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科学奇才霍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认识科学奇才霍金这个传奇人物。
2、 知道有关黑洞的浅显知识。
过程方法:
1、 能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并交流解词的好方法。
2、 学习课文,了解霍金与疾病抗争、坚持研究的经历。
情感态度:
1、 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2、 能熟读背诵描写霍金抗争命运,坚持研究的内容。
3、 会结合有关情景想象一下霍金与命运抗争的情景。
分析:
学习课文中描写霍金与命运抗争的章节,感受他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学习霍金长期进行艰苦的思维活动的决心和选择合适自己研究方法的策略。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中描写霍金与命运抗争的章节,感受他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
教学难点:
体会并理解霍金的“奇”与“才”。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图片:霍金)
板书:霍金
谈谈对霍金的直观或资料上的认识。
(随机补充教参或者资料)
师:霍金可是一个科学奇才。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去认识他。
补充课题:科学奇才
2、齐读课题。
3、启发质疑:
(1)霍金与一般学者相比,“奇”在何处?
(2)他的杰出的、超常的“才”是怎样造就的?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2、交流反馈:接龙读课文。
3、初步交流解答学生的质疑1。
出示:
之所以斯蒂芬﹒霍金是当代科学奇才,是因为 (抓住课文首尾呼应的内容来练习说话,注意语句的通顺。)
4、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九节。
过渡:霍金真是了不起,他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创造了奇迹,成就了不得一番辉煌的科学事业。
三、细读研讨,深入体会。
(一)、研讨专题一:疾病缠身的霍金
1、速读课文,用直线找出描写霍金疾病缠身的句子。
1、 交流:
(1)霍金在8岁时,就因病魔缠身而行走不便。
(2)这时,更大的不幸降临在他的头上:脊髓硬化、半身瘫痪、不能握笔、说话困难,这不仅
威胁到他的科研活动,甚至连正常的生活也要依赖他人了。最简单的行为——说话,都因吐字含糊而得由助手或妻子翻译转述。
3、朗读中体会:随着时间的确推移,霍金的病越来越厉害,研究的困难越来越大。
4、质疑问难:
5、随机补充黑洞的浅显知识。
出示图片和文字说明。
过渡:了解了霍金的身体状况后,大家肯定疑惑他的杰出的、超常的“才”是怎样造就的吧?那就
让我们去感受他与命运的顽强抗争!
(二)、研讨专题二:抗争命运的霍金
1、默读有关内容,浪线划出霍金与命运抗争的语句。
2、交流:
(1)由于„„一清二楚。
(2)霍金主要的工作方式只能是静思默想。
3、指导朗读:体会霍金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才造就了他杰出的、超常的“才”。
板书: 惊人的毅力
顽强的意志
4、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疾病缠身的学者,一个顽强研究的学者,果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5、交流:
(1)一位科学家„„脑子里了!”
(2)他创造性„„爱因斯坦奖金。
(3)在最近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崭新的阶段。
熟读以上内容。
6、有感情朗读6、7、8节。
7、出示填空:
由于 ;由于 。长
期 ,练就了他 ,甚至连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
霍金主要的工作方式只能是想 ,他创造性地运用 ,建立了 。这一理论一问世, ,公认他为 ,他因此获得了 。时间又过去了近三使年,霍金 ,最近,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1)选择一节背诵。
(2)三人合作完成。
8、师:霍金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筑就了科学奇迹。你能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一
下他抗争命运的情景吗?
(三)研讨专题三: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
1、出示文章开头和结尾,深入学习。
(1) 师:学到这儿,大家是否对这两节有了更深入的确理解呢?
交流:或从内容上或从结构上
(2)小结:文章开门见山介绍了霍金是一位与疾病斗争的科学奇才,结尾又是引用他的一位老师的
话赞扬他以残疾之身完成宏业的可敬,首尾呼应。
2、讨论:中间部分的写作特色?
