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录病毒(Retroviridae)
1. 核酸复制过程:+RNA→-DNA →±DNA → +RNA (含RT酶)
2. 分类:① 正反转录病毒亚科:慢病毒属:HIV ;② 泡沫病毒亚科:泡沫病毒属;③ RNA肿瘤病毒亚科:人嗜淋巴细胞病毒属:HTLV-I、II、V型;
3. 艾滋病概述:
①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AIDS)。
② 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③ HIV主要侵袭辅助T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最终使患者免疫功能衰竭而死亡。 ④ 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号称“超级癌症”。
4. HIV的发现:1986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
5. HIV的分型及其亚型:现有两型HIV:HIV-1和HIV-2,同源性60%
(1)种类:HIV-1、HIV-2
(2)特点:有相对优势亚型、同一亚型差异很大、亚型内的变异水平估算存在时间、不同亚型传播途径和致病性不一、不同亚型对抗-HIV药物引起耐药不同、亚型重组;
6. HIV生物学特性:① 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组;② 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对HIV-1进行分群;
7. HIV生物学特性—结构:
① 病毒呈球形,直径100—120nm,电镜下可见一致密的圆锥状核心
② 核心:A. 2个逆转录酶 - 将RNA转录成DNA
B. 蛋白酶 (p11) - 将大片断蛋白切小
C. 整和酶 (p32) - 将HIV原病毒DNA插入宿主细胞DNA中
D. 核心膜蛋白(p24, p17)
③ 包膜: A. 脂质膜 - “借用”宿主细胞的细胞膜;
B. gp120 - 病毒的膜蛋白,与被感染细胞CD4相结合部份;
C. gp41 -病毒的膜蛋白, 跨脂质膜的部分;
8. HIV模型图:
9. HIV生物学特性—基因结构:
① 由两条单链RNA组成,每个基因组约为9.7k,编码9个基因
② RNA中含有3个结构基因gag、env 和pol,6种调控基因 tat, vif, vpr, vpu/vpx, nef, rev ③ 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
④ 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类(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
⑤ env基因所编码病毒包膜蛋白,是HIV免疫学诊断的主要检测抗原
⑥ 调控基因编码辅助蛋白,调节病毒蛋白合成和复制
10. HIV的抵抗力:
① 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热、干燥敏感:60℃ 60min,80℃ 30min,121℃ 15min,134℃ 3min;② 不耐酸(PH6),稍耐碱(PH9);
③ 对化学品敏感:0.5%次氯酸钠、70%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等; ④ 对紫外线不敏感;
⑤ 注射器具、医疗用具通过高温消毒、煮沸或蒸汽消毒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
11. HIV传播途径:
A. 性途径: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共用性模拟器;
B. 血液途径:输血或血液制品、受精液或卵子、与他 人共用针具静(肌)注毒品、意外损伤后接触HIV感染性材料;
C. 母婴垂直传播:妊娠、生产、母乳喂养;
12. HIV的复制周期:吸附和穿入、脱衣壳和逆转录、环化、整合、转录、翻译与装配、病毒体成熟出芽。
13. HIV进入细胞的途径:Gp120-CD4作用;病毒-细胞融合; NSI型与SI型;半乳糖苷神经酰胺(GalC)受体途径;MHC相关分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Fc和补体受体介导途径;
14. HIV的致病机制:
(1)高速复制,每天产生10~12亿个新病毒颗粒;
(2)变异:每天突变1万个,突变率比真核细胞高100万倍。原因:逆转录酶缺乏3’-5’外切核酸的校读功能,使RNA转录为DNA时经常出现错误;
(3)破坏Th细胞,导致免疫缺陷;
