属金,补之能制其所不胜而治风热,阳经之经穴属火能治风寒 , 故经穴皆治喘嗽寒热。 阴经之经穴其主喘咳,以内伤为主;阳经之经穴其主寒热,以外感为主。

例如刺肺经之经穴经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调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乱失调的作用,昆仑(膀胱经经穴)能定喘(灵光赋)及治齿痛(见金鉴) 。 复溜(肾经经穴)亦能定喘。  间使可治失音及打嗝与咳喘,足见此一定律的确有其临床价值。

合穴皆治逆气而泄合治腑病,阳经合穴为土主后天,阴经合穴为水主先天。 这些穴位均能主治逆气而泄,肾水 先天 之气不足,则发为冲气上逆或下泄之病,取阴经之合穴属水 , 能调先天 主原气肾气, 能补肾水之不足降逆气;取阳经之合穴属土 , 主中气脾气,能补中气不足之虚喘,亦能止水气泛滥所致泻泄之病。 故合穴所治皆主逆气而泄。

每一脏腑皆有其逆气之病,肝气逆则肝阳上亢;肺气逆则气喘咳嗽;胃气上逆则便秘呕吐;脾气上逆则嗳哕腹胀;肾气逆则小便不通… …等,皆可取该经之合穴治疗。 合穴能益经气调整内脏器官之生理机能活动,有健脾强胃,扶正培元之功。 善治逆气、胀闷、泻泄等症。 对于饮食不节所致之病变亦有特效。 临床常用尺泽治气喘 ( 灵光赋 ) ;足三里 ( 胃经合穴 ) 治疗腹胀、呕吐 ( 大成、杂病穴法歌、百症赋 ) 、定喘 ( 席弘赋、玉龙歌、杂病穴法歌、行针指要歌 ) ;阴陵泉 ( 脾经合穴 ) 治心腹胸胁之满 ( 席弘赋、金鉴 ) 。 此外常用曲池 ( 大肠经合穴 ) 和阳陵泉 ( 胆经合穴 ) 治疗肝阳上亢之血压高,颇有佳效。 治疗泄泻则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也都有着效,可见「合主逆气而泄」确有其道理存在。

五腧穴应用 井穴治病最急, 井穴能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  而常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 井穴治病最急,而且肌肉較淺,以刺血為多,一般不留針。

荥穴治病次急, 「荥俞治外经」「荥主身热」 ,这里的外经与经络有关,与外邪也有关,外感症或为风「寒」或为风「热」 ,荥穴或属水或属火,因此善于治疗外感症,外感症虽不急如中风昏迷,但风者善行而数变,常突如其来,亦属急症,只是较中风昏厥略缓而已。 一則滎穴位置在井穴之後,所治較井穴為緩, 董氏奇穴叉三穴治感冒,木穴治感冒,皆在滎穴附近,皆係新得之病,雖急,但較中風等神志病為次急之證。

俞 穴皆治体重节痛 俞 穴皆治体重节痛 ( 俞主体重节痛) : 阳经俞穴属木,木主风应筋,阴经俞穴属土,土主湿应肉。 身体沉重多与湿有关,关节痛多与风或湿有关。 所以风湿及筋肉疼痛之病多取俞穴,俞穴有益气化湿之功,善治肿满、倦怠、溏泄、疼痛之疾,俞穴善治风湿故主体重节痛,对于本经之疼痛最为常用。 又 体重节痛常系土湿有余或土气不足之病, 取阴经输穴属土,补土气之不足;取阳经之输穴属木 , 制土湿之有余,泻湿邪之太过。 故俞穴皆能主治体重节痛。 又木应肝,土应脾,疼痛也常因情绪不安肝脾不和而加重。 因此以各相关之俞穴治疗颇为有效。 由于木主风,风性较急,阳经俞穴为木故多主新痛;土主湿,湿性较缓较缠绵,阴经俞穴为土故多主久痛。

个人临床常用各经之俞穴治疗各本经之疼痛极为有效。 例如用束骨治后头痛颠顶痛,及腰痛、颈痛,以及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 陷谷治前頭痛。 陷谷治前头痛。 临泣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效果很好,这些便都是俞穴。

