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词汇的研究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词汇的研究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具有直爽的特点,缺少南方人的圆润,北京人的温柔。东北方言不讲平仄,在运用上有相当大的空间,这就有了游猎民族驰骋林海与种田农民固守田园的差异。

东北方言的误读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是“我们”的误读。典型的东北话“那嘎哒”是“那个地方”的误读。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是“老公母俩”的误读。“干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一字多意。

在这一点上和普通话十分一致。“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还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的意思。“贼漂亮”不是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混蛋”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的意思。

地域特点

词汇方面,东北人有其自己的地域特点,东北话有很多独一无二的词,比如东北人称" 开关" 为" 闭火" 。称" 聊天" 为" 唠嗑" ,称" 嚣张" 为" 诈唬" ,称" 散步" 为" 溜达" ,如此等等。东北话在词汇方面的另一特点是作为量词" 个" 在很多场合都可用,以致我在小学考试时,填量词的空都填" 个" 错的几率就很少,这一点不同于非官话方言。另外,东北方言中有表意丰富的副词,例如,同是表示“非常”、“很”的程度意义,有“贼”,例如“贼好”就是“非常好”的意思,近几年来,同样表示程度的又有了“钢钢(读作gánggáng)”、“嘎嘎(读作gágá)”、“傲傲(读作áoáo)”,这些词用在语句中,再配上东北人讲话时对这些词加重、加强、拉长的发音方式,更加地绘声、绘色、绘形,尽显东北人的爽快与豪放。

东北方言中的魅力还表现在表达风格的夸张及夸张带来的幽默。例如:“脚打后脑勺儿”、“两脚不沾地儿”形容人忙。其实人再忙也不会跑起来两脚不沾地甚至因甩开大步而脚打到后脑部位,可见这是一种夸张。“八竿子打不着”是说彼此关系不甚密切。这种说法及其形象直观,八杆子都够不到的关系那还不疏远吗?“拽着猫尾巴上炕”是说人极度劳累,这也显然是言过其实,小猫的力量都要借,极言疲劳无力。“初一打的十五还颤悠呢”形容人胖脂肪多。想想得有多少脂肪才能够颤颤悠悠地持续半个月呢?此外,东北方言中有很多熟语,表意都十分形象生动。“褶子了”表示事情办糟了;“扭头别(bie)膀(bang)”是说意见不合见面不说话;或不听话,故意顶撞。“横踢马槽”是说不讲理胡搅蛮缠。“抓心挠肝”,是说内心烦躁或痛苦。“溜光水滑儿”,是说仪表堂堂。“着猫儿斗狗”是说“爱惹事”。

另外,从文化层面分析,例如,东北人喜欢用血缘关系亲戚关系来称呼人,这本是农业社会的特征,虽然现在的东北工业化在全国不弱,可为什么还这样来

称呼人呢?你一下火车,就会被热情的包围住:" 大哥大姐吃点饭吧,包子馅饼大米粥都是热乎的,刚下车怪累得" 说得你似乎真的到了亲戚家,不吃还真的不好意思。在东北你不是先生, 小姐,同志,公民,也不是处长,经理,教授,导演,而是大叔,大爷,老姑夫,大妹子,咱哥们诸如此类,这于东北人的尤其是北大荒人的" 寻根情结" 有关,东北人永远怀念中原,这是血缘意识在语言层面的反映。

东北方言东北方言的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豪气冲天如同姐妹。与东北人没有小家字气一样,东北在语言操作上往往力度明显。管上街叫上"gai" ,干啥叫干"ha" ,怎么办叫" 咋整" ,热叫"ye" 等等,这些语言与东北人外部形象和性格相当吻合。