(4)神经系统损害;
15. CD4+ T细胞的损伤机制:
① 病毒包膜蛋白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② 病毒cDNA干扰细胞生物合成;
③ 病毒导致细胞融合; ④ 免疫病理作用:CTL、ADCC、自身免疫;
16. 微生物学诊断:
检测抗体:① 初筛:ELISA、RIA、IFA; ② 确诊:Western blot
检测抗原:p24; 检测RNA:RT-PCR
检测HIV数量; CD4+细胞计数
(1)HIV抗体诊断:目前临床上实际应用的是测定特异性HIV抗体,包括初筛和确认实验。
HIV抗体诊断—检测试剂:
A. 筛查试剂必须是HIV-1/2混合型、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批批检合格、临床评估质量优良、在有效期内的试剂。
B. 目前常用的筛查试剂有酶联免疫(ELISA)、颗粒凝集和其它快速诊断试剂。采供血机构进行血液筛查应采用酶联免疫试剂。
C. 自采自供血的单位必须进行HIV抗体检测,在尚未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偏远地区可由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在规定的场所用快速试剂进行血液筛查。
(2)HIV抗体诊断—ELISA方法:目前最常用的初筛实验
① 1985年第一代检测HIV-1抗体的试剂盒问市(全病毒抗原间接法);
② 目前采用第四代检测HIV-1抗体的试剂盒(以重组的多肽抗原和抗P24抗体包被的双抗原夹心法);
③ 窗口期缩短了2 ~ 3周;
抗体诊断—四代试剂比较:第一/二代试剂检测IgG抗体,第三代试剂检测IgG 、IgM抗体, 第四代试剂同时检测IgG、 IgM抗体和P24抗原使窗口期缩短。
(3)HIV抗体诊断—结果报告和处理
① 阴性反应出具HIV抗体阴性报告;
② 如果近期有高危行为,如性乱、注射毒品等,或有急性流感样症状等情况,为排除“窗口期”的可能,可以进行HIV-1 P24抗原或HIV核酸检测,或2 ~ 3个月以后再做抗体检测;
③ 筛查实验呈阳性发现反应,可出具“HIV抗体待复查”的报告,不能出阳性报告;
(4)HIV抗体初筛检测流程图:
(5)HIV抗体诊断—快速诊断试剂
采用乳胶凝集、免疫斑点和免疫层析三种原理;
快速、不需特殊仪器;
敏感度、特异度低于ELISA,且价格贵;
适用于血站覆盖不到的边远地区/城市大医院急诊手术前检查;
快速诊断阳性结果还需经ELISA方法验证;
阳性结果可出现病人带和质控带两条带,阴性结果只出现质控带一条带
(6)HIV抗体诊断— HIV抗体确认:常用的确认实验方法是免疫印迹法(WB)——免疫印迹试剂有HIV-1/2混合型和单一型,一般先用HIV-1/2混合型试剂进行检测。
(7)HIV抗体诊断—蛋白印迹实验(WB)
广泛使用的确认实验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纯化的HIV抗原蛋白分开后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
标本的HIV抗体与条带上的抗原结合,再加入酶偶联的抗人IgG抗体和底物,在抗原抗体结合的部位会出现有色条带
可检测标本中针对HIV不同抗原的抗体,故被用做确认试剂
不同的研究机构有不同的判定标准
A. HIV抗体诊断— WB结果判定标准:“不确定”(±):出现HIV-1特异性条带,但带型不足以确认阳性,每三个月随访一次,共两次,仍属可疑,判为阴性。
(8)HIV抗体确认实验流程图:
17. P24抗原测定:
① 方法:双抗体夹心法
② 适用范围:
HIV-1抗体不确定或窗口期的辅助诊断
HIV-1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鉴别诊断
第四代HIV-1抗原/抗体ELISA试剂检测呈阳性反应, 但HIV-1抗体确认阴性者的诊断 监测病程进展和抗病毒治疗效果
③ 结果报告和解释
HIV-1 P24抗原的阳性结果必须经过中和试验确认
HIV-1 P24抗原阳性仅作为HIV感染的辅助诊断依据,不能依此确诊
HIV-1 P24抗原阴性结果只表示在本试验中无反应,不能排除HIV感染
18. HIV核酸检测:
(1)定性试验:RT-PCR,窗口期辅助诊断
(2)HIV载量试验:实时荧光定量PCR(病程监控、指导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预测疾病进程)
A. HIV核酸检测—定性检测
a.用于HIV感染的辅助诊断。通常使用PCR或RT-PCR技术,使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通用的扩增试剂,引物可来自文献或自行设计,应尽量涵盖所有的或常见的毒株,也可使用复合引物。
