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现实意义
今天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一百年前,中国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外遭列强凌辱,内部则糜烂不堪。中国有识之士已经进行了一甲子的艰辛探索,但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维新变法、抑或是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等农民起义,均无法将中国从水深火热的险境中救出,中国仍然在滑向亡国灭种的深渊。可以说,当时正是黎明前的黑暗,举国的精英人士看不到路在何方。此时,中国特有的普遍现象发生了。一小部分热血青年苦苦寻到了打破黑暗解救中国的一条路径: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于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起了多次起义。但很遗憾,这些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些革命党人却深值钦佩,其大多为知识青年,满怀爱国一腔热血,为了救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一次一次的起义逐渐唤醒了国民的觉醒,也为最终的革命胜利积聚了力量,最终,在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随后,全国众多省份纷纷宣布脱离清王朝统治,清王朝的统治一时间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革命党人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宣誓就任大总统。随着袁世凯与革命党人妥协,其威逼清朝皇帝宣统退位,清王朝最终灭亡。
可以说,辛亥革命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从辛亥革命的成功方面看其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既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与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历史的传承,因此,它既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也有现实性的重要意义。
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怀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辈志士,不惜牺牲、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代表,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为祖国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中山提倡人民公仆精神可以为后来者镜鉴。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自称人民公仆,提倡以人民为本位。这对于中国自有阶级社会以来的官场政治,是革命性的突破。孙中山的公仆精神与廉洁自持,是孙中山也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珍贵政治和精神遗产。
孙中山构想的国家建设蓝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孙中山胸怀建设中国的伟大理想,制定了“振兴中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初步蓝图。孙中山的理论创造与实践活动,与辛亥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设计的国家现代化建设蓝图,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是值得后人共同珍惜的宝贵遗产。
辛亥革命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民族团结主张,为我们处理现实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为起点的。毋庸讳言,革命派曾经提出反清主张。在中国近代的特定环境下,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外屈膝,对内镇压,已经成为中国进步发展的障碍。不推翻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中国就不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从民族革命的角度说,孙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张,就是推翻封建王朝,反对的是封建统治阶级本身,而非某个特定的民族。孙中山创建共和之后,随即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张,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观念,是辛亥革命留给现代中国人的宝贵遗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继承人。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辈的功绩,正确阐释辛亥革命的历史,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增进治,为中国摆脱亡国灭种的厄运带来了希望。中国由此正式步入近代社会。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拉近两岸民间的距离,增强台湾岛内反独促统的思想意识和力量凝聚,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动员广大华侨华人共同支持祖国的建设事业。海外华侨华人曾经以极大的热情和行动支持了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对于今天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团结香港和澳门同胞共同奋斗,建设祖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业,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辛亥革命的失败看其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未能实现革命目标,其间的经验教训非常值得总结,也为认识中国国情、坚定我们的选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历史依据。
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注定不能成功。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目的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推进资本主义的制度建设,从而建设如同欧美那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此,革命的领导者提出了源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套制度设计。在一个短时期内,这套制度表面上似乎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史实证明,此路不通!“三权分立”、议会政治、政党政治等西式民主的制度设计,在袁世凯这样的武人眼中,无非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摆设而已。孙中山不得不重新走上革命道路。此后,也还有一些人不断提出并鼓吹西式民主的制度设想,但都无法付诸实际。事实说明,在中国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西式民主的路是走不通的,结果只能是混乱和分裂,不利于中国人民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只有立足实际、切合中国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基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
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党领导。辛亥革命的方向是正确的,革命的对象选择是正确的,革命党人也富于革命的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历史任务,从这个角度说,辛亥革命又是一场失败的革命。缺乏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是失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严格说来,中国同盟会还不是现代意义的政党。孙中山虽是公认的革命领袖,但因为同盟会的组织结构和历史渊源,领袖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提出的政治纲领和革命目标也不能得到党内所有人的认同。国民党在组织上和政治上都更趋涣散,难以担当继续领导革命、完成中国近代革命历史性任务的责任。事实说明,在中国这样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发展不平衡、矛盾复杂、对外关系纠葛重重的大国,必须有组织严密、纲领明确,有坚强的领导群体,有眼光远大的领袖人物,能够深入民众、体现民众利益、带领广大民众前进的政党,才能真正领导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中国近代以来所要完成的历史性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的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也是我们从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正确结论。
坚定地依靠人民群众,是完成中国近代历史任务的出发点。辛亥革命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领导的革命运动。因为内外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其不可避免的弱点,即他们在历次重要政治关头表现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口号,不能提出切实的反帝反封建主张,从而也不能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使革命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而只能是对列强妥协,对军阀实力派妥协,最终使革命果实落到了袁世凯这样的军阀武人手中。事实说明,民族资产阶级难以担当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历史性任务,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种种问题。
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也无论是现实意义,还是缺陷和不足,都是今天纪念辛亥革命时应铭记在心的,都为后来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百年历史证明:辛亥革命未
能完成的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由孙中山的朋友和合作者、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在其后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完成的。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现实意义
