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以沂源县历史文化遗址为例
冯艺桂
[摘 要]历史文化遗址记载着地方历史发展轨迹,承载着地方旅游经济发展。通过对沂源县境内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和开发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遗迹的初步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合理开发
[Abstractl] Historic and cultral relics takes down local history, and is advantageous to the trave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 Through to Yiyuan County histor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has analyzed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historical culture relics prot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exists, thus proposed the protection and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relics preliminary suggestion.
[Key words] Historic and cultral relics , Protection , Proper development,
1.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和开发现状
沂源县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1635.66平方公里,县域东靠临朐,东南与沂水毗邻,西依莱芜,西南与新泰接壤,南连蒙阴,北与博山、淄川相望。沂源地方历史悠久,因沂河发源于此而得名。“沂源猿人”头骨化石证明,早在40—5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沂源县境内主要的古城址为齐长城遗址、东安故城遗址;古建筑多为庙、观,有腾云寺、牛智宫、荆山寺、栖真观、荆山寺、织女洞、神清宫、隋唐摩崖石刻等。这些历史文化遗址所处生态环境幽美,古树古木保护较好,风水质量一流,是一处处充满文化和风土相结合的风景佳地,是自然脉络和文化脉络相溶合的典型。
目前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为织女洞和摩崖石刻。织女洞位于燕崖乡大贤山东北麓。洞高8米,宽7米,深10米许,洞中有洞,左右相连,西北有一小洞,深不可测,为寒武纪矽质岩溶洞穴,洞呈裂隙状,洞中有织女塑像一尊。出洞向南行200米,为迎仙观旧址,为明代建筑仅存遗址。观内有一株叶籽银杏树,叶子上结果十分奇特,观有泉眼两股,久旱不涸。对面隔河相望有牛宫庙一座,为明代建筑,后多次重修,9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辟为旅游景点。摩崖石刻位于东里镇上柳沟村西北唐山南崖中部,在高20多米、宽8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共有503身雕像。其中高浮雕497身,阴刻一身,单独一组5身。整个造像前方,有一组单位雕像,因位置较低,毁坏严重,大体判明为立像,其它浮雕下部多毁坏,阴刻像保存较好,06年修建唐山寺,辟为旅游景点。另有,神清宫正在投资开发中。神清宫位于沂源县城驻地以南10.5公里的燕崖乡西郑王庄村,北依奶奶顶,南傍白马河。始建于宋朝,时称神清万寿宫。明、清两代几经重修扩建。全宫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战地面积6亩。建筑大多已倾圮,但总体建筑尚存。现存千年虎皮松一株,有石拱桥的环形鱼池一座,正门、钟鼓二楼及玉皇阁、老君阁、天师阁、历代碑碣十余幢。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余遗址均未开发,也未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
2.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开发误区
沂源县境内历史文化遗址甚多,但保护和开发才刚刚起步。由此带动的旅游产业为地方经济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在此过程中,地域、思想、资金的局限性也导致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为其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教训。
2.1 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①“以新换旧”。历史文化遗址受自然侵蚀和人力破坏,多已破损。对遗迹进行保护,一方面要对遗存进行清理维护。如栖真观(位于沂源县城西部15公里)十八星宿壁画,文革时候用碳灰覆盖,于2005年被清理,基本完好,属明清代风格。另一方面是对遗存进行恢复。在恢复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破旧立新”,拆除新建仿古建筑,破坏文化遗存,完全割断了地方历史文脉。如神清宫,目前正在建设以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但由于大部分建筑已经倾塌,仅存的主体建筑也已破损,当地政府和投资商决定拆除绝大部分历史遗存,新建一座仿明清建筑的神清宫,恢
复其庭院面貌。拆除行为受到了地方学者和规划管理人员的强烈反对,但没有充足资金对原有建筑进行高质量的维护和整修,只得遵照投资商意见进行重建,大有“拆了真宝贝,建了假古董”之嫌;所幸遗留下来的树木为重点保护文物没有受到大的损伤。
②保留了文物建筑,但破坏了周围的历史性环境。如摩崖石刻,阳刻多已风化,阴刻尚保存较好,政府在开发过程中重新将阳刻补上,并在唐山修建了唐山寺;唐山寺为仿古建筑,但修建较为粗糙,颜色簇新,与遗址风格不符。
③维护资金匮乏。遗址维护目前尚属于政府行为,地方政府虽然已经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性,但资金投入少并且不规范,遗址清理和维护费用极其缺乏,致使遗存继续破败。如滕云寺、牛智宫位于沂源县境内第一高峰鲁山主峰东侧,明代修建,建有大雄宝殿,遗迹尚存。大雄宝殿用整块花岗石砌成,雄浑古朴。但年久失修,风化严重,用于建设的石材因无人管理经常丢失,腾云寺已不复往日风采。