(时间顺序:2——3/4——7/8/)
明确:重点在于第二层,因为最突出人物的“奇”。
3、训练:《我这个人》
仿照文章结构列个提纲。
(时间允许的话小组内笔头进行)
四、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1、学习课文后,你觉得霍金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2、实践活动:网上学习霍金2002年到我国杭州参加弦理论会议的信息。
板书:
5、科学奇才霍金
惊人的毅力 顽强的意志
教后感:
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应经常关注训练学生理清结构,整体把握篇章的能力。本文的“总分总”结构以及“以时间为顺序”的写作线索非常清晰,不失为训练学生分段、分层能力的好材料。这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和以往相比,在“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边读边思的基础上,对五年级的学生又提出了“逐渐提高默读速度”的要求。通过带着问题默读,引导学生认识提高速度不等于囫囵吞枣。在反馈中,老师也能了解学生在有限时间里的默读效率如何。
他 ,修正了 。
5、科学奇才霍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认识科学奇才霍金这个传奇人物。
2、 知道有关黑洞的浅显知识。
过程方法:
1、 能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并交流解词的好方法。
2、 学习课文,了解霍金与疾病抗争、坚持研究的经历。
情感态度:
1、 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2、 能熟读背诵描写霍金抗争命运,坚持研究的内容。
3、 会结合有关情景想象一下霍金与命运抗争的情景。
分析:
学习课文中描写霍金与命运抗争的章节,感受他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学习霍金长期进行艰苦的思维活动的决心和选择合适自己研究方法的策略。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中描写霍金与命运抗争的章节,感受他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
教学难点:
体会并理解霍金的“奇”与“才”。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图片:霍金)
板书:霍金
谈谈对霍金的直观或资料上的认识。
(随机补充教参或者资料)
师:霍金可是一个科学奇才。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去认识他。
补充课题:科学奇才
2、齐读课题。
3、启发质疑:
(1)霍金与一般学者相比,“奇”在何处?
(2)他的杰出的、超常的“才”是怎样造就的?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2、交流反馈:接龙读课文。
3、初步交流解答学生的质疑1。
出示:
之所以斯蒂芬﹒霍金是当代科学奇才,是因为 (抓住课文首尾呼应的内容来练习说话,注意语句的通顺。)
4、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九节。
过渡:霍金真是了不起,他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创造了奇迹,成就了不得一番辉煌的科学事业。
三、细读研讨,深入体会。
(一)、研讨专题一:疾病缠身的霍金
1、速读课文,用直线找出描写霍金疾病缠身的句子。
1、 交流:
(1)霍金在8岁时,就因病魔缠身而行走不便。
(2)这时,更大的不幸降临在他的头上:脊髓硬化、半身瘫痪、不能握笔、说话困难,这不仅
威胁到他的科研活动,甚至连正常的生活也要依赖他人了。最简单的行为——说话,都因吐字含糊而得由助手或妻子翻译转述。
3、朗读中体会:随着时间的确推移,霍金的病越来越厉害,研究的困难越来越大。
4、质疑问难:
5、随机补充黑洞的浅显知识。
出示图片和文字说明。
过渡:了解了霍金的身体状况后,大家肯定疑惑他的杰出的、超常的“才”是怎样造就的吧?那就
让我们去感受他与命运的顽强抗争!
(二)、研讨专题二:抗争命运的霍金
1、默读有关内容,浪线划出霍金与命运抗争的语句。
2、交流:
(1)由于„„一清二楚。
(2)霍金主要的工作方式只能是静思默想。
3、指导朗读:体会霍金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才造就了他杰出的、超常的“才”。
板书: 惊人的毅力
顽强的意志
4、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疾病缠身的学者,一个顽强研究的学者,果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5、交流:
(1)一位科学家„„脑子里了!”
(2)他创造性„„爱因斯坦奖金。
(3)在最近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崭新的阶段。
熟读以上内容。
6、有感情朗读6、7、8节。
7、出示填空:
由于 ;由于 。长
期 ,练就了他 ,甚至连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
霍金主要的工作方式只能是想 ,他创造性地运用 ,建立了 。这一理论一问世, ,公认他为 ,他因此获得了 。时间又过去了近三使年,霍金 ,最近,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1)选择一节背诵。
(2)三人合作完成。
8、师:霍金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筑就了科学奇迹。你能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一
下他抗争命运的情景吗?
(三)研讨专题三: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
1、出示文章开头和结尾,深入学习。
(1) 师:学到这儿,大家是否对这两节有了更深入的确理解呢?
交流:或从内容上或从结构上
(2)小结:文章开门见山介绍了霍金是一位与疾病斗争的科学奇才,结尾又是引用他的一位老师的
话赞扬他以残疾之身完成宏业的可敬,首尾呼应。
2、讨论:中间部分的写作特色?
(时间顺序:2——3/4——7/8/)
明确:重点在于第二层,因为最突出人物的“奇”。
3、训练:《我这个人》
仿照文章结构列个提纲。
(时间允许的话小组内笔头进行)
四、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1、学习课文后,你觉得霍金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2、实践活动:网上学习霍金2002年到我国杭州参加弦理论会议的信息。
板书:
5、科学奇才霍金
惊人的毅力 顽强的意志
教后感:
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应经常关注训练学生理清结构,整体把握篇章的能力。本文的“总分总”结构以及“以时间为顺序”的写作线索非常清晰,不失为训练学生分段、分层能力的好材料。这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和以往相比,在“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边读边思的基础上,对五年级的学生又提出了“逐渐提高默读速度”的要求。通过带着问题默读,引导学生认识提高速度不等于囫囵吞枣。在反馈中,老师也能了解学生在有限时间里的默读效率如何。
他 ,修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