今天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一百年前,中国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外遭列强凌辱,内部则糜烂不堪。中国有识之士已经进行了一甲子的艰辛探索,但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维新变法、抑或是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等农民起义,均无法将中国从水深火热的险境中救出,中国仍然在滑向亡国灭种的深渊。可以说,当时正是黎明前的黑暗,举国的精英人士看不到路在何方。此时,中国特有的普遍现象发生了。一小部分热血青年苦苦寻到了打破黑暗解救中国的一条路径: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于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起了多次起义。但很遗憾,这些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些革命党人却深值钦佩,其大多为知识青年,满怀爱国一腔热血,为了救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一次一次的起义逐渐唤醒了国民的觉醒,也为最终的革命胜利积聚了力量,最终,在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随后,全国众多省份纷纷宣布脱离清王朝统治,清王朝的统治一时间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革命党人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宣誓就任大总统。随着袁世凯与革命党人妥协,其威逼清朝皇帝宣统退位,清王朝最终灭亡。
可以说,辛亥革命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从辛亥革命的成功方面看其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既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与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历史的传承,因此,它既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也有现实性的重要意义。
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怀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辈志士,不惜牺牲、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代表,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为祖国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中山提倡人民公仆精神可以为后来者镜鉴。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自称人民公仆,提倡以人民为本位。这对于中国自有阶级社会以来的官场政治,是革命性的突破。孙中山的公仆精神与廉洁自持,是孙中山也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珍贵政治和精神遗产。
孙中山构想的国家建设蓝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孙中山胸怀建设中国的伟大理想,制定了“振兴中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初步蓝图。孙中山的理论创造与实践活动,与辛亥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设计的国家现代化建设蓝图,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是值得后人共同珍惜的宝贵遗产。
辛亥革命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民族团结主张,为我们处理现实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为起点的。毋庸讳言,革命派曾经提出反清主张。在中国近代的特定环境下,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外屈膝,对内镇压,已经成为中国进步发展的障碍。不推翻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中国就不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从民族革命的角度说,孙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张,就是推翻封建王朝,反对的是封建统治阶级本身,而非某个特定的民族。孙中山创建共和之后,随即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张,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观念,是辛亥革命留给现代中国人的宝贵遗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继承人。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辈的功绩,正确阐释辛亥革命的历史,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增进治,为中国摆脱亡国灭种的厄运带来了希望。中国由此正式步入近代社会。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拉近两岸民间的距离,增强台湾岛内反独促统的思想意识和力量凝聚,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动员广大华侨华人共同支持祖国的建设事业。海外华侨华人曾经以极大的热情和行动支持了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对于今天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团结香港和澳门同胞共同奋斗,建设祖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业,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辛亥革命的失败看其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未能实现革命目标,其间的经验教训非常值得总结,也为认识中国国情、坚定我们的选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历史依据。
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注定不能成功。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目的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推进资本主义的制度建设,从而建设如同欧美那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此,革命的领导者提出了源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套制度设计。在一个短时期内,这套制度表面上似乎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史实证明,此路不通!“三权分立”、议会政治、政党政治等西式民主的制度设计,在袁世凯这样的武人眼中,无非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摆设而已。孙中山不得不重新走上革命道路。此后,也还有一些人不断提出并鼓吹西式民主的制度设想,但都无法付诸实际。事实说明,在中国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西式民主的路是走不通的,结果只能是混乱和分裂,不利于中国人民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只有立足实际、切合中国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基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
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党领导。辛亥革命的方向是正确的,革命的对象选择是正确的,革命党人也富于革命的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历史任务,从这个角度说,辛亥革命又是一场失败的革命。缺乏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是失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严格说来,中国同盟会还不是现代意义的政党。孙中山虽是公认的革命领袖,但因为同盟会的组织结构和历史渊源,领袖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提出的政治纲领和革命目标也不能得到党内所有人的认同。国民党在组织上和政治上都更趋涣散,难以担当继续领导革命、完成中国近代革命历史性任务的责任。事实说明,在中国这样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发展不平衡、矛盾复杂、对外关系纠葛重重的大国,必须有组织严密、纲领明确,有坚强的领导群体,有眼光远大的领袖人物,能够深入民众、体现民众利益、带领广大民众前进的政党,才能真正领导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中国近代以来所要完成的历史性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的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也是我们从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正确结论。
坚定地依靠人民群众,是完成中国近代历史任务的出发点。辛亥革命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领导的革命运动。因为内外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其不可避免的弱点,即他们在历次重要政治关头表现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口号,不能提出切实的反帝反封建主张,从而也不能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使革命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而只能是对列强妥协,对军阀实力派妥协,最终使革命果实落到了袁世凯这样的军阀武人手中。事实说明,民族资产阶级难以担当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历史性任务,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种种问题。
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也无论是现实意义,还是缺陷和不足,都是今天纪念辛亥革命时应铭记在心的,都为后来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百年历史证明:辛亥革命未
能完成的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由孙中山的朋友和合作者、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在其后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完成的。