④保护不力、破坏严重。历史文化遗址由于存在年代久远,沂源境内的遗址分布较为松散,不利于统一管理,多由当地政府管理或处于无管理状态,一直受到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非常严重。建筑老化、石材风化、木质结构虫蛀,时有自然原因破坏而坍塌发生;另一方面,遗迹周围居民意识不到遗存的重要性,管理不到位,部分人依旧以三四十年前的观念看待遗存,不管不问、任取任用甚至以封建遗留加以破坏。
2.2 历史文化遗址开发误区
①违背开发基本原则。历史文化遗迹的开发必须坚持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和可持续性发展两个基本原则。历史文化遗址是地方历史文脉的组成部分,是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割断了历史文脉从近期也许看不到它的弊端,但就长期来讲,必然约束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地方特色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是任何开发建设都应遵循的一条原则,开发历史文化遗存也是为了保护它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保持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历史文化载体,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都必须是可持续的。
②开发审批程序不够完备。开发一般要经过调查研究、专家论证、公众参与,历史文化遗址的开发更应慎之又慎,因为原本就脆弱的它们一旦被破坏就永远的消失了。大部分遗址开发在前期调研阶段工作还是做得比较细致的,但在招商引资之后更注重了投资者的建议,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的成分较少;同时地方性法规不够健全,在审批程序上极不完备,建设审批部门管理十分薄弱。
③商业气氛过重。历史文化遗址所在地的利益主体主要为当地政府、投资商、本地居民、开发之后的承包商,政府需要发展地方经济,投资商需要收回成本,当地居民需要提高生活水平,承包商需要获得更大收益。追求自身利益驱使商业气氛十分浓厚盖过了历史气氛、文化气氛。有些旅游开发项目,历史文化遗迹修复后大部分建筑成为商场、餐饮服务场所,更有些承包者采取非常手段获利,导致迷信色彩浓重。此举在全国各地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之分普遍。
3.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和开发的启示
历史文化遗址本身就是地区的一大财富,它们的开发是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向经济效益转变的途径,首先必须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①增强对历史文化遗址的认识。地方历史文化遗址不仅记载着地方历史、建筑、风俗民情的发展,也是地方发展的一大财富,应对其重要性和保护遗址的必要性加以宣传,使当地居民意识到“遗存是财富”,对遗存有识别能力,也使当地政府认识到“保护”的重要,而非仅仅意识到“开发”的利益。
②加强主管部门的管理工作。第一,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尽早出台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必然是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推进的,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才能做到保护得当、监管有力、开发有序。第二,尽早编制历史文化遗址规划。规划包括保护规划和开发规划,做到有规划可依,杜绝乱拆乱建,保护好遗址,合理开发。开发必须坚持科学化、公众化。
③加大政府投资。仅仅依靠投资商,容易导致盲目开发,商业气氛过于浓厚;政府投资用于维护遗址,建设基础设施,更加有利于保护遗址,也为投资建立了基础。
4.结语
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和激活当地旅游经济并不矛盾,只要处理得好,三者是可以共同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址有利于延续地方的历史文脉,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历史文化遗址是城市文化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必须做到保护得力、开发得当,才能真正既打造地方品牌,又发展地方产业。
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以沂源县历史文化遗址为例
冯艺桂
[摘 要]历史文化遗址记载着地方历史发展轨迹,承载着地方旅游经济发展。通过对沂源县境内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和开发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遗迹的初步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合理开发
[Abstractl] Historic and cultral relics takes down local history, and is advantageous to the trave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 Through to Yiyuan County histor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has analyzed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historical culture relics prot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exists, thus proposed the protection and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relics preliminary suggestion.