b.通常根据扩增产物的电泳图像判定结果,阳性结果还要进行核酸序列测定来确定。 c.HIV核酸检测阴性, 只可报告本次实验结果阴性,不可排除HIV感染。
d.HIV核酸检测阳性, 可作为诊断HIV感染的辅助指标,不单独用于HIV感染的诊断。 e.报告核酸定性检测结果时应注明反应条件和所使用的引物序列。
B. HIV核酸检测—定量检测
a.常用于监测HIV感染者的病程进展和抗病毒治疗效果。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逆转录PCR实验(RT-PCR)、核酸序列扩增实验(NASBA)、分支DNA杂交实验(bDNA)等,这几种进口试剂盒的最低检测限为20~50拷贝/毫升
b.按照仪器读数报告结果,应注明使用的试验方法、样品种类和样品量
c.测定结果小于最低检测限时,应注明最低检测限水平。注意低于最低检测限结果不能排除HIV感染
d.应附上仪器打印的数据
C. HIV核酸检测—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用于HIV核酸检测的样品有全血、血浆、组织和其他分泌物,有时还包括生物制品 采集样品应避免微生物和核酸污染。避免RNA酶造成的降解,采样后4~8小时内处理。处理后的样品应分装、标记,冻存于-20℃以下,RNA类样品冻存于-80℃
应在2℃ ~8℃条件下运送。特殊情况下,可以用特快专递形式投寄,但必须将盛样品的试管包扎好,保证不会破碎和溢漏
19. HIV核酸检测—定量检测方法的比较
20. HIV核酸检测—定量检测方法的选择:
① 目前用于统一不同定量方法检测值的标准品尚未问世
② 不同定量方法结果之间还无法直接进行比较
③ 建议同一病人治疗前后用同一方法进行HIV定量检测
21. 病毒分离培养:
① 可用于HIV-1感染的辅助诊断及HIV-1抗体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早期的辅助鉴别诊断;
② 培养及分离HIV需要在特定的P3实验室进行,且HIV的分离率在30% ~ 60%,这项
试验仅用于HIV株的保存和科学研究;
22. CD4+T细胞绝对数量:
CD4+T细胞绝对数量:
(1)HIV感染通过多种直接和间接的病理机制,导致CD4+T数量的缺失。
(2)CD4+T淋巴细胞是HIV感染最主要的靶细胞,其数量和功能的下降是HIV感染引起人体免疫功能缺陷的主要体现。
(3)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对于确定HIV感染状态、是否进入AIDS期、机会性感染及肿瘤发病的可能性以及评价治疗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3. 病毒变异和耐药性的测定:
(1)随着HAART治疗的广泛开展,病毒变异和耐药株正在不断出现,甚至对一个药物的耐药可引起多种药物的交叉耐药。
(2)因此近年来各国相继建立起病毒变异和耐药的测试方法,包括基因型HIV耐药测试和表型HIV耐药测试。
24. 基因型HIV耐药性测试方法:
(1)当病毒对某些药物产生耐药性时,病毒基因会发生一些明确的突变。病毒耐药基因型的检测有助于预测某些药物的治疗效果。
(2)检查从病人血液标本中分离到的HIV基因物质,应用核酸酸序列分析或杂交技术以确定病毒变异的位点,并可参考已有数据库按不同亚型进行比较。在确认变异后,与既往耐药或交叉耐药研究比较,间接地估计药物耐药情况,
(3)简单快速,费用低。
(4)缺点是能确认所分离到的基因变异,但无法指出药物耐药的程度。
25. 表型HIV耐药性测试方法
(1)能直接测出HIV-1对药物的敏感度,并能揭示事先存在或交叉的耐药情况,有利于指导HIV-1感染者有效地用药。
(2)目前市面上供应试剂盒已有2种,即AV(Vicro Antivirogram)和PS(Virologic PhenoSense),两者方法均应用从生长于载体中的HIV-1而获得的重组病毒和病人标本中蛋白酶与逆转录酶序列,分析与野病毒之间IC50值相差倍数,一般达5 ~ 10倍以上为阳性。
(3)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获得各种药物耐药量度数据,但不足的是试验慢又昂贵,技术要求高。
(4)筛查试剂必须是HIV-1/2混合型、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批批检合格、临床评估质量优良、在有效期内的试剂。
(5)目前常用的筛查试剂有酶联免疫(ELISA)、颗粒凝集和其它快速诊断试剂。采供血机构进行血液筛查应采用酶联免疫试剂。
(6)自采自供血的单位必须进行HIV抗体检测,在尚未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偏远地区可由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在规定的场所用快速试剂进行血液筛查。
26. HIV检测注意事项