词汇、语音、语调特点

一、儿化音较多。

例如:夜个儿:昨天。 干(gá) 哈(há):干什么、做什么。

小嘎儿:小男孩。 小抠儿:为人小气。

张三儿:指狼。 麻溜儿的:快点。

日头爷儿:指太阳。 利亮儿:办事干净利索。

匹儿片儿:不利落。 划魂儿:猜疑不定。

界壁儿: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快溜儿地:快点儿

跟浅儿,眼么前儿:形容距离和时间很近

敞亮儿:大方 不得邻儿:差不多

整个浪儿=整个儿 风眼儿——监狱

力见儿:形容办事说话能看出门道儿,反应快。

儿化音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区别词义的功能,在语法、修辞上也有专门作用,而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发音习惯,更不是好不好听的问题。比如:“头”读正音时通常专指脑袋,而“头儿”则代表领导。另外,“头”也可以表示头发及发型(剃头、梳头、平头、分头、光头),还可以表示次序居先或在前的(头车、头羊、头排、头一天、头两年)。而“头儿”又表示物体的顶端或末梢(这头儿、那头儿、山头儿、枪头儿、绳子头儿)、事情的起点或终点(开头儿、话头儿、进电影院晚了没看见头儿、好日子到头儿了),还能当立场或倾向性讲(你跟他是一头儿的)。如果把“头”和“头儿”倒过来用,不光是听着别扭,很多情况下根本无法表义。

这样的例子随手就可以找到很多。说一个人“火”了,是说他发达了、事业或运势兴旺起来了,而说一个人“火儿”了,则是说他生气了。“早点”是指早饭,而“早点儿”是提前一些的意思,“早点儿起来吃早点”——这句话说出来比写出来更明白。再比如“白面”是面粉,“白面儿”则是毒品,也是绝不能混用的。画个“小人儿”很容易,任何人都能做到,但画个“小人”就很困难了。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针眼”是一种眼病,学名睑腺炎,俗称麦粒肿;“针眼儿”则可作两解:一指缝衣针上穿线的孔,也叫“针鼻儿”,二指用针扎过以后留下的小洞。

二、调值不够

(1)、 调值不到位 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说出来显得平淡、含混,不够响亮、清晰,听起来缺乏 起伏变化,不富抑扬顿挫。东北方言声调调值的基本形状与普通话声调相同,但 每类声调的起止点却不同。普通话的阴平是高而平的“55”调值,东北方言的阴 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4”度;普通话的阳平是高升的“35”

调值,东北方言的 阳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4”度; 普通话的上声是低降升的“214”调值, 东北方 言的上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13”度; 普通话的去声是全降的“51”调值, 东北 方言的去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2”度。 (2)、 字调不一致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有一部分字的差别是一种声调的改读; 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阴平。例:猫腰(máo )——(māo);普通话是阳平, 东北方言是上声。例:符合(fú)——(fǔ);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阴平。 例:卑鄙(bǐ)——(bì)。

三、东北方言大部分地区平翘舌区分不清

1、平翘舌不分 这里所指的是 z —zh c—ch s—sh 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 zh\ch\sh 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 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 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 而东北方言中则是 平舌音比较多。 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发成平舌音, 又把普通话的平 舌音发成翘舌音,即二者混用。例:终止——宗旨 2、改换 r 声母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 r ,普通话中的 r 声母 音节分别被 n\l\y(零声母)声母取代了。例:l 取代 r ——扔(rēnɡ) 东北方言 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 r 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 一般来说改换成 n 、 l 或 y (零声母)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 r 与 u 、ui 等韵母构成的音节, 东北方言将 r 换成 l ,例:儒生(rú)—— (lú) ;r 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 改 换成 y ,例:热(rè)——热(yè);当 y 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发 生变化,例:人民(rén )——(yín )。 3、多加声母 n 在东北方言区,有些地方零声母音节要少一些。普通话中的 e 、ɑi 、ɑo 、ou 、ɑn 、 en 、an ɡ等 7 个开口称零声母音节,常常被加上个声母 n ,变成了 n 声母音节。例: 棉袄(ǎo)——(nǎo) 这类语音现象具有典型性。 4、个别字声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声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有些是将不送气声母发成 送气声母,例:同胞(bāo)——(pāo);将擦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机 械(xiè)——(jiè);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解扣儿(jiě)——(ɡ ǎi);将塞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来客了(kè)——(qiě)。 二、从韵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1、 以 e 代 o 的现象 东北人不习惯发圆唇音,甚至是把 o 给取消了,是东北方言语音特点中一个很普 遍的特点。这种以 e 代 o 的现象是成系统出现的,而且是很显著的。东北方言中 将 bo 、po 、mo 、fo 音节读成 be 、pe 、me 、fe 音节,例:胳膊(bo )——(be )。

