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

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病原微生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

1. 简述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异常时的表现 1) 免疫防御:引起超敏反应 2) 免疫稳定:引起自身免疫病 3) 免疫监视:引起恶性肿瘤发生 2. 简述微生物的概念及种类

微生物: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才看到的微小生物 种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第一章 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应答产物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

应的物质

半抗原: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异嗜性抗原: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交叉抗原: 抗原(或抗体)除其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有时还可与其他

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

1. 简述抗原的两大特性及影响免疫原性因素

基本免疫性能: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反应原性=免疫反应性

影响因素:1异物性:1)异种物质 2)同种异体物质 3)自身抗原

2一定理化性状:1)大分子胶体 2)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3)分子构象与已接近性 4)一定的物理性状

3宿主因素与免疫因素

第二章

抗体:是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

异性结合的球蛋白(主要在于血清)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 简述抗体的生物学作用

1)结合抗原 2) 激活补体 4)穿过胎盘与黏膜

3)结合Fc 受体 (1)调理吞噬作用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3)介导I 型变态反应

2简述IgG 经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水解后的酶的酶解片段及各片段的生物学功能

3简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点

1)IgG 1 含量最高,占血清Ig 总量的75%~80% 2 抗感染免疫中的“主力军” 3 唯一通过胎盘屏障的Ig

4 在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合成,3~5岁开始接近成人水平 2)IgM 1 分子量最大,又称巨球蛋白

2 是个体发育中最早合成的Ig ,在胎儿晚期已能合成 3 机体抗感染后在血清中最早出现 4 IgM单体是B 细胞的抗原受体之一 3)IgA 1 血清型为单体,占10%~15% 2 IgA 为二聚体

3 SIgA在婴儿出生半年左右形成

4 参与黏膜局部免疫作用,在局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4)IgD 1 含量较低,占0.2%

2 可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合成

3 铰链区较长,易被酶降解,故半衰期很短 4 确切的免疫功能尚不清楚

5)IgE 1 单体结构,正常人血清中水平较低反占0.002% 2 引起I 型超敏反应 3 是一类亲细胞的抗体 4简述抗体的调理作用及ADCC 效应 1)抗体的调理作用:是指抗体如IgG 的Fc 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Fc 受体(Fc rR) 结合,从而增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抗体的ADCC 效应即便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 细胞通过其表面的Fc 受体识别结合靶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上的抗体Fc 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第五章

抗原提呈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成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

疫细胞

1简述中枢及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1是造血器官,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2是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胸腺 是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1过滤抗原作用

2是T 、B 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脾: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是T 、B 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2.T B 细胞的重要膜表面标志物有哪些?

T 细胞:1)T 细胞抗原受体(TCR) 2)CD 4和CD 8分子

3)CD 2分子(绵羊红细胞)

4)丝裂原受体:植物血凝素(PHA )刀豆蛋白A (ConA )

B 细胞:1)B 细胞抗原受体(BCR) 2)丝裂原受体:脂多糖(LPS ) 第六章

1.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特点

T 细胞 杀伤靶细胞

细胞免疫 记忆性释放淋巴因子 TD Th B 细胞 浆cell Ab 体液免疫 记忆性Bcell

TI 抗原B 细胞 浆细胞 Ab 体液免疫 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 淋巴细胞活化增殖 效应阶段 特点:1. 特异性 2记忆性 3放大性 4 MHC限制性 2.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 再次应带

潜伏期 长(10天左右) 短(1~3天) Ab 含量 低 高 维持时间 短 长

Ig 类型 IgM 为主 IgG 为主 Ab 亲和力 低 高 第八章 超敏反应:机体再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的免疫应答

1. 注射青霉素过敏出现的过敏性休克属于I 型变态反应,请简述I 型变态反应的特点、发病机制、并列举常见疾病 发生机制: 初次

抗原 机体 IgE

超敏反应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脱颗粒 发敏阶段

释放活性物质

组胺、白三稀、激肽等

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

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 效应阶段

分泌增加等病理变化

特点:1主要由IgE 介导 2发作快,消退也快 3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要病变,无明显组织损伤 4发病与否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常见疾病:1过敏性休克 2支气管哮喘 3过敏性鼻炎 4过敏性胃肠炎 5荨麻疹 2.列举II 、III 、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II 型:1 异型输血反应 III 型:1 血清病 IV 型:1 传染性超敏反应 2 新生儿溶血症 2 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2 接触性皮炎 3 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3 系统性红斑狼疮 3 移植排斥反应

4 肺-肾综合症 4 类风湿性关节炎 5 甲状腺机能亢进 5 过敏性肺泡炎 第九章

第十章

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的双股DNA 分子,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特定的遗传性状

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 鞭毛:某些细菌表面附着的细长呈波状未取得丝状物

-+

菌毛:大多数G 菌和少数G 菌体表遍布着的比鞭毛细短和直硬的丝状物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1比较电镜下G 和G +菌细胞壁的差异

鉴别有关?