(1)在所有试验检测中,必须设有内对照和外部对照质控血清。
(2)内部对照是质量控制的基础,该质控血清为试剂盒内提供的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每次检测都必须用同批号试剂盒作内部对照。
(3)外部对照质控血清为实验室设置的弱阳性对照,一般以试剂盒临界值的2-3倍为宜。
27. 预防
建立HIV感染和AIDS的监测网络,控制疾病的流行蔓延
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取缔娼妓,换抵制吸毒
检测高危人群包括供血员、同性恋、吸毒者、血友病患者、国外旅行者和外国使馆工作人员
禁止血液制品(如凝血因子VIII)进口
加强国境检疫、留检等
疫苗正在研制中,目前仍然存在巨大困难
28. 治疗:鸡尾酒疗法(HAART)
(1)联合交替使用2种HIV逆转酶抑制剂和一种蛋白酶抑制剂(Saquinavir,Ritonavir)可有效将血液中HIV含量降到最低,极大延长感染者寿命
(2)无法清除整合的病毒,不能彻底清除病毒
(3)药物有副作用
(4)在中国年均费用8万 RMB
29. HIV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感染者以20—39岁为主;主要分布在农村;男女比例为 5.2 : 1; 最主要传播途径是静脉注射毒品(63.7%),其次是性传播(8.1%),血浆9.3%。 但是,性传播是深圳检出感染者的主要传播方式(云南、贵州、新疆等地,艾滋病毒70%是由静脉注射为传播途径 );中国的重灾区:云南、广西、新疆;
30. 措施:建立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加强艾滋病紧急医疗救治;广泛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加强艾滋病干预工作;;我国已在22个行政区对11种高危人群建立了6000个干预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提高防治能力;组织开展联合督导;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
31. 针对中国疫情的预防措施:正确使用避孕工具;拒绝毒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
32.人类嗜T细胞病毒:
反转录病毒科RNA肿瘤病毒亚科
分类: HTLV-Ⅰ型和Ⅱ型的基因组同源性约50%
呈球形: 100nm大小球型颗粒
核心:+RNA与逆转录酶;
衣壳:含有P24和P18两种结构蛋白;
包膜:gp120,能与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
结构基因: 3个结构基因gag、pol、env , 2个调节基因tax、rex ,除有增加病毒基因的转录和调节病毒基因产物表达作用外, 尚能激活细胞IL-2基因和IL-2受体基因作用
(1)传播途径:水平传播:输血、注射、性交等方式;
垂直传播:胎盘、产道和哺乳等途径
(2)所致疾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adult T-cell leukemia,ATL) : HTLV-Ⅰ型引起,多为40岁以上成人发病。TC大量增生,转化、癌变,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并发高钙血症、皮肤红斑、皮疹、结节等,预后不良。
HTLV-Ⅰ型相关脊髓病及热带痉挛性下肢轻瘫 :
HTLV-Ⅰ型引起,因两者相似,故总称HAM/TSP。HAM女性居多,主要症状为慢性进行性步行障碍与排尿困难,有时伴有感觉障碍。用激素和IFN治疗可缓解。
(3)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毒分离与鉴定:采取患者新鲜外周血淋巴细胞,经PHA处理后,加入含有IL-2的营养液继续培养3~6w,然后用电镜观察细胞中的C型病毒颗粒,并检查细胞培养液上清的逆转录酶活性,最后用免疫血清或单克隆抗体进行病毒鉴定。
(4)抗体检测:
1.ELISA法 用HTLV-Ⅰ/Ⅱ病毒作抗原,加患者血清孵育后再加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加酶底物视其是否显色来检测HTLV-Ⅰ/Ⅱ抗体。
2.间接免疫荧光法 以HTLV-Ⅰ/Ⅱ感染的T细胞株作靶细胞抗原制成细胞涂片,加患者血清孵育后再加荣光素标记的抗人IgG抗体,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TLV-Ⅰ/Ⅱ抗体。
3.胶乳凝集法(PA法)及免疫印迹法(WB法)检测:可测定患者血清中病毒结构蛋白的抗体,常用于HTLV-Ⅰ/Ⅱ病毒抗体检查的证实试验。
