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1月10日 07:24中国经济周刊微博
当今天的社会精英们用豪宅豪车、名表名包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审美品位,古人们选择的则是象牙湖笔、名坑端砚、白玉笔筒和田黄印章……“文房清供”虽然在今天已经几乎失去了其作为器具的使用价值,但它却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显现出勃勃生机,变成了收藏品。更为重要的则是,文房清供所承载的已经延续千年的文人雅趣依然能够在今人手中历久弥新。
科举制度肥沃了文房市场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登上皇位,这位于好大喜功方面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皇帝,雄心勃勃地忙碌了起来。他营造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开拓丝绸之路……但凡此种种都不足以与他的另一项“功绩”相媲美,那就是“科举取士”,此项制度在之后整整影响了中国历史1300多年。
隋炀帝开设科举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巩固皇权,但却始料未及地带来了中国社会阶层的改变。文人逐渐取代士族和地主,成为隋唐之后中国社会最具话语权的阶层。随着文人阶层的日益庞大和繁盛,与笔墨情趣密不可分的文房器具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虽然文房器具早在秦朝便已出现,但是只有科举制度才是催生文房器具绽放的沃土。因为在科举制度之下,文人读书再也无法单纯为了沉思静悟、安顿心灵,而是为了博闻强识、经世致用,甚至变成了更为功利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是,文房器具逐渐成为文人们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甚至行贿受贿之佳品。无论是不是真正的读书人,即使附庸风雅也要精心装点一间书房,用今天的话说,文房之好就是那个年代上流社会的时尚。
唐宋时期,“文房清供”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明清时期更是步入巅峰,康雍乾三位清代帝王对文房都十分偏爱,尤以乾隆最甚,使得大量文房精品得以传世。今天我们在市场上能够看到大多是明清时期的作品,宋元时期的已经极为鲜见了。
“文房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相关的艺术永远都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与传统的收藏热点书画、瓷器相比,文房收藏品的基础更广、更踏实。”浙江省艺术品经营行业协会会长、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镜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纵览文房清供史,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下至文人墨客、普通百姓,都可以有自己的情趣。”
“以印章为例,我们的父辈谁又没有一方印章呢?虽然今天我们可能不太使用了,但文化是在传承的。比如,印章元素在奥运会会徽中的应用,可以说把中国的印章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陆镜清说。
小玩意、大情趣
提起文房,大多数人都会将其等同于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而实际上,文房器具种类繁多、材质多样、情趣各异,列举起来堪称蔚为壮观。仅与笔相关的器具,就有笔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掭……而除了直接的“文具”,文人书房中常有的香炉、袖炉、手炉、如意、扇坠、琴、剑等也会涵盖其中。因此,除了最为人所知的文房四宝之外,古代文人案头所需一切工具被统称为“文房清供”或“文玩”。
“文房”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文房四宝则是唐末宋初对“文玩”的最早分类,到了南宋末年,增加为十项。明初的文物鉴赏专著《格古要论》中将文房清供分为13大类,明末记载文玩的著名文献、文徵明曾孙文震亨所作的《长物志》则一共列举了45种文房清供器具。到了清代,文房清供的种类则几乎数不胜数了。
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由于文房清供藏品大多形微体轻,又过于繁杂,往往不太被收藏者重视。“现在艺术市场上很多买家都是新藏家或者投资客,他们有时只把价格作为评价艺术品价值的指标,这个是有失偏颇的。而且大部分文房清供类艺术品还是属于小标的的拍品,许多拍卖公司也不重视。”陆镜清说。
“对于拍卖公司来说,一个拍卖标的的成本一般在8000元~10000元左右,也就是说拍4万元的东西才能不亏。很多文房类的拍品标的可能只有万儿八千块,拍一件赔一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拍卖公司老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但是,就在传统大项逐渐显露疲态、两极分化严重的时候,文房清供则以“小而雅、小而精”的独特魅力,正在博得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可能是因为南方的藏家更喜欢具有文人情结的东西,所以北方的拍卖公司做得不多。”陆镜清表示,“2006年,我们第一个印章专场只有400万元的标的,最后却拍到了1000多万元。而2011年春拍我们印章专场拍了一个多亿,成交率几乎百分之百,没有一个公司会想到印章可以拍这么多。”
