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有武士而中国没有

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时代,谁拥有更多土地,谁就能供养更多军队,也就拥有更强的权力,所以就有了专门供养一个阶层来争夺和占领土地,那就是武士。不独日本,在上古中国,武士阶层也存在了一段时间,但绝没有日本这样的持续久,12世纪中叶,武士在“保元、平治之乱”后形成独立的阶级,并在随后的“源平大战”中以刀剑夺取国家政权,之后日本社会进入近700年的军政时代,乃至近代。1885—1945年的29位首相中,武士或武士出身者多达25位,超过六分之五。

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中国的武士早早退出历史舞台,而日本的武士绵延如此之久?原因还是要从地理、政治和经济几个方面来说。和日本不同,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只有东面一面临海,面临的军事冲突主要来自大陆更深处,这和日本在岛上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内“自产自销”有本质区别。

加上中国早早实现了大一统,秦朝统一六国之时,日本还处于奴隶制女王时代,连基本的教化都没有完成。大一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可以充分调动疆域内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而日本就没这条件。日本的耕地主要是沿海小平原,山脉间小盆地,及主要河流沿岸,为了生存,牢固守住一方土地的地方割据主义思想本就严重。

因为每片耕地周围都有居民,每个居民点都有武装力量,每个据点又都相对独立,因此占领它们就不如招安它们来得便利。这实际也是早期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只是中国的这个问题明显规模要大一些。比如汉朝末年的州牧割据,唐朝的藩政割据,宋朝的民间屯兵团练,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中央政权的种种手腕,有时弄得不好就是改朝换代了。

而日本的中央政权就一直没强大到敢于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无论经济还是军事,中央都很弱呀。到飞鸟时代,圣德太子大化改新,改民制为租庸调制和班田制,开始蚕食地方土地以加强地方力量时,反而催生了地方庄园主的反抗情绪,其结果是从此天皇出了都城就啥也不是,而地方大名势力越来越强,最终源平大战后,武士阶层成了日本历史的主角,天皇反而不重要了。

说完地理,再来说说政治。日本和中国是两个极端,日本迟迟没有进入帝国时代,一进入帝国时代就发动法西斯战争然后被中国人民给废了,而中国是早早地进入了帝国时代,但经常坐不稳天下,时不时回到地方割据时代,这就是中国古代史的治乱循环死局。在上古中国的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是文武不分家的,而进入帝国时代,那就不分也得分了,士大夫于是被改造为地方士族,掌文教,武官则必须听命中央,对中央政权负责,否则帝国统治就要出问题。

而日本,因为中央政权发育得很慢,又缺乏大一统所需要的必备条件,所以自然而然延续了封建时代的习惯法。日本大一统直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才完成,此时中国都已经进入帝国末期,两种文化已经泾渭分明。中国是大一统帝国,治乱循环中中间士族阶层被摧毁,文官武将职业化,全部对中央负责,而日本的封建制使武士和领主之间形成集团化的人身依附关系,中央不中央则全不在意,毕竟不指着中央吃饭。

文化都是累叠式进步的,武士阶层被带入大一统时代,某种意义上承担了士大夫在上古中国所承担的角色,不仅关乎军事,还关乎文教、艺术、思想和技术。这样的中间阶层就如同今天我们所讲的中产阶级一样,是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尊王攘夷、明治维新的干将基本都是武士,这绝非偶然。

而中国的大一统则从根本上消灭了士族这一中间阶层,原因也很简单,中央不放心啊,“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年王家谢家这样的大家族,到了唐末就基本被消灭逛了,因为五代十国的乱世就如同日本战国一样,是消灭地方士族有生力量的“绞肉机”。

最后再来说说经济。日本物产可怜极了,日本人渴望土地,就像俄罗斯人渴望入海口一样。日本是岛国,多山,农业用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4﹒9%,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数34﹒1%。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人均分别占有土地59﹒5亩,耕地5﹒7亩,日本为5﹒3亩和0﹒6亩。农业耕地中,平地占53﹒5%,坡地为46﹒5%,果园面积的68﹒1%是坡地。

相比吃掉了全世界90%的鸭子,四分之三的鹅和近70%猪的中华大帝国来说。物产少,就意味着仗打不大,村和县能有多少人。因此日本的战事多是高频度,低烈度的小型战役。这样的战役客观上使日本的商人阶层拥有了独特地位,那就是不管你们大名怎么打仗,总得问商人买铁铳吧,总得从商人那里买味噌吧。这样就使商人形成了自己的圈层文化,每个商人家族有自己的区域和商路,大名要想买东西,就得保证商路安全,免除关税,对商人提供担保。