[Key words] Historic and cultral relics , Protection , Proper development,
1.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和开发现状
沂源县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1635.66平方公里,县域东靠临朐,东南与沂水毗邻,西依莱芜,西南与新泰接壤,南连蒙阴,北与博山、淄川相望。沂源地方历史悠久,因沂河发源于此而得名。“沂源猿人”头骨化石证明,早在40—5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沂源县境内主要的古城址为齐长城遗址、东安故城遗址;古建筑多为庙、观,有腾云寺、牛智宫、荆山寺、栖真观、荆山寺、织女洞、神清宫、隋唐摩崖石刻等。这些历史文化遗址所处生态环境幽美,古树古木保护较好,风水质量一流,是一处处充满文化和风土相结合的风景佳地,是自然脉络和文化脉络相溶合的典型。
目前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为织女洞和摩崖石刻。织女洞位于燕崖乡大贤山东北麓。洞高8米,宽7米,深10米许,洞中有洞,左右相连,西北有一小洞,深不可测,为寒武纪矽质岩溶洞穴,洞呈裂隙状,洞中有织女塑像一尊。出洞向南行200米,为迎仙观旧址,为明代建筑仅存遗址。观内有一株叶籽银杏树,叶子上结果十分奇特,观有泉眼两股,久旱不涸。对面隔河相望有牛宫庙一座,为明代建筑,后多次重修,9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辟为旅游景点。摩崖石刻位于东里镇上柳沟村西北唐山南崖中部,在高20多米、宽8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共有503身雕像。其中高浮雕497身,阴刻一身,单独一组5身。整个造像前方,有一组单位雕像,因位置较低,毁坏严重,大体判明为立像,其它浮雕下部多毁坏,阴刻像保存较好,06年修建唐山寺,辟为旅游景点。另有,神清宫正在投资开发中。神清宫位于沂源县城驻地以南10.5公里的燕崖乡西郑王庄村,北依奶奶顶,南傍白马河。始建于宋朝,时称神清万寿宫。明、清两代几经重修扩建。全宫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战地面积6亩。建筑大多已倾圮,但总体建筑尚存。现存千年虎皮松一株,有石拱桥的环形鱼池一座,正门、钟鼓二楼及玉皇阁、老君阁、天师阁、历代碑碣十余幢。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余遗址均未开发,也未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
2.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开发误区
沂源县境内历史文化遗址甚多,但保护和开发才刚刚起步。由此带动的旅游产业为地方经济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在此过程中,地域、思想、资金的局限性也导致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为其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教训。
2.1 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①“以新换旧”。历史文化遗址受自然侵蚀和人力破坏,多已破损。对遗迹进行保护,一方面要对遗存进行清理维护。如栖真观(位于沂源县城西部15公里)十八星宿壁画,文革时候用碳灰覆盖,于2005年被清理,基本完好,属明清代风格。另一方面是对遗存进行恢复。在恢复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破旧立新”,拆除新建仿古建筑,破坏文化遗存,完全割断了地方历史文脉。如神清宫,目前正在建设以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但由于大部分建筑已经倾塌,仅存的主体建筑也已破损,当地政府和投资商决定拆除绝大部分历史遗存,新建一座仿明清建筑的神清宫,恢
复其庭院面貌。拆除行为受到了地方学者和规划管理人员的强烈反对,但没有充足资金对原有建筑进行高质量的维护和整修,只得遵照投资商意见进行重建,大有“拆了真宝贝,建了假古董”之嫌;所幸遗留下来的树木为重点保护文物没有受到大的损伤。
②保留了文物建筑,但破坏了周围的历史性环境。如摩崖石刻,阳刻多已风化,阴刻尚保存较好,政府在开发过程中重新将阳刻补上,并在唐山修建了唐山寺;唐山寺为仿古建筑,但修建较为粗糙,颜色簇新,与遗址风格不符。
③维护资金匮乏。遗址维护目前尚属于政府行为,地方政府虽然已经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性,但资金投入少并且不规范,遗址清理和维护费用极其缺乏,致使遗存继续破败。如滕云寺、牛智宫位于沂源县境内第一高峰鲁山主峰东侧,明代修建,建有大雄宝殿,遗迹尚存。大雄宝殿用整块花岗石砌成,雄浑古朴。但年久失修,风化严重,用于建设的石材因无人管理经常丢失,腾云寺已不复往日风采。