反转录病毒(Retroviridae)
1. 核酸复制过程:+RNA→-DNA →±DNA → +RNA (含RT酶)
2. 分类:① 正反转录病毒亚科:慢病毒属:HIV ;② 泡沫病毒亚科:泡沫病毒属;③ RNA肿瘤病毒亚科:人嗜淋巴细胞病毒属:HTLV-I、II、V型;
3. 艾滋病概述:
①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AIDS)。
② 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③ HIV主要侵袭辅助T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最终使患者免疫功能衰竭而死亡。 ④ 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号称“超级癌症”。
4. HIV的发现:1986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
5. HIV的分型及其亚型:现有两型HIV:HIV-1和HIV-2,同源性60%
(1)种类:HIV-1、HIV-2
(2)特点:有相对优势亚型、同一亚型差异很大、亚型内的变异水平估算存在时间、不同亚型传播途径和致病性不一、不同亚型对抗-HIV药物引起耐药不同、亚型重组;
6. HIV生物学特性:① 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组;② 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对HIV-1进行分群;
7. HIV生物学特性—结构:
① 病毒呈球形,直径100—120nm,电镜下可见一致密的圆锥状核心
② 核心:A. 2个逆转录酶 - 将RNA转录成DNA
B. 蛋白酶 (p11) - 将大片断蛋白切小
C. 整和酶 (p32) - 将HIV原病毒DNA插入宿主细胞DNA中
D. 核心膜蛋白(p24, p17)
③ 包膜: A. 脂质膜 - “借用”宿主细胞的细胞膜;
B. gp120 - 病毒的膜蛋白,与被感染细胞CD4相结合部份;
C. gp41 -病毒的膜蛋白, 跨脂质膜的部分;
8. HIV模型图:
9. HIV生物学特性—基因结构:
① 由两条单链RNA组成,每个基因组约为9.7k,编码9个基因
② RNA中含有3个结构基因gag、env 和pol,6种调控基因 tat, vif, vpr, vpu/vpx, nef, rev ③ 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
④ 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类(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
⑤ env基因所编码病毒包膜蛋白,是HIV免疫学诊断的主要检测抗原
⑥ 调控基因编码辅助蛋白,调节病毒蛋白合成和复制
10. HIV的抵抗力:
① 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热、干燥敏感:60℃ 60min,80℃ 30min,121℃ 15min,134℃ 3min;② 不耐酸(PH6),稍耐碱(PH9);
③ 对化学品敏感:0.5%次氯酸钠、70%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等; ④ 对紫外线不敏感;
⑤ 注射器具、医疗用具通过高温消毒、煮沸或蒸汽消毒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
11. HIV传播途径:
A. 性途径: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共用性模拟器;
B. 血液途径:输血或血液制品、受精液或卵子、与他 人共用针具静(肌)注毒品、意外损伤后接触HIV感染性材料;
C. 母婴垂直传播:妊娠、生产、母乳喂养;
12. HIV的复制周期:吸附和穿入、脱衣壳和逆转录、环化、整合、转录、翻译与装配、病毒体成熟出芽。
13. HIV进入细胞的途径:Gp120-CD4作用;病毒-细胞融合; NSI型与SI型;半乳糖苷神经酰胺(GalC)受体途径;MHC相关分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Fc和补体受体介导途径;
14. HIV的致病机制:
(1)高速复制,每天产生10~12亿个新病毒颗粒;
(2)变异:每天突变1万个,突变率比真核细胞高100万倍。原因:逆转录酶缺乏3’-5’外切核酸的校读功能,使RNA转录为DNA时经常出现错误;
(3)破坏Th细胞,导致免疫缺陷;
(4)神经系统损害;
15. CD4+ T细胞的损伤机制:
① 病毒包膜蛋白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② 病毒cDNA干扰细胞生物合成;
③ 病毒导致细胞融合; ④ 免疫病理作用:CTL、ADCC、自身免疫;
16. 微生物学诊断:
检测抗体:① 初筛:ELISA、RIA、IFA; ② 确诊:Western blot
检测抗原:p24; 检测RNA:RT-PCR
检测HIV数量; CD4+细胞计数
(1)HIV抗体诊断:目前临床上实际应用的是测定特异性HIV抗体,包括初筛和确认实验。
HIV抗体诊断—检测试剂:
A. 筛查试剂必须是HIV-1/2混合型、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批批检合格、临床评估质量优良、在有效期内的试剂。
B. 目前常用的筛查试剂有酶联免疫(ELISA)、颗粒凝集和其它快速诊断试剂。采供血机构进行血液筛查应采用酶联免疫试剂。
C. 自采自供血的单位必须进行HIV抗体检测,在尚未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偏远地区可由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在规定的场所用快速试剂进行血液筛查。
(2)HIV抗体诊断—ELISA方法:目前最常用的初筛实验
① 1985年第一代检测HIV-1抗体的试剂盒问市(全病毒抗原间接法);
② 目前采用第四代检测HIV-1抗体的试剂盒(以重组的多肽抗原和抗P24抗体包被的双抗原夹心法);
③ 窗口期缩短了2 ~ 3周;
抗体诊断—四代试剂比较:第一/二代试剂检测IgG抗体,第三代试剂检测IgG 、IgM抗体, 第四代试剂同时检测IgG、 IgM抗体和P24抗原使窗口期缩短。
(3)HIV抗体诊断—结果报告和处理
① 阴性反应出具HIV抗体阴性报告;
② 如果近期有高危行为,如性乱、注射毒品等,或有急性流感样症状等情况,为排除“窗口期”的可能,可以进行HIV-1 P24抗原或HIV核酸检测,或2 ~ 3个月以后再做抗体检测;
③ 筛查实验呈阳性发现反应,可出具“HIV抗体待复查”的报告,不能出阳性报告;
(4)HIV抗体初筛检测流程图:
(5)HIV抗体诊断—快速诊断试剂
采用乳胶凝集、免疫斑点和免疫层析三种原理;
快速、不需特殊仪器;
敏感度、特异度低于ELISA,且价格贵;
适用于血站覆盖不到的边远地区/城市大医院急诊手术前检查;
快速诊断阳性结果还需经ELISA方法验证;
阳性结果可出现病人带和质控带两条带,阴性结果只出现质控带一条带
(6)HIV抗体诊断— HIV抗体确认:常用的确认实验方法是免疫印迹法(WB)——免疫印迹试剂有HIV-1/2混合型和单一型,一般先用HIV-1/2混合型试剂进行检测。
(7)HIV抗体诊断—蛋白印迹实验(WB)
广泛使用的确认实验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纯化的HIV抗原蛋白分开后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
标本的HIV抗体与条带上的抗原结合,再加入酶偶联的抗人IgG抗体和底物,在抗原抗体结合的部位会出现有色条带
可检测标本中针对HIV不同抗原的抗体,故被用做确认试剂
不同的研究机构有不同的判定标准
A. HIV抗体诊断— WB结果判定标准:“不确定”(±):出现HIV-1特异性条带,但带型不足以确认阳性,每三个月随访一次,共两次,仍属可疑,判为阴性。
(8)HIV抗体确认实验流程图:
17. P24抗原测定:
① 方法:双抗体夹心法
② 适用范围:
HIV-1抗体不确定或窗口期的辅助诊断
HIV-1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鉴别诊断
第四代HIV-1抗原/抗体ELISA试剂检测呈阳性反应, 但HIV-1抗体确认阴性者的诊断 监测病程进展和抗病毒治疗效果
③ 结果报告和解释
HIV-1 P24抗原的阳性结果必须经过中和试验确认
HIV-1 P24抗原阳性仅作为HIV感染的辅助诊断依据,不能依此确诊
HIV-1 P24抗原阴性结果只表示在本试验中无反应,不能排除HIV感染
18. HIV核酸检测:
(1)定性试验:RT-PCR,窗口期辅助诊断
(2)HIV载量试验:实时荧光定量PCR(病程监控、指导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预测疾病进程)
A. HIV核酸检测—定性检测
a.用于HIV感染的辅助诊断。通常使用PCR或RT-PCR技术,使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通用的扩增试剂,引物可来自文献或自行设计,应尽量涵盖所有的或常见的毒株,也可使用复合引物。
b.通常根据扩增产物的电泳图像判定结果,阳性结果还要进行核酸序列测定来确定。 c.HIV核酸检测阴性, 只可报告本次实验结果阴性,不可排除HIV感染。