基本形态:球形、杆形、螺形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致病有关:荚膜、鞭毛、菌毛 鉴别相关:荚膜、鞭毛、芽孢 3简述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的结果 革兰染色:紫色为革兰阳性菌 红色为革兰阴性菌

抗酸染色:红色为抗酸性菌 蓝色为非抗酸性菌

4简述青霉素溶菌酶对G 无效的原因

革兰阴性菌细胞中肽聚糖含量少,又有外膜的保护作用,故对溶菌酶和青霉素不敏感。 第十二章

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喉、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上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量的细菌,这些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 消毒: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的方法 无菌:不含活菌的意思°

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 1简述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及病理意义 生理意义:1生物拮抗作用 2营养作用 3免疫作用 4抗衰老作用 5抗癌作用 6生长和发育 第十四章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并在体内一定部位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毒血症:主要是革兰阴性菌侵入主体后,仅在局部生长发育而不侵入血,但其产生的外毒素

入血,到达易感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临床中毒症状

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间或间断性进入血液,但不在血液中繁殖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

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带菌状态:机体在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之后,病原菌并未立即消失,而在体内继续存留一段

时期,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第十五章

1葡萄球菌与链球菌所引起的局部化脓性感染有何区别?为什么? 区别:葡萄球菌:1脓汁黄而粘稠 2化脓性病灶

3周围组织界限明显 因为有血浆凝固酶 链球菌:1脓汁稀薄而带血性

2有明显扩散现象

3病灶周围界限不清 因为有链激酶、链道酶、透明质酸酶,有利于细菌扩散 2请比较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的生物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病毒

病毒:是一种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核酸(RNA 或DNA ),必须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测量单位:纳米(nm )

病毒的基本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

病毒的增殖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 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①呼吸道传播,流感病毒;②消化道传播,甲肝;③媒介昆虫叮咬传播,乙脑;④动物咬伤传播;⑤接触传播;⑥性传播,HIV 、乙肝

病毒感染的类型:隐形感染和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①慢性感染②潜伏感染③慢发感染)

乙肝,属于嗜肝DNA 病毒科正嗜肝DNA 病毒属。通过输血、注射和母婴传播 乙肝的抗原组成 包括HBV 表面抗原(HBsAg ),前S 抗原(Pre-S );HBV 核心抗原(HBcAg )和e 抗原(HBeAg ) 1)表面抗原(HBsAg ) ①HBV 感染标志

②HBsAg 刺激抗体产生抗-HBs 是中和抗体,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③抗-HBs 的出现,表病情好转 2)前S 抗原(Pre-S )

①有利于病毒侵入细胞内

②在感染早期出现

③可刺激机体产生有中和作用的抗前S 抗体,它能阻止HBV 侵入肝细胞 ④测得抗前S 抗体提示病情好转 3)核心抗原(HBcAg )

①在外周血中很难检出HBcAg

②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HBc-Ab ),为非保护性抗体 ③检出抗HBc IgM提示HBV 正在肝内增殖 4)e 抗原(HBeAg )

①提示HBeAg 是HBV 复制及具有强传染性的指标。 ②HBeAg 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HBe-Ab ),对HBV 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是预后 良好的征象

病原微生物

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病原微生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

1. 简述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异常时的表现 1) 免疫防御:引起超敏反应 2) 免疫稳定:引起自身免疫病 3) 免疫监视:引起恶性肿瘤发生 2. 简述微生物的概念及种类

微生物: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才看到的微小生物 种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第一章 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应答产物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

应的物质

半抗原: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异嗜性抗原: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交叉抗原: 抗原(或抗体)除其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有时还可与其他

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

1. 简述抗原的两大特性及影响免疫原性因素

基本免疫性能: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反应原性=免疫反应性

影响因素:1异物性:1)异种物质 2)同种异体物质 3)自身抗原

2一定理化性状:1)大分子胶体 2)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3)分子构象与已接近性 4)一定的物理性状

3宿主因素与免疫因素

第二章

抗体:是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

异性结合的球蛋白(主要在于血清)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 简述抗体的生物学作用

1)结合抗原 2) 激活补体 4)穿过胎盘与黏膜

3)结合Fc 受体 (1)调理吞噬作用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3)介导I 型变态反应

2简述IgG 经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水解后的酶的酶解片段及各片段的生物学功能