2、 以 i ɑo 代 üe 的现象 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的语言系统中, 少有或没有 üe 韵母音节, 而是用 i ɑo 韵母音 节代替。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一特点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只有一 部分老年人体现的严重一些。例:学习(xué)——(xiáo )。 3、 多加鼻韵母 n ɡ的现象 在东北方言区,一部分人习惯在开口呼音节前加一个前鼻辅音 n ,也有一部分人 在这一类音节前加一个后鼻辅音 n ɡ。 这一特点很难通过一个词或是一个短语做例 子来解释,它是东北人在平时说话中时不时表现出来的。 4、 个别字韵母变换 例:厉害(lì)——厉害(liè);塑料(sù)——塑料(suò);干啥(ɡànshá) ——干啥(ɡàhá)

词汇特点:

(1)、形象生动。词义使人容易感知,暗含比喻,调动言语接受者利用经验参与词义的理解和再创造。

例如:破马张飞 、舞马张(长)枪、递溜蒜卦、暴土杨长(场)、憋屈、棒槌(人

参)、狗里狗气、浮溜浮溜、无脊六受、五迷三道、喀啦(什么都做不好,被人看不起)、隔路(特别, 与众不同)、打狼( 落后,最后一名)、哈喇子(口水)、老鼻子(很多)老报子(孵蛋的老母鸡)。

(2)、幽默俏皮。俏皮有趣儿而又意味深长,是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也是东北话令人喜爱的原因。

得得瑟瑟 (得得嗖嗖) 例:就你好,那天还得得瑟瑟的跑到精神病院去做演讲去了。

扒瞎 例:二老歪,你寻思我~哪!

魂儿画儿 (魂画) 例:你这脸上抹啥了,造的魂儿画儿的

与其类似的例子:掰扯(说话,讲道理)、毛愣三光、老么卡哧眼儿、得儿喝的、突鲁反仗、急了拐弯、急头歪(掰) 脸、虚头八脑、舞舞喳喳。

(3)、喜用衬音。东北方言词汇使用了很多衬音词或增加词缀,以此增强词义表现力,完善语言表达的韵律感、节奏感。

例如:单音形容词+了吧叽(了咣叽),例:傻了吧叽 、虎了咣叽、水了巴叽(察);(滑——滑了吧叽、臭——臭了吧叽等,从语用上看,这种形容词都是贬义的。香——香了吧叽,除非这种“香”是令人厌恶的,否则,这个用法不成立。) 双音形容词插入衬音词,例:埋汰——埋了咕汰、埋了粑汰。

动词+挺(或腾)或作“挺(或腾)哼(慌)”,挺(或腾)是作为词缀使用的,读轻声。烤-、噎-、烙-、齁-、拔-、吵-、闹-等,除了“暄腾(例:这馒头,真暄腾)”以外,这一类动词都表示由于非主观的外在原因而使人产生心理、生理上的不舒服的感觉。

(4)、外语入词。马虎、喇乎、稀里马哈(乎、虎)、布拉吉、喂得罗、埋汰、列巴、哈喇(肉和油变质)、玻凌儿盖。

(5)、拟音夸张。披哩扑笼、嘶嘶哈哈、吭吃瘪肚、喝咧(唱歌)。

东北方言中已有部分词汇作为一班的词汇进入普通话,但仍有很多词汇只流传于东北口语之中,而正是这些词汇在东北方言中的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进而深刻的影响着东北人们的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俗等诸多方面。使东北方言彰显个性,在方言中独树一帜。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词汇的研究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具有直爽的特点,缺少南方人的圆润,北京人的温柔。东北方言不讲平仄,在运用上有相当大的空间,这就有了游猎民族驰骋林海与种田农民固守田园的差异。

东北方言的误读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是“我们”的误读。典型的东北话“那嘎哒”是“那个地方”的误读。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是“老公母俩”的误读。“干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一字多意。

在这一点上和普通话十分一致。“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还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的意思。“贼漂亮”不是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混蛋”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的意思。

地域特点

词汇方面,东北人有其自己的地域特点,东北话有很多独一无二的词,比如东北人称" 开关" 为" 闭火" 。称" 聊天" 为" 唠嗑" ,称" 嚣张" 为" 诈唬" ,称" 散步" 为" 溜达" ,如此等等。东北话在词汇方面的另一特点是作为量词" 个" 在很多场合都可用,以致我在小学考试时,填量词的空都填" 个" 错的几率就很少,这一点不同于非官话方言。另外,东北方言中有表意丰富的副词,例如,同是表示“非常”、“很”的程度意义,有“贼”,例如“贼好”就是“非常好”的意思,近几年来,同样表示程度的又有了“钢钢(读作gánggáng)”、“嘎嘎(读作gágá)”、“傲傲(读作áoáo)”,这些词用在语句中,再配上东北人讲话时对这些词加重、加强、拉长的发音方式,更加地绘声、绘色、绘形,尽显东北人的爽快与豪放。