d.HIV核酸检测阳性, 可作为诊断HIV感染的辅助指标,不单独用于HIV感染的诊断。 e.报告核酸定性检测结果时应注明反应条件和所使用的引物序列。
B. HIV核酸检测—定量检测
a.常用于监测HIV感染者的病程进展和抗病毒治疗效果。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逆转录PCR实验(RT-PCR)、核酸序列扩增实验(NASBA)、分支DNA杂交实验(bDNA)等,这几种进口试剂盒的最低检测限为20~50拷贝/毫升
b.按照仪器读数报告结果,应注明使用的试验方法、样品种类和样品量
c.测定结果小于最低检测限时,应注明最低检测限水平。注意低于最低检测限结果不能排除HIV感染
d.应附上仪器打印的数据
C. HIV核酸检测—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用于HIV核酸检测的样品有全血、血浆、组织和其他分泌物,有时还包括生物制品 采集样品应避免微生物和核酸污染。避免RNA酶造成的降解,采样后4~8小时内处理。处理后的样品应分装、标记,冻存于-20℃以下,RNA类样品冻存于-80℃
应在2℃ ~8℃条件下运送。特殊情况下,可以用特快专递形式投寄,但必须将盛样品的试管包扎好,保证不会破碎和溢漏
19. HIV核酸检测—定量检测方法的比较
20. HIV核酸检测—定量检测方法的选择:
① 目前用于统一不同定量方法检测值的标准品尚未问世
② 不同定量方法结果之间还无法直接进行比较
③ 建议同一病人治疗前后用同一方法进行HIV定量检测
21. 病毒分离培养:
① 可用于HIV-1感染的辅助诊断及HIV-1抗体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早期的辅助鉴别诊断;
② 培养及分离HIV需要在特定的P3实验室进行,且HIV的分离率在30% ~ 60%,这项
试验仅用于HIV株的保存和科学研究;
22. CD4+T细胞绝对数量:
CD4+T细胞绝对数量:
(1)HIV感染通过多种直接和间接的病理机制,导致CD4+T数量的缺失。
(2)CD4+T淋巴细胞是HIV感染最主要的靶细胞,其数量和功能的下降是HIV感染引起人体免疫功能缺陷的主要体现。
(3)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对于确定HIV感染状态、是否进入AIDS期、机会性感染及肿瘤发病的可能性以及评价治疗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3. 病毒变异和耐药性的测定:
(1)随着HAART治疗的广泛开展,病毒变异和耐药株正在不断出现,甚至对一个药物的耐药可引起多种药物的交叉耐药。
(2)因此近年来各国相继建立起病毒变异和耐药的测试方法,包括基因型HIV耐药测试和表型HIV耐药测试。
24. 基因型HIV耐药性测试方法:
(1)当病毒对某些药物产生耐药性时,病毒基因会发生一些明确的突变。病毒耐药基因型的检测有助于预测某些药物的治疗效果。
(2)检查从病人血液标本中分离到的HIV基因物质,应用核酸酸序列分析或杂交技术以确定病毒变异的位点,并可参考已有数据库按不同亚型进行比较。在确认变异后,与既往耐药或交叉耐药研究比较,间接地估计药物耐药情况,
(3)简单快速,费用低。
(4)缺点是能确认所分离到的基因变异,但无法指出药物耐药的程度。
25. 表型HIV耐药性测试方法
(1)能直接测出HIV-1对药物的敏感度,并能揭示事先存在或交叉的耐药情况,有利于指导HIV-1感染者有效地用药。
(2)目前市面上供应试剂盒已有2种,即AV(Vicro Antivirogram)和PS(Virologic PhenoSense),两者方法均应用从生长于载体中的HIV-1而获得的重组病毒和病人标本中蛋白酶与逆转录酶序列,分析与野病毒之间IC50值相差倍数,一般达5 ~ 10倍以上为阳性。
(3)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获得各种药物耐药量度数据,但不足的是试验慢又昂贵,技术要求高。
(4)筛查试剂必须是HIV-1/2混合型、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批批检合格、临床评估质量优良、在有效期内的试剂。
(5)目前常用的筛查试剂有酶联免疫(ELISA)、颗粒凝集和其它快速诊断试剂。采供血机构进行血液筛查应采用酶联免疫试剂。
(6)自采自供血的单位必须进行HIV抗体检测,在尚未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偏远地区可由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在规定的场所用快速试剂进行血液筛查。
26. HIV检测注意事项
(1)在所有试验检测中,必须设有内对照和外部对照质控血清。