3简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点

1)IgG 1 含量最高,占血清Ig 总量的75%~80% 2 抗感染免疫中的“主力军” 3 唯一通过胎盘屏障的Ig

4 在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合成,3~5岁开始接近成人水平 2)IgM 1 分子量最大,又称巨球蛋白

2 是个体发育中最早合成的Ig ,在胎儿晚期已能合成 3 机体抗感染后在血清中最早出现 4 IgM单体是B 细胞的抗原受体之一 3)IgA 1 血清型为单体,占10%~15% 2 IgA 为二聚体

3 SIgA在婴儿出生半年左右形成

4 参与黏膜局部免疫作用,在局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4)IgD 1 含量较低,占0.2%

2 可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合成

3 铰链区较长,易被酶降解,故半衰期很短 4 确切的免疫功能尚不清楚

5)IgE 1 单体结构,正常人血清中水平较低反占0.002% 2 引起I 型超敏反应 3 是一类亲细胞的抗体 4简述抗体的调理作用及ADCC 效应 1)抗体的调理作用:是指抗体如IgG 的Fc 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Fc 受体(Fc rR) 结合,从而增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抗体的ADCC 效应即便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 细胞通过其表面的Fc 受体识别结合靶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上的抗体Fc 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第五章

抗原提呈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成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

疫细胞

1简述中枢及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1是造血器官,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2是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胸腺 是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1过滤抗原作用

2是T 、B 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脾: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是T 、B 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2.T B 细胞的重要膜表面标志物有哪些?

T 细胞:1)T 细胞抗原受体(TCR) 2)CD 4和CD 8分子

3)CD 2分子(绵羊红细胞)

4)丝裂原受体:植物血凝素(PHA )刀豆蛋白A (ConA )

B 细胞:1)B 细胞抗原受体(BCR) 2)丝裂原受体:脂多糖(LPS ) 第六章

1.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特点

T 细胞 杀伤靶细胞

细胞免疫 记忆性释放淋巴因子 TD Th B 细胞 浆cell Ab 体液免疫 记忆性Bcell

TI 抗原B 细胞 浆细胞 Ab 体液免疫 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 淋巴细胞活化增殖 效应阶段 特点:1. 特异性 2记忆性 3放大性 4 MHC限制性 2.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 再次应带

潜伏期 长(10天左右) 短(1~3天) Ab 含量 低 高 维持时间 短 长

Ig 类型 IgM 为主 IgG 为主 Ab 亲和力 低 高 第八章 超敏反应:机体再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的免疫应答

1. 注射青霉素过敏出现的过敏性休克属于I 型变态反应,请简述I 型变态反应的特点、发病机制、并列举常见疾病 发生机制: 初次

抗原 机体 IgE

超敏反应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脱颗粒 发敏阶段

释放活性物质

组胺、白三稀、激肽等

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

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 效应阶段

分泌增加等病理变化

特点:1主要由IgE 介导 2发作快,消退也快 3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要病变,无明显组织损伤 4发病与否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常见疾病:1过敏性休克 2支气管哮喘 3过敏性鼻炎 4过敏性胃肠炎 5荨麻疹 2.列举II 、III 、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II 型:1 异型输血反应 III 型:1 血清病 IV 型:1 传染性超敏反应 2 新生儿溶血症 2 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2 接触性皮炎 3 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3 系统性红斑狼疮 3 移植排斥反应

4 肺-肾综合症 4 类风湿性关节炎 5 甲状腺机能亢进 5 过敏性肺泡炎 第九章

第十章

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的双股DNA 分子,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特定的遗传性状

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 鞭毛:某些细菌表面附着的细长呈波状未取得丝状物

-+

菌毛:大多数G 菌和少数G 菌体表遍布着的比鞭毛细短和直硬的丝状物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1比较电镜下G 和G +菌细胞壁的差异

鉴别有关?

基本形态:球形、杆形、螺形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致病有关:荚膜、鞭毛、菌毛 鉴别相关:荚膜、鞭毛、芽孢 3简述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的结果 革兰染色:紫色为革兰阳性菌 红色为革兰阴性菌

抗酸染色:红色为抗酸性菌 蓝色为非抗酸性菌

4简述青霉素溶菌酶对G 无效的原因

革兰阴性菌细胞中肽聚糖含量少,又有外膜的保护作用,故对溶菌酶和青霉素不敏感。 第十二章

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喉、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上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量的细菌,这些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 消毒: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的方法 无菌:不含活菌的意思°