这样一来,因为流通渠道在经济中占据的核心地位,使地方大名们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密切,因为米是硬通货,得罪自己境内的农民就意味着缺钱,缺钱就没有装备,没有装备就只能被灭掉。这和武士阶层的维系大有关系,那就是因为经济规模的限制和商路流通能力的限制,很难维持一支装备统一的制式部队,而只能维持一部分军事将领的日常开支和装备需求,这就是武士。

反观中国,经济中盐铁官营,再对田地科以重税,到了宋朝还对地方进行大规模管制以防止形成地方武装势力,到了元朝甚至菜刀都要登记,每组只能分到一把菜刀,又怎么会有武士阶层呢。

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时代,谁拥有更多土地,谁就能供养更多军队,也就拥有更强的权力,所以就有了专门供养一个阶层来争夺和占领土地,那就是武士。不独日本,在上古中国,武士阶层也存在了一段时间,但绝没有日本这样的持续久,12世纪中叶,武士在“保元、平治之乱”后形成独立的阶级,并在随后的“源平大战”中以刀剑夺取国家政权,之后日本社会进入近700年的军政时代,乃至近代。1885—1945年的29位首相中,武士或武士出身者多达25位,超过六分之五。

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中国的武士早早退出历史舞台,而日本的武士绵延如此之久?原因还是要从地理、政治和经济几个方面来说。和日本不同,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只有东面一面临海,面临的军事冲突主要来自大陆更深处,这和日本在岛上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内“自产自销”有本质区别。

加上中国早早实现了大一统,秦朝统一六国之时,日本还处于奴隶制女王时代,连基本的教化都没有完成。大一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可以充分调动疆域内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而日本就没这条件。日本的耕地主要是沿海小平原,山脉间小盆地,及主要河流沿岸,为了生存,牢固守住一方土地的地方割据主义思想本就严重。

因为每片耕地周围都有居民,每个居民点都有武装力量,每个据点又都相对独立,因此占领它们就不如招安它们来得便利。这实际也是早期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只是中国的这个问题明显规模要大一些。比如汉朝末年的州牧割据,唐朝的藩政割据,宋朝的民间屯兵团练,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中央政权的种种手腕,有时弄得不好就是改朝换代了。

而日本的中央政权就一直没强大到敢于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无论经济还是军事,中央都很弱呀。到飞鸟时代,圣德太子大化改新,改民制为租庸调制和班田制,开始蚕食地方土地以加强地方力量时,反而催生了地方庄园主的反抗情绪,其结果是从此天皇出了都城就啥也不是,而地方大名势力越来越强,最终源平大战后,武士阶层成了日本历史的主角,天皇反而不重要了。

说完地理,再来说说政治。日本和中国是两个极端,日本迟迟没有进入帝国时代,一进入帝国时代就发动法西斯战争然后被中国人民给废了,而中国是早早地进入了帝国时代,但经常坐不稳天下,时不时回到地方割据时代,这就是中国古代史的治乱循环死局。在上古中国的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是文武不分家的,而进入帝国时代,那就不分也得分了,士大夫于是被改造为地方士族,掌文教,武官则必须听命中央,对中央政权负责,否则帝国统治就要出问题。

而日本,因为中央政权发育得很慢,又缺乏大一统所需要的必备条件,所以自然而然延续了封建时代的习惯法。日本大一统直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才完成,此时中国都已经进入帝国末期,两种文化已经泾渭分明。中国是大一统帝国,治乱循环中中间士族阶层被摧毁,文官武将职业化,全部对中央负责,而日本的封建制使武士和领主之间形成集团化的人身依附关系,中央不中央则全不在意,毕竟不指着中央吃饭。

文化都是累叠式进步的,武士阶层被带入大一统时代,某种意义上承担了士大夫在上古中国所承担的角色,不仅关乎军事,还关乎文教、艺术、思想和技术。这样的中间阶层就如同今天我们所讲的中产阶级一样,是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尊王攘夷、明治维新的干将基本都是武士,这绝非偶然。

而中国的大一统则从根本上消灭了士族这一中间阶层,原因也很简单,中央不放心啊,“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年王家谢家这样的大家族,到了唐末就基本被消灭逛了,因为五代十国的乱世就如同日本战国一样,是消灭地方士族有生力量的“绞肉机”。

