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西洲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者:涂照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02期

《西洲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所选录的一首乐府诗, 是一首南朝民歌。教学中, 在开门见山的课堂导入之后, 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正音”读

1.通读诗歌, 读时结合书下注解或工具书, 读清字音, 读准节奏。2. 教师范读, 学生校准字音、节奏并初步感受诗歌情感。3. 同桌之间互相读, 互相评价。4. 齐读, 教师检查效果。5. 引导发现:从刚才多次的诵读中, 你发现这首诗歌音韵方面有何特点?

反思:这一部分的设计, 是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三“读”两“听”,旨在让学生熟悉文本, 以最质朴最直接的方式与诗歌的语言交融在一起, 学生很容易就注意到《西洲曲》较之于《归园田居》等五言古体诗不同的音韵美——四句一换韵, 和谐流畅而又有变化。

二.“理脉”读

1.看注解, 弄懂诗歌的意思。不懂之处提出来。2. 概括抒情主人公的主要人物活动和情感, 形成板书。①紧扣“垂手明如玉”这一句, 以“手”字为切入口, 拎清全诗的内容结构。具体问题为:“垂手”者谁?“垂手”之前, 这双“手”曾经做过什么? 之后呢? 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情感? ②学生回答, 教师边评述边板书。(见后文)3. 学生分男女生两组, 每四句为一单位衔接朗读诗歌。请两名同学注意倾听, 听的要求为:①你发现诗歌在结构的上下衔接与勾连上有什么特色? ②你觉得全诗应该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 同学们读出了这种感情吗?

反思:这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的整体把握环节。这一环节里的教学预设与生成值得深思。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对学情的了解, 我认为学生一定会质疑“垂手明如玉”一句, 于是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扣住“手”意象拎起全诗的内容和结构。而且, 分组衔接朗读的方式, 既新鲜有趣, 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顶真勾连一气贯注的结构特色的认识,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诗歌的音韵美。

三.“悟情”读

1.基于上一环节对诗歌感情基调的认识, 启发学生悟读:诗歌主人公的感情一直是忧伤的吗? 有没有变化? 怎样的变化?

①仍然围绕“手”,从主人公的行为领悟她微妙的心情变化:这双“手”曾经“折梅”,并精心打扮过自己, 那时, 她的心情是怎样的?“采莲”时呢?“垂手”时呢? 托梦时呢?

②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谈理解, 教师组织学生评价并形成板书。

通过江南女子对折梅、采莲、垂手、托梦等情景的描绘, 表达了她忆郎盼郎时或期待、思念或痛苦、呼唤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明确诗歌抒情方式的特征: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是托物寄情。

3.按照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和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反思:这个环节深入品悟诗歌的感情。教学中, 重视文本、始终紧扣诗歌语句进行品读和由此进行的诗歌朗读, 强化了语文氛围, 从而完成对诗歌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品读, 同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铺垫。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感悟和情感理解基本生成, 所以朗读要充分并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四.“联诗”读

1.诗歌中, 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是托物寄情。充满江南情韵的景物意象有力的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形象。请联系下面列举的其它古典诗文名句, 从“梅”“莲”“水”三者中任选一种意象, 赏析诗歌景物意象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①不是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②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①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②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②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

2.表述建议:结合材料中或自己积累的诗句, 品读意象特征; 重点赏析这些代表性的意象在诗歌中的“寄情”作用; 要求有具体分析。

3.学生交流。学生互评或教师评点总结。

《西洲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者:涂照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02期

《西洲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所选录的一首乐府诗, 是一首南朝民歌。教学中, 在开门见山的课堂导入之后, 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正音”读

1.通读诗歌, 读时结合书下注解或工具书, 读清字音, 读准节奏。2. 教师范读, 学生校准字音、节奏并初步感受诗歌情感。3. 同桌之间互相读, 互相评价。4. 齐读, 教师检查效果。5. 引导发现:从刚才多次的诵读中, 你发现这首诗歌音韵方面有何特点?