(2)内部对照是质量控制的基础,该质控血清为试剂盒内提供的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每次检测都必须用同批号试剂盒作内部对照。
(3)外部对照质控血清为实验室设置的弱阳性对照,一般以试剂盒临界值的2-3倍为宜。
27. 预防
建立HIV感染和AIDS的监测网络,控制疾病的流行蔓延
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取缔娼妓,换抵制吸毒
检测高危人群包括供血员、同性恋、吸毒者、血友病患者、国外旅行者和外国使馆工作人员
禁止血液制品(如凝血因子VIII)进口
加强国境检疫、留检等
疫苗正在研制中,目前仍然存在巨大困难
28. 治疗:鸡尾酒疗法(HAART)
(1)联合交替使用2种HIV逆转酶抑制剂和一种蛋白酶抑制剂(Saquinavir,Ritonavir)可有效将血液中HIV含量降到最低,极大延长感染者寿命
(2)无法清除整合的病毒,不能彻底清除病毒
(3)药物有副作用
(4)在中国年均费用8万 RMB
29. HIV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感染者以20—39岁为主;主要分布在农村;男女比例为 5.2 : 1; 最主要传播途径是静脉注射毒品(63.7%),其次是性传播(8.1%),血浆9.3%。 但是,性传播是深圳检出感染者的主要传播方式(云南、贵州、新疆等地,艾滋病毒70%是由静脉注射为传播途径 );中国的重灾区:云南、广西、新疆;
30. 措施:建立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加强艾滋病紧急医疗救治;广泛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加强艾滋病干预工作;;我国已在22个行政区对11种高危人群建立了6000个干预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提高防治能力;组织开展联合督导;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
31. 针对中国疫情的预防措施:正确使用避孕工具;拒绝毒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
32.人类嗜T细胞病毒:
反转录病毒科RNA肿瘤病毒亚科
分类: HTLV-Ⅰ型和Ⅱ型的基因组同源性约50%
呈球形: 100nm大小球型颗粒
核心:+RNA与逆转录酶;
衣壳:含有P24和P18两种结构蛋白;
包膜:gp120,能与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
结构基因: 3个结构基因gag、pol、env , 2个调节基因tax、rex ,除有增加病毒基因的转录和调节病毒基因产物表达作用外, 尚能激活细胞IL-2基因和IL-2受体基因作用
(1)传播途径:水平传播:输血、注射、性交等方式;
垂直传播:胎盘、产道和哺乳等途径
(2)所致疾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adult T-cell leukemia,ATL) : HTLV-Ⅰ型引起,多为40岁以上成人发病。TC大量增生,转化、癌变,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并发高钙血症、皮肤红斑、皮疹、结节等,预后不良。
HTLV-Ⅰ型相关脊髓病及热带痉挛性下肢轻瘫 :
HTLV-Ⅰ型引起,因两者相似,故总称HAM/TSP。HAM女性居多,主要症状为慢性进行性步行障碍与排尿困难,有时伴有感觉障碍。用激素和IFN治疗可缓解。
(3)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毒分离与鉴定:采取患者新鲜外周血淋巴细胞,经PHA处理后,加入含有IL-2的营养液继续培养3~6w,然后用电镜观察细胞中的C型病毒颗粒,并检查细胞培养液上清的逆转录酶活性,最后用免疫血清或单克隆抗体进行病毒鉴定。
(4)抗体检测:
1.ELISA法 用HTLV-Ⅰ/Ⅱ病毒作抗原,加患者血清孵育后再加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加酶底物视其是否显色来检测HTLV-Ⅰ/Ⅱ抗体。
2.间接免疫荧光法 以HTLV-Ⅰ/Ⅱ感染的T细胞株作靶细胞抗原制成细胞涂片,加患者血清孵育后再加荣光素标记的抗人IgG抗体,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TLV-Ⅰ/Ⅱ抗体。
3.胶乳凝集法(PA法)及免疫印迹法(WB法)检测:可测定患者血清中病毒结构蛋白的抗体,常用于HTLV-Ⅰ/Ⅱ病毒抗体检查的证实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