东北方言中的魅力还表现在表达风格的夸张及夸张带来的幽默。例如:“脚打后脑勺儿”、“两脚不沾地儿”形容人忙。其实人再忙也不会跑起来两脚不沾地甚至因甩开大步而脚打到后脑部位,可见这是一种夸张。“八竿子打不着”是说彼此关系不甚密切。这种说法及其形象直观,八杆子都够不到的关系那还不疏远吗?“拽着猫尾巴上炕”是说人极度劳累,这也显然是言过其实,小猫的力量都要借,极言疲劳无力。“初一打的十五还颤悠呢”形容人胖脂肪多。想想得有多少脂肪才能够颤颤悠悠地持续半个月呢?此外,东北方言中有很多熟语,表意都十分形象生动。“褶子了”表示事情办糟了;“扭头别(bie)膀(bang)”是说意见不合见面不说话;或不听话,故意顶撞。“横踢马槽”是说不讲理胡搅蛮缠。“抓心挠肝”,是说内心烦躁或痛苦。“溜光水滑儿”,是说仪表堂堂。“着猫儿斗狗”是说“爱惹事”。

另外,从文化层面分析,例如,东北人喜欢用血缘关系亲戚关系来称呼人,这本是农业社会的特征,虽然现在的东北工业化在全国不弱,可为什么还这样来

称呼人呢?你一下火车,就会被热情的包围住:" 大哥大姐吃点饭吧,包子馅饼大米粥都是热乎的,刚下车怪累得" 说得你似乎真的到了亲戚家,不吃还真的不好意思。在东北你不是先生, 小姐,同志,公民,也不是处长,经理,教授,导演,而是大叔,大爷,老姑夫,大妹子,咱哥们诸如此类,这于东北人的尤其是北大荒人的" 寻根情结" 有关,东北人永远怀念中原,这是血缘意识在语言层面的反映。

东北方言东北方言的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豪气冲天如同姐妹。与东北人没有小家字气一样,东北在语言操作上往往力度明显。管上街叫上"gai" ,干啥叫干"ha" ,怎么办叫" 咋整" ,热叫"ye" 等等,这些语言与东北人外部形象和性格相当吻合。

词汇、语音、语调特点

一、儿化音较多。

例如:夜个儿:昨天。 干(gá) 哈(há):干什么、做什么。

小嘎儿:小男孩。 小抠儿:为人小气。

张三儿:指狼。 麻溜儿的:快点。

日头爷儿:指太阳。 利亮儿:办事干净利索。

匹儿片儿:不利落。 划魂儿:猜疑不定。

界壁儿: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快溜儿地:快点儿

跟浅儿,眼么前儿:形容距离和时间很近

敞亮儿:大方 不得邻儿:差不多

整个浪儿=整个儿 风眼儿——监狱

力见儿:形容办事说话能看出门道儿,反应快。

儿化音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区别词义的功能,在语法、修辞上也有专门作用,而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发音习惯,更不是好不好听的问题。比如:“头”读正音时通常专指脑袋,而“头儿”则代表领导。另外,“头”也可以表示头发及发型(剃头、梳头、平头、分头、光头),还可以表示次序居先或在前的(头车、头羊、头排、头一天、头两年)。而“头儿”又表示物体的顶端或末梢(这头儿、那头儿、山头儿、枪头儿、绳子头儿)、事情的起点或终点(开头儿、话头儿、进电影院晚了没看见头儿、好日子到头儿了),还能当立场或倾向性讲(你跟他是一头儿的)。如果把“头”和“头儿”倒过来用,不光是听着别扭,很多情况下根本无法表义。

这样的例子随手就可以找到很多。说一个人“火”了,是说他发达了、事业或运势兴旺起来了,而说一个人“火儿”了,则是说他生气了。“早点”是指早饭,而“早点儿”是提前一些的意思,“早点儿起来吃早点”——这句话说出来比写出来更明白。再比如“白面”是面粉,“白面儿”则是毒品,也是绝不能混用的。画个“小人儿”很容易,任何人都能做到,但画个“小人”就很困难了。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针眼”是一种眼病,学名睑腺炎,俗称麦粒肿;“针眼儿”则可作两解:一指缝衣针上穿线的孔,也叫“针鼻儿”,二指用针扎过以后留下的小洞。