反思:这一部分的设计, 是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三“读”两“听”,旨在让学生熟悉文本, 以最质朴最直接的方式与诗歌的语言交融在一起, 学生很容易就注意到《西洲曲》较之于《归园田居》等五言古体诗不同的音韵美——四句一换韵, 和谐流畅而又有变化。

二.“理脉”读

1.看注解, 弄懂诗歌的意思。不懂之处提出来。2. 概括抒情主人公的主要人物活动和情感, 形成板书。①紧扣“垂手明如玉”这一句, 以“手”字为切入口, 拎清全诗的内容结构。具体问题为:“垂手”者谁?“垂手”之前, 这双“手”曾经做过什么? 之后呢? 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情感? ②学生回答, 教师边评述边板书。(见后文)3. 学生分男女生两组, 每四句为一单位衔接朗读诗歌。请两名同学注意倾听, 听的要求为:①你发现诗歌在结构的上下衔接与勾连上有什么特色? ②你觉得全诗应该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 同学们读出了这种感情吗?

反思:这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的整体把握环节。这一环节里的教学预设与生成值得深思。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对学情的了解, 我认为学生一定会质疑“垂手明如玉”一句, 于是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扣住“手”意象拎起全诗的内容和结构。而且, 分组衔接朗读的方式, 既新鲜有趣, 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顶真勾连一气贯注的结构特色的认识,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诗歌的音韵美。

三.“悟情”读

1.基于上一环节对诗歌感情基调的认识, 启发学生悟读:诗歌主人公的感情一直是忧伤的吗? 有没有变化? 怎样的变化?

①仍然围绕“手”,从主人公的行为领悟她微妙的心情变化:这双“手”曾经“折梅”,并精心打扮过自己, 那时, 她的心情是怎样的?“采莲”时呢?“垂手”时呢? 托梦时呢?

②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谈理解, 教师组织学生评价并形成板书。

通过江南女子对折梅、采莲、垂手、托梦等情景的描绘, 表达了她忆郎盼郎时或期待、思念或痛苦、呼唤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明确诗歌抒情方式的特征: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是托物寄情。

3.按照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和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反思:这个环节深入品悟诗歌的感情。教学中, 重视文本、始终紧扣诗歌语句进行品读和由此进行的诗歌朗读, 强化了语文氛围, 从而完成对诗歌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品读, 同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铺垫。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感悟和情感理解基本生成, 所以朗读要充分并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四.“联诗”读

1.诗歌中, 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是托物寄情。充满江南情韵的景物意象有力的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形象。请联系下面列举的其它古典诗文名句, 从“梅”“莲”“水”三者中任选一种意象, 赏析诗歌景物意象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①不是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②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①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②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②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

2.表述建议:结合材料中或自己积累的诗句, 品读意象特征; 重点赏析这些代表性的意象在诗歌中的“寄情”作用; 要求有具体分析。

3.学生交流。学生互评或教师评点总结。


相关文章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 一.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夹杂在一起的思想感情. 2.仔细揣摩语言,欣赏动词和叠字运用的精妙,体味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的艺术效果.二.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 ...查看


  •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 <荷塘月色>教案 第二课时 目标设计: 1.从整体的高度把握全文的结构脉络,剖析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质. 2.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背景.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情景设计: 1927年7月 ...查看


  • [西洲曲]赏析
  • 南朝乐府与<西洲曲> 一.关于"南朝乐府" "南朝乐府",产生年代始于东吴,迄于陈.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前者产生于六朝都 ...查看


  • 关于荷花的诗句:[西洲曲]
  • 出自南朝诗人民歌的<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 ...查看


  •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 <荷塘月色>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2. 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把握文中细节,体会散文的语言魅力,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 手法的运用. 3. 4.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熟读课文,背 ...查看


  • 失落的大西洲文明
  • 沿着北纬30°线寻觅, 我们不能不提到距今12000年前于"悲惨的一昼夜"间沉没于大海中的"亚特兰蒂斯"(另译"阿特兰提斯"或"亚特兰特提斯")大陆,也就是人们 ...查看


  • 关于荷花的诗句: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 出自南朝诗人民歌的<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 ...查看


  • 神秘"失踪"的大西洲史前人类文明到底在哪?
  • 发布时间:2014-06-05 21:09来源:科学探索网评论:0条 [导读]大西洲究竟在哪里?它存在于何时?为什么消失?传说的大西洲大陆与大西洋之间有何关系? 大西洲究竟在哪里?它存在于何时?为什么消失?传说的大西洲大陆与大西洋之间有何关 ...查看


  • [一言难尽]
  • 一言难尽 时间匆匆,一次老师的提问又让我唤起了这个对人生很有意义并且很敏感的话题-- 一言难尽 话说"一言难尽".这个词在我身上最早出现于初中那年,初三的那次毕业晚会上.因为--初中让我们无法静静地镇定下来,我们的学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