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者:涂照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02期
《西洲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所选录的一首乐府诗, 是一首南朝民歌。教学中, 在开门见山的课堂导入之后, 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正音”读
1.通读诗歌, 读时结合书下注解或工具书, 读清字音, 读准节奏。2. 教师范读, 学生校准字音、节奏并初步感受诗歌情感。3. 同桌之间互相读, 互相评价。4. 齐读, 教师检查效果。5. 引导发现:从刚才多次的诵读中, 你发现这首诗歌音韵方面有何特点?
反思:这一部分的设计, 是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三“读”两“听”,旨在让学生熟悉文本, 以最质朴最直接的方式与诗歌的语言交融在一起, 学生很容易就注意到《西洲曲》较之于《归园田居》等五言古体诗不同的音韵美——四句一换韵, 和谐流畅而又有变化。
二.“理脉”读
1.看注解, 弄懂诗歌的意思。不懂之处提出来。2. 概括抒情主人公的主要人物活动和情感, 形成板书。①紧扣“垂手明如玉”这一句, 以“手”字为切入口, 拎清全诗的内容结构。具体问题为:“垂手”者谁?“垂手”之前, 这双“手”曾经做过什么? 之后呢? 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情感? ②学生回答, 教师边评述边板书。(见后文)3. 学生分男女生两组, 每四句为一单位衔接朗读诗歌。请两名同学注意倾听, 听的要求为:①你发现诗歌在结构的上下衔接与勾连上有什么特色? ②你觉得全诗应该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 同学们读出了这种感情吗?
反思:这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的整体把握环节。这一环节里的教学预设与生成值得深思。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对学情的了解, 我认为学生一定会质疑“垂手明如玉”一句, 于是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扣住“手”意象拎起全诗的内容和结构。而且, 分组衔接朗读的方式, 既新鲜有趣, 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顶真勾连一气贯注的结构特色的认识,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诗歌的音韵美。
三.“悟情”读
1.基于上一环节对诗歌感情基调的认识, 启发学生悟读:诗歌主人公的感情一直是忧伤的吗? 有没有变化? 怎样的变化?
①仍然围绕“手”,从主人公的行为领悟她微妙的心情变化:这双“手”曾经“折梅”,并精心打扮过自己, 那时, 她的心情是怎样的?“采莲”时呢?“垂手”时呢? 托梦时呢?
②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谈理解, 教师组织学生评价并形成板书。
通过江南女子对折梅、采莲、垂手、托梦等情景的描绘, 表达了她忆郎盼郎时或期待、思念或痛苦、呼唤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明确诗歌抒情方式的特征: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是托物寄情。
3.按照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和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反思:这个环节深入品悟诗歌的感情。教学中, 重视文本、始终紧扣诗歌语句进行品读和由此进行的诗歌朗读, 强化了语文氛围, 从而完成对诗歌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品读, 同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铺垫。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感悟和情感理解基本生成, 所以朗读要充分并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四.“联诗”读
1.诗歌中, 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是托物寄情。充满江南情韵的景物意象有力的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形象。请联系下面列举的其它古典诗文名句, 从“梅”“莲”“水”三者中任选一种意象, 赏析诗歌景物意象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梅
①不是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②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莲
①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②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水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②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
2.表述建议:结合材料中或自己积累的诗句, 品读意象特征; 重点赏析这些代表性的意象在诗歌中的“寄情”作用; 要求有具体分析。
3.学生交流。学生互评或教师评点总结。
《西洲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者:涂照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02期
《西洲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所选录的一首乐府诗, 是一首南朝民歌。教学中, 在开门见山的课堂导入之后, 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正音”读
1.通读诗歌, 读时结合书下注解或工具书, 读清字音, 读准节奏。2. 教师范读, 学生校准字音、节奏并初步感受诗歌情感。3. 同桌之间互相读, 互相评价。4. 齐读, 教师检查效果。5. 引导发现:从刚才多次的诵读中, 你发现这首诗歌音韵方面有何特点?
反思:这一部分的设计, 是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三“读”两“听”,旨在让学生熟悉文本, 以最质朴最直接的方式与诗歌的语言交融在一起, 学生很容易就注意到《西洲曲》较之于《归园田居》等五言古体诗不同的音韵美——四句一换韵, 和谐流畅而又有变化。
二.“理脉”读
1.看注解, 弄懂诗歌的意思。不懂之处提出来。2. 概括抒情主人公的主要人物活动和情感, 形成板书。①紧扣“垂手明如玉”这一句, 以“手”字为切入口, 拎清全诗的内容结构。具体问题为:“垂手”者谁?“垂手”之前, 这双“手”曾经做过什么? 之后呢? 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情感? ②学生回答, 教师边评述边板书。(见后文)3. 学生分男女生两组, 每四句为一单位衔接朗读诗歌。请两名同学注意倾听, 听的要求为:①你发现诗歌在结构的上下衔接与勾连上有什么特色? ②你觉得全诗应该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 同学们读出了这种感情吗?
反思:这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的整体把握环节。这一环节里的教学预设与生成值得深思。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对学情的了解, 我认为学生一定会质疑“垂手明如玉”一句, 于是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扣住“手”意象拎起全诗的内容和结构。而且, 分组衔接朗读的方式, 既新鲜有趣, 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顶真勾连一气贯注的结构特色的认识,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诗歌的音韵美。
三.“悟情”读
1.基于上一环节对诗歌感情基调的认识, 启发学生悟读:诗歌主人公的感情一直是忧伤的吗? 有没有变化? 怎样的变化?
①仍然围绕“手”,从主人公的行为领悟她微妙的心情变化:这双“手”曾经“折梅”,并精心打扮过自己, 那时, 她的心情是怎样的?“采莲”时呢?“垂手”时呢? 托梦时呢?
②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谈理解, 教师组织学生评价并形成板书。
通过江南女子对折梅、采莲、垂手、托梦等情景的描绘, 表达了她忆郎盼郎时或期待、思念或痛苦、呼唤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明确诗歌抒情方式的特征: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是托物寄情。
3.按照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和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反思:这个环节深入品悟诗歌的感情。教学中, 重视文本、始终紧扣诗歌语句进行品读和由此进行的诗歌朗读, 强化了语文氛围, 从而完成对诗歌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品读, 同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铺垫。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感悟和情感理解基本生成, 所以朗读要充分并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四.“联诗”读
1.诗歌中, 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是托物寄情。充满江南情韵的景物意象有力的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形象。请联系下面列举的其它古典诗文名句, 从“梅”“莲”“水”三者中任选一种意象, 赏析诗歌景物意象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梅
①不是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②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莲
①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②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水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②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
2.表述建议:结合材料中或自己积累的诗句, 品读意象特征; 重点赏析这些代表性的意象在诗歌中的“寄情”作用; 要求有具体分析。
3.学生交流。学生互评或教师评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