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 1简述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及病理意义 生理意义:1生物拮抗作用 2营养作用 3免疫作用 4抗衰老作用 5抗癌作用 6生长和发育 第十四章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并在体内一定部位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毒血症:主要是革兰阴性菌侵入主体后,仅在局部生长发育而不侵入血,但其产生的外毒素

入血,到达易感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临床中毒症状

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间或间断性进入血液,但不在血液中繁殖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

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带菌状态:机体在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之后,病原菌并未立即消失,而在体内继续存留一段

时期,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第十五章

1葡萄球菌与链球菌所引起的局部化脓性感染有何区别?为什么? 区别:葡萄球菌:1脓汁黄而粘稠 2化脓性病灶

3周围组织界限明显 因为有血浆凝固酶 链球菌:1脓汁稀薄而带血性

2有明显扩散现象

3病灶周围界限不清 因为有链激酶、链道酶、透明质酸酶,有利于细菌扩散 2请比较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的生物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病毒

病毒:是一种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核酸(RNA 或DNA ),必须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测量单位:纳米(nm )

病毒的基本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

病毒的增殖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 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①呼吸道传播,流感病毒;②消化道传播,甲肝;③媒介昆虫叮咬传播,乙脑;④动物咬伤传播;⑤接触传播;⑥性传播,HIV 、乙肝

病毒感染的类型:隐形感染和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①慢性感染②潜伏感染③慢发感染)

乙肝,属于嗜肝DNA 病毒科正嗜肝DNA 病毒属。通过输血、注射和母婴传播 乙肝的抗原组成 包括HBV 表面抗原(HBsAg ),前S 抗原(Pre-S );HBV 核心抗原(HBcAg )和e 抗原(HBeAg ) 1)表面抗原(HBsAg ) ①HBV 感染标志

②HBsAg 刺激抗体产生抗-HBs 是中和抗体,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③抗-HBs 的出现,表病情好转 2)前S 抗原(Pre-S )

①有利于病毒侵入细胞内

②在感染早期出现

③可刺激机体产生有中和作用的抗前S 抗体,它能阻止HBV 侵入肝细胞 ④测得抗前S 抗体提示病情好转 3)核心抗原(HBcAg )

①在外周血中很难检出HBcAg

②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HBc-Ab ),为非保护性抗体 ③检出抗HBc IgM提示HBV 正在肝内增殖 4)e 抗原(HBeAg )

①提示HBeAg 是HBV 复制及具有强传染性的指标。 ②HBeAg 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HBe-Ab ),对HBV 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是预后 良好的征象


相关文章

  • 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 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1.为了及时.迅速.有序.有效地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预防,应对和控制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危害,降低损失,保护社会公众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四川 ...查看


  • 新发传染病的现状与对策
  • ・340・・SA RS 预防与控制・ 新发传染病的现状与对策 徐建国 世界卫生组织(WHO ) 1999年关于传染病的分 析报告中指出, 全世界每小时有1500人死于传染病, 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WHO 总干事在<1996年世 ...查看


  •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这两天忙于准备迎接卫生部"质量万里行"检查.其中有内容要求有:微生物实验室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内容,这很是让我头晕.好在我以前看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培训教材相关内容.并找到这样一 ...查看


  • 兽医实验室理论考试题
  • 兽医实验室理论考试习题库 2010.7.02修改 一.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一)动物疫病防控法规等 A 选择题 1.不属于我国尚未发现的动物疫病有 .( A ) A.A型口蹄疫 B.疯牛病 C.非洲猪瘟 D.非洲马瘟 2.我国已消灭的动物 ...查看


  • 普通植物病理学 1
  • 普通植物病理学 第一章:绪论 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受到生物因子或(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使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受到干扰和破坏,导致植株生长偏离正常轨迹,最终影响到植物的繁衍和生息等,这种现象就是植物病害 2.病因:1.遗传因子 ...查看


  •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细则
  •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2号).<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 ...查看


  • 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 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科室主任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其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2.实验室除辅助工作人员外,从事实验室活动的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正规院校学或生物学教育经历,具有医师或技师 ...查看


  • 5动物传染病学
  • 动物传染病学基础知识 一.相关概念 1.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过程,称为传染. 感染:感染是传染的第一步,即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动物.感染的类型:A.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 ...查看


  • 实验室安全考试题型(答案版)
  • 一. 名词解释 1. 气溶胶(aerosol) 液体或固体悬浮于气体介质中 粒径一般为0.001-100μm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形成的稳定的分散体系 2.实验室生物安全 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 ...查看


  • 生物安全制度(检验科)
  •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1.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保障工作人员.病人和进入临床实验室人员的安全,保证仪器设备.有毒和易燃.易爆试剂的安全使用,使工作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和条件下完成日常工作. 2.工作人员须穿工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