经穴皆治喘咳寒热 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 喘咳亦为有声音之病变。 经穴对于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皆有疗效。 喘嗽寒热即喘嗽风寒或风热。  阴经之经穴属金,补之能制其所不胜而治风热,阳经之经穴属火能治风寒 , 故经穴皆治喘嗽寒热。 阴经之经穴其主喘咳,以内伤为主;阳经之经穴其主寒热,以外感为主。

例如刺肺经之经穴经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调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乱失调的作用,昆仑(膀胱经经穴)能定喘(灵光赋)及治齿痛(见金鉴) 。 复溜(肾经经穴)亦能定喘。  间使可治失音及打嗝与咳喘,足见此一定律的确有其临床价值。

合穴皆治逆气而泄合治腑病,阳经合穴为土主后天,阴经合穴为水主先天。 这些穴位均能主治逆气而泄,肾水 先天 之气不足,则发为冲气上逆或下泄之病,取阴经之合穴属水 , 能调先天 主原气肾气, 能补肾水之不足降逆气;取阳经之合穴属土 , 主中气脾气,能补中气不足之虚喘,亦能止水气泛滥所致泻泄之病。 故合穴所治皆主逆气而泄。

每一脏腑皆有其逆气之病,肝气逆则肝阳上亢;肺气逆则气喘咳嗽;胃气上逆则便秘呕吐;脾气上逆则嗳哕腹胀;肾气逆则小便不通… …等,皆可取该经之合穴治疗。 合穴能益经气调整内脏器官之生理机能活动,有健脾强胃,扶正培元之功。 善治逆气、胀闷、泻泄等症。 对于饮食不节所致之病变亦有特效。 临床常用尺泽治气喘 ( 灵光赋 ) ;足三里 ( 胃经合穴 ) 治疗腹胀、呕吐 ( 大成、杂病穴法歌、百症赋 ) 、定喘 ( 席弘赋、玉龙歌、杂病穴法歌、行针指要歌 ) ;阴陵泉 ( 脾经合穴 ) 治心腹胸胁之满 ( 席弘赋、金鉴 ) 。 此外常用曲池 ( 大肠经合穴 ) 和阳陵泉 ( 胆经合穴 ) 治疗肝阳上亢之血压高,颇有佳效。 治疗泄泻则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也都有着效,可见「合主逆气而泄」确有其道理存在。


相关文章

  • 针灸培训大纲
  • 针灸技师实操培训大纲 刺灸法主要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各种具体方法,操作技术,临床运用及其作用原理,是针灸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之间的桥梁,是针灸的方法学.技术学.它包括传统的针法.灸法.拔罐法等,又纳入了现代多种刺灸方法的操作应用,内容丰富,操作 ...查看


  • 2014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2014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 细目一:经络系统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查看


  • 五腧穴内难应用
  • 五腧穴歌诀: 肺少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穴相连. 大肠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牵. 胃经厉兑庭谷随,冲阳解溪足三里. 脾经隐白大都连,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经少冲少府临,神门灵道少海寻. 小肠少泽前谷溪,腕骨阳谷小海依. 膀胱至阴通谷从,束骨京 ...查看


  • 职称护师专业技术工作报告
  • 专业技术工作报告 单 位: 姓 名: 日 期: 正文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系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规定,现将本人2013年度从事主管护师专业技术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本年度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扎实工作,奋发进取,以良好的医德.医风.熟练 ...查看


  • 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腧穴的"腧"与"输"义通,即有输注的含义,象水流的转输灌注:"穴"含有"孔"."隙"的意思.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 ...查看


  • 刺法灸法学 1
  • 1. 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2. 刺法灸法学具有技能训练和临床应用两方面特点. 针具的起源:砭石是最早的针. 3. 九针: ① 镵针.长1.6寸,针头大而针尖锐利,用于浅 ...查看


  • 从针灸临床特点探讨针灸研究方法学
  • 现代的针灸研究,包括针灸文献研究.经络腧穴研究.刺灸法研究.针灸临床研究.针灸作用机理研究等几大方面.除了针灸文献研究可用可不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外,其它几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对于针灸学术来说,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研究针灸的重要手段, ...查看


  • 浅谈如何体现针灸临床特点
  • 浅谈如何体现针灸临床特点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 现代的针灸研究, 包括针灸文献研究.经络腧穴研究.刺灸法研究.针灸临床研究.针灸作用机理研究等几大方面.其中, ...查看


  • 中医学教学大纲2013
  •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医学 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 总学时: 51 理论课学时: 51 实验学时:0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本科 课程简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