二、调值不够

(1)、 调值不到位 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说出来显得平淡、含混,不够响亮、清晰,听起来缺乏 起伏变化,不富抑扬顿挫。东北方言声调调值的基本形状与普通话声调相同,但 每类声调的起止点却不同。普通话的阴平是高而平的“55”调值,东北方言的阴 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4”度;普通话的阳平是高升的“35”

调值,东北方言的 阳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4”度; 普通话的上声是低降升的“214”调值, 东北方 言的上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13”度; 普通话的去声是全降的“51”调值, 东北 方言的去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2”度。 (2)、 字调不一致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有一部分字的差别是一种声调的改读; 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阴平。例:猫腰(máo )——(māo);普通话是阳平, 东北方言是上声。例:符合(fú)——(fǔ);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阴平。 例:卑鄙(bǐ)——(bì)。

三、东北方言大部分地区平翘舌区分不清

1、平翘舌不分 这里所指的是 z —zh c—ch s—sh 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 zh\ch\sh 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 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 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 而东北方言中则是 平舌音比较多。 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发成平舌音, 又把普通话的平 舌音发成翘舌音,即二者混用。例:终止——宗旨 2、改换 r 声母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 r ,普通话中的 r 声母 音节分别被 n\l\y(零声母)声母取代了。例:l 取代 r ——扔(rēnɡ) 东北方言 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 r 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 一般来说改换成 n 、 l 或 y (零声母)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 r 与 u 、ui 等韵母构成的音节, 东北方言将 r 换成 l ,例:儒生(rú)—— (lú) ;r 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 改 换成 y ,例:热(rè)——热(yè);当 y 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发 生变化,例:人民(rén )——(yín )。 3、多加声母 n 在东北方言区,有些地方零声母音节要少一些。普通话中的 e 、ɑi 、ɑo 、ou 、ɑn 、 en 、an ɡ等 7 个开口称零声母音节,常常被加上个声母 n ,变成了 n 声母音节。例: 棉袄(ǎo)——(nǎo) 这类语音现象具有典型性。 4、个别字声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声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有些是将不送气声母发成 送气声母,例:同胞(bāo)——(pāo);将擦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机 械(xiè)——(jiè);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解扣儿(jiě)——(ɡ ǎi);将塞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来客了(kè)——(qiě)。 二、从韵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1、 以 e 代 o 的现象 东北人不习惯发圆唇音,甚至是把 o 给取消了,是东北方言语音特点中一个很普 遍的特点。这种以 e 代 o 的现象是成系统出现的,而且是很显著的。东北方言中 将 bo 、po 、mo 、fo 音节读成 be 、pe 、me 、fe 音节,例:胳膊(bo )——(be )。

2、 以 i ɑo 代 üe 的现象 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的语言系统中, 少有或没有 üe 韵母音节, 而是用 i ɑo 韵母音 节代替。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一特点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只有一 部分老年人体现的严重一些。例:学习(xué)——(xiáo )。 3、 多加鼻韵母 n ɡ的现象 在东北方言区,一部分人习惯在开口呼音节前加一个前鼻辅音 n ,也有一部分人 在这一类音节前加一个后鼻辅音 n ɡ。 这一特点很难通过一个词或是一个短语做例 子来解释,它是东北人在平时说话中时不时表现出来的。 4、 个别字韵母变换 例:厉害(lì)——厉害(liè);塑料(sù)——塑料(suò);干啥(ɡànshá) ——干啥(ɡàhá)

词汇特点:

(1)、形象生动。词义使人容易感知,暗含比喻,调动言语接受者利用经验参与词义的理解和再创造。

例如:破马张飞 、舞马张(长)枪、递溜蒜卦、暴土杨长(场)、憋屈、棒槌(人

参)、狗里狗气、浮溜浮溜、无脊六受、五迷三道、喀啦(什么都做不好,被人看不起)、隔路(特别, 与众不同)、打狼( 落后,最后一名)、哈喇子(口水)、老鼻子(很多)老报子(孵蛋的老母鸡)。

(2)、幽默俏皮。俏皮有趣儿而又意味深长,是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也是东北话令人喜爱的原因。

得得瑟瑟 (得得嗖嗖) 例:就你好,那天还得得瑟瑟的跑到精神病院去做演讲去了。

扒瞎 例:二老歪,你寻思我~哪!