最后再来说说经济。日本物产可怜极了,日本人渴望土地,就像俄罗斯人渴望入海口一样。日本是岛国,多山,农业用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4﹒9%,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数34﹒1%。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人均分别占有土地59﹒5亩,耕地5﹒7亩,日本为5﹒3亩和0﹒6亩。农业耕地中,平地占53﹒5%,坡地为46﹒5%,果园面积的68﹒1%是坡地。

相比吃掉了全世界90%的鸭子,四分之三的鹅和近70%猪的中华大帝国来说。物产少,就意味着仗打不大,村和县能有多少人。因此日本的战事多是高频度,低烈度的小型战役。这样的战役客观上使日本的商人阶层拥有了独特地位,那就是不管你们大名怎么打仗,总得问商人买铁铳吧,总得从商人那里买味噌吧。这样就使商人形成了自己的圈层文化,每个商人家族有自己的区域和商路,大名要想买东西,就得保证商路安全,免除关税,对商人提供担保。

这样一来,因为流通渠道在经济中占据的核心地位,使地方大名们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密切,因为米是硬通货,得罪自己境内的农民就意味着缺钱,缺钱就没有装备,没有装备就只能被灭掉。这和武士阶层的维系大有关系,那就是因为经济规模的限制和商路流通能力的限制,很难维持一支装备统一的制式部队,而只能维持一部分军事将领的日常开支和装备需求,这就是武士。

反观中国,经济中盐铁官营,再对田地科以重税,到了宋朝还对地方进行大规模管制以防止形成地方武装势力,到了元朝甚至菜刀都要登记,每组只能分到一把菜刀,又怎么会有武士阶层呢。


相关文章

  • 日本武士道精神对儒家思想的汲取_史少博
  • 日本武士道精神对儒家思想的汲取 史少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 提 要: 人文学院,哈尔滨150001) 日本武士道精神虽然凝聚了自己本土的神道教意蕴和外来佛教思想,但也汲取了中国儒家的许多思想.武士 :"至于严格的道德方面的教仁.礼. ...查看


  • 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 <日本民族研究> 武 士 道 精 神 的 影 响 作者:杨 闯 班级:11 级 机 械 因 材 学号: 1100406006 时间:2012年11月27日 摘要:一个充满谜一样的国家,一个值得研究和学习的民族.摈弃了对他的一切仇 ...查看


  • 人生如戏:日本人双重性格中的柔顺与残暴4图)
  • 人生如戏:日本人双重性格中的柔顺与残暴(图) 2011年06月28日 08:3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号:T|T 71人参与10条评论打印转发 3. 神国与神之子 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宗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神道教的教义认为:日本的国土 ...查看


  • 现代日本社会与文化
  • 日本文化演绎下的启示 摘要:日本文化史乃是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融会贯通的历史.日本的发展与外来的文化密切相关,日本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模式,展示了日本独特的发展道路,可以说日本的文化史也是一部日本的演绎史.以文化来展示日本整个社会的变迁与 ...查看


  • 简述日本古代历史
  • 简述日本古代历史 日本虽然国土面积狭小,追溯历史也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其统治形式几经改变,统治者也不断改变,和邻国中国.朝鲜.以及西方的荷兰.葡萄牙都有常年来往.从当初的弹丸之地发展成如今的世界强国,其历史进程也有可取之处. 一. 古代 1 ...查看


  • [优秀作文]最后的武士乐评
  • <最后的武士>的乐评 <最后的武士>对于电影本身,除了知道评价不俗.票房一般这些基本事实外,说实话没看过不能领略它的美.尤其<最后的武士>的电影配乐却绝对是精彩的. <最后的武士>的故事大致可 ...查看


  • 日本人的尚武精神
  • 日本近代尚武精神与神道 黄坤 [1**********]5 日本国风尚武,认为"治世文为重,乱世武为先",安邦定国武不可少,所以把所有武学统称为"武道".在我看来,"武道"的形成与 ...查看


  • 黑泽明电影的民族性
  • 无疑,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载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电影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示出了它奇特.神秘的艺术空间,对民族传统文化以特别的关照,从而给人以全新的强烈视听感受.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沟口建二的名字为世界电影所熟悉.小 ...查看


  • 阅读日本传统文化
  • 范作申 著 (目录) |-日本传统文化(范作申著) || ||-日本人的自然观 ||自然鉴赏.植物鉴赏 || ||-日本人的人生观 ||思维方式.传统人生观.道德标准.国体思想的发展 || ||-日本人的审美观 ||生活美的历史.协调美的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