④保护不力、破坏严重。历史文化遗址由于存在年代久远,沂源境内的遗址分布较为松散,不利于统一管理,多由当地政府管理或处于无管理状态,一直受到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非常严重。建筑老化、石材风化、木质结构虫蛀,时有自然原因破坏而坍塌发生;另一方面,遗迹周围居民意识不到遗存的重要性,管理不到位,部分人依旧以三四十年前的观念看待遗存,不管不问、任取任用甚至以封建遗留加以破坏。
2.2 历史文化遗址开发误区
①违背开发基本原则。历史文化遗迹的开发必须坚持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和可持续性发展两个基本原则。历史文化遗址是地方历史文脉的组成部分,是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割断了历史文脉从近期也许看不到它的弊端,但就长期来讲,必然约束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地方特色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是任何开发建设都应遵循的一条原则,开发历史文化遗存也是为了保护它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保持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历史文化载体,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都必须是可持续的。
②开发审批程序不够完备。开发一般要经过调查研究、专家论证、公众参与,历史文化遗址的开发更应慎之又慎,因为原本就脆弱的它们一旦被破坏就永远的消失了。大部分遗址开发在前期调研阶段工作还是做得比较细致的,但在招商引资之后更注重了投资者的建议,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的成分较少;同时地方性法规不够健全,在审批程序上极不完备,建设审批部门管理十分薄弱。
③商业气氛过重。历史文化遗址所在地的利益主体主要为当地政府、投资商、本地居民、开发之后的承包商,政府需要发展地方经济,投资商需要收回成本,当地居民需要提高生活水平,承包商需要获得更大收益。追求自身利益驱使商业气氛十分浓厚盖过了历史气氛、文化气氛。有些旅游开发项目,历史文化遗迹修复后大部分建筑成为商场、餐饮服务场所,更有些承包者采取非常手段获利,导致迷信色彩浓重。此举在全国各地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之分普遍。
3.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和开发的启示
历史文化遗址本身就是地区的一大财富,它们的开发是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向经济效益转变的途径,首先必须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①增强对历史文化遗址的认识。地方历史文化遗址不仅记载着地方历史、建筑、风俗民情的发展,也是地方发展的一大财富,应对其重要性和保护遗址的必要性加以宣传,使当地居民意识到“遗存是财富”,对遗存有识别能力,也使当地政府认识到“保护”的重要,而非仅仅意识到“开发”的利益。
②加强主管部门的管理工作。第一,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尽早出台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必然是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推进的,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才能做到保护得当、监管有力、开发有序。第二,尽早编制历史文化遗址规划。规划包括保护规划和开发规划,做到有规划可依,杜绝乱拆乱建,保护好遗址,合理开发。开发必须坚持科学化、公众化。
③加大政府投资。仅仅依靠投资商,容易导致盲目开发,商业气氛过于浓厚;政府投资用于维护遗址,建设基础设施,更加有利于保护遗址,也为投资建立了基础。
4.结语
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和激活当地旅游经济并不矛盾,只要处理得好,三者是可以共同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址有利于延续地方的历史文脉,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历史文化遗址是城市文化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必须做到保护得力、开发得当,才能真正既打造地方品牌,又发展地方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