魂儿画儿 (魂画) 例:你这脸上抹啥了,造的魂儿画儿的

与其类似的例子:掰扯(说话,讲道理)、毛愣三光、老么卡哧眼儿、得儿喝的、突鲁反仗、急了拐弯、急头歪(掰) 脸、虚头八脑、舞舞喳喳。

(3)、喜用衬音。东北方言词汇使用了很多衬音词或增加词缀,以此增强词义表现力,完善语言表达的韵律感、节奏感。

例如:单音形容词+了吧叽(了咣叽),例:傻了吧叽 、虎了咣叽、水了巴叽(察);(滑——滑了吧叽、臭——臭了吧叽等,从语用上看,这种形容词都是贬义的。香——香了吧叽,除非这种“香”是令人厌恶的,否则,这个用法不成立。) 双音形容词插入衬音词,例:埋汰——埋了咕汰、埋了粑汰。

动词+挺(或腾)或作“挺(或腾)哼(慌)”,挺(或腾)是作为词缀使用的,读轻声。烤-、噎-、烙-、齁-、拔-、吵-、闹-等,除了“暄腾(例:这馒头,真暄腾)”以外,这一类动词都表示由于非主观的外在原因而使人产生心理、生理上的不舒服的感觉。

(4)、外语入词。马虎、喇乎、稀里马哈(乎、虎)、布拉吉、喂得罗、埋汰、列巴、哈喇(肉和油变质)、玻凌儿盖。

(5)、拟音夸张。披哩扑笼、嘶嘶哈哈、吭吃瘪肚、喝咧(唱歌)。

东北方言中已有部分词汇作为一班的词汇进入普通话,但仍有很多词汇只流传于东北口语之中,而正是这些词汇在东北方言中的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进而深刻的影响着东北人们的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俗等诸多方面。使东北方言彰显个性,在方言中独树一帜。


相关文章

  • 汉语方言全集
  • 汉语诸方言 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后来 ...查看


  • 我看方言和普通话
  • 我看方言和普通话 所谓方言,顾名思义是指地方话.大家知道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人们讲话的发音就不完全一样,于是出现了很多方言,在现代汉语里,大概有八大方言区,这就是:北方方言;粤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闽南方言;闽 ...查看


  • 梅州客家方言调查研究概况
  • 第28卷 第7期 2010年7月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 OU RNAL OF JI AY I NG UN I VER SITY (Ph ilosophy &Socia l Sc i ences) V o. l 28 N ...查看


  • 推广普通话黑板报:不同地区普通话有异
  • 北京话.大陆普通话.台湾国语.中华民国国语.新加坡华语.马来西亚华语等在语音.词汇等方面有少许差异.要注意的是北京话并不属于一种标准语,因为它是未经整理和标准化的北京城区方言.以上的几种标准语都是以北京话这种方言为基础来进行标准化的产物. ...查看


  • 广东兴宁市客家方言语法专题研究
  • 本科生毕业论文 广东兴宁市客家方言语法专题研究 Monographic study of Guangdong Xingning Hakka dialect grammar 学生姓名 所在专业 所在班级 申请学位 指导教师 副指导教 师 答辩 ...查看


  • 现代汉语题库(第一章答案)
  • 现代汉语试题库 现代汉语试题库(绪论·答案) 一.填空题 1.普通话 普通话 方言 普通话 2.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3.口语 书面语 文学语言 4.普通话 北京语音 标准音 北方话 基础方言 典范的现代白 ...查看


  • 汉语有多少种方言
  • 汉语有多少种方言 我们中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据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讲,我国的56个民族共有80多种彼此不能通话的语言和地区方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如汉语.藏语.景颇语.彝语.苗语.壮语等).阿尔泰语系(如蒙古语.维吾尔语 ...查看


  • 2012年全国普通话排行榜
  • 2012年全国普通话排行榜 第1名:原热河省 包括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辽宁省朝阳市.辽宁省阜新市.内蒙古赤峰市)普通话所谓的北京官话就是热河地区的方言. 第2名:北京 第3名:安徽 第4名:浙江 第5名:江苏 第6名:天津 天津方言与普通话 ...查看


  • 网络语言与方言
  • 窒堂茎查 型型型:竺垦9三三曼:曼旦凹/_田 网络语言与方言 ◎曾海葬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i0405)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673-0992(2009)08-1 39-2 摘要:网络语言是网民们交际使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