目前的拍卖市场上,文房类艺术品最为成熟的板块就是印章,而其中以田黄印章最受买家追捧。田黄是产于福建寿山的一种寿山石,属印章中的极品,民间有“一两田黄十两金”的说法。
“我们此次秋拍会推出一个田黄专场,共有120多方田黄印章集体亮相,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在中国拍卖历史上都是空前的。”陆镜清说。
帝王文房最受市场追捧
“文房的价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是否名家所作、是否名家所藏,材质情趣也至关重要。”佳士得亚洲区主席叶正元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但总的来说,文房类艺术品还是以御制文房最受市场买家的追捧。”
明清帝王们对文房清供的青睐更胜于民间,帝王家更可以为追求完美而不计工本地制作一件文玩奇珍,无论材质还是工艺都可以举全国之力。所以,在今天的市场上,帝王文玩往往与天价相连。
12月6日,北京保利2011秋季拍卖会古董珍玩夜场上,一方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白玉御题诗“太上皇帝”圆玺以 1.61亿元成交,这不仅刷新了御制玉玺和白玉拍卖的世界纪录,也创下文房类艺术品拍卖价格的新纪录。
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中,北宋宋徽宗御制“松石间意”古琴最终以1.3664亿元成交,成为最贵古琴。
但是,一般的文房清供艺术品的价格普遍被藏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尚属于价值洼地。“文房类艺术品是‘小中见大’的,‘小’是价格上的小,‘大’是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上的大。”陆镜清说,“文人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文房又是最能体现文人精神的。”
“文房的价值其实是一直被市场低估的。”台湾著名藏家、翦松阁主人黄玄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黄玄龙是目前文房清供最著名的藏家之一。“中国藏家的偏好在很长时间被西方审美所左右,外国人是不爱、也不懂文房,所以,过去大家并不关注。但传统书画可以说在这几年扬眉吐气,与之息息相关的文房也必然会随之回归其真正的价值。”
2012年01月10日 07:24中国经济周刊微博
当今天的社会精英们用豪宅豪车、名表名包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审美品位,古人们选择的则是象牙湖笔、名坑端砚、白玉笔筒和田黄印章……“文房清供”虽然在今天已经几乎失去了其作为器具的使用价值,但它却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显现出勃勃生机,变成了收藏品。更为重要的则是,文房清供所承载的已经延续千年的文人雅趣依然能够在今人手中历久弥新。
科举制度肥沃了文房市场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登上皇位,这位于好大喜功方面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皇帝,雄心勃勃地忙碌了起来。他营造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开拓丝绸之路……但凡此种种都不足以与他的另一项“功绩”相媲美,那就是“科举取士”,此项制度在之后整整影响了中国历史1300多年。
隋炀帝开设科举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巩固皇权,但却始料未及地带来了中国社会阶层的改变。文人逐渐取代士族和地主,成为隋唐之后中国社会最具话语权的阶层。随着文人阶层的日益庞大和繁盛,与笔墨情趣密不可分的文房器具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虽然文房器具早在秦朝便已出现,但是只有科举制度才是催生文房器具绽放的沃土。因为在科举制度之下,文人读书再也无法单纯为了沉思静悟、安顿心灵,而是为了博闻强识、经世致用,甚至变成了更为功利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是,文房器具逐渐成为文人们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甚至行贿受贿之佳品。无论是不是真正的读书人,即使附庸风雅也要精心装点一间书房,用今天的话说,文房之好就是那个年代上流社会的时尚。
唐宋时期,“文房清供”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明清时期更是步入巅峰,康雍乾三位清代帝王对文房都十分偏爱,尤以乾隆最甚,使得大量文房精品得以传世。今天我们在市场上能够看到大多是明清时期的作品,宋元时期的已经极为鲜见了。
“文房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相关的艺术永远都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与传统的收藏热点书画、瓷器相比,文房收藏品的基础更广、更踏实。”浙江省艺术品经营行业协会会长、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镜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纵览文房清供史,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下至文人墨客、普通百姓,都可以有自己的情趣。”
“以印章为例,我们的父辈谁又没有一方印章呢?虽然今天我们可能不太使用了,但文化是在传承的。比如,印章元素在奥运会会徽中的应用,可以说把中国的印章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陆镜清说。
小玩意、大情趣
提起文房,大多数人都会将其等同于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而实际上,文房器具种类繁多、材质多样、情趣各异,列举起来堪称蔚为壮观。仅与笔相关的器具,就有笔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掭……而除了直接的“文具”,文人书房中常有的香炉、袖炉、手炉、如意、扇坠、琴、剑等也会涵盖其中。因此,除了最为人所知的文房四宝之外,古代文人案头所需一切工具被统称为“文房清供”或“文玩”。
“文房”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文房四宝则是唐末宋初对“文玩”的最早分类,到了南宋末年,增加为十项。明初的文物鉴赏专著《格古要论》中将文房清供分为13大类,明末记载文玩的著名文献、文徵明曾孙文震亨所作的《长物志》则一共列举了45种文房清供器具。到了清代,文房清供的种类则几乎数不胜数了。
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由于文房清供藏品大多形微体轻,又过于繁杂,往往不太被收藏者重视。“现在艺术市场上很多买家都是新藏家或者投资客,他们有时只把价格作为评价艺术品价值的指标,这个是有失偏颇的。而且大部分文房清供类艺术品还是属于小标的的拍品,许多拍卖公司也不重视。”陆镜清说。
“对于拍卖公司来说,一个拍卖标的的成本一般在8000元~10000元左右,也就是说拍4万元的东西才能不亏。很多文房类的拍品标的可能只有万儿八千块,拍一件赔一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拍卖公司老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但是,就在传统大项逐渐显露疲态、两极分化严重的时候,文房清供则以“小而雅、小而精”的独特魅力,正在博得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可能是因为南方的藏家更喜欢具有文人情结的东西,所以北方的拍卖公司做得不多。”陆镜清表示,“2006年,我们第一个印章专场只有400万元的标的,最后却拍到了1000多万元。而2011年春拍我们印章专场拍了一个多亿,成交率几乎百分之百,没有一个公司会想到印章可以拍这么多。”
目前的拍卖市场上,文房类艺术品最为成熟的板块就是印章,而其中以田黄印章最受买家追捧。田黄是产于福建寿山的一种寿山石,属印章中的极品,民间有“一两田黄十两金”的说法。
“我们此次秋拍会推出一个田黄专场,共有120多方田黄印章集体亮相,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在中国拍卖历史上都是空前的。”陆镜清说。
帝王文房最受市场追捧
“文房的价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是否名家所作、是否名家所藏,材质情趣也至关重要。”佳士得亚洲区主席叶正元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但总的来说,文房类艺术品还是以御制文房最受市场买家的追捧。”
明清帝王们对文房清供的青睐更胜于民间,帝王家更可以为追求完美而不计工本地制作一件文玩奇珍,无论材质还是工艺都可以举全国之力。所以,在今天的市场上,帝王文玩往往与天价相连。
12月6日,北京保利2011秋季拍卖会古董珍玩夜场上,一方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白玉御题诗“太上皇帝”圆玺以 1.61亿元成交,这不仅刷新了御制玉玺和白玉拍卖的世界纪录,也创下文房类艺术品拍卖价格的新纪录。
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中,北宋宋徽宗御制“松石间意”古琴最终以1.3664亿元成交,成为最贵古琴。
但是,一般的文房清供艺术品的价格普遍被藏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尚属于价值洼地。“文房类艺术品是‘小中见大’的,‘小’是价格上的小,‘大’是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上的大。”陆镜清说,“文人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文房又是最能体现文人精神的。”
“文房的价值其实是一直被市场低估的。”台湾著名藏家、翦松阁主人黄玄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黄玄龙是目前文房清供最著名的藏家之一。“中国藏家的偏好在很长时间被西方审美所左右,外国人是不爱、也不懂文房,所以,过去大家并不关注。但传统书画可以说在这几年扬眉吐气,与之息息相关的文房也